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6:0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

第一篇: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

不断探索长效机制,积极建设文化校园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

四川大学

【摘要】

近年来,四川大学始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途径,十分注重在文化传承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大学文化,把文化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组织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了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尤其是四川大学以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长效机制探索的引领作用、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各项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不断探索长效机制,积极建设文化校园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

四川大学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积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必须真正体现在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中,完整反映在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四川大学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途径,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探索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在文化校园的建设中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登高眺远,再上层楼:立足新的起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长期以来,四川大学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了以“四馆一廊”(即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为示范工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造了以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人文境界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平台,认真开展了以“感动川大”学生新闻人物评选、“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学生科技节、学生社团节等为龙头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建设了长期稳定、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基地200余个,曾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励,取得了明显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效。

在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大背景下,在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伟大事业的新征程中,在大学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上,四川大学要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不断探索和建立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当今时代特征、研究型大学特质和四川大学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每一个四川大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学校要深入挖掘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努力形成学校全新的文化纽带,全面培育和提升新的大学文化力,健全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新机制,发挥师生员工文化创造积极性,提高推进文化改革 发展科学化水平,促进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全面转型。

二、时行则行,推陈出新: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近年来,四川大学十分注重在文化传承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大学文化,把文化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组织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尤其是通过创新大学文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委和行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川大精神作为兴校强校的文化灵魂和发展根基,积极探索学校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在组织建设上,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专门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党委常务副书记担任主任,全面领导和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学校成立了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整合全校大学文化研究力量,负责制订学校中长期文化校园建设规划,设置校级专项研究课题和专项基金,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和研究著作,培育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品牌项目。

在发展规划上,四川大学把文化资源整合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学校文化资源整合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 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校内外和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四川大学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依托“985工程”平台已经规划和出版了如《四川大学校长传记丛书》、《四川大学杰出校友丛书》、《四川大学馆藏精品丛书》和《四川大学校史文献丛书》等一批有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学文化系列图书。

自2008年以来,四川大学连续组织开展两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活动,为充分展示学校大学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和总结交流建设经验搭建了良性互动平台,逐步走出了创新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对大力推进文化川大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明确目的,务求实效。

在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活动中,学校首先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积极推进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新型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当今时代特征、研究型大学特质和四川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全校师生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健康生活,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齐抓共管,组织规范。

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校工会、校史办公室和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学校正式行文,向各单位和各学院下发了专门的申报通知,并在学校主页上发布,明确了 申报范围和条件。申报项目应得到师生广泛认可,在校内或院内有较大影响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师生参与面广。申报项目已连续举办或开展至少两年以上,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可以借鉴推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学校申报通知下发后,各单位和各学院十分踊跃。在已经举办的两届评选活动中,学校各单位和各学院共申报了上百个项目。学校组织来自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评审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注重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认真的评选和认定。经专家评审,《以创建“模范职工之家”为载体,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等15个项目荣获四川大学第一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感悟数学文化之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数学文化节”系列活动》等10个项目荣获四川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

(3)注重激励,加强管理。

评选认定的结果首先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公示。最后,学校正式行文,在学校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对获奖项目进行了公开表彰。学校党政领导亲自给获奖项目的代表颁发了奖牌和奖金。学校专门编辑并正式出版了《大学文化之思: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坛论文集》和《大学文化之美: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成果汇编》,全面展现了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求在项目获奖两年内,各获奖单位要进行全面的工作总结,组织专家对已获奖项目进行 6 认真的复审。对于后续活动开展不好的项目,学校将取消其精品项目称号。

