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2:1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

第一篇: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

摘要:在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个言外之力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后来语言学家们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问题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维索伦尔提出的顺应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顺应性解释

语言选择产生于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以及交际目的的顺应。语言顺应发生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由此,顺应理论勾勒出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指出了语言顺应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我们对语言现象作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陈新仁认为(2001:388)“语言顺应理论是在综合会话含意理论、礼貌原则、面子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方面,它探讨了发生在话语组织的各个层次的语言顺应特征,揭示了语言顺应发生的机制;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探讨任何语用现象的理论框架”。而间接言语行为就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有意进行的策略选择。

尽管在世界上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间接言语行为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但并非所有语言的间接性都用同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然而所有语言对间接性策略的选择至少在三方面做出了顺应,即: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正如于国栋所说(2004: 85):第一,语言现实是交际者进行顺应的一个因素,因为这是交际者进行语言选择的源泉。第二,社会规约是交际者进行顺应的另外一个因素,因交际者是社会化的个体,所以他们的行为必然要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第三,心理动机是交际者进行顺应的另外一个因素,因为交际者通常是带有一定交际目的而进入交际过程的,而且这个交际目的往往会影响甚至控制交际者对于语言形式和焦急策略的选择。

(一)语言现实

因为语言现实是交际者进行语言选择的源泉,间接言语行为又是典型的语言选择,因此选择间接言语行为顺应了语言现实,并可导致直接言语所达不到的效果,如幽默、讥讽等,以成功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第一,Customer: I would like a book, please.Bookseller: Something light?

Customer: That doesn't matter.I have a car with me.书店售货员的本意是问顾客是否需要一些消遣性读物(Something light),但顾客利用 light 一词的多义性特征(不重)与售货员开了个玩笑(That doesn't matter.I have a car with me.),言下之意为“重点没关系,反正我开了车的”。

第二,有一个职员本应在八点到达办公室但直到九点才到,老板非常生气,因此出现了下面 这段对话:

“Look at me”, said the employee, holding up a bandaged arm, “I fell out of a second-story window”.The boss asked angrily: “Did that take an hour?”

职员本以为老板会原谅他,因为他从二楼摔下去,于是到医院去打石膏,所以才会迟到,没想到老板故意从其字面意思解释,仍然不满意他的迟到。

第三,Ask for More.这是一则More牌香烟广告。广告中使用了双关语,把“More”这种牌子与“more”(多的)意思联系起来。

第四,The label of achievement.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这是一则威士忌酒的广告。Label 既是“标志”的意思,又是酒的牌子,强调了label 酒与成功相连。如此生动别致的广告语让消费者不仅一下就记住商品的名字而且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二)社会规约

除了传递各种消息,语言还可用来维持或改变某种社会关系,因此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以使交际能顺利进行。间接言语行为就是为实现这一交际目的而进行的策略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一种顺应。

“社会规约主要指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社会原则和准则,如:权利、地位和社交角色等在交际中的规约性”(周四媛,2002: 61)。于国栋也说(2004:83):“对于社会规约的违背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即使进行了修复和弥补,也不可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交际者对社会规约的重视程度往往比较高”。例如:

第五,Policeman: What's your name, boy? Doctor: Dr Poussaint.I'm a physician.Policeman: What's your first name, boy? Doctor: Alvin.这个例子所描述的是黑人医生Dr Poussaint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被一个白人警察询问的情景。因为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白人文化,种族歧视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因此白人警察故意忽略了医生对physician的强调,从其社会地位的含义看是 “有身份的、受人尊敬的人”,而两次使用带有贬义的词语boy称呼医生。此例中的“boy”一词的意义,除了指[+HUMAN,+MALE,-ADULT]基本特征外,白人警察用“boy”一词明显体现着其毫不掩饰的对黑人的歧视。而黑人医生在得不到相应的礼遇时不得不被动地顺应社会的主流文化——白人文化。

