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

时间:2019-05-15 06: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

第一篇: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

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茶与婚俗趣话。

云南拉祜族人,载茶是好手,评茶也是专家。当男方去女方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茶叶质量的好坏就成为青年男、女相爱慕的先决条件。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蓬、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可少的。

藏族人民把茶叶作为婚礼的珍贵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弘农的酥油茶来招待贵宾,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浓,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用至今。

在湖南绥宁苗家,有一种“万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人”。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会捧出一杯“万花茶”来,若姑娘对婚姻事中意,小伙子的茶杯里会有四片“花”;两片并蒂荷花、两片对鸣喜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那杯中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单花独鸟。这万花茶中的“花”是姑娘们每年在秋收季节,用冬瓜片、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纸杯一杯清茶、一个要的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指吉祥祝词,便告完婚。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居住在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一道称“苦茶”,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苦涩,“苦茶”之名由此而来;第二道是“甜茶”由核桃仁、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第三道叫“回味茶’,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调制而成。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

第二篇: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 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 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 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 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 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 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 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 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 家要绕蒙古包一圈,d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 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 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 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 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 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 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 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申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 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 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 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 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 的衷心祝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摸、羊肉 给女方家送去,口呕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 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 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 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 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 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 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旬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旬当着证婚人间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间新娘,新娘 表示同意,阿旬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 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 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 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 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 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 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即 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2006-5-23 10:47:22

来源:中国56民族文化网

[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相 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 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 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 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 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 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 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 盘譬,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 ”晾轿“。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 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 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第三篇: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而这些少数民族各有各的特色,其中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动、婚嫁风俗、丧葬习俗等可谓有趣而怪异,但是又各不相同,还有千万别忽略了他们的特色美食和服饰。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一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的有趣而怪异的生活吧。

1.我们首先去看看人口最少的独龙族的婚嫁习俗吧。

独龙族的男女青年如果相爱就会相互赠送定情信物,女方给南方的是独龙毯,而男方给女方的则是一把锄头或者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说婚人,说婚人必须带着茶壶、茶叶、香烟和茶缸。到了女方家中,不管女方家人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旺旺的,放上茶壶,然后取出茶叶和茶缸,把女方家的碗拿出来,做好泡茶准备。女方家人不管同不同意,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女方的父母,然后是女方的兄弟姐妹,最后才是女方自己。接下来才开始说婚事,说到一定的时候,如果女方父母将茶一饮而尽,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女方自己也喝了茶,那么说明这门亲事成了,如果女方家人没有喝,那么需等到第二天晚上再来,第二天不行就第三天晚上再来,如果三天都没有喝,那么就要等到来年再来了。

一旦结婚,就不能离婚,如果女方抛弃男方,就由女方家里的未婚姐妹来抵,如果没有,则要退回所有彩礼。而如果男方抛弃女方,女方只能少退或者不退彩礼。

这就是独龙族的婚嫁习俗。

2.说到独龙族婚嫁习俗不得不提到一个更为有趣的婚嫁习俗—走婚。

走婚是摩梭族的独特习俗,摩梭族是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它以母系氏族为社会主体。这里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

男女双方如果互相爱慕便会约定幽会信号,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男方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女方)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她们晚间特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女方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与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他们这种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的婚姻风俗就是走婚。所以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情爱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一生中男人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落个两袖清风。一旦他的女朋友关门拒绝,或者男人们喜新厌旧,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场春梦,这也是一个迷。

3.说了两个有趣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也不不能不提的。说道丧葬习俗,大家首先一定会想到“僰(bo)人悬棺”。

其实云南的土家族在古老的时候也有悬棺这种做法,今天他们的丧葬习俗主要是火葬、天葬、土葬。

火葬 人死后用布条缚为蹲状,双手合十,拇指撑于下颌骨,盖上布日瓦(遮尸布,颜色因亡者年龄有异,老人为黄色,青年人为白色),装入木制坐棺。

在葬礼期间,请喇嘛念“指路经”。亲友前往祭奠,祭奠品一般为烧纸、馒头。若是女儿、外孙,另加哈达一条、油饼12个、茯茶一包。送葬之日用坐棺抬到野外,取出布日瓦,将尸体面向西方,置于用一百二十片土块砌的塔布(焚炉)内,砸碎坐棺以柴火焚化。三日后将骨骸拣入长棺彩骨灰盒中,暂埋它地。第二年清明节移入祖坟。非正常死亡者则埋于外阙。