三、珪璋其质,芳丽其华:创建文化校园,全面推动学校改革发展

随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和表彰活动的不断开展,四川大学已经形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良性环境,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1)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和表彰,一批在学校内外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的精品项目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有效的激励,通过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论坛和大学文化建设论坛使他们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例如,“感动川大”学生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创办以来就收到了校内外媒体的密切关注,教育部网站曾经对此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在已有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示范作用下,四川大学不断涌现更多的大学文化建设品牌项目。例如,四川大学“四馆一廊”的建设,积极推进了合并高校文化融合,大力营造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整体环境,也带动了各学院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塑造。特别是华西口腔医学院积极建设院史陈列室、教学荣誉室、毕业生走廊、学术走廊和学院人文景观,与学校的“四馆一廊”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其院史陈列室已发展成为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2)长效机制探索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四川大学坚持把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与专业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与坚守精神家园紧密结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将大学文化建设相关制度纳入学校现行的工作制度予以强化,纳入规范的学校组织体系予以保障,纳入定期的学校评估体制予以落实,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中,不断探索和建立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校务会决定,四川大学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活动,有关成果将汇编成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因此,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和认定活动已经形成了制度,充分体现了在探索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中的引领作用。

(3)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评选,四川大学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强化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突出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扩大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受益面,形成了大学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越来越多的精品项目在建设文化川大中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已经不局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之中。例如,四川大学工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把创建“模范职工之家”作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开展学生宿舍“服务之星”文化活 动,在全国高校率先探索大学生广泛参与实施宿舍管理服务工作。四川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搭建汇演平台,坚持主题教育,占领文化阵地,使川大老年教职工做到了“寓学于乐、寓教于乐、寓为于乐”。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青羊校区每年举办“学业有成”表彰大会,为本校区应届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在基层工作表现优异的毕业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生学风的全面提升。正是通过重点加强这些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全校师生员工对文化育人内涵的认识更为清晰,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得以有效拓展,尊重、关心和支持师生发展的文化模式正在建立,川大精神正不断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4)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

正是得益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集群效益,文化校园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并且带动了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四川大学开展了师德、教师传帮带、教师公共服务、青年教师教学、关爱学生教师、辅导员、医德、管理服务、教学辅助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十类“十佳”奖的评选活动,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爱心管理服务新体系,构建了以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个阶段和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及十二项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举措为主要内容的“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四川大学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更大的成绩。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413期)上以《四川大学在创先争优中 加快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建设步伐》为题刊登了四川大学的经验和做法,教育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45期)予以转发,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近三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7篇、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正式启动国家第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入选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在第六届全国“挑战杯”中金奖数和获奖数居全国第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新增院士3名、“长江学者”9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7人、“杰青”8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科研总经费突破15亿元,获国家科技三大奖7项、“973”计划首席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4项。同时,学校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仅在2010年,学校有近万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新发展学生党员598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469名,全校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20余项、300名余学生获省级以上个人表彰。学校师生除继续积极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的科学重建外,热情投身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甘孜特大泥石流的救援、救治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二篇:川大文化

感悟川大

北大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其中意味溢于言表,而今全国高校高举建造一流大学之旗帜,却往往尽得一流大楼之涩果,可悲的是自身却毫不察觉,至于其中原委大概颇有几分大跃进的味道。从上而下,一味的追求业绩,追求表面的浮华,却浑然不知早已背离大学之宗旨者数不胜数。蓦然回首却已是千疮百孔,顿时全国一片哗然,一时间竟不知所措,此时唯有以史为鉴方能有所顿悟。

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了著名的柏林大学,最先提出了大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须创造新知。这种“学术自由、教研结合”的洪堡精神独树一帜,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诸多各具特色的学院,诸如岳麓书院等等,而成立于1794年的我们川大的前身锦江书院自然也赫然在列。它们一直延续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中心,并在其间各显特色。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时期,北大更是兼顾中西,率先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民主”思想,中西交融,其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所以说特色鲜明的文化才是一所大学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才会历久弥新,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川大又是如何抉择?

