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培根:自由发展与人文情怀
李培根:自由发展与人文情怀
我今天的话题是关于教育的话题:如何让学生自由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教育者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这是长期以来高教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大学,现在似乎只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这是不够的。大学至少应该在很多领域起到引领作用,能够引领社会进步,乃至引领文明进步。站在大学———这一人类文明创造出的神圣殿堂里,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到底教育的良心是什么?我们对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文拷问?对受教育者来说,尤其是大学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自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有什么样的意识?
下面我将分四个话题来进行阐述,第一是教育的面向,第二是让学生自由发展,第三是学生意识,第四是教师意识。
教育应面向什么? 人、世界和未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教育的面向认识是不清晰的。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政治的教育。当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我们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向政治和面向生产劳动都需要,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应该是真正面向人的教育。
教育,应当是面向人的教育。
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有着不同的提法。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这大家可能非常熟悉;1958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是我所说的在很长时间内,是面向政治和生产劳动的;1995年,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时,提出“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些提法都是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教育应该是真正面向人的教育。
我有个观念,中国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真正对学生开放。不是学生来上学了,就说学校对学生开放,真正的对
学生开放,是指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开放。
教育,应当是面向世界的教育。
在谈教育的面向时,我们经常强调面向社会和业界,尤其是在今后中华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得面向世界。中华未来真正的崛起,需要文化的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和国防的崛起。
要实现文化上的崛起,不仅要学习别人的文化,也需要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文化,需要输出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面向世界的教育!
我们大学生如何具有全球视野,又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那么大学,尤其是中国的一流大学,如何具有全球影响力?
我们和世界的共同语言是什么?有没有和世界的共同语言?这个语言,不是指中文或是英文,而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和其他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沟通?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从教育的手段来说,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应当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长期以来,教育基本上是面向现在,对过去也强调得不够,对此我们失去了很多的记忆。
对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我们不仅仅要有对辉煌历史的记忆,也不能遗忘过去苦痛的记忆。当然,我们的教育最应该面向的是未来,这一块我们做得很不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一百多年前说的话,何等豪气!大学教育真的是要让大学生常常地思考将来,我们做得并不好。
梁启超还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我们的国家,应该成为“未来之国”;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果为少年也”,这是我们教育的责任!
最高层次的教育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展
第二个话题讲让学生自由发展。
马克思:让人能自由自觉地活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又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时想过人的自由发展?我们甚至不敢谈论自由发展这个话题。
但我想把马克思请出来是可以的。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但前提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虽然马克思不是在谈教育,但是这话对教育的启示很大。
要使人自由发展,教育的责任很大,甚至,教育是最根本的问题!
当然,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显然不是指对人的原始与野性的放任,而是在教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觉悟。要达到这一境界,显然要依赖教育。所以我认为教育的问题,乃至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
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校友,曾跟我说这些年悟到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教育就是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实际上,这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每个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成为其自己,也就是能够自由自觉地活动,或者说自由地发展。
毛泽东:“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毛泽东在谈“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时,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应理解为,经反复实践能动地逐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然性规律并正确改造世界。”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有这样几段话:“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
《十年总结》中又说:“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认识的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就是自由王国。当到达一个更高境界时,就是自由自觉地活动。
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话对教育有巨大的启示,虽然他们在说这些话时都不是直接在谈论教育。
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言,我们是不是都应该思考,如何帮助,或者自觉地进行这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我们如何才能有自由自觉的活动?
我前面提到一些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提法,那些提法应该是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停留在那个层次上是不够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通俗些,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洪堡:能力与发展的个性化。
德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家洪堡,写过这样一段话:“人的(真正)目的,或曰由永恒不变的理性指令所规定而非变幻不定的喜好所提示的目的,乃是令其能力得到最充分而又最协调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一贯的整体。”
“每个人必须不断努力向其趋近,尤其是那些意欲教化其同胞的人必须一直关注的目标,就是能力与发展的个性化”,为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由,二是千差万别的环境。”“自由”这个话题,值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真思考。
具体一点,要使学生自由发展,大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更有鲜明个性、更具创新精神、更具创造力、更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假如教育氛围不够自由,教育目标和宗旨没有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意识,我们又如何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有活力的人呢?
首先,我们当然需要学生热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再进一步,希望大家有文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是比较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希望大家有创造力,但更高层次的要求,应该是让学生自由发展。
学生应有怎样的意识?
找到真正的“自我”
要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意识?
学生,应当有强烈的意识。
学生应该要有强烈的意识,要认识到在大学中怎样真正成为“我自己”。从深层次上讲,应该从哲学上去认识生存与价值。
对大学生而言,你们是未来的知识分子,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应该追问,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生存价值?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从教育活动中,学生又如何更好地发现自我?“发现自我”并非以自我为中心,并非摒弃教育,也并非在大学教育中追求
绝对的自由,因为在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
同学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心灵,如何对教育开放?我们学生应当以某种自觉意识,思考我的心灵如何能够更好地对教育开放,以弥补大学教育存在的不足,这种主动的意识,会造就不一样的结果。
学生,应当学习与实践。
一些心理学家说,人的绝大部分潜能,都未能真正开发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假设:一个正常且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九十都尚未开发。另一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里德认为,仅有百分之六,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奥拓则估计只占百分之四。
我觉得,这百分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明白,自身的潜能大部分并未开发,很多事情,其实你能做到。然而很多学生往往没有这方面意识,假如想使自己自由发展,你应该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意识。
就拿学工程的人讲,我们的实践是什么?实践的对象、方法、目标,这些关键要素,都不是学生制定的,学生虽然在实践,但实际上仅仅局限于教师给定的框架里。
这种实践,我称为“被动实践”,它的意义是很有限的。学生应该有主动实践的习惯,即使是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也要尽可能融入自己的思想,至于课外,那就更加需要。现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很多,而这都是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
国外的大学,无论是专业实践课程,还是基础课程,他们的学生总会把主动实践的理念和精神贯穿于很多环节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这是学生创造力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
自由发展,需要培养“宏思维”。
自由发展需要博学和交叉,那我们又如何去适应博学和交叉?
