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器人产业期待政府支持
机器人产业期待政府支持
“随着人口红利锐减以及用工成本上升,一些重复、简单、繁重以及高污染的行业是需要工业机器人取代的。据预计,中国将会在2014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要把握好这个契机,不断提升关键技术、售后服务,通过性价比赢取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广州数控董事长何敏佳在第一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说。
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在华注册的机器人行业骨干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70多家,经历近1年的努力,终于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由此正式启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历程。
机器人是集控制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机械电子、人工智能、材料和仿生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是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高新技术装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服务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至2006年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于2012年发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际工业机器人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8~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平均每年安装量约1.5万台,2012年新安装量2.48万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试验、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3.5万台,占全球市场的16.9%,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三角等地。东北是国内老工业基地,是最早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主要企业如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博时自动化设备、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公司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企业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集聚地。除了汇聚上海的国际巨头ABB、FANUC(发那科)、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公司外,本土企业也涌现出了上海富安工厂自动化、上海机电一体化工程中心、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安徽江淮自动化设备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珠三角经近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装配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生长土壤。据统计,珠三角地区的年增长速度已经达到30%~60%,尤其是在装配、点胶、搬用、焊接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华为、中兴、比亚迪、广州光宝等企业已将工业机器人引入生产车间。
据悉,中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但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从数量上看,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1/
5、美国和德国的1/3左右;而从机器人密度(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上看,韩国是347台,日本是339台,德国是261台,而中国仅为21台,差距十分明显。应用领域也仅局限于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物流等有限范围。不仅如此,在产品可靠性、精确度上也低于国外产品;自主创新不足,诸多技术方面停留在仿制层面,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在加工工艺方面,国内厂商的热处理技术较弱,直接影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精度。
面对此种状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呼吁:“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在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行业不断增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历史责任感。”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与会的业内人士就如何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议,在产业现实基础与条件下,政府、企业应合力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政府层面,应加快产业体系建设,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行业内部要加快内力建设,创新商业模式,选准市场关键突破口,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带动产业化发展;产业发展途径上,应充分借助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以推动要素的整合和聚合,并建设若干重点园区。
第二篇:LED产业——政府相关支持政策
LED产业——政府相关支持政策
一、中国政府在二OO三年六月十七日正式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
2003年6月,科技部联合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建设部、中科院、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
二、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被列入中长期规划第一重点领域(能源)的第一优先主题(工业节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列出了许多相关产业政策的实施领域和方向,在链接中用黄亮色显示。
三、2006年7月,建设部公布的《“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
明确表示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强调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绿色照明--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以及住宅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等”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2006年10月,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四、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国税总局等部委开始起草《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受业界普遍关注的“半导体新政”.起草中的半导体产业扶持新政策包含“五免五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发减税(采取信贷和减税并用的方式),以及半导体固定资本设备免税以及对集成电路设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等内容。
五、,福建省为扶持LED和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壮大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是中国首个出台此类政策的省,福建省也相继启动LED和光伏电子测试平台、LED和光伏应用产品设计平台等多个LED和光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六、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07]51号)
明确指出,各级政府机构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活动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等达到要求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
七、2008年1月10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102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分批下达高效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任务,省级节能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中标企业落实推广任务,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可节电29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万吨。
2008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会议,国家财政补贴节能灯工作正式开展。几近一年,中国几大城市的办公照明场所节能灯推广计划进展平稳,城市及乡村家用LED照明正在稳步进展中。
