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

时间:2019-05-15 06:3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

第一篇: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

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

5月24日,在微软中国地区BizSpark创新企业大赛揭晓及颁奖仪式上,微软CEO鲍尔默一上台就高呼。他对这次访华表现得十分兴奋,在连续两天的致辞中,鲍尔默的声音始终处于破音的边缘,足见其亢奋。

强调创新

鲍尔默此次访华,公开的行程仅有5月24日为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优胜团队和BizSpark穿心企业大赛获奖企业颁奖,以及5月25日上午为ARD新大楼剪彩。而在连续两天的公开露面中,鲍尔默口中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创新。

自2008年起,微软就启动了一系列扶植创新的“Spark”计划,包括针对大学生的“点亮梦想(DreamSpark)”计划、针对创业企业的“创业企业扶植计划(BizSpark)”和针对从事网站设计和开发小企业的“WebsiteSpark”计划。

“过去3年,微软在中国已经投入了3.4亿元用于软件和开发工具项目,支持了625家创业企业。”鲍尔默表示,通过Spark计划,“未来5年,微软还将投入14亿元,扶持3000家企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鲍尔默还指出,创新是微软的DNA,微软正在自然人机界面、搜索引擎、云计算等领域进行创新。“云计算将会是推动公司增长、提高公司生产率的引擎,给所有人带来新技术发展的机会。”鲍尔默特别强调,云计算将是微软未来10年中最重要的变革,而Azure云平台将使信息和计算资源的创造、存储和使用的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微软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创新和研发,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中国完成的。”鲍尔默表示,比如微软亚太研发集团75%的员工,围绕微软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此外,在微软连续8年面向全世界青年学生举行的“创新杯”大赛上,中国学生自2004年开始参加,7年内获得过4项第一、8项第二和8项第三,但是往届参赛团队中,只有10个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为此,微软认定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环境,决定成为中关村“永久居民”,并特意将ARD总部大楼设在中关村核心区。而这也开创了微软历史上投资盖楼的先河――ARD总部大楼投资28亿元(4亿美元),历时3年建设完成。

据了解,ARD总部大楼建设完成后,不仅原来在希格马大厦办公的微软研发人员将悉数搬入,同时10余家合作伙伴企业也将搬入新楼,与微软共同建立创新生态圈。

Windows Phone

入华在望

就在鲍尔默访华当天,微软还在美国展示了代号为“Mango”的Windows Phone下一代版本。并推出包括三星、HTC等在内的9款全新手机。

根据微软官方公布的信息,“Mango”将通过围绕通信、应用程序和互联网方面超过500个新功能,深化智能手机用户体验。同时,今年秋天上市的新款Windows Phone手机将开始搭载Mango。与此配合,微软还将在新的国家和地区推出Marketplace,并且微软还将与更多OEM厂商合作,拓展新市场,开发者也将获得新版开发工具。

此外,还有消息称,Windows Phone手机最快将于今年8月10日在中国市场上市。而鲍尔默也在面向中国媒体的演讲中表示,Windows Phone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入中国市场。

记者注意到,此次获得微软创新杯中国区第一名的应用“FootMark”正是基于Windows Phone 7开发的一款综合地理信息和SNS的移动应用,而在获得微软BizSpark计划3000万元资金支持的5家创业企业中,4家企业从事与SNS、云计算相关的业务。

“虽然微软在PC时代创造了奇迹,也培养了大批开发者粉丝,但目前微软在移动和互联网领域与苹果、Google相比,的确已经落后了许多。现在我们看到微软联合诺基亚、收购Skype,又发布了Mango,鲍尔默对移动互联的战略正在逐渐清晰起来。”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市场将有可能成为“微软与诺基亚的救赎,而Windows Phone入华应该越早越好”。

链接

鲍尔默再遭炮轰

微软CEO鲍尔默刚刚完成了他的中国之行,就再次被“下课”呼声所笼罩。

5月25日,因在投资银行莱曼兄弟破产前曾对该投行的财务健康状况发出警告而名声大噪的投资人大卫•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以微软第八大股东――对冲基金绿光资本主席的身份,在纽约召开的Ira Sohn投资研究会议上表示:“鲍尔默继续担任CEO,是导致微软股票不能上涨的最大原因。”

