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
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
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高全喜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现英国女王
(采访:黄晓峰,董成龙)
第三十届奥运会目前正在伦敦举行,可是据调查,英国民众认为2012年最重要的事是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自从光荣革命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何如此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全喜教授指出:英国的国王、贵族并非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他们恰恰是英国现代民主制下,承载人们对文明、秩序、传统的寄托。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他们的贵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高全喜:英国前现代社会的贵族,也就是标准意义上的封建社会的贵族,是旧贵族;现代社会中的贵族,是新贵族。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的两大皇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爆发玫瑰战争,导致旧贵族所剩无几。因此,伴随光荣革命新兴的上层中产阶级,以及旧贵族中的小贵族,两者合流就构成了新贵族。通过剥夺旧王权制下的天主教财产,以及给予当时国教新财富和新特权,新贵族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贵族,而不再是以土地经营方式为主的封建贵族。
王权作为贵族制的象征,而新贵族是两方势力的合流,在英国转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代替了旧制度中的老贵族,另一方面也不同于新兴的市民阶级,成为英国社会转型期的中坚力量。新贵族代表了当时最有创造力的生产方式,当时的贵族是土地所有者、国教人士、军官、银行家、大商人,是英国持续近百年过程中的精英团体,是社会的主导。
其实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贵族政治,属于隐秘的贵族政治。因为美国是新世界,没有历史包袱,所以不存在封建贵族,但这并不表明美国不会在自我生长中发展出精英力量。美国没有英国那样因为血统而产生的权力精英,但美国仍然是精英统治,美国总统的权力要远远大过英国国王。只是美国的参议员、众议员和其他政治家不由血缘关系连接,他们仍然是少数人,仍然遵循着“精英”圈子的特定规则。
在英国社会,贵族与国王和人民是如何协调在一起的?
高全喜:英国议会有三个部分:国王(王在议会)、贵族院(上院)和平民院(下院)。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人民主权以议会主权的形式出现,因此议会的组成也就是“人民”的内涵,“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议会中。因此,议会的三部分也就自然地成为英国“人民”的三个肉身。国王、贵族并非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而是人民的一部分,他们都是人民主权的代表,国王是象征性代表,议院是选举性代表。
在这个意义上讲,英国议会内部的斗争与妥协,始终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十七世纪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君主、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平衡;十八世纪就完全是虚君共和了,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平民院成为主导,组织责任内阁,三方权重向资产阶级倾斜,这也就促成贵族与国王的联合。十八世纪末著名的英国父子首相皮特,就是当时兴起的资产阶级杰出代表。十九世纪之后,无产阶级兴起、壮大,工人运动兴起,妇女权、劳动保护权等问题也不断提出来,促成国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但他们仍然向无产阶级妥协,权重逐渐向无产阶级倾斜,《济贫法》等社会福利政策出台。到了二十世纪时,他们又与无产阶级和解,建成福利国家。不管各方势力的意见分歧有多大,辩论多么激烈,国王和贵族始终都是人民的一部分。虚君只是共和国的一个侧影而已。换言之,光荣革命后,君主制在英国不是政治问题,而很好地转化为文化问题;贵族不再是一种权力阶层,而是一种尊称,一种社会秩序的象征。他们维护了文明、礼仪、等级制下的尊严感,在这个符号下逐渐沉淀为文化传统的普遍认同。就像荀子说的“化性起伪”。有了这种绅士阶层的担当,社会便不会出现资产阶级的狂飙突进。
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英国几乎是各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只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阶级问题,促进社会转型。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光荣革命是渐进式的,一轮一轮的,仍在进行着。它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一劳永逸,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努力消解而不是破除一个问题。
而法国则不同,国王路易十四彻底制服贵族,贵族成为国王的从属,直接面对的是第三等级的兴起,贵族(教会和土地所有者)被排斥,只有第三等级才是人民,其他等级都是人民的敌人。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贵族制,国王自然也被推翻,人民随后又分裂,各个自称代表人民的派系在争夺“谁是人民的真正代表”。最后拿破仑顺势而起,消弭人民的分裂。拿破仑败后共和国又起,但共和国是疲软的,拿破仑三世上台,又恢复贵族制。自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社会总是经历着贵族制的反复、战争与和平的反复,却从没取得过国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三方妥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弑君换来了虚君共和,而法国大革命的弑君则换来了更激烈的斗争哲学,不断地重新分配权力和财富。
因为贵族制是君主制的最后依托,没有贵族制就无所谓君主制,贵族必然需要君主做象征,而君主没有贵族则丧失权力依托。因此,法国大革命中贵族制的反复,也是对君主制的反复。
英国的宪法制度总是能够吸纳社会结构中的变化,通过法律变革有效调整各阶层主体的权重。所以英国宪制是一个柔性的和解性的制度。而法国相对则是刚性的结构,以破坏现有制度为手段建立新制度,又不足以使新制度稳定持续地生长、发展,也就会导致新的反动。
那么,英国没有极端的保守势力或要求废除君主制的激进势力吗?
高全喜:光荣革命前后,英国也有激进势力。像克伦威尔的激进共和主义、像边沁的社会功利主义,都有激进的色彩。英国也有斗争,像宪章运动,但它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运动。英国各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会激烈辩论,但到政治抉择的时候则会相互妥协;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已经把这种斗争和妥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化了。
保守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法国迈斯特尔式的保守主义,主张所谓“神圣同盟”,是依附于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的旧贵族模式;另一种是英国制度内在包含的保守主义,因为英国已经没有老贵族了,所以它没有迈斯特尔的思想,并非要回到前现代社会的贵族制中。
法国的保守主义就是极端贵族主义,反革命,也反拿破仑,完全要恢复到现代社会变革之前的十五、十六世纪,甚至更早的贵族制。这种保守主义才是真正阻碍现代社会的一股力量。不过,这股力量很小,也很快消沉,不再有社会力量支持。只是他们一些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会成为可以调用的一些资源。就像民国时期,主要是国共两党的斗争,前清遗老遗少早已没有力量了,但他们的想法与国共两党都不一样,可以提供一些思想资源。比如现在有些人借助列奥·施特劳斯,试图调用这一资源,其实早就没有社会基础了。
至于废除君主制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但是我们要看到,社会变革的动力是新的社会阶级兴起、发展。英国很好地处理了这个动力与其他传统因素在一个制度框架下较好的结合。对待王室也是如此,纯粹君主制的问题在英国历史上就不是一个中心问题。英国实质的结构就是现代的民主制、共和制,而君主制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文明、文化、传统价值的寄托,这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要废除君主制,不是主流。英国王室在英国国民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是历史的延续,美好的东西能寄托其中。
我们是否可以说,英国的贵族和王室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精英统治呢?
