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泉州,我爱你
泉州,泉州,我爱你
王泽乾
她,一个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但却心思细腻柔软,从不娇羞,落落大方的南国佳人,她,就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路的起点——我的家乡:泉州!
在学校爱我的班级,在家乡爱我的家,在福建省爱泉州。泉州还被评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呢。
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它带着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书就像老师陪伴着我们幸福地成长,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书为人们带来了乐趣,使生活充满生机,伴随着我成长。它还浸润了我的梦想。
在这个充满愉快的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关于泉州的书,如《魅力泉州》《泉州古厝》《泉州俗语故事》等好几本书,读了这好几本书,让我更了解了泉州。在《魅力泉州》这本书中介绍了泉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泉州现在的经济、贸易等。在《泉州古厝》这本书共收录古厝60都座,虽然数目不都,但是内涵丰富,大体分为“中”“土”“洋”三种类型。„„泉州可真美啊!我爱你泉州。虽然泉州已经很美,但是我们不能骄傲,应当更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把泉州创造的更美丽。
在泉州发展之时,需要努力拼搏的,不只是80后,90后。虽然我们的贡献并没有很大的建设性,但如今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为将来做出贡献,将会成为泉州发展上历史性大飞跃。
泉州,泉州,我爱你!
王泽乾
第二篇:泉州文化
泉州文化
一座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精彩传奇。而文化则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最为人称道、令人赞叹的是它异彩纷呈的文化大观。如果把泉州文化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枝干筋脉就包含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等诸多元素。且不说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对泉州文化缺乏了解,就是长期生活在这一片温陵热土的泉州人,要真正做到通晓泉州文化、能够解读泉州文化,也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呢,泉州又被誉称“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
当前,人们都追求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所以茶产业旅游成泉州市旅游文化产业新亮点。随着“铁观音文化园”的建立,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安溪铁观音文化,在数百年茶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饮茶思源,回报社会。文化园位居安溪城东工业园,占地27亩,集品茶观赏、茶文化展示、茶产品展销为一体,设有“铁观音茶史馆”、“茶产品展示厅”、“魏荫茶艺馆”、“铁观音传习所”等功能区,成为铁观音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实体代表。
“铁观音文化园”的建立,对于探索铁观音历史轨迹,还原铁观音发展历程,丰富安溪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泉州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为安溪茶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泉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自古以来信仰都一直存在,泉州也是如此,宗教文化十分丰富。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广融博纳,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宗教在历史渊源,地理位置、文化成份,对外关系等方面极具特色。
一是宗教门类齐全,名寺古刹众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海上交通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曾相继在这里传播。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许多雄伟瑰奇,建筑艺术精致独特的宗教活动场所,造就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宗教人士,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胜迹,成为泉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为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至目前为止,全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14个单位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达11处之多,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的46个单位,宗教占23个。因此,泉州被佛教称“泉南佛国”,被道教称为“闽南蓬莱”。
二是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泉州不仅是众多宗教的聚集地,也是各种宗教较早传播的地区。延福寺、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建造的佛、道寺观之一,随着岁月的推移,佛道两教更有很大发展,全市有名称可考的佛寺达600余座,道教宫观岩洞也达几百处。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跟随其后的天主教、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日本教、拜物教也相继在泉州传播。这些宗教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泉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不少寺庙、宫观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现存于市区的清真寺是中国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还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高徒三贤四贤埋骨之地灵山圣墓,至今都是海内外穆斯林景仰、朝拜的地方,现存300多方伊斯兰教石刻占全国同类石刻三分之二以上,成为稀世瑰宝。位于晋江市的摩尼教石刻遗址,是一座驰名中外,全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国内罕见,很有特色的如位于清源山的老君岩道教雕像,耸立于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佛教石塔,以及众多印度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的墓碑和石刻的珍贵遗迹。泉州四处皆是宝,宗教胜迹遍地是,游览泉州的宗教名胜古迹,就好比来到“宗教大观园”。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外专家和游客观赏、研究的文化珍品,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三是海外渊源密切,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古称刺桐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泉州先民足迹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地,并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同时也将宗教信仰带到异国他乡,并逐渐建造寺观供奉。至今,晋江龙山寺在台湾廨院达441座,台湾98座清水祖师、500多座妈祖庙、200座富美宫、200多座保生大帝庙宇等许多寺观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此外,泉州还有众多寺庙、宫观以及乡土神祇传入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泉州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011-12-15曾一龙
第三篇:泉州教研
一、总体要求
2012年泉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三级政府颁发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1-2020)》为引领,以完成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为依据,加强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为“十二五”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二、工作要点和思路
1.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领域改革,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改革进程;
2.教学模式改革: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实践教学的“双师队伍”、实训基地、校本教材等方面的建设;