我把不同学科之间学生在一起的交流交叉,叫作“活”的交叉;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称之为“死”的交叉,当然这种交叉并非无用,它是有利于大工程观的。
现在很多问题,都是多学科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具有大工程观的人太少了。
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大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宏思维能力。
宏思维并不是一种专业技术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去关注人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具有系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它体现了我们的宇宙观,也体现了方法论。
具有宏思维能力的人,比较容易具有宏伟的目标。宏思维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除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还有一些,比如科技发展的趋势。
关于宏思维我举一个例子,“第六次科技革命”。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何传启写过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希望中国政府提前布局,不要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掉队。这是一篇很严肃的文章,这个主题思想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在他心目中,甚至在一部分科学家心目中,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不如略举几例:一是信息转换器,人脑与电脑的直接信息转换,这将引发学习和教育的革命;这还不稀奇,更稀奇的是两性智能机器人,满足人的性生活需要;还有体外子宫,免除女性的生殖痛苦。
然而我在想这些是不是我们人类真正需要的。人类的求知欲是无限的,总会不断去探求那些神秘的事物,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人类无尽的求知欲又要将我们带往何方?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想一想,到底我们需要什么。很多问题,无论是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科技工作者都需要严肃的思考。
自由发展,也需要人文情怀。
我们大学生想要自由发展,需要好的人文情怀,要按天地人之道,知识分子要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育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宏思维实际上是人文情怀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应该去关注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当然,美学美感也是人文情怀的一部分。
再一个,要使自己有自由的发展,学生的“自教育”非常重要,不能光是依赖教育者的教育,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也非常重要。
自由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我们要让独立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这不光是在学校中我们受到的专业教育所需要,在平时,我们从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渠道看到一些信息,也应当独立思考,你其实都要问一下自己,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善于观察。不留心者,谈什么独立思考!当然,这两者是互相联系与统一的,独立思考者也会善于观察,正是由于思考得很多,便会更加留心观察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还有,学生应当自由表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要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育,更需要自由地表达,专业上的自由表达
相对容易,而各个方面的自由表达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与思考。
教师应有怎样的意识?
在部分“无我”的语境中进行思考
对教师而言,要让学生自由发展,需要从根基上、从人的意义上认识高等教育。
作为教师,即使来自理工科等专业,倘若有很好的人文情怀,能够从深层次上,从人的存在的意义,从生存的哲学上,去认识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们常说以学生为本,这意味着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地发展,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那个自由、自觉的活动境界。
作为教师,该怎样真正地对学生的心灵开放?教育改革是长期以来众多教师不断经历的过程,然而我们是在一个过度“有我”的境界中谈论改革,教师过度“有我”,就意味着忘记了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在谋划着教育改革,所以我认为,教育者要更多地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无我”并非教师无所作为,相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有责任心的做法。它的本质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意味着需要教育者让业界人士和学生也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这对教育者而言尤其重要。
教育者若将学生当作生产线上的产品或零件,那十分简单,教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但是,若将每个学生当作不同个体,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的、真正的人才,这是困难的。
对教师而言,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那是更大的挑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并未减少,反而责任更大,挑战更大。
所以我认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应该有真正的人文情怀与人本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这个主导作用也很重要,它不是包揽包办,怎么导很关键,正如前面提到,教育应该面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2012年4月20日在求是大讲堂的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朱海洋 杨晓宴 余璐)
第二篇:李培根演讲
李培根演讲.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毕业典礼演讲稿全文
(2010-06-25 12:10:56)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以下就是根叔演讲稿的全文: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
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 “被”华中大记忆!牵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09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009-07-15 09:58:09 阅读105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前记:诸多高校论坛流传的一篇题为《牵挂》的文章,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今年该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这篇演讲稿字数只有2000出头,在李培根院士不到15分钟的讲话过程中,学生们共送给他19次掌声。学生们也在网上评价“有情之人才能做出如此惜惜之文”、“感动得流泪了”„„
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
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那就是“牵挂”。
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困难的一年。世界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形势,乃至就业形势。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牵挂着。
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即将踏入工作的社会,那可是没有在学校那么简单和单纯。你既需
