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时间:2019-05-15 07: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篇: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领袖特点

典型人物:本世纪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强力结束寡头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坚决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使普京获得了“硬汉”称呼。中国某媒体做的有关普京民调显示,普京获得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喜爱。时势的选择、坚强的意志力、民众的需求,再加上其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成就了普京。

强力领袖首先自己的意志力要强,面对复杂形势个人具有铁腕手段和果敢的意志。其次善于借用民力。强力领袖不能靠匹夫之勇,一定要善于运用民力,借助整个统治阶级,乃至整个民众的力量。最后,强力领袖一定不是孤家寡人,吸纳众人的心胸心襟要宽。

开赛车、骑哈雷、秀马术、驾飞机、猎老虎……长期以来,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而面对着执政中的诸多危机,比如当前的乌克兰困局、早年的车臣战争等,普京无不展现出“铁腕”姿态。那么,“硬汉”的背后是怎样的个人“信仰”?普京信奉着怎样的价值观呢?

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信奉“保守主义”。他说,“自己是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实用主义者”。此后,他在当年底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演讲、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年度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谈话数次强调了自己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倾向(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

普京“保守主义倾向”的提出背景

其一,苏联解体后国家信仰的缺失。苏联解体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粉墨登场,各个阶层和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了国家认同缺失,思想道德退化,社会停滞不前。普京提出“保守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保持俄罗斯的精神民族认同”。普京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国家信仰的缺失,同时更有利于加快俄罗斯寻找民族思想的进程。

其二,对意识形态领域全盘倒向西方的反思。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在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全盘接受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当时的俄罗斯精英承认了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唯西方马首是瞻。然而片面追求西方价值观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俄罗斯民众对西方式的民主已经厌倦,他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照搬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恶果。现在普京明确说道: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不适合俄国国情。

其三,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需要。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激进经济政治民主化改革未给俄罗斯人带来预期收益,反而造成国内政治持续动荡、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挫败之后,俄罗斯人渴望稳定和安全的生活,希望加强国家权威,使俄罗斯走出困境,走上大国之路。

早在2000年《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就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动荡和经济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再也不能经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与灾难以及激进改革了”,因此,他认为“经济和民主改革应该采取渐进的、审慎的方法进行,保证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2012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稳定是发展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条件”,当年12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再次坦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定”。俄罗斯“战略通讯中心”的迪米特里?阿布扎罗夫对此评论道,在经济环境比较困难的背景下,人们更趋于谨慎,“对很多人来说,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倾向于保守,这是正常的,是全球性的趋势”。

普京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缘起于西方,又独具俄罗斯的特点:

强调稳定发展为精髓

2013年9月3日,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夕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普京强调,“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保守主义意味着立足于传统价值观,意在发展是其必要元素,这是绝对原则性的东西”。在同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他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句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保守主义的含义不是阻碍向前和向上(发展),而是阻碍向后和向下(发展),阻止混乱局面的产生”。这句话包含了保守主义的本质: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实现多元化和选择的多样性。与自由主义不同,它是在精神目标指引下的发展。

一般说来,保守主义都重视社会秩序,而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是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国家。与西方保守主义者相比,普京更加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政治层面,加强在国家权威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强调有序和控制;在经济层面,发挥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寡头绑架国家的局面,理顺了市场经济秩序,增强了俄罗斯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普京还重视对国家媒体的控制,收回了公共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的控股权,重组国有媒体。

强调尊重本民族历史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奉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近代历史特别是苏联时代的历史,从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所以普京当政后多次要求澄清历史领域的乱象,并为此专门成立由国家杜马主席拉雷什金领衔的国家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2014年1月普京在接见这个委员会时指出:人们时常有意无意轻视我们的先辈在过去的年代所做的一切,或者轻视近百年来俄罗斯国家的存在,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普京主张尊重历史传统,强调家庭观念,更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们只有历史的耻辱感,蔑视甚至仇恨自己国家的历史,否认国家的历史经验,任何民族认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尊严感、没有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批评是对自己的贬低,毫无成果可言。”普京强调对祖国历史的认知和尊重应该建立在真正的爱国主义基础之上,缺乏爱国主义思想而妄谈民族认同是无益的。

普京认为,争夺价值观的斗争,是不同于军事战争的另一种战争形式,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同样能够导致国家崩溃和分裂。2012年9月,普京邀请俄罗斯各界代表在克里姆林宫进行座谈,主要讨论爱国主义问题。他认为,爱国主义是决定青年人精神状态的道德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建设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发展社会,最终巩固我们的国家。普京保守主义的重要内涵是正面评价历史传统,把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社会史看作仿效的榜样,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强调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维护世界多样性

普京奉行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反自由主义和反西方主义的。他主张世界多样化,指出“一些国家企图用某种方法恢复单极世界的统一模型、侵犯国际法和国家主权。这种单极世界的统一模型需要的不是主权国家,而是附庸。在历史层面,这是在拒绝自己、拒绝神赐、否定世界多样性的本质”。

他强调俄罗斯文明国家属性,重视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2012年1月,在为竞选总统而发表的有关民族问题文章中,普京首次把俄罗斯称作独一无二的文明(国家)。普京的这一思想得到多数俄罗斯人赞同。正如莫斯科与全俄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所说:“俄罗斯是一个文明国家,它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自己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己的社会和国家模式、自己的历史和精神渊源体系。”

普京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模式。他指出,那些企图迫使俄罗斯借用外来文明的粗鲁行为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对思想、意识形态及外交主权的向往是我们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文明国家模式决定了我们制度的特点,它灵活地照顾到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宗教传统,保障了多样性的统一。

