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教会史作业
《基督教会史》开卷考试题(1-18章)参考(美)雪莱教授著《基督教会史》一书 刘平翻译
第一章问题:
1.耶稣基督的生日是如何确立的?对吗?
答:事实上,人们并不准确知道耶稣基督的生日,圣诞节只是人们后来为了纪念他而订下的一个日子。基督徒最看重的应该是复活节,因为耶稣基督的复活,我们才有了永生的盼望。
2.是主耶稣创立了基督教吗?
答:这个说法虽然为众多外邦人以及基督徒普遍的接受,但却是荒谬的,基督教并非从主耶稣道成肉身才开始,而是从创世之初亚当夏娃既已开始,甚至可以说从永恒中就早已存在。我们只能说新约教会是从耶稣基督开始的。3.基督教何时开始?
答:以弗所书1:4中说道,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这说明永恒中上帝早已有定旨,也就是说,永恒中教会既已存在,那基督教就应该从那时开始,最晚也可以追溯到创世之初亚当夏娃的时候,有形教会既已显现。4.耶稣传道的核心是什么?
答:耶稣基督传道的核心是上帝的国度。他通过宣教、医病、赶鬼等等作为意在描绘一幅上帝国度的概略图,引导那蒙拣选的儿女重获新的生命,弃绝罪恶,回归真道,仰望上帝之城的永恒福乐。
5、基督教会历史从何时开始?
答:正如前两题所回答的,有形教会的历史应该从亚当夏娃开始。
第二章问题:
1.基督教与犹太教有什么关系?
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根本分歧在于一个以耶稣为弥赛亚,而另一个则刚硬的否认其权柄。但是基督教与犹太教是同根同源的,拥有基本相同的旧约圣经,而犹太教应该是从文士以斯拉之后开始发展,有律法主义,会堂聚会的特点,正式形成是在他们否认耶稣为基督之后。
2.希伯来文圣经与希腊文旧约圣经有什么差别?
答:希腊文圣经是由若干犹太学者(相传为72名,故又称七十士译本),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期间陆续译出。他与希伯来文圣经的不同在于,他不仅包括已列入正典的39卷犹太经卷,也包括一些当时广泛流行但尚未被犹太教正式采用的书卷(即《次经》)。
3、正典、次经、伪经的差别是什么?
答:正典即为先知和使徒们受圣灵感动所记录并留存下来的经典,而次经指的是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的著作,一般认为,这些著作是犹太教抄经士冒用先知之名所写的,有一些参考意义,但不能作为正典接受。伪经指的是救恩观、基督论等明显存在错误的一些人为歪曲真理的作品,是不能阅读的。然而基督教各教派历来对“次经”看法不一,对伪经看法则较为一致。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次经”一半有圣灵默示,是圣经正典,而伪经则不是圣经正典,全无圣灵默示,不是信仰依据;天主教认为次经是信仰依据,东正教认为次经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改革宗则认为“伪经”全无灵感,不是正典,因此也就不是信仰依据。第三章问题: 1.福音是什么?
答:福音即哥林多前书15:3-4节所讲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2.福音如何在罗马帝国传播的?
答:福音传播的起点是从犹太人开始的,而后随着使徒们和那些散居于罗马帝国各地的归主了的犹太人而传播开来,先是耶路撒冷,到犹太全地,再到外邦各地,直到遍布罗马帝国,并且传播的模式是从中心城市向规模较小的乡镇推进。
3、福音是无产阶级运动吗? 答:这个说法不对,首先,使徒们以及初期的一些信徒从事的工作有渔夫、税吏、医生、官员等等,其中不乏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和有地位的官吏,其次,福音传播也几乎是从大城市向规模较小的乡镇推进,所以说福音是无产阶级运动实在是一种误解。
4、诺斯替主义是什么宗教?
答:诺斯替主义是罗马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世界的一秘传宗教,在公元初年开始为人所知。他认为物质世界是邪恶的,并非至高神所创造,而是由低于他的一位“得穆革”所造。至高神的本质是“心灵”,“生命”,“光”,而与物质世界“浮兮斯”相平行有一个实存的精神世界。它认为人只有通过禁欲清修,重视灵性才可得救。它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希腊罗马其他秘传宗教影响,并且汲取伊朗的二元论,印度的灵魂轮回观念,巴比伦的占星术等。基督教新约教会形成之后产生了一种诺斯替主义的教义,在第二三世纪盛极一时,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并在基督教国教化后遭禁而最终衰弱,但其影响仍持续数百年。曾对摩尼教及中世纪欧洲的清洁派、阿尔比派等产生影响。其主要特点及贬低物质,高抬灵性,且持守善恶二元论。如今对基督教仍有影响。3.爱任纽主教在批判哪一种异端?
答:诺斯替主义。
4.三位一体的概念是由谁先提出来的?
答:第一个提出三位一体概念的是德尔图良。
第四章问题:
1.主教波利卡普因何殉道?
答:波利卡普因为拒绝否认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殉道。
2.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受到迫害的几个理由是:1.不随从罪恶;2.性与诽谤;3.拒绝国家高于三位上帝。你同意吗?
答:以上三个理由并非根本性的原因。基督徒受到迫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唯独敬拜上帝,唯独称耶稣基督为主,并肩负传福音的使命为上帝的国度征战,而尘世的罪人生活在罪恶当中,必然是与上帝为敌并恨恶那些显出他们是有多么罪恶刚硬的基督徒的,所以迫害便发生了。
3.如何评价基督教化的罗马帝国?参奥古斯丁主教的《上帝之城》
答:罗马帝国集体归信基督教,为基督教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加强了教会对内部异端的清除以及对外福音的拓展,同时也对帝国民众的道德水平提高和生活安定带来益处,但是集体归信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令教会面临世俗化侵袭渗透的危险,另外,许多民众只是迫于压力而并非真心加入大公教会。总之,虽然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但它依然是地上的罪恶之城,故而再辉煌、强大也是会灭亡的,所以基督徒不应该寄希望在国家上,我们唯一的盼望只能是永恒的上帝之城,但教会可以引导国家敬畏上帝,惩恶扬善。
第五章问题:
1.大公教会神学是如何开始的?
