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穆斯林人口流动的调查研究1
穆斯林人口流动的调查研究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2013502219
姓名:马志仁
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调查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穆斯林人口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从融合期望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并应用民族学与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对我所研究的石河子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找到可行的社会工作切入办法,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关键词: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社会工作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并处于不断转型时期。政府鼓励统筹资源,特别是如今城市化快速发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于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其中就包括我们本次调查的穆斯林人口。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城市现代化与文化世俗化的不断融合,加之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使人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城市化。并且,研究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的时代新需求。因此,本文将以石河子市为案例,对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石河子大学在校穆斯林大学生,二宫清真寺礼拜人员、石河子大学绿苑和杏林从事清真餐饮的个体户。
(二)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利用计算机SPASS 技术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挑选出23 位从事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访谈。问卷设计:本小组研究问卷主要包括就业情况、社会保障、生活状况、宗教风俗状况等几个方面。访谈设计:访谈有四个方面:对石河子针对穆斯林流动人口制定的政策的看法以及改进措施;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满意度;是否想长期在石河子定居;来到这个城市后,风俗情况的保持程度等。
二、调查过程
小组的调查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 85 份,回收率为85%;85 份问卷中,78 份为有效问卷,7 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1.7%。
三、调查结果
(一)个人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的年龄大多在 25 岁―50 岁之间,以男性为主。有 34%的人 是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44%的人受过初中,高中或中专教育,剩余 22%受过或正在接受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有99%的人户口曾迁移。
(二)就业情况
经调查我们发现已经工作的那些人有98%的人从事餐饮业,剩余2%从事其他行业。相对应的有80%以上的人是个体户,并且在石河子工作有三年以上时间。月收入大于或等于 3500 元,剩余的 20%,就是那些餐厅的服务员或厨师,平均月收入在 2 000 元―4 000 元之间。他们对于自己这可观的收入都比较满意。从就业环境来看,相比往年约54%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感觉目前就业环境正在变好,约38%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感觉与过去无异,还有约8%的穆斯 林流动人口感觉变差了。从外出障碍来看,约26%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认为,去大城市工作最大的障碍和困难就是城市生活巨大的开销,约25%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认为,他们的工作是缺乏专业技术性的,约10%的人认为缺乏外出经验,另外有约1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担心自己出来后,家庭无人照料。
(三)社会保障与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保险方面,医疗保险几乎每个穆斯林流动人口都有,但其他保险除在校学生外其他人几乎没有办理。有近8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希望政府在住房和医疗保障方面提供帮助,约6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目前最希望政府在维护流动人口正当权益的方面提供帮助,约 7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目前最希望政府能降低必要费用,约 36%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期盼能和所在城市本地人享有同样的户口,最后 38%的穆斯林流动人口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并且在加强教育,解决其子女上学 难的问题、并且在就业方面提供更多信息等。其他如生病无人照料、就业 工资问题、安全无法保障等也是他们所担心的问题。城市发展与定居方面,近1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计划在武汉定居并长期发展,约 9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还是希望赚钱后回到自己家乡。主要原因有:住宿和饮食不方便;看病贵、难;子女上学收费高,生活费用高;对象不好找;受民族歧视等。我们还了解到,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穆斯林流动人口首先会选择自行协商解决,之后才是寻求法律援助,或是选择找亲友帮忙。在族际交往与社会治安方面调查表明,石河子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中80% 以上的人经常与其他民族往来;近65%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愿意与其他民族通婚,这里所指的民族主要是有共同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近90%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认为石河子市社会治安比较稳定,他们生活比较安定。
(四)宗教风俗状况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石河子市穆斯林流动人口风俗情况未曾改变或稍有改变。他们每周都会参加礼拜活动,周围人都是通过他们介绍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觉得他们的宗教信仰还需多一些固定的宗教仪式场所,专门的饮食场所,多开展一些民族娱乐活动等。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穆斯林流动人口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穆斯林人口流动有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是否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 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调查发现,石河子市穆斯林流 动人口不但促进了石河子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给穆斯林流动人口所在地区带去了多方面的好处。主要表现,为其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壮大其农村经济实力;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差距。