高全喜:一个社会总是有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社会的治理,总是要由精英来立法和治理,这是一个优良的政府必不可少的,但这并不等于反文明啊!人民寻找出最优秀的群体和个人来治理国家,符合最大的民主原则。治理者只是受托者,而不是主人。不过要强调一点,精英的这种优秀,不是基于血缘的,而是基于能力和德性的,而且人民可以罢免。因此,它虽然是精英制的,但是却向所有的人敞开。十八世纪之后,英国社会中血统论已经淡化了。英国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当然是靠血缘关系的。但并非所有的贵族都是贵族院成员,在贵族中也进行选择,或曰贵族内部也要采用代议制。
而且,随着历史推演,上院的权力逐渐缩小,因为政治活动的主体——政党和内阁都在下院。上院变成象征性、荣誉性的机构,但从权力配置来说,他们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当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如罢免、弹劾时,上院就能成为制约选举政治、政党政治的有效因素。这正是人民所希望的。因为选举政治和政党政治有其短视性和一时的激情,需要受到制约。到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推行了一系列限制上院的法案,上院的权力就所剩无几了。
您之前提到法国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反复,这似乎反衬出英国对传统的独特态度。
高全喜: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研究路向,将国家比喻为身体(bodypolitics),一个社会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霍布斯、卢梭都曾很生动地使用这种譬喻。国家就像身体,社会转型就像治病救人,不能依靠割除某个器官而改变,而是通过缓慢的新陈代谢,让血液更新,这就使历史性不被中断,使文明和生活方式在既有生命的延续中变化。也就是说,真正富有成效的、目前已经胜出的、具有扩展优势的现代社会一定要有保守性的内在品质,而非以否定性为前导的、破坏性的、革命式的暴风骤雨、闪电霹雳,这是目前对现代化的历史性理解中忽略的一点。英国就是以这样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完成了变革,我称之为保守的现代性、渗透了传统精神的现代生活;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这是英国人作为政治成熟、文明发达的民族所具有的智慧,以审慎原则完成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型。而法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方式是疾风骤雨的大革命,其诉求是斩断传统,建立全新世界,但迎来的却是社会的持续动荡不安,它的结果是法国几百年都不能被整合起来。它高昂的革命成本最终没有实现旧貌换新颜。直到二战后,法兰西民族才真正建立较稳定、优良的政治体。虽然二战后,英国本土由日不落帝国降格为世界二流国家,但它的这种现代社会创制模式却得到全球普遍推广,成为社会治理的一般模式,实际上扩展了英国的政治生命。还须牢记的是,虽然全球社会是多元文明的,但它的基本底色是英国所提供的。比如,唯有英国在退出殖民地之后,为殖民地留下稳定持续的繁荣,像加拿大、澳大利亚。我们今天去英美,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不是震惊于摩天大楼和先进的科技,而是在现代生活中看到了没有被断裂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不是贫瘠、愚昧和迷信的,这种传统的脉脉温情与现代文明的理性机器很好地融于一处。换言之,现代的传统和传统的现代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社会转型,在与传统亲密无间的点滴中完成社会进步。
在社会转型中,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英国的历史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高全喜:向现代转型有三个标志性的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三种革命就是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建立模式——以光荣革命和独立战争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以法国革命和普鲁士崛起为代表的欧陆模式。这两种模式有几个主要内容,一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及其形成的秩序和规则,二是人的生活方式——理念、文明文化的生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两种模式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才真正合流。
许多人以为出国留学、旅行就是理解西方。这并不完全,这种对西方的平行观感并不是西方的全部,我们看到的西方只是当代西方,要去捕捉它的演变过程,即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现代社会在一些方面优越于古典城邦社会和封建社会——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社会治理的效能,还是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是大的叙事模式,是进步论的叙事,我基本认同这一抽象勾勒。这不表明我认可进步论叙事和革命叙事所得出的结论:现代就必然是反传统的,传统就必然是反现代的。理解现代国家中的传统因素极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方社会。
每个国家的转型都有其特殊性,英国自然不例外,但不可把这一观点推行极端,过分强调英国独特论。整体来看,英国是从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转型中蕴含了普遍性的制度原理、生活方式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演变,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标志,西方进入真正开始塑造现代社会的过程。在这之前,可以称之为现代社会的酝酿期。此后,无论是社会结构、法律制度,还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甚至包含人性的变化,西方全面进入到现代市民社会。
总之,透过英美现代社会,应意识到固然有民主议会、选举制度、发达的商业运作,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涵,但这不足以成为真实的现代。真实的现代还需要传统的因素渗透其中,作为精神内涵,调整现代性的路径不使其迷失方向。
第二篇:最全英国王室历史
英国王室历史
英格兰、联合王国王室世袭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
(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尔沃夫(839-858在位)
3埃塞尔巴德(858-860在位)
4埃塞尔伯特(860-866在位)
5埃塞尔烈德一世(866-871在位)
6阿尔弗烈德(871~899在位)。颁布《阿尔弗雷德法典》阿尔弗雷德之后,维京人也出了个千古一帝,统治英格兰、丹麦、挪威,将海盗帝国带上巅峰,那就是克努特大帝!7爱德华一世(900-924在位)
8埃塞尔斯坦(924-940在位)
9爱德蒙一世(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爱德华二世(975-978在位)
14埃塞尔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丹麦王朝
(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麦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麦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罗德(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麦王兼)(1040-1042在位)
威塞克斯王朝(续)
1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标准法国人 建西敏寺母亲是诺曼底公国公主艾玛 英王为了抗击丹麦人而娶的 英国历史第一**2哈罗德二世(1066在位)权臣葛德文之子 安格鲁撒克逊正统
诺曼王朝诺曼底公国是挪威人罗洛在塞纳河下游成立的国家(1066—1135年)
从此英国开始具有侵略性了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在位)诺曼底公国第四位公爵 私生子 建立伦敦塔
2威廉二世(1060-1100)红脸王(英格兰国王1087-1100)一世的第三儿子 神秘死亡 怀疑是弟弟亨利所杀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威廉二世的弟弟 诺曼王朝最好的国王 没有儿子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亨利一世的外甥 后与小亨利签署协议立后者为王储与亨利一世女玛提尔达争夺王位 斯蒂芬乱世19年
金雀花(安茹家族的标志)王朝(安茹王朝)
