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小学高年段学生计算正确率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提高小学高年段学生计算正确率策略的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高年段数学教师们每次在批阅学生数学作业时,都非常的失望,学生计算是不仅速度慢,而且作业中的计算错误实在很多,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觉得分析学生的计算速度慢及错误原因,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矫正学生计算错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要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探知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综上所述,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假设与目标:
课题的界定: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1-
指导下的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方法、措施及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更加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学生目标
(1)学生计算正确率和效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2)学生计算时能认真、细致、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养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深入理解数学教学中所蕴含的本质思想,积累学生出现的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因素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错题集的收集、整理、挖掘、总结以及对数学教师进行访谈,找出影响学生笔算正确率的因素。
2.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3.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在减负的前提下,控制一定的训练量,培训学生一定的数感。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
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4.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题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一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讨出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2012年8月—2013年1月)。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习的保证: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都接受过新课程培训,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新课程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认识。参与成员都是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水平上有保证。学校多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3.体现学生计算能力成效的测试及其分析。
4.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扬州文峰小学
吴春燕
摘要: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计算教学常常通过大量机械的题海训练,忽视算理的指导,导致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逐渐降低。本文试图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正确率;策略
一、学生计算正确率低的成因分析
(一)计算内容缺乏生动性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和图形与几何等知识相比,计算总会让人联想起枯燥的数字、繁琐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厌烦。而且传统的计算教学过多的追求“熟能生巧”,试图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学习也变成了一个单调枯燥的练习过程。
(二)学习习惯不良 1.书写马虎
有的学生在书写的时候过于潦草,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书写不规范或者漏写。比如笔者所教的班里,就有个别学生把0写的不规范,写的像6,还有的学生7的书写潦草,有时和1混淆不清,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2.审题不清
认真审题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的正确率。有的学生喜欢拿到题就埋头计算,审题不认真、不仔细,在计算时常常把数字或者运算符号看错。比如,在计算21÷3=时,把÷号看成了-,错误的填上答案18;有的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会把横式的数字看错,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三)教学方法欠妥
1.过于重视笔算,忽视口算和估算
在计算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笔算很重视,却对口算和估算比较忽视,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更少。其实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像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乘法口诀表都是学生基本的口算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必须要提高学生口算水平。而估算在计算教学中重更是提之甚少。
2.只重视练习,忽视算理的理解
计算教学离不开练习,练习也毋庸置疑成为了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布置大量的习题来让学生反复练习,以追求计算的正确率。但是,大量的题海战术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片面地追求练习,忽略了算理的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在计算中有许多计算法则和公式,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比如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数位没有对齐,很多教师只是简单指正学生小数点没有对齐,对于算理方面的原因却很少提及。再比如,计算三角形形面积时,常常有学生忘了除以2,教师就会指责学生有公式都不会应用,其实学生会有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因为教师对算理讲解不到位。
3.重情境导入,轻基本训练
计算课由于内容单一,相对枯燥,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情境创设上大费周章,曾经听过三年级一节公开课,教师制作了精美的动漫课件,以卡通人物闯关为线,将新授知识、巩固练习等串联起来,表面看来学生的兴趣好像被激发出来了,但是算算时间,看动画课件已经将近15分钟,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却不足10分钟,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双基”,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大打折扣。
二、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到:“所有智力方面的都依赖于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某一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的学好它。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计算课的教学中,新课引入一定要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就是说,不要干巴巴地把一道计算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就来进行讲解或计算,而是要创设一个自然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融入计算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整十数加一位数及其相应的减法》一课中,我就安排了一只猴子贯穿整节课:
课的开始,谈话:“今天我们的课上来了一位好朋友——小猴,它带来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引入新课时又说:“小猴看到小朋友这么认真,就想奖励你们。奖品就是小猴最爱吃的桃子。”最后的游戏环节,谈话:“大家表现的太好了,小猴带来的桃都不够分了,想要你们帮它到树上去摘,想不想去?”学生们很感兴趣,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至关重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比如笔者在课堂上就经常开火车、分小组夺星来练习口算,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好,就能夺得星星,并得到适当的奖励。这样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的前提,有的同学喜欢拿到题目,埋头就做,却忘了认真读题审题,比如在计算52.6×0.34+5.26×6.6,从表面来看,题中没有共同的因数提取,不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是如果细心审题就会发现:如果把52.6缩小10倍,把0.34同时扩大10倍,就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了。所以,认真审题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