2.穆斯林人口流动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流动可以消除社会颓废,局部的说,乡 村的情况正是如此。那里横向流动的机会有助于使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 得以维持乡村地区相对的稳定。”穆斯林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其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3.穆斯林人口流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外来穆斯林流动人口增加了石河子市城市压力,如,住房困难,就业机会减少等。
(2)有的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民族风俗习惯受外部环境影响不能得到 很好保持;穆斯林流动人口所在地区因这批年轻人,特别是男性青壮年外 出加重了这些地区老人和妇女的负担,并且也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 稳定发展。
(二)解决措施
1.提高穆斯林民族地区城市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能力在保证计划生育的前提之下,鼓励穆斯林散居群众在所在城市定居,并且通过结婚、生育等方式在城市地区组建家庭,让他们在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得到融合与满足。少了配偶、孩子的牵绊,对故乡就少了挂念,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在城市打拼,培养和谐的人文气氛,使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受到城市高等教育,同样有利于下一辈人的城市融入感的提高。2.加强穆斯林流动人口所在地的教育水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育程度高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自卑感弱,更加有信心融入社区,去认识新的朋友;在工作上,他们更加主动与新同事交流互动,性格也更为开朗,更加受人欢迎。因此,教育因素是影响其在城市定居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其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他们在城市地区的发展。
3.石河子市应多建几所固定的清真寺以供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使用。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社区中心,是履行仪式、传承文化、继承传统、开展教育、解决纠纷、扶危济困的地方兼具着世俗和宗教两方面的功能,可以看出清真寺在穆斯林社区中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社区中的物质性地标,也是精神性地标,有了清真寺,穆斯林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归属感。穆斯林基本的宗教功课即念、礼、斋、课、朝。能在清真寺完成的功课有前四项。念功,即念“词”。念“清真言”是最基本的念功,除此之外,还要诵念赞主赞圣的经文。因此,固定的清真寺不仅能够巩固信仰,而且能够给穆斯林带来归属感。
4.创新性地开展民族联谊活动,将少数民族社团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性组织的载体,在满足国家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处理少数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排查群众不安定因素,并且反映群众意愿,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并且重视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加强活跃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例如:某些地方成立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等少数民族群众性社会团体等组织活动,通过这些联谊性活动的开展,增强基层与上层的相互联系,利于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不仅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同外界的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城市融入感。
参考文献:
[1]牟钟鉴.宗教与民族(1-6 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09.[2]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8.[3]阿布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2010(1).[4]苏娟.郑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 学,2010.[5]吴永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J].中央民族大学,2011(2).[6]叶长青.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新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7]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人口问题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8]邓正来.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马胜春.中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适应性[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后附调查问卷一份】
关于穆斯林流动人口的调查问卷
1性别
A男
B 女
2职业
A农民
B 公务员
C学生
D自由职业 E其他
3年龄段A青少年 B中年
C老年 籍贯_________
5迁移原因 A经济问题
B民族问题 C户籍问题
D自由职业
E其他问题
6迁移至此的原因________
7对生活现状是否满意
A满意
B较为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8对石河子本座城市的看法
A很好 B好
C适宜 D不满意 9心目中流动人口的生活标准_____________
10子女在石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 A良好
B一般
C无法接受
D其他原因
11户籍原因是否困扰你
A严重困扰
B一般
C无困扰 就业状况
A良好 B一般
C困难 D无法就业 石河子本市的少数民族对你们的接纳程度 A接纳 B一般 C排斥
D 不清楚 是否与本地的民族通婚 A有 B很少 C没有 D不清楚
15对流动生活的适应程度
A 快
B一般 C比较慢
D很慢
16怎样看待流动问题 A值得 B不值得 C不清楚
17对于迁移流动人口问题,您有什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您的合作!
