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

时间:2019-05-15 06: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

第一篇: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

苏轼高风绝尘“野性”之形成

冯静

人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更应具有独特性,而独特个性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人说苏轼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有时积极进取,有时默然消隐,是受某些学派和学说所主宰,个人觉得有失偏颇。苏轼当然受到儒释道各家学说的影响,但所有“选择”还是出于他自己,整个来说还是他自己是当时的“这一个”,即我这里所谓的具有“高风绝尘”野性的“这一个”。

“高风绝尘”是苏轼在熙宁,元丰年间所提出的一个命题。首先,它是一条审美理想标准和艺术评价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通向作者的为人和品德的时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和苏轼独特的个性了。

“高风绝尘”简单说来,就是高风亮节和超越世俗的韵致。高风亮节,指方正亮直,挺然不群的为人处世态度,即苏轼诗中所谓的“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以来不计身”。因此,苏轼的“忠规谠论,挺挺大节”,“遇事敢言”,“刚正嫉恶”,“独于谋身,锐于报国”,“为官一任,惠民一方”以及倾慕大自然的洁净,无私等品格都应归属于“高风”的范围之内。“绝尘”,是指摆脱世俗尘土的束缚和批判追逐私欲的恶习,即苏轼诗中所谓的“尘世劳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以及所谓“高情遗万物,不与世俗论”等。因此,举凡苏轼诗中批判世俗尘土的诗歌也都应归属于“绝尘”的范围。

苏轼的人生理想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意念存在于他的思

[3]

[2]

[1]想之中的。相反,苏轼在其千辛万苦仕途坎坷、迭遭厄运的人生实践中,在其持续不断、渐趋成熟的创作历程中总是竭力去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因而,追溯苏轼一生及其创作历程,这一性格的光辉无处不在。

自苏东坡任职凤翔开始从政以来,他就抱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理想和自信,满想有所作为,然而现实却每每令他失望。但是,从政数十年,他始终坚持一种正视现实的态度,对宋朝廷数十年以来,取之无术,用之无度,因此民日困,官日贫的现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自谓“臣而不言,谁当言者?”在京师为官,敢于对北宋积贫积弱的政局进行揭露与抨击,主张“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在地方做官,则做了许多“便民”、“利民”的兴利除弊之好事,这些都是苏轼人生理想中“高风绝尘”的具体表现。

苏轼“高风绝尘”的人生理想就其实质上讲,是诗人对痛苦人生超越基础上所产生的高蹈情怀,是苏轼人生探索和人格自我完善的结果,苏轼的“高风绝尘”显然是来自魏晋人性自觉时代的传统叛逆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苏轼又是一个在世路崎岖,儒道佛思想交汇碰撞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会,改造思维模式,敢于表露自己的思想品性的人。因此,苏轼是在多角度、多方位的思想批判继承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自我新体系”,从而造就了他自我文化的新个性。所以苏轼的“高风绝尘”是崭新的、独特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社会现象。也正因如此,“高风绝尘”才使得他具有了不朽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就试着对苏轼的这一性格形成的原因作一个

[5]

[4]具体的探索。

首先,我认为这是苏轼所生活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苏轼生活的时代是士子“补天”意识浓厚,期望有所作为而又不能得心应手的时代。按苏轼的说法就是一个“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的时代。所谓“有治平之名”是说当时的形势表面上还是太平的。宋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重新统一,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科学都较繁荣。所谓“无治平之实”,是说在表面承平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北宋统治者虽然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但由于宫廷“燕乐逾节,赐予无度”,“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所以财政拮据,入不敷出。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苏轼生活在两次大的农民起义之间:在他生前四十多年,他的家乡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他死后不到二十年,中国南北又几乎同时爆发了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苏轼生活的年代虽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小的农民起义仍不断爆发,苏轼在各地作官时,就曾追捕、镇压多起“谋反妖贼”。这一切说明当时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宋朝的民族矛盾也很尖锐,宋太祖对契丹和西夏的侵扰只搞消极防御。宋太宗则订立了渔渊之盟,每年向契丹进献大量的财物。这些巨大费用既未换得边境的安宁,又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宋朝的财政危机,加剧了阶级矛盾。一句话,到了宋代,“积贫积弱”总态势已经成定局,整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无可挽回的衰落滑坡的历史时期。面对这种形势,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都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危机感,他们多方探究其原因,纷