尽管微软董事会表示仍然支持鲍尔默,但埃因霍恩“让鲍尔默下课”的呼声似乎代表了大多数投资者的心声。5月26日,已连续下跌数日的微软股票终于翻红。

上世纪末,微软还是美国市值最高的公司,但最近几年已相继被苹果和IBM超越。特别是在被视为未来产业趋势的网络和移动市场,不少业内人士已经不再将微软看做是领军力量。

此外,微软每年将营收总额的14%〜15%用于研发和创新,而拥有大量现金流的苹果研发费用仅占营收的3%。大量研发费用投入和微软近年来的市场颓势形成反差,成为投资者质疑鲍尔默的最主要原因。

《金融时报》评论员曾指出,微软在移动市场上的战略存在失误,鲍尔默需要对市场竞争做出及时反应才可以消除公司内部董事会对他的质疑。

埃因霍恩表示:“鲍尔默的问题在于他过于沉迷于过去,进取心不足,这导致了微软在搜索和社交网络等领域落在了对手的后面。”包括必应搜索和MSN网络门户在内的微软网络服务业务上一季度亏损了7.26亿美元,在过去4年里一共亏损70亿美元。他认为,微软现在应该考虑为一直亏损的网络业务寻找战略替补方案了。

第二篇:《创新思维——加速企业管理升级》

《创新思维——加速企业管理升级》

——北京天骐咨询培训集团 赵月

管理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早己被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为什么许多企业时至今日仍停留在滞后的传统观念体制下,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呢?是不能改、不愿改,抑或不会改?在多年为企业客户服务的沟通与实践中,一直探究这样一个“唇亡齿寒”的问题:中国的企业为何命短?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容易,因为涉及的范畴和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但从中又存在着让人深刻的共性:中国的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盲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在宏观政策方面的不断放宽和完善,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得到扩大,直接面向市场的竞争也使企业的管理和营运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能与时俱进,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成本和项目管理、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生产和物料控制等管理方法,使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不乏存在着多数的企业在成长的同时也凸现出了很多管理问题,面临着机会导向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难题和瓶颈,有相当多一部分企业忽视了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简单的保障生产、经营等方面,例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创业初期的“长老”,本身存在的错误传统观念,用人方面的严重弊端,管理方法的落后以及缺乏管理工具等都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

题严重制约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能突破这些管理问题瓶颈则必会萌生“生死存亡”的忧虑!

可想而知,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迄今为止,伴随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冬天或许会来得更冷,大家都会有更加现实的管理问题需要殚精竭虑的去应对,往往多数企业均会处于世界很大、方向很多、抉择很难的窘境里,因此,就在企业动中求稳,稳中求变的成长过程中,有了合作,也有了竞争乃至敌对,现在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场充满笑声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显然,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滞后式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据研究分析,众多企业管理滞后存在着如下几个“要害性”问题:

一、中高层管理者一人充当角色太多,亦或是角色定位不当;

二、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对管理存在很多程度的错误性认知;

三、家族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任人唯亲唯信的情况非常严重;

四、上级领导行为与管理行为混为一谈,亦或是领导行为重于组织行为;

五、中高层管理者对于下级的控制与激励不平衡。

面对此类管理瓶颈问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已然明显实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想有效地管理一家规模化的企业,绝不能再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传统的层级管理的思维是上级决策和协调,下级执行和反馈,这样的层级管理节奏根本无法紧随时代的步伐。

我们必须通过管理转型和变革来推动规模化企业的管理进程,我们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修修补补,而是要切实的创造一个“创新思维”的管理模式,这也无形提升了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必然适应于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虽然要求企业抛弃传统观念的管理模式,但也切忌盲目变革。为此,提醒企业管理变革与升级前,首先应对自身有—个充分的了解,根据自身的规模、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但无论如何,基于长远的发展需要,企业都应大胆尝试引进“创新性”与“前瞻性”的管理观念,比如创新管理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企业组织理论、快速反应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论、跨文化管理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战略弹性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通过对它们的贯通运用能大大利于企业管理模式走向专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有较长时期的生命力,成为可以抵御市场大浪的战舰。