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期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避免与西方产生对抗。1995年5月31日科济列夫宣布俄罗斯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罗斯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等条约。俄罗斯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西方的援助。但西方仅仅口惠而实不至,还不断蚕食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昔日的超级大国沦落为“西方国家的小伙伴”,俄罗斯的民族尊严受到极大伤害。在2014年3月18日讲话中,普京深刻总结了自己思想的这个变化。他说:“我曾经真心希望能与西方的盟友展开对话,一直希望能就重要议题与西方国家展开合作,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开放且诚实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回应。相反,我们一次次地受骗。”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普京坚决主张反对单一霸权主义。普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否定主权过时论、支持走不同的民主发展道路。普京上台前后,俄罗斯以及西方的媒体纷纷对普京及其思想进行猜测,一些分析家试图给普京贴上这样或那样的颜色标签。有人断言普京是“反共分子”;有人认为他是“保守克格勃”,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者”;有人说普京是“民主派”,反对意见则称普京是“铁腕专制主义者”;有人认为普京既不属于右派,也不属于左派;也有人认为他政治上非白,也非红……

普京自己多次强调:要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他提出信奉保守主义,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普京的思想定位,使普京的思想成为可以捉摸的,使俄罗斯国家发展有一定思想轨迹可循,这就是其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李晓华博士后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普京的强硬举措

普京治国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务实的精神,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俄罗斯实际为坐标,力图探求一条符合俄罗斯实际的“普京之路”。他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强硬措施,使俄罗斯收获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以及人民的富裕,其权力地位也日益巩固。

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取得显著成果。普京总统深得民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他果断作出了清剿车臣分裂分子非法武装的决定,从而保持了俄联邦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对于俄罗斯而言,车臣恐怖分子不消灭,俄罗斯就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实现“振兴俄罗斯”的宏伟蓝图就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所以,普京决定在车臣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坚决消灭闹分裂、不断制造恐怖事件的非法武装。

向寡头开战,结束寡头政治。俄罗斯的寡头拥有巨额资产,控制重要经济领域和媒体,还赞助政客竞选,左右政府政策,甚至成为西方势力的代言人。2000年,普京在竞选总统时,一反叶利钦的做法,刻意与寡头保持距离,不理睬他们递过来的“金色橄榄枝”。上台后,他立即与寡头“约法三章”:2000年以前的事既往不咎,今后依法经商,不准干政。普京首先打击了金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媒体汽车大亨别列佐夫斯基,迫使他们逃亡国外。随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矿业大亨波塔宁被起诉。2003 年政府以经济罪名逮捕了试图干预议会选举的大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2005年将其判刑,并开始对一些石油公司和银行重新实行国有化。这标志着“寡头政治”的终结,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强力部门。普京上台后,面对的是一个国家权力已经七零八落、国家元首对政权的控制几乎为零的局面,政令出不了克里姆林宫。普京抓住了一个要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000年5月13日,他签署法令,把俄罗斯80多个联邦主体(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区、州和自治州)按地域原则联合成7个联邦区。他任命可信的军官,尤其是打过车臣战争的军官担任驻联邦区的总统代表或军区司令,实现了总统本人对各地区的垂直领导。

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2001年底,普京支持议会的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左、右两翼反对派均失势。2003年12月议会选举,政权党(统一俄罗斯)获得议会2/3的席位。2004年3月总统大选,普京得票率高达71.31%,其权威无人可以撼动。新政府的成立消弭了政府与总统的分歧,从而实现了俄国家政权体系在普京领导下的高度一致。

……

第二篇: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

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

(哲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2009级 赵杰 20090140130)

【摘要】 保守主义的崛起是多方面的原因,它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捍卫传统,推崇传统和进化。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传统与历史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与社会进步是互不相离的,传统文化推进了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反之,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了传统的发展,提高了社会保护传统文1化的责任心。

【关键词】 保守主义 传统观 社会发展 相互促进

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多方面原因的集合,保守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进步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让我们在看待传统文化的时候多了一些理性眼光,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良性作用。

一、保守主义的传统观

(一)保守主义的定义、内涵

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它来源于一种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把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欣赏和失去它的恐惧集于一身。保守主义其实是一种“情景意识形态”,是针对“对现状的具体挑战”而做出的反应。“如果把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所拥护的制度罗列出来的话,它将包括国王专权、君主立宪、贵族特权、代议民主、总统独裁、高关税和自由贸易、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国家主义和联邦主义、遗产继承社会,此外还有资本、市场社会及各种各样的福利国家等等。毫无疑问,今天的保守主义者不会热衷于那些它现在不感兴趣的制度和实践。但是,保守主义者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上曾经捍卫过他们现在所痛恨的制度。如果再看一下世界的话,他们可能还会发现,自己所想加以守护的制度也许在其他国家的保守主义同伙眼中,简直是荒唐可笑

1伯克认为人性是不完善的,而且是不可完善的,他反对抽象的人权观,的。”○

强调人权的具体性,并且质疑理性主义,推崇经验思维,他主张改革,却又谨慎革命,认为自由是有序的自由,自由只能是秩序与权威下的自由。○

(二)保守主义的崛起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是战后西方的政治风向开始右转的时期,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打碎了西方人的“福利国家”美梦。于是右翼的保守主义迅速崛起,从西方社1(美)穆勒:○《保守主义》 百度文库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 百度文库 ○

