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大学的根本在于育人
2010年12月22日16:35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原校长 杨福家
在《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核心。这里包含三个问题:1)对“大学的根本是育人”的认识;2)育怎么样的人;3)如何育人。
问题1,对“大学的根本是育人”的认识。
大学的根本在于育人。中央领导已讲得很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2010.07.13);“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温家宝,2010.07.13)。但真正做到并不很容易。其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一批全心全意为育人尽责尽力的优秀教师。
问题2,育怎么样的人。
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提到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国际标准、普适价值。素质教育在一系列的中央文件中都已讲得很清楚,在2006年的文件中甚至提到这样的高度:“素质教育已从实践探索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2010.07.13)。
爱国、诚信、求真、勤劳等价值观的缺失,不仅造成社会风气日下,更会使国家与民族发展缺乏后劲。
问题3,大学如何育人。
“‘人之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知道不是最难的,行动才是最难的,不仅行动是最难,善始善终才是最难的。”(温家宝.2007.05.04)。
在提出如何行动之前,先看看国外的经验。
纵观世界名校,无一不将“育人”作为办校的头等大事。早在1828年,耶鲁大学阐明办学宗旨的报告中就这样写道:“一个人除了以职业来谋生以外就没有其他追求了么?难道他对他的家庭、对其他公民、对他的国家就没有责任了么?为了让学生完成本科教育,他的专业教育有可能会有所推迟,可是这种牺牲难道是不值得的么?它所换来的是全面教育与片面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别。”人的素质培养远比技能培养重要。
哈佛大学最近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是“幸福课”!许多学生向学校反应,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这门课的主题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斯坦福大学要求学生到大学第三年时再选择专业;它要求学生花一年时间阅读各种文化经典,帮助学生们认识了“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道理。”日本要求各所大学推广“博雅教育”:“博”指广博,既要学文,也要学理;“雅”指素养,培养出的学生要有修养。它的核心是让学生懂得“人何以为人”,它培养的是才智,发展的是思考和理解能力。
对我国教改的建议如下:
1.实行住宿学院制度,建一批真正的住宿学院,这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实行博雅教育的保证。
在大学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应当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育人尽心尽责。在住宿学院中,两三百名学生与一批导师同院而居、同桌而食,能经常听到不同领域的精彩讲座,随时能与名师讨论任何问题。
有深厚学识与素养的导师每天与学生零距离交流,引导年轻人发现自我,找到头脑中的火种,并使不同火种碰撞,“润物细无声”地培育着高素质的国民,以及充满好奇心、愿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人才。
2.实行小班课为主的教育方法。“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讨论;训练学生批判思辨是关键。
3.扩大中外合作大学试点。一所理想的中外合作大学应该有如下特点:
1)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并有相应措施(如住宿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尽责尽力。
2)以小班课(20人以下)为主。
3)引进的应该是名校中的名专业,名教授要到位。
4)大部分资金靠非政府资助,投资方不求任何回报。建立“教育基金库”,使学校能持续发展,又能使录取新生与家庭的贫富没有关系。政府应给政策支持,一定的财政支持,使中外合作大学在很多方面享受国民待遇。(来源:教育部网站)
第二篇: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摘 要: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在语言学、修辞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气质让他在学界备受瞩目。履职复旦大学校长后,他全心全意为学校师资、教学、科研等工作殚尽竭虑,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陈望道;高等教育思想;复旦大学
陈望道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望道早年曾在金华中学求学,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主修文学、哲学等课程。回国后,陈望道执教复旦大学,执教足迹遍布中文系、新闻系、文学院,为复旦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一生的精力。此外,陈望道还担任过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复旦大学校长,是这所百年名校名副其实的最大功臣之一。
一、钻研修辞学,归国执教印
当后辈研究陈望道的高等教育思想时,最深切的感受之一是,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二十世纪初期,年纪轻轻的陈望道就完成了《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因明学》、《作为法讲义》等高水平的著述。从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陈望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修辞学、美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都是他所擅长的,这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学界是十分罕见的。尤其是陈望道于1932年完成的《修辞学发凡》,这是一部对中国汉语言学而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是汉语言学中修辞学研究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凭借这部宏著,陈望道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语言学、修辞学领域崇高的学术威望。
陈望道的学养与他从小喜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典籍在少年陈望道手中早已翻旧。而他的两位舅舅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其中一位文笔流畅、简洁、清丽、明了,偏向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奥的古籍理韵。另一位则刚好相反,其文笔华丽、浓墨重彩、注重韵律、讲究修辞,尤其是喜欢在酒后创作意境豪放的诗词。在这两位文采极佳又文风各异的舅舅的熏陶下,陈望道逐渐悟出了汉语言修辞学的魅力。即便是不喜修辞、喜简洁明了行文的那位舅舅,在陈望道看来也是修辞学的高手,他只是在修辞上表面上很消极,但实际却具有非同一般的修辞效果。
