第一篇: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摘要:抬杠多见于日常对话或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本文对抬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解释抬杠其会话功能及语用价值。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抬杠言语行为的推理过程进行阐释。关键词:抬杠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关联理论
一、抬杠的界定
抬杠行为具有明显的施为性,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但要界定抬杠是怎样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应首先考虑抬杠行为的起源、包含要素以及与抬杠相关的几个概念。1.1抬杠的起源
从抬杠的来源看,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以博众人一笑。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抬杠”的起源。据此来源看,“抬杠”从源起时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言语行为。1.2抬杠言语行为包含的要素
科特(1983)从分析言语环境入手,认为要确定一种言语行为,必须考虑到七个要素: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的接触、所用的是否为同一套语言代码、背景、话题和信息形式。根据言语活动目
标的指向性可以确定言语的中心功能。对抬杠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揭示抬杠言语行为的实质。
抬杠言语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
①存在引发抬杠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话题等;
②实施抬杠行为的人具有否定性或对抗性态度:对事件/话题等持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
③抬杠的实现手段:非常规理性的争辩话语;
④抬杠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试图对特定的言行或对象进行讽刺、反驳等。
1.3本文对抬杠的定义
“抬杠”字典义为争辩或用杠抬运灵柩,本文我们所讨论的抬杠应该是争辩意。考虑抬杠包含的要素,笔者将抬杠界定为:“说话者为表达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对特定对象或言行进行非理性的争辩。”
二、抬杠的语用策略
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产生了间接话语意义。这是实施间接语言策略的理论出发点。抬杠言语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间接语言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受限语料,发现并总结了抬杠言语行为的间接语用策略。2.1语用策略与相关准则 2.1.1岔开策略
岔开就是故意违背相关准则,扯开去说些与本题无关的话,因某
种原因不愿说的话便可暗中换为别的话题,偷换概念最终蒙混过关。对话中,抬杠者经常用岔开的方法与说话人争辩,达到抬扛的效果。
(1)乙:相声是论段儿。甲:论段儿? 乙:哎。
甲: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乙:啊? 甲:不要头尾。乙:噢,你这买鱼来啦?
这个例子中,甲作为抬扛的一方,偷换了“段儿”这个概念,故意用形容鱼部位的“段儿”去替换相声的计量单位“段儿”,从而混淆视听,达到了与乙抬扛的目的。2.2语用策略与质量准则 2.2.1反问策略
反问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没有疑问而提问,以表示一种言外之意,对所述内容有强烈的感情和主观评价。抬杠的人,往往利用反问,达到反驳对方、肯定自己的目的。
(2)有一个小孩到药铺里去买药,一进门,撇开嗓子说:“老板,买药。”老板说:“人小,嗓子不小。”“知了小,声大哩!”“知了有舌头呗!”“簸箕有舌头,它咋不响?”
这里买药的小孩,并不是提出疑问,他是利用先肯定后发问,来
否定老板的判断,反驳老板从而肯定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老板说知了有舌头,所以声音大,小孩马上提出簸箕也有“舌头”,但簸箕不响,这说明老板设定的声音大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不可靠的,这时发问让老板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从而否定了老板的观点,表明并非有舌头就能发声。2.2.2同语策略
同语就是故意违背数量准则,话题和述题的重复,提供多余的信息,甚至是废话,以表示言外之意,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抬杠者往往也利用这种方式,故意通过赘述和提供多余信息,来表达否定性情感,与说话人抬杠。
(3)乙: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甲:我怎么不痛快啊? 乙:有点儿啊,不高兴。甲: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乙:就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呢? 乙:你跟我别扭!
例(3)中甲将乙所说的话进行重复,不断发问不做直接回答。作为抬杠者甲意在言外,甲装作没有生气,但是却只是重复乙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让乙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故意与乙抬杠,表达不满情绪。2.2.3夸张策略
夸张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显示言外之意。抬杠者经常利用夸张的手段,针对特定的对象和事件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达到抬杠的目的。
(4)有锔锅匠说自己技艺很高,所带的砧子大小什么东西都能打。于是有人说打个绣花针吧,锔锅匠说太小打不了;又说打个犁辕吧,锔锅匠又说太大打不了。
这个例子中,锔锅匠说什么东西都能打是自夸的话,抬扛者针对他能打造器物这件事进行抬杠,提出打造绣花针和梨辕两个器物,显然是缩小和夸大了锔锅匠能力范围,所以锔锅匠自然打不了。夸大与缩小锔锅匠的能力范围,使得锔锅匠说自己什么东西都能打造的“言”与打不了具体两个器物的“行”相悖,抬扛的目的就达到了。
2.2.4降用策略
降用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用语义所指对象比较庄重,正式的词用于琐细一般的事物上,大词小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5)交警:“您好,这里禁止停车,您违反了交通法规。” 车主:“街道是人民的,我是人民吧?我在自己的街上随便停车你管得着?”