2.培养学生工整书写,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很多学生计算错误,往往是因为书写不认真,看错数字,比如前面提到的0和6混淆,1和7混淆,因此,一定要教育学生书写工整,教师可先示范,在板书时认真工整,还可以定期把作业工整的学生作业拿出来展示,这样的榜样示范下,学生自然能形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同时,教育学生在计算完后要认真检查,尤其关注一些容易混淆的运算符号和数字。认真检查不仅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计算技能。
(三)加强对算理的渗透和算法的优化,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点 1.加强学生对算理的领悟
算理是计算规则的理论依据,正确的计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具来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笔算)》,45+23,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4捆5根加上2捆三根,怎么加?从“整捆与整捆相加、单根的与单根的相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可以相加这一算理,然后结合小棒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这一相加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从而抽象出45+23的竖式写法。像这样从学具操作入手,把算理建立感知表象之上,再抽象出竖式计算,既使学生领悟了算理,又为学生计算的正确打下了基础。
2.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算法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提倡的新理念之一。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预设,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计算方法都例举出来,以便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答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计算方法予以肯定,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与肯定。当学生把能几种计算方法都列举出来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感受算法多样化,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种算法最优。因此,教师不仅要发散学生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并掌握最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形式多样的练习,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关键 1.重视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要提高计算正确率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口算练习。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下列方法训练学生的口算技能:一是听算。教师根据一定的速度报题目,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再集体订正;二是视算。看黑板或者口算卡片,说出得数;三是抢答。教师出示题目,看谁举手最快,让他回答,其他学生判断对错;四是开火车。教师出题,学生按一定顺序轮流回答。
但是,口算技能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训练。教师可在每节课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
2.加强估算训练
估算是对计算过程与结果进行粗略估计的一种技能,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环节。在平常的计算中,估算不仅能估计出大概的数值范围,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的发展。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先估算,再通过检查把估算的结果和实际算出的结果相比较,提高计算正确率。比如在计算39+42时,可以先让学生估算,39接近40,42也接近40,那么结果应该接近80,如果计算出的结果偏离80很多,必然错误,这样先估算再计算,既能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又能培养孩子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提出: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钻研,不断总结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不断创新计算教学方法,避免重复机械的强化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康学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2] 陈昊.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策略[J].新教育,2010,(12)[3] 黄雅轩.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3,(9)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策略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枯燥的计算教学缺乏兴趣、耐心和信心,造成计算正确率不高。为此我们要通过种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心理和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正确率;计算兴趣;良好的运算心理和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59-1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受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影响,学生的计算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正确率参差不齐,这些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思维等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做好常规工作,另外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做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有效掌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由数学概念、定律、性质等构成,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不清,算法难以牢固,算法不明,计算技能难以形成,就难以保证计算的正确率。而算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便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给抽象的算理赋予了生活性与趣味性,这样既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管愿望,又能有效调度学生的生活积累,建立起算理同旧知识的关联,便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9加几”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劳动基地的西红柿今年丰收了,老师就拿了一些来奖励给大家,大家想不想吃呀?(想)但有个要求,谁能又对又快的数出西红柿的个数,才能得到这些奖励。师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有9个西红柿,外面又放了几个,同学们互相合作,怎样数才能有对又快?集体交流时,鼓励大家说出不同的方法(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从外面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再数出来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先拿一个到里面呢?(盒子里有9个,从外面拿一个就是10个,在跟外面的6个合起来,一眼就知道是16个了),真是个好方法,先把盒子里的9个凑成10个,再跟外面的合起来,一眼就知道是多少个了,小朋友们,我们也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吧。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数西红柿的过程中理解了凑十法,便于学生很快掌握9加几的算法,从而能很快形成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估算的教学,促进学生验算习惯的养成估算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估算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纵观现行教材,估算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策略的一种,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用方式和行为。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估算的意识,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如:41×8可以这样估算:41接近40,40×8=320,所以41×8比320多一些。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便要求学生在计算中正确使用口算、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应用估算检验笔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先估算再笔算,二是先笔算再估算。例如304+106,可以先估算,300+100=400,让学生知道就算结果比400多一些,然后再计算。当计算结果在估算的范围内,说明两种结果都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说明估算与笔算至少有一种发生了错误,应该及时检查改正。应用估算检验笔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加强计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心理和习惯