会的各种传统中寻找挽救资本主义危机的工具。1979年,英国保守党以压倒优2势在下院选举中获胜,撒切尔夫人打着“新保守主义”的旗号登上首相宝座;1980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入住白宫;1983年,联邦德国的保守组织基督教社会联盟与基督教民主联盟联合获得26年以来的最高选票

1保守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主导了20世纪80年代西上台执政。○

方国家的政治舞台,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稳定发展后出现的深刻危机。首先,福利国家政策引起的生产停滞和物价上涨的危机时保守主义崛起的主要经济原因;其次,国家干预的过分扩展,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的滋长和政府权威的衰落,而由此引起的严重不满是保守主义兴起的重要政治原因;最后,人们内心空虚和道德观念淡漠引起的精神危机,是保守主义崛起的思想文化原因。○

(三)保守主义的传统观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传统是智慧的来源。它坚持守成的原则、传统的原则、谨慎的原则、等级的原则、社会连续性的原则和不完善的原则。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捍卫传统,维护已有的习俗和传统。如果以“传统”来定义,保守主义者便是努力保存人类的传统和制度中最好的东西的人。保守主义者所说的传统并非抽象之物,他们并非把一切既定观念和社会现状都奉为传统,他们所尊崇的乃是特定的传统,提倡传统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保守主义的政治伦理学乃是建立在特定传统的逻辑基础之上。柏克说:“个人可能是愚蠢的,但是人这个物种却是聪明智慧的。”经过累积和筛选而成的传统便正是智慧的宝库。人类要靠道德传统、社会经验和先辈积累的知识的指引。”

二、如何对待保守主义的传统观

保守主义之所以会强调传统是因为:首先,传统能够向个人提供一种归宿感和安定感,这些传统和习俗为人民所熟知,因此,向人们提供了某种身份、认同以及有根可归的感觉。因此,传统不仅仅是经受过时间检验的社会制度,而且是为人们所熟悉,并能够产生安全感的一切习俗和社会实践。传统是一个社会的共同财富。是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分裂的力量。传统的社会整合功能,远非理论所能比拟。其次,保守主义把传统看作是真理与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来自传统的知识比来自理性的知识可靠得多。常识也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并非要人放弃独立思考。传统是独立思考的向导,从而使得思考能够更接近真理。仅靠理性不足以发现这些客观真理,并把它们转化成社会制度和社会方式。没有传统和习俗的帮助,人们无法抽象地创建社会秩序,无法规范个人的生活。所以,人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传统的掌心。再次,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与历史的经验是现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和历史经验的了解可以克制个人的狂妄和自大。1 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二版,第57—58页。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二版,第58—60页。

保守主义认识到真理当然超越传统,超越任何时代的智慧,不论这个时代多么古3老,多么久远。但是,真理并不是传统的敌人,真理恰恰可以通过传统表现出来,当然不是全部。所以摆脱传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摆脱传统已经展现了的那

1传统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仅凭理性,我们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一部分真理。○

所以,脱离了经验的理论和理想是十分危险的。每个社会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传统虽然不是人生和社会政治生活唯一的指南,但却是十分有益的指南。对传统的尊敬并不排除理性的用场。传统可以充当运用理性的指南,而不是压制理性的工具。所以保守主义虽然认为传统十分重要,但传统并不是一切,这与守旧派不同,在守旧派眼中,传统与过去就是一切。

在这种意义上,保守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对任何条件下的一切问题都有先定的答案,并提供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价值系统。保守主义的主张和原则是来自传统和经验,而不像激进主义那样来自抽象的理想和相关的理论。因此,依靠传统的对立面是依靠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理论与传统的最大差别是理论未经过检验。经过检验并被证明为有效的便是传统。违背常识的理论是极其危险的理论。系统的、完整的、建立在演绎基础之上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常常是通过忽略现实来取得的。

正是由于保守主义捍卫传统,人们通常把保守主义所坚持的传统观解释为人类维持现状的行为举止,乃至顽固坚持陈旧迂腐陋习。但是作为人文科学和政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潮流,保守主义虽然反对革命,但推崇传统和进化。它所提倡的传统观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因此保守主义者虽然主张传统,但绝非反对一切变革,他们所反对的只是否弃传统、危及秩序付诸于暴力实践的变革。保守主义的传统赞成的是与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环境相一致的行动。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以一种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方式行事,这是一种其结构不可能事先决定的行为。尽管许多保守主义者强调传统,十分恋旧,但保守主义绝不是恋旧主义。保守主义所强调的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生活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价值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代之以新的传统,因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发展

传统并不反对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传统摘取反动、倒退的帽子。保守主义强调与传统的衔接,注重有序变革的这种传统意识,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及防止文化失范,起到了纠偏、补充和缓冲的作用,有效的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保守主义的传统观捍卫传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社会发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们曾打击过传统文化,但是保守主义的传统观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观点。当然,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但是4不可否认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这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古代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开创了一个新兴的繁荣市场,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达到2108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私下交易和黑市,算上的话估计达到

1如此多的交易额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并且提升了人民的文化品位,打造出许多强势文化品牌。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的影响比战争更深刻,近些年来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美国的大片大量侵入中国,使年轻一代沦陷在外国文化中不能自拔,让外国公司赚足了腰包。然而,中国在文化这一块的发展不是很好,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建设出一艘艘文化航母,抵御外来低俗文化的侵略,一步步向周边扩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建设一个高品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养