第二篇:人口流动监测领导小组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成立国家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
监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有关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单位:
2011年国家在全国10个省的37个县(团)开展三类(生态脆弱类、边境类型、少数民族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工作,这是国务院授权国家人口计生委对当前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人口流动迁移、留守家庭人员生存状况等特点进行的一次全面细致的综合性调查,我县16个部门和4乡镇的4个村被国家确定为生态脆弱区监测调查样本点,具体实施入户调查、信息采集、微机录入和上报报表等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县上成立国家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马述涛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陈建民县人口局局长
成员:王淑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叶军县委农办副主任
赵永康县公安局副局长
李万江县人社局副局长
刘明县水务局副局长
朱岩芳县卫生局副局长
王玉琴县统计局副局长
郭涛县环保局副局长
孙栋德县商务局副局长
曾祥英县气象局副局长
闫向庆县民宗局副局长
任培中县教育局工委主任
许淑兰县国土局纪检书记
杨淑玲县民政局纪工委书记
高立斌县林业局工委主任
张润德东坝镇人大主席
孔德生收成乡人大主席
陈国民泉山镇副镇长
杨海梅昌宁乡副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口局,陈建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实施调查项目工作的指导、资料的收集、信息录入及汇总上报等工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我县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长武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县人口自然流动性随之越来越大,流动暂住人口的数量和规模较以往相比均呈急剧上升状态。这一现象的出现,无论是从流出地或是流入地来讲,都为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我县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一)数量呈不断上升状态。2008年至2011年年底,我县流动暂住人口的数量分别为965人、1924人、4415人、4735人。截止目前,我县流动暂住人口实际约6741人。其逐年上升率分别为99.4%、129.5%、7.2%和42.4%。
(二)类型逐渐呈多元化状态。和2008年以前相比,我县流动暂住人口分布类型已由最初少量的商贸、服务行业逐步拓宽为目前的务工、务农、经商、服务等全方位多领域态势,其中第三产业呈潜在快速发展趋势。
(三)分布区域呈逐步延伸状态。目前,我县的流动暂住人口分布区域已由最初的集中于县城及周边村组,延伸为现在的以亭口镇、昭仁镇、洪家镇、彭公镇等村镇为主的扩散型状态,部分大型企业在建工地流动暂住人口较为密集。
(四)管理服务难度逐步凸显。在肯定流动暂住人口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数量的快速增长也给我县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2009年至今,我局先后从中查处治安案件54起,侦破刑事案件9起,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7起。
二、我县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齐抓共管格局尚未形成。多年来,虽然在一直强调对流动暂住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要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但事实上“公安孤军作战,各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从未得以根本改变,劳动、工商、教育、卫生、社区组织、物业管理等相关部门尚未建立工作联系、信息资源共享制度,致使服务管理工作不能环环相扣,形成脱节。
(二)公安部门的职能不能全部涵盖对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内容。了解掌握流动暂住人口底数、办理暂住登记和制发暂住证、核实身份、掌握有无前科和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及时维护更新基本信息,是公安机关对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流动暂住人口的法制宣传、职业教育培训等一系列跟进措施目前在我县尚存在一定的“盲区”,造成了公安机关管理上的力不从心。
(三)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与登记管理没有体现任何挂钩关系。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和传统观念一时难于改变,我县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使用单位在其工作中对公安工作配合不够紧密。另外,即使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登记掌握,而流动人口本身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造成不主动申报登记,不自觉接受管理,漏管脱管情况较为突出。
(四)繁重的工作压力与实际警力的不相适应的现状,导致部分民警对做好流动暂住服务管理工作不够经常主动。以我局城关派出所为例,该所现配臵警力12人,一人长期被县政府抽调,所长主管全盘,教导员分管基础工作,副所长主办案件,2名民警负责日常户口办理,流动暂住人口等基础工作只能由6名民警日常开展,但这6名民警同时还要开展日常接处警以及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受理和查处工作,据我局110接处警部门统计,2011年1-11月仅县局指令该所接受查处的各类案件共338起。
三、做好我县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狠抓综合治理,形成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合力。由县综治委牵头,公安、城建、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参与,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对全县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进行综合治理,将“明确具体措施,明确工作目标”融入到研究出台流动暂住人口综合治理的办法和意见之中,不定期检查核实工作成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逐步形成综治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组织人员网络。由县政府出面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县综治部门牵头,在我县目前流动暂住人口较为集中的昭仁镇城区、亭口工业园区、丁家镇煤化工园区以及彭公镇高家堡煤矿等乡镇和村组分批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并按人均管理约300名流动人口的标准,整合建立专职协管员队伍,凝聚公安、城建、卫生、计生等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在坚持部门优势的同时,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
(三)严格规范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日常工作制度。建议由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建立各部门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的横向工作联系制度,在综治部门的领导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效进行通报,严格奖惩兑现,从而使流动暂住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体系。
(四)出台保障措施,全力争取工作对象的支持配合。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手段,千方百计地为流动暂住人口在就业、医疗、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方面制定一些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宣传教育,让流动暂住人口真正体会到:登记机关的服务管理工作涉及其切身利益,没有登记管理将会导致自身利益损失,以此赢得流动暂住人口的主动支持和配合。
(五)深化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做好流动暂住人口工作的法律意识。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宣传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流动暂住人口服务与管理主体单位和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和理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流动暂住人口的法制观念,提高流动暂住人群对新形势下做好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从而努力实现服务管理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四篇: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人口流动四大态势分析