八、2008年10月,中国启动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要求各级政府单位应当将节能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并严格监控能源消耗状况。《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正因为这两项法规的实行,提供地方政府采购LED等相关节能产品的法源依据,2009年各级政府单位将会陆续落实各项节能政策,并且大量采购相关节能产品,预计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应会继奥运之后,掀起LED另一波需求高峰。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以4万亿元资金力撬国内需求。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令LED照明企业纷纷瞄准了这场难得的发展契机。
2008年11月25日,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兴华在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交通运输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力争达到1万亿。投资方向不仅包括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同时也将包括沿海港口、内河港口航道以及交通运输枢纽等附属设施的建设。在这1万亿的投资总额中,预计高速公路的投资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农村公路将达到2000亿元,在交通运输部投资带动下,LED照明企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8年12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授牌仪式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年,在科技促进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科技部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如节能减排,科技部推出了”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示范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LED(半导体照明)节能路灯的应用;又如钢铁、化工、电力等领域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等,都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将创新支持的办法,更多地从新技术的试验应用等方面,寻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采取后补助和后奖励的办法来支持实验区的创新实践。”
九、2008年12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发展改革委已启动《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编制工作,节能工作进一步落实。
十、2008年12月11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建设厅和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广东省大功率LED路灯示范推广会”在东莞召开,同时广东全省实施“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示范工程正式启动。按规划,明年广东省将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肇庆、汕头等市建设总里程1500公里、规模约10万盏的LED路灯示范推广工程。其中,东莞市将从2008年12月起至2009年12月,将22100盏路灯改造成LED路灯。
十一、2008年底,我国LED照明国家标准制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委员会有12项关于LED照明的标准通过了基本的审定,工信部LED照明标准工作组有7项LED标准通过基本的审定,假如进展顺利,这些标准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审核批准后,有望颁布实施。
十二、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0年3月10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 ◆安排中央预算内的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左右,支持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开展对各省2009年和今年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实行问责制。
第三篇:天津机器人产业发展
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推进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按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描述,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包括控制、感知、执行三大模块,缺一不可。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于工业生产过程,如焊接机器人、打磨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服务个人或家庭,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于特殊环境,如核工业机器人、反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医疗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其中,核心零部件又包括减速器、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
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随着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机器人产业发展也成为科技研发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由于机器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是现代科学综合水平体现,所以机器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代表,大力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国家制造业提质增效,促进国家整体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意义重大。一是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智能产业的兴起;二是机器人产业应用促进我国工业制造业从人力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口红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三是机器人产业能够有效弥补我国逐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带来的财政冲击。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机器人得到了一定发展。根据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9万台,同比增长4.4%,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中国市场机器人年销量达到8.5万台,同比增长23.5%,占全球总销量的32.8%。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预计到2019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将达到41.4万台,中国市场机器人销量可达28.5万台。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我国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150台/万人,挤进世界前十。
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反恐防暴机器人等特种作业机器人实现了应用。
(二)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
天津装备制造业传承了近15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建国后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业体系。2016年,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计10978.8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7.3%。2017年我市机器人产业年产值达57亿元,较上一年增加近40%。我市装备工业逐步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态势,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目前,我市以机器人作为主营业务企业百余家,产品门类齐全,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形成整机规模约30亿元,考虑相关软件、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应用整体产业规模约100亿元。
2.技术条件和创新平台