(1154中国南宋—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在位)亨利一世女玛提尔达与安茹公爵之子 娶阿奎坦埃莉诺进行司法改革 建民事法庭 废除审判法 建立陪审团制度 成为西方法律之父 其骑士杀贝克特主教 二世于坎特伯里教堂忏悔 从此君权和教会皇权矛盾开始凸现 为给最小的儿子约翰挣权益 与儿子们冲突
2理查一世(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二世的第三子 狮心王称为战神 文学爱好者 同性恋 参加十字军东征与萨拉丁战 后被德国亨利六世绑架 攻打法国菲力二世过程中在阿奎坦镇压封臣过程中被射杀传位弟弟约翰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失地王 贵族逼迫他接受《大宪章》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与蒙特福德议会军发生内战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长腿 征服威尔士 建卡纳芬城堡为中世纪城堡的代表从此起 英国所有太子成人后便受封为威尔士亲王 杀苏格兰起义领袖华莱士 妻子西班牙公主埃莉诺死后变得残暴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同性恋 软弱 被称为法**狼的妻子派人暗杀于监狱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发动百年战争 其子为黑太子能征善战 因黑死病战争终止后俘虏法国好人约翰要赎金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镇压泰勒起义 后与摄政贵族之子发生冲突被囚禁 被兰开斯特贵族亨利暗杀后开始兰开斯特王朝
兰开斯特王朝
(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阿让库尔战役成名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父亲死时 贝特福德公爵摄政继续与法国的战争 期间贞德击败英军后被杀是法国疯子查理六世的外孙子 也有间歇性发疯病 爱德华三世三儿子约克公爵,理查二世以前指定的继承人 所以要求为亨利六世摄政 但六世的妻子玛格丽特强硬 于是开始了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与约克家族(白玫瑰)的战争六世重视教育 创办了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的国王学院
百年战争使得法国人的国家意识苏醒 结果是英国人被赶出除了加莱以外的欧洲大陆,意识到只有英伦岛才是家园。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玫瑰战争第一阶段胜利后将亨利六世关进伦敦塔 王后和王子流亡海外后被推翻 再后与勃艮第公爵联手杀回英国 杀亨利六世 杀弟弟克拉伦斯(淹死在葡萄酒桶里)血洗兰开斯特家族 但漏网了远亲亨利都铎 爱德华四世死后由其与秘密结婚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侍女生的孩子即位由四世的弟弟理查摄政
2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被摄政理查关进伦敦塔 其母家族被血洗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篡位杀侄 无子嗣 兰开斯特远亲的亨利都铎与爱德华四世大女儿订婚这样集合了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两派 亨利都铎与理查三世的决战是波斯沃斯战役 后者因为马掌钉子的缘故被杀
都铎王朝(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亨利都铎即位后正式娶爱德华四世大女儿两家族合并 三十年的玫瑰战争正式结束 将英国治理成为当时欧洲最有秩序的国家 与西班牙联盟制约法国 国家财政增长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为英国订立了国教新教从此独立于天主教 建立强大的海军生了玛丽一世和艾丽莎白一世
3爱德华六世(1537-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九岁即位 不久死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女王1553)为阻止玛丽一世即位而立的一名郡主 10天后被玛丽一世杀
5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英国第一位正式女国王
6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培根和莎士比亚时期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确立英格兰主义
斯图亚特王朝
(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苏格兰国王1567-1625,英格兰国王
1603-1625在位)苏格兰玛丽一世儿子同意伊丽莎白一世杀自己母亲博得
信任 与议会不和 天主教爆炸计划暴露 同性恋 宠信乔治微利尔斯即白金汉公爵 钦定《圣经》普及英语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关闭议会11年与议会发生冲突开始内战 后被砍头
共和政体
(1649-1653)
1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位1653-1658)
2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在位1658-1659)不能服众 两年后退位
斯图亚特王朝(续)
1查理二世(1630-1685)(苏格兰国王1651-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在位)被克伦威尔亲信蒙克迎回英国后疯狂报复 将克伦威尔尸体砍头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5-1688)查理二世弟弟 天主教徒 为了其是否即位的事情议会分成赞成的托利党和反对的辉格党从此开始政党政治 二世对反对者残酷镇压 被认为是暴君3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女王,苏格兰女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大女儿 新教徒 所以被两党合伙邀请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兰国王1689-1702)
4安妮(1664-1714)(英格兰.苏格兰女王1702-1707,联合王国女王1702-1714)詹姆斯二世二女儿 生了17个孩子最长寿10岁所以无后 按照法律由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国中选择人选
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
1乔治一世(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1727在位)母亲是詹姆士一世外孙女因为是汉诺威地主,被英国人嘲笑 后回到汉诺威不理事情 因此内阁选出第一位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因妻子通奸而将妻子囚禁 因而与儿子关系恶劣
2乔治二世(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1760)好斗 最后一位御驾亲征的英王
3乔治三世(1738-1820)(联合王国国王1760-1820)二世的孙子 在任期间美国独立 选择了24岁的小威廉皮特当首相 这位首相逼迫爱尔兰与英格兰合并主动结交清帝国在乾隆83岁生日时送礼
4乔治四世(1762-1830)(联合王国国王1820-1830)最胖的国王 老婆也是个胖子 女儿夏洛特死于分娩
5威廉四世(1765-1837)(联合王国国王1830-1837)乔治三世的第三个儿子,乔治四世的弟弟。威廉四世是生活在改革年代,但能力相对平庸,但他心肠慈善,是个朴素的绅士,被人民亲切的称为水手国王。
6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乔治四世四弟肯特的孩子 在位最长的英王 英国国运最顶峰占领埃及苏丹南非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维多利亚大儿子大女儿微奇嫁入德国生的孩子是德皇威廉二世 七世不感兴趣政治 喜欢玩 与民同乐 是个富贵王的形象 最大成就是与法国和好并在一战中合作 温莎王朝(1917—)
由于一战期间英国人仇视德国人,考虑到汉诺威王朝起源于德国,因而乔治五世决定改名,取温莎堡为名字来源。温莎堡是威廉征服者建立,是王室的小金库,行宫。
1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1936在位)爱德华七世第二个儿子 严肃冷峻 一战期间鼓舞英军士气 改名为温莎
2爱德华八世(1894-1972)(联合王国国王1936)为了与美国离婚女辛普森夫人结婚放弃了王位 他喜欢与已婚女人恋爱 因为据传是没有生育能力 所以就与有夫之妇鬼混了退位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他们夫妇政治上都同情纳粹,泄露过秘密给德国政府 因而在首相鲍德温议会总辞职的威胁下退位
3乔治六世(1895-1952)(联合王国国王1936—1952)伊丽莎白二世(1926—)(联合王国国王1952—)
第三篇:英国贵族婚礼解说词
《英国贵族婚礼》解说词:
在西欧大不列颠群岛上有一个美丽的国家,这个国家叫英国。英国贵族的婚礼非常特别。
尤其是英国王子的婚礼,更是别具一格。婚礼前,先由国家《太阳报》率先披露或邀请出席婚礼的宾客名单包括全球多国王室成员,多达2000人左右。以英国威廉王子与妻子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为例,先是婚礼简介,接着是新人介绍,最后是婚礼流程和全球直播。
你看!一对新人微笑着慢慢地向我们走来,请大家热烈欢迎!