——北京天骐咨询培训集团 赵月

第三篇: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科技进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刘传铁

2011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9月15日召开的“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上,省委李鸿忠书记强调:“我们既要靠科教资源支撑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会巩固壮大我们的科教优势。发挥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观导向之一,将“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作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内容。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的切实行动,是湖北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必将成为带动湖北全局性跨越式发展的前奏和先驱。

一、“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成绩显著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高等院校122所,各类科研机构1500多个,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7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及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市场预测、项目孵化及投融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支撑服务体系,聚集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装备了一批现代化的、先进的科研设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系列突破。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攻克了一大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在农业科技领域,通过推进农业技术源头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红莲型杂交稻等一大批优质专用农林渔动植物新品种、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在社会发展领域,组织突破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疾病防治、污染防治、循环经济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医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善环境、服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幅达到25.7%,至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十五”末期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以东湖、襄阳、宜昌等3个国家高新区为重点,以12个省级高新区、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9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沿长江、汉江两线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认定了893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以不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6%的数量,实现了全省20%的工业经济指标)。

(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出台了《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省、市、县科技工作联动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全省市、县各具特色的科技工作开展和产业发展,基层科技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科技部、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0位,虽然比“十五”末提升了3个位次,居中部之首,但比2009年的第9位下降了一个位次,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只排在第15位,湖北科技优势地位与经济发展位次不匹配,反映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还存在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湖北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高水平创新成果主要产生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领域,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率不高。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只有31.9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科技开发机构,只有36.8%的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同时,在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企业投入占6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

(二)自主创新成果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总体上看,湖北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呈现 “一高一低”特征,科技论文、获奖成果、承担国家科研计划等纯科研型产出高,专利、新产品等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低。湖北的论文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前5位,但专利申请量在全国仅排名第10位。近两年,全省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3.3%,明显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虽然通过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如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动物疫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实力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企业没有做强、产业没有做大。如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终端产品不够,长此以往,将造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在市场上落后于人的被动局面,进而影响后续技术创新。

(三)科技资源分布失衡,基层、企业科技资源匮乏。一是大城市科技资源高度密集,武汉、襄阳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集中了全省近60%的科技人员、70%的科技经费和60%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中小城市及县域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相当匮乏。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高度密集,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了约78%的研发机构、35%的科技活动人员和36%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资源明显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56%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武汉市,其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超过50%,其他地区则明显滞后。

(四)财政科技投入及全社会R&D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近年来,全省科技投入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与湖北自身经济实力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从全社会R&D投入来看,《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国的3.3%,低于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0.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财政科技投入来看,在2010年对全省17个市(州)科技进步考评中,仍有7个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不到科技进步考核基本要求,占比高达41%。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明确指出,湖北“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十二五”时期,是湖北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在继续保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地位和知识创新水平的同时,重点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突出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产学研结合共同承担;项目申报指南主要从企业获得需求信息,立项评审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行业管理专家共同参与,重大项目实行开放式招标。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立项评审的重要指标。二是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登记、发布、奖励、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覆盖省、市、县三级、连接“大院大所大企”(三大)的科技成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深入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在物联网等领域积极培植和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联盟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深入实施“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效应。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根据科学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通过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引导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探索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措施,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在鄂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选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聚集工程”,通过向基层选派科技特派员、在创新型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岗位”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承担企业自主创新任务。四是建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障机制。

(三)坚持“抓大促小”,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大公司科技发展战略,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地球空间信息、数控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企业,从过去单一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向量大面广的终端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总包转变,形成一批拥有终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推进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着力培育具备快速扩张能力的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综合应用科技计划立项、投融资服务、创新后补助、创设自主创新岗位等多种方式,全力服务2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00家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三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积极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孵化抚育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促进体系和成长辅导服务体系,力促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快生快长”。四是推进科技招商,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综合运用科技计划引导、创投、创新基金跟投等手段,优先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和服务全省科技招商工作。