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领导和前辈,又不必刻意去逢迎;你既需要有理想和目标,又不能刻意追求、过于功利;你既需要与同事竞争,更需要与他们协同。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大道上,在大城市,在名单位。大道上有千军万马,当你意气风发、策马奔驰的时候,可要当心,那里非常拥挤,脚下甚至还有石头。亲爱的同学,竞争的路上,千万别摔到,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小道上,在乡村,在城镇,甚至在西部。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样通向理想的远方。小道旁时而风景可人,或许有溪流奏响,或许有百鸟鸣唱,还有万紫千红竞芬芳。小路上时而泥泞,时而杂草丛生,甚至蛇蝎横行。当风景迷人时,不要太迷恋;当小路难行时,千万别退缩。纵使山穷水尽之际,只要坚持,相信会有柳暗花明之时。亲爱的同学,你有思想准备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学术,为创业。那是一条攀登之路。你不仅需要优化方向,选择好路径,而且你要看清脚下的每一步。攀登悬崖峭壁时,可不能有一步的闪失。一步不慎,多年的心血,可能功亏一篑。亲爱的同学,你可有思想准备?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 也许此刻你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你希望未来挥毫于江河,画笔于大山。的确中华崛起的蓝图在期待着你,你可以留下激扬之文字,你还可以指点江山。然而,你也要常常低下头,脚踏实地。同学,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此刻正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大学的几年,你或许后悔那糟糕的成绩,甚至痛心没有拿到那一纸文凭。同学啊,你不用灰心,不能消沉。路,其实就在脚下。人生的路是数不清的,通向成功的路也有千万条。低下头,从脚下最不起眼的路起步,昂起头,仰望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你和他人一样明亮。同学啊,你未来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其实,牵挂你的人还有很多。你含辛茹苦的父母永远会牵挂着你,他们牵挂着你的一切。你的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会牵挂着你;你的同学将牵挂着你。同学,能否不吝啬你的牵挂?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父母、亲人,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城里节奏太快,中年的他们似乎显得更加疲惫;在田野里劳作的父母,他们的背也可能开始驼了,甚至他们可能还在盘算,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为你求学所欠的外债。不时给他们一个电话,常回家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惦着他们的健康。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尊敬的老师,给予你尊敬的辅导员。你的成长中,他们也倾注了心血。他们曾经对你的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成为你牵挂的理由。你只需要偶尔在网上,在电话里,一个简单的问候足矣。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同学。同学中有你要好的朋友。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许某一个同学与你有过争吵,但是那也没有本质的怨仇,一笑便泯灭。同学中可能还有你的初恋,即使未能终成眷属,初恋也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是纯洁的。同窗的友情,可笑的争吵,难忘的初恋,都可以成为牵挂的理由。请把照片留着,把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留着。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未来的同事和朋友。多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关心、帮助别人,你将有更多的朋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素不相识的人。5.12地震中伤残的人们怎样了? 地震后幸存的人们生活和心理状况如何?那些从事城市建设的民工们怎样挣扎在贫困线上,还有那些在贫穷乡村的中老年农民们如何绝望地守着那几分贫瘠的土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这种牵挂的理由。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的母校。在这里,你毕竟度过了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岁月。在这里,你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培养与锻炼。你会牵挂吗?若干年后,你的学科是否已经一流,母校是否已经国际知名?你会牵挂吗?也许在母校你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对于你的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会牵挂吗?你在校期间,学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事情令你不快甚至愤怒,但那只是培根的不力,却不是母校的丑陋。你会牵挂吗?喻园夏日的荷塘是否还是阵阵清香?秋日月下的瑜园中是否依然浮动着桂香?同济校区里裘法祖之树一定更加茁壮,你和恋人常坐的石凳是否还是老模样?当你牵挂时,常到网上看看,偶尔回母校走走。
亲爱的同学,我牵挂着,你牵挂着,他也牵挂着。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
点评:此篇演讲乃用真情作成,发人肺腑,感人至深。教育毕业生们在困境之时不消沉,在顺境之时不骄躁。为了那些牵挂着我们的人啊,为了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后半生不再那么辛劳,为了亲人朋友那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朋友们,我们手牵着手,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李培根的讲话
亲爱的2010级新同学们,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来到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华中科技大学。
来到这里,你们或许会回味、也许是庆幸少年时代的结束,庆祝你们新时代的开始。在中学和大学里,你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学习。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之际,你是否开始质疑你中学的学习方式?你是否质疑你的学习目标?同学们,也许对你青涩时代的质疑能成为你今后成熟的开始。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谈到中美大学生差异时曾说过,中国大学生相对欠缺质疑精神。现在进大学了,该正视这一点了。
你们的确要学会质疑。在中小学时期,你们确实缺少质疑的训练。你们习惯了培优的课堂,习惯了解题的技巧,习惯了考取名校的目标。你们质疑过吗?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踏入社会的本钱又是什么?所有这些,却并非是培优的课堂、解题的技巧、名校的光环。
让我们回顾质疑的力量。
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阿摩司•奥兹认为,质疑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秘密。我认为这也是犹太民族保持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质疑是创造的基础,是激励、激活创造性思维、产生求新求异欲望和敢于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哥白尼正是质疑托勒密体系,使他成为推翻“地心说”的第一人,也使他真正成为近代科学质疑的第一人。
质疑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法拉第对是否可能由磁产生电的质疑使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随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没有对大型计算机功能的质疑,便不会有个人电脑的出现,更不会有划时代的微软和比尔•盖茨。
质疑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有人开始质疑真理的标准。随即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逐步产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那便是中国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可以说,没有质疑就不会
就不会有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没有质疑甚至不会有中国近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这就是质疑的力量!
让我们看看质疑需要什么?
质疑需要追求。质疑需要追求真理、需要求是。同学们,“求是”是我们校训的基本成分。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不管你是有志于科学发现还是政治引领,追求真理是其共同的品质。
质疑需要正义。人类社会需要和谐,和谐的基础是正义。青年知识分子要有良知和责任,这些都源于基本的正义感。不讲正义的质疑甚至是有害的。同学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你应该会质疑很多社会现象,其基本的需要却是正义。
质疑需要勇气和胆量。那是因为,质疑的对象往往和权威联系在一起。布鲁诺实际上质疑了教会的权威。在当时,那可是绝对的权威。更多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碰到权威。学科中的领头人、单位的领导、乃至高级官员,都可能是权威的代表。有时候,质疑会不经意地挑战权威;有时侯,质疑的对象可能直接是权威。如果你真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正义,敢地面对刽子手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同学们,想想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时的情景,那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量!