我市现有机器人专家百余名,技术处全国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均建有机器人研究所,在机器人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和机械学院分别在视觉测控、医疗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攻克复合想象动作信息解析与处理等技术,开发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研发了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2016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自主研发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S”,已在湖南实现临床试验,部分指标已超越最高水平,填补了国内领域的空白。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下设机器人微纳级操作研究室等8个专业研究室,现有教授、海归等高级专业研发人员30余人,拥有 “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网点开放实验室”,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立智能制造学院,设有机器人研究所,数控加工工艺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国家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德基地,联合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着力研发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
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大背景下,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研究院等各地创新资源集聚天津,已经成为天津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最重要研发机构。
3.应用环境 天津作为北方工业超大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等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中,形成了全覆盖。
——汽车制造。目前天津拥有一汽丰田、一汽夏利、长城汽车、清源汽车等23家具有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大众变速器、爱达变速器、天海同步、天汽模等二百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从外资到内资、从加工制造到销售,从国际品牌到自主品牌的完整汽车链条,形成包括天津经济开发区、天津西青工业园区、天津武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天津专用汽车产业园在内的四大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预计在十三五末期天津汽车产业将超过三千亿元,整车产量达到150万辆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支柱产业,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移动通信、片式元件、集成电路、化学与物理电源四大产业被信息产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华苑软件出口基地成为六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
——新能源装备。我市拥有大型水力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整车、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截至目前,天津拥有新能源企业百余家,产业初步形成了滨海高新区、开发区、西青区、宝坻区和北辰区5个聚集趋势明显的科技园区,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传统制造业。我市金属品加工机械行业有一机床、天重、天锻等大型企业,以及一重天津、太重天津、天锻压力机、中重科技等行业骨干企业;医药行业有天士力、天津医药集团、达仁堂等;化妆品行业有宝洁、郁美净等;食品行业有康师傅、鼎新、可口可乐、雀巢等;物流行业有东疆港保税区、菜鸟物流等。另外航空航天、高铁及轨道车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石油化工等都是天津的支柱产业,这些都是未来机器人重要的应用领域。
4.存在的问题
我市机器人产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涉及多项学科领域,产品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从事本行业的产品供应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集合为一体,熟练掌握上游行业所提供的各类关键零部件性能,并对下游行业用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引导,高度综合相关技术并对系统进行集成后,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成套装备及产品。而从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来看,主要为高等院校开展的基础研究,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比较单一,在支撑机器人发展的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的集成与成套技术、对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象的深入分析与流程再造等技术方面存在较大障碍。
(2)人才壁垒。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制造人才,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以及多学科性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对客户需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征深入了解,具备丰富经验的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滨海新区虽然拥有一定的设计、制造、控制、软件、市场营销等基础人才,但缺少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工作经验,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了解。
(3)资金壁垒。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是一项综合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因此,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国内由于主要依靠科技部门研究开发计划的支持,从资金到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在关键部件、产品产业化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滨海新区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不足,缺少融资渠道。
(4)政策壁垒。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各自为战。从国外经验看,美、日、德、韩等国在发展机器人初期都有政策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化的发展。
二、总体思路
基于中国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结合天津市机器人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天津市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总体思路:技术引领产业、应用推动行业;项目重点突出、“换人”以点带面;政策顶层设计、规划持续统一;龙头引培结合、平台功能齐全。
三、总体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规划筹建包含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多功能的天津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天津市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打造全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展会);完成机器人各方面服务人才培训3000-5000人次;培育以机器人及机器人零部件为主业的上市企业3-5家、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省部级及以上)3-5项;实现机器人换人、智能工厂项目30-50项。
四、重点任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产品特色,重点推动十大标志性产品率先形成突破。
(一)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1.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研制
全面突破摆线磨齿、小偏心曲轴磨削、整机装配测试、寿命试验等高精密减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产品,在国内主流机器人配套应用,替代进口,提升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
2.高性能的伺服驱动系统
通过电机的数学模型,研究伺服控制的带宽拓展和控制参数的优化,研究实时系统参数辨识和观测器的配合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通过实时的FFT分析和双惯量系统模型的建立以提高系统的自动抑振能力;开发高速总线通讯和机械特性分析软件工具,实现伺服驱动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本体之间的互联,形成产品并进行小批量的试制。
(二)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 1.混联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
TriMule机器人具有工作空间大、刚度重量比高、可重构能力强、且可实现全闭环控制;以该混联机器人为主体构成的可重构混联加工装备因其大范围移动能力、良好的工作空间和动力学性能、末端工具的更换能力灵活等优点,加快开发由一个3自由度并联机构与一个2自由度串联手腕组成的5自由度混联机器人,并实现在航空结构件的高速铣削加工、螺旋铣孔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打磨和抛光工艺的产业化应用。