(四)增强创新驱动力,实现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全面进步。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技术,研发突破500项以上产业关键技术,推进100项重点成熟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应用。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依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发展基础与优势,按照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的思路,大力加强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湖北优势特色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支柱产业调整振兴,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农业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疾病防控、农机装备、农产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等重点环节,攻克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优势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转变。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治、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城乡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保障等五个重大技术方向,实施四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五)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重点围绕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湖北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创新高地。统筹建设四类科技创新平台,即:一批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一批以公共检测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一批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体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优势产业、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0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50个,新增60个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的知识创新团队,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80%以上科技型企业的目标。

(六)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自主创新的开放与融合。加大对外科技合作投入,结合湖北实际,突出重点,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及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湖北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组织实施重大(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依托有优势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筹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园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高水平的境外科技展览和洽谈活动,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以独资或合资、技术合作的形式建立研究开发、产业化基地,拓展海外市场和发展空间。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湖北,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创新资源组成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着力培育国际联合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篇: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水稻专用化与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逐渐实现了丰年有余。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稻谷,由于结构性缺陷,以致出现粮食积压、销售不畅、农民种粮收入下降、财政包袱沉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由于水稻是我省第一大作物,而且对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本文就从水稻专用化方面谈谈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实现水稻用途多样化

在粮食结构调整中如何充分发挥湖南省水稻的优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青先国研究员就提出了开发优质食用稻、高蛋白饲料稻、工业加工专用稻的水稻“三元”结构的新构想。即根据用途来组织生产,建设优质食用稻、高蛋白饲料稻、工业专用稻的生产基地,形成专用水稻育种、栽培、生产和加工的新格局。

1、优质食用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优质稻的研究和开发,“九五”以来,通过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南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以及“早籼稻品质改良工程”和“湘米优化工程”等重大课题的实施,开展了优质食用稻品种选育(筛选)及调优保优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依靠科技自主创新,选育了香两优68、金优207、新香优644、中香1号、湘晚籼11号等一大批优质食用稻品种(组合);研究形成了优质食用稻“三高一少”技术体系;集成了以软盘抛秧、免耕直播、平衡施肥、病虫综防、机耕机收、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沼气肥下田、稻鸭生态种养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本无公害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优质稻品种和生产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优质稻的产量、质量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2002年,全省优质稻面积达到2050万亩,2003年2290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86家,创建了一大批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了金健、秀龙、粒粒晶、盛湘、金雁、金冠等一批市场知名度较 1

高的优质大米品牌,结束了湖南无高档优质稻米、无优质品牌米及优质稻米市场被泰国米垄断的历史。2004年,全省优质稻面积、产量、效益均超历史,优质稻面积达到270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4.9%,其中高档优质稻800万亩,中档优质稻1900万亩;优质稻总产量达到108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6亿公斤;2004年,与常规稻相比,高档优质稻亩平增收150元,中档优质稻亩平增收60元以上,全省农民增收23亿元以上。

2、高蛋白饲料稻

高蛋白饲料稻,是指产量在550公斤/亩以上、糙米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2%、出糙率大于80%的水稻。“九五”以来,我省通过“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和“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的研究,在国内率先选育与筛选出了威优

56、丰优早8号、汕优207、湘早籼24号等10多个高蛋白饲料稻新品种(组合),并开创性地提出了饲料稻三壮(壮秧、壮秆、壮籽)三高(高产、高蛋白含量、高出糙率)的综合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与筛选出了猪鸡4大类16种“糙米型”全价饲料配方,并开发出了猪用系列浓缩饲料新产品4个、预混料3套。开创性地建立了高蛋白饲料稻产业化工程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饲料稻糙米型全价料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玉米全价料,用饲料稻糙米喂猪,不仅成本低,猪生长快,而且肉质提高,每头猪可增加净收入26元。由此可见,高蛋白饲用糙米完全可以取代玉米成为饲料工业高能原料的主要来源。因此,调整水稻品类结构,抓好饲料稻开发,利用稻米代替大部分玉米饲料饲养畜禽,是解决乃至南方稻区早籼稻积压而优质饲料原料又严重短缺的战略举措。1998年我省种植代替玉米饲料原料的高蛋白质饲料稻450万亩,产量达288万吨,替代省内玉米饲料原料的45%以上。随着饲料稻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为稻谷(米)型配合饲料加工厂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证,同时提高了水稻产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3、米粉专用稻