[6]纷提出了改革朝政的各种建议、措施和方案,然多是就事论事,失于肤浅。很少有人从宋朝立国治国的基本政策上寻找症结。苏轼则一下抓住了关键所在,又勇于直言,把问题揭露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宋朝统治者“用儒术而未纯”,更明确地说,说是对人民的地位、力量认识不足,没有体现儒家的根本思想。所以他坚持要恢复、光大和净化先秦儒家理论,重申和明确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对民实行仁政,而不是对统治集团本身,这就是苏轼“高风亮节”性格的核心内涵。而且,终其一身。他始终为了人民利益而呐喊,想把仁政的光辉照在千千万万生活在“苛政猛于虎”状况中的人民群众身上,这更是其人生理想的具体体现。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北宋范仲庵等的历次政治改革运动,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一样,苏轼的民主、仁政思想,在宋代一直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在宋国家政策中未获得体现和实施,原因就在于苏轼所治之学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其实,这也表明了如苏轼一般的文士虽欲“补天”,而封建社会之“天”已无“石”可补。因而苏轼也不由得发出“世事一场大梦”的无可奈何的“绝尘”之慨叹。

其次,个人认为苏轼“高风绝尘”的性格是其一生坎坷曲折经历的沉淀。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他既经顺境,复历逆境。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萧森的狱中死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瞰芋饮水的南荒流人。

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反差巨大和鲜明,使他咀[7]嚼尽种种人生况味。具体而言,苏轼的仕宦人生又大致辞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0六九年新法施行以前为第一阶段。苏轼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一被卷入封建时代应召科举的社会潮流里,就隐然感到了这种悲剧性。“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

他一方面厌恶功名无常,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随波逐流。这种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是这一阶段的思想特点。在出川进京谋取功名的路上,他便不断地审思仕宦人生究竟有多大价值。他自己也不堪了然,也就时时充满了一种对人生琢磨不透的凄苦之情。途经忠州,在瞻仰屈原塔时他写下了“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死理,所以持死节。”的诗句。这表露了他鄙弃功名和追求永恒,珍视人生的心理活动。这一阶段年轻的苏轼对仕宦人生的体会、思考,虽还未趋成熟,但也已奠定了他“高风绝尘”性格之雏形。

一0六九年以后的十年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深深卷进了北宋革新与保守政治漩涡中。他先后在京城、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任职。作为一位官员,他很想有一番作为,遇事敢言,积极上书;尽管他在政治上与两派都有分歧,但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人民办些好事,诸如杭州的赈济,密州的救孤和徐州的治洪,都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由于对官场腐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心境更加悲凉。从前追求人生永恒的心转向了江湖归隐,鄙视功名的清高变成对时弊的解剖。这一时期,苏轼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冲突得更加剧烈,他以马作比

[9][8]“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调习困鞭棰,仅存骨与皮。”[10]

并指出“金羁玉勒乡罗鞍,鞭棰刻烙伤天全。”

[12]

[11]

但他绝

不愿如此,多次在诗中表示:“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嗟我本何人,糜鹿强冠襟。”[13]“聊为山水行,遂此糜鹿性。”

[14]

仕途的剖析,使他以清醒的态度对待现实,即在仕宦人生中建立一种明智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高风绝尘”。