如果用一句话表示质疑最需要什么,则是需要科学精神。求是、正义、勇气等,不过是科学精神与品质的外在表现。
你们最需要质疑什么?
你们首先需要质疑曾经的学习目的以及方式。在中学里,很多同学为了考取大学或者一流大学而学习。虽然这也算是情理之中,但目标和目的显然不高。中学里,你们习惯了老师的灌输,你们致力于掌握解题的技巧,然而却忽略了思想与哲理的领悟,忽视了自己潜能的开发。
要敢于质疑权威和先贤。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而伽利略的质疑以及他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实验推翻了先贤亚翁的学说。
有时候也需要质疑常识。曾经,“地心说”就是那时的常识。后来的质疑终于使人们认识到当初地心
但对它的质疑也可能促使对其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牛顿质疑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物体自由落体时掉到地上难道不是常识?牛顿的质疑产生了对自由落体物理本质的认识。更深层次、更本质的认识其实也是一种发现。即使常识就是真理,至少从学习的角度而言,质疑也可加深对真理或知识的认识深度。
高明的人常常质疑自己。有时需要质疑自己已有的选择。有时需要质疑自己的行为。当你对网络或游戏产生一种特别的快意时,一定质疑自己是否已经对网络或游戏产生不正常的沉迷。万一有一天你陷入之中而难以自拔时,你更需要质疑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责任何在?
有时候不妨质疑自己的质疑。可以质疑一下自己的质疑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意义。质疑自己的质疑或许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学习中的这种质疑往往能使你对知识的理解或感悟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在华中科技大学,你们还可以质疑这所学校的某些做法,还可以质疑校长。质疑与批判的自由正在成为华中大的一种文化。当质疑的利剑高悬,华中科技大学和她的校长就永远不会忘记“以学生为本”,华
判中步入一流。
同学们,关于质疑,你们知道还要注意什么吗?
疑问是质疑的基础,或者说质疑发端于疑问。真正的学习一定要有疑问,没有疑问的学习不能算作真正的学习。清人刘开《问说》中言:“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朝另一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之重要。“疑”不要仅停留在自己心中,有疑则问。在老师心目中,没有愚蠢的问题,而讥笑提问者却是愚蠢的。当然,疑问还不能算作质疑,或许可以说疑问只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质疑则是学习的更高级阶段。
质疑常常产生于逆向思维。有时候真理就潜藏在对常识的逆向思维中。法拉第不就是对电产生磁的现象进行逆向思维才发现磁也可以产生电吗?
质疑不需要虚荣。当质疑权威时,免不了有人说不知天高地厚;当质疑常识时,免不了有人说连常识都不懂。虚荣的外衣没有用,不妨用你的本真去求是和接受真理。
质疑不需要功利,甚至不需要目的。孟德尔家境贫寒,为了探索遗传的奥秘,他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豌豆实验。他的研究成果被埋没三十多年才为科学界所承认,直到他去世前也没能看到应该得到的荣耀。但是,科学精神而非功利支撑了他对研究的兴趣与信心。也许你们看到今天的社会很功利,但是请相信,中国恰恰将在你们年轻一代身上找回科学精神,在你们之中呼唤出更多的“赛”先生。这可是中国之希望所在。
质疑不是怀疑一切,不要为质疑而质疑。把质疑变成怀疑一切,只会使自己陷入质疑的偏执,甚至使自己心理失衡。对社会的一切都看不惯,甚至以质疑去哗众取宠的人,最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弃儿。
同学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们,请学会质疑。未来的学术泰斗,未来的政界领袖,未来的商界精英,他们共同的、基本的素养之一,那便是质疑。华中科技大学,她快速、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有质疑!
记忆——校长李培根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致辞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喻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喻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
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取得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编者注:【】标记之处是引用白云黄鹤BBS上某些帖子中的话。
钟志华校长为新生倾情讲授大学第一课
在大学第一课的讲坛上,钟校长为千余名身着迷彩服的湖大“新兵”倾情演讲,并与同学们亲切互动。2010级新生第一次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校长的风范。
沙哑的声音夹杂着不时的轻咳。在正式开讲前半个小时,钟志华校长才刚刚走下从武汉返回长沙的火车,被感冒
和睡眠不足严重困扰的他甚至还没顾得上休息一分钟,就迫不及待地驱车赶回学校给新生们上大学生涯中意义非凡的第一堂课。
48岁的钟志华在校园里拥有无数的学生“粉丝”,更多的学生是被他的传奇经历所折服:高一时,参加高考考上湖南大学;22岁,赴瑞典留学攻读博士学位;30岁,成为瑞典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40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3岁,执掌湖南大学帅印;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立志、学习、健康、收获”是钟校长演讲的四个关键词。钟校长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志向,决定学习中的努力方向。“打牢基础总有发挥特长的机会,大家要把大学四年看作能力的综合锻炼和知识丰富的过程。”他说,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目标与规划,只要紧密围绕社会的发展需要立志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浪费时间。钟校长鼓励同学们,立好志后要有足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独立设计、把握自己,要学会创新,要发挥聪明才智打破制约。
谈到“学习”,钟校长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他在以往的演讲中反复提到学习,但大三的学生觉得“讲晚了”,而大一的普遍反映“没感觉”。钟校长告诫同学们,“任何一个有志成才的人都不会找任何理由来偷懒,因为深知要学的东
西实在太多,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能够在这座千年学府里慢慢地领悟。” 遥想当年考研的岁月,他多次感叹身体健康的重要。他曾经胃出血好几天,连续住院一个多月,最后打着点滴去考试。钟志华用自己的经历和教训告诉大学生,“只有保持强健的身心和体魄,才能保证自己顺利的工作和学习。”他还不失时机地提醒在座的同学要正确应对感情上的**和来自社会的诱惑。
“别人都说我太顺了,从外表上看是很顺,但是我经历过很多失败和极大的付出。”追随着钟校长的思绪,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忙碌的小伙子的身影,他或打着赤脚在田间地头琢磨收割机技术,他或钻进实验室一忙就是几个昼夜不见出来„„
岁月不饶人,昔日里那个健步如飞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眼前这个头发丝丝银白的中年人。他告诫大学生,要正确对待失败和成功,遇到失败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把失败看作收获的一部分。同时他还不忘提醒大家,不要让周围的习惯思维埋没创新思维的火花,不要把一时的成功夸大化,因为其他人都在不断努力超越你。
到了提问环节时,现场的气氛到了高潮,新生们个个高举双手争相向校长发问。岳麓书院2010级新生杨馥华问到:“人们常说读书人身上有一种书生气,执拗、清傲,在当今
社会中是八面玲珑、圆滑处世更重要,还是保持书生特有气质更重要?”钟校长笑着回答:“我认为要保持书生特有的气质,这个‘书生’并不是指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指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他们看到了问题,拥有不愿与社会阴暗面同流合污的特有的气质。我们正是要以这样一种特有的气质,去影响社会的进步,让不良的现象有一个断层,让社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不是被拖到社会不良现象的泥潭中。”