天葬 将亡人置于山野中,让鹰鹫啄食。如三日不见来食,则请喇嘛诵经焚香祈祷,或挪于它地以吃完吃尽为止。此种葬式多用于孩童。

土葬 棺材式样与汉族相同,多用柏木做成。葬仪必请喇嘛念经,治丧期一般为五至十天,家中老人亡故后,男子要翻穿褐衫,腰系麻带,脱帽。妇女不穿红着绿。从埋葬后的第三日起,家人每天下午要带上柏叶、烧纸、炒面、茶水去奠祭,一般以49天为朔。当年春节不能贴红窗花,改贴绿窗花。

4.这就是土家族的丧葬仪式,而普米族的丧葬习俗与土家族又不尽相同。

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来探视;死时,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在死者面前放置供品,点上青油灯。村邻人闻丧后,便携带一个饭团、一个鸡蛋、半寸宽的一圈猪膘,前去吊丧,物品供死者。

人死以后,必须洗尸:把樟脑树皮剥下,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香料,用其对死者浑身进行洗刷,并在面部、鼻、耳、眼等处抹上酥油,据说有防腐、防用。同时在死者口中放入一块银元。洗尸完毕,将尸体摆成曲肢坐式,上肢交叉,男双手扶肩,女则双手交叉在胸前,以白麻布从上捆到下。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时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

捆尸完毕,将其装入白麻布袋中,然后再装入一呈长方形的棺木中,棺上画有图画,盖上有圆形花纹,前后左右刻画着死者归宗的路线图和生前饲养的牛马家畜图,供死者享用。停尸期间,亲友邻居都来吊丧,送上礼物。主家则将客人送来的衣物挂在室内,并悬挂死者子女送的名叫“达珠”的开路经,其上标明了死者寻找祖先的路线。

普米人死了实行火葬,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事前在火葬场准备好烧尸的木柴,将其搭成房屋的形状,中间堆入松明。送葬那天的鸡鸣时,就开始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请来的喇嘛和韩规首先要到火葬场念经。然后送葬的队伍便出发,最前头由一人牵马引路,一人拿着火把,一人拿着送魂路线图,四人抬着棺木跟随其后,最后面是送丧的亲属。到了烧尸场把尸体从棺木中取出,架在柴堆上,棺木也拆散放在一起焚烧。烧尸时,首先由喇嘛从四角点燃,然后由烧尸人负责焚烧,母系制地区是由一母系血缘的两个男子担任,父系制地区是由男方家族中的两个男子烧尸。他们以尸体烧得快为吉利,否则,就认为死者留恋家里的财产,遇到这个情况,家里人就需不断把衣服、粮食、猪肉、食油、酥油等,投入火堆,认为这样才能满足死者的要求,加速焚化。

普米族火葬的破费很大,穷苦人家当时若无力举办火葬,就将棺木存放在深山,几年后再补行火葬仪式。焚尸时,注意不使遗骨全化为灰烬,第二天由死者亲人亲自去收取十三根焚剩的骨头,装入骨灰罐中,其余的骨灰撒掉或就地掩埋。灰罐的形状是小口凸肚,放进骨灰后,不封罐口,盖上松毛,在罐的底下开一小孔,作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

来自

罐罐山是普米人的习惯称呼,原意是埋骨灰罐的山,也即普米人的坟地。按普米人的习惯,同一氏族的骨灰罐都集中在一个坟山上。一般地说,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罐罐山,选择在陡峭的山坡上;这里的森木茂密,人迹罕至,周围的树林是受到保护的,树木长得好,意味着吉祥,子孙兴旺。

如果要把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都介绍一遍,那么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除了婚嫁和丧葬习俗,他们的祭祀活动和各种礼仪、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等也是有趣和怪异,这些有待大家继续探讨。

第四篇:少数民族婚俗

少数民族婚俗一览 羌族婚俗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傣族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阿昌族的抢亲