3.教师专业成长: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教学优秀评选活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强化校本培训,充分应用国、省、市培训成果,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教学督查:以会考为抓手,重视文化和专业基础教学,规范教学行为;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强化教学质量督促、检查和评比;
5.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改革:以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标杆,以信息化教学为项目,带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6.调研与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和课题研究为动力,提升教科研的专业水平。
二、工作主要目标任务
(一)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1、改革以学校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课程改革;建立以行业为基础,以专业技能、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方案,凸显职业鉴定课程。在课程上实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环境,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建设一批“技能教室”、“工学教室”和“教学车间”。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更新教学手段,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3.创新教学内容,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课程和教材建设机制,鼓励中职学校在用好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开发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的特色课程和校本教材。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创建国家示范专业和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的立项学校推出一批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开发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4.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以卷面定分数、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创新评价机制,确立岗位需求的参照地位,明确评价目的,探索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与就业导向的衔接统一。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1、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制定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规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联动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进一步规范大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对接岗位”的要求,构建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模块化、一体化课程体系。
召开“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建设暨创建国家示范专业(点)和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点)”的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
2、深化教学计划和课程管理,进一步推动新的中职教学计划的实施,确保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研究中高职贯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效衔接,在教学管理体制上的协调统一,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的分类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流生。
3.加强实习教学工作,推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习教学中的深化与延伸,促进实习工作岗位和专业学习的沟通与融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组织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鉴定工作,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继续做好双证书制度实施工作。内召开全市《职业技能鉴定》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
4.建立和完善学生技能竞赛制度,落实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参加竞赛的经历的要求,以技能竞赛促进实践性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岗位实践动手能力。
5.坚持会考制度和双证书制度。继续深化会考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的改革,提升会考的导向服务和监督检查功能,进一步规范会考工作,以会考制度为支撑,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督和检查机制,强化教学质量检查、质量分析、质量评比意识。
6.积极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举办2012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8、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各项学籍管理工作,完善中职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提升学籍管理规范化水平,保证学生信息的全面准确。
(三)、强化教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构建新时期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深入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办学模式下的德育工作创新。继续组织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精神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2.结合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入研究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课堂对接车间”的工学一
体化课程方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探索实践“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3.深化校本教研,深入开展教法、学法的研究。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总结推广优质课堂教学经验。总结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倡导行动导向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法,发挥优秀案例和先进教学方法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4.组织开展全市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组队参加全省中等职业技能大赛所有开赛项目。鼓励学校以教学交流为目的,采用邀请赛、对抗赛、观摩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校际竞赛活动。
5.继续实施我市教师培养燎原计划,启动我市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提高队伍整体水平。继续实施我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培养计划,使“双师型”比例达50%以上。
6.继续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上半年完成所有学科和专业的比赛;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及管理业务培训工作。
7.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作用,开展目标明确的中心教研组活动。以中心教研组活动为载体,重点开展新大纲新教材会考要求、技能(学科)竞赛规程等标准的制定,对考试及竞赛作深入的质量分析;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开展讲座和培训;以“做中学、做中教”为要求,研究并实践行动导向课程的几种教学方法。
8.继续广泛深入开展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成长、教学质量、学校文化”为主题,以“促进、带动、展示”为目的, 以课堂为主轴、听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校际“公开教学周”活动,逐步形成并完善“公开教学周”活动的教研制度,建立以“公开教学周”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质量保证督促机制。
9.建立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开展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表彰在课堂教学、论文撰写和自制教具等领域做出成果和有优秀表现的教师。