(三)心理动机

“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何自然,2002:22-23)。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既可以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可以维护别人的面子,顺应了说话人、听话人的心理动机。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者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或意愿(Verschueren,1999: 88)。交际中心理动机最主要的方面是认知和情感因素,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进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说话人同时顺应他自己及听话人的心理世界。例如:

第六,A: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your birthday? B: My camera's broken.在上面的例句里,B 其实想要一部相机作为生日礼物,但她并未直接说出来,而选择了间接言语行为My camera's broken,因为一方面如果A 听出她的言外之意,那么就会送她一部相机作为生日礼物,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一方面,如果A 不明白或假装不明白她的意思,B和A都不会觉得没面子,因此,B的选择顺应了双方的心理动机。再如:

第七,Churchill: Well, we may have some sport for you yet, eh? Did you enjoy tha t,captain? Henry: It was a rare privilege, Mr.Prime Minister.Churchill: Any time.Any time at all.Henry: Too much honor, sir.Once was plenty.这是Herman Wouk 《战争风云》里对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没有空中掩护和海上护航的情况下,乘船前来纽芬兰的阿根夏湾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商讨联合抗德事宜,之后与美国联络官Victor Henry同乘“威尔士王子”号返回冰岛时的一段对话。Henry明白首相的用意,但考虑到求同准则,在语言表达上尽量附和首相,“It was a rare privilege”当首相回答他随时都可以得到时,Henry说道“Too much honor, sir.Once was plenty.” “Too much honor, sir.”就委婉表达自己不该“享受”这种“殊荣”,但怕过于含蓄引起误解,又补充一句:“Once was plenty.”进一步委婉表示他不愿再次冒生命危险进行这类“旅行”,也不愿再次领受这种“特殊待遇”。Henry既没有威胁到首相的面子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因此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二、结语

交际者无论在口头或书面语中都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目的。Verschueren(1999: 55)指出,语言使用就是不停的进行语言选择,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者必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无疑,间接言语行为是交际者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所进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试论语用解释的诠释条件[J].现代外语, 2001,(04).[2]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hueren的新作评价[J].现代外语,1999,(04).[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4]谢少万.顺应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4).[5]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01).[6]周四媛.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02).[7]Levinson, Stephen C.Pragmatic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8]Searle, R.John.“Indirect Speech Acts”[A], in Peter Cole and Jerry L.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9]Thomas Jenny.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95.[10]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1999.

第二篇: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3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4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6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7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9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11 商务英语书面语语言特色的语用分析 12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华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中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研究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意识流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以詹姆斯•科尔曼的《莫说她很怪》为例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 42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86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88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90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91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Jekyll and Mr.Hyde 93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95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9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 9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99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100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0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麦克•莫波格《柑橘与柠檬啊》的叙事艺术 103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04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105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07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110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112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116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 11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1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19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 120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123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24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125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26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 128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 130 从《太阳照常升起》分析美国一战后的消费道德观 131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132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133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135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 136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38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1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42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 144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46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48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49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151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152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153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54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55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156 论“and”的用法和翻译

157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158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5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6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61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62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63 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 164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165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66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167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68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69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70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71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17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 173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174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7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76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7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78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80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181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2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183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84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85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86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187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188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89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90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191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19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93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194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195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96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19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198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199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篇: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摘要:抬杠多见于日常对话或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本文对抬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解释抬杠其会话功能及语用价值。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抬杠言语行为的推理过程进行阐释。关键词:抬杠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关联理论

一、抬杠的界定

抬杠行为具有明显的施为性,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但要界定抬杠是怎样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应首先考虑抬杠行为的起源、包含要素以及与抬杠相关的几个概念。1.1抬杠的起源

从抬杠的来源看,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以博众人一笑。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抬杠”的起源。据此来源看,“抬杠”从源起时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言语行为。1.2抬杠言语行为包含的要素

科特(1983)从分析言语环境入手,认为要确定一种言语行为,必须考虑到七个要素: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的接触、所用的是否为同一套语言代码、背景、话题和信息形式。根据言语活动目

