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名校风采之--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始于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学校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建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国家研究生自主划线的34所名牌大学之一,是北约高校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国家“111计划”、“珠峰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名校。是国家863 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校,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建博士后流动站,设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均在首批。到2012年底,学校有两院院士13(含双聘)人。有6个校区,总面积3807亩;有14所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本科专业90个;一级硕士点44个,二级硕士点235个;一级博士点19个,二级博士点1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学校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留学生423人。学校主页:http://www.xiexiebang.com 中文名:兰州大学 英文名:Lanzhou University 简
称:兰大,英文缩写LZU 创办时间:1909年(己酉年)
类
别: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类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属
性: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 所属地区:甘肃省兰州市 现任校长:王乘
知名校友:秦大河、陆浩、水均益等 主管:部门教育部 硕士点:235个 博士点:116个 博士后流动站:17 校
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专职院士:13人 主要院系:化学院,数学院,物理院,资环院,草科院,西环院,核学院。国家重点学科:10个
主要奖项: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中国最杰出大学中第六、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连续多年入选世界大学500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博士后流动站:17个
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地
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邮
编:730000 党委书记:王寒松
1.历史沿革
1909年9月,甘肃法政学堂成立。学堂当时主要以培养法律人才为主,以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
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学堂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为蔡大愚。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遂更名甘肃大学。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1944年3月,改组为国立甘肃学院。其专业设置有法律、国文、教育等本科专业和几个专修科。
1946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于行政院第73次会议上决议在原国立甘肃学院基础上,将国立甘肃学院、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等院校合并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担任校长[2]。从中国国内外广聘贤才。同时,大量采购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规模兴建校舍。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省立甘肃图书馆。国民政府及教育部的支持下,国立兰州大学很快建成一所设有文理、法学、医学、兽医四大学院(1947年10月,兽医学院独立建校,成为国立西北兽医学院;文理学院也分为文学院、理学院)的全国性综合大学。
1949年,兰州易帜。其后奉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首批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得到国家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师和毕业生,陆续来到兰大,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1955年,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将兰州大学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兰州大学有25项成果受到表彰。
1995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名列第六。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兰州大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学校。”
2009年,兰大迎来建校100周年校庆。
2.办学条件
院系机构 门类 部门
综合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人文 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社科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理学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工学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医学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研究机构 民族学研究院、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其它 体育教研部、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系列 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康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武威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市120急救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儿童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萃英分院、兰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一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二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军区总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党群机构
齐云楼
党委办公室、纪委、监察处、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统战部、党校、工会、团委、研工部、学工部(武装部、军事教研室)、保卫部、机关党委、后勤党委、直属单位党委 行政机构
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办)、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财务处、审计处、保卫处、国资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离退休处、后勤管理处、医学管理处、校友工作办公室、信访工作办公室 其他机构
兰州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档案馆、兰州大学博物馆、兰州大学出版社、学报编辑部、信息办、通信网络中心、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勤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科技广场劳动服务公司、联合中专。学科建设
兰大本部正门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截至到2013年,学校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等10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12年3月,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止到2013年,兰州大学有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兰州大学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生态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草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管理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兰州大学是入选“珠峰计划”19所高校之一。学科排名
兰州大学多年连续入选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前30强与世界大学500强,其中化学、数学、自然地理、草科、物理等学科更是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兰州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位如下:
武书连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名列第27位;2013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位;