话音刚落,千余名身着迷彩服的大一新生难掩激动之情,把持久的掌声送给了给他们倾情上了第一课的钟校长„„
第四篇:李培根演讲稿
牵挂——华科校长李培根XX毕业典礼演讲稿
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那就是“牵挂”。
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困难的一年。世界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形势,乃至就业形势。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牵挂着。
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即将踏入工作的社会,那可是没有在学校那么简单和单纯。你既需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领导和前辈,又不必刻意去逢迎;你既需要有理想和目标,又不能刻意追求、过于功利;你既需要与同事竞争,更需要与他们协同。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大道上,在大城市,在名单位。大道上有千军万马,当你意气风发、策马奔驰的时候,可要当心,那里非常拥挤,脚下甚至还有石头。亲爱的同学,竞争的路上,千万别摔到,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小道上,在乡村,在城镇,甚至在西部。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样通向理想的远方。小道旁时而风景可人,或许有溪流奏响,或许有百鸟鸣唱,还有万紫千红竞芬芳。小路上时而泥泞,时而杂草丛生,甚至蛇蝎横行。当风景迷人时,不要太迷恋;当小路难行时,千万别退缩。纵使山穷水尽之际,只要坚持,相信会有柳暗花明之时。亲爱的同学,你有思想准备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学术,为创业。那是一条攀登之路。你不仅需要优化方向,选择好路径,而且你要看清脚下的每一步。攀登悬崖峭壁时,可不能有一步的闪失。一步不慎,多年的心血,可能功亏一篑。亲爱的同学,你可有思想准备?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也许此刻你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你希望未来挥毫于江河,画笔于大山。的确中华崛起的蓝图在期待着你,你可以留下激扬之文字,你还可以指点江山。然而,你也要常常低下头,脚踏实地。同学,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此刻正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大学的几年,你或许后悔那糟糕的成绩,甚至痛心没有拿到那一纸文凭。同学啊,你不用灰心,不能消沉。路,其实就在脚下。人生的路是数不清的,通向成功的路也有千万条。低下头,从脚下最不起眼的路起步,昂起头,仰望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你和他人一样明亮。同学啊,你未来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其实,牵挂你的人还有很多。你含辛茹苦的父母永远会牵挂着你,他们牵挂着你的一切。你的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会牵挂着你;你的同学将牵挂着你。同学,能否不吝啬你的牵挂?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父母、亲人,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城里节奏太快,中年的他们似乎显得更加疲惫;在田野里劳作的父母,他们的背也可能开始驼了,甚至他们可能还在盘算,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为你求学所欠的外债。不时给他们一个电话,常回家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惦着他们的健康。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尊敬的老师,给予你尊敬的辅导员。你的成长中,他们也倾注了心血。他们曾经对你的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成为你牵挂的理由。你只需要偶尔在网上,在电话里,一个简单的问候足矣。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同学。同学中有你要好的朋友。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许某一个同学与你有过争吵,但是那也没有本质的怨仇,一笑便泯灭。同学中可能还有你的初恋,即使未能终成眷属,初恋也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是纯洁的。同窗的友情,可笑的争吵,难忘的初恋,都可以成为牵挂的理由。请把照片留着,把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留着。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未来的同事和朋友。多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关心、帮助别人,你将有更多的朋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素不相识的人。5.12地震中伤残的人们怎样了?地震后幸存的人们生活和心理状况如何?那些从事城市建设的民工们怎样挣扎在贫困线上,还有那些在贫穷乡村的中老年农民们如何绝望地守着那几分贫瘠的土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这种牵挂的理由。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的母校。在这里,你毕竟度过了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岁月。在这里,你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培养与锻炼。你会牵挂吗?若干年后,你的学科是否已经一流,母校是否已经国际知名?你会牵挂吗?也许在母校你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对于你的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会牵挂吗?你在校期间,学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事情令你不快甚至愤怒,但那只是培根的不力,却不是母校的丑陋。你会牵挂吗?喻园夏日的荷塘是否还是阵阵清香?秋日月下的瑜园中是否依然浮动着桂香?同济校区里裘法祖之树一定更加茁壮,你和恋人常坐的石凳是否还是老模样?当你牵挂时,常到网上看看,偶尔回母校走走。
亲爱的同学,我牵挂着,你牵挂着,他也牵挂着。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记忆——华科校长李培根XX毕业典礼演讲稿
亲爱的XX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未来——华科校长李培根XX毕业典礼演讲稿
亲爱的XX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在你们完成学业并走向未来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前两天,我看到你们歌之,唱之,舞之,蹈之,哭之,喊之,泼之,醉之。我知道,你们在以你们的方式迎接未来。
我知道你们高兴,激动。月初,总书记来到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在欢呼激动之后,又深情地畅想华中大的未来;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你们的娜姐刚刚在法网夺冠,那是我们共同的喜悦。高兴雀跃之余,你们可没忘记想到学校红土网球场的未来。
最近我参加了你们“畅想未来”的活动。我知道了你们中的陈超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未来;刘乐在学校“导演”未来;有的同学准备到西部大企业的车间中“绘制”未来;有的将要到部队里去“保卫”国家的未来;还有的同学打算“创业”未来…我突然有所感慨,华中大的教育开始变得生动起来、饱满起来!那生动和饱满将带给更多学子美好的未来,也将成就华中大的未来!