2.轻型协作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智能制造过程中订单的多样性要求,以及产品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征,以轻量型模块化中空串联协作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研究模块化关节设计、机器人构型综合、基于EtherCAT通讯的具备拖动示教和碰撞检测等功能的控制系统开发、快速标定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一种轻量型、模块化、便携式、负载/自重比大的串联协作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还可与人协同工作,以适应工业发展自动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3.高压水射流除锈、喷漆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石化、船舶等行业对储罐、大型船体等装置的除锈、防腐自动化作业及环保需求,研制高压水射流除锈机器人系统、喷漆机器人系统。突破适应多壁厚、多变摩擦系数壁面的机器人磁吸附行走、防爆、防水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类型复杂工况下除锈、喷漆作业执行模块,研究机器人除锈、喷漆作业工艺,实现代替人工无脚手架完全作业目标,形成定型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4.白酒行业用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采用机器人技术解决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上甄及后装工序中带盖装箱装盒操作,研制用于上述操作的机器人成套装备并开发相应辅助配套设施,完成生产线集成,实现自动化生产与车间级生产调度管理。
5.自动化柔性高铁车身焊缝打磨系统
针对高铁铝合金车体焊缝的打磨处理的自动化需求,开发融合工业机器人、焊缝打磨组合工具系统、渗透探伤系统、吸尘及铝屑回收装置、在线及离线编程软件、激光视觉定位跟踪及检测系统的自动化柔性车身焊缝打磨系统,用于高铁车身铝合金侧墙焊缝的自动打磨作业和焊缝自动渗透探伤作业。
6.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近年来对于飞行机器人农田施药、物流运输、巡查巡检、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应用需求,以制约飞行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的瓶颈问题为对象,研究飞行机器人优化设计、飞行机器人自主导航、复杂环境智能感知、任务作业网络化管理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2-3种面向典型应用的飞行机器人系统,并完成农田施药、物流运输、巡查巡检等不少于3种场景的规模化应用。7.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针对海域的温跃层的温度、盐度、水质等海洋环境数据收集的需求,研究开发搭载水听器、CTD等各类科学传感器,以获得全方位的海洋环境数据为目标的水下滑翔机,并完成海洋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8.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
针对养老助残等家庭服务需求,开发采用非特定人(SI)的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各类语音,具有吸尘、人脸识别、血压监测、老人跌倒报警等功能,可连接整个家庭的电子设备,通过红外系统,学习各类遥控器功能,控制整体家电的智能家庭服务型机器人。
9.系列教育机器人及其仿真系统
针对机器人教育需求,开发采用串联/并联机器人、AGV、立体仓库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虚机实电技术、全软件仿真技术,开发机器人3D虚拟装配系统、模拟操作系统半及实物仿真系统,研制系列机器人实训及竞赛平台,形成机器人可展示机器人抓放、装配、搬运、入库、检测等多种教学/实训/竞赛生产线,开展机器人服务人才培训,在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中实现整体或部分应用。
10.手术机器人开发及产业化
针对外科微创手术自动化需求,开发基于视觉识别、虚拟力触觉反馈能力、三维成像技术、计算机精确遥控技术等,开发机械手臂可以360度自由转动胆囊、心脏微创手术机器人,进行临床实验。
(三)推动重点基础能力建设 1.机器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专业,促进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型人才;鼓励工业机器人教育装备开发、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等相关企业发展,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训设备及骨干师资培训;培育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具备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传帮接代能力的师范人才;建设一批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业机器人紧缺人才培训和转岗职工培训;利用网络的便易性,整合、开发优质在线课程,普及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
2.机器人检测平台建设
建设天津市机器人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机器人整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标准制订与修订、系统评定与认证、机器人质量体系建设、机器人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专业检测设备研发、技术咨询、机器人专业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全面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增强检验检测及科研综合实力,促进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3.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建设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机器人科技重大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研究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和工程化开发平台,促进其提升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服务能力;制定机器人技术转化、服务综合考评制度,择优按合同科研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促进科研院所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引导我市科研机构更多开展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的研发和服务,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创建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市场牵引、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机器人领域内的智力资源,面向钢铁、汽车、机械、船舶、石化、医药、电子、食品饮料等领域,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以技术服务队模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不同层次的进行技术改造与提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设100家智能制造推广企业,提升我市智能制造产业整体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在工业机器人用量大的汽车、电子、金属制品行业,在劳动强度大的轻工、纺织、铸造等行业,在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医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通过双创平台整合资源,在焊接机器人方面实现多个行业应用拓展,完成焊接机器人在京津冀地区的快速量产。
——服务机器人。鼓励我市有基础有条件的社区,养老、医院、教育机构,开展陪护与康复训练机器人在失能与认知障碍人群中的试点示范,开展智能假肢与外骨骼机器人在行动障碍人群中的试点示范,开展教育机器人在辅助教育的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教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特种机器人。在救灾救援领域,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在自然灾害、火灾、核事故、危险品爆炸现场的示范应用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将机器人项目上升为市重点发展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选择重点项目持续稳定支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设立机器人发展专项科研基金、设立本地机器人应用专项补贴基金、创立科技金融模式。畅通多委、办、局信息交流途径,促进机器人技术突破和本土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合理引导和推进机器人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机器人龙头企业。
(二)设立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
依托机器人协会专家委,联合天津市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端精密加工联盟等行业组织力量,面向国内产业重大需求,立足支撑我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发展,组建天津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分别设政策服务和技术咨询两机构,主要完成全市有关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发展中,长期、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预案等。
(三)建立人才引进制度