解放前,抢亲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缔结婚约的一种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壮年妇女一谈起这事,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中的喜悦、感叹和悲伤。这种抢条现象,在梁河至今仍时有发生。往往是顺利的。女方父母紧追不放的情况很少。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寡不敌众,所以这种抢亲往往是顺利的。

二是当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动已被父母发觉,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给姑娘选了另外的小伙子,就会叫自己选中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马上组织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家找姑娘,找到后,对她说句“表妹,我来接你了“,说完就由一个把姑娘反背起来,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抬着姑娘的双脚,拼命往回跑。这时,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着姑娘被人抢走。这是阿昌族抢亲的一种规矩。

第三种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这种抢亲往往会引起械斗,造成伤亡。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满族的婚礼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朝鲜族婚礼婚俗

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吉林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巳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南婚北丧”的说法。南,指“南道人”。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北,指“北道人”,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仪式繁杂而隆重。现在朝鲜族婚礼中,女嫁男娶同时进行。但在过去则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鲜语称这种婚份为“罕孔纳得里”《三国志)载:“高句丽人,其俗做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大,乃将妇归家。”这就是说,“罕孔纳得里”是一种“两次婚”婚俗。即先过“从妻居”生活,后过“从夫居”生活。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两次婚”不同。布朗族的两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的一种表现,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回来时要举行婚礼。而朝鲜族的“罕孔纳得里”则是“从妻居”和“从夫居”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哈尼族的坐家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上的叶车人(哈尼族支系)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姑娘出嫁的时候,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美貌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无死于非命者)的女郎作伴娘.谓之“陪婚”,叶车语称做“米确”。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不变心。当晚,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公房”里过夜,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据说,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保安族的宴席曲

保安族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来闹婚宴并唱宴席曲。此时,青年们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围着火堆,由几十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观众也随着节拍和之,使本来就喜气洋洋的婚礼之夜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宴席曲的歌词动听,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边舞边唱,深受保安人的喜爱。纳西族婚恋习俗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俦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之后男方家要向妇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彝族婚配

以前,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傈僳族婚姻习俗

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1949年前,男女青年在节庆歌舞中可以自由结识,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1949年后,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傈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据说傈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年轻进因家境贫寒,无酒求亲,新事一度搁置,后来幸亏舅舅送来了酒,才得以缔结姻缘。这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染。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甚至无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婚后补送。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妇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称“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再难以分离了。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第五篇:婚俗与礼节

【文化随州】

婚俗与礼节

过去在我们随州农村一直沿袭的传统婚俗礼节,现在已经不多见或简化了。同时,传统婚姻有很多不同的婚俗与礼节,这些婚俗和礼节中,又分很多步骤,如相亲(相面)、上门、投帖、过礼、结婚、回门、认亲等,我们随州地域广阔,虽然各地不尽相同,但大体如此。

相亲

相亲(也叫相面)是婚姻成功与否的第一个步骤,过去自由恋爱的少,绝大多数都是由媒人介绍。媒人通过对双方高矮胖瘦、性格秉性以及家庭条件的对比,通过对双方的沟通,在得到双方基本认可后,就开始准备相亲了。相亲的时候,有在男女双方家里的,也有在媒人或第三方家的。相亲的队伍也相当的“庞大”,男女双方都会叫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去观摩审查,通过一轮又一轮的问询比较,双方都认为可以的话,这门亲事就算有眉目了。

上门

相亲的时候如果双方都认可了,这样双方就通过媒人,商量“上门(女方到男方家中去确认)”,只有女方到男方家里上门了,才算真正意义上答应了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家上门,双方都会非常重视,女方会带上自己的姑或姨或女伴随同媒人到男方家,男方除了要请和准媳妇年龄相仿的陪客外,还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宴,如十大碗(俗称扣席)。酒足饭饱之后,在女方带来的客人离开的时候,男方就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分别给对方同来的亲戚和媒人一人一份。给女方的除了红包要大一点,还要准备几个毛衫(六尺布为一个“毛衫”),这些叫定亲礼,如果女方对上述礼品都接受了,证明她们已经接受了这门亲事。