2011中国大学农学50强中排名第18位;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11位;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第13位; 2011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6位; 201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39位;
2011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25位(西部第3,西北第2); 2011中国985工程大学师生科研效率排第13位;
2010年SCI收录文章篇数和被引用率居大陆高校前15位(来源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省级重点学科(27个)
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历史文献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企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环境科学、草业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公共管理、中西医结合药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一级硕士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林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工商管理
一级博士点
应用经济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草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4265人,有专任教师1966 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74人,博士生导师433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截至2010年5月,省级精品课程有87门,省级教学团队达到5个。名师简介
类别 姓名 简介 姓名 简介
两院院士 周绪红 工程院院士2011年 刘有成 中科院院士1980年
李吉均 中科院院士1991年 丑纪范 中科院院士1993年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2009年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2009年
汤中立 工程院院士1995年 任继周 工程院院士1995年
南志标 工程院院士2009年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名师 钱伯初 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 王乃昂 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
周又和 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 王希隆 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
包国宪 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
省级名师 李炳瑞、胡碧涛、马义德、刘先春、王学俭、马建泰、王式功、汪受宽、张文煜、侯一平、王志平教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9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3.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科研状况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大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科研成果
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4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2012年当年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截至2013年,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000余部。[14] 科研机构
截至到2013年,兰州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
1.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中亚研究所 研究中心:
1.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3.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7.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8.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器件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光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实验室:
1.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3.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4.分析测试中心
5.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医学实验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对外交流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及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2009年至2013年,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7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近25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700余名留学生。兰州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促进了学校对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兰州大学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4.文化传统
校徽 标识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校歌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2.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
校风:勤奋 求实 进取 5.学校领导
历任校长 序号 姓名 在任年份 序号 姓名 在任年份蔡大愚 1913---1917 17 宋恪 1941.1---1946.7 2 李懈 1918.1--1918.2 18 辛树帜 1946.8---1949.8 3 施国祯 1918.3--1923.1 19 辛安亭 1949.9---1951.3 4 张瑛 1923.1--1923.3 20 曲正 1951.3---1953.3 5 赵元贞 1923.3--1923.7 21 林迪生 1953.3---1959.1 6 施国祯 1923.7--1926.2 22 江隆基 1959.1---1966.6 7 沙明远 1926.2--1927.3 23 刘冰 1979.1---1982.3 8 杨集瀛 1927.3--1928.2 24 聂大江 1982.3---1984.4 9 马鹤天 1928.2--1928.11 25 徐躬耦 1984.4---1985.3 10 李世军 1928.11--1929.3 26 胡之德 1985.3---1993.3 11 谢无忌 1929.4.10--1929.4.25 27 李发伸 1993.3---2006.5 12 骆力学 1929.4---1929.5 28 周绪红 2006.5---2013.6 13 邓春膏 1929.5---1936.5 29 王乘 2013.6至今田炯锦 1936.5---1937.4
朱铭心 1937.4---1938.2 16 王自治 1938.2---1941.1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寒松
校长 王乘
党委副书记 钟福国、李正元
副校长 景涛、何晓东、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
纪委书记 李正元
党委常委 王寒松 王乘 李正元 钟福国 景涛 何晓东 安黎哲 陈发虎 徐生诚 潘保田 高新才
6.知名校友
科学家
姓名 概述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国际环境奖第一人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周其林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冯绳武 地理学家
郑国锠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
邝宇平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吕忠恕 植物学家 中科院院士
夏佳文 兰州近代核物理研究所工程师 工程院院士
王德基 地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中科院院士
刘有成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朱子清 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文魁 有机化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耀祖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冯小明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段一士 理论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叶开沅 力学家 工程院院士
钱伯初 量子力学专家 工程院院士
汪志诚 物理学家 科学院院士
陈庆益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文源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皇家科学院院士
郭聿琦 中国著名的半群专家 工程院院士
徐躬耦 核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知名学者
姓名 概述
秦晖 清华大学教师著名知识分子。历史系毕业
何明峰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经济系毕业 李晓西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