曾经在川大学生关注度很高的“百度·望江楼吧”中,有一篇受到学生热议的帖子,该帖一针见血地问到 “为什么川大学子在社会上总是缺乏一名作为名校生应有的自信?为什么谈到自己的学校就会缺少一种自豪感?”或许这样的困惑也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前不久我的老师也无意问到我们是否有一种名校自豪感,至少是在西南地区,我们竟然一致的沉默了,我想我们更多的是困惑这种自豪感将从何而来,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川大这个亲切却又陌生的招牌?后来我才明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缺少文化认同感吧,一样事物我们都尚未认识又如何引以为豪呢。。

我们总是强调如何文化自信如何文化自强,却成了毫无实际的口号,究其根本是我们根本不了解或者是对川大文化知之甚少。曾经有一项针对“川大同学对川大名人的关注度”的调研,其结果竟是,51%的同学对上个世纪的著名校友巴金、郭沫若有所了解,而27%的同学表示对当代川大知名校友了解甚少。这样的情形让人甚是堪忧。所以我们要实现川大文化的蓬勃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川大文化的高度自觉。

关于“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据我所知,从2005年开始,川大就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华文化》,《中国诗歌艺术》等8大类、1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形成了层次鲜明、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面向全体师生开设了“川大人文大讲堂”,打造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文化品牌;拟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准备实施创新教育学分制;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建世界首个“人文艺术与科学创新汇聚中心”,聚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真正实现人才的汇聚;组织新生参观博物馆、校史馆,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开展以“凤凰展翅”为龙头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大型学术及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开展理论学习研讨及中国特色文化的研讨活动等等。我认为,任何一个川大学子都应该积极领悟川大文化,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点点,然而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也绝非单纯的灌输就能做到的。

其实川大文化精髓为何尚未完全深入人心,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川大之大让人难以捉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想川大学子对于川大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大字,正是因为川大足够大所以才能兼容并包,集百家于一体,可是同样因为大,身在其中也就难免茫然不知所为。而人嗜好安逸,习惯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浑浑度日,久而久之,川大的整体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思考问题渐渐地局限于本专业或者本学院,这样一来又怎能准确的了解川大?

第二,旁观者的冷漠。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人绝不在少数,而这样的态度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其影响之深绝非三言两语就能道明。可是清楚的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川大文化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到了与我无关的境地。对于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大家自然本能的不以为意,更不会加以弘扬了。

因此,对母校校园文化认知的不足,不能仅仅概括为“了解不够”,而应从与母校校园文化的“互动不足”、“集体经验不足”中进一步思考探索。事实上,从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对母校文化认知方面发挥作用的机理并不在于学生通过活动又多知晓了关于母校历史与现实的多少知识信息,而在于通过亲身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与母校的文化氛围有效互动,进而形成的个人体验与集体经验的共鸣。总而言之,只有了解了,思考了,才会有可能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才会有信心有决心实现文化自强。而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个人认为,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应当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既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更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更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实现文化自强,自信和自强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

我们川大拥有115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人文社科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川大学子其自豪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川大文化传承者我们更应当自觉树立“五种意识”即文化育人意识,文化创新意识,文化服务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文化导向意识。

因此我们川大学子应常怀爱国之节操,自觉地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的第一责任是学习,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把踏实学习、勤奋读书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首要任务,不浮躁、不浮夸。同时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内涵。正如谢和平校长所说:川大学子都应当严于律己,努力真正成为德才兼备,有胸怀、有境界、有修养的人,真正树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

生在当代,我们有幸成为川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的责任、社会的责任,都时刻提醒着,我们必将成为一个母校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实践者。一言以蔽之,我们每一位川大学子都应该谨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及“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校训,以无尽的热情汇聚众人之力共同创造川大文化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我眼中的川大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之我眼中的川大文化