标的指向性可以确定言语的中心功能。对抬杠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揭示抬杠言语行为的实质。

抬杠言语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

①存在引发抬杠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话题等;

②实施抬杠行为的人具有否定性或对抗性态度:对事件/话题等持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

③抬杠的实现手段:非常规理性的争辩话语;

④抬杠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试图对特定的言行或对象进行讽刺、反驳等。

1.3本文对抬杠的定义

“抬杠”字典义为争辩或用杠抬运灵柩,本文我们所讨论的抬杠应该是争辩意。考虑抬杠包含的要素,笔者将抬杠界定为:“说话者为表达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对特定对象或言行进行非理性的争辩。”

二、抬杠的语用策略

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产生了间接话语意义。这是实施间接语言策略的理论出发点。抬杠言语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间接语言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受限语料,发现并总结了抬杠言语行为的间接语用策略。2.1语用策略与相关准则 2.1.1岔开策略

岔开就是故意违背相关准则,扯开去说些与本题无关的话,因某

种原因不愿说的话便可暗中换为别的话题,偷换概念最终蒙混过关。对话中,抬杠者经常用岔开的方法与说话人争辩,达到抬扛的效果。

(1)乙:相声是论段儿。甲:论段儿? 乙:哎。

甲: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乙:啊? 甲:不要头尾。乙:噢,你这买鱼来啦?

这个例子中,甲作为抬扛的一方,偷换了“段儿”这个概念,故意用形容鱼部位的“段儿”去替换相声的计量单位“段儿”,从而混淆视听,达到了与乙抬扛的目的。2.2语用策略与质量准则 2.2.1反问策略

反问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没有疑问而提问,以表示一种言外之意,对所述内容有强烈的感情和主观评价。抬杠的人,往往利用反问,达到反驳对方、肯定自己的目的。

(2)有一个小孩到药铺里去买药,一进门,撇开嗓子说:“老板,买药。”老板说:“人小,嗓子不小。”“知了小,声大哩!”“知了有舌头呗!”“簸箕有舌头,它咋不响?”

这里买药的小孩,并不是提出疑问,他是利用先肯定后发问,来

否定老板的判断,反驳老板从而肯定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老板说知了有舌头,所以声音大,小孩马上提出簸箕也有“舌头”,但簸箕不响,这说明老板设定的声音大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不可靠的,这时发问让老板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从而否定了老板的观点,表明并非有舌头就能发声。2.2.2同语策略

同语就是故意违背数量准则,话题和述题的重复,提供多余的信息,甚至是废话,以表示言外之意,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抬杠者往往也利用这种方式,故意通过赘述和提供多余信息,来表达否定性情感,与说话人抬杠。

(3)乙: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甲:我怎么不痛快啊? 乙:有点儿啊,不高兴。甲: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乙:就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呢? 乙:你跟我别扭!

例(3)中甲将乙所说的话进行重复,不断发问不做直接回答。作为抬杠者甲意在言外,甲装作没有生气,但是却只是重复乙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让乙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故意与乙抬杠,表达不满情绪。2.2.3夸张策略

夸张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显示言外之意。抬杠者经常利用夸张的手段,针对特定的对象和事件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达到抬杠的目的。

(4)有锔锅匠说自己技艺很高,所带的砧子大小什么东西都能打。于是有人说打个绣花针吧,锔锅匠说太小打不了;又说打个犁辕吧,锔锅匠又说太大打不了。

这个例子中,锔锅匠说什么东西都能打是自夸的话,抬扛者针对他能打造器物这件事进行抬杠,提出打造绣花针和梨辕两个器物,显然是缩小和夸大了锔锅匠能力范围,所以锔锅匠自然打不了。夸大与缩小锔锅匠的能力范围,使得锔锅匠说自己什么东西都能打造的“言”与打不了具体两个器物的“行”相悖,抬扛的目的就达到了。

2.2.4降用策略

降用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用语义所指对象比较庄重,正式的词用于琐细一般的事物上,大词小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5)交警:“您好,这里禁止停车,您违反了交通法规。” 车主:“街道是人民的,我是人民吧?我在自己的街上随便停车你管得着?”