许志永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赵俪生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水天同 著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高尔泰 著名美学家、画家、作家,旅美学者
杨伯峻 著名语言学家
李阳 疯狂英语创始人
企业家
姓名 概述
张云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杨继钢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化学系毕业
祝晏君 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历史系毕业
张知彬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生物系毕业
苏荣辉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化学系毕业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李振国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物理系毕业
刘小锋 广州千江企业集团董事长。生物系毕业
孙珩超 银川大学校长,宝塔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法律系毕业
张曙光 广州市番禺奥迪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物理系毕业
向彬 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数学系毕业
渠云鸿 惠州市通洁清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新闻系毕业
文永均 成都圣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姬建新 成都地奥集团药物研究所所长,总裁助理。化学系毕业
彭立增 济南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缪小荣 四川广安百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张成如 济南联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硕士毕业
李春安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物理系毕业
黎春生 广东用友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马亚平深圳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化学系毕业 李会宁 肇庆千江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姜标 中科合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高校领导
姓名 概述
纪宗安 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毕业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物系
沈伟国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李廉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数学系毕业
甘晖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文系毕业
王水汀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数学系毕业
沈愉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数学系毕业
董文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地理系毕业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地理系毕业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校长
詹文龙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代物理系毕业
吴云东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副部长。兰州医学院毕业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原兰州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舒红兵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生物系毕业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现重庆大学校长[22] 屠国华 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谢玉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历史系毕业
薛勇彪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物系毕业
姜标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化学系毕业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地理系毕业
黄庆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林西平原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化学系毕业
马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孟自芳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马海州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邓友全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绿色化学中心主任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毓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
媒体人
姓名 概述
水均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王志纲 中国著名策划人。经济系毕业
封新城 新周刊主编。中文系毕业
胡亚权 《读者》杂志社前主编。地质地理系毕业
乌力吉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化学系毕业
郭振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王同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效存德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政府官员
姓名 概述
陆浩 原甘肃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系毕业
张学忠 原四川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文系毕业
杨利民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
姜建初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律系毕业
贠小苏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经济系毕业
郜风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中文系毕业
刘立军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历史系毕业
李淑芬 宁夏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经济系毕业
江亦曼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化学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邵克文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历史系毕业
刘鸿庥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中文系毕业
苏志希 甘肃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毕业 王锐 中共甘肃天水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孙兆林 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肖庆平甘肃白银市委书记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火荣贵 甘肃省武威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余斌原 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毕业
吴岩峻 中共三亚市委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许锐 江西省瑞金市市长。
翟亚军 深圳市质量协会秘书长
7.校区位置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6947亩,建有6个校区和2所附属医院。地址 邮政编码
盘旋路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730000 医学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730000 榆中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 730107 一分部 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 730020 二分部 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路456号 730020 第一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1号 730000 第二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萃英门82号 730030
第二篇:中国大学之怪现象