第四篇: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
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因为它保留了帝制,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因为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这种认识的依据源于帝制意味着专制、腐朽、没落,而共和制则体现了自由、民主、进步。可历史的本来面目却是,英国革命使议会对国王的斗争最终以胜利而告结束,它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使得‚议会至上‛原则和他们前辈不懈争取的其他宪政原则终于得以确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人类宪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光荣革命前,国王詹姆斯二世由于违反前王国政府制订的有关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法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政府、教会担任要职,支持任命天主教徒出任大学教授,撤销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权利的法令(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被贵族们认为具有激进和暴力倾向)。詹姆斯二世并且宣扬‚君权神授‛,逮捕新教徒,实行专制统治,导致与议会的斗争加剧。这使反对詹姆斯二世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人面临选择,废除帝制是否能够成功暂且不说,引发剧烈社会动荡是肯定的,即将‚把国家投入到血泊之中,把他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带回到刚刚逃出的那种危险之中‛。而且即使废除帝制,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革命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殷鉴不远,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议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宣布建立共和。可是共和制并没有使人民企望的权利得到落实,克伦威尔利用通过战争积累起来的无法制约的权力武力解散了国会,以‚护国公‛的名义对国家实行了更为严厉的军事独裁统治。因此,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选择了妥协,推翻詹姆斯二世以后,他们同意新教徒玛丽和其夫君威廉共同继承王位,由于威廉之妻玛丽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使得王位的继承具有了合法性的成分。但他们向威廉提出了一系列继位的先决条件,限制其作为君主的权力,即要求王位的继承者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詹姆斯二世的行为是破坏法律的行为;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新教臣民可以配备武器;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威廉接受了宣言,并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政治需要妥协,而光荣革命被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奉为人类史上政治妥协的经典案例。
一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反映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研读英国的政治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法治文明是如此久远,在1688年之前,英国已经为其实现宪政完成了必要的铺垫,可以说,光荣革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早在八世纪,英王在登基之前就要举行加冕宣誓:‚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证维护法律‛,‚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违法行为‛,有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自十二世纪起,他们就提出:‚在法律面前,各种身份、各种阶级一律平等。‛法律至上的观点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已经成为多数英国人的共同信念,‚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造了国王,国王必须遵守法律‛。
1215年,在贵族们发出对国王宣战的压力下,约翰王被迫签署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大宪章》。《大宪章》明确了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界定了王权,对封臣的权利作了全面的承认,明确了人民的财产权及继承权、自由人的自由及自由习惯。如,把自由权‚授予吾王国一切自由人(至少授予贵族)‛;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凡自由人未经其同级贵族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不得被处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褫夺其法律保护权,或被处以放逐、伤害、搜查或逮捕‛。约翰保证,‚我们不愿向任何人出卖权利或正义,不愿对任何人拒绝权利或正义,更不愿迟延权利或正义的实现‛。《大宪章》还规定,设立一个监督机构,通过贵族推举由二十五人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以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并把武力作为最后的保留手段。《大宪章》在爱德华一世(1239—1307)时被最终确定;爱德华一世时,还制定条例,规定贡税或补助金,未经本王国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骑士、市民及平民中其他自由人同意,国王或其嗣君不得征收之。
《大宪章》以书面形式对王权作了限制,对人民的自由权作了明确规定,但它所体现和宣告的宪法原则要能真正发挥实际效能,必须借助一定的有形力量作支撑。几乎与《大宪章》颁布的同时,一套全国统一的法系——普通法开始形成。普通法由普通诉讼法庭、王座法庭、财政法庭和巡回法庭所组成的专职司法组织,以及由职业法官和职业律师组成的职业法律阶层实施,因而,普通法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对独立于王权之外的特征。随着普通法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维护公平、正义的衡平法,以作为对普通法的补充和救济,并确立了衡平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
在贵族的压力下,1258年亨利三世签署了‚贵族请愿书‛——《牛津条例》,该条例规定,议会每年举行三次会议,由此,一个定期开会议政的机构——议会——开始形成。议会成员不仅有贵族、主教、大法官、各郡骑士,而且包含了市民阶层的代表——市民和下级教士。在中世纪的英国人看来,议会是改进行政和司法,分配正义的机构,承担外交、征税、司法上诉等工作。到爱德华一世时,议会已经塞满了经过英国法和罗马法训练的人员,能够非常专业地应付议会的所有事务。这使得英国的议会具有广泛民意基础,得到民众广泛的拥护,成为制约和平衡王权的有效力量,虽然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时而处于弱势地位,有时甚至被强行解散,但相对议会,国王很早就不具有绝对的权力,大多数时间里,国王已不能离开议会独立行事。所以,在英国法治进程中,议会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各阶层通过议会来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的张力及时得到释放。
在1275年至1290年间,议会制定了三个《威斯敏斯特条例》,规定了保护国民不受政府官员之侵害,教会的财产、地产完全保有的自由以及财产的继承和转让的权利。十四世纪,议会权力得到明显增强。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议会拒受王权的限制,甚至推翻能力薄弱的国王,如爱德华二世和理查二世。爱德华三世(1312—1377)时,下议院开始单独开会。议 会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借贷款于君主或捐献于国王;任何人除经依法律正当程序审判,不得将其驱逐出国,或强使其离开所居住之采邑,不得予以逮捕、拘禁或取消其继承权,或剥夺其生存之权利。‚未经议会同意的所有税制都是非法的;下议院有权调查和纠正滥用职权的行为;检查公共财务和拨款,以弊政为由弹劾国王的大臣‛。1341年,‚议会要求国王对议会负责,法官和大臣由议会委任,得到了国王的认可‛。理查二世(1367—1399)末年,议会坚持‚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兰卡斯特王朝(1413—1461)时期,议会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两大原则:‚各种财政案的决议,归下院主管;任何议案,非经上下两院同意,国王不得予以重视或表示赞同。‛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言论自由的权利逐渐在议会得到确认。十七世纪初,英国法院和下议院分别宣布,反对特许任何人包括国王对生产、经营的垄断和控制。在一著名的‚垄断案‛中,法院指出,特许生产任何产品的排他性权利是‚对普通法及臣民自由的侵犯‛。自此以后,关于将法律平等地适用于所有贫民的要求成了议会反对国王目的的主要武器。詹姆斯一世时代,议会对未经它议决的税收加以反对,并凭借弹劾权制约着各大臣的活动。1628年,查理一世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权利请愿书》,请愿书‚请求国王未经《议会法》许可不得强迫任何人缴纳任何款项,任何人不因与此相关的事情或拒付而受到侵扰;任何自由人不得像从前那样被国王随意监禁或拘留;不得安排士兵或海员入住不欢迎他们的人家‛。1679年,议会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身保护令修正法》,以此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有反对自己认罪和‚以惩罚对付犯罪‛的权利。