当代中国道德观逐渐沦丧,一例例鲜活的事件触动着我们稚嫩的心。南京彭宇案、重庆万鑫案、郑州李凯强案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山下五千年,在历史轨迹中不断升华,一代代中国人弘扬和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为何到了今天会落寞呢?难道要湮灭在历史的车轮中!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不说齐家和治国,单说修身,我们做到了吗?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我们做到了几条,个人美德素养提升几何?2010年12月15日,深圳市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跌倒,无人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死亡。保安说不是冷漠,怕承担责任。许多人都提及受彭宇案影响很大,怕好心没好报!该案正让全社会付出惨痛代价,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大学生救人英勇献身,却遭到无良捞尸者“挟

2„„一个个极不健康的现实标本,尸要价”○让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和漠视。“济危扶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民契约理性力量薄弱导致的社会信任纽带断裂。在如此状况下,我们应当积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让传统美德遍布社会每个角落,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根除危害社会美德发扬的隐患。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思维,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和谐的传统,甚至可以说,“和合”文化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崇尚和谐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孔子的“泛爱众”、“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想社会伦理原则体现出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和“非攻”主张,都表明了我国古1 百度知道 艺术品市场交易额 ○

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5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更是吟唱了多

1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得不少代的一种公平和谐社会的理想。○

和谐起来,各种矛盾冲突、贫富差距扩大引起的不和谐思维等严重影响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思维,而和谐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基础的支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谐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不断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冲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切实推进以收入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准则。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就是培养民众“公共精神”,关键是尽快形成社会认同感。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则是社会认同感形成的道德基础。一个民族的成长要靠民族文化滋养,这已经为中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所明证。

四、加强社会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保护。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越来越严重,虽然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得到了足够多的重视,但是没有一颗责任心,文化传承终有一天会断层。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不是我们个人的,是中华民族共同所有的,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国家的责任,也不是民间文化协会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传统优秀文化为经济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建设发展反过来也要给予传统优秀文化足够的保护。首先,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其次,成立或加强专门的文化协会的影响力,避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效力;第三,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打造全民文化社会,使人民自觉地维护和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第四,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心,增加相关领域的财政支出,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强力支援;第五,打造文化品牌城市、公司集团,使获益方自觉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只有动员全社会共同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才不会断层,才能更加繁荣的发展下去,希望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能很好的互动起来,相互促进发展。

保守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政治思潮之一,自然有其崛起及发展的道理。它强调传统是智慧的来源,并且推崇传统和进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捍卫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一切传统,而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对当代社会各方面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传统文化、习俗。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充分接受传统文化会推动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反之,社会发展也要反哺于传统文化,捍卫传统文化的地位,提高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参考书目】王恩铭 “论美国新保守主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10期

徐大同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刘军宁 《保守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任晓、沈丁立主编 《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 上海三联书店 2003年版

第三篇: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

张鲁艳

平顶山学院英语系

河南平顶山 467002

摘要: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即意识形态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理论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女权主义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Ide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y Susan Bassnet and Andre Lefeve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ideology influences translator’s choices on translating material, influences their concrete translating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Key words: ideology;poetics;feminism

引言

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翻译研究始于二战以后,并出现了许多翻译流派。根茨勒(Gentzler)在他的《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这些流派,其中包括美国翻译研讨班、翻译科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派,并出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等。而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中,又有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如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巴西食人翻译理论、多元系统论、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不仅是对翻译认识的加深,是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人类学都有重要启示。文化研究早已成为中西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1990年,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合编的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进一步推动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该书也强调了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自此诱发了西方翻译学者对意识形态和翻译关系探讨的兴趣。这一研究领域的西方学者除上述两位外,玛丽亚 铁木志科(Maria Tymoczko)、赫曼斯(Theo Hermans)等也对权力、意识形态、政治斗争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意识形态与翻译

什么是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的。“最初是把它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主体,用于对宗教的现代批判,其概念囊括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是我们自己与世界之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P16)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把意识形态界说为“观念体系,它由指令我们行动的形式习俗和信仰构成”,也有人把意识形态解释为“制导性观念,它解释社会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或者人们允许社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而罗特曼(Yury Lotman)把意识形态描述为“框架性观念,它由某个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可以接受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构成,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接近[2]文本。”(P12)《现代汉语词典》对意识形态作如下解释:“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1]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 总之,意识形态的内涵涉及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与社会实践,无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勒弗菲尔的理论中,翻译是改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和文化形象,实际上也是译者对文本的摆布,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实际上,翻译就是一种文化改写,一种文化操纵。勒弗菲尔认为控制文学和翻译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在文学系统之内,就是文学的专业队伍,包括评论家、教师、译员等等。另一个在文学系统之外,就是所谓赞助者(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制、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这个赞助者可能是一个人,或者宗教组织、政党、阶级、宫廷、出版社、大众传播机构等。一般来说,赞助者最关心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通常管得很严。至于涉及文学观的问题,则会把处理的权力下放给专业人士。[3](P176)因此,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什么形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有时是译者本身认同的,有时却是“赞助者”(patronage)强加于他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的。其次是当时译语文学里起支配地位的“诗学”(poetics)。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原文语言和文化万象带来的各种难题,译者也会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寻找解决办法。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往往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交流。这种交流包含着对抗、妥协、融合。作为译者而言,翻译活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这种活动又必须遵循译入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超出此种意识形态的界限。当然,翻译有时也会对译入语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但翻译作品中所带有的意识形态要以读者能够接受为限。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体系,有着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边界,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意识形态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

意识形态与翻译呈互动的关系。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同时翻译也对译入语的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促进加强或破坏颠覆的作用,而这一点又常被人忽视。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一详尽阐释。