例(5)中车主作为抬杠者,将“人民”一词大词小用,强加因果。因为街道是人民的,车主也是“人民”,所以人民的街道人民做主,言外之意是交警的处罚并不生效。2.2.5反语策略
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抬杠者说反语,表达否定性的态度,实现抬杠的目的。
(6)甲:“你看我,这件外套穿着多好看,人看上去苗条不少。” 乙:“可不是,好看极了,大水桶的腰都变成小水桶了。” 例(6)中乙作为抬杠者,表面上是赞成甲的说法,即衣服好看显瘦,但实际上说的是反语,大水桶腰与小水桶腰本质上都是形容衣服并没有神奇的修饰效果,甲的实际情况就是肥胖。乙一方面否定了对衣服的极好评价,另一方面讽刺甲并不瘦。2.2.6易色策略
易色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信息,即幽默和讽刺的意味。(7)甲:“六级考得怎么样啊?” 乙:“题很难啊,考得不太好。”
甲:“那是,你就不如我吧,脑袋灵活着点,这次题难,可是咱能过啊!”
乙:“那是,我可比不上你抄袭作弊的丰功伟绩啊。”
例(7)中乙是抬杠者,甲认为考试作弊取得优异成绩是头脑灵活的表现,乙用抬杠的方式进行了反驳。丰功伟绩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来形容作弊行为,是褒词贬用,目的在于讽刺甲。乙没有直接指出甲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有违道德和考试要求,而是选择用抬杠的方式,讽刺甲的言行,表达批判态度。
2.3对比策略
对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二者相近或相异的特点。抬扛者往往举出与说话人话题中相异的事物,按照说话人的方式,进行逻辑对比,得出相异的特点,从而进行反驳。
(8)某人肤色很白,在谈论此人为何肤色白时,甲说:“他整天坐屋里,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能不白吗?”乙马上反驳说:“我不信,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多少代了,挖出来看看还是乌黑的。”
例(8)中甲以坐在屋里不受风吹雨淋为理由,说明某人皮肤白的原因。抬扛者乙马上以煤炭对比,指出同样是没有风吹雨淋,但是煤炭就不白,从而对甲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4超论域
词语的所指总是从属于特定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它的论域。论域同参照体和视点等相关。同一论域的词语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某些抬杠者,针对说话人所涉及的问题,有意为难反驳,回答内容超出问题涉及的论域。
(9)甲问乙:“中午吃什么?” 乙回答说:“随便。”
甲说:“那好吧,那就吃板凳吧。”
这个例子中,乙说吃什么随便,甲便抬杠说吃板凳吧。很明显,话题“午饭”涉及的论域应该是吃的食物,板凳显然不是“食物”
这个论域的,但是“板凳”符合“随便”所指任何东西这个论域。甲不满意乙的回答,明知道板凳不是食物,故意说吃板凳,这就达到了抬杠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抬杠
实际交际过程颇为复杂,由于语境、认知差异以及会话参与者的目的等因素,有时听话人不一定或不一定愿意生成最佳关联性的话语,这就造成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潜在的冲突。我们所谈的抬杠,其本质在于一个“辩”字,由此可见交际冲突理应普遍存在于抬杠言语行为之中,不过我们发现抬杠的冲突程度不强,它体现为听话者故意回避最佳关联,目的是为表达否定态度或幽默效果,与说话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不歪,笑不来”。(10)警察开导小偷说:“你偷东西时就没有为你年老的母亲想想吗?”