米粉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大米加工食品,米粉以其快捷、营养合理、口味丰富等特点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以及港澳地区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南亚地区也有较大的市场。作米粉原料的稻米,并不要求其本身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很好,早籼米往往能成为制作米粉的好原料,因此,加工方便米粉可以说是早籼稻的良好出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早籼稻米都适合制作米粉,因此,米粉专用稻的研究和开发是实现早籼稻米加工升值的前提。开发米粉专用稻,对于满足人们消费多样性的需求、对于调整水稻品类结构,形成地域特色,增强竞争能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意义十分重大。“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组通过3年的品种收集、检测、研究和分析,制定了米粉稻标准,包括《米粉专用稻品种质量指标》、《米粉专用稻稻谷质量指标》和《米粉专用稻大米质量指标》;筛选出了湘早籼33号、湘早籼24号、湘丰早119、威优77和余赤231-8等米粉专用稻品种;提出了包括稻田选择、品种选择、播种育秧、栽插方式、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病虫防治和适期收割等为主要内容的米粉专用稻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米粉专用稻品种已累计推广100万亩以上,通过金健等龙头企业进行米粉生产,顺利地实现了加工升值,同时对早籼稻进行了成功的转化。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关于品种选育

从品种数量看,专用稻的品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结构调整的需要。除了优质食用稻品种较多外,目前已明确的高蛋白饲料稻品种只有10多个,米粉专用稻的品种则不上10个,数量相对较少,并且有的品种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种性已明显退化,抗性不强、产量不高、效益较低,处于淘汰的边缘。

从品种来源看,目前只有优质食用稻的品种是由育种家有目的的选育出来的,育种家还没有把高蛋白饲料稻和米粉专用稻作为他们的育种目标,这些品种都是栽培工作者通过广泛收集、种植、检测和分析而筛选出来的,因而数量非常有限。

建议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水稻品种时,对品种的专用化加以考虑,不要只看其产量和食味品质,对于食味品质较差的品种,不要一棍子打死,如果它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糙率也高,就可以作为高蛋白饲料稻品种予以审定;如果其品质符合米粉加工要求(参照米粉稻标准),则可以作为米粉专用稻品种予以审定。

鉴于湖南的气候条件,湘米优化的重点应放在中晚稻上,而早籼稻则以选育饲料稻和米粉专用稻品种为主。优质食用早籼稻的选育难度较大,而早籼稻作饲料稻或米粉专用稻则比较容易达到优质的标准,所以,早籼稻的品质改良要在品种专用化上做文章。

2、关于用途拓展

我省在专用稻的研究和开发上,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只有对饲料稻和米

粉稻的研究较深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稻米的用途远不止这些,要发挥湖南水稻大省的优势,把水稻产业经济做大做强,必须继续拓展稻米用途,近期可着手进行啤酒专用稻和酒精专用稻的研究和开发。据中国市场信息网报道,到2004年,中国已经连续两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消费国,2003年,中国的啤酒消费达到2500万吨,与中国啤酒业发展相对的是,中国啤酒工业的原料生产寄托于国外,60%~70%的啤酒大麦需从国外进口,是世界第一大啤酒大麦进口国。如果能用稻米代替或部分代替麦芽,则不但可以实现稻米的加工升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酒精专用稻的研究和开发则在实现稻谷转化升值的同时还缓解了能源危机。因此,建议在省科技开发项目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设立结构调整专项,并对稻米专用化的研究和开发给予资助。