答:奇妙的是,初代教会出现的一些异端教义,试图阐释真理而形成的错谬迫使教会一步一步的去树立有关圣经启示的周全而系统的论述,搭建起正统信仰的框架,即正大公教会神学。
2.大公教会如何分辨正统与异端?使徒统绪有何意义? 答:大公教会依据使徒及使徒后教父们的教导、大公会议的决议来分辨正统与异端。②“使徒统绪”就是教会的基本信仰,包括教义、教规、圣职、礼仪等可以追溯到古教父和使徒,直至耶稣基督,体现了一种传承关系。使徒统绪有效的保证了信仰的一贯性和纯正性,确保了真理能世代相传,避免异端对正统教会信仰造成侵扰,同时也保证了教会有序的管理和牧养。
3.诺斯底主义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答:诺斯替主义的核心特点是善恶二元论,即他们认为世界最终分为两种宇宙力量,善与恶,并且他们将恶等同于物质,故而,他们否定物质,崇尚灵性。4.今天基督教里面有诺斯底主义吗?
答:今天基督教会里依然有诺斯替主义的影响,即抬高灵性,贬低物质。5.使徒信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早期教会面临一些异端教义(如诺斯替主义)的挑衅,大公教会被迫要澄清信仰,另外,初信徒受洗加入教会之前需要明白一些基本的真理教导,故而使徒信经就在教会驳斥异端建立信仰的过程中凝结而成。
6.使徒信经都是针对哪一些异端观点?
答:使徒信经驳斥了撒伯流派、马吉安派、诺斯替派以及多纳徒派。
第六章问题:
1、新教《圣经》中新旧约各多少卷?
答:旧约39卷,新约27卷。
2、请简述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经有何区别。
答:基督教的圣经里不接纳次经,而天主教和东正教接纳次经作为第二正典。基督教圣经旧约采纳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承认的希伯来文正典39卷,新约则是公元397年正式确认的正典27卷。天主教的《圣经》总有73卷,其中《旧约》含有7卷次经,故有46卷,《新约》正典27卷,与基督教和东正教相同。东正教的圣经旧约共有50卷,其中包括4卷天主教亦不承认的次经,不过,他们主张次经只是作为参考,其真理性并非等同于正典。
3、第一次确认圣经正典是在哪一次大会?确认旧约和新约各是多少卷?
答:第一次确认圣经正典是在公元393年北非召开的希波公会议。确认旧约39卷,新约27卷。
第七章问题:
1、教会是圣徒的社团还是罪人的学校?
答:教会并非圣徒的社团,因为来到教会的人里面杂混着麦子和稗子,人难以分辨,而神到末后的日子自会显明。说教会是为罪人设立的学校时需分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蒙恩得救的人被上帝称为义,亦即说真信徒重生得救,身份上已从罪人转为义人,只不过是仍旧会犯罪的义人,那我们说教会是罪人的学习似乎也欠妥。
2、主教制是什么 ?新约教会从何时开始实行主教制?圣经里的神权如何在教会体现?
答: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即主教、长老、执事三级管理制度。主教由使徒统绪按立产生,主教再按立长老和执事一起管理教会,直到公元1517年改教前教会唯一采用的管理模式即主教制。新约教会从2世纪初即已实行主教制,而这些主教基本都是使徒后教父。圣经里的神权在教会的体现就是,教会实行神权管理,由主教作为上帝的代言人来管理教会,如伊格那丢所言「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3、大公教会如何形成?如何判定异端?判定异端的标准是什么?
答:在由使徒后教父们对内驳斥异端与对外传扬福音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主教制管理模式、大公会议决议以及圣经正典,即正统信仰的大公教会。对异端的分辨是教会主教们依据大公会议决议来判定的。
4、补赎是什么?
答:教会圣事论用语。意为惩罚、惩戒。指信徒犯罪以后通过诵经、禁食、朝圣等方式表明自己真心悔罪、节制肉欲并祈求宽恕。此圣事传统为天主教所继承使用。
第八章问题:
1、奥利金的核心神学观点是什么?为何他被定为异端?
答:
一、奥利金的核心神学观点包括:宇宙有三个层次,即上帝、受造的灵魂、以及受造的物质世界等,甚至他也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之间存在等级从属关系,圣子是小于父的。②灵魂先存说,即认为人类和耶稣的灵魂在始祖亚当之前早已预先存在。③人复活以后的身体与生前的身体并非同一,死后也无永罚,一切灵魂--包括天使、人的灵魂、魔鬼、最终都可升入天堂。④他认为《圣经》的词义是寓意性质的,所以推崇寓意解经,只要教会没有规定的,他就自由解释。
二、奥利金在公元553年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被定为异端。因为他已经违背了大公教会的正统信仰。
2、有文化的基督徒经常会犯何种错误?
答:知识分子基督徒常常容易自以为是的胡乱解释圣经,而非来到教会听神仆的教导。
3、我们能够随便引用异端的著作吗?
答:不能。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的著作就是错谬的,所以不能随便引用,以免造成误导。如果出于研究需要而使用,则需要标明此为大公教会所判定之异端。
第九章问题:
1、罗马归信基督教的首位皇帝是谁?
答:君士坦丁。
2、他是怎样推进基督教国教化进程的?
答: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的合法敬拜,并且他也公开表示喜欢基督教,进而他允许基督教神职人员像异教祭司一样享有免税权,他废除了十字架死刑,他终止了用角斗士格斗的方式惩罚罪犯,到公元321年,他规定星期天为公共假日,极其重要的是公元325年,为了确立帝国信仰统一的正统教义,他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帝国境内约300名主教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推动了正统教义的普及。
3、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如何使得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忏悔的?
答:安布罗斯禁止狄奥多西领受圣餐,除非他谦卑悔改。
第十章问题:
1、什么是“阿里乌主义”?
答:阿里乌主义起始于一个叫阿里乌的亚历山大长老,他主张圣子是被造的,从属于圣父,从而否定了耶稣基督的神性。
2、请简述它与《尼西亚信经》的观点不同之处。
答:尼西亚信经为驳斥阿里乌否认耶稣基督神性的错谬而如此写道: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3、耶和华见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异端?
答:耶和华见证会是从基督教复临派中分化而成的教派。1881年由拉塞尔创建于美国。相信基督于1914年在天国行使统治,魔鬼会在地上作祟,但基督复临后将捆绑魔鬼,消灭一切非信徒,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堂;反对三位一体说,只承认耶和华神,认为耶稣是人,被拣选作基督;视现世无可救药,唯有参加该派才可得救;认为圣餐和洗礼纯属纪念,目前有信徒6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北欧。
4、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主教有何贡献?
答:勇敢无畏的为维护尼西亚信经而奋斗终身。
第十一章问题:
1、什么是“基督二性论”?,存在哪些异端思想?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是什么?
答:基督二性论指的是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有异端“基督一性论”否认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认为基督的人性完全融入神性,故只有一个本性。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人二性会合于一个位格。
2、大公教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推翻这些异端思想的?