小偷说:“我想过了,就是找不到适合她的东西。”
例(10)中,警察开导教育小偷,目的是使其意识到偷盗行为的错误性,让小偷改正错误。警察让小偷想想自己的母亲,是让小偷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教导,认识到自己偷盗犯罪即辜负母亲的期望,又不能陪伴母亲而行孝道。最佳关联应该是“想到母亲——惭愧后悔——认识错误”。但是小偷故意回避警察的明示,抬杠说自己偷盗时想到母亲了,想到给母亲也偷些什么,不过没有适合母亲用的东西。小偷有意造成交际矛盾,达到否定警察教育的目的。(11)一位女士去水库洗澡,当她脱掉衣服要下水时,水库管理
员跑来说:“小姐。这里不准洗澡和游泳。”女士生气的问:“为什么不在我脱衣服前说?”管理员说:“这里并不禁止人脱衣服啊!” 例(11)中,水库管理员阻止女士野浴,女士很生气地质问她为什么不在自己脱衣服前阻止自己,她的意思是管理员阻止得不及时,造成了她的尴尬处境。最佳关联和合理理解是“脱衣服前——阻止野浴——及时”,但是管理员不满女士的气愤,抬杠说水库不禁止人脱衣服,没有将脱衣服和洗澡理解成两个相关的事件,说明自己的职责只是阻止别人野浴,而不是阻止别人脱衣服。对女士的气愤进行反驳,表示女士的尴尬不是自己的过错。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抬杠者总是回避最佳关联,没有与说话者获得共同认知,达到互明。抬杠者的认知与说话者意图相差越远,则表达否定、不满和幽默的效果就越好。
四、结语
抬杠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对语用常规的积极突破。听话人也就是抬杠者根据相关联系进行推理,他的言语往往不是最佳关联的话语,而是有意为之的曲解。抬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辩”字,但是,与争吵或吵架相比,抬杠的激烈程度已大为减弱,不会带有尖刻的攻击性言语,通常是较真不是激烈冲突。人们抬杠就是表达情绪,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兼具争辩技巧和幽默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活泼颇富生命力。参考文献:
[1]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
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j].民俗研究,2010,(2).[2]袁毓林.简论语用常规的修辞偏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2.3)(合刊).[3]武瑗华.透过反驳话语看言语交际的对抗性[j].外语学刊,2008,(4).[4]熊立胜.以毒攻毒以谬制谬——对谬反驳及其语言表达[j].现代交际,1996,(3).[5]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5).[7]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1).[9]王玉晓.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5).[10]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6).
第二篇:美国动画电影中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美国动画电影中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摘要】:幽默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本质,它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成为了各个国家文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幽默都为很多学科,诸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所关注和研究。但是对于“何为幽默、为何幽默、何时幽默、如何幽默”,中西方国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来加以阐释。幽默在学术研究中也一直被看成是一门边缘学科,对其重视度也不是很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很多学者都找到了研究幽默的最佳契合点,在这个领域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日渐高涨,而美国动画电影以其妙趣横生的对白、精彩绝伦的设计、跌宕起伏的剧情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画,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学习教材。特别是其中的幽默对白更是作为言语幽默的成功载体,为言语幽默的语用研究以及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典型材料。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了迪斯尼、梦工厂、福克斯所制作的9部电影作品,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在总结中西方已有的幽默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及面子理论等多个语用理论,对其中大量成功的言语幽默实例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分析,尝试性的探讨了幽默的内在制笑机制,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言语幽默。研究步骤如下:(1)介绍语料所发生的相关语境及情境;(2)选择引人发笑的幽默语句做为研究对象;(3)利用一定的语用理论详细地对语料进行分
析。除此以外,本文还着重分析了一些中国的二语习得者对于美国动画电影中一些幽默对白无法理解的原因,包括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美国的社会背景、文学知识等文化因素的不了解、利用语境语用推理能力比较差等。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二语习得者除了加强自己的英语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以外,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语用推理能力。本文认为有效的理解和欣赏言语幽默对于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以外,受众的年龄差异、受教育背景差异以及生活背景差异都会影响到对于言语幽默的理解和欣赏。【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言语幽默语用学合作原则关联理论面子理论语用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954;H313 【目录
】
:
Abstract6-8
摘要8-14ChapterOneIntroduction14-171.1Theaimsofthestudy14-151.2Thestructureofthestudy15-17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s17-362.1Thedefinitionofhumor17-192.2Theclassificationofhumor192.3Generalreviewofthestudiesonhumor19-232.3.1Generalreviewofthestudiesonhumorinwesterncountries20-232.3.1.1Philosophicalstudyonverbalhumor202.3.1.2Psychologicalstudyonverbalhumor20-222.3.1.3Pragmaticsstudyonverbalhumor22-232.3.2GeneralreviewofthestudiesonhumorinChina232.4Apragmaticapproachonhumorstudy23-362.4.1TheCooperativePrinciple24-262.4.2TheFace-savi