1.意识形态与翻译文本的选择

任何翻译活动皆是有原因的,或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为特殊团体服务,为一政治目的服务,为一经济利益服务;或由于译者本身的兴趣、偏爱。不管哪种情况,要想出版发行,就要符合赞助人的要求,符合出版商及社会的期待视野。当然若想自己把玩,自己品味,也无可厚非。也有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需要勇气的,也需要时间去等待意识形态的慢慢改变。总之翻译作品的发行和读者群的接受与译入语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所以翻译文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同时对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代翻译中有两位旷世奇才,一为严复,一为林纾。康有为曾赞曰:译才并世数严林。称二者为“译才”并非由于他们的翻译多么忠实于原文以及翻译得多么准确无误。相反,这两位“译才”一百多年来一直遭受翻译界对他们的口诛笔伐及声讨批判。然而他们的译作还是在社会上大受欢迎。反响非同。究其原因,一是严复林纾乃古文大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夫,译笔优美,引人入胜;二是他们的译作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严复介绍的西洋思想和林纾翻译的西洋小说无不对社会起到了震撼作用。

严复是一位翻译家,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他的翻译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选择,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这个政治目的里交织着他个人的政治意识和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个人的审美意识和目标读者的审美意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或从目的论的角度看,严复的翻译都是极其成功的。他成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功地通过翻译,利用异域的意识形态颠覆了中国当时的封建传统意识形态,唤醒了知识[1]分子的革命和民主意识。(P20)严复对翻译文本进行了精心选择,从亚当斯密的《原富》到赫胥黎的《天演论》等等,每一本都代表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或主导意识形态的经典之作。严复在国难当头时选择《天演论》就是他胸中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忧国忧民的激情所使然。他的译作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法治、经济等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正是当时中国最缺乏的思想。

再看林纾,他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也是欧洲文学名著输入中国的第一部。这部译作的出现,震动了中国的作家和文艺读者,给中国的小说界输入了一股新鲜血液。那种才子佳人式的大团圆结局的中国旧小说已不能表现时代精神。之后,林纾又翻译了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这部译作的问世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劳工屡遭欺侮屠杀,林纾出于爱国热忱,有感于这种“为奴之势逼及吾种”的事实,希望翻译此书给国民敲响警钟,使他们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林纾的译作出版后在广大人民中间激发了国家要富强、民族要独立的爱国主义思想,萌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翻译的170余种作品尽管漏译误译删节触处皆是,然而其生动优美的译笔,风趣夸张的风格在读者中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他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说:“我自己就是读了林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一大发现,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我事先也看过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周桂笙等译的侦探小说等,都觉得沉闷乏味。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4](P83)林译小说的魅力与影响自此可窥一斑。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除他独一无二的译笔和风格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及翻译动机。林纾所处的时代,正是清廷腐败衰微,列强入侵瓜分中华国土的时代。所以,从一开始,林纾便受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思想和翻译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发展翻译事业,才能“开民智”,才能抵抗欧洲列强。他认为,救国应该靠实业,而翻译工作就是他自己的实业,他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国人救国救民之情。可见他的翻译受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同时译作又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鲁迅1909年在日本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主要收录了他翻译的欧洲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可惜当时革命条件尚未成熟,作品出版后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冷淡待遇,上下两卷每卷只卖出了几十册。鲁迅翻译的动机是严肃的,旨在“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然而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却不被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所接纳。

五四时期我国的翻译界涌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大量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尤其是俄罗斯文学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当时翻译俄罗斯文学的数量相当大。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中《翻译总目》的统计,五四以后八年内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印成单行本的共有187部作品,其中俄国有65部占三分之一强,此外是法国的31部,德国的24部,英国的21部,印度的14部,日本的12部------65部作品中又以托尔斯泰(12部)、契可夫(10部)、屠格涅夫(9部)为最多。[4](193)这足见当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状况中,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摸索着生活的真理,他们在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不同时期的不同意识形态决定了读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从而决定了赞助人的翻译取向。翻译主题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发展意识、文化形态作用于赞助人对翻译内容的取舍。翻译也反过来改造了文学、作者,而且在压制性社会中明确地充当教育、提供信息、改变政治价值观念并因而改变文学价值观念的工具。郑振铎曾指出:“清末的[4]翻译每每是利用外国小说著作思想来做改革政治的工具。”(P161)看来翻译的政治动机与文本的取舍也息息相关。

出版机构与组织者在文学翻译的生产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意识形态经常受到赞助人,即委托翻译或出版翻译作品的人或机构的加强与实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东西方对立冷战,中国的出版界在选择译本时必然要反映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作家作品都有较严格的选择,只有那些进步作家和进步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才能入选。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运用

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进行解读,解读者的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立场与二度编码的翻译行为关系密切。在跨文化交流中,译者可以有多重文化身份,它的意识形态也可能是多重的、复杂的。译者在重新表述意义时,对源语文本进行挪用及改写,大多以意识形态为因。毫无疑问,意识形态会影响翻译策略,集中体现在改写、删减、选择、省略等方面。无论主观意识所致,还是客观环境所迫,译者总不免对源语文化进行挪用和改造,以满足译语读者的期待和维护整个译语意识形态系统的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当属佛经翻译。佛教思想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思想,在中国几乎完全没有可以依托的价值观参照系。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儒家的意识形态和道家的意识形态,而佛教要想进入中国,免遭本土意识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形态的抵抗,就必须变更其形式或内容。历代佛经翻译大师常常用儒家道家的价值观来解释佛经翻译。三国时的译经僧人支谦在《法句经序》中就常借用孔子、老子、庄子的文学观来阐述他的翻译观点,如他引用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和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义。”佛经翻译初期,为了寻找中印文化的沟通点,译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词语去翻译佛教的名词、术语,如用“本无”译“性空”、“真如”,用“无为”译“涅槃”,用道家的吐纳(入息、出息)去译佛教的禅观(安般)等等。[4](P46)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针对这一事件,中西媒体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交锋。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短语出现了两种译法,中国媒体译为return to China, 而西方媒体译为revert to China,一词之差,却包含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含义。