答:大公教会在325年、381年、431年、451年分别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以弗所会议、迦克墩会议,并通过了一些决议,形成了信经,抵挡住异端,巩固了信仰。
3、迦克墩信经重点强调什么?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的神学意义何在?
答:迦克墩信经重点强调了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且二性会合于一个位格。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的意义在于承认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且按着神性来说,他与父同体。
第十二章问题:
1、住院隐修制是何时由何人提出的?
答:住院隐修制是约公元320年由一位名为帕科米乌的人提出的。
2、住院隐修制与传统的个人隐修制有何区别?
答:住院隐修制不允许修士独居或者几个人在一起生活,各人自行其是,而是建立了有管理的共同生活,使得修士们可以一起起居、劳动和崇拜,他们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并且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穿着统一、严格遵守纪律。总括有几个区别,第一,集体共同生活,第二,有统一的管理,第三,有严格的纪律。3、3-4世纪最伟大的修士是谁? 答:圣安东尼。
4、五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本尼迪克修会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尼迪克修会制定了一套“约束与某种程度的自由相结合”的会规来管理修士们的修道生活,而这样的管理权归于一位院长。一方面,每为修士发誓愿要绝对顺服院长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对他来说似乎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院长由修士们自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在得到全体裁判之后院长才可以决定主要事务。②会规里面规定每个修道院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合理,都应当配备生活必需品,修士们自己劳动编织衣服,酿酒等,即特别注重体力劳动。③会规里还为崇拜仪式制定了特别的计划。
第十三章问题:
1、简单介绍奥古斯丁主教的历史贡献。
答:著书立作,驳斥异端,阐明信仰,奠定了基督教正统神学的基础,并且深刻影响着后世西方教会以及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的神学传统。
2、什么是“帕拉纠主义”?今天有“帕拉纠主义”吗?
答:帕拉纠主义是公元4世纪由不列颠修士帕拉纠创立。他反对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原罪说,主张人的得救不是靠神的恩典,而是人的自由意志。于公元431年被以弗所公会议定为异端。今天仍然有帕拉纠主义,在阿米念神学中得到发展,并且持守这种神人合作信仰的教会几乎多于正统。
3、针对“帕拉纠主义”的异端思想,奥古斯丁有哪些观点?
答:奥古斯丁提出神有绝对的主权,决定拯救谁不拯救谁。人从始祖亚当犯罪开始即有原罪,是全然败坏而无法自救的,故而唯独仰赖上帝的恩典拯救。
4、多纳主义异端的问题在哪里? 答:多纳徒主义坚持认为教会必须是圣洁的,强调教会纪律,坚定不移的抵抗不称职的主教们,特别是有背教经历的主教和信徒们,总之想要建立一个完全纯洁的教会,从而造成了教会的分裂。
5、简述奥古斯丁主义与加尔文主义的异同。
答:加尔文与奥古斯丁对基督论、救恩论的认识都是相同的,强调三位一体、预定论、基督的神人二性一位格、上帝的绝对主权、人的全然败坏、人对神救恩的绝对依赖。准确来讲,加尔文是传承了奥古斯丁直至保罗的信仰,但是他并没有继承奥古斯丁的教会论,包括主教制的教会管理模式、七大圣礼等,差异即在此。第十四章问题:
1、教宗制又称“教皇制”,与主教制有何差别?
答:公元2世纪安提阿教会已经实行了主教、长老、执事三级管理制度,主教按照使徒统绪按立产生,主教再按立长老和执事一起管理教会,直到公元1517年改教前教会唯一采用的管理模式即主教制。而教宗制是从主教制渐渐演变而来的,它是以教宗为整个教会最高首脑的教会组织制度,教宗在教会中居于最高位置,享有最高权威,为彼得的继承人和基督的代职人,11世纪东西方教会分裂后,西方教会逐步形成教宗制,1059年正式形成,教宗由枢机选举产生,任期终身。
2、罗马教会主教为何成为大公教会第一主教?教宗利奥一世与此有何关系?
答:罗马是帝国的首都,是五大教区里面最大且最富有的教会。②罗马的信徒和神职人员众多,影响力最大。③早期教会的一些教父,从2世纪的爱任纽开始指出彼得和保罗是罗马教会的奠基人,随后的主教是使徒的继承人。
利奥根据福音书上的三处记述(太16:13-19,路22:31-32,约21:15-17),认为基督允诺在万世基石彼得之上建立他的教会,而罗马主教就是这个权威的继承者,从而奠立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
3、随着罗马帝国的东移,教会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随着罗马帝国东移,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力量增强,各个教会盼望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也被要求负担起与其他几个主要城市相当的属灵和教理上的领导地位。但是,罗马帝国皇帝却有自己另外的想法,他想要通过加强君士坦丁堡教会主教的权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教会的目的,所以有关教会首席权的问题被摆上了台面,究竟新旧罗马中哪一个才具有首席的地位。而君士坦丁堡因为越来越依赖其政治地位而渐渐的为国家所辖制,宗主教也越来越失去独立性。然而罗马教会却因为西部罗马帝国的衰弱而日益独立,从而为日后教宗的产生奠定了先决基础。
4、罗马教会首席权从何而来?是否合理或合乎圣经?
答:罗马教会由于其特殊地位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利奥更是依据福音书里的有关记述而奠定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认为罗马主教就是彼得的继承人,理应具有首要发言权。公元445年罗马皇帝瓦伦廷三世颁布法令指示高卢的罗马执政官埃提乌强迫拒绝自愿赴会的主教加入教宗法庭,使得利奥的主张变成了一项法律。西部罗马帝国的渐渐衰弱也促进了罗马主教的独立,令其权力倍增,实至名归成了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16:18节里说的要将教会建造在磐石上,指得并非彼得一人,而是以彼得为代表的使徒们,亦即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了教会。所以若单凭这一节经文而定罗马教会为首席的话是有些欠妥的,但是罗马教会由于其特殊性而成为教会最高首脑,对教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无论对教会的管理、对异端的驳斥还是拓展福音都是有好处的。第十五章问题:
1、大公教会是何时开始有分裂的萌芽?
答:自从君士坦丁将首都从罗马东移至君士坦丁堡,从而使得君士坦丁堡在政治权利和属灵权力上都与罗马分庭抗礼,两个城市徘徊于首席权斗争的边缘,而随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驾崩前将帝国分赐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这一事件标志着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开始。
2、东西方教会在处理教会和国家的关系上各持什么样的观点?
答:东方教会渐渐的依附于国家,成了国家的联盟,而西方教会努力摆脱国家对教会的辖制,起而领导国家。
3、何谓东正教?第七次大公会议于787年在尼西亚举行,主要决议是什么?