ngTheory26-312.4.3RelevanceTheory31-36ChapterThreeResearchMethodology36-423.1Textstudy36-373.2Theoreticalbasisofthestudy373.3Researchprocedure37-383.4Datadescriptionanddatacollection38-42ChapterFourPragmaticsStudyonVerbalHumorinAmericanAnimatedCartoonFilms42-674.1TheCooperativePrincipleandverbalhumor42-544.1.1Humorproducedbyviolatingmaximofquality42-464.1.2Humorproducedbyviolatingmaximofquantity46-504.1.3Humorproducedbyviolatingmaximofrelation50-524.1.4Humorproducedbyviolatingmaximofmanner52-544.2Face-savingTheoryandverbalhumor54-624.2.1Humorproducedbythreateninghearer’spositiveface55-574.2.2Humorproducedbythreateninghearer’snegativeface57-584.2.3Humorproducedbythreateningspeaker’spositiveface58-604.2.4Humorproducedbythreateningspeaker’snegativeface60-624.3RelevanceTheoryandverbalhumor62-674.3.1Humorproducedbythegapbetweenthemaximalrelevanceandoptimalrelevance62-644.3.2Humorproducedbythegapbetweentheostentionandinference64-67ChapterFiveConclusion67-735.1Majorfindingsofthisresearch67-715.2Limitationsofthisresearch71-73References73-76AppendixⅠ76-78AppendixⅡ78-82AppendixⅢ82-84AppendixⅣ84-85Acknowledgements85-8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6-8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初探
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初探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性别的社会差异与语言使用的相互关系问题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语言形式结构和话语风格两方面入手,就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做一概括性评述,从而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1.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
可以说在印欧语系中的语言比较强调男性。据Thorne和Nancy Henley 在Difference and Dominance1975 一书中所说,英语中男女在表达上的差异是由两性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从古代狩猎的原始社会直至当今以社会经济地位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一般来说,男女地位不同,男子主宰一切,而女子限于治理家务。当然,这就相应地影响了男女的性格,从而造成了男女在言语表达上用词、风格、习惯用语诸方面的差异。再者,男女由于生理的特点,在声音,特别是在声调的高低上,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1.1 在句法、词汇上的差异
在句法方面,最大的差异表现在疑问句的使用上。女性多使用反意疑问句。如果夫妇购物时,丈夫会指着一种商品说:This is better.这个好点。妻子却说:This is better isn’t it﹖这个好点,对吧?或 This is better don’t you think so﹖这个好点,你说呢?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话语礼貌客气、委婉含蓄的特点。女性语言这种特殊文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女性在表达个人观点或意见时喜欢加上一些表示语气欠肯定、含意不确切的修饰成份。如:I’m no expert but„(我不是行家,但是 „„);I may be wrong but„(我可能不对,但是„„„„);男性却多用陈述问句(即陈述句后面加上问号所构成的问
句),或省略的特殊疑问句(即只用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构成的问句)。在词汇方面,女性多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一些表达感情的修饰语,以显示她们特有的心理和情感。和男人相比,她们偏爱某些表示“欣赏”、“赞美”和仰慕的形容词,如看到华丽动人的衣服就用adorable,见到美味馋人的巧克力就用divine,见到美味佳肴就用gorgeous。以精确选词来描绘各种色彩更是女性的一绝。如面对紫红色的围墙,女子不禁会说This wall is mauve.类似的还有azure天蓝色,beige米色的,aquamarine兰绿色的,lavender淡紫色的。Oh dear I dropped my ticket somewhere.Now that’s what I call at errific idea.Well that’s lovely.妇女们爱用这些词和句子,反映出她们爱美,极易触景生情的特点。
另外,妇女讲话还经常使用一些起强势作用的词语,如:so just never quite incredible terribly;It was just beautiful.The goods there was so cheap.究其原因,也许是由于她们过去社会地位比较低,只好用这些词语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男子富于上进,所以喜欢追求新奇、破格的表现手法,多用新词语、戏虐语、诅咒语、俗语;而女子较保守,因此一般用词比较谨慎、贴切。女子讲话还注重优雅而含蓄,如:某妇人抱怨丈夫把花生放入冰箱易走味时说: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in the refrigerator.若主妇干了此事,丈夫会说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in the refrigerator.女性用dear表示安慰,暗含抱怨,男性用shit表示不满,略带粗野。
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充分体现出男女在言语上的差异。英语中,虽没有像非洲部族和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禁忌语,但维多利亚王朝时代委婉语曾一度盛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就是女子也不准在别的女子面前使用有关身体部分的词语,因此只能委婉地用limb和bosom分别指代leg和breast,否则就无疑降低了说话人的品格。1.2在语义方面的差异及社会偏见
语言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思想意识。某个词的正面含意和反面含意的选择可以反映语言使用者是否有社会偏见。由于存在着社会偏见,即使男女从事相同的事业,人们也往往用不同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来描述他们。如:(1)A businessman is aggressive.A business woman is pushy.(2)He is a man of the world. She has been around.
(3)He is a sterntask-master. She is impossible to work for.