上世纪初,陈望道曾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他丝毫不想放过如此难得的机会,在入读早稻田大学后更加勤于学术研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文学、修辞学是最负盛名的学科之一。诸如坪内逍遥、岛村龙太郎、五十岚力等当时日本最著名的几位修辞学家都在早稻田大学执教。分别出自上述三位的专著《美辞论稿》、《新美辞学》、《修辞学讲话》在日本修辞学界被视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果,也最具学术代表性。尽管陈望道在这所世界级名校没有以修辞学为专业,但他本人深厚的学术功底、学校浓烈的学术气氛与优质的学术环境,让他对修辞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吸引他在专业学习之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修辞学研究。从日本留学归国后,陈望道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刚成为大学教师,他便为复旦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程――修辞学,并专心致志创作完成了《修辞学发凡》。1923年,这部著作就已经通过油印面世了,但直到快十年后的1932年才付梓出版。在出版前,《修辞学发凡》的油印稿曾经历了五次大的修改,并被冯三昧、熊昌翼、田汉、章铁民等修辞学学者在课堂上试教过。可以说,这本著作是在一边试教、一边修订、一边油印、再一边试教的过程中不断被完善的。
在谈到对修辞学的兴趣来源以及主张推广修辞学课程的原因时,陈望道说道: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特殊历史环境下,西学东渐的潮流一直没有停止过,于是出现了不少以西学为纲人,他们身上总或多或少有一些崇洋媚外的影子,对中国文化、文学、文字大放批评言辞,说中文根本比不上英文;与此同时,虽然八股文已经被彻底否定,但是白话文体系尚未健全,很多白话文方面的东西还在探索建设当中,毋庸说学生,就连老师都不一定能将白话文使用准确。有鉴于此,陈望道坚信,在那个“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修辞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向学生传授如何在文章创作中正确运用修辞是修辞学课程亟需解决的重任。陈望道在该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不仅是对修辞学这门学科而言的,更是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空白,让学界高度认可了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涵养。1952年,他走上复旦大学的校长之位,在此后二十多年生涯中无怨无悔地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教育顾国情,平易求团结
陈望道也是最早的一批参加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最坚强的领导,也是中国建设事业的顶梁柱,因此教育事业也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自从承担起复旦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陈望道便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正确领导,并对党的领导无限忠诚。他履职校长一职开始,复旦大学就坚决施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校长的陈望道只要遇到重要的人事任免、教育大政方针、学校办学政策等问题或事务,都会将其提交至校党委会集体讨论、集体决定,自己从不搞一言堂。在陈望道的领导下,复旦大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成就有目共睹。
陈望道一心扑在教育上,并有意识地定期考察国家的教育发展实情,再回头根据实际情况为学校订立规章制度。履职复旦大学校长没多久,陈望道便遭遇了一个十分为难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苏联在教育经验。究竟是不顾中国国情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还是一切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这个问题不仅是复旦大学才面临的问题,而是全国所有教育系统及其他社会主义事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初,高等教育经验还十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是必要的。然而,把与教育相关的苏联经验不假思索地一味搬到中国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以苏联学校作息制度为例,苏联的做法是六节一贯制,即一个上午学生要连续学习六节课,期间的休息时间非常短。这种作息时间引入中国后,陈望道指出,它显然与中国国情是相悖的。“中国与苏联两国的学生们,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作息习惯,抑或是用餐规律都有很大不同,如此不顾中苏差别的照抄照搬,是非常错误的。”陈望道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教育部门向上反映,很快得到了答复:教育部门要立即纠正六节一贯制。
复旦大学于1952年做出院系调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及华东其他地区的十余所大学融入复旦,它们要么整体融入,要么按专业融入,在此过程中,很多原本在各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也成为复旦的一员。在调入调整涉及人员多、诉求广的复杂情况下,陈望道积极应对,多次亲自出马做新调入专家学者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科研积极性,维护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团结稳定。陈望道为了请一位著名的外语系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曾多次拜访这位教授,根本不像一位大学校长,而像一位拜请长辈的学生。在他的多次努力下,这位原本准备提早退休的教授接受了陈望道的邀请。对学术界的老前辈,陈望道可以放下校长的身段,对学术界的年轻新星,陈望道同样可以没有校长的架子,而是对他们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陈望道想尽各种方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为的就是能够让这些学术新星们尽快成长、独当一面。如果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取得了学界公认的成就,身为校长的陈望道一定会上门给予嘉奖。陈望道一心一意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规章、团结教师、关怀后辈、迎难而上,赢得了复旦大学所有师生员工的爱戴。他们安心教学与科研,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尽其能。对此,陈望道的个人作用和个人魅力功不可没。随着陈望道领导下的复旦大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标杆,海内外不少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向复旦大学提交了加入申请,师资力量得到迅速提升,学校跻身国内高校教育水平前列有了坚实基础。
三、教研两手抓,老骥仍伏枥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与科学研究,陈望道不仅注重教学,对科研事业也十分重视。作为复旦大学的校长,陈望道认为教学是高校教育主要任务,同时,科学研究也必不可少。如果只重视教学忽略科研,将直接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下降,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因此,陈望道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他常常组织师生开展科研工作,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陈望道的积极努力下,每年复旦大学都会组织科研报告会,集中讨论当年重要的科研项目报告,讨论完成后还要大力进行宣传。陈望道倡导的这一做法一方面总结梳理了广大师生的科研活动及成果,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师生认识到科研之于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望道创建的科研报告会模式由于特殊的时局而一度关停,直到数年之后才在小范围恢复。然而今天,复旦大学的科研报告会不仅是该校一年一度的大事,同时也是国内高等教育界、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参加科研报告会的除了科研主力军――各个专业系部的师生之外,复旦大学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参加。根据陈望道曾经提出的要求,科研报告会不仅要体现复旦大学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更要坚决落实我党的教育大政方针,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陈望道还坚持将复旦大学的科学殿堂向各种学派、持不同见解者敞开自由的大门,欢迎他们在其中自由研讨。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者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繁荣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复旦大学今天的成功就足以证明陈望道当年所思、所做的正确性。