答: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支派中的一支,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今天它大约有15家截然不同的教会,大多数分布在东欧,与天主教不同,正教由一些被称为“自主教会”或“自治教会”的地方教会松散的组成,这些教会彼此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信仰。②此会议指责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
4、简要解释大公教会的七大公会议的决议内容。
答: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公会议订阿里乌主义为异端,制定了《尼西亚信经》,确认了圣子与圣父是同质的,是受生的而非被造的,是出于真神的真神。②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公会议重新确认了《尼西亚信经》,并且驳斥了阿波利拿认为基督并不是完全的人的错谬思想。③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会议驳斥了聂斯托留否认马利亚为“神之母”的将耶稣基督神人二性分割开来的错谬。④公元451年的迦克敦公会议产生了重要的基督论定义,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以及二性联合于一个位格”,此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并且制定了《迦克敦信经》。⑤公元553年召开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基督一性论”视为异端。⑥公元680年召开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定“基督意志单一说”为异端,宣称耶稣基督为上帝“道成肉身”,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⑦公元787年召开的第二次尼西亚会议主要讨论了圣像崇拜的问题,指责了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
第十六章问题:
1、卜尼法斯被人称为“日耳曼人的使徒”,他有什么事迹?
答:卜尼法斯是一位公元8世纪的传教士,他受教宗格列高利二世的委派向日耳曼人传福音,他进入日耳曼族的一处圣地,即供奉着雷神托尔的圣林,然后操起斧头走向那颗受膜拜的巨大橡树,正当他落下第一斧的时候,一阵飓风吹倒了这颗树,异教徒们大为震惊,于是就都改信基督教了,卜尼法斯用这棵树的木头建立了一座圣彼得小教堂。2、476年通常标志着基督教西罗马帝国的什么?
答:公元476年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
3、克洛维(234—544 年在位),他是第一位归正大公教会的蛮族首领,有何意义?
答:克洛维的归正同时带来了整个法兰克族的集体归信,也为福音传至大不列颠提供了一条通道,同时,归信后的法兰克族也成为日后福音征服整个欧洲的先遣部队,是教会的忠实力量。
4、福音在欧洲大陆传播时遭遇里那些问题?对信仰的建立有何影响?
答:语言不通,增加了传福音的难度。②4世纪阿利乌主义在帝国内大行其道的时候即已在蛮族世界中广为流传,而正统信仰要进入传播必然要对信仰进行澄清。③异教文化和神祇对福音的传播造成极大阻碍。第十七章问题
1、上帝的执政官是指谁? 答:指的是大格列高利。
2、他有何重大贡献?他用什么人作为传福音的的主力军? 答:格列高利排遣大批修士进入蛮族世界传扬福音,为中世纪福音征服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为教会赢得了罗马周围广大的土地,即教产。③抵挡住了蛮族国家的军事进攻,保护了教会和国家。④他有魄力的领导扩大了教宗职位的权威,令教会摆脱国家的控制,并引导国家在乱世中建立稳定秩序。⑤鼓励严格简朴的隐修生活,对后世修院发展影响深刻。⑥他阐述了他那个时代的共同信仰,并将之传递给中世纪的大公教会。
格列高利以修士作为传福音的主力军。
3、他的神学错误是什么? 答:他的神学错误在于认为人的得救靠神的白白恩典拯救,但是得救后犯罪却要依靠苦行来赎罪,从而有了炼狱的概念,另外他主张圣徒代求,鼓励收集并尊崇圣徒和殉道士的遗物,例如头发、指甲、衣服等等,从而产生了圣徒崇拜的错谬,对中世纪教会以及改教后的天主教会影响很大。
4、从他来看,罗马教会的主教有何重要性?
答:罗马教会主教的有力领导能够确保教会的信仰传承②使得福音在蛮族世界得到广泛传扬③在国家遇到军事威胁的时候,皇帝和军队无法保护国家,而教会主教却挺身而出保护了教会和国家免受毁灭④为几乎沦亡的乱世带来了秩序。
第十八章问题:
1、查理曼大帝的贡献是什么?
答:他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认真推行,为国家带来安全与秩序。②他在全国推广学校,培养蛮族世界的文化气息与学习气氛,也推动复兴了学术与艺术。③他通过征战自回教徒手中解救了西班牙,将回教势力推到庇里牛斯山后,直达伊博河,保卫了基督教世界免受穆斯林的侵扰。④他通过长年征战统一了蛮族世界,以刀剑为福音开路。
2、欧洲封建制的意义?欧洲封建制与中国封建制的不同何在?
答:继承查理曼的诸王,很快便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保卫国家免于蛮族入侵。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国王就把国土分给他手下的主要战士,但条件是:在需要时,提供国王军事援助。而这些新兴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所得的土地分给下面的贵族们,贵族又把土地再分给更低的佃户,依此类推。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结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封建制度也对教会带来了深切影响,因为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往往会把土地捐给教会或修道院,于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渐渐成为地主,这样,他们也进入了封建制度。最后,全欧洲每一个人都在封建系统之中,而皇帝视教宗如同诸侯,为后来教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②欧洲封建制与中国封建制的根本不同在于欧洲封建制的政治权力归属地方,由个人而非中央集权国家的代理人掌握,皇帝也只不过是许多贵族中为首的一位而已。
3、格列高利七世及继承人坚持两个原则:(1)忠诚教会优先于忠诚国家。(2)家庭只有在基督里面,只有顺从于神的律法才能找到真正的团结。你同意吗?
答:同意。
2、什么是符合圣经原则的教权与王权的关系?