中国大学之怪现象——考证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随之发展,并与世界接轨。而中国的现代大学创办百余年来,已有众多的大学探索了各自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江泽民主席曾在《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中提出,今天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是对新世纪中国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具体概述,为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与上述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相悖的一些怪象,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大学掀起了一股“考证热”,秘书证、会计证、口译证、报关证、程序员证……大学生们纷纷忙着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大学生考证也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支持,有些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有些大学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虽然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事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和社会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让“考证热”尽快降温。那么,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大学生会热衷于考证呢?
随着中国的发展,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浩浩荡荡地涌入考证族之列。考证,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项必须投资。很多学生觉得,未来是不可预期的,“有证总比没证强”,拥有证书,也就拥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客观存在的就业压力,而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时必然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一种缓解、解决这种压力的方式,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考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说:考证热是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考证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求知愿望,希望通过考证书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同时也通过考试这样的一种方式督促自己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但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不顾自己专业,不顾证书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就盲目报考,也暴露出不少大学生心理的不塌实,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没有很好地职业规划和把握,“眉毛胡子一把抓”,多角度出击,以期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僧多粥少”,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增加就业“砝码”,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多拿证书来寻求心理平衡和安慰。
因为大学生考证主要是迫于工作的压力,他们往往会去片面地追求一纸证书,而不会把自己的认证考试和自己的特长以及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而有的大学生或者是已工作的中青年考证主要是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层次,以便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重新进行规划以打好基础,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能通过多参加各种专业认
证教育来弥补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这些人往往是为了获取真正的知识,会十分注重认证考试的能力和实力。
培训不仅仅是理论上学习,它更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学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培训与考试都应该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培训中,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与理论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技能培训目标,一般人认为,技能证书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书面证明,或许在过去的就业模式下,证书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然而在当今追求实际效益的今天,证书在求职中到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
大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走为了应付考试去背题目这样的捷径。具体表现在应该先认真学习认证培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并按照任课教师制定的各项考核任务来指导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在参加完培训之后,应立即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知识的反思,这能加强记忆效果,真正吸收课堂的讲课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每一位参加认证培训的大学生要能完成一份符合《培训与考试大纲》要求,并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再有就是在过程考核与作业设计过程中,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理论考核通过以后再继续进行实践操作的加强和巩固
第三篇:感受名校风采校训
感受名校风采:中国100所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北京工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知行
北京林业大学校训:养清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首都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中央民族大学校训:团结、求实、文明、创新 北京语言大学校训:敬教、乐学、育人、报国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博大精深 北京科技大学校训: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诚信、博学、求索、笃行 北京体育大学校训:爱国拼搏求实创新 国际关系学院校训:忠诚勤奋求实创新 北京电影学院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石油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天津
南开大学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上海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求实、勤奋 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东华大学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校训:经世济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训:勤奋、仁爱、求实、创新 重庆
重庆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西南大学校训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河北
燕山大学校训:博学,厚德,求是 河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笃学诚行 河南
郑州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 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山东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安徽
中国科技大学校训: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合肥工业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安徽大学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江苏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东南大学校训:止於至善
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团结、俭朴、唯实、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大学校训: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南京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河海大学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中国药科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浙江
浙江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团结、务实、创新、进取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实拓新 武汉理工大学校训: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博雅笃行自强创新(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湖南