revert to China是一个法律术语,指捐赠者捐赠的财产到了捐赠者与接受者商定的法律期限后返还给财产的原捐赠人或他的财产继承人。根据这个解释,英国对香港的占有是基于大英帝国和清政府共同商定的协议,不论是占有还是交还都是履行法律义务,是值得称道的遵法守法行为。“回归中国”正确的翻译应是return to China,表示物归原主,尤指归还被他人非法强占的财产,或被强盗硬行掠走的财物。由此可见,对香港回归的不同译法已超出了语言层次和翻译技巧范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西方媒体故意使用revert一词来掩盖非法侵占香港的事实。[5](P65)

再拿严复为例,选择了《天演论》为翻译文本后,他对翻译策略的运用也下了一番功夫。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被译界奉为圣典,然而他自己的译文又是如何忠实于原作呢?让我们对比一下《天演论》开场白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Except, it may be ,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ing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严译]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榄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味,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4](P120)

对比之后,发现严复以中文短句译英文长句,以第三人称译第一人称,译文首句便是“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通篇考察《天演论》,可以发现严复对原文多有增删,有时还加入自己的话来发挥原文之意,甚至更改原书的比喻。对某些词语重点发挥,并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整段整段地以自己的语言译述,删略其次言,突出其要旨。严复对原作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或改写,甚至为发挥、为达自己之旨而不惜改造原文,其译文之“信”也就有限了。但他不追求“忠实的译本”,而采取达旨的方式进行翻译。他的目的是以赫胥黎的书为底本,向中国传播进化论思想,并向国人发出由于积贫积弱而有亡国灭种危险的警告,号召人民奋发图存、自强保种。[4](P123)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中“雅”的标准历来遭到译界的质疑。严复的“雅”指的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进行翻译。他这种特殊的译法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严复心中预定的读者群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些人足以左右大局,但却往往保守成性,甚至冥顽不化,而要让他们接受思想启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严复真是用心良苦,他调动了各种风格手段来增强译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包括“汉以前字法”。[6](P26)

众所周知,林纾的翻译中错译误译漏译随处可见,其翻译中“删节原作”和“增补原作”的现象更比比皆是。这与他不懂原文有关,与他落笔如飞的速度有关,但也有一些是他有意为之,或添油加醋,或信笔行之,或插科打诨,或抒写己见,然而正是这一“讹”的译法使读者对林译留恋往返,赞叹不已。林纾的翻译策略变化不断,尽管许多不为人称道,但也达到了他自己的目的,符合社会意识的期待,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美国译者Evan King在20世纪40年代初翻译了老舍的两部作品《骆驼祥子》和《离婚》,并对原作做了很大改动。《骆驼祥子》的悲剧结尾被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祥子最终找到了小福子,并把她从白房子中救了出来,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译文出版后立即成为了美国的畅销书,但遭到老舍先生的严厉批评,并引起了强烈不满。然而Evan King在翻译《离婚》时依然篡改了原文,《离婚》中对民族软弱性的深刻揭示与讽刺变成了哗众取宠的轻浮小闹剧。Evan King对这两部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说到底还是出于对当时美国意识形态的考虑。当时二战尚未结束,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民众精神处于紧张状态,需要轻松愉快的娱乐。另外美国在经济上正处于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期,紧张的劳动之余,也需要轻松的享乐。大众文化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兴起,这一大众文化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通过掩饰严酷的现实和各种各样的激烈矛盾,让读者沉浸在一种虚幻的和谐、欢乐和圆满之中。[7](P67)为了取悦于读者,为了保证译作的畅销,为了顺应译语意识形态的要求,译者对原作进行了粗暴的干涉,大幅的修改甚至歪曲。意识形态与翻译理论

中西翻译界多少年来一直对译作是否“忠实”于原作的翻译标准情有独钟,不耐其烦地探讨这个问题。中国自严复提出“信达雅”的标准后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辩论,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纠缠于此不能释怀。直至后来西方翻译界有了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翻译流派,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才使得人们开始重视意识形态。女权主义翻译观则反映了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的一个侧面。长期以来,人们总将翻译比作女性,比如:“美丽的女人不忠实,忠实的女人不美丽”,“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原作是强壮而富有创造力的男性,译本是羸弱、派生的女性”。这种把翻译视作女人的翻译观不仅贬低译者和译作,也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女权主义翻译观主张消除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重视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女权主义的目标就是要批判那些将女性和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原因及负面影响,并动摇此观念赖以产生的基础。[8](P27)

结语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影响的程度有大有小,大到影响文本的选择、题材的选择,小到影响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文本进行的操纵性改写或隐或显,但却无法消除。Lefevere 和 Bassnet将意识形态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研究视角,译界人士从翻译标准的框架里跳出来,转而研究文本之外的因素,从单纯的语言层面上转向研究语言外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制约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变、文字的转换,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妥协。翻译不是一方净土,也没有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利益的冲突。在评价译作时不应一味提倡所谓“忠实”,评论家也不应把翻译错误挑出来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探究所谓“错误”的成因。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该译作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给译者一个相对公允的说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意识形态确实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但这种影响却不是绝对的、无限扩大的,它只能是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的。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 王东风.一支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 2003(5)2.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 2003(5)3.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4.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 朱刚.政治词语