例(5)中车主作为抬杠者,将“人民”一词大词小用,强加因果。因为街道是人民的,车主也是“人民”,所以人民的街道人民做主,言外之意是交警的处罚并不生效。2.2.5反语策略

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抬杠者说反语,表达否定性的态度,实现抬杠的目的。

(6)甲:“你看我,这件外套穿着多好看,人看上去苗条不少。” 乙:“可不是,好看极了,大水桶的腰都变成小水桶了。” 例(6)中乙作为抬杠者,表面上是赞成甲的说法,即衣服好看显瘦,但实际上说的是反语,大水桶腰与小水桶腰本质上都是形容衣服并没有神奇的修饰效果,甲的实际情况就是肥胖。乙一方面否定了对衣服的极好评价,另一方面讽刺甲并不瘦。2.2.6易色策略

易色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信息,即幽默和讽刺的意味。(7)甲:“六级考得怎么样啊?” 乙:“题很难啊,考得不太好。”

甲:“那是,你就不如我吧,脑袋灵活着点,这次题难,可是咱能过啊!”

乙:“那是,我可比不上你抄袭作弊的丰功伟绩啊。”

例(7)中乙是抬杠者,甲认为考试作弊取得优异成绩是头脑灵活的表现,乙用抬杠的方式进行了反驳。丰功伟绩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来形容作弊行为,是褒词贬用,目的在于讽刺甲。乙没有直接指出甲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有违道德和考试要求,而是选择用抬杠的方式,讽刺甲的言行,表达批判态度。

2.3对比策略

对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二者相近或相异的特点。抬扛者往往举出与说话人话题中相异的事物,按照说话人的方式,进行逻辑对比,得出相异的特点,从而进行反驳。

(8)某人肤色很白,在谈论此人为何肤色白时,甲说:“他整天坐屋里,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能不白吗?”乙马上反驳说:“我不信,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多少代了,挖出来看看还是乌黑的。”

例(8)中甲以坐在屋里不受风吹雨淋为理由,说明某人皮肤白的原因。抬扛者乙马上以煤炭对比,指出同样是没有风吹雨淋,但是煤炭就不白,从而对甲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4超论域

词语的所指总是从属于特定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它的论域。论域同参照体和视点等相关。同一论域的词语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某些抬杠者,针对说话人所涉及的问题,有意为难反驳,回答内容超出问题涉及的论域。

(9)甲问乙:“中午吃什么?” 乙回答说:“随便。”

甲说:“那好吧,那就吃板凳吧。”

这个例子中,乙说吃什么随便,甲便抬杠说吃板凳吧。很明显,话题“午饭”涉及的论域应该是吃的食物,板凳显然不是“食物”

这个论域的,但是“板凳”符合“随便”所指任何东西这个论域。甲不满意乙的回答,明知道板凳不是食物,故意说吃板凳,这就达到了抬杠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抬杠

实际交际过程颇为复杂,由于语境、认知差异以及会话参与者的目的等因素,有时听话人不一定或不一定愿意生成最佳关联性的话语,这就造成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潜在的冲突。我们所谈的抬杠,其本质在于一个“辩”字,由此可见交际冲突理应普遍存在于抬杠言语行为之中,不过我们发现抬杠的冲突程度不强,它体现为听话者故意回避最佳关联,目的是为表达否定态度或幽默效果,与说话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不歪,笑不来”。(10)警察开导小偷说:“你偷东西时就没有为你年老的母亲想想吗?”