很多词的词义经历了由褒义到贬义的变化。历史上曾用来表示男女,而没有褒贬之分的一对词后来表女性却逐渐变成贬义词了,甚至与原来的词义完全不同了。一些讲英语家的人们习惯地认为professor教授,doctor医生lawyer律师等是男性;而teacher中、小学教师,nurse护士,secretary秘书等是女性。这种习惯除了与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偏见。
此外,用男性的词来概称男女两性。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是美国标榜为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人权宣言”中的一句名言。可是,句中用来泛指所有的人(包括男女在内)的词竟是指男人的men!这显然是把女性融化在男性之中,无视女性的存在。类似这样的性别歧视词语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如:mankind人类,manmade人造的,chairman主席,freshman大学一年级学生,mailman邮递员等。用男性代词he his 来泛指男女两性,更是英语的一大特点。如: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Everybody should do his duty.人人都应该尽职。We hope the reader will use his judgement.我们希望读者运用自己的判断。
第四篇: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引 言
广告(advertising)一词源自拉丁语“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至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在当今社会,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语言在企业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宣传和促销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广告大师Leonard认为:“广告是人与人沟通的行业,广告效果实现的关键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切中销售要点的利益承诺或消费理念,而这主要是靠语言来实现的。”
我们认为广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言语交际行为涉及下面几个方面,孙维张概括为:①言语交际行为的主体——说话人和听话人;②言语交际行为的环境;③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④言语交际行为的手段,即语言形式。[1]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环境是言语交际行为发生的背景,任何言语交际行为都是特定环境中的行为,离开了环境就没有言语交际行为;目的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启动因素和终极目标,没有无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语言形式是目的的实现手段,是言语交际行为主体相互连接的外在手段。我们再来看广告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①交际主体——广告制作者和受众者;②交际环境——广告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语境);③交际目的——传递商品信息,最大可能地激起受众者购买的欲望甚至行为;④语言形式——广告语。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关注的是成功的广告言语行为。
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同时考察关联理论在广告语理解中的体现。
一、广告语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2]分别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广告这一言语交际行为中,广告制作者会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条准则,并力求使受众者能够察觉这一违反,迫使受众者解读广告语蕴含的会话含义,从而使这一交际行为获得成功。
(一)广告语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质量准则要求人们在交谈中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违反质量准则,广告语会显得缺乏逻辑性,夸大事实或者自相矛盾。然而在广告语中,广告制作者总是喜欢用一些夸张的表达手段向受众者传递信息,而受众者则能从这些夸张、矛盾的语句中推断出广告的真正含义。
这是雕牌肥皂的广告。这句话就明显地有些夸大其词了。在我们的记忆中,“雕牌”肥皂根本就没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又怎么可能让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一直用着呢?所以这句广告语让人觉得不真实。这就需要受众者越过字面意义来寻求会话含义:雕牌肥皂质量好,值得信赖。这里用一个老人来做这则广告就会更有说服力。
再如:一臭万年,香飘万里。
这是臭豆腐的广告。在这条广告语中,臭味能臭万年?香味能飘万里吗?显然都是违反了质量准则,没有说真话。但是正是通过这种违反,强调突出了臭豆腐有闻着臭吃着香的特点,同时还十分巧妙地把汉语中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遗臭万年”加以改用,用“一”的谐音取代了“遗”,这样就增添了许多风趣幽默。
(二)广告语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Grice认为数量准则就是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然而在广告语中常常违背这一准则,提供多余或不足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不必要的信息表面上与广告的主题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必有它的目的。而广告的信息量多余或不足会给受众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例如:福气多多,满意多多。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福满多方便面的广告语。这条广告语虽然违反了数量准则,但是通过重复“多”字,既符合了受众者的说话习惯,听起来朗朗上口,又增加了受众者对福满多方便面的喜爱程度。再如: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这是联想集团成功的创意型广告。在这里联想集团运用了修辞手法中的双关,将“联想”的品牌名称与“联想”一词的语义融为一体,既让受众者了解了“联想”这个品牌,又表达了更深层的意义。广告制作者在此有意违反数量准则,为人们提供了表里两层含义,超出了所要表达的表面信息。其实,在这则广告中,广告制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是:联想电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共同创意,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状态。至此,广大受众者会感觉联想集团是一个代表高科技、高品位的集团,因此也就会非常乐意地去购买联想电脑。
(三)广告语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所谓关联准则,就是指说话要贴切。一般说来,人们在交谈时所说的内容要与话题相关,否则谈话就无法继续。在广告中,当广告制作者违反关联准则时,我们看不出广告产品与广告语有直接联系。但广告制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向受众者传递信息,加强广告在受众者心里的印象和广告的渲染力。
例如: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这则广告用美妙、形象的话语让受众者从心里把醇香浓郁的牛奶与如丝般润滑的德芙巧克力联系到了一起。运用无限的遐想和精妙的语言突显产品的品质,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渲染力,令人不得不为之心动。
再如:柒牌西服,让女人心动的男人。
这是柒牌西服的广告语。从表面上看,这条广告语中的两句话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西服怎么可能是男人?但是广告制作者抓住了西服是男人的专利这一特点,使这条广告语更具感染力。从这条广告语中,受众者可以解读出:如果男人穿上柒牌西服,就会变得更加帅气、潇洒,而帅气、潇洒的男人自然会让女人心动了。
(四)广告语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说话要有条理。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况在广告语中运用较多,目的是出其不意地达到语言的效果。违反这一准则常产生重复或双关等修辞手法。