未来的幸福在内心的安宁,在自身的和谐。你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你就能守住内心的安宁。你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你不需要在别人面前说你爸是谁。未来你们可以在不断努力拼搏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自我,但切切不要偏执的自我实现。
未来的幸福在感恩和报答。成功既需要贵人的提携与相助,又需要众多普普通通人的烘托与帮衬,那都值得你感恩。懂得感恩,你一辈子或许有贵人相助;知道感恩,你未来的生活将充满阳光。至于你伟大的母亲,你更要感恩,更要报答。母亲的伟大不在于她有多大能耐,不在于她有多么完美,更不在于她有多么高贵。你们一定知道被网友称为“暴走妈妈”的、平凡的陈女士,咱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陈孝平教授和她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为了孩子,其实很多母亲都有可能做那样的事情。未来你赚了钱,常常寄点钱回去补贴父母,即使他们说有钱;未来你条件稍好的时候,把父母接过去享享清福,即使他们说不习惯;未来偶尔亲手做一点他们想吃的饭菜,即使他们说不用你做;更要常回去,量量他们的血压,看看是否有骨质疏松,即便他们说感觉还好。同学啊,感恩和报答可是你一辈子的为人之要。
同学们,看清未来不容易。未来是矛盾的,神奇的,难以言说的。
某些未来是很确定的。一方面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规律终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意味着,你时时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你的未来,未来就在眼前的努力与拼搏中。
然而更多的时候,未来是不确定的,有时候甚至是那么不可思议。我年轻时也憧憬过未来能穿上白大褂,我还当过一个多月的赤脚医生,为乡亲的健康效力而感到兴奋的时刻还刚刚开始时,就被下岗了。后来差不多有机会走到医学院的门口时,我又被拒绝了。在失去理想中的未来时,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未来。日后或许你们会逐渐明白,你很精细地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自己的未来,你是那么迷恋未来的某一目标,但很可能你迷恋的对象未来却不跟你玩。别难为你的未来。其实,你若真把自己的未来看得那么透彻,人生可能也不那么有意思了。华中大教给你大智慧,不教给你小聪明。
任何社会都存在好些令人不满意的事情。一方面需要人们有质疑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更需要建设精神。未来,倘若一切都令你看不惯,你只知道毫无顾忌地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却不知道如何建设,那你很可能被边缘化。不要嘲笑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不要玩弄人们对未来希翼的真诚。人间的美好需要你们去建设,社会的互信需要你们去呵护。同学啊,华中大教给你质疑批判精神,不教给你犬儒主义。
未来是大度的。少数同学可能在茫然、疑惑、不解、甚至痛苦中沉思着未来。也许过去你过分消遣和娱乐过未来,你浪费了不少宝贵的光阴,今天方知往事不堪回首,你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站起来,前行就有路。未来依然愿意迎接你,依然愿意把你拥入怀中。同学啊,华中大教给你雄起,不教给你趴下。
亲爱的同学们,关于未来的话太多。最后我还想叮咛一句,未来要说真话。你如果说真话,别人会倾听。你如果说假话,或许只有风会听。华中大教你对人说真话,不教你跟风说假话。
再见了,同学们!在未来,在远方!
远方——华科校长李培根XX毕业典礼演讲稿
亲爱的XX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在你们完成学业并将走向远方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过几天你们中的多数人将离开这里,将毅然地奔向理想的、艰苦的、未知的、人生的远方!
希望你们将来能走向事业的远方,我似乎看到你们的远方将是色彩斑斓的。深蓝的天空和海洋或许是你事业的远方;或许你从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或许你从事先进制造,无论如何,你们都会把绿色带给远方;或许你穿着白大褂,生命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远方或是红色的。或许你是官员,希望你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在不断革除时弊的过程中,或许你在远方有机会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为官可别忘了政治伦理,要懂得穷人,懂得草民。
你们事业的远方肯定和世界及国家的远方联系在一起,希望未来母校能够看到你们参与人类社会和国家重大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智能、生命等科学的飞速进展有可能把我们带向神秘的远方,有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追求超能、长生,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还能走多远?最近几年,国际上经济颇为萧条的时刻,我们国家的发展依然强劲,国内外都有人谈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我们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一方面人们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社会创新管理,我们距离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还有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对腐败“零容忍”,我们距离清廉的社会还有多远?