作为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部分调研成果——《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于近日在北京举行的 “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国际研讨会”上首发。《报告》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这四大态势是:1.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2.经济危机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契机,促进了人口的重新分布。3.未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将逐步形成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带为重心,以内陆城市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市为集聚点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4.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针对这四大态势我将对其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整体逐渐放缓。2009年我国人口流动数量达到2.11亿,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个数字超出了许多国家人口的总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原因主要是:1.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人口流动政策发生了转变,特别是户籍政策的改变为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提供了政策基础与前提条件。这一政策的转变可以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2.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开始出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民工的流动构成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3.我国人口政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迅速且较为持续。我国人口政策,特别是户籍政策,一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才使得我国的人口流动数量的增长得以持续。同时经济发展迅速持续,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据报告统计到205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左右。但每年新增流动人口由近600万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300万左右,这也就说明我国的人口流动规模整体逐渐放缓。我国的人口流动的主体是民工,随着民工的大量涌入城市,多数城市的工作需求呈现饱和状态,特别是经济发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其表现的更为明显。同时许多民工选择定居工作所在的城市,从某方面来说对于人口的流动规模的减缓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经济危机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契机,促进了人口的重新分布。2008年全球爆发了一次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大量的企业倒闭,城市对于劳动力需求减弱,长距离人口流动减少,短期内沿海地区人口集聚趋势有所弱化,出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流动态势,但流动人口继续向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引自(报告))。虽然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于生活压力仍旧会选择迈向城市,不过他们选择的城市将会以就近城市为主,例如一些省会城市以及一些二线城市。这使得长距离人口流动减少,在短时间内沿海地区人口的聚集趋势将会有所减弱,这和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有着密切关联。不过人口向经济发展地区的流动这一大的趋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经济的发展程度与速度对于人口的流动有着密切关系。
三.未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将逐步形成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带为重心,以内陆城市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市为集聚点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像上文提到一样,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人口流动的方向的影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得大量的劳动力流入东
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一直都是人口流入的重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构成了我国流动人口分布的重心。同时随着我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我国人口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例如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在近几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入中西部地区,这使得这些城市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强,大量劳动力开始转向流入中西部中心城市。这便形成了未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分布格局——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带为重心,以内陆城市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市为集聚点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但我们必须还要认识到,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可是东部地区仍旧是我国人口流入的重点地区,这一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发生改变。
四.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生存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于生计开始涌入城市,他们的工作地和长期定居地是分开的,在城市主要是为了工作,为了生计。他们的长期居住地仍旧是农村地区。最近几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类型开始发生了转变,逐步有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流动人口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年龄结构趋于成年化,性别结构逐步均衡,举家迁移比例上升,在流入地长期定居倾向明显。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的贫困人口的迅速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目的不再是简简单单为了生存,提高其生活水平开始占据了主要地位和目的。大量的外来人口开始定居城市,成为所谓的城市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人口流动类型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其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一转变使得我国的我国的流动人口的民生问题和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压力增大。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定居城市,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流动仍旧会保持在2亿以上,以市场为主导方式,以发展为目的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将会是影响我国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
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数字
社会0801黄永彬学号 0820300101
第五篇: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
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解决就业问题。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家庭化趋势是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地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储备了人才。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数量从1992年的517个增加到2000年的663个;镇从1992年的10587个增加到2000年的20312个。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由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国内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降低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通过优先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老年人投靠子女问题等,加快了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通过积极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等,为人口流动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