例如:送你一位新太太。
这是“新太太”口服液的广告语。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这是一条关于保健品的广告语,那么我们会怎么想呢?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条婚姻介绍所的广告语吧!这条广告语违反方式准则所产生的歧义让受众者饶有兴趣的去探讨,并且这条不同寻常的广告语会给受众者十分深刻的印象。
再如:美丽从头开始。
这是一条理发店的广告语。这条广告语容易引起歧义,但却很好地传达了两重意义:一是指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保持美丽,而要保持则要从头开始;二是指在本店理的发会非常的美丽,理过后会让你以一个崭新的美丽形象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条广告语言在一而意在二,巧妙含蓄,韵味十足。
我们从广告制作者的角度讨论了广告语对合作原则某准则的违反所蕴含的会话含义,那么要使广告言语行为获得成功,受众者还要能够根据广告语境成功地解读广告语。我们将结合关联理论继续考察。
二、关联理论在广告语理解中的体现
关联理论(Relerance Theory)是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Dan Sperber)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Deirdre Wilson)共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它的目标是“确认植根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3]Sperber 和Wilson
语境中能产生语境效果。当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旧信息)之间有下述情况之一时就会产生语境效果,使话语具有关联性:一是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含义;二是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三是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互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4]此外,关联理论还提出了最佳关联的概念。它认为:“在正常的交际中,受话者总是追求着最佳相关的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要达到此目标,就要选择最佳相关的语境,以期对信息进行最优化的处理。”[5]对于广告这一言语交际行为而言,从它的推理过程到最佳关联的实现都体现着关联理论。
(一)广告语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的语境效果指的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同等条件下,解决、推理所用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广告语中的信息对受众者认知语境的改变产生语境效果,因此,广告语的语境效果离不开新信息与旧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1.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含义
广告的明示话语为受众者提供了推理认知的环境,因此受众者可以从中理解广告语的字面含义,获得语境信息。随后,以该语境信息为前提,结合自己的语境假设进行逻辑推理,最终推断出语境含义,产生语境效果。
例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是一条“关爱他人”公益广告的广告语。受众者以获得的语境信息为前提,结合“只知道自私不懂得关怀的人是不会收获爱的”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出“只有送出一份爱心,才能得到关怀,收获快乐与阳光”的语境含义。因此也就产生了“关爱他人也就是关爱自己”的语境效果。2.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 例如:福达,中国的柯达。
当受众者看到“福达”时,由于不清楚“福达”到底是什么,所以难以在自己的已知语境中找到与这一信息相对应的关联。而当后面的信息随之而来成为新信息时,原来的新信息便与受众者的已知语境共同构成旧信息。这时,新信息便加强了旧信息,突出的语境含义是“福达是一种与柯达一样好的胶卷。”它所产生的新的语境效果是:在中国,具有与柯达同样品质的胶卷是福达,相信喜爱拍照的人都愿意用福达留下美丽瞬间。
3.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互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 例如:最大的声音来自车上的电子钟。
这是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语。这则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者以产生购买的可能性。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汽车马达的轰鸣声是很大的,按照关联理论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旧信息。而“最大的声音来自车上的电子钟”是广告制作者提供的新信息。显然这个新信息与旧信息互相矛盾。按照劳斯莱斯车的“电子钟产生的声音最大”这一新信息所传递的内容来看,该车是采用了新技术从而大大降低了噪音的,这样它就推翻了一些人认为一般汽车噪音较大的旧信息,产生了新的语境效果:乘坐该款劳斯莱斯汽车的噪音是很小的。
(二)广告语的最佳关联
根据关联的认知原则,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而成功交际的关键就在于说话人与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在广告这一言语交际行为中,受众者能否找到最佳关联关系到广告语能否产生预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是受众者在理解广告语时所希望获得的。但要使广告语获得最佳关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广告语的语境效果足以引起受众者的注意
例如:找回自信,保持身材,健康美,才是真正的美。
这条广告语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大印象减肥茶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与其他一些减肥产品相比较它的减肥效果更健康,更值得信赖,这就使人不禁为之怦然心动。因而,相对于其他减肥产品而言,大印象减肥茶的广告语更具有最佳关联。
2.受众者为获得语境效果付出了努力 例如:乐百氏纯净水,二十七层净化。
为了理解这则乐百氏纯净水的广告,受众者需要结合自己已知的语境假设,如:水质好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等,并通过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进行一系列思索与推理,最终获得语境效果:喝乐百氏纯净水,拥有健康,值得信赖。在这个过程中受众者为了获得语境效果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交际的成功,因此,广告取得了最佳关联。
结 语
广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我们站在广告制作者角度考察了广告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条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并站在受众者角度讨论关联理论在广告语理解中的体现,从而完成成功的广告言语行为。总的来说,基本实现了最初的写作目标。但鉴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定稿之时,也有些许遗憾。本文未能对广告言语行为做全面的关注,对于其动态的交际过程也未能做出详尽描述,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在论文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搜集了许多广告语,但成稿时,我们只选取了少数典型用例,举例不够丰富,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我们会在本文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思考。
[1] 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81-90.[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J].束定芳.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3-175.