人生的远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够挣多少钱,有多大的权,成多大的名。你们之间的多数人未必能在钱、权、名方面走得多远,但你们却可以抵达心灵的远方。校友王争艳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用善良抵达人生的远方。我们09届毕业生胡飞到达神农架苍茫的大山里资教,她的知识和汗水带来孩子们的微笑,孩子们的微笑使她到达心灵的远方。即便那些你都难以做到,你依然可以到达远方。你们03级的一位学长,在华为工作三年,存了几个小钱,然后就踏上了辞职环球之旅。一部脚踏车、一个背包、一顶帐篷,再配一把吉他。旅行“并不只是精彩瞬间的堆砌”,他在数千公里海岸线上的义工,和仰望星空的无数夜晚,那显然是人生的苦旅,但却是心灵的远方。
同学们,你们是否思考过将要把什么带到远方?
你们要把人文情怀带到远方,那是一定不能少的,不管你为学、为商、为官。能如此,你们不枉在华中大几年所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你们要把诚信带到远方,且不说学术、商务,即便娱乐、体育也不能没有诚信。正在进行的欧洲杯,在诡异莫测的小组赛最后一轮,还是体现了诚信与文明;你们要把互信带到远方,今天的中国社会太需要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和医疗都不再有互信,中国又何以崛起于远方;希望你们把独立的人格带到远方。独立人格需要真实,需要正直,不要虚伪。你们的学姐李娜不就是一个很真的人吗?要挺起你们的脊梁!最后,我还想请你们带一点浪漫去远方,那就是喻园四季的四华。你们要像喻园春天的桃花,尽情地绽放,无须问到底为谁妆、为谁容,连春雨和东风都会知晓你们的热情和奔放;你们要像喻园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你们要把喻园的桂花带到远方,像她那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你们也要把喻园冬天的腊梅带到远方,像她那样冷眼笑看,凌霜傲雪,香韵却自苦寒来。
你们应当为了“成人”而告别。
你的大学生活也许一帆风顺。成绩优异,运动场上吸引过不少异性的目光,社团中也不时留下你的身影。你觉得自己“成人”了,其实未必。也许,不久的将来你恰恰就会告别“一帆风顺”。你可能已有鸿鹄之志,志向满满没什么不好,但谨防志向成为你人生的束缚和负担。不妨让自己早一点有告别“一帆风顺”的思想准备,让志向成为你人生的一种欣赏,一种尝试。
要离开学校了,也有少数同学突然发现要“成人”的恐惧。想着终将逝去的青春,自己似乎还未准备好,懵懵懂懂怎么能一下子走向社会?睡懒觉的时候很香甜,玩游戏的时候很刺激,翘课的时候很自在,挂科的时候很无奈,拿不到毕业证时两眼发呆……可生活还得继续,只是要永远告别游戏人生的态度。
为了“成人”,你们需要自由发展,这是华中大教育的真谛。在日后寻求自我的过程中,你们要告别浑浑噩噩,告别人云亦云,告别忽悠与被忽悠。保持一份独立精神,那才不枉在华中大学习过几年。
为了“成人”,你们又得告别过分自我。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在华中大几年,你可能不觉得受到过学校的呵护、甚至宠爱,你可能就像天之骄子。可是,真正到社会上,没有人再把你视为天之骄子,社会甚至会让你面目全非!为了“成人”,你们需要告别过分的功利、过分的精明。过分的功利会腐蚀你的心灵,过分的精明会扭曲你的人格。不要把与别人的交往看成实现你自己的预期和目的的工具。你自己太精明,别人可不是傻瓜;不如“傻”一点,糊涂一点,别人不致于对你使“精明”。让心灵对社会开放,对他人开放!
我相信,你们的告别更多的是为了相约和再见。很多同学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你们相约,十年、二十年再相见。那时候,你们可以交流服务国家社会的心得,可以交流奋斗的体会,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那时候,你们再来瑜园,让母校以你们为荣。告别了,有一天,与老师相约,与母校相约,与同学相约,与初恋相约!有些告别特别艰难。
比如,你成绩优异,深具研究潜质,你将来有条件成为一个科学家;同时,你综合素养很好,今天已经是学生领袖,将来也有条件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现在,无论你选择其中哪一个,意味着你可能告别另一个你将来并不难得到的东西。你或许彷徨、犹豫、纠结了吧?亲爱的同学,只要懂得舍弃,就很容易告别选择的艰难。
告别某些风气或习俗也很艰难。尽管如今有拼爹的现象,但毕竟不是成功之道。有一个“好爸爸”,不妨告别对你爸的依赖;没一个“好爸爸”,那就告别羡慕嫉妒恨。过几年你们可能面临谈婚论嫁。要结婚,是否一定要有自己产权的房子?有些年轻人为此而不惜“啃老”。华中大的小伙子们、姑娘们,千万告别“啃老”,告别“俗气”。
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下,很容易忘记人的意义与生存价值,忘记信仰和独立精神等。中华民族的复兴可不能仅仅是经济的跃进,还需要精神的崛起。同学们,希望你们要有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的自觉,为国家,为你们自己!
如果使你自己置身于更大的天地,就会懂得有些告别特别伟大,如三十年多前党中央对文革的否定。否定文革,使国家告别了封闭,告别了破坏,告别了对人的蔑视;使人民告别了斗争,告别了恐惧,告别了贫穷。那是多么伟大的一场告别!最近总书记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告别权力崇拜同样是一场伟大的告别。希望你们今后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其中,告别对法律的任何藐视!