中南大学校训: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湖南师范大学校训: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献身教育团结奋进 广东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云南
云南大学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为国求贤 四川
四川大学校训: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电子科技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南财经大学校训:严谨、勤俭、求实、开拓 四川农业大学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北工业大学校训:公、诚、勇、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东北林业大学校训: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吉林
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
辽宁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为人师表 新疆
新疆大学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校训:求真务实 福建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甘肃
兰州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
第四篇:目睹名校风采 引领专业成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9月25日,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1位老师一起到人民小学参观学习半天,后又到树人小学参观学习两个半天。9月27日和28日又到重庆一中参加了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地进行参观,但名校的风采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所学校,我们无不为她的辉煌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校园景色和优异的教学成果而啧啧称叹,当然也无不为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厚的工作待遇而羡慕不已。下面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学校简介
重庆市人民小学,1945年创建于河北邯郸,原名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随刘邓大军南下落户在重庆市上清寺。刘伯承元帅为学校命名并题写校训,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任首任校长,贺龙元帅任首任董事长。学校现为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重庆市首批示范学校。学校渝中校园区占地46亩,教学班53个;学前幼儿部占地9亩,教学班12个;与融侨地产集团联合创办的人民融侨小学,占地50亩,教学班20个;由沙区政府举办,发挥区建市管的体制优势、为大学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服务的大学城人民小学,占地50亩,设有36个教学班。全校共有师生近4000人,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规模较大的历史名校。树人小学为重庆市历史名校,创办于1938年,经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心血浇铸,身中国名校行列,2002年评为重庆市示范小学。近年来,学校获全国十佳标兵红旗大队、全国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特色红旗大队、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庆市文明学校等20多项国家和市级殊荣。
二、走进学校
优美的育人环境让人赏心悦目(注重细节、彰显特色)
走进校园,绿树掩映、丹桂飘香,宽阔的塑胶操场加上周围的绿树红花,让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校园里,处处彰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校训碑、各种雕塑、摄影墙、教室外的文化走廊,处处展现学校“办学的特色”以及“所取得的一些丰硕的成果”。
人民小学校园里,读书的氛围也很浓厚。学生和老师都有他们各自读书学习的书屋,学生书屋色彩名丽,犹如童话中的梦幻王国,老师书屋则温馨浪漫,给人家一般的感觉。在这样的舒适惬意的环境中读书,有谁不喜欢呢?有谁会厌倦呢?楼梯间、走廊、窗台、门口到处都有书架,学校把书搬到了学生经过的各个角落,给孩子创设更多的读书机会,开放书苑,不限制孩子读书时间,让书真正流动了起来。让孩子们摸到书、看到书,爱读书,把资源放到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这样才是真正读书,书多并不代表是书香校园,只有孩子真正读书了,书香才会溢满校园。班上每学期都要开展读书活动的比赛,教室里张贴有评比栏,孩子的习作老师整理编辑成书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从而不畏惧写作,也更热爱读书。树人小学每一层教室外的过道都设置为文化墙:内容丰富多彩: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节日墙”;有“科技走廊”;有“经典古诗词文化墙”等,让老师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及情感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也很有特色。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字,班规、班训及奋斗目标和班级的照片。教室里的布置既规范又各有特色,最显眼的是前黑板右上角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针对孩子们的表现每节课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使其“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做出成效。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设施皆有情有义,都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同呼吸共成长,使校园环境在动态管理中充分发挥着育人功能,不断激励师生努力和自信,用心打造着“适合孩子的教育”。
纵观名校的校园,弥漫情趣之美,诗意之美,文化之美,这就是教育、源于无痕处,根植于心灵中。参观学习让我深有体会,关注细节就是关注过程,只有过程的细致管理,才会有结果的完美无缺。在这些学校我看到了细节管理,在他们眼里学校的一草一木皆是教育资源,要用好这些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就是教育。
三、走进课堂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秘诀(小组合作
扎实高效)
这次我们一共听了11节课,6节作文课,1节口语交际课,1节语文园地课,1节台湾老师的科学课,2节阅读课。这次很幸运,语文课的每种课型我们都听到了。树人小学在变革课堂方式这方面做得特好,“小组合作”深入课堂,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老师教得轻松自如。《奇怪的石头》教学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李四光看到这奇怪的大石头,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别人是怎么回答他的疑问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学习一问一答的这种对话的表达方式,然后在《导学案》上加以运用练习。台湾科学老师“小胖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尤其是老师语言动作夸张,奖惩有法,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学过程有味道,有生命,让我们与之产生互动和共鸣,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走近老师
领导及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人油生敬意(善于研究
学者风范)
重庆市区的学校,家长要求高,学校要求严,老师们工作压力大,他们工作的的确确比我们辛苦、比我们累。为了发展,他们不得不加强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正因为老师们的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所以学校拥有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次,我们有幸在树人小学认识了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
9月25日下午,我们参与了“重庆市教科院2014立项项目现场研讨——走进树人小学”这样一个研讨活动。这个研讨活动是由重庆市教科院小语教研员张咏梅老师组建的一个教师成长联盟承办的,也叫“教师成长联盟促卓越教师成长——现场研讨”。他们研讨的内容是“交际语境下的绘本讲述”,活动分两项展开,一是“课堂展示”,二是“案例诊断”,由官海鸥老师执教《母鸡萝丝去散步》,由另一个与她结队的老师主持。在第二环节,评课部分,我们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针对海鸥老师的这堂课展开了激烈的评议,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毫无保留的道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目标达成的看法以及一些细节处理的建议,那种浓浓的学术研究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也跟着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真是“羡慕、嫉妒、恨”!羡慕她们学识的渊博、学术的专业、羡慕她们学习研究的这种激情,恨自己的才疏学浅,不求上进。
其中,张咏梅老师讲道:“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师者。” 思想从何而来?一是读经典,二是读他人,三是读自己。大多数老师都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在教书,一定要走出感觉和经验,走进思想。思想如何表现?立言和立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她推荐了一本书《先生》,可买来读一读。