一0七九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一0七九年的“乌台诗案”,诗人因诗入狱,几至死地。然而遭受打击的苏轼并没有委顿下来,相反地,他以为从此休官归田,一无牵挂,正该美美地享受人生了。诗人的后半生可谓荣达时侍奉皇帝,失意时投荒万里,但诗人在“高风绝尘”性格的导引下却并未迷航。元佑三年,诗人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可说是飞黄腾达,但他依然把自己当作民,心灵平静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树欲静而风不止。”政治风云的反反复复,把诗人一次又一次地更远地流放到蛮荒之地,以至于到了天涯海角,这反倒使他更亲近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初贬至黄州,再贬至惠州,三贬到儋州,在家以为已入了瘴疬之地,在他却觉得来到了仙境。经过三年的凄风苦雨,六十五岁的老人终于被召回,在离别海南的路上,他没有大赦之人的感激涕零,也没有风烛残年之人的悲叹,只是用一颗齐得丧、等荣辱的心去感受一切:“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上,而是在他内心——无欲心灵的平静!

由此可见,苏轼“高风绝尘”的性格是他一生深刻反省仕宦生涯的结晶,正是他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的沉淀。也许

[15]诗人少年时期苦苦追求的人生至境终于找到了——不在天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有着同样经历遭遇的诗人文学家却没有表现出如东坡一般乐天知命、达观处世,“高风绝尘”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呢?我的回答是:这正是苏轼自身的“野性”使他与别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所以,我们最后要探索的正是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的“野性”形成了东坡“高风绝尘”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他除了受到周围社会生活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外,还有一个能够接受这些影响的自我个性的主体。从这个主体的特性出发,他或者接受诸外部条件的此种影响或彼种影响,或者因时因地又发生相反的变化,形成一个多维的、复杂的个体。没有这个个体核心的存在,一切影响都将成为空谈。苏轼的自我个性的主体正是他个性、气质、心理、人生观念、美学追求等诸多因事中的一个核心、一个“点”——“野性”。同样,“人”作为”社会结合的主人”是一个生活在特定现实中的个别的、独特的丰富个体。他的社会既是综合的,更具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儒释道作为人体个性的外部事物,它们各具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它们各自有其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因而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它们对苏轼发生影响,便决不可能是整体性的影响,而只是个别的、片断的、局部的。就是说,苏轼接受它们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是从他个性禀赋的性质中去批判地吸取,补充他自身的需要的、有可能得到发展并转化为自身特质一部分的事物,换句话说,苏轼是按照自己的本质,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当作处理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来安排世界的,也就是说,苏轼是以十分清醒的“主体性”论者的身份对儒释道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从传统思想的积淀和发展方面看,宋代禅宗的“顿悟”,作为佛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变种,便对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儒、道思想和精神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过程中,苏轼不愿去追逐附着于社会伦理,“趑趄于利售之途”的“抅人”的人格,也不完全欣赏方外之士的无待逍遥的“散人”人格,而是在执着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安时处顺,任其自然,通达洒脱的人生观。苏轼所谓“吾非避世之事,而逃事之机”

[16]

——他与天地万物游而不傲视现实,穷通贵贱,随缘生灭而不撄于心,喜怒哀乐发乎情而止于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思辨方式,使苏轼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形上超越,导向了苏轼对生命本体的探索,成为苏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显扬自我的崭新的任其自然而又观照现实的独特的人生品格,由此可见,苏轼“野性”实是他豪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反污浊尘世束缚、反黑暗现实迫害的“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精神的体现。