造成计算粗心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对计算缺乏兴趣,被动的进行计算,必定会错误频发。二是感知不正确,由许多数字符号和运算符号组成的计算题,比较枯燥,容易引起感知错误。三是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心理和习惯就成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计算练习的兴趣。在计算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做数学游戏,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寻找有规律的的计算,如探究11×13=143与12×12=144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激发学生练习的愿望。
2.科学设计计算练习,培养细心计算的习惯。根据学生先单一计算技能后组合成复合计算技能,最终形成计算能力的规律,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专项练习、对比练习、改错练习等。通过对比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看清数字符号的习惯;通过改错练习,让一些典型的错题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达到学生计算的细心习惯的培养。
3.重视错题资源的利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及时将这些错题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并让学生自己说出原因以及以后防范的措施。对于典型的错题,还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让学生练习,这样就可以减少计算失误,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对错误的辨析和纠正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第四篇: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研究
数 学 小 课 题 研 究
一 问题的提出
------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研究
计算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基础的计算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计算错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对文字题,应用题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很多同学家长总以为计算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二
研究目标: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实验研究,探 索出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方法。通过有效方法使学生对计算引起足够的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三
研究内容: 1、100以内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口算的研究。
2、学生计算出错类型的调查。
3、制定“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措施与计划。
四
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明确指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和表内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正确、迅速。
2.数与计算在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
3.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关键词的界定:计算正确率:《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提出的要求是“熟练、正确和会”,在本年级段100以内加减法笔算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2—3题,平均错误率在4%以内,表内乘法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平均错误率在4%以内。提高计算正确率就是通过熟练并优化算法、形成良好计算习惯、熏染认真细心情感使学生达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减低错误率。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年龄,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小学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方法。
五
研究对象: 二年级小学生。
六
研究范围:有关低年级加、减、乘、除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内容。
七
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课题启动阶段。成立课题研小组,制定研究课题,完成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研究方案和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践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本校开展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14年3月):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和论文。
八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计算方法教学的理论依据,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2、调查观察法:对学生平时作业、练习、测试等进行分析对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4、经验总结法:对课堂教学实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整理归纳。九 研究成员分工
1、确定课题,制定课题计划内容。(二年级数学教师)
2、科组内交流学习,听取意见,收集有关课题的教学信息,并作好记录。(二年级数学教)
3、组织级组内进行计算教学同课异构,做到课前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并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以及收集教学评价量表。
4.写好结题报告:整理教学研究笔记,收集和分析评价意见,总结经验和找出存在问题。
5.成果展示:上专题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
第五篇: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黄海涛
广州市荔湾区海中小学刘志奎广州市荔湾区环翠园小学王红晖
积极的情感因素对语文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它能够鼓舞学生愉快地、积极地、有兴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积极思考,更迅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活动的愉悦性,而不会把语文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语文学科,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既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凭借,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全人格的媒介。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语文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却表现得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厌烦语文学习。
一、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表明他已经不热爱语文。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重塑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呢?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而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1、学生个体认知影响情感状态
首先,优秀生与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情感差异明显。优秀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语文学习,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师生矛盾导致。学困生不喜欢语文,首要原因是挫折过多,缺乏成功的体验,再加上由于作业完成不好、成绩不理想等原因经常被老师批评,甚至是辱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其次,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偏差影响了学习行为。积极发言,气愤活跃的情感积极的体现,但越到高年级积极发言的学生就越少。而且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是为了得到奖励,学习是父母逼的,学习不是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分数又经常成为家长的攀比资本,家长的威逼利诱经常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感到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学习倦怠感也就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剧了。