无论是从英国法律的历史发展还是日常适用来看,英国‚法律至关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最高法院的判决,哪怕是独任法官的地位及其尊严的维护和坚决服从‛。另一方面,英国议会与法院表现了相互支持的特征。如,1637年法官就英国绅士汉普登拒绝交纳筹款一案宣布,‚非经议会批准,国王筹款是非法的‛。1660年,‚威斯敏斯特议会宣言‛规定:‚任何涉及本国每个自由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诉讼,都应当依本国的法律进行裁定,而且议会不得干预日常行政,也不得干涉司法机构活动‛。这就明确了‚权力分立‛原则。詹姆斯一世时代,议会主张有权宣告议员选举的效力,保护法院对于国王的独立。
个人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由社会的基石。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在英国法治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认为‚大财主至少会成为国家这艘船的压舱石‛。英国议会对个人财产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通过一系列保护个人财产权的法律,并且取得了控制税收、拨款的权力。伯克描述到:‚在英国的议会里,对一块菜园的租赁权、一间茅舍一年的利润,对一座小酒馆或面包店的信用、对侵犯所有权的最微不足道的迹象,都比法国对属于那些最可尊敬的人物的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地产或对法国整个商业金融界的处理要更郑重得多。‛英国人对立法权的权威怀有高度的尊重,但从未梦想过议会有任何权利去侵犯财产权,压倒惯例法。
与之相比较,法国议会(贵族、僧侣、平民组成)虽然形成于十四世纪,但没有定期会议制度,1614年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前再未召开。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却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一个无法无天的狂乱组织。追求所谓的‚生而平等‛,国民议会成了‚抄没者集团‛,成千上万的人不经起诉、听证和审判就被全部没收了财产,最后,全体法国国民的财产权遭到了剥夺。那些品位崇高、职责神圣、受人尊敬的社会贤达,沦落为一种贫困、卑贱、受人鄙视和受人施舍的状态,变得一文不值。
由此可以看到,在光荣革命前,英国人的基本自由权和财产权已得到实现,分权与制衡的宪政框架基本建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得到了确立。需要指出的是,英国虽然发生过清教战争,但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其残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要小得多和短得多,并且,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法律的产生都是国王与贵族或议会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而得到解决。人类的历史说明,利益的结合与对立,权力的相互争斗、作用和反作用,可以得出社会的和谐。引用伯克的话,互相对立和互相冲突的各种利益‚是对付一切鲁莽的决策一道有益的障碍,使得深思熟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使得一切变化都成为一种妥协的课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节制;它们形成了种种气质可以防止粗暴的、鲁莽的无法无天的改革,并可以使得少数人或者多数人一切的为所欲为、不顾一切地运用权力永远成为行不通的事。社会的各个成员和各种利益的分歧,使得普遍自由的安全性得到增强‛。
二
英国革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英国革命发生不久,就相继发生了两场革命——美国革命(1775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但它们遭遇了不同的结果,美国获得了成功,实现了其宗主国信奉的自由价值观,而法国却遭到了惨败。对此进行探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下面几方面因素。
宗教因素。宗教源于人类对所处世界的无力、无知和无奈,只得把希望寄托于物质以外的世界,以求获得上帝的救赎。人类希望通过宗教约束人的行为,限制人性之恶,获得某种归宿,抚慰人类脆弱的心灵。
英国宗教表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宗教是英国社会的基础。英国人把世间万物看作神的旨意或神的安排,特别强调国家是造物主的最重要安排。他们认为,‚宗教是在一切事物中显著地体恤和保护全人类的无所不在的仁慈的主所赐予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恩典‛;正义和仁慈是宗教的本质,‚没有宗教不可能使人清除自己对私欲的种种迷恋‛;认为教会对他们的国家‚不是一种方便,而是一种本质‛。教会方式和体制有利于道德和纪律,教会与国家是不可分离的,教会是整个宪法的基础,借助于宪法,可以支撑一个牢不可破的联盟。因而,英国从幼儿到成年的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完全掌握在教士手里,人们的精神领域受到教会的教导,不受世俗政权的控制。宗教信仰使得英国人包括其统治者变得谦卑、自律和自制,他们不会认为自身无所不能而变得目空一切,无所禁忌,恣意妄为。
英国教会独立于国王和贵族之外,教会的地产被认同为私有财产,国家只是他们的‚护卫者和调节者‛。他们认为把‚把教会和教会的财产委诸捉摸不定的民事或军事机构的任何部分,也就是委诸个人的捉摸不定的贡献,乃是不明智之举……当教士的影响力依赖于王权时,他们将为自己的自由而战栗,而当教士沦于依附王权之外的任何其他人的时候,其内部就必然会分裂、混乱,他们就会因公共的安宁受到教士派系之争而战栗‛。
二是英国的宗教始终具有独立性。始于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在欧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教皇既是最高宗教领袖,又拥有世俗权力。英国也不例外,在十六世纪之前,其基督教会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但由于英国独特的地理位臵,其宗教始终表现了独立性,天主教影响式微,直至发展出自己的宗教。在1107年,亨利一世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达成一个妥协,国王放弃授予权杖和加冕仪式,但保留了在不受主教干预的情况下要求封建领主臣服的的权利。选择主教的自由在《大宪章》里得到了确认。到十四世纪,英国国王不顾教皇的反对,取得了任命主教辖区主教的权利。此外,数个教皇尊信罪法案禁止将罗马的教皇敕令引入英国,否则要受到国王的惩罚。亨利八世(1509—1547)时期,英国教会摆脱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管辖,创立了新国教,英国国王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格兰新国教的首脑,王室控制了英国教会的一切行政和管理事务。这使得英国早早地就避免了与罗马天主教廷的争端,特别是世俗的利益之争。
在同时期的法国,教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教会是同人民隔绝的一个政治实体。社会受无神论主导,认为教士只是一种虚构的人格,是国家的创造物,因此是可以废弃的,教士所拥有的财富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创造出这个神话的国家的。因此,法国十八世纪原先由教会掌管的基础教育这块‚禁猎地‛渐渐移交给俗权,由总督管辖。法国大革命期间,狂热分子相信,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宗教要比有一个宗教可以生存得更好。教会财产被宣布归国家所有,神职人员实行薪俸制;教会人士的圣职授予权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教职选举制。由此,教士不再能依靠自己的地产维生,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对公共精神的指导权(被俗界控制);他们不再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超脱现实世界,而是依附于世俗政权,为了主教或牧师的职位而变得低贱、卑鄙。以慷慨输捐著称的巴黎大主教像逃离一群饿狼般地逃往国外。
尊重传统和惯例。一个社会,秩序是自由的条件,没有秩序只能是一片强暴和混乱。由于人性的局限性和复杂性,社会秩序很容易遭到人性这种局限性和复杂性的颠覆,使国家分崩离析,人类的长期智慧毁于一旦。英国人认为,维持秩序的唯一补救之道是求助于传统和惯例。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是不假思索而又超乎思索之上的智慧。传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唯一保证。社会秩序有赖于传统来维系,自由有赖于传统来维系。因此,尊重传统和惯例很早就支配了英国社会。他们视传统为宗教,对其保持虔诚之心。他们认为有些传统是可以变化的,有些传统则必须永恒保留和遵循。英国人的社会理论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认为由经验所产生的手段比计划所设计的手段,能更好地适合于政治目的。因此,英国人更重视政治家的实践,而非理论家的创新,在伯克看来,‚创新的精神一般都是一种自私的气质和局限的眼光的结果。凡是从不向后回顾自己祖先的人,也不会向前瞻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任凭心血来潮的异想 天开和赶浪潮,毫无原则的轻易改变国家,整个国家的链条和延续性就遭到了破坏,一个世代就不能与另一个世代相衔接了,人类就变得不会比夏天的苍蝇好多少‛。伯克从人道主义角度审视传统对人类的意义,‚当我们拆除和建造的主体并非是砖石而是有知觉的生命时,那么,由于他们的处境、条件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大批的人就可能沦于悲惨的境地,因此,周密和审慎就应该成为责任的一部分‛。因此,他认为立法者必须拥有人道情怀,热爱和尊重他的同类,对自身要保有戒惧之心。
光荣革命十一年后法国发生的大革命则完全相反,法国人要摧毁一切传统,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在超越英美,创立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新世界,结果触犯了神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个人权利受到肆意践踏,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各得其所。