第五篇: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摘要:批评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言语行为类型。在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对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较少。本文依据Searl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讨论了批评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和语用策略,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面子保全理论 批评言语 礼貌原则
Abstract: Criticism is a common speech act in daily communication.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is respect.Based on Searle’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and Brown & Levinson’s face-saving theory(FST), the paper discusses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act of criticizing and their pragmatic strategies.Finally, some issu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re proposed.Keyword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FST politeness principle criticism
Ⅰ.引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两大支柱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最早提出,随后由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发展深化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Blum-kulka(1984)曾经实施过一项名为“跨文化言语行为实施方式计划(CCSARP)”,调查了不同语言文化中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的异同情况,主要研究了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这一理论在中国也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然而,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言语行为做过研究,如赞扬(Wolfson,1980), 道歉(Olshtain & Cohen,1983), 邀请(Wolfson, D’Amica-Reiser & Huber1987), 抱怨(Murphy & Neu,1996), 问候(Ebsworth, Bodmen & Carpenter,1996)等,但是对于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学者们却鲜有论及。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批评言语行为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依据言语行为理论,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对批评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和论述,通过对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描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
简言之,批评即为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Leech提出将言外行为(即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分成四大类:竞争类(competitive),和谐类(convivial),合作类(collaborative)和冲突类(conflictive)(见Leech,1983:104)。他将冲突类的言语行为定义为“言外功能与社会功能互相冲突的那些言语行为。”依据Leech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批评言语行为归入此类。Leech认为这一类言外行为在本质上是不礼貌的。Leech这一观点不免流于绝对化,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Ⅱ.批评言语行为的类型分析
Brown 和 Levinson(1987)借用Goffman(1967)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以解释社会交往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典型人的礼貌行为现象的。他们认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并且将“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种。消极面子是自主的自由,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不因迁就别人受到别人的干涉、阻碍而使自己丢失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支持和喜爱。言语交际中应当讲究礼貌,减少言语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但是,Brown 和Levinson认为,有些类型的言语行为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它们对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产生威胁,并且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面子都可能造成威胁,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批评言语行为会威胁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说话人要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境和批评目的,选择合适的批评言语行为类型,以取得恰当的交际效果。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间接使用语言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所实施的言外行为分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作为批评这一言语行为,其首要言外行为无疑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但是说话人实施这一首要言语行为却可以通过多种次要言外行为来实现。在对批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时,次要言语行为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标准。宏观层次上,批评言语行为的次要言外行为可以分为:非公开策略(off record strategy)和公开策略(on record strategy)两大类。Ⅱ.1 非公开策略
由于批评言语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所以交际者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常常会出于礼貌的考虑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在次要言外行为方面就相应表现为在许多场合采取比较含蓄、非公开的言外行为。Brown和Levinson指出,非公开策略是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对于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且这一策略使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说话者往往不明确提及听话人的错误行为,而是采用暗示、开玩笑等含蓄模糊的提出批评,避免对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损伤之嫌,也可以得到交际场合中听话人或其他人对自己说话策略的褒奖,满足自己的积极面子需求。非公开策略中,经常利用的次要言外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暗示(hints):暗示使言语与批评似乎没有明显的关联,而借助听话人在合作原则基础上,根据语境、语用原则推断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达到批评的交际目的。例如,(1)大爷,您是不是忘了一个程序就把书往包里装?(2)Excuse me, do you forget something? 这两个例子中,说话人的话语似乎是在提醒听话人,而不是在批评听话人,表达含蓄委婉,照顾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避免了与听话人的直接冲突。
二.表扬式批评(criticism in praise):表扬式批评指借表扬第三方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取得的成绩,来含蓄地提出对听话人在这一方面或领域存在的不足。例如,(3)Look, Billy.See how neat Tommy keeps his room?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并没有直接指出Billy的房间不够整洁,而是借助表扬Tommy房间的整洁,使Billy推导出自己的隐含意义,即“我的房间不够整洁,我应该至少让它像Billy的房间那么整洁。”这种批评给听话人留下了回旋余地,让他判断说话人是否实施了批评的言语行为。这一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避免直接或间接提到听话人及他的缺点错误。三.反语(Irony):反语是一种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常用的语言形式。反语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在谈笑之间使听话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请看下面的例子:(4)顾客(指着汤里的苍蝇):服务员,你们的饭店的青菜汤里还放肉啊?