化工学院

制药二班

熊歆诺

1043085094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讨论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探析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机遇。随着相关决定的出台,以及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产业的繁荣必将从精神层面带给中华民族一次新的洗礼,而川大文化也必定会跟随着党的步伐一步步繁荣。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 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它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又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当今社会,研究大学文化也成了一种风气,或许是在太多的质疑声让大家对大学有了偏见,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群学者,一群深爱着大学并对它充满期待的人,要站出来替它申辩。他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了解大学文化,抛开偏见,重拾对大学的信心。而我,在这些学着面前,当然是不敢妄加评论的,今天只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出于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热爱与感激,浅谈一下我眼中的川大文化。

我一直把自己在川大的生活看作自己人生的开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开始细细地品味人生,思索人生,感受人生。渐渐地,我有了新的方向,知道了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而这一切都是川大给我的,是她的氛围影响了我,是她的文化气息熏陶着我,是她的精神指引着我。

我觉得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它诠释了一所大学文化的个性。所以,我想就川大精神来谈川大文化。

一提到川大精神,当然离不开我们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印象最深的是,刚进校时的开学典礼上,谢校长就给我们隆重介绍了这个校训。他说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次,四川大学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广纳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意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妙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取其两句末字,刚好是川大,真是最适合之莫过于它了。

川大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在一点上,我作为川大化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是深有体会的。每天早上江安河沿岸那一排排读英语的景象,自习室内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学生,图书馆座无虚席的景观,以及在各种创新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都是这种优良校风的最好证明。于是,在这样的校风中,同学们单纯,勤奋,朴素,没有太多的浮躁与攀比,而是真诚相待,以礼相迎。川大的学生都是有素质的学生,他们礼貌,宽容,纯净,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川大这个大家,是她培育出这样的一批孩子。谢校长还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而我们这一代代川大学子,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相信我们会用行动将“梦想”这个词写进川大精神中。

川大的学术氛围也随着学校领导的重视越来越浓厚,每周都有海外文化演讲,也有其他的各种学术大讲堂,更不断有名人过来开讲座,与学生们交流和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川大就像一位感情日益丰富的诗人,越发的有魅力了。

当然,川大文化也离不开站在讲台上那一位位辛勤耕耘的老师。川大师资力量是雄厚的,虽然在学生中泛滥着各种对老师的不满,但我仍然认为川大是不乏好老师的,总有那么一些老师,谦虚,博学,无私,真诚地在教学,渴望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也希望在求学的道路上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抱着一颗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川大学子。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川大的图书馆了,她就像以为包容的母亲,用她的乳汁哺育着川大上万学子。他藏书广泛,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提升。那里,也是川大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地方,无数学子的灵魂在那里得到充实。

总之,在我的眼里,川大是美丽的,因它的精神而美丽,因它的文化而美丽。

第四篇:创新维权方式 探索创建和谐企业的长效机制

创新维权方式 探索创建和谐企业的长效机制

江夏区总工会

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我们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凝聚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的良好平台;是各级党政满意、企业经营者满意和广大职工满意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载体;也是工会组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切入点。正是基于这样重大意义的角度出发,在市总和区委的领导下,我区的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工会牵头、部门配合、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创建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和谐社会就和谐,企业平安社会就平安,企业稳定社会就稳定,企业发展社会就发展。因此,我们将创建和谐企业纳入了区级绩效目标,有37个乡镇街、办事处、局、公司纳入创建成员单位,有上千家企业参加了创建活动,68家企业被区政府命名为和谐企业,20家企业被市总工会命名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直接为江夏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把我们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树立新观念,促进创建活动有序推进

在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对创建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施探索,另一方面结合我区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坚持工会搭台,政府推动的原则。和谐企业的创建,单靠工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09年开始,我们借政府联席会议机会,把创建和谐企业纳入了政府的绩效目标,变工会的目标任务为全区各责任单位的任务,在创建力度上大大提高了一步。同时我们乘势加大宣传力度,2009年,在全区向60个街、局基层工会发了36000份100题和谐企业创建知识问答,并成功地举办了江夏区和谐企业创建有奖知识大奖赛,其中纸坊街江南实业等6个单位,18名同志获一、二、三等奖,这次活动在企业、在社会影响力很大,为创建活动起到了宣传和推动的作用,得到了上级工会和区委、区政府的一致好评。