苏轼的这一“野性”也是有其萌生、发展、形式、反思和成熟的各个时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苏轼的这种个性在与时代、社会发生思矛盾时,就更需要借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换言之,是借鉴与“野性”性格合拍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而形成苏轼的完整人生观——“野性”。事实上,苏轼“野性”产生发展的各个时期正是苏轼“高风绝尘”性格形成并逐步成熟的时期。如早期形成的儒道互补思想正是苏轼”野性“的哲学基础。道家返朴归真,与自然同一的观念与他”任天而动“的天性一拍即合,道家批判现实的精神与他狂放不羁的性格融为一体;儒家书剑报国的雄心壮志与道家“圣人无功”的思想互相补充,形成了他早期功成身退的理想。苏轼在地方为官时,他狂放不羁的态度不好皇权专制的时代所容。而他“野性”中归耕的要求也不可能实现,这就使他更多地记住佛老的禅境和大自然的魔境,追求心灵的解脱。“乌台诗案”的发生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黄州时期,苏东坡精神寄托的对象,从名利事业而暂时转移到东坡,转移到大自然,这就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疏远,这不能不无它的积极意义,这标志着苏轼“野性”的完全形成。这一时期,不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佛家思想占了上风。他所汲取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对封建制度有破坏性作用的因素。从儒家那里,他接受的是民本思想和批判现实的精神;从佛老那里,东坡汲取的是空幻观念,从而弥补了儒家进取思想的不足,佛老的空幻观念,再前进了一步,就会归结到否定君臣父子的叛逆思想,这正是佛老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但是,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面前,苏轼对神仙道路,也曾比以前有过更多的向往,他不仅与和尚、道士交往,学习道教教义和佛经,甚至炼丹、参禅。但是,这些向往,仅仅是苏轼痛苦心灵的表现而已。苏轼对“羽化而登仙”是根本不相信的,并且他血液里流动着的是“兼济天下”的精神,也不允许他羽化而去,抛却这疮痍满目的现实世界。因而,苏轼以“野性”否定了神仙和归隐的道路,也批判了营营奔走的仕宦人生。

在这一过程中,苏轼“高风绝尘”的人生理想也赫然树立。而在经过元佑时期的痛苦反思后,苏轼“野性”的思想体系中,庄子哲学战胜了儒家学说。有诗为证:“我梦入小学,自谓总角时。不记有白发,犹诵论语辞。人间本儿戏,颠倒略似兹。惟有醉时真,空洞了无疑。坠车终无伤,庄叟不吾欺。呼儿具纸笔,醉语辄录之”

[17]

这标志着苏轼“野性”的成熟:苏轼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而晚年苏轼遭贬惠州、儋州,更使他的“野性”进一步成熟升华;已经由人生道路的选择升华到更高一个层次的美学观念的思考;由向往自然、追求人的自由升华到与自然的平淡和谐。这更是苏轼“绝尘”的人生性格淋漓尽致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具有反污浊尘世束缚,反黑暗现实迫害的精神和豪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使苏轼的“野性”的形成必然导致他“高风绝尘”的人生理想性格。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才形成了苏轼充满“野性”的“高风绝尘”的性格并让它发出了光彩。在倍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我们研究探索苏轼“高风绝尘”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这对充满了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芸芸众生,对谨守传统文化的文人士子,对为官一方的从政之人等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素质以及吸取古人思想精华、学习古人高风亮节以为己鉴等方面都是不无益处的。

注:

1、《 陆龙图诜诜挽词》

2、《入峡》

3、《阮籍啸台》

4、《沁园春》

5、《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

6、《东坡应诏集〃进策》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第十页

8、《阳早发》

9、《屈原塔》

10、《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11、《书韩干“牧马图”》

12、《屈原塔》

13、《和潞公超然台次韵》

14、《经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

15、《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

16、《雪堂记》

17、《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二)》

参考资料:

1、朱靖华,《苏轼新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2、王洪,《苏轼诗歌研究》,朝华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3、颜中其,《苏东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4、曾枣庄,《苏东坡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月第1版。

5、陈华昌,《苏东坡》,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

7、王学太,《“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文史天地》1986年12月12期。

8、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1985年5月。

9、孙民,《对仕官人生的深刻反省——谈苏轼诗歌风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985年2月。

10、李庆,《苏轼思想“大杂烩”论辩》,1987年3月。

11、夏露,《苏轼民本:仁政思想及渊源》,1987年1月。

12、刘元东,苏轼的生命意识及其历史背景,《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3、朱靖华,苏轼早期诗中的人生思考及其追求“高风绝尘”的审美趋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4、谭玉良,苏轼“高风绝尘”的内涵和意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5、网上资料(如:国学网——苏轼研究等等。因查阅的网址太多,恕不记录。)

