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习惯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习惯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英林镇凤山小学吴碧瑜
一、课题的界定
积极发言习惯: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良好习惯。
高年段学生:是指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对象是研究者所任教的凤山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习惯的策略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发言习惯。针对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发言习惯进行指导与多途径的培养,有效提高小学高年段学生发言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自觉的行为,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思维怠惰等课堂沉默的现象。
3、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4、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是其主动参与课堂,乐于思考、分析、探究问题的体现,因此,更应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习惯的培养。但,现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堂发言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课堂上有些师生关系较为紧张,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适时激励性评价,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重视,学生又不太自信,担心回答错误让同学笑话等原因,从而导致了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发言者寥寥无几,课堂成了为数不多的学生舞台,甚至部分教师只能进行“一言堂”。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思维能力下降,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不擅交往,个性无法得到张扬,这些都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必
须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时进行纠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阳光普照所有的学生。
四、研究的目标
1、学生方面:通过课堂积极发言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及信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发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教师方面: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反思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次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学期来课题研究的过程如下:
(一)在教学反思中提炼课题
本人长期担任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现高年段学生的课堂发言积极性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在与同事们的教研中发现大家都有这方面的困扰。我一直认为,发言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课能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比较优秀;反之,则相反。于是,我们语文组的成员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便将此内容作为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来申报。
(二)深入进行理论学习
在决定进行课题申报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学习。学习了《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小
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应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有关小学高年级课堂学生发言积极性的相关论著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实施方案》读本等,从文献的学习研究中,寻求理论支撑,借鉴经验,用于指导自己的研究过程,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开展了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高年段学生目前的发言状况,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动机,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调整课堂提问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与表达需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满信心,畅所欲言,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敏捷度,围绕《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发言习惯的策略研究》,我们在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凤山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堂发言习惯的调查工作。调查的对象为本校五年级、六年级81名学生。问卷分为
(一)、(二)两卷,问卷
(一)侧重测评学生发言习惯所处等级,问卷
(二)侧重了解学生形成习惯的原因。题型共分三种:
1、单选题;
2、多选题;
3、问答题。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目前发言状况的情况及成因;
2、引导学生反思和回顾自身课堂行为,帮助学生自我提高;
3、倾听学生对于课堂发言方面的意见,以便营造民主化的课堂。
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以及与学生的座谈,可以看到当前我校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堂发言习惯良好者占总人数的35.8%,一般者占总人数的46.9%,差者占总人数的17.3%。存在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羞涩、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使得学生缺乏自信而不敢大胆发言;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未完全实现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
探究式学习转变,师生关系较为紧张,教师所提问题指向性较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这也更可以看出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四)积极采取有效促进措施 基于调查的结果,我们进行如下实验:
1、改变不良心理,明确发言意义
有这么一句格言:“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当想法正确时,你自然乐于去行动。因此,要改变学生课堂中不发言的不良心理状态,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发言的意义。于是,我们举行了专题讲座《积极发言好处多》,在郑美华老师的讲演下,果真,学生明白了积极发言可以使自己注意力集中,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还可以锻炼口才和胆量,便纷纷通过制定“每日发言自检表”等方式监督自己进行课堂发言。进而,我们又结合平时课堂教学经常告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才是优秀的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大胆表现自己,学生终于渐渐树立了发言意识。
2、构建活动平台,培养发言信心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不想、不敢发言源于缺乏自信。我们便从以下三方面活动进行尝试。
(1)进行晨读前说话训练
每天晨读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每生两分钟的说话训练。说话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一篇文章的看法或收获;演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仪态自然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规则是每天五个学生演讲,按座位顺序依次轮流。为了不使自己
下不了台,学生讲话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的甚至站在自己家里的镜子前模拟几十次,因此,活动由原来的害羞、不敢表现,慢慢地变成了大家急于上台;由原来的拿着稿子念,到脱稿自然演讲。学生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了。
(2)组织好每次班队活动
我们利用每次班队活动提供空间、搭建舞台,在老师的导引下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承办辩论会、故事会、读书交流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制定活动的过程、设计海报、主持活动,直至活动结果揭晓的一系列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碰撞着创意、提高着胆量、成长着能力。
(3)上好每节口语交际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课有这样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口语交际课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着力创设条件上好每节口语交际课,学生在学雷锋、社会考察等活动中,悦纳自己,树立了自信,学会了表达、交流、合作。
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而且说话表达水平得到提高,体会到发言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
3、多方博闻强识,提高发言能力
众所周知,拥有丰富的知识方可出口成章。要使学生有底气,能发言,必须引导他们做好知识的储备,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见识。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多读各种有益的书籍,还引导他们看报刊、时事新闻,开阔视
野,了解国内外大事。学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对问题的看法更有深度与广度了,厚积便能在课堂上薄发了。多方博闻强识,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发言能力。