对待传统的态度,使得当时的英国社会相对比较宽容。英国在1642—1648年期间发生宗教战争以后,虽然对激进的不从国教者施加了限制,但远比天主教国家宽松,仍然允许它们的存在,出版其他国家无法出版的书籍,自然神论者和加尔文宗能够公开、直接地发表他们的观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对加尔文宗不从国教者子女拒之门外,但他们可以建立各种学院,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大学水平的教育,由此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启蒙知识分子,促进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同时期的法国,异教则受到严厉的限制,造成宗教之间严重对立。法国天主教会和王室成员对出版物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自然神论不时会因亵渎上帝的罪名受到起诉和审判。为了是由天主教还是由加尔文宗统治法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血腥战争。在十七世纪对加尔文宗胡格诺派教徒严格限制,实施监禁、流放等残酷的镇压。1685年,路易十四干脆废除了赋予胡格诺派教徒有限宽容和公民权的《南特敕令》,结果导致大多是成功商人、实业家、律师和知识分子的胡格诺派教徒大批逃离法国,影响了法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宽容的价值在于,由于人性的局限性,现实世界有它的种种问题,而且不可避免地有它的种种弊病,所以现实世界必定总是好与坏、善与恶相互掺杂并交织在一起。如果人们一味追求纯之又纯的完美,反而是只能导入歧途的欺人之谈,并且产生专制和腐化。所以,伯克写道:‚宽容不是因为喜欢它们,而是担心更糟糕的东西,我们宽容它们,因为财产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有这种宽容。‛宽容的价值还在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元的,在于事物的是非善恶并不都是可以判别的,即使能够辨别它们,往往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共存和相互竞争,才有可能得出好与坏、善与恶的结论。
尊重传统也反映在英国人对待人权的看法上。他们一般接受演化论的观点,即人权主观上讲是天赋的,但客观上却是长成的,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人的权利受到特定条件、客观环境的制约,在它还没有长成的时候,不可能人为去实现。因此,在他们看来,人权应该是实际的,而非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事先约定。伯克认为,英国人的公民权得自他们祖先的 遗产,英国人的‚自由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有它的支柱以及它的徽符,有它的肖像画廊、它的铭文、它的记载、物证和勋衔。我们是根据自然在教导我们要尊敬个人这一原则而学习到对我们的公民基本原则的尊敬的。我们选择了它们来作为我们的权利和特权的伟大的培养室和贮存库‛;他们‚宁愿要成文的、有记录可查的、世袭的资格,而不愿要那种暧昧的思辨的权利——那权利把他们确凿的遗产暴露在争权夺利之下,并且被各式各样穷凶极恶、争论不休的精神撕裂得体无完肤‛。伯克不无自豪的宣称,我们有一个世袭的王位,一种世袭的贵族制,以及从一个漫长的祖先系列那里继承特权、公民权的下院和人民。
对传统的尊重,使得英国人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他们尊重和认同王权的世袭和血缘性,认为‚世袭的观念提供了一条确凿的保守原则和一条确凿的传递原则,正如享受并传递我们的财产和生命一样,起码能够保障所获得的东西‛。‚王位世袭继承制度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国王与国家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是对宪法所有其余组成部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一种保证;看作是他们自由的保证而不是奴役的标志‛。‚保持陛下在他们祖先的宝座上君临着我们,乃是一种神奇的天意,是上帝对这个民族的仁慈和善意,为此,应从内心深处报之以最谦卑的感激和赞美;英国的统一、和平和安宁,在上帝之下,完全有赖于‘保存’其王位继承的确定性。‛从诺曼征服到光荣革命的六百多年时间内,英国基本保持了王权的延续性、稳定性和世袭的传统。激进的社会变革虽曾发生过,如清教革命废黜了君主制,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实行了短暂的独裁统治,但英国人很快意识到君主制对于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不可或缺的意义,从法国请回了查理一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并鉴于清教徒的激进、狂热和不容异说所带来的危害,圣公会对清教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以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
英国的宗教变革也表现了这种特征,虽然早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即确立独立于罗马天主教的清教为国教,但其在教义上依旧与罗马天主教保持紧密的关系,沿袭了原来的组织体制,保留了天主教礼拜仪式和行政管理的诸多方面,并且罗马天主教作为一个独立的基督教组织被允许在英国继续存在。
英国人的保守倾向并不意味故步自封,墨守陈规。实际上,英国的宪法总是处在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之中,努力争取国家适应时事的变化,在每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总能把握时机。他们把国家视为上帝的造化,尊国家为神圣,采取审慎缓慢的改良,而非推倒重来;他们认为任何社会的变革必须保留旧的秩序中有用的东西,并使加上去的东西适合于被保留下来的东西。如伯克阐明的,社会‚经历一个缓慢而维持得良好的过程,每一个步骤的效果都能被人注意到。第一步的成败就照亮着第二步,这样我们就在整个系列中安全地被引导着,从光明走向光明‛。可以想象,这种对传统的处理方式,相较于打破传统,否定一切,在实践中更需要智慧和用心。
封建制度因素。封建制度源于一国君主对做出杰出贡献人士封以土地(领主)和授予贵族称号的一种奖赏。诺曼征服之前,英国已有较完善的封建制度,诺曼征服之后,威廉一世发展了这一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国王向封臣授以土地,封臣将领得的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 附庸。概括地讲,贵族制度源于封建制度,而贵族制度又造就了等级制度。这一制度表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国王与封臣保持着一种习惯性的政治契约关系,或者说,贵族与国王形成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国王作为最高领主必须承担率军作战、维护正常秩序、保护贵族们的人身及土地财产安全的义务,而贵族则必须承担效忠国王、提供军役、缴纳各种封建捐税、应召出席国王法庭等义务。因此,国王与贵族之间不是绝对的支配和服从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依存、彼此利用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二是领主是其所管辖区域的最高统治者,享有免受皇室官员管辖的特权,所辖地区的法院享有民事和刑事管辖权,各个封建领主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保护农人。并且,每一个领主都有义务组建一支由自己领导的部队。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所管辖的区域逐渐成为一个权力中心,就是说,贵族逐渐作为一个有力量的实体而存在,从而发展出地方自治。
三是领主拥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机构。在诺曼登陆之前,领主与廷臣官员一道组成贤人会议,享有咨议、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甚至可以议立或废除国君。诺曼征服以后,贤人会议逐渐发展成议会组织。所以,长期以来,贵族始终不是通过个人力量,而是通过一个组织即形成为一个阶级来实现自身的权利主张,他们‚以集体管理国政为目的而不是以扩张自己采邑上的权力为目的‛。
四是等级和世袭制度。英国早期贵族的称号和领地需经国王亲自赐予,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延续,王权的衰弱及大贵族权势的膨胀,贵族领地和称号逐渐演变为世袭。与此同时,一些战功卓著、在社会和经济事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也及时获封,进入贵族行列,使得英国贵族制度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虽然等级制度由封建制度而来,但英国社会认同等级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则上演了一出平均主义闹剧。英国人认为等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为维持秩序所必需。由于人的状况不同,‚使得人类有如不同的动物品种一样的繁多‛。一味追求平等会使人躁动不安,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不得不把公民安臵到不同的阶级里去,放臵到国家中不同的位臵上,使他们各得其所;并提供给‚他们不同的适当的特权,以确保他们特殊的境况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能在由所有复杂的社会中所必定存在而且必定相互争斗的利益分歧所引起的冲突之中保护他们‛。
另一方面,每个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话语和行为方式,如果硬要将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搅和在一起,社会将由群氓所统治,接受其价值观,那么,一个文明社会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五是英国贵族重视个人操守。贵族形成了世袭制以后,贵族后裔受到系统严格的教育,一般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毕业后在欧洲大陆旅游学习,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由于有这样的经历,英国贵族不因循守旧,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如历史学者所分析的,英国贵族把自己的荣誉和公共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他们信奉建功立业,虽然沉默寡言、矜持傲慢,但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尊重妇女,经常施舍,支持公益活动,很 少做坏事,使得英国贵族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
此外,英国贵族虽然是世袭,但和欧洲大陆贵族不同,不享受‚免赋税‛特权,而是照章纳税,并且缴税多,要缴纳济贫稅。