小偷说:“我想过了,就是找不到适合她的东西。”

例(10)中,警察开导教育小偷,目的是使其意识到偷盗行为的错误性,让小偷改正错误。警察让小偷想想自己的母亲,是让小偷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教导,认识到自己偷盗犯罪即辜负母亲的期望,又不能陪伴母亲而行孝道。最佳关联应该是“想到母亲——惭愧后悔——认识错误”。但是小偷故意回避警察的明示,抬杠说自己偷盗时想到母亲了,想到给母亲也偷些什么,不过没有适合母亲用的东西。小偷有意造成交际矛盾,达到否定警察教育的目的。(11)一位女士去水库洗澡,当她脱掉衣服要下水时,水库管理

员跑来说:“小姐。这里不准洗澡和游泳。”女士生气的问:“为什么不在我脱衣服前说?”管理员说:“这里并不禁止人脱衣服啊!” 例(11)中,水库管理员阻止女士野浴,女士很生气地质问她为什么不在自己脱衣服前阻止自己,她的意思是管理员阻止得不及时,造成了她的尴尬处境。最佳关联和合理理解是“脱衣服前——阻止野浴——及时”,但是管理员不满女士的气愤,抬杠说水库不禁止人脱衣服,没有将脱衣服和洗澡理解成两个相关的事件,说明自己的职责只是阻止别人野浴,而不是阻止别人脱衣服。对女士的气愤进行反驳,表示女士的尴尬不是自己的过错。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抬杠者总是回避最佳关联,没有与说话者获得共同认知,达到互明。抬杠者的认知与说话者意图相差越远,则表达否定、不满和幽默的效果就越好。

四、结语

抬杠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对语用常规的积极突破。听话人也就是抬杠者根据相关联系进行推理,他的言语往往不是最佳关联的话语,而是有意为之的曲解。抬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辩”字,但是,与争吵或吵架相比,抬杠的激烈程度已大为减弱,不会带有尖刻的攻击性言语,通常是较真不是激烈冲突。人们抬杠就是表达情绪,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兼具争辩技巧和幽默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活泼颇富生命力。参考文献:

[1]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

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j].民俗研究,2010,(2).[2]袁毓林.简论语用常规的修辞偏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2.3)(合刊).[3]武瑗华.透过反驳话语看言语交际的对抗性[j].外语学刊,2008,(4).[4]熊立胜.以毒攻毒以谬制谬——对谬反驳及其语言表达[j].现代交际,1996,(3).[5]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5).[7]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1).[9]王玉晓.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5).[10]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6).

第四篇: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初探

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初探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性别的社会差异与语言使用的相互关系问题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语言形式结构和话语风格两方面入手,就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做一概括性评述,从而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1.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

可以说在印欧语系中的语言比较强调男性。据Thorne和Nancy Henley 在Difference and Dominance1975 一书中所说,英语中男女在表达上的差异是由两性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从古代狩猎的原始社会直至当今以社会经济地位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一般来说,男女地位不同,男子主宰一切,而女子限于治理家务。当然,这就相应地影响了男女的性格,从而造成了男女在言语表达上用词、风格、习惯用语诸方面的差异。再者,男女由于生理的特点,在声音,特别是在声调的高低上,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1.1 在句法、词汇上的差异

在句法方面,最大的差异表现在疑问句的使用上。女性多使用反意疑问句。如果夫妇购物时,丈夫会指着一种商品说:This is better.这个好点。妻子却说:This is better isn’t it﹖这个好点,对吧?或 This is better don’t you think so﹖这个好点,你说呢?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话语礼貌客气、委婉含蓄的特点。女性语言这种特殊文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女性在表达个人观点或意见时喜欢加上一些表示语气欠肯定、含意不确切的修饰成份。如:I’m no expert but„(我不是行家,但是 „„);I may be wrong but„(我可能不对,但是„„„„);男性却多用陈述问句(即陈述句后面加上问号所构成的问