第二篇:孤傲绝尘古诗词推荐+自创导入

1将进酒 李白

滔滔黄河,滚滚东逝,满腔热情与苦闷,何从述来?惟有举杯长叹,临水浇愁,自况那与生俱来的孤独与骄傲,乐吟人生,笑看天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ã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1.梦,寄托着万事万物的爱恨情仇,在这席梦中,承载着人世彷徨的了解,挣扎,洒脱......飞度镜湖,登山览胜,天仙境,醒若失。如梦如幻,一切皆飘渺。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iào)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月下独酌 李白

2.以月为友,对酒当歌,随影相伴。问世间何人知我愁?望月,叹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将寂寞和孤傲融入狂荡不羁的黑夜,醉中放浪,冷冷清清。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桃花庵歌 明 唐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酒,人浑然一体,成为闲淡洒脱生命与艺术的一部分,无世俗惆怅,释然,尽是逍遥自在。美景逸思,一咏成诗,余味绵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huán]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5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梅花,孤寂而清幽地绽放,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原野。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那一个背影,深深的烙印在脑海中;那蓦然回首的一笑,孤高淡雅;那花灯,那明月,那笙箫,无不映掩着你的一世孤傲,抬头流光溢彩,寂寞的轻烟肆意缭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历史再现,傲视群雄却壮志难酬。吊古,叹今,望天,射月,动作浑然天成,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饱含赤诚之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ao),雄姿英(yīng)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fà)。人生 如梦,一樽还(huán)酹(lâi)江月。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 辛弃疾

硝烟弥漫,风声鹤唳,战争的号角在耳边奏响,自己却僵卧孤村,壮志难酬。梦唐太宗那一世惊鸿,怨那满怀身不由己,谁人知我心?

看透一世繁华,人生如梦而已。三国英雄层出不穷,终究是化作尘土。感慨“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是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孤寂而怀古,因怀古而释然,孤傲绝尘,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一醉方休。

醉里挑(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sài)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弦(xián)惊。了(liǎo)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fà)生!

10.归园田居(其一)东晋 陶渊明

叹几十年尘世沧桑,误入尘网而又归隐山林。拾起那孤傲绝尘,新的追求,新的开始,与大自然相伴,无喧嚣和烦躁,遁隐淳朴与宁静的山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三篇:裙下之尘诗歌

裙下之尘

我是一粒尘

在空气里飘荡,没有方向

随风

我嫉妒雪花

她比我优雅,高贵,纯洁

她有方向

飞扬

融入爱人的心里

我是一粒尘

没有风的日子里,我什么都不是

我怕累

累倒在阴暗的角落里

我爱黑夜

黑夜窝藏了我的渺小

我是一粒尘

我也会凋亡

雨的滋润是我的极刑

卷缩,坠落,化作泥土

等待来世

来世依然是一粒尘

我不过是一粒尘

在别人的世界里

飘呀飘,荡呀荡,没有方向

随风

但我有梦

借一清风,轻吻她的脸

在她的秀发深处扎根

但我不能

那是丑陋的玷污

我不过是一粒尘

渺小,丑陋

孤独,绝望

我不想绝望

我必须有梦

求一场雨

让我凋亡

卷缩,坠落,化作一滴泥

紧紧地粘在她的绣花鞋上

在她的裙底下

我不愿有来世

第四篇:作文素材之苏轼

作文素材之苏轼

人物事略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的腹稿却已形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此景、此境、此情,这首小词恰恰成了苏轼的人生写照。有人说:“苏轼是在对人们说:‘我嘛,怎么都行。’一个陷于怎么都不行的处境的人,却能怎么都行,这个人肯定就是苏东坡!“ 妙哉,斯言!“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多么丰富?这肯定只有东坡在天之灵才能回答。我们这里有一个比喻来谈谈看法:

一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

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素材运用精彩片段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词篇】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同上】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同上】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同上】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1.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14.相逢一醉是前缘。【鹊桥仙】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16.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2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诗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

9.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绝命诗】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慧崇春江晚景】

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同上】

1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14.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5.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1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第五篇: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

1、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二、解读苏轼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三、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四、高考作文赏析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说 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夕阳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简评]