答:教会作为永恒的上帝之城是高于国家的,而国家再辉煌伟大也是短暂的罪恶之城,并且国家执政官的权柄也是上帝所赐予,故而教会不干预政治,而国家也不能干预教会的属灵事务,并且需要在教会的引导下更好的惩恶扬善。
第二篇:基督教会史
基 督 教 会 二 千 年 历 史 速 写
每一页的教会历史都是救恩历史的一部分,借着教会的宣讲及生命的见证,把神的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活现出来,成为一种改造生命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教会每一页的历史都是坚贞不移的信徒用血和汗写成的。不少信徒为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不辞艰苦地将福音带到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并且在面对逼迫时,不惜将生命浇奠。他们的血便仿佛种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萌芽生出教会来。然而,在过去一千九百多年中,教会也经历了多次的挫败,有时面对挑战时畏缩妥协;有时被外在的势力渗入,分化教会,使教会沦于败坏光景;有时因人的软弱,在高举教义真理时却忘记了爱心的实践,因而造成教会分裂,使神的名受到莫大的亏损。正因为教会经历过多次的挫败,我们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教会的历史是神的信实不断展现的历史。无论在什么时代,当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神便兴起祂的仆人,配合各种环境的因素,洁净教会,复兴教会,使她从颓败中起来,拓展神的国度。
在我们比较深入去谈论教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之前,我们不妨概略地将教会接近二千年历史的一个轮廓勾划出来,好让大家先有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
为了方便起见,很多史学家都将教会的历史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初期教会史,由基督及使徒建立教会开始,直到第六世纪末年。史学家以六世纪末作初期教会史的完结,乃因教会于六世纪末已进入一新的历史形势。自五世纪开始,罗马政府对西罗马帝国已失去控制,西罗马帝国渐趋全面崩溃。然而与此同时,那里的教会却日益壮大,渐渐成为普世教会的领导。使西罗马帝国的教会兴盛的关键人物乃大贵格利(或作贵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约540-604 A.D.),他被视为最后的教父,也是第一位教皇,是罗马天主教传统的开山祖师。因此大多数史学家都以贵格利一世登基作教皇的那年为罗马天主教传统兴起的肇始。正因这缘故,第二段的教会历史便是由主后五百九十年(即贵格利一世即位那年)开始,直至主后一五一七年1517马丁路德发动改教运动为止。史学家称这段历史为中古教会史。第三便是现代教会史,由改教运动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
每一段教会史都有其特色,有它时代独特的契机,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与危机,更有其独特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历史独特的地方。
初期教会:
初期教会的发展本身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当使徒们一个接一个离世以后,教会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教会一方面要继续使徒宣教的工作;但在另一方面,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教会在失去使徒属灵权威的领导下,如何保持纯正信仰及合一的见证?这是教会当时的问题。在这时期,教会一方面尽量保留使徒在世时的言论与教导,在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属灵领袖必须被坚立起来。我们通常称这时期为“后使徒时期”。这时期大概从主后一百年开始至主后一百七十年左右。在这时期,教会权威的形式开始产生变化。起初使徒直接地从基督承受使命去见证、传递祂的启示,因此对于教会信徒,他们的言行,都带有代表基督的权威。但他们去世后,教会便得依据另一种信仰、生活的指标,于是一些被教会普遍公认的文献及信条开始出现,以作为信徒信仰、生活最可靠的参考。圣经的正典便是在这时期开始形成的;比较详细的信经(如使徒信经)也纷纷在这时期出现。在这时期,信仰的表达都是非常单纯,没有深奥抽象的阐释,并且非常着重信仰在生活上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时期也是教会经历很大的逼迫,却又扩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教会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教会的组织还很简单,异端的影响仍未太猖獗,因此信徒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时的信徒绝大部分是基层的。这时期史学家称之为“后使徒时代”(Post-Apostolic Age)。
接着便是“尼西亚前时期”(Ante-Nicene Age)的历史,由主后一百七十五年开始至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亚会议为止。这段时期无论在内忧和外患上,教会都经历很大的压力。外患方面,就是教会接二连三的受到国家严重的逼迫,而异教徒的哲学家、文学家也多方面提出问难与攻击。内忧方面,就是教会内极端的信仰表达以及异端也多起来。因此在这时期,教会不单要向政府申辩,更要对应敌基督思想的挑战,同时也要为纯正的信仰争辩。因此,这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基督教正统神学思想的发展及护教运动的兴起。同时,教会在迅速的扩展中,开始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崇拜的内容也慢慢丰富起来。此时的教会不再是低下层所独占的了,基督教已渐渐渗入中、上层,因此不同阶层相处的种种问题便开始出现在教会中。
“前尼西亚时期”之后便是“尼西亚时代”了。这时的基督教,因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归信,已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逼迫的忧虑没有了,但内部的种种问题却浮现出来。最严重的问题是教会开始趋于世俗化和结构化。为了避免受这种趋向的败坏,不少信徒退到荒漠中,企图透过在独处中的安静与严谨的操练,保持圣洁的生活。修道主义的兴起便是这时代的特色。这时代另一个特色是神学争论的普遍。为了要排解这些神学争论,教会就得继续不断地召开大公会议。教会的分裂也因这些争论和会议渐趋严重。
进入第二段的历史,我们看到罗马帝国不断萎缩,蛮族经常入侵,罗马军竟无力抵御。主后四百一十年,哥特人攻入罗马城,使整个罗马帝国举国震惊。当时便有不少人认为这事件是罗马亡国的先兆,是罗马人背弃他们的天神所招致的惩罚。主后四百七十五年,蛮族再攻入罗马城,四处抢掠,若不是罗马的大主教苦苦央求他们不要焚城,恐怕罗马城便付之一炬。在这里顺便提一提,就是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已不在罗马,而在小亚细亚旁边的君士坦丁堡。自从主后三百一十五年君士坦丁迁都以来,整个罗马帝国的重心便从意大利向东迁移,这便造成意大利及意大利以西的国境空虚。小小的一队蛮族往往可以攻城劫掠,来去自如。帝国因无暇西顾,竟任由罗马帝国的西边自生自灭。正因如此,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西边的政治、经济及宗教领袖,蛮族入侵后,协助及领导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罗马的大主教。罗马天主教也就是这样渐渐壮大。在东边,神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下来,一个神学问题的纠纷解决了,另一个又出现。信徒的信仰生活已渐渐失去其活泼的能力。就在此时,大约是在主后六百三十年,回教突然兴起。回教徒在主后六百三十七年攻入耶路撒冷,不到两年,整个叙利亚也陷入他们手中。在五十年内,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大部分都落在回教徒手里,而教会却退缩到君士坦丁堡附近一带的小小角落,教会可算损失惨重。
当时的形势的确非常不利,西罗马帝国经常受蛮族的侵扰,人民不能安定生活;而东罗马帝国则落在回教徒手中。这真是令人觉得黯淡的时候,因此很多史学家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我们要弄清楚,“黑暗时代”并不是指教会内部黑暗,而是指整个罗马帝国的文明趋于崩溃,在多方面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不少文化的遗产也渐渐失落。反过来,教会是保留那些文化遗产的使者;例如在很多地区,在蛮族入侵时,农民往往迁逃,以致不少农地荒废,甚至连耕作的技术也都失传了。教会很多修士便负起耕作的任务,并且保留了耕作技术。其实这时期也有它光明的一面。这时期是教会向欧洲西边及北边扩展神速的时期。以罗马为基地,教会差遣传教士带领蛮族归主。从主后六百年到七百五十年间,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以及盘踞于现今德国、法国地区的蛮族,全部归信基督。再过不多时候,北欧也归入了基督教的版图内。