投帖

投帖是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互相认可后进行的,也就是双方一起商定结婚的具体日期。投帖有简有繁,简单的就是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里说一声就行。复杂的,男女双方都要待客,男方要在自家制作或购买一到两套饼子(俗称套饼,套饼由八到十个大小不一的饼子组成),然后还要将结婚时女方所穿的衣服(一般是六到八个“毛衫”,一个毛衫约为六尺布料,女方收到毛衫后自己制作衣服),装在箩筐里,盖上红包袱,随同媒人一起挑着送到女方家,女方这个时候会请上自己家里的至亲,一同审查男方送来的礼品,看还缺少点什么,免不了会说一些不中听的话,这很正常。女方接受了这些礼品后,就证明接受了男方提出的结婚的日子,定下来后双方各自就开始发请帖,接亲朋好友到时前去喝喜酒,吃饼子(男方结婚叫喝喜酒,女方出嫁叫吃饼子)。

过礼 过礼一般在结婚的前几天。所谓的过礼,就是男方给女方送鸡鸭鱼肉、糖果点心等食品。男方结婚,家里再困难,也要准备一头猪和一只羊,在结婚的前几天宰杀,猪羊宰杀完毕后,就会分出一部分来送给女方待客用,除此之外,男方还需要准备“对子鱼”、“对子鹅”等,都要成双成对,这是有寓意的,意为成双结对。不管是鱼鹅还是猪羊肉,都会用红纸条,或缠绕在鹅的脖子上、鱼的肚子上,猪羊肉的正中间,或用红纸整个盖上,名为“搭红”,实际上是以示喜庆,然后由准新郎和媒人一起送到女方家。当然,对于男方送来的礼品是否满意,女方会提出自己的不同需求和新要求的,这个时候男方会与女方讨价还价,通过媒人从中“调解”后再达成协议和共识。

婚礼

婚礼是整个结婚的重头戏,整个婚礼流程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女方一般为两天),因此,男女双方(特别是男方)都非常重视,都会大宴宾客。婚礼举行的前两天,男方就会请厨师进门,买菜动炸锅,还要把那些要来帮忙的人提前请来吃饭,这些人包括司仪(也叫知客)、厨师、牵娘子(陪伴新娘的人,一般为已婚、能说会道的女性)、煮饭的、挑水的、烧水的、端盘子的、洗碗的、洗菜的,着(音zhuo)火的等等。

婚礼举行的前一天,贴喜联、摆桌椅,宾客上午都会到齐,这天的午饭叫做“商媒饭(也有人叫上马饭)”,意思是商量媒人的一顿饭,这顿饭媒人坐首席,不管媒人的辈份和年龄的高低与大小,都必须由新郎的舅舅作陪,因为要指望媒人从中说话,同时也是对媒人的一个感谢和尊重。过了婚礼,媒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媳妇进了门,媒人踢出门”。

婚礼的当天,早晨天不亮,新郎就会带着前去娶亲的人(包括媒人、新郎的表兄弟或朋友同事等),拉着板车到女方去(拉板车是为了拉女方陪嫁的嫁妆,也有提前将女方陪嫁的家具拉回到男方的,当时的嫁妆一般是对箱对柜,四铺四盖、加上脸盆、脚盆等物件),待到吉时一到,男方带去的人就会装家具,“抢”嫁妆,女方不会让男方带来的人将家具和嫁妆轻而易举地拿走,他们会设置各种高低不一的门槛,让男方拿出“封子(也叫蜂子)”,只有拿到了自己认为理想的“封子”之后,才欢笑着又装着极不情愿的样子放手。与此同时,女方一些爱热闹的人还会乘男方来的人不注意的时候,用红色或黑色的物质在他们脸上“抹红,”热闹非凡。

大家一路欢笑回到男方家,小伙子们开始往新房里搬家具和嫁妆,牵娘子把新娘接到婆婆或小姑子的房间暂时小息,派人把守,防止有人进入,然后去布置新房。布置新房的时候,新娘的公公背稻草、婆婆跟着公公在后面扫,铺上稻草、铺的盖的、挂上蚊帐,再在被子和枕头里面塞上花生、红枣之类的,这样新房算是布置好了。在布置新房的时候,举行婚礼仪式的一应物件也已经准备好:两张桌子并排放,糖果点心摆桌上,客人围坐在桌旁,就等新郎和新娘。一切准备就绪后,司仪宣布婚礼开始,先喊“四句”从婆婆或小姑子的房里请出新娘,等新娘被请出来就坐后(牵新娘会站在两旁提示),就开始接下来的仪式,放鞭炮、拜宾客(从父母、家族长辈到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及其他长辈,再到平辈依次跪拜),这个时候新郎的表兄弟、左邻右舍和与新郎年龄相当的人免不了要热闹一番。等司仪宣布婚礼结束的时候,新郎和新娘就会抢着进新房(有谁先进去以后谁当家一说),喝交杯酒。