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论说文。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第一个层次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一切的胜利。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修筑苏堤,为民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恒久的安宁。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纪 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www.xiexiebang.com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简评]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脸

(一)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五、写作思路指引范例

苏轼材料:苏堤修筑之后,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把苏堤的九座亭阁中的一座修筑为苏轼的生祠。但不久,奸臣吕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写作指导:

[北京卷“说安”思路指引] 能够让人民感念恩德,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无论当时世人如何评价,社会如何对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为官者的内心就是安宁的。

苏轼以自己的良心对待百姓的疾苦,修筑了苏堤,疏浚了西湖。虽然他的生祠被摧毁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苏轼不会为此难过,因为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思路指引] 人尚在世而立生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横溢才华,想一想苏轼亲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 [全国丙卷“铭记与忘记”思路指引] 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惠卿推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被历史铭记或忘记决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在纪念碑上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对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重庆卷“自嘲”思路指引] 苏轼大可为生祠的被推而自嘲,笑自己的不识时务,笑自己的屡遭打击“不思悔改”,笑自己牌位倒地,生而可推知死后事(苏轼死后确有被认作“乱臣贼子”的遭遇,但很快又被平反)。但是,这自嘲可以笑的坦坦荡荡,笑的问心无愧,因为他无愧于民。吕惠卿推倒的是苏轼的生祠,而这生祠不是苏轼自己建立的,而是百姓建立的。[广东卷“纪念”思路指引] 一座生祠,是老百姓对苏轼的纪念,感念他的爱民之心,感念他的为民之行。即使生祠被推倒了,但是老百姓仍然会在心里永远纪念着他。祠堂可以推倒,纪念不能抹煞。

六、用苏轼素材注意事项

苏轼的确是万能素材,可以针对的话题是很多,但是大家也会注意到,写苏轼是很难创新的,因为往年的作文已刊登,就会被老师和学生广泛的阅读,使苏轼材料显得越来越陈旧。但是并不是说不能用,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把苏轼的材料一笔带过,或者用人物事例构成气势恢宏的排比句,这样既彰显了大家的文化祭奠,又显露了你开阔的视野,这样写很容易博得老师的好感。

当然,如果能抓住切入点,或者你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当然可以冲击一下全篇写苏轼的抒情或者议论散文。全篇写人一定要有创新,千万不能盲目模仿,这样才不会落于窠臼。

下载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高见绝尘“野性”之形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6)笑对人生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十六、笑对人生 前导言: 苏轼是一位非常诙谐幽默的人,面对庸俗小人,他借助寓言辛辣讽刺,面对同事交往,他不再正襟危坐、公事公办,而是巧妙编排,折腾搞笑,经历传奇......

    后进生形成之内因-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形成之内因所谓后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但受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影响,有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在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后进生形成主要在于两......

    野性的呼唤读书笔记全英文版 之 作者简介

    1J ack London was born in San Francisco on January 12, 1876, the illegitimate son of Flora Wellman, the rebellious daughter of an aristocratic family, and Willi......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浪漫的实干家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四、浪漫的实干家 前导言: 一座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的城市,在他的指挥下成功脱险;一个被誉为“城市眼睛”的湖泊,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为了灾民......

    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

    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 摘要:从《三国演义》出发,探寻诸葛亮平生事迹。主要从其出生、多智、以及思想影响方面进行探讨。揭示这一人物影响代代中华儿女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诸葛......

    班主任培训方案之贾高见主题讲座20131127(推荐5篇)

    宝安中学班主任培训活动方案 ——贾高见“活动体验型”系列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 暨学期疏散演练培训一、主讲人: 贾高见老师—— 广东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广东省优秀班......

    野性的呼唤读书笔记英文版之8 Chapter7 summary

    Chapter 7: The Sounding of the Call Summary John Thornton pays off his debts with money he earns from the bet, and he sets off to the east to find a fabled lo......

    申论万能八条之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申论万能八条之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申论万能八条之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1.理论根据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