英国贵族制度的这些特征使得其能够得到一般民众的尊重、认同,英国贵族不只是一个社会等级,更表现为一个阶级,一个领导阶级,人民的代表,可以以人民的名义同国王抗衡。英国的政治文明史,是国王与贵族或议会的斗争史,光荣革命可以称之为一场贵族革命。历史上历次关键性时刻,贵族领导的起义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参与,它不仅顶住了王权的侵犯,而且实现了自己的权利主张,扩张了自己的权力。如托克维尔所分析的,贵族社会倾向于地方治政,而民主社会倾向于中央集权政府。贵族制度逐渐发展出宪政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分权和制约。傅勒引用基佐的话,‚英国有两种社会力量、两种公共权力,一是贵族,一是国王,两者彼此需要,而且往往被迫共同行动‛。在法定组成的贵族阶级的英国男爵和法定组成的君主政体的国王之间,相互斗争产生了一系列宪章之后又产生制度,即一个‚自由的国家政府‛。
伯克对英国贵族这样描述到:‚贵族是社会秩序中一件优美的装饰品,是一个优雅社会的科林多式建筑的雕花柱顶。被英国世代所产生的法律、舆论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所赋予的荣耀乃至特权,绝没有可以激起任何人的恐惧和愤怒的东西。‛
与英国相比较,法国贵族基本上是世袭的,是一个社会等级,倾心于自身的特权。他们是‚一些高于人民的权贵‛,‚一个自私的贵族阶层‛。从十八世纪开始,法国人通过卖官鬻爵获得贵族称号,它不是论贡献而是论金钱册封贵族,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没有进入贵族行列的机会,或者说,平民没有成为贵族进而通过议会等组织参与国家政治、表达自己政治诉求、提升自身地位的机会。这种现实造成公民社会与贵族制度的对立,也使得这一贵族制度无法与时俱进,适时纠正贵族自身的错误,导致法国社会不认同贵族及贵族制度。所以,虽然法国贵族源于封建制度,但并未发展出贵族政治,在政治上成为一个阶级,即领导阶级,贵族无力以人民的名义同国王抗衡,相反,贵族‚被褫夺了在地方上的行政权‛,‚被国王这位一手遮天的封建君主捏在手心……国家机构里根本没有贵族‛。
地缘因素。为什么英国光荣革命能够取得成功而法国大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地缘可能是最根本性的因素。亚当〃斯密通过对英国经济的感悟发现,货物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足以使国家走向富裕,产生自由和文明,由此写出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他认为,仁慈、利他主义等都是不稳定的、偶发的、非持久性的心理驱动力,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树立圣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谓的先进事迹教育大众的方式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过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他认为,‚美德存在于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追逐之中,节俭、勤勉、诚实等美德一般是从利己的动机中养成‛。而市场经济正是实现人类‚利己心‛本能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主体皆基于‚利己心‛而行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又是培育和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它不仅拥有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力量,还具有 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人们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进行了道德修炼;人们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与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罗马时代,伦敦就成为北欧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围绕保护个人财产权的道德规范、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等市场经济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构成了英国习惯法的基础,它们无须强制,即被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国王普遍认同、尊崇。另一方面,作为岛国,其疆域较为固定且有英吉利海峡作为安全屏障,不会与大陆国家发生领土纠纷及不易受到异族的入侵,这使得英国缺少形成中央集权的外部压力,使得市场经济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制经济在英国得以延续和发展,即使在诺曼征服英国后,仍延续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经济特征。在英国历史上,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但更多的是奉行重农主义即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自由的确立,促使政治自由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架构也就应运而生。英国能够发展出独立于罗马天主教的新国教,可以说,与其所处的地理位臵也不无关系。
而在欧洲大陆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他们为了防范外敌的侵犯,需要在本国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力量,消除‚离心离德‛的分散力量,征服地方势力尤其是征服大领主势力,建立一个臣服中央政权的官僚体制,从而形成绝对君主制。
所以,许多人感叹,英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实现宪政,不能不说是上苍的赐福。
第五篇:英国:王室添丁,王位谁坐?
英国:王室添丁,王位谁坐?
一向喜欢冷幽默的英国人犯难了,难现昔日辉煌的大英帝国的确需要“优质祖母”伊丽莎白继续陪伴前进,但除去女王变换不断的帽子秀外,他们更想看到一张新面孔。
手持“长枪短炮”久候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外的记者们快要望眼欲穿的时候,英国王室第三顺位继承人终于在英国当地时间7月22日16时24分顺利“报到”了。
一如当年威廉王子大婚、女王钻禧庆典,王室喜添男丁让整个英国再次沸腾起来。皇家铸币厂已经宣布,将推出5英镑面值的新银币;纪念品零售业者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赚一笔;英国民众也没闲着,展开了一场围绕王室宝宝的终极猜想,甚至为这位王室成员将来是否会参加奥运会设下竞猜赌局„„
最热闹的则始终是关于王位继承权的讨论,虽然老生常谈,却也历久弥新。伊丽莎白二世在位已经超过一个甲子,和中国清朝的康熙大帝持平。一向喜欢冷幽默的英国人犯难了,难现昔日辉煌的大英帝国的确需要这位“优质祖母”继续陪伴前进,但除去女王变换不断的帽子秀外,他们更想看到一张新面孔。
君权神授成往事
热门英剧《唐顿庄园》的家族故事起源于继承权:身为公爵长女的玛丽小姐无权继承公爵位子,父亲的头衔只能传给家族有血缘关系的男性后代。男性优先继承的法则不仅适用于英国贵族,更在英国王室保留了好几百年,直到最近才出现与时俱进的变化。
英国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同为英王子女,不论年龄大小,男性排位先于女性。若长子亡故,王位由其后嗣继承。英王如无子女,王位由其弟继承。在这个继承法中,女性继承王位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现任的女王陛下是因为其父无男嗣,其伯父又早已放弃王位,她才“歪打正着”成为女王。2011年10月,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原则上通过了修改英国王位继承法。英国君主的子女将享有平等王位继承权。随后,首相卡梅伦宣布,英国将修改《王位继承法》,这是英国宪法具有历史性的改变。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先前表示,他们不会提前窥探孩子性别,期待宝宝降临时的惊喜。不过,这个悬念最无悬念的地方在于,不论男女,这个宝宝都将成为继查尔斯王储、威廉王子之后王室第三顺位继承人。
英国王室这位老大哥在告别“重男轻女”的事情上落后于其他欧洲王室,例如丹麦、瑞典、挪威、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
早在20多年前,瑞典王室就规定家族的女性和男性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卡尔·菲利普王子是瑞典国王唯一的儿子,1979年出生后几个月就被定为王位继承人,但1980年王位继承规则修改,菲利普王子的姐姐、大公主维多利亚成为王位第一合法继承人,即瑞典王储。
当然也有因循守旧的。欧洲的西班牙、摩纳哥等还遵循着男性继承人优先的旧制。日本皇室也在继承权修改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根据现行的日本皇室典范,女性皇族无权继承,降嫁后便自动脱离皇籍成为平民。由于日本皇室从1965年到2006年一直无男子诞生,天皇皇位在延续几代之后面临后继无人的境遇,因此日本国会曾一度有过修改皇室典范的念头,但在天皇次子得子后,修改皇室典范的程序就被搁置。
古老的英国王室通过对王位继承法的修订体现了审时度势和与时俱进的睿智。正如伊丽莎白女王所说,君权神授早已成为往事,君王只有得到公众的支持才能存在下去。
女王恋栈不去?
4月30日,75岁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正式签署退位诏书,其长子威廉·亚历山大王子随后加冕继位,荷兰在经历了三代女王后,终于迎来了国王时代。这个被誉为欧洲王室最有权力的女人在退位讲话中表示,她之所以退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支”,而是“出于一种信念,国家责任应传给新一代人”。
英国《卫报》称,君王退位一直是荷兰的传统。贝娅特丽克丝女王的做法实际上是效仿了其外婆和母亲。女王在位时非常热衷政治,直到去年还是荷兰内阁成员,并有着“荷兰首席执行官”的美誉,荷兰王室也一直保持着超过80%的民意支持率。德国《时代周报》则评论说,贝娅特丽克丝女王让反君主主义者也“俯首称臣”,她的统治获得了荷兰大多数民众的认可。
7月3日,80岁高龄的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也宣布将于7月21日正式退位。阿尔贝二世在向比利时全国发布消息时表示,年龄和健康等状况已经不允许自己继续在位履行职责,“在执政20年后,我相信是时候把火炬传给下一代了”。
即便国王在比利时国内德高望重,但比利时民众还是认为,年事已高的阿尔贝二世做出此举是适当的安排,宣布退位也属自然。
在当今不足30个君主制国家中,欧洲就占据了9个席位。两位著名国王退位的消息,在英国本土引发了强烈震动,诱发的涟漪效应可谓巨大。人们不禁发问,年龄更大、知名度更高、身体状况可能更糟糕的英国女王是否会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终结自己的时代?