建立充分体现不拘一格引人才的制度,对象涵盖技能型人才、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人才等,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措施。如支持柔性引才引智,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租赁制度,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四)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的组织优势,创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创新热情和创业潜能;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及技术发展线路图,保障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进产业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聚集行业高端创新人才以及搭建联合攻关平台,促进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做好机器人领域的重大项目的组织、论证和推动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需求,确保项目按计划推动实施。针对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产业带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全市相关领域的财政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撬动重点项目建设。未来三年,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产业化、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领域,将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
(六)加强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
围绕滨海新区、华苑、武清区等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交流,寻求项目落地的可能,打造我市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包括机器人产业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的安川和发那科,中国机器人两大巨头:广州数控、沈阳新松。充分利用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建立针对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基金,大幅提高我市机器人产业的规模,使我市机器人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四篇: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机器人产业概况
一、发展前景
近年来,不少国家将机器人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SPARC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中国制造2025”、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等,纷纷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机器人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中国十大重点推动领域之一,而智慧型机器人更跃升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方针。2016 年3 月21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提出了五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五年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以及五项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我国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机器人使用量约占全球销量的1/4。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偏低。韩国是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使用机器人437台,而我国仅有35台,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潜力巨大。按照预测,2017年,我国将成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
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工业机器人为123亿美元。2011-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速仅为8%,服务机器人为13%。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最终将超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业内共识,且大多预计赶超时间仅需三至五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IDC在《全球商用机器人消费指南》(Worldwide Commercial Robotics Spending Guide)上发布预测报告称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而2015年机器人行业规模为710亿美元。新兴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囊括了机器人系统采购、系统硬件支持、软件支持,机器人相关服务以及后期硬件维护等13个关键行业和52个细分市场。
二、发展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机器人发展格局是一个美日欧三分天下,韩后发奋起直追的格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日欧美先发优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日本一直将机器人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该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世界四大机器人企业巨头中,日本独占其二,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在世界机器人市场的地位难以撼动。
欧洲工业基础雄厚,德国库卡、瑞士ABB在世界机器人四大企业中各占一席。为巩固领先地位,欧盟不仅在“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地平线2020”项目中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还于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同时,德国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计划”、英国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2020”以及法国“机器人发展计划”,皆彰显了占领机器人产业制高点的决心。
作为科技强国,美国虽有造出世界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荣耀,但由于当时对机器人前景看淡而没能持续发展,终被日欧赶超。知耻后勇的美国在2011年6月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发展机器人重振制造业。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底蕴,近些年美国开始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力,百特、Adept等企业已有资本向传统四大机器人企业发起挑战。
韩国机器人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在2009年发布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后,韩政府于2014年8月宣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希望通过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扩张。韩国已成为世界机器人产业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2014年世界前五大机器人供应国中,我国的机器人密度显著低于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机器人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该比例也低于机器人密度的全球平均值62台/万人。