在很多人看来,陈望道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也是一名酷爱科学研究的学者。如前文所述,陈望道将很多精力都用在了中文语言学的研究上。而且,在他履职复旦大学校长时,他还同时受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学部担任委员、国务院高等教育学科规划委员会的语言组副组长、上海市语文学会的会长。在出任这些社会兼职期间,他在中文修辞学、中国文化研究、语文教育等领域的科研贡献让海内外学者同行瞩目。就连毛泽东主席都曾对陈望道主编的《辞海》、撰写的《修辞学发凡》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是智慧的全中国人民的心血,也突出凝聚了陈望道先生的力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陈望道的健康状况每日愈下,然而他总是不放心复旦大学的教学科研,放不下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以崇高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惊人意志品质,在病床上撰写完成了《文法简论》,再次为中文语言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3-44.[2]陈望道.陈望道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4.[3]崔雪芹.大学校长访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8-169.[4]陈望道.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5-76
作者简介:
张?B(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项目课题:201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资助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研究》,课题编号:2014398。
第三篇:2018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
2018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 月12 日,复旦大学 XX 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XX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
XX年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像一条被训练的狗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 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 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2018年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第四篇:复旦大学2011届杨校长毕业典礼演讲
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上午好!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有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在默默无闻中不断品尝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还有几分怨怼。当然,我相信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此时此刻,我不想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的年轻。(笑声)我想,关键是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掌声)„„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反省的是复旦在这四年当中给了你们什么?除了文凭以外,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教育的本质问题。„„对于复旦,我们都认为,这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一颗自由而年轻、真诚而脱俗的心灵。有复旦人称之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乍一看来,你们在复旦学习的东西很多都是看似无用的,但我要说,很可能复旦给你们的这些貌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最神圣的、最尊贵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之用,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它将注入你们在座的每一位的终生。(掌声)„„
今年在我们的校庆期间,我和学生们座谈,已经安排总务处通报了寝室安装空调的计划。(掌声)
我们校领导向同学们表示了道歉。因为我觉得作为复旦的人,都应该坚守我们的诚信,尤其是我们的学校领导和所有的机关部门„„
我昨天晚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令复旦人感到羞愧、感到伤感的事情,让我几乎是彻夜难眠。请原谅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来谈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这里不谈的话,那么前面的话全都是废话。
事情是这样的,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今年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因为帽子掉下来了,她回头去捡帽子,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这位同学的脸在里面。我觉得摄影师做得非常好,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在昨天,她拿到这张毕业照的时候,却是那张没有她脸在里头的毕业照。她当然不希望同学们所拿到的毕业合照里头没有她的头像,我想这一点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可以理解这样的心情。所以,她希望照相馆重新印那张重拍的照片,把这个新的照片发给学院的每一个同学。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有人说,这没有学院的责任,是照相馆的责任,学院没有必要管。学院让学生自己和照相馆交涉,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同学在小题大做。你只要照相馆印一张有你的脸在上面就行了,而其他同学拿到的照片没有你的话就没有关系。有这样认为的,无论是我们的老师也好、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好,我想他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女生只能沮丧地要求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给全班的同学发短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到这个故事的话,是感到羞愧还是感到什么?至少我作为校长,是感到羞愧的。我说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今天必须在这里讲。我为此十分难过,而且也感到痛苦。学生低头捡帽子难道是她自己错了吗?希望自己的同学们所拿到的照片上有她自己,是小题大做吗?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掌声)