句),或省略的特殊疑问句(即只用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构成的问句)。在词汇方面,女性多用形容词、副词和其他一些表达感情的修饰语,以显示她们特有的心理和情感。和男人相比,她们偏爱某些表示“欣赏”、“赞美”和仰慕的形容词,如看到华丽动人的衣服就用adorable,见到美味馋人的巧克力就用divine,见到美味佳肴就用gorgeous。以精确选词来描绘各种色彩更是女性的一绝。如面对紫红色的围墙,女子不禁会说This wall is mauve.类似的还有azure天蓝色,beige米色的,aquamarine兰绿色的,lavender淡紫色的。Oh dear I dropped my ticket somewhere.Now that’s what I call at errific idea.Well that’s lovely.妇女们爱用这些词和句子,反映出她们爱美,极易触景生情的特点。

另外,妇女讲话还经常使用一些起强势作用的词语,如:so just never quite incredible terribly;It was just beautiful.The goods there was so cheap.究其原因,也许是由于她们过去社会地位比较低,只好用这些词语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男子富于上进,所以喜欢追求新奇、破格的表现手法,多用新词语、戏虐语、诅咒语、俗语;而女子较保守,因此一般用词比较谨慎、贴切。女子讲话还注重优雅而含蓄,如:某妇人抱怨丈夫把花生放入冰箱易走味时说: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in the refrigerator.若主妇干了此事,丈夫会说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in the refrigerator.女性用dear表示安慰,暗含抱怨,男性用shit表示不满,略带粗野。

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充分体现出男女在言语上的差异。英语中,虽没有像非洲部族和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禁忌语,但维多利亚王朝时代委婉语曾一度盛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就是女子也不准在别的女子面前使用有关身体部分的词语,因此只能委婉地用limb和bosom分别指代leg和breast,否则就无疑降低了说话人的品格。1.2在语义方面的差异及社会偏见

语言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思想意识。某个词的正面含意和反面含意的选择可以反映语言使用者是否有社会偏见。由于存在着社会偏见,即使男女从事相同的事业,人们也往往用不同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来描述他们。如:(1)A businessman is aggressive.A business woman is pushy.(2)He is a man of the world. She has been around.

(3)He is a sterntask-master. She is impossible to work for.

很多词的词义经历了由褒义到贬义的变化。历史上曾用来表示男女,而没有褒贬之分的一对词后来表女性却逐渐变成贬义词了,甚至与原来的词义完全不同了。一些讲英语家的人们习惯地认为professor教授,doctor医生lawyer律师等是男性;而teacher中、小学教师,nurse护士,secretary秘书等是女性。这种习惯除了与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偏见。

此外,用男性的词来概称男女两性。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是美国标榜为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人权宣言”中的一句名言。可是,句中用来泛指所有的人(包括男女在内)的词竟是指男人的men!这显然是把女性融化在男性之中,无视女性的存在。类似这样的性别歧视词语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如:mankind人类,manmade人造的,chairman主席,freshman大学一年级学生,mailman邮递员等。用男性代词he his 来泛指男女两性,更是英语的一大特点。如: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Everybody should do his duty.人人都应该尽职。We hope the reader will use his judgement.我们希望读者运用自己的判断。

第五篇:对间接言语行位的疑问句的中日对比

对间接言语行位的疑问句的中日对比

中文

人们通过日常会话,进行着言语行为。进行言语行为的一般方法,是使用与某种言语行为相对应的句法形式。例如,进行陈述行为时使用陈述句,进行询问行为时使用疑问句,表达感受时多用感叹句。但是实际上,某一种言语行为并非只能通过一种句式才能得到实施,相反,一种句式也并不总是用于行使某一种功能。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范畴。

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多关注于暧昧表现和婉曲表现,本文试图从句式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两国疑问句进行对比研究。

所谓疑问句一般指说话人向听者发出某种疑问,并从听者获得某种信息的句子。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疑问句常常不单单只是发出疑问,还经常作为间接的言语行为表达陈述、请求、劝诱、表述等发话意图。并且,中日两国的疑问句都具有这个特征,即利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非疑问的发话功能。

因此,本文以汉日语中的这些不表达“疑问”的疑问句为研究对象,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首先将这些疑问句按照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对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话语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对象和动机,分析先行研究及其问题点,并对本论文的基本立场和研究目的进行阐述。