3、关于基地建设

目前,专用稻的种植范围比较零散,明确的专用稻基地不多。分散的农户,由于不属某个基地,距离加工企业又较远,所以有的农民尽管种了专用稻,却并没有用于加工,而是仍当作食用稻交了定购粮,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实现加工升值,而且从整体上降低了食用稻的品质水平。所以,基地建设跟不上,专用稻的开发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加强专用稻的基地建设,根据不同专用稻的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生态区建立基地,成片种植,按质收购,定点加工。

4、关于企业联动

专用稻的开发离不开加工,但目前我省稻米加工企业不多,且主要是对食用稻米的加工,饲料稻和米粉稻的加工企业很少,企业与科研单位、与基地、与农民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这些都不利于专用稻的开发。因此,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专用稻谷深度加工、能带动基地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与基地、与农民的联系,科研单位要保证专用稻品种的提供和技术的落实,基地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企业负责收购并加工,在搞好主产品加工的同时,研究副产品如谷壳、米糠和碎米等的加工,提高稻米的附加值。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王学华

2005年3月28日

第五篇:“解放思想、加速发展、务实创新、全面争先”工作总结

“解放思想、加速发展、务实创新、全

面争先”工作总结

一、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分析工作现状

3月2日,学校领班班子齐聚党支部,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会诊。

会诊从师德建设入手,领导们展开思维的翅膀,畅所欲言。分析了我校在师德方面走过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工作

思路:

确定了一个理念——和融教育,自主发展,成人成才;两个平台——网站、博客;三个评价——学生、家长、学校;四项活动——报告会、征文、演讲、塑名师活动的工作思路。

对教育教学工作,领导们提出学校活动过多,各段自主性工作不够,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普遍认为,条段分工尚不明确,个别条上领导不能将分内的工作抓到底,一味推到段上,造成段上工作负担过重。大家一致认为,今后工作一定要明确责任,分清工作主次,一竿子插到底。

针对教育工作,大家认为我校德育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口号太大,不如从日常小事抓起,如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的“有序行进”应该成为我校工作的一个亮点。

谈到管理,领导们认为,学校缺乏有效地检查评价机制,一些工作只满足于开头轰轰烈烈,到结尾往往无声无息。

经过本次“头脑风暴会议”,学校进一步理清了今后工作思路,工作目标更加明确。

二、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学校主要领导深入到各年级各教研组进行走访座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xx校长深入语文组进行问卷调研,调研中发现,学校一些检查工作实效性不强,如作业检查,流于形式,检查不细致,重点不突出。集体备课,虽然做到了资源共享,但一些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于是开学初学校大胆改革了备课形式,运用备课手记,在集体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突出自主备课,将课堂的精彩片段,教学反思体现在备课手记上。

xx校长在一年级进行了广发调研,调研中发现,一些学科在工作中的一些亮点,如xx老师表扬卡的使用,xx老师的效率意识,xxxx老师的习惯培养都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工作范例。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工作状态,课堂效率问题,评价机制的运用等都影响着和融课堂的创建。

学校征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在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上,既有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有殷殷希望。家长对学校创建和融校园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学校教学质量高,晨读午练、花雨星梦文学社、一校一品等特色活动学生受益终生,对学校安全工作非常满意。同时也对学校开展文体活动、训练学生坐立行走姿势提出了建议。

通过调研,学校找到了工作的差距,责成各部门负责领导进行限期整改,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

每位党员针对自身工作进行了自我反思,教学改革意识不强是领导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年是我区教学改革年,改革就应该有思路,有方法,有行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再也不能等待观望,必须开拓向前。我校大胆提出了和融课堂构建模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

四、积极整改,明确工作方向。

整改后我校提出了贯彻办学理念,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继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知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推行校务公开六点工作思路。

下段工作打算:

第三阶段是对标整改,制定措施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

四月上旬,制定工作争先的具体措施

四月中下旬,组织全校班主任经验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学校优秀教师进行事迹交流。

四月底,进行工作总结。

下载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鲍尔默访华 加速微软中国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