接着就是吃午饭,这顿饭有两个讲究,一是送亲(女方送亲的人)坐首席,由新郎的舅舅作陪,取代前一天媒人的位置;二是由包括牵娘子共计八个女性(一般为未婚,已婚儿女双全)陪新郎和已经换装的新娘吃“十全”,饭后所有来宾(不管长辈平辈和晚辈,因为结婚时有“三天无大小”之说)都会来到新房,让新娘点烟递茶。

晚饭过后,就是喝“闹房酒”了,“闹房酒”大抵和举行婚礼时一样,不同的是桌子上摆的除了糖果点心还有菜肴,先喊“四句”请出新娘,然后大家轮流喊四句喝酒吃桌上的东西,并借此让新郎新娘“出丑”闹笑话,增加热闹的气氛。热闹一番后,大家各自散去,新郎新娘回到洞房吃“和(音guo)食”,吃罢和食,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回门

回门,就是结婚后新郎第一次陪着新娘回娘家,时间一般定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的娘家对回门非常重视,会请来新娘娘家一些要姑娘和女婿家走动(来往)的至亲,如叔伯家、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父姨妈以及新娘的(堂)姐姐姐夫等来作陪,这顿饭相当的隆重,新娘的娘家同样会用十大碗来招待新女婿和姑娘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吃饭的时候,新郎会向新娘的这些至亲发放请帖,请他们在某个时间到他家做客。这天,新郎和新娘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他们带上娘家给他们准备的针线用品(如鞋篓、装鞋样的样薄、针线包、剪子、锥子等)赶在日落之前回家。

认亲

认亲,有人也叫“接亲戚过门”,就是接准备和婚后的男方家走动(来往)的女方亲戚到家里来“认门”,这也是双方结婚后第一次招待女方的亲戚,除了女方家的亲戚,男方还会请人作陪,大抵和女方的亲戚对等,讲究点的,还会请媒人一同前来,也叫“谢媒”,其实谢媒另有讲究,如送礼品等。女方的亲戚来了,男方极其重视,除了毕恭毕敬,小心相待以外,酒席也特别的丰盛,这样做免得被女方的亲戚“看破(瞧不起)”了,说男方不懂事,小器等等。通过认亲,双方便建立了“亲戚”关系,以后逢年过节、家中有什么重大事情(婚丧嫁娶、生育生日等)就会互相来往或互相赶情送礼了。

农村这些传统的婚俗与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一些过程已经逐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酒店式”婚礼。虽然传统的婚俗与礼节在逐步消失,但她是随州婚俗文化的一部分,即或有些繁杂,仍然让人回忆。

下载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成都地区婚俗中的茶文化资料解读

    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成都地区婚俗中的茶文化 浅析成都地区婚俗中的茶文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中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种植、炒制及饮用茶叶的国家。在东晋常璩编撰的......

    茶道与茶文化

    大学生与茶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身边一点点的消逝,这些从老祖宗那里积淀下来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我们遗忘。如果这些东西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中断了,那么我们能留给未来什......

    山泉水与茶文化

    山泉水与茶文化 一、 茶文化背景 1、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

    我与茶文化

    我与茶文化 马常旺 08种子2班 学号0801064209 我这个人吧,比较喜欢古典的事物。喜欢传承下来的东西,可能和我本身的经历有些关系。小时候学的是钢琴。对于经典传承下来的东西......

    茶文化与茶健康

    第一讲 茶的起源与影响 本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茶为何物; 二,茶之起源; 三,茶的影响。 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茶的植物学或者生物学的含义。从植物学或者生物学含义......

    《 茶经》与中国茶文化

    系部:工商管理系班级:10金融保险班姓名:宋佳佳学号:1010302128 1、请根据课程内容,简述我国6大基本茶类的各自的品质特点与冲泡方法。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品质特点与冲泡......

    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摘要:中华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