由于东边的教会大大的萎缩,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大公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人,而罗马教会因其宣教的成就,也成为欧洲所有教会的母会,受她的牧养与管辖。于是罗马天主教便日益壮大,而一度极具影响力的东方教会在历史上竟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以后教会历史的焦点,几乎完全在西方教会的发展。
教皇的势力日益壮大,教会的地位日高,权力的斗争及各式各样的腐败也开始出现。意大利的贵族经常控制教皇的推选及其他的政策,因此,一些德性败坏的人竟也当起教皇来。从主后九百年开始,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几经改革也无法扭转。在上的如此,在下的也如此,很多主教主管数个教区而从来不负牧养的责任。不单如此,他们竟将一些有利可图的圣职售卖,很多圣职人员的道德生活败坏非常。因此缺乏牧养和真理的教导,民间的各种迷信渗入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有时圣职人员更利用这些迷信鱼肉信徒,如颁布、售卖赎罪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神学方面,经院学派兴起,神学的反省几乎完全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系统俘虏。理性的论证往往取代了对神话语的聆听与阐释,神的道被化成一套一套抽象玄奥的系统,与信徒的信心经历及生活相去不知千里。
在这情况下,上至教皇,下至信徒,都觉得教会急需改革,但他们不知从何着手。偶尔有几声旷野的呼喊,但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到了十六世纪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文化意识的蜕变已由渐变而转速,急剧变革已如箭在弦。当一切条件就绪,马丁路德于一五一七年发动的改教运动便展开,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作出全面的检讨、批判与改革。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如星火燎原一样地迅速蔓延,最初在德国,后来在瑞士、法国展开。不久,英国因亨利八世未能取得教皇批准他与皇后离婚,因而与教廷决裂,另一形式的改教运动也在英国展开。在德国的改教运动产生了信义宗的教会;在瑞士,因慈运理(Zwingli Ulrich Huldrych, 1484-1531 A.D.)及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A.D.)领导的改教运动产生了改革宗的教会;在英国就产生了圣公会。信义宗与改革宗在欧洲不同的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丹麦、瑞典、挪威受信义宗的影响极深,而苏格兰、荷兰、比利时则受改革宗的影响较深。在英国,一些不愿接受圣公会体制的信徒在十七世纪远渡重洋到北美洲寻求教会自由,这是美国立国的先祖,他们大都受改革宗的影响极深。然而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波兰这些地区,改革运动因着各种因素而节节失利。所以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的传统依然很牢固地坚立在这些地区。如此一来,教会便呈现分裂之势;天主教与改革派三百多年来一直彼此敌视。而在改革派中,不同的宗派因着信仰表达的重点不同及体制上的差异,也形成了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势。
在十七、十八世纪,天主教方面将精力倾注于传教的事工上,他们在拉丁美洲、亚洲,甚至在欧洲本身都有相当的成就。而此时,改革派却纠缠于宗派间或宗派内的神学争论中,将不少精力虚耗,在传教方面几乎交了白卷。
十七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精神文明正发生很大的变化。理性主义渐渐抬头,科学也相应快速地发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好像一个机械的系统,里面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解释。于是,信徒的信心受到严重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竟削足适履地将传统的信仰妥协,因而产生所谓自由派神学。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西方在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之间,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这却带来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教会也因此感受物质主义很大的压力。教会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在另一方面,十八、十九,以至二十世纪初期却是教会复兴更新的时期。自十八世纪末,复兴的火焰由英国燃烧至美国,再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地区。这股复兴的火与教会传教的热忱相辅相成。因此,在这二百年来,改革派教会的增长也是空前未有的。
到二十世纪,教会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就如共产主义,物质主义,民族主义等。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二十世纪是基督教节节败退的时期。共产主义在六十多年内席卷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欧洲的教会似乎不断萎缩。然而,教会的生命力真是惊人的,在种种狂潮的冲击下,教会却不单没有退缩,反而有扩展之势。在主后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的一份研究中,发现基督教仍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教会也在不断地增长中。
二十世纪是西方传教士撤退时期,也是本土教会兴起的时期。许多第三世界的教会在负起自治、自养、自传的责任后,发展极其迅速。而教会史也从以西方教会历史为主导的阐述转向多元的历史阐述,而从多元的历史发展中寻求普世的意义。
二十世纪也是合一运动开展的时期,但可惜合一运动稍为开展,在仍未能将不同宗派的距离拉近前,便大谈世界宗教的对话与合一,因而在推动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教对谈、合作与合一方面,没有产生突破性的果效。而不久,合一运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从比较著重合一的讨论与活动,转移到政治及经济的解放,因而在第三世界的神学及教会生活,引起颇大的变化,也同时迫使普世教会正视信仰与处境的关连。我们可以说,二十世纪教会的宣讲是从过往回应理性思辩的时代潮流,转向回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势。
有人认为二十世纪教会最大的发展会在非洲和亚洲;在非洲,教会的宣教工作已经有相当的成就,而在亚洲,我们仍在起步的阶段。面对这么广大的禾田,亚洲基督徒的责任真是重大。
第三篇:工业设计史作业
产品设计中的合理与不合理
--论我眼中的iphone设计
工设0907 潘静密
“apple改变了世界,并且不只一点点。”当牛顿从apple落地悟出万有引力,apple已被誉为创新的代名词,影响和改变着商业世界。近年来**暗涌的电子市场,apple公司的产品可谓是独领风骚,以特立独行的姿态站在行业技术的最前沿,并一次次奉献出艺术般的完美产品,让无数消费者为之倾倒。就拿iphone来说,在技术领域内引发了无数次潮流,它一次次推出的革命性的外观设计,给已经陷入瓶颈僵化的手机设计带来极致的用户体验,使同行无不跟着apple的设计亦步亦趋。
iPhone 设计很好地将远程通信,IT 技术结合起来,集聚了最新显示科技的成果,最大地发挥了手提式电子设备的优势,实现了工作,办公,通讯、个人娱乐的一体化。而这对于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成功人士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当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同时拿出一台iphone4的时候,不得不承认,apple公司举世瞩目的成功。
“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to where it’s been。”乔布斯所说的这句话也同样是apple正努力在做的。Apple 不断推出的系列产品,每一个都给消费者带来激动人心的惊喜感,超乎想象的喜悦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对品牌价值的认可。抛开营销和市场因素,单从设计方面来考量,apple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不难发现,圆角、阴影、高光广泛应用于apple产品设计和互联网设计中,正是这三种元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图标的质感。给用户以极致生动的感官享受,也体现了apple在设计上的诚意和细节上的推敲。不得不承认UI的空间感是其一大特色,打破一般的平面感,用立体与三维方式来展现,大大增加炫酷和华丽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也成功凸显重要内容。有了空间感的思维之后,发现常规的设计可以有非常多的突破!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个人认为最能激发购物冲动的就是iphone的拟物化生命力,在这个充斥数码产品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人机之间的亲切感和交流度,极大程度地融化冰冷感,给用户以最真实而真切的感受,iphone4做到了,于是在那第一眼打动了用户的心。