2010年,我们扩大了创建面,区政府名义命名了40家和谐企业,有10家企业获市级和谐企业,这年“五一”表彰会上,我们编辑了《和谐企业满江夏》一书,收录了40家和谐企业的经验和图片,进一步营造和扩大的创建氛围。

2、坚持科学标准,突出重点的原则。什么是和谐企业,怎样创建和谐企业,起初,我们根据市总的要求拟定了10条标准,但在创建过程中企业认为难度高,基层工会认为麻烦,记不住。今年初,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和谐企业,“五个必须”的重点要求,一是必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二是必须建立职代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三是必须建立劳动安全机制,有完备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卫生等安保措施;四是必须为职工办理“五险一金”让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五是必须建立职工书屋,职工之家,开展职工文娱、体育活动。创立特色企业文化,用独特的文化来凝聚企业的和谐。

3、坚持促进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创建和谐企业是一项惠及企业、惠及职工、惠及社会的活动,其目的是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企业建立起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企职和谐的氛围,使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得已充分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管理水平不断科学化,企业的诚信度不断提升,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武汉金光电子器械有限公司在创建活动中认真落实江夏区总工会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考核标准,不断更新和改造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员工工资收入同比增长17.5%以上,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公司年销售收入4000万,出口创汇美元220万,同比增长25%,实现了企职双赢。

二、体现新特色,探索和谐创建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体现特色,我们努力探索和谐企业创建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创建和谐企业不能热一阵冷一阵,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我们的探索是“一.四模式”常抓不懈,一就是一个政府绩效目标;四就是“四个节点”,政府目标是核心,四个节点是支撑。

1、创建活动纳入区绩效目标考核实现创建工作新突破。年初,我们把和谐企业创建列入区级绩效考核的项目进行考评,考评采取集中听汇报、看资料、查台帐的方式,由考评小组打分,严格实施程序,按照“企业申请、验收公示、命名授牌、动态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查工作完成后,专班工作人员将结合此次自查、检查和企业开展创建活动情况进行汇总综合评分,并将各目标单位评分情况提交区目标办作为各分管部门年终绩效考评依据,这一思路打破了创建活动的常规做法,引起了各乡镇街、办事处、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单位开展和谐企业创建的力度大、效果好,实现了新突破。

2、创建活动的“四个节点”实现创建工作常态机制。年初以政府目标办文件下达和谐企业的创建任务,这一节点让各街、局党政把创建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半年,区绩效办跟踪考核排名,这一节点为创建和谐企业查移补漏,加措施起到中途加油站的作用。平时和谐企业领导小组成挂点,为创建活动提供示范作用,年终以区委区政府名义总结表彰,并且现场为优秀和谐企业颁发奖金,为创建活动延伸和来年的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创建活动的激励机制实现创建工作深入和水平提升。创建活动实践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企业主说是和谐企业不是和谐企业,有什么好处吗?这是创建活动能否深入和水平能否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市政府(31号文件)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积极争取区政府出台了文件,明确了激励措施。区政府每年至少拿10万元奖励优秀和谐企业,人社部门给予一年劳动保障工作免检,金融部门优先给予贷款,税务部门比照“A级纳税人”待遇给予优先服务,工会给予优先推荐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大大提高了创建积极性,也是长效机制的一大措施。

三、探索新机制,创新工会维权方式

和谐企业的创建,要把工会的维权职责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五结合”的维权机制。

1、把创建活动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工资问题仍然是当前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和谐企业创建中要进一步加大落实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的力度,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提高职工特别是生产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使职工工资、生活水平随着企业效益增长和经济社会进步不断提高。