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一句话拿到这里再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以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一个人的淡漠、冷漠引起了另一个人或者一批人的失望,心灵的底线一退再退,那么,最后也就退到校长这里。校长是无处可退。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期望所有的复旦人能够自觉地去守护复旦的心灵。在这里,我唯一能做的,我代表学校向那位女同学表示道歉。(鞠躬)(掌声)
100年前,有两位复旦的同班同学留学归来,也可能比我们在座的还要更小一点。100年后,作为中国的人文和科学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令人景仰,而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我们人世所传颂。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陈寅恪先生,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说成为我们温家宝总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还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掌声)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该随波逐流。”无论同学们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不是一部适应社会的机器,而是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性人物。(掌声)
让我们相互勉励,守护好我们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好我们复旦大学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最后我想说,复旦万岁!复旦的心灵将永远高高地飞扬!谢谢大家。(鞠躬)(掌声)
转发老板对上面演讲稿感悟:
这是复旦校长给毕业生的演讲。请大家耐心读一读。
我们每一位干部在修心、养性上,还是有益有很大帮助的。我深深的理解到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深刻的体会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这时我们的心与情绪是焦虑的。我也常常在思考,在理解,在说服自己,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我希望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本性的善良,内心的美好向往,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磨灭,不能丢失。这决定了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员工、客户、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一定会惩罚人类的,对员工、社会的不公,有句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立于不败之地、流芳百世也好,受人尊敬的大家也好,受人敬仰与永恒的,我还是计划和决定,老祖宗几千年的国学是一定要学的,会让我智慧、心静、敬畏,谦卑、幸福。
第五篇:2011年教师节校长讲话稿原
庆祝第27个教师节校长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在这收获成果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7个教师节。今天,我们相聚在了美丽的净月潭富仁庄,这里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真诚的祝愿全体老师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又逢建党90周年。然而对于48中来说,2011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期待的一年,是一个超越梦想、创造奇迹的一年,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以人为本、诚信为先、责任至上、发展第一”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我们48中学以年段化管理来释放教师的工作潜力,以精细化理念来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以新的举措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的作风来促进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和谐氛围。
就是这一年,诚实智慧的48中人,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最终赢得了校舍的艰难改造。一个古老、破旧、落后的日伪建筑,即将被一个宽敞、明亮、文明、现代的新校区所替代。拔地而起的是目前宽城区建筑面积最大的校舍,为48中第三次跨越奠定了重要基础,届时,在座的每一位都将荣幸地成为本次48中校舍历史蜕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就是这一年,经过全体初三教师的努力,圆满送走了办学体制改革以来最后一届毕业生,并在试题难度系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再创新的佳绩。最高分585分,580分以上9人,570分以上56人,数学满分1人,语文最高分116.5分,外语最高分为118.5分,历史满分118人,政治满分109人,物理满分2人,化学满分7人。
就是这一年,在我们的努力下,在政策与形势对我们都十分不利条件下,关乎48中规模发展和队伍稳定的招生工作,取得喜人成果,较好的实现了中学16个班、小学4个班的预计目标,为48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就在这一年,我校体育训练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顶严寒,冒酷暑,在区运动会上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校2012年区运动会重新夺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一年,一群怀揣教育理想的48中人,自发创立了校园“理想教育学会”,出版了浸透48中人智慧和汗水的《新松》月刊,诠释了她们的教育思想,传播了48中教育文化,不仅得到广大学生及家长十分喜爱,更受到了各级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好评。
除此之外,我们的“《德育组报》”、“千童之声合唱队”、“各类社团”、“机器人课外小组”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给我们留下宝贵而难忘的记忆。
48中走过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首赞歌!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为了48中的教育事业,勤于执教,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这片沃土上挥洒着汗水。他们当中,有务实肯干的校级领导、有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正是有这些许许多多教师的努力,才使我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老师们,做一名教师是无尚关荣的。当我们采撷丰收的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做一名敬业、勤业、创业、乐业具有高尚师德的园丁,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寓教育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辟教育工作崭新未来!
最后,敬祝各位老师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刁晓光
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