2、教师的形象影响情感投入
首先,教师的大方得体的穿着打扮,幽默风趣的言行习惯等所形成的个人魅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接受程度。一个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来教语文,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就算内容枯燥,也有可能听得认真,表现积极,以争取老师的认可。
其次,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行为不仅影响着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语文,也会影响良好 1
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除了喜欢老师生动活泼的授课外,更喜欢的是能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作为学生,他们希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老师的指点而不是挖苦;在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得到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在测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得到的理解与辅导,而不是嘲讽与冷眼。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讲课沉闷,形式呆板,或经常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课,或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解答,甚至说“这么简单都要问”之类的话,或经常要学生抄书,甚至拖堂等等,学生会喜欢上他的语文课吗?
3、教材内容处理影响情感的持续
①教材是构成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一个重要源点,对其进行情感性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教学。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可以归纳为显性、隐性、悟性和中性情感因素的四大类。中小学课程改革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语文课程也与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对于教材内容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与内容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关键是教师对教材怎么处理,以及教学过程如何运用教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语文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根据学习情感的学生、教师、教材三个源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情感,也需要从这三个源点出发。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沟通,让学生更了解老师,老师更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状态,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要注意下面两点。
(1)优化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包括良好的人格魅力与形象魅力。老师既要在衣着打扮上给予学生一种认同感,让学生更愿意接近,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学识、处事、应变等方面树立家长与学生均认同的人格魅力。
(2)优化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了讲课的语言、姿势、动作与神态,还有提问、批评、表扬、鼓励等语气、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项快乐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接受语文学习的特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的消极行为,绝不动辄批评、训斥,重要的是引导其认识到错误,决心去改正错误,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以公平、公正、关心、理解、尊重这样的行为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①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1期)
虑的程度,减轻学习的压力,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快乐地学习。
2、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许多厌恶的情绪产生于简单、单调、重复、缺乏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造一些生动有趣、富于挑战、能产生成就感的语文学习活动,何愁孩子们不喜欢语文呢? 激发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关键还是在于语文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体验,是提高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措施。
(1)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组织
优化教学过程,首先要从优化教学内容开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多、难懂,有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差距甚远,如果全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造成老师教学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而且不一定能理解,更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情绪。因此,对每一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与科学的组织。例如把一些枯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得活泼点,把一些远离本班学生实际的内容换成适合学生的相同训练内容等。对教材适当处理,满足了学生求知需要,又达成了教学目标,相信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烦闷,更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不利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要教的教学内容从满足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让音乐、绘画、游戏形式等走进语文课堂,变单一的语言教学为尽可能的多科综合教学,无疑会给语文教学活动增色不少,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学生也将会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2)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体现语文魅力。
教材的情感因素,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就是对教材进行情感性处理。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加工、组织,使教材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教材处理陶怡学生情操,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各种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第二方面是通过教材处理促进学生包括认知学习在内的各方面发展。这其中包括通过情感的动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情感的调节功能促进认知学习的效率的提高、通过情感的疏导功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等。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不但具有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的人文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3)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
智力,培养能力上。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暗示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这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多体验。
体验是学习的最佳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学习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自己或小组合作去寻找答案,老师要做的,可以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设计各种让学生动起来来活动环节,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1期
3、马振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倦怠现象及其对策,《西部教育参考》,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