2、把创建活动与促进职工队伍稳定结合起来,加大对企业履行劳动合同、执行用工标准、落实社会保障福利、女职工特殊保护等情况的监督,引导企业不断改善劳动生产条件,重视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完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畅通职工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维护渠道,及时解决他们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3、把创建活动与职责帮困结合起来。在创建工作中,要利用工会帮扶中心这一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要深入企业,深入职工群众,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摸底底数,建立档案。特别要针对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患病职工家庭生活困难,实行“三帮一送”帮助单亲家庭子女上学,帮助患病困难职工就医,帮助农民工就业培训,为零就业家庭送就业岗位,让困难职工充分享有教育权、就业权,享有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

4、把创建活动与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企业和谐必须以职工为本,所以在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中,要深入开展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对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5、把创建活动与激发职工的创造性结合起来。和谐企业的创建,一定要注重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要以“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不断激发职工的创造力,组织技术创新和劳动竞赛,使广大职工体验到“我是主人”,“我爱企业”,企业发展,我有保障。只有这样,创建和谐企业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的企业才算得上真正的和谐企业。

第五篇:川大“文化自觉自强自信”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觉•自信•自强——我是川大学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说明了党中央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承载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文化改革热潮。作为当代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川大学子,我们更要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到文化自觉,保持并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大学之大不在名气之大,面子之大,规模之大,官有多大,学生有多多。大学之大大在大师之大,大学之大大在学术之大,大学之大大在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

川大的精神是什么?川大的精神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的精神是厚德博学,虚心从善。长期以来,我们川大始终把“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努力使每个川大人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修养。

我们所在的江安校区,在建设时学校就定位为以人文教育为本,所有文科学院都将陆续搬迁到此。因此,不论文理工医科的学子,在我们刚踏入川大校门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努力构造人文素养培养模块,从川大特有的《中华文化》课程,到种类繁多覆盖面宽广全面的校文化素质公选课,从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川大人文大讲堂系列,到海外人文讲堂,从各类文化素养学生社团,到校史展览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组成的“四馆一廊”,从人文教育到人文景观建设,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于人文素养培养,努力让每位师生都能在无形中了解川大的历史、人物和精神,真正去感悟、热爱和奉献川大。同时,学校一直倡导“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

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形成了“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文化氛围。

川大有着悠久的百年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以高素质的人文素养,深厚底蕴文化为传统,始终都是先进和优秀文化的主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川大人。今天,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川大学子,更要牢记川大校训和精神,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川大人的精神风貌,认真做到自觉自信和自强。首先,川大人的自觉自信自强体现在价值观念和人生最求上。我们川大人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的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仅要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不仅要关注自我、更要关注社会,自觉地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

川大人的自觉自信自强体现在努力学习上。作为学生首要目的就是学习,应该自觉把勤奋读书、刻苦学习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首要任务,不浮躁、不浮夸,在学习上不急躁冒进、在做人上不妄自尊大、在做事上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安心学习,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打牢知识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学术高峰。

川大人的自觉自信自强体现在人文修养上。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们应努力使自己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境界,实现科学与人文、知识和道德的统一,有胸怀、有境界、有修养,树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

川大人的自觉自信自强体现在言行品德上。我们川大人要做一个“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多一点”的好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结协作,懂得包容和欣赏别人,懂得管理和约束自己。我们要学会“吾日三省吾身”,懂得感恩,从孝敬父母、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做起;学会诚信,从拒绝作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做起;学会与人为善,从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做起,真正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个成功的人。

自觉,自信,自强,是我们川大人应有的骨骼,应有的追求,应有的奋斗;是我们川大人应有的理性,应有的品质,应有的责任;是我们川大人应有的豪气,应有的热情,应有的浪漫。

我相信,作为一名川大学子,我们能够作出自觉,自信,自强的好榜样。自觉而自信,自强而不息。学有所成,思有所得,朝着心中的方向,脚踏实地,一往无前。

下载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长效机制,创建文化川大 - 四川大学档案馆(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