今年的荷兰女王节上,65岁的查尔斯王子眼巴巴地瞅着46岁的亚历山大王子登基成为欧洲最年轻的国王。1952年,3岁的查尔斯就被立为王储。2008年,查尔斯王子成功超越了他的高祖父爱德华七世,成为英国史上等待继位时间最长的王储,后者的等待纪录为59年又74天。
英国媒体忍不住挪揄这位史上年纪最大的王子。《每日邮报》刊登了荷兰女王宣布退位的照片,大标题是“女王宣布让位给儿子”,下面一行标题是“查尔斯别慌,是荷兰女王”。还有的报纸标题称“对不起,查尔斯,女王退位是在荷兰,不是在这里”。当了大半辈子王储的查尔斯也逐渐失去了耐心。据美国“每日野兽”新闻网报道,内幕人士说,查尔斯王子被认为对王位的长期等待感到沮丧。去年11月,查尔斯在64岁生日前接受访问时笑称,“迫不及待?我吗?这说的什么话!是啊,我当然等不及了。我时间不多了,一不小心就可能一命呜呼了。”
“荷兰女王退位再次触动英国女王何时退位的猜测,但这样的期望恐怕要落空”,美联社称,已87岁高龄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表示,当女王是“一辈子的工作”。英国王室作家胡戈·威克斯也表示“女王在1957年发过誓,称她一生将永不退位”。
在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之下,女王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职位,她具备咨询权、褒奖权及警告权。但实际状况远没有白纸黑字来得明晰简单,在极度重视不成文传统和先例的英国,君主的责任和权力实际上非常模糊。登基的最初几年,女王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研读英国宪法,她认识到,如果想要更好地维持这种独特的地位,就必须学会在现实世界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听从了母亲王太后的建议,伊丽莎白二世把自己视作“体现民众对国家之热爱的工具”,一位英国仆人以及联系英联邦国家的纽带。
“伊丽莎白女王是不安全的世界中一个代表团结的符号”,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这样称赞道。
没有外出行程的日子里,女王的生活会被大大小小的会议、会见所占据。根据王室传记记载,伊丽莎白二世每天平均花3个小时在国事上。每天早晨9点,如同所有普通夫妻一样,女王会和丈夫爱丁堡公爵共进简易早餐——用塑料餐具盛放的麦片。随后她开始阅读大使以及英国地方长官寄来的信件以及政府法令和任命书。下午和晚上她可能还需要安排数个公开活动和会见。白金汉宫的官方网站有这样一句话:“通常,白金汉宫的最后一盏灯会在女王处理完国事后熄灭。”
女王的日常生活并不会涉及实际的政治事务,她从不试图影响英国政治,也不得在公开场合发表任何未经政府同意的政治观点,但她每周都需要和英国首相举行一次会面,形式正式且严肃。从最初的丘吉尔到现如今的卡梅伦,已经有13位首相为女王陛下效命。首相坦言,与女王的例会可能要比接受下议院质询还要重要,因为首相给女王的汇报往往会更详细,更坦诚。女王尊重首相的政治看法,同时在很多方面也坚持自己的观点。布莱尔夸赞说:“女王具有超人的精明和对世界事务的独特观察,因此,她的建议极富有价值。”丘吉尔也对这位女王充满了赞誉和钦佩:“感谢上帝,我们不可能再找到一位比现在这位女王更好的国王了。”
女王并非恋栈,这个位子没有什么实权,而且可能吃力不讨好——比如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的时候。但是只要她在,大英帝国就是一个整体,就有无限的凝聚力。这就是英国的现实,也是女王“把余生都奉献给国民”的无私表现。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可以把全部身心和热诚奉献给这个古老的岛国,奉献给这个国家的所有民众。”
查尔斯的“逆袭”
伦敦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6月份支持女王终身制的人为60%,虽比起5月的53%有所增加,但仍因为3月时女王患胃病住院且取消了一系列官方活动而下降了4个百分点,33%的受访者认为女王应该考虑在某个阶段退位。
“女王陛下会退位吗?”英国《卫报》直言不讳地写道,“长年累月的招牌式微笑和招手之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否是时候休息了?”
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科斯特也在英国《周日镜报》上发表文章,假借一个“朋友”之口说女王“给自己太大压力”,应该“打破惯例,享受退休生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希望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去世前将王位传给儿子查尔斯。50%的英国民众认为,查尔斯将会是一个好国王,比2012年同期民调上升了13个百分点,只有23%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怀疑,而此前数字则是37%。
受离婚和再婚影响,查尔斯曾经一度被指与身为圣公会之首的君主身份有冲突,被民众要求放弃继位,王位由其儿子威廉王子隔代继承。民众的呼声在威廉王子大婚前后达到最高点,当时民调机构ICM的调查显示,逾六成的的英国人想让威廉成为王位第一继承人。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英国人认为威廉能成为比他父亲查尔斯更好的国王。
为了挽救跌至谷底的形象,查尔斯王子成为了王室里最努力的人之一,他一年参加超过300场的慈善活动和公共项目,最让人印象急转的是他作为BBC的气象播报员出现在屏幕前以及他在庆典上亲昵地呼唤女王陛下为“Mummy”。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42%受访者希望查尔斯继任王位,而威廉只有35%。查尔斯反超他那“万人迷”儿子,获更多人支持成为国王,不过习惯等待的查尔斯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王室最新品牌,2010年举行大婚的威廉和凯特深受大家青睐。在经历了查尔斯和戴安娜品牌的失败后,英国王室成功将威廉王子夫妇打造成为王室新一代中亲民、现代化、与时俱进的象征。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女王会选择退位,其亲信也表示她不会像教皇本笃十六世那样选择主动退位,但英国王室专家还是认为,查尔斯将“越来越多地分担宪法规定的义务”。
5月8日,女王在英国国会开国大典上发表讲话,除了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陪同之外,查尔斯也在17年里首次陪女王亮相该大典。就在大典前夕,英国王室宣布查尔斯王储将代表女王参加11月份在斯里兰卡举行的英联邦首脑会议,自1973年第一次出席英联邦峰会40年来,女王没有缺席过一次,英国媒体将这一举动解读为查尔斯王储将为母亲分担更多的职责,又或者女王发出“传位”信号。
据英国前首相梅杰说法,女王陛下即使退位,也是顺位继承,不可能出现威廉王子隔代继位的情形。
前有爷爷和父亲,后有一连串顺位竞争者——由于欧洲各国王室通婚,很多欧洲国家的君主和王族也有权继承英国王位,威廉和凯特的孩子很有可能在2072年登上王位的宝座,英国媒体纷纷预测。卡梅伦直言:“有时你会听到人们说,君王只是件闪耀的饰品,或只是国家生活的点缀。这是对宪法的误解和对女王的低估。就我与这个国家大多数民众而言,她总是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