10、加强课题研究,提升能力和水平。争取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德育建设及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改革示范校和国家改革创新重点校等方面,以宏观和微观的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研究,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方案。
三、活动时间安排(2012年春季教研工作安排)
第四篇:泉州历史
我的家乡——泉州
风土民俗:
1.茶文化:闽南人好饮茶。泉州也不例外。以茶会友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2.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游街。基本上是从涂门街到文庙,开始游街仪式。晚上的文庙人最多,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据说元宵晚吃甘蔗对牙齿好。
3.春节:春节的时候泉州人会互赠柑橘,其中以安西蜜桔,永春金桔最佳。关于压岁钱的给法,只要没成家的人都可以再拿压岁钱。
4.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 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5.十六岁生日:泉州人注重过16岁生日。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名胜古迹:
1.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2.五里桥: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府文庙: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4.开元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地处市区西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为现名。全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5.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存。
6.洛阳桥:在今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 5年至嘉 4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
7.清源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
革命遗址:
1.泉州同盟会秘密机关旧址:位于泉州开元寺东侧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内。清宣统元年(1909年),泉州同盟会会员在此创设西隅学堂作为同盟会秘密会址,辛亥革命时指挥民众光复泉州。
2.林俊抗清土楼:在南安县罗东镇后洋村湖内自然村。楼呈正方形,三合土筑成,高9米左右,作2层,外墙厚1.6米,四周有射击孔。清咸丰三年(1853年)永春人林俊率红钱会民众起义,进军泉州,曾据此与前来镇压的清兵战斗27天,清兵久攻不下而退。楼西南角有部分坍塌,其余保存尚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陈盛起义遗址: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吾埔村沙滩,1975年调查发现。清咸丰三年(1853年),安溪“乌钱会”首领陈盛等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聚众吾埔,公开竖旗,攻入县城。后为官府通缉,潜逃实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石室岩革命旧址:在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后观音山石室岩。岩寺四面环山,山多巨石,林木繁茂,石室天成。因其地势险要,又扼安溪、永春、德化及南安县城通海口之要冲,东出距福泉厦公路约5公里。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室岩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重要据点。民国23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共晋(江)、南(安)、同(安)中心县委,领导梅岭、官桥、山边、安海、东北5个区民众开展游击斗争。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全国解放。
5.农民协会旧址:位于永春县东平乡东山村。民国15年底,颜步青经厦门共青团和总工会的委派,回到永春自己家乡东山村开展革命活动,创办启明小学,并任校长。同时以小学为会址成立东山村农会,步青任主席。后来农会组织发展到全村,会址迁移到东山上茅祖厝。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事件:
民国时期泉州佛化运动:
民国初,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等还有开坛传戒的度僧尼仪式,1948年举行最后一次度僧尼仪式,但地点转移至厦门南普陀。幸亥革命后,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泉州出现一股破除迷信,革除陋俗,驱逐僧尼、道士,没收寺产,兴办新学的风潮。泉州社会上一些僧俗人士,见到北平、上海一带正在开展佛化运动。为振兴佛教计,发函邀请北平、上海的高僧、居士来泉州弘扬佛法,发起佛学革新运动。民国11年(1922年),在新加坡的泉州僧人转道、转逢,延请天童寺方丈圆瑛大师来泉州弘法。城区崇福寺、承天寺等都恢复法堂修持。1923年,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太虚的皈依弟子张宗载、宁达蕴等两位居士到泉州弘扬佛法。圆瑛大师住持开元寺,讲演佛法。在城内外一些较大佛寺恢复法堂修持。在两次弘扬佛法运动中,发展了一批知识青年为居士。如叶青眼、王拯邦、庄汉民、龚念平、蔡吉堂、苏慧纯、陈文通、周伯道、周子秀和黄谦。
宋末泉州蒲寿庚叛乱事件 : 南宋末年国势糜烂,变节投降蒙元的将领官吏也不少,但是多为穷途力屈、或者仅仅贪生怕死、或者是为奸臣排挤。像蒲寿庚这样元军尚远就主动叛变,而且行为及其穷凶极恶的,恐怕只此一例。(景炎元年十月蒲寿庚屠杀在泉州的宗室、士大夫数万人和抗元战士数千。“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连妇女儿童都不放过)。
原来蒲寿庚是西域阿拉伯人后代,非我族类,国难之时非但不能报答宋朝几百年来宽待外夷之恩,反而为了卖国求荣,恩将仇报。当然他们一族后来也遭到了报应。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这座临海城市已成为内陆对外交通的港口。唐中叶“安史之乱”和唐末广州“黄巢之乱”,使得中国沿海口岸城市遭受破坏,客观上推动了泉州港历史性地崛起。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中国四大贸易港之首,与东方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此时的泉州风云际会,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据《诸蕃志》记载,泉州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通商贸易往来,泉州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商业时代。泉州人擅长拉生意、做买卖的历史基因就此打下。
著名人物:
蒲寿庚: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蒲寿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大海商并高级武官,而且在宋元鼎革之际举足轻重,炙手可热。
抗殴名将俞大猷 还有四人帮的陈伯达也是。
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
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
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
第五篇:泉州简介
泉州城市介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超800万左右。泉州市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岛屿207个,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48处。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泉州市著名景点有:
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清源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距泉州市区仅2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游观光胜地。清源山主峰海拔498米,气势雄勃,绚丽多姿,林幽壑奇,含烟凝翠,流泉飞瀑,颇为壮观,素以36岩洞、18胜景闻名于世。现在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大师舍利塔。景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人文胜迹和秀冠东南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崇武古城 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分四层,面积为23332平方米,高度为43米。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博物馆展厅总面积为7355平方米。其中,二楼为综合主题馆,面积3466平方米,将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分7部分设计布展。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2889平方米,将设立戏曲、民俗、建筑、工贸等专题内容,深入表现闽台关系。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游客休闲处和设备用房等。四楼为信息数字及研究中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