4、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发言养成
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学生仍习惯于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提高学生积极发言的根源在于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满信心,畅所欲言,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使学生敢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我们做好了以下三点:首先,课堂上,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伙伴;其次,课后,我们常和学生交流、聊天,学生成了我们的朋友;最后,我们引导学生建立起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关系。这样,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人人敢于发言了。
(2)巧设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能发言
教师欲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面就要重视问题的设计,特别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在自己经验、知识背景基础上能做出合理思考、回答。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学生来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不同
层次的学生便都能回答问题了。高质量的问题还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层次性、发展性,特别高年级学生普遍对开放性、综合性强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这也是我们教师所思考的。
(3)允许多样形式的发言,使学生勤发言
部分教师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的“静”,而这“静”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压抑其表达欲望。语文课堂发言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漫谈、讨论、辩论„„形式的新颖、多样,正是引发孩子勤开口的一把金钥匙。
(4)善用正面多元的评价,促学生乐发言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欣赏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鼓舞激励往往能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评价,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给予正面多元的评价。话语以鼓励、表扬为主,切忌打击、讽刺、嘲笑。如当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时,教师应真诚地赞扬;当学生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当学生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也可从他乐于回答问题的态度进行肯定与鼓励。在尊重、期盼、激励的评价中,学生享受着发言的快乐,自然畅所欲言了。
可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学生的课堂发言积极性明显高涨了。
(五)开设课题研究课
元月份,由五、六年级语文教师郑美华、李凡仙开设了课题研究课《黑孩子罗伯特》、《鸟儿的侦察报告》,课题组全体老师进行听课、议课。大家围绕课堂积极发言的话题展开了讨论,认为在这两节课中教师营造了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师掌握了设计问题的技巧,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设计、问题的多层次设计、给足学生
准备发言的时间,让学生人人有发言的机会,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教师允许多种形式的发言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愉悦、活泼;教师适时的激励性评价更是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发言欲望。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我们仍然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认真反思、撰写随笔和案例
在本学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教育随笔和案例,并根据平时的积累认真反思,为结题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高年段学生都意识到发言的重要性,课堂上基本能做到人人爱发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言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提高,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此项课题研究让我们深受启发,高年段的学生不是不爱发言,而是因为教师尚未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没有找到良好的教学方式,只要我们教师进行正确引导,高年级的课堂也能小手如林,百花齐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孩子敢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其次通过设计有价值、多层次的问题,给学生留足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能发言。再者要改变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发言方式,允许新颖、多样的发言形式,如:漫谈、讨论、辩论„„引发孩子勤开口。最后,我们还要采取有效评价激励措施,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给予正面多元的评价,让孩子乐说。这样,学生在得到更多的
引导、激励和赏识时,就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强化了发言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发言习惯。
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我撰写了论文《浅谈培养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堂积极发言习惯的策略》以供同行一起学习研讨。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认真研究,可以说,我们的课研能力得到不小的提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如:
1、有些学生发言完全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发言星”的称号,如何让高年级的学生养成自发主动的发言习惯,还有待研究。
2、对于个别“边缘化”的学生该怎么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仍有待研究。
八、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实施方案》;
3、朱晓红的文章:《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黄海涛
广州市荔湾区海中小学刘志奎广州市荔湾区环翠园小学王红晖
积极的情感因素对语文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它能够鼓舞学生愉快地、积极地、有兴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积极思考,更迅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活动的愉悦性,而不会把语文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语文学科,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既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凭借,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全人格的媒介。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语文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却表现得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厌烦语文学习。
一、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表明他已经不热爱语文。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重塑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呢?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而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1、学生个体认知影响情感状态
首先,优秀生与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情感差异明显。优秀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语文学习,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师生矛盾导致。学困生不喜欢语文,首要原因是挫折过多,缺乏成功的体验,再加上由于作业完成不好、成绩不理想等原因经常被老师批评,甚至是辱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其次,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偏差影响了学习行为。积极发言,气愤活跃的情感积极的体现,但越到高年级积极发言的学生就越少。而且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是为了得到奖励,学习是父母逼的,学习不是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分数又经常成为家长的攀比资本,家长的威逼利诱经常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感到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学习倦怠感也就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剧了。
2、教师的形象影响情感投入
首先,教师的大方得体的穿着打扮,幽默风趣的言行习惯等所形成的个人魅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接受程度。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来教语文,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就算内容枯燥,也有可能听得认真,表现积极,以争取老师的认可。
其次,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行为不仅影响着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语文,也会影响良好 1