词语政治---一个赛义德后殖民个案分析[J].外国文学, 2002(4)6. 黄汉平.文学翻译“删节”和“增补”原作现象的文化透视——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3(4)7. 李霞.权力话语、意识形态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8.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3(5)作者简介:

张鲁艳(1970-),女,汉,河南省鲁山县人,平顶山学院英语系讲师,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的是松散、弥漫状态的文化被提纯之后形成的结构严谨的思想力量,它一旦被人掌握,就能以最小的冲突(矛盾)获取最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法国哲学家阿苏撒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政治权力的概念分离开来,并用意识形态去解释人们是怎样用物化、形式化的行为活动去感知想象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散漫的意识(主意)被整理,被系统化,被浓缩成为清晰的概念,被组合成为一个想象的世界。

组织中的人总是生活在某种意识形态之中,我们暂且将它的优劣伦理价值判断留给政治学去讨论。在意识形态中,人们焦虑不安的心理获得暂时的平衡,因为意识形态为人们原本无目的的行为活动提供了意义和价值,赋予人们存在的理由。

先锋企业将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颠倒过来使用——先创造想象的世界,“营销”代表这个想象世界的核心假设和概念,然后生产转化用的产品、仪式、符号、组织(兴趣小组)甚至语言,来具体表现抽象的概念。企业意识形态在利用物质产品和有形的服务表达设计出来的抽象概念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影响力制造了受众并获得超值收益。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企业文化的思维模式与企业其它工作的思维模式有较大差异,它是主动创建企业意识形态,并用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获取最大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过程(见图一)。

先“创造”的想象世界就是企业文化假设体系,可见,企业文化与单纯的文化不仅已没有天然关系,反而南辕北辙,这一运用过程应是企业文化的真实面目,核心就是企业形成一套自己的意识形态,别人无法仿制。

“文化”式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提炼精髓,它的思维认为:第一,被整理、浓缩、组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外来;第二,组织中的人总是能充分理解从他们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意识形态;第三,不同企业之间提炼的企业意识形态是不同的;第四,被提炼出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形象;第五,被提炼出的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品牌;第六,被提炼出企业意识形态基本适用于企业扩张。“文化”式的企业文化是基于上面这些思维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创建也好,提炼精髓也罢,在探讨中,回避了一个致命性的问题——为什么而创建?为什么而提炼?

企业文化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又是什么?美国学者沙因在著作中提到,“文化的精髓就是共同习得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他们随着组织继续获得成功,而变成共享的和理所当然的。”“当组织新成员认识到组织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肯定是‘正确’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共享和理所当然的。”这里同样也没回答“组织成功”和“正确”的依据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困扰,正是目前企业文化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这一症结的关键,就是日渐清晰的概念“商业模式”。沙因在著作中曾强调:“破译企业文化,先以‘界定商业问题’开始。”“界定商业问题”的内涵同样是指“没说清楚”的商业模式。目前最被管理学界接受的商业模式定义是Osterwalder,Pigneur和Tucci在2005年提出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见图2)

国内多用“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及路径以及实现价值所需的内部活力和能力”的定义。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它是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的持续发展力,是企业战略和企业执行力的转化环节。没有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就无法执行,更谈不上执行力了。

至此,企业文化可以归结为:企业在为自己选定商业模式后,主动创建和改造出符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并用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获取最大控制力和影响力。沙因把“意识形态”称为基本假设,按基本假设、价值表达、表层现象理解,沙因的关于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观点更贴近实际。(见图3)

主动创建和提炼精髓的意义则在于,如何深刻理解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创建和改造出符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并将其有效转化?这也是企业文化的关键。(见图5)商业模式中任何一个模式的改变都会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导致企业文化的改变。同时,对商业模式的不清晰是导致企业文化“虚化”、“泛化”、“活动化”、“CI化”的症结所在。(见图4)

从管理学方面看,管理的本源就是通过人员及其机构内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即取得一致性的过程。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是否能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

一、高度一致。竞争层次论所述企业文化的竞争绝对不是企业文化理念的竞争,不是企业文化手册的竞争,更不是企业文化奖项的竞争,而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趋势、战略、经营、管理、生产、服务等流程的影响程度的竞争,是企业文化对员工引导和发展的促进程度的竞争。从这个属性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使企业进入企业文化管理时代。(见图5)

从文化方面看,企业的意识形态不能凭空而来,必然要有其生存的思想基础。因国度、民族、信仰的不同,必然带来意识形态思想基础的不同。因此,只要不是概念过窄的企业意识形态,都可通过替换思想依托来适应。如双星的“佛文化”可适用于印度,但不能通过替换思想依托来适应西方国家;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可用的思想依托范围就很广。将意识形态生存的思想基础与企业文化混淆,正是企业文化“文化”化、虚化的根源。

第五篇:略写普京与俄罗斯改革

略写普京与俄罗斯改革

不管以前,还是现在,俄罗斯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有一个人,它改善了昨天的俄罗斯,造就了今天的俄罗斯,也将影响着以后的俄罗斯。他就是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无论他是当总统,还是总理,都被俄罗斯民众定位为“俄罗斯最需要的人”。在金泽灿先生主编的《普京大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看普京,便知道俄罗斯未来;知道俄罗斯未来,才能明了世界格局。