接下来我再说说我们参与“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的情况。
我们一共听了5节课,5个讲座。这次上课、讲座的都是些帅哥,其中有英俊潇洒的李斌老师,有德高望重、严肃而亲切的贾志敏老师,有全国“新作文研究”联盟盟主张祖庆老师,有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何捷老师,有满腹才学、极有思想的管建刚老师。
我重点要说说管建刚老师的课“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管建刚老师多年前掀起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现在可以说他又掀起了一场阅读教学的革命“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他的核心观点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是将语文课堂里的学生看作专业的阅读者,而不是普通的阅读者。普通的阅读者只需要关注内容,专业的阅读者必然还会关注内容是怎么呈现出来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不要内容的理解,而是内容理解不再是教学最终目标。内容理解只是手段和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写”的奥秘。一切理解性的输入,最终都要找到一个表达性输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侧重的是“写”,“读”是为了更好地写、更好地理解写的奥秘所在。“指向写作”的阅读,不一定有当堂的写,写的一时的渗透、写的技法的领悟,更重要也更常见。他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六年级的《水》,整个教学流程是:
一、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二、分清详写和略写
三、学“特写”
四、小结与训练
5天的学习参观感慨万千,仅激动不是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乡之水,可借清源。如何借鉴别人的先进的课改理念,打造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是我们考察学习之后的工作重点。这次参观学习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教师要学习、要研究,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五篇:展名校风采 谱教育华章
展名校风采
谱教育华章
毛庄镇一中位于太康县迎宾大道中段,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学校教学楼、寝室楼、综合楼布局规范合理。校园内“硬化、绿化、美化”建设别具一格,走进学校各种宣传标语、文化长廊、黑板报等为学校营造一种文明、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10人,教职工126人,教师队伍精良,师德高尚,团结奋进,其中周口市名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高级教师32人,中级教师46人,本科学历63人,大专学历63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拥有标准化的微机室、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特别是今年四月份,在县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24个教室全部安装了电子白板,大大提高了我校的装备水平。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毛庄镇“十六字教学模式”为指导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 精细化管理
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上级文件精神,根据“依法治校、以德理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通过教师会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真正使教职工人人心中有制度,时时处处按规章制度去做,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2.我校实行安全责任制,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将安全工作目标落实到个人,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开展主题鲜明的安全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活动,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3.2010年以来,我校实行分校管理制度,各分校在总校安
红然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分校设分校校长、业务主任、政教主任,分工更加明确、各负其责,使学校管理上更加灵活细致。
4.学校坚持星期天下午领导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会议制度,传达上级文件、会议精神,联系学校实际,确定落实意见。讨论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意见,讨论确定本周主要工作任务。
5.坚持领导班成员和教师夜班值日制度,学校每天有两位领导值日,从早起5:30到晚上9:30,负责当天学校日常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值夜班教师每人负责一栋寝室楼,从晚上8:00到第二天早上5:30,负责组织学生就寝,维持寝室纪律,处理突发事件,比如学生晚上生病等。这样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24小时都有老师值班,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到值班老师,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二.深化课堂改革
1.“目标先行,学教结合,当堂训练,节清日结”的毛庄镇“十六字”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改革,实施四年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校朱艳红等四位教师获得了“周口市首批课改研讨先进个人”殊荣。“十六字”教学法受到了省市教育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敢钻研、勇创新,成功运用到课堂中去的优秀教师。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在教师节当天受到了唐广辉县长的亲切接见。
2.为了深化课堂改革,巩固课改成果,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召开了新学期课改研讨会,把每周周一和周三定为教研活动日,观看每位教师录制的光盘,分析讨论课堂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要求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写出心得体会。使每位教师都能从活动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把课堂改革的成果推广到全体教师中去,是全体学生都享受到课堂改革的成果。
三.主题活动
1.学校是学生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所以我校以学生的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根本宗旨,以满足学生兴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适时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2.开展养成教育,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不良表现,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拟定措施,制定养成教育活动方案,要求各班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搞好宣传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礼仪、卫生等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应该怎样去做。学校对各个班级养成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比,活动结束后评出文明班级予以表彰。通过活动的开展,很多同学改掉了以往的不良习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另外,我校经常开展的主题活动还有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学雷锋活动、读书活动、感恩教育等主题活动。学校努力培养学生特长,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合唱团、武术操队、广播操队,参加县运动会和合唱比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毛庄一中坚持校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安红然校长的带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几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周口市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周口市安全文明校园”、“周口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周口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太康县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太康县中招考试先进单位”等荣誉。中招成绩连年攀升,特别是今年九年级毕业会考,千名优秀
生我校占76人,被一高实验班提前录取23人,2012 年中招再创辉煌,一高正取生88名,跃居全县第二名,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的肯定。
我们将以这次创建太康县“十佳学校”为契机,以我们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昂扬的精神投入工作、学习中去。用我们的实干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去创造学校更大的辉煌!
毛庄镇一中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