(5)Thank you, Jim.You are really my good friend.(Actually, Jim has done wrong to him.)在例句(4)中,顾客表面上表扬饭店的汤里放肉,但是实则是间接委婉的指出饭店的卫生问题堪忧。这么做可以避免令听话人尴尬的结果,不与听话人发生对峙,也可以借委婉表达不得罪其他在场顾客,达到了礼貌的效果。在例句(5)中,说话人也是借助反语指出了听话人的错误。四.先扬后抑(stroking):在中国文化中,礼貌是社会交际中的一条重要准则。在批评他人时,说话人也常常尽量做到礼貌,避免唐突。因此,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广为使用。例如,(6)小张,你对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的,你今天不舒服吗?文章中有这么多错误。
说话人通过肯定听话人的成绩,给听话人一定的预期时间,增强了话语的缓和度。这一批评模式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应用尤为广泛。在英语社会中,这一批评形式也是一种有效地提出批评的手段。例如,(7)Gee,your work is always so accurate.But the work you did today is not what I expected.五.开玩笑(joking):开玩笑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可以使说话人取得批评的目的的同时,避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这也是批评的一种常用模式。
(8)Perhaps you forgot that you placed a book in your bag and meant to pay for it on your way off the store?(9)小姐,下次小心点,我饿了,但我的大衣可没饿呀。
六.借用规章和道德规范(regulations & morals):这种批评模式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情况。说话人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通过陈述规章或道德规范来达到批评之力。例如,(10)In our company, promptness has special importance.(11)好孩子不撒谎。
在例(10)中公司领导和在例(11)中的孩子母亲都没有直接批评下属或孩子,而是通过陈述公司规章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让听话人自己去推导说话人的隐含语义。这种模式并不直接指出听话人的错误和问题,从而避免威胁听话人的面子。
七.非人称指向(depersonalization):这种批评模式把重点放在听话人所犯的错误或错误造成的后果上而不直言不讳地批评听话人,从而保留了对方的面子。例如,(12)Parent: Someone’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Child: It wasn’t me.(13)这篇文章好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例(12)中的父母和例(13)中的说话人都巧妙地借助非人称指向,在保留听话人的面子前提下,批评了听话人的错误。Ⅱ.2 公开策略
公开策略是指说话人直接对听话人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明确指出听话人所犯的错误。公开批评行为又可以分成缓和策略(the mitigated strategy)和非缓和策略(the unmitigated strategy)。(Katz, 1987)一.缓和策略:缓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使用模糊限定词(hedges)如 maybe, kind of等和前语(preface)来缓和批评的语势的策略。例如,(14)有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但是我又不能不说,请你们以后放东西动作轻点儿。
在使用前语缓和语势的句子中,说话人会用前语给自己的批评做个铺垫,表达批评的善意性,让听话人有个心理预期,降低批评的唐突性。二.非缓和策略:非缓和策略是指说话人没有使用任何模糊限定词和前语,不使用委婉表达,认为无需照顾听话人的面子,直接发出批评。这一策略具有很强的面子威胁性,因此在使用时,应当谨慎。例如,(15)你们也太不象话了,整天上班时间聚众赌博。不想干了就回去!
这是领导批评下属的言辞,由于二者的社会身份,权势不同,所以说话人没有顾及听话人的面子,直接批评了听话人。Ⅲ.结语
批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说话人的重视,以便选择恰当的批评策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于批评言语行为,听话人有多种应答策略,因篇幅所限,本文未做探讨。批评的言语行为还体现出跨文化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选择批评策略与不同批评策略的使用频率方面存在差异。此外,不同人群在选择批评策略时也大相径庭。这些领域值得研究者进行进一步探讨和阐述。
参考书目: [1] Katz, L.Face risk in the expression of censure-a cross-cultural study.Tel Aviv: Tel Aviv university, 1987.[2]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 Longman, 1983.[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4]吴琼淑, 樊薇薇.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外语教学, 2004(2):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