我们知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普京迎难而上,他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而且影响这世界格局。普京被称为“铁腕总统”,在他执政期间,使俄罗斯政治局面逐步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政治上,围绕加强联邦中央与总统权力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走俄式的民主道路也就是普京所称的“主权民主”道路。在天津师范大学张石同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一种权威主义的治国模式——俄罗斯“可控民主”的研究》中,概括了以下六点改革措施:(1)、加强垂直政权体系,改组议院上院——联邦委员会,派驻总统全权代表对各联邦主体进行监督,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2)、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坚决镇压车臣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3)、取消“地方直选”,根据普京的建议,联邦主体领导人由原来居民直接选举改为经总统提名、由地方议会选举并报总统批准。(4)、确立强力部门、行政系统乃至总统权力的整体性强势地位。(5)、反对并限制寡头干预政治。(6)、通过控制媒体,使反对意见难以表达。在这些措施中,影响较深刻的是高薪养廉。担任要职的高官将领取更高工资,享有更多优惠,但必须接受国家对其生活方式和交往对象的监督。普京说:要想挣钱,那就下海经商;想要为国家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在2007年的一场清除腐败的“大扫荡”,太平洋沿岸海滨边疆区副行政长官亚历山大·希什金于7月25日因收取120万卢布(约47250美元,28万人民币)而被捕。看一下今天的中国,贪污上千万,甚至以亿为计的官员大有所在吧?相比可见,我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经济上,普京查找病根,速开良方,标本兼治。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经行调控,力争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打击寡头,不让他们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防止他们进入政界。在《岁末文集》(2000年 东欧中亚研究所出版),许新的一篇名为《普京经济改革政策特点的经济学分析》,概括了以下六点经济改革措施:

一、走经济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二、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

三、反对重新国有化,主张完善已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的微观基础;

四、调整宏观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

五、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主张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和循序渐进地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六、注重社会政策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受伦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社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普京是要建立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保持一定国家干预的、实行有序竞争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正如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的,“俄罗斯需要一种有竞争力的、有效益的、社会公正的、能够保证政治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制”。事实证明,普京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在辽宁大学付娜同学的《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硕士学士论文中,显示了一些数据。普京执政八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加了72%,已恢复了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成为第7大经济体。

外交上,普京的强人形象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在2002年12月30日的《北京晨报》中有一篇名为《解读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冷静务实,左右逢源》,它用“冷静务实,左右逢源”作了生动形容。普京当选总统后,冷静分析俄罗斯国内外形势,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大国情结,明确提出外交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服务,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2002年,俄外交基本实现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其特点是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有退有进,放下超级大国的架子;在外交战略上,以独联体、欧美和亚洲作为俄外交的三大优先发展方向,自西向东展开务实外交,可谓东西兼顾,左右开弓。对欧美关系的改善:对手变朋友;修补独联体、东欧传统友谊:不忘老朋友;对亚洲(如中国):增进友情。在外交策略中,普京充满智慧,巧选时间。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世界安全局势与外交格局。普京抓住机会,同美国改善关系。2000.4,他选择了英国作为上任后出访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因为英国不但在欧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改善恶英关系还能间接促进俄美关系的发展,减轻俄美对立,为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打开缺口。

普京是一个“铁腕总统”,但在俄罗斯人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平敏总统”。这既指他出身普通,更是说他总是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被人民看作是可以见到面、可以向其亲自倾诉、可以触摸到的人。他了解贴近百姓,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到各地考察,随意走进农村家庭。又一次考察远东时,路过一个村子。有个男子正穿着裤衩在劈木头。老婆对他嚷道:“当家的,总统来了!”“什么总统,见鬼了!”男子不相信,可抬头一看,愣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真是您啊!”“不,不是我。”普京开玩笑说。男子不知深浅的请普京和他儿子一起游泳。当时水温只有21摄氏度,普京二话没说就下了水。这个故事很快变成了传奇。普京很喜欢孩子,开设的总统网站首先面对的就是孩子。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俄罗斯在改革中也困难重重:西方国家的诘难;车臣民族分裂行为;“航母终结者”的悲剧;大剧院的“寡妇军”;别斯兰人质事件;全球金融危机......普京挺过来了,俄罗斯挺过来了,俄罗斯人民挺过来了!面对日后的重重困难,普京和他的国家、他的人民一定能从容面对,大步向强。

普京说过:“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俄罗斯人能够说,我为我省在俄罗斯而自豪。”、“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他已当过8年总统,4年总理。今天,他又站在了俄罗斯总统的位置上,今后的8年,它将给俄罗斯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下载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忠诚与能力 普京5篇

    当年,普京的恩师是叶利钦政治上的死对头,叶利钦上台以后,即要把他投入监狱。危机之时,普京冒死将恩师秘密送往国外,不料却因此举得到了叶利钦的赏识,从此一步登天。 说到普京,我们......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

    考研政治:马哲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训练题及解析(八) 2012-6-19 16:39:00 文章来源: 0 内容概要: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 ) A、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

    普京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普京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邢广程  2011-02-24 21:07:2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2期 普京胜利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这样的竞选结果在俄罗斯历史上是极少见的。不仅如此,联想......

    普京的治国智慧与企业管理

    普京的治国智慧与企业管理 普京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策略,众口皆碑。2000年至2008年,他连任两届总统。在当选总统前,普京曾短暂担任过俄罗斯总理。2008年普京卸任总统后,马上被继任......

    普京的政治理念与俄罗斯的未来发展

    普京的政治理念与俄罗斯的未来发展 邱芝  2011-03-15 07:10:44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内容提要] 经过八年探索而形成的政治理念是普京治国思想的精髓,它不......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参会论文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以明清商书为个案 ①(论文提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