虽然人生在不断地告别,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告别的。
亲情是不能告别的。曾经我告别乡村,告别与我相依为命的奶奶。但直到今天,我内心从来没有告别奶奶的亲情,尽管她已经去世四十多年。我的一个已经去世的工人朋友,有一个儿子,上了大学,出国了,多年不与母亲联系。他可是告别了亲情啊!我就不明白亲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告别的呢?
学习是不能告别的,你们可以告别学过的知识,但不能告别学习的习惯;努力奋斗是不能告别的,不然,你一生大概都会不断地告别机会。
改革与开放是不能告别的,如果你们尚有家国天下之情怀,一定铭记于心。
同学们,关于告别,很难说尽,关键还得靠你们自己体悟。
不多说了,我也要向你们告别啦!让我们告别,其实也将是各自新的抵达!
第五篇:李培根2012年毕业演讲
李培根2012年毕业演讲
亲爱的2012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在你们完成学业并将走向远方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过几天你们中的多数人将离开这里,将毅然地奔向理想的、艰苦的、未知的、人生的远方!
希望你们将来能走向事业的远方,我似乎看到你们的远方将是色彩斑斓的。深蓝的天空和海洋或许是你事业的远方;或许你从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或许你从事先进制造,无论如何,你们都会把绿色带给远方;或许你穿着白大褂,生命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远方或是红色的。或许你是官员,希望你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在不断革除时弊的过程中,或许你在远方有机会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为官可别忘了政治伦理,要懂得穷人,懂得草民。
你们事业的远方肯定和世界及国家的远方联系在一起,希望未来母校能够看到你们参与人类社会和国家重大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智能、生命等科学的飞速进展有可能把我们带向神秘的远方,有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追求超能、长生,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还能走多远?最近几年,国际上经济颇为萧条的时刻,我们国家的发展依然强劲,国内外都有人谈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我们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一方面人们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社会创新管理,我们距离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还有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对腐败“零容忍”,我们距离清廉的社会还有多远?
人生的远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够挣多少钱,有多大的权,成多大的名。你们之间的多数人未必能在钱、权、名方面走得多远,但你们却可以抵达心灵的远方。校友王争艳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用善良抵达人生的远方。我们09届毕业生胡飞到达神农架苍茫的大山里资教,她的知识和汗水带来孩子们的微笑,孩子们的微笑使她到达心灵的远方。即便那些你都难以做到,你依然可以到达远方。你们03级的一位学长,在华为工作三年,存了几个小钱,然后就踏上了辞职环球之旅。一部脚踏车、一个背包、一顶帐篷,再配一把吉他。旅行“并不只是精彩瞬间的堆砌”,他在数千公里海岸线上的义工,和仰望星空的无数夜晚,那显然是人生的苦旅,但却是心灵的远方。
同学们,你们是否思考过将要把什么带到远方?
你们要把人文情怀带到远方,那是一定不能少的,不管你为学、为商、为官。能如此,你们不枉在华中大几年所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你们要把诚信带到远方,且不说学术、商务,即便娱乐、体育也不能没有诚信。正在进行的欧洲杯,在诡异莫测的小组赛最后一轮,还是体现了诚信与文明;你们要把互信带到远方,今天的中国社会太需要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和医疗都不再有互信,中国又何以崛起于远方;希望你们把独立的人格带到远方。独立人格需要真实,需要正直,不要虚伪。你们的学姐李娜不就是一个很真的人吗?要挺起你们的脊梁!最后,我还想请你们带一点浪漫去远方,那就是喻园四季的四华。你们要像喻园春天的桃花,尽情地绽放,无须问到底为谁妆、为谁容,连春雨和东风都会知晓你们的热情和奔放;你们要像喻园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你们要把喻园的桂花带到远方,像她那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你们也要把喻园冬天的腊梅带到远方,像她那样冷眼笑看,凌霜傲雪,香韵却自苦寒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何以致远?
不要忘了,读书致远。尽管你们已经读过很多书,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阅读会给你智慧与精神,给你到远方的方向与方法;请记住宁静致远,浮躁不会把你带至远方,不要为眼前的名和利而耗尽你终生的利益;要知道“知止”可以致远,尤其走得很快的时候,稍微歇一歇,想一想,你会走得更远;你们要善于与他人协力,携手共进而更容易致远,神九的三位宇航员若不齐心协力,何以到达远方的天宫?
同学们,要想到达远方,还需要注意什么?
请注意,千万别在错误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精明的方向走得太远,切莫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别在抱怨的方向走得太远,多想想如何建设;别在仇恨的方向走得太远,人不能生活在仇恨之中;别在功利和俗气的方向走得太远,千万别嘲笑老一辈的执着和爱;别在自以为是的方向走得太远,而错把理想和情操当成天真;千万要注意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尤其当你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曾经在文革的路上走得太远,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幸今天我们的国家和党中央没让某些人走得更远。
请注意,记住为什么而出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总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以致于忘记了对科技目的的人文拷问;总不能为了利润而利润,以致于忘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总不能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以致于忘记了发展的根本与要义;总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以致于忘记了本应遵循的原则和前进的方向。
也请注意,同学们,到远方的路上,也不必走得太快。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今天的时代似乎在拷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道路上慢下来,让精神回归? 也不必太刻意追求,一定要走多远。常常仰望星空,那就足够远了!
亲爱的同学们,勇敢地走向你们事业的、理想的、人生的、心灵的远方吧!向母校,向过去,向根叔的唠叨——告别!
(注: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