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除了喜欢老师生动活泼的授课外,更喜欢的是能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作为学生,他们希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老师的指点而不是挖苦;在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测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得到的理解与辅导,而不是嘲讽与冷眼。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讲课沉闷,形式呆板,或经常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课,或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解答,甚至说“这么简单都要问”之类的话,或经常要学生抄书,甚至拖堂等等,学生会喜欢上他的语文课吗?
3、教材内容处理影响情感的持续
①教材是构成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一个重要源点,对其进行情感性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教学。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可以归纳为显性、隐性、悟性和中性情感因素的四大类。中小学课程改革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语文课程也与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对于教材内容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与内容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关键是教师对教材怎么处理,以及教学过程如何运用教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根据学习情感的学生、教师、教材三个源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情感,也需要从这三个源点出发。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沟通,让学生更了解老师,老师更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状态,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要注意下面两点。
(1)优化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包括良好的人格魅力与形象魅力。老师既要在衣着打扮上给予学生一种认同感,让学生更愿意接近,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学识、处事、应变等方面树立家长与学生均认同的人格魅力。
(2)优化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了讲课的语言、姿势、动作与神态,还有提问、批评、表扬、鼓励等语气、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项快乐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接受语文学习的特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的消极行为,绝不动辄批评、训斥,重要的是引导其认识到错误,决心去改正错误,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以公平、公正、关心、理解、尊重这样的行为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①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1期)
虑的程度,减轻学习的压力,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快乐地学习。
2、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许多厌恶的情绪产生于简单、单调、重复、缺乏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造一些生动有趣、富于挑战、能产生成就感的语文学习活动,何愁孩子们不喜欢语文呢? 激发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关键还是在于语文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体验,是提高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措施。
(1)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组织
优化教学过程,首先要从优化教学内容开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多、难懂,有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差距甚远,如果全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造成老师教学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而且不一定能理解,更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情绪。因此,对每一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与科学的组织。例如把一些枯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得活泼点,把一些远离本班学生实际的内容换成适合学生的相同训练内容等。对教材适当处理,满足了学生求知需要,又达成了教学目标,相信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烦闷,更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不利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要教的教学内容从满足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让音乐、绘画、游戏形式等走进语文课堂,变单一的语言教学为尽可能的多科综合教学,无疑会给语文教学活动增色不少,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学生也将会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2)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体现语文魅力。
教材的情感因素,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就是对教材进行情感性处理。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加工、组织,使教材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教材处理陶怡学生情操,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各种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第二方面是通过教材处理促进学生包括认知学习在内的各方面发展。这其中包括通过情感的动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情感的调节功能促进认知学习的效率的提高、通过情感的疏导功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等。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不但具有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的人文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3)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
智力,培养能力上。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暗示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这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多体验。
体验是学习的最佳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学习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自己或小组合作去寻找答案,老师要做的,可以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设计各种让学生动起来来活动环节,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1期
3、马振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倦怠现象及其对策,《西部教育参考》,2008年第4期
第三篇: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在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在以前,我们班的学生很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课堂上显得很冷清,感觉我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言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教师不可等闲视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没有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词汇及句子,正是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大好时机。
一、我校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每天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习惯,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
2.阅读的功利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不少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是玩电脑、看电视,参与课外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阅读明显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3.课外阅读的涉及范围较狭隘: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有一种思维怪圈,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或学习辅导书,形成了优秀作文书、学习辅导书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这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籍。部分学生偏激的认为看课外书那就是为了提高目前的学习成绩,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涉及面普遍狭隘的怪现象。
4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未养成: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