当然iphone4也并非无懈可击完美的作品,在它受到热情追捧的时候,有些问题却依然值得考究。正如前文所说iphone“实现了工作,办公,通讯、个人娱乐的一体化”,我们是否理性考虑过多功能的必要性和社会性。各种智能手机多如牛毛的大小功能真正发挥功效的有多少,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除了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以及时下年轻人热衷的上网功能之外,很多闲置的功能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资源浪费呢?另一方面,日益发达的高科技致力于方便人类交流沟通却导致人们对机器的依赖而更加自闭。
在iphone旗帜下,全球的移动设备厂商疯狂追赶触摸屏的潮流,而这却是我个人认为设计中不那么优秀的地方。虽然触摸屏技术日渐成熟,但理性的分析,不得不承认在使用的交互模式,不如键盘有手感。
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运动知觉来感受认知这个世界,网络会议总或多或少存在真实感的缺失,六种感觉中某些感觉的缺失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不真切的认知。而触摸屏实际上是没有触摸感觉的屏,我们能接受这种不自然的幻觉,是因为现在的计算机界面到处都是这类虚拟的指代和不自然的错觉。但当你按下iPhone的屏幕按钮,你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按每个按钮都是一样没有真切的物体移动感知。当然,销售商和我们会说服自己接受触控屏界面这似乎微小的缺点,去换取诸如更大的显示屏幕和可调整布局的虚拟键盘这样的优点。但推崇触控屏没有缺点而抛弃感官感觉,在我看来是疯狂的,设计不是要将人与现实脱离,而是更好的和谐。
第四篇:基督教会工作总结
司徒镇基督堂口2011工作总结
暨2012年工作计划
司徒镇基督堂口现有信徒140余人。2011年,在市基督教“两会”和政府民宗领导关心指导下,在众弟兄姊妹的大力支持帮扶下,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相关宗教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我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鼓励信徒热心爱主、敬岗爱业,把爱国与爱教相统一,把弘扬博爱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过去一年,回顾起来是感恩的一年,收获的一年,蒙福的一年,现就神的引导数算主恩,并展望未来。
一、彼此扶持,做好牧养工作。
本堂口在牧养方面,积极引导信徒按时聚会、唱诗、读经,并带领信徒正确分解经文,引导他们存爱心、走正路、做好人,杜绝歪理邪说,摒弃封建迷信。一年来众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做好慕道班工作,经过学习、考核有十余人受洗加入教会,荣归主名!在敬老扶住方面,我们积极弘扬博爱精神,教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引导信徒尊上主的训言,爱人如己,恪尽本分,做和谐社会、文明家庭的光荣典范。本堂口全年组织数次敬老礼拜,为老年信徒捐献爱心食物,奉献助医资金,有些信徒更是身体力行,到老年信徒家中为他们浆洗衣物、照顾起居。圣诞节期间,各位信徒相互尊重,以不同方式向主感恩,并抓住机会广传福音。
二、加强建设,做好常规工作。
本堂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个小组如诗班赞美组、交流互助组、安全组、值班组等,各小组分工明确,专司其职,全力抓好防火、防盗、防疫等安全防卫工作,使聚会井然,忙而不乱。在队伍建设方面,堂口坚持民主办教,推荐在教内外表现积极,声名较好的优秀信徒进入同工班子,管理教务。在财务制度上,堂口实行“三把锁、开票、保管”三公开,做到用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钱账分管,所有收支单据执行“三支笔”制度,杜绝空条、白条,做到钱账相符,并且月清季结,年中公布逐项上墙,固定资产逐一登册。教
内信徒经常探访,主动帮补困难信徒与家庭,确保能过冬过节。
三、团结和睦,打造和谐堂口。
本堂口一直重视团结稳定和睦工作,无论是信徒之间还是邻舍之间,还是各种关系,团结爱心稳定是大局,荣神益人是见证。坚决抵制异端邪教的渗透,来路不明人员的讲道人我们坚决不允许上台讲道。注重加强教会硬件建设,教区环境优雅,各项设施完善,基本可以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过去一年,我们继续完善各堂口探访工作,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病重患者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服侍工作。
四、2012年堂口工作计划。
在堂口建设上,准备扩大堂口规模,教堂主体今年准备吊顶加固。以更好的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要求。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信徒素质,一如既往地推进我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积极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引导信徒爱神爱国,爱教爱家,爱己爱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最后我们以圣经共勉:“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7-58
求神祝福父老弟兄姊妹,求神祝福每一位爱主者,请继续代祷!荣耀归神。
司徒镇基督教堂口2012年3月
第五篇:中国美术史作业(精选)
中国美术史期末考查
班级:
工业设计111 姓名:
左承鹏
学号:
213110139
授课教师:
杨林
一、名词解释:
1、谢赫“六法论”:
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
六、传移模写
2、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一种以北齐画家曹仲达为代表,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另一种以唐代画家吴道子为代表,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3、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稠叠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4、石涛“一画论”:
一是作为绘画的本体,“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二是理一万殊,“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三是一气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线迹蕴含弥贯宇宙的生命之线。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先秦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答:青铜冶铸技术是中国先秦文明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商代就以成熟,周代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达到高峰。先秦美术以装饰风格为主导,它的形成有社会和艺术自身两方面的条件,而青铜器恰好体现这两方面因素,因此它在先秦文明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铜器是最早的金属工具,不过它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改变生产力,而是在确立生产关系上,并由此形成古代青铜器独立的造型体系,这从青铜器的三种功用(日用器、乐器、兵器)可以看出它是先秦贵族统治集团用来祭祀、享受和征战,体现了统治特权,比较有代表的器皿有商代早期的饕餮乳钉纹方鼎(日用器)、曾侯编钟(乐器)、越王勾践剑(兵器)。
然而,为贵族服务的青铜艺术,必然随着统治阶层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后期至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列国在政治上走向独立,这一趋势引起了青铜风格的转变。青铜器的风格转变与更新都是围绕着礼制的动摇而发生的,而在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风气中,青铜器物功用与型制纷纷脱离殷周巫教和礼教所规定的旧制,大多只是空有其形式。青铜器文明在先秦时代中的产生、发展、繁荣、消亡,深刻地反映了商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青铜器的风格转变正体现了先秦政治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它伴随礼制而生,也随同礼制而亡,可以说,先秦史也是一部青铜器发展史。
2、汉代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题材内容?