第二章首先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即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并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发话功能,将汉日语中不表达“疑问”的疑问句分为“判断型”、“请求型”、“劝诱型”和“表出型”等四种功能的疑问句。之后对两国语言中的这四类疑问句的表达方式及话语功能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第三章总结全论文并阐述今后的课题。

总之,作为语用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严密的传统语言理论不同,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根据语言情境的变化,发话的意图也多种多样。本文就是站在这种语用论的立场上,试图对汉日语中疑问句的言外之意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译文

我々は日常会話によって、言語行為を行っている。言語行為を行う一般的な方法は、文字通りに示す表現を使うのである。例えば、陳述の行為を陳述文に、質問の行為を疑問文に、感情を表出する行為を感嘆文によって行う。しかし、文字通りの意味が、会話で伝達しようとしている内容とは異なる場合もある。これは間接言語行為の研究範囲に属する。

間接言語行為についての研究は、従来、曖昧表現、婉曲表現などが注目されていたが、本論文は構文の上で疑問文を取り上げて分析してみたい。

いわゆる疑問文とは、話し手がある質問を提起して、聞き手にある情報を要求するものである。ところが、日常生活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は、疑問文は単に質問として発話されただけではなく、間接の言語行為として、陳述や依頼や勧誘などの「表現意図」を達成することもできる。そして、疑問文のこのような特徴、つまり、疑問文の形式を持ちながら、質問ではない機能を持つ文は中日両国の言語に共存している。

それで、本稿は中国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疑問文、主に「質問」を表わさない疑問文を研究の対象として、間接言語行為の理論に基づいて、両国語における疑問文を分類して、各分類の疑問文の表現形式を対照研究する。

本稿は、三つの部分からなっている。

第1章では、研究の対象と動機、先行研究とその問題点及び本研究の基本的立場と目的などを述べる。

第2章では、まず、本論文の理論基礎、つまり間接言語行為理論を紹介し、それに基づいて疑問文の間接発話機能によって、「質問」を表わさない疑問文を「断言型」「依頼型」「勧誘型」「表出型」と「言明型」の五つに機能的に分ける。中国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断言型」「依頼型」「勧誘型」「表出型」の表現の形式や意味などを対照しながら分析を行う。

第3章では、本稿のまとめ、残された課題について述べる。

要するに、語用論に属している間接言語行為理論は言語学の重要な研究分野であるが、綿密な伝統の言語理論と違い、実際の言語の使用は、文脈によっていろいろ変わったものが多いといえよう。小論は従来の伝統的な意味論では取り扱ってなかったが、ほぼ度外視されて来た疑問文の間接発話行為について、語用論的な立場からその分類と対照分析を試みたものである。なにか価値のある結論を出たらと期待する。

下载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摘要:批评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言语行为类型。在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对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较少。本文依据Searl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 &......

    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摘 要: 人类交际行为除了言语行为外,还有非语言行为,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人类的交际行为,不仅......

    《间接比较》的优秀教案设计(5篇范文)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物体的轻重比较可以数值化。认识数值化的好处。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

    浅谈医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特征

    浅谈医患交际言语中的言语行为特征 朱丽萍 候晓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 225300)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医患交际能力的培养的目的是使医类学生在......

    关于言语行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启示

    摘要:言语行为是分析哲学思潮中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强调以言行事。本文首先扼要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及研究特点,次之总结国内外言语行为研究的......

    社会心理语言学与英语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摘 要: 毕业论文范文言语行为性别差异是英语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语音等多方面对男女言语行为的差异进行了总结,并从 社会心理、社会地位和权力、个人心理、男女生理差......

    言语交际(优秀范文5篇)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行为。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没有语言,不能没有语言的运用,不能没有言语交际活动。进入信息时代,语言的运......

    动态语境和言语交际行为研究论文5则范文

    摘要: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言语交际发生的情景中各种因素的总和。交际是一种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必然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本文旨在探讨动态语境和交际行为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