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1.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内心喜欢阅读。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为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个个参与、人人锻炼,使学生的智慧受到启迪,能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在以色列,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便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一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它。这种传统仪式意味深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懂得书本是甜的,日后要爱不释手。这说明,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也要去制造一些"蜜",比如开展文学名著(片)欣赏、赛诗会、读书论坛、演讲台等丰富多彩(避免枯燥)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仰慕名人、伟人的特点,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孩子们认识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榜样,如班上有一批学习习惯好、课外阅读量大、收获也大、成绩也优秀的同学,教师可以发动这些同学帮助学困生阅读,这样就形成“手拉手”的良好读书氛围。
3.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要具备课外读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这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精读与略读。要想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当遇到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需精读。(2)浏览与跳读。浏览即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读全书还是章节。跳读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的内容跳过去。(3)读、摘、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摘记下来,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下来。(4)读、写、批、补、注。极具个性化,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去选择,教师不可强作规定,只要能做到心无旁骛,读有所获就好。
4.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和创造的发源地。常见的笔记方法如下:①眉批笔记。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③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受益一生。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小专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小学数学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故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然而目前在我们学校多数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具体表现:
1、有的学生学习无计划,作息无规律,回家不预习,课前不准备;
2、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学习马虎、不举手发言,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
3、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
4、有些学生作业拖拉,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作业,依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5、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
6、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
7、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
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
8、另外,还有不少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的学生,可到了较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正如有些家长所言:“我的孩子越学越差,学前班考100分,到了一、二年级考90多分,三、四年级考80多分,五六年级考70多分,照此发展怎么办?”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害处非常大。归结起来,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获取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小专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树立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知道良好学习习惯应达到的要求。形成各年级段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系列要求,并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主动合作、探究、开放、自主的学习习惯,并把这些学习行为经过自觉操练或不自觉重复,最终成为自动化的学习行为习惯而爱学习,善学习,成为其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2)、培养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促进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化学习。在自主探究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三、课题基本的研究思路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的子课题。在我的组织协调下,各年级段数学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能力的差异,我们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低年段――“良好课堂学习常规习惯的培养”
面对刚刚踏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我们把养成良好课堂常规习惯放在首位,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教学时,我们把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四个“学会”。(1)学会听。主要是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
(2)学会说。“说”包括回答老师的提问、修正他们的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一种情况。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习惯。
(3)学会写。首先是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其次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数字印象,理解数学符号的涵义。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更应该重视培养的过程和方式。为此我们又制定了四个“步骤”。
(1)认知指导。(2)、榜样示范。(3)行为演练。(4)、情感体验。
2、中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我们也想作为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合作学习的条件,因此我们不想错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这个重要学习方式的良机。为此,我也定
小专题研究方案
出了几个阶段性培养目标,会“表达”、会“交流”、会“倾听”。
(1)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
(3)提升“交流”的内涵。这里的会交流不只是会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会整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形成小组的共同的观点,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3、高年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获得知识。再者,探究学生也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所以,探究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高年级课题组把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作为他们的研究子课题。他们也定出了四个培养目标六会:会听、会看、会想、会提、会说、会做。通过对六会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爱探究,想探究、会探究。
(1)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
(4)会提:会提出可探究性的问题。在听、看、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会自己提出探究问题。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也会发现问题。
(5)会做。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组织学生多向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通过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6)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说也是做的提升,要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准确的描述出来,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
小专题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五、课题预设的研究结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有所创新,逐步成为我校教改的带头人,进而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良好课堂学习常规习惯的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六、课题试验研究的步骤
小专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