就汽车工业来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436和1299,德国为113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瑞典630台,英国610台,我国仅141台(2011年我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70万),发展空间相当巨大。而2010年日本电子电器行业机器人密度则可以达到300台/万人左右。按照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将从现在占全国的12%增长到15%,电子方面也将达到年产1亿台笔记本的产能,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人,预计未来重庆两大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整机需求在4.5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同时,化工、装备制造、采矿等行业市场对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越来越高,此类需求也将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多。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庆市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重庆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地,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地,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地,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6年,重庆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将达到6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到2018年智能化率达到75%,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最终形成“整机+配套”、“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二)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群。北部的环渤海地区、南部的珠三角、东部的长三角和中西部,均呈现出比较迅猛的发展势头。其中,环渤海科研机构扎堆,研发能力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大。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哈尔滨、沈阳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机构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工大、北航等,在机器人方面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具有人才培养优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这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必要条件。珠三角地区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产线升级需求使得机器人应用有广阔的空间。而以武汉、长沙、重庆为代表中西部集聚区,则依托外部的科技资源,衍生出众多行业龙头企业。
2015年深圳市机器人企业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集成组装,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汽车制造。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3万台,其中10万台应用于汽车行业。其他广泛使用机器人的行业还包括电子、金属、橡胶、食品、制药、化妆品等。
国内工业机器人大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搬运、码垛及家电、金属制造领域,在高精尖的多关节机器人仅占有10%、焊接机器人仅占有16%、汽车组装仅占有10%的市场份额,在产业链中偏低端且并未进入主流市场。
有超过六成的国内产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其中用于塑料成型件的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最多,其次是金属铸造的搬运与上下料和码垛的搬运与上下料。焊接和钎焊是国内产机器人应用的第二大领域,约占总销量的17%,其中主要以钎焊机器人为主。用于激光切割、机械切割、磨削、抛光等领域的加工类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超过90%。
国内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新松、广州数控、启帆、埃斯顿、新时达及遨博等。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的全球领导者为韩国。在此情况下,韩国的机器人密度超过全球平均值的7倍(478台),紧随其后的是日本(314台)和德国(292台)。美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是164台,居全球第七的位置。
仅达到全球均值的一半,居世界28位。在整体的全球统计中,这大致与葡萄牙(42台)或印度尼西亚(39台)相当。但在大约五年前,中国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追赶游戏以改变现状,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和增长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一年的机器人销售量为57100台,而此前从未达到这个数字。这种爆发式增长将在预测期内继续:2018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的占比将超过世界的1/3。
第五篇:请求政府支持申请
淄博圣源纳菲尔钨合金表面工程有限公司
关于高效清洁多元钨合金新型表面处理技术
请求政府扶持的申请
一、承建单位情况介绍
淄博圣源纳菲尔钨合金表面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4年4月1日注册成立,利用原关停的水泥厂存量资产,主要从事利用清洁钨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对金属表面进行防腐、耐磨处理,占地100余亩。经过数年的研究,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设了钨基合金生产线两条。主导产品为:钨合金防腐油管、防腐抽油杆、防腐耐磨管(杆)接箍,防腐耐磨螺杆钻具、防腐耐磨抽油泵的泵筒和柱塞、液压起重耐磨件、煤矿机械液压支柱、耐磨连杆等。
产品已在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等得到广泛使用。并出口至美国、加拿大、迪拜、中东等,得到了高度评价,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公司现有厂房5000平方米,可利用土地90余亩。水、电、暖、通讯设备齐全,交通便利,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本项目所采用的钨合金纳米晶表面处理技术拥有自主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多项国家专利。2010年通过专家鉴定,该技术在产业化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于同年被评为山东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2011年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该技术主要创新点
镀硬铬是电镀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镀种之一,但六价铬也是最严重的、最难处理的电镀工业的污染源之一。本技术的研发是目前电镀行业解决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技术工艺节电,节水,物料利用率高,是电镀行业的一次革命。
(1)本工艺开发了新型电镀液,避免了铬、氰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风险。新镀液
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覆盖能力和高的电流效率,镀层硬度与镀硬铬相当,但是耐磨、耐蚀性要优于传统镀硬铬镀层。
(2)建立电沉积多元钨合金的新工艺。通过pH值、电流密度和沉积温度等工艺参数的调控,使能耗和水耗比传统镀硬铬技术均有大幅下降,主要原料资源利用率达到98%,实现电镀过程高效、清洁、环保。
(3)通过应用自动补加装置,实现镀液的循环利用;通过使用不溶性阳极和新型镀液,避免电镀污泥的产生和排放,突破电沉积多元钨合金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并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
三、实施意义
由于传统的电镀铬工艺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它因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这样要求低碳生活的条件下,它已远远不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从现在各地区的电镀生产情况看,传统镀铬生产厂家往往采取游击战术、隐蔽生产、逃避环境监管,且偷逃税款。落后的生产工艺严重污染着环境。而同时却得不到严重的处罚,对他们来说仍然有利可图。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可代替传统镀铬的的新技术,这项技术是符合国际社会和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好项目,关闭传统镀铬生产厂家刻不容缓。
发展工艺清洁、耐磨耐蚀的表面工程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是替代目前能耗高,污染重的硬铬电镀技术的必由之路。清洁的钨合金表面工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推动我国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再制造水平的提高、减少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目前公司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从事钨基合金电镀技术的研发、生产以来,前期科研及市场拓展投入数额达4000多万元。但是相对来说现有设备还比较简陋,离自动化生产差距很大。为了
将钨基合金电镀这种零排放,清洁生产工艺大力推广应用,需投入1000万元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现在我们拥有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产品却无法将企业做大、做强。产能的扩大,产量的提高需要巨额资金做保障。我们恳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予以真诚的帮助与扶持。
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及执法部门要尽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彻底关停传统镀铬生产线和生产厂家,杜绝污染源的存在。对创新技术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倾斜,早日使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全面推广,以此造福人类。
淄博圣源纳菲尔钨合金表面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