答:汉画的风格在两汉四百年历史中具有统一的基调。它在线描的基础上,积累起勾画立体形象的能力,并运用平涂为主的色彩,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汉画的质地各不相同,包托帛画、壁画、漆绘和汉代特别盛行的画像石、画像砖,然而它们都表现非常大气的共性,根据其风格可考究其源头,就其承接的主要传统而言,西汉的画风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最为直接。汉初崇尚黄老思想,整个社会风气与楚国相通,道家的“齐物论”把生死大事等量齐观,其中包含了远古时代万物有灵的巫术信仰。厚葬的习俗把现实生活和多种传说编织在一起,构成了汉画表现的基本主题。汉画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其铺陈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物象堆砌上,而是通过人物举手投足的动态来相互呼应,并用充满表现力的线条将生命注入其中,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的魅力不在于造型的真实与否,而在于笔墨线条的流转飞动。汉帛画继承战国楚帛画,所有形象都用墨笔勾画,轮廓十分清晰,这种手法通常称之为白描,而与此同时,汉帛画也将楚帛画中人物纹样的图案式处理转到绘画式的画面表现,生动展开了再现对象的探索过程,由于这个转变,汉画的人物描绘走上较为具象的阶段。
而以刻凿方法制成的画像石和用模压焙制的画像砖,在汉画创作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画像石在不同地区表现手法也有所不
同,比如徐州地区出土的画像石棺上,有表现汉代纺织技术的画面,是用浮雕形式,但加强了轮廓线的作用、陕西绥德王德元墓画像石,则在“减底法”的运用上结合了单线阴刻的技巧,把画面某些局部画到边框上,造成了奇妙的底图互换的视觉双关效果等。画像砖单线阳刻的造型方法和绘画更接近,勾线的能力发挥的酣畅自如,得心应手,汉画以单线勾勒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基本特色在此反映得非常典型。
从出土的汉画来看,其题材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日常生活的场面、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象图,这些题材构成了汉画的主体内容。
3、南北朝佛教石窟遗迹具有哪些突出的风格特点和综合成就?
答: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石窟艺术在南北朝开始兴起,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中,佛教石窟艺术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莫高窟,连接建筑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媒介,就是泥塑妆彩。不但石窟避免上可以装饰高低浮雕,而且各类佛教造像也可以根据窟内的需要,可大可小,随时调整,更重要的是,妆彩的雕塑作品也和布满窟壁的佛教绘画融为一体,铺天盖地,营造了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神奇世界,加之绘画题材和表现风格新奇多样,使得石窟艺术备受瞩目。
从规模空前的云冈石窟群来看,其突出的风格特点表现在许多不同地方,比如佛像的服装样式,早期的“偏袒右肩式”及“通肩
式”再到后来的“冕服式”,这都是北魏统治政权在汉化进程中的反映。还有一些佛传浮雕,它们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的风格,用连续成组的故事图来表现人物动态和背景。再到后来,云冈石窟的外来风格开始减弱,北魏迁都洛阳后,汉地的传统就成为主导的风格。而龙门石窟规模虽不及云冈,可其艺术价值却丝毫不为逊色,其中许多佛像代表了北魏后期流行的“秀骨清相”的造型风格,在衣饰方面,也富有生动的韵律感,使人想到北朝绘画中随后出现的“曹衣出水”的特点。还有克孜尔和莫高窟等石窟,那惟妙惟肖的雕塑,色彩鲜艳夸张的壁画,都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在这些石窟的艺术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来的建筑、雕塑、绘画等一系列的元素与汉代流传下来的视觉艺术相辅相成,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为后来隋唐的统一作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铺垫。
4、唐代人物画艺术家是如何认识和表现现实生活的?
答:作为唐代最杰出的人物画艺术家之一,不得不提到吴道子,他对于生活的认识和表现,完全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意兴,他的创作主题总是尽情地表现自己,他的画也正如他的生活态度,奔放豪迈、无所羁绊,喜欢打破传统,不甘于受规则束缚的那份洒脱,从他的画面中,不以精工见长,而是“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点画。人皆谨于相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作画的线条粗细变
化,不可穷诘,以表现“高侧深远,卷褶飘带之势。” 再说到王维,这个山水诗人兼画家,他所提倡的是一种文人的艺术理想,一种高雅的超然境界。由于出任过叛军手下官职,他的仕途一直比较坎坷,这也看破红尘,在长安郊外的蓝田过起隐逸的生活,这也导致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维总是用清新隽永的自然启示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从他开始,绘画的功能在逐渐改变,从面对公共服务政教,转向面对自我,服务个人和心灵。在画功技法上,王维的天赋可能略逊于吴道子,但在思想境界上,王维更胜一筹。
而阎立本作为宫廷画师,对绘画技法要求很高,也不便太多发挥自己的性情,因此他就感到因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心冲突,也就因此很难在他的画中看出他对生活的认识和表达。再到后来的仕女画派的张萱、周昉等人,他们是在描绘出一种健康美丽的女性,符合当时唐人的审美观,画中所展现的那种女性之美也在艺术价值上得到了肯定。
5、两宋山水出现什么样的风格转变?为什么会出现南北不同的风格转变?
答:北宋的山水画突出的是山水的整体性,注重整个山水画的布局,强调主次关系,而且一般都是雄奇险峻的山峰为主,突出山的庄严气势,流水仅仅是衬托山的存在。对于虚实的把握也是驾轻就熟,通常整幅山水画看上去虚实相映,颇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期间的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许道宁等人,他们用着各种独
特的皴法来描绘出山水的那种气势。而到了南宋,山水画出现更多局部的作品,画面的留白也越来越多,作品也不再像北宋那样突出山那雄壮的气势,而更加注重水的灵动性,整个画面突出一种细腻、秀美的感觉,注重水墨的表现力,营造出特有的空灵意境。两宋的山水从北宋的阳刚奔放到南宋的阴柔内敛转变,画面的意境也从庄严转变为空灵。
两宋山水画风格发生如此大差异的原因在于政治环境以及地理位臵的不同,北宋末年,宋王朝在金人的铁蹄下覆灭,因此在南宋的文学绘画作品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忧郁伤感,而不是北宋那种豪迈气魄。还有到了南宋,都城由原来的汴州变为杭州,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由中原地区迁到江南地区,由于地理位臵的不同,江南的环境特点也让南宋的山水画风与前朝迥然不同。
6、宋元绘画风格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
答:
7、吴门画家如何借鉴前代山水画的成就而自成面貌? 答:
8、清初“四王”、“四僧”是怎样得益于董其昌而自创局面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