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营销进入新时代
中国营销进入新时代
营销策划人:刘培洋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想这种新是全面的,不但思想政治领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离不开市场营销学。新经济时代就是市场营销学的新时代,新营销学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政策密切相关,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我认为中国的营销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营销学自然发展阶段。这阶段是一般等价物和货品直接的交换,交换双方必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市场是自然形成的,交换也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外界的推动,交易的方法原始自然,消费者购物仅仅是为了生存需要;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是营销学的启蒙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济形态单一,国家统购包销。尽管当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因为国营企业没有竞争,几乎用不到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但是国外市场经济的活力已经刺激了国内高层管理人员的神经,已经开始酝酿经济改革,市场营销学也在启蒙探索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0年,是传统市场营销学的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形态,以市场为杠杆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历史性转折,私营经济登上了历史舞台,市场告别了商品短缺的时代,中国逐渐进入了买方市场,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产品竞争成为历史必然。市场营销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没有产品竞争就没有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这一阶段传统市场营销在中国迅猛发展,从最初的4P理论到4C理论,然后到4R理论;从企业导入CI系统到导入CS体系;从产品定位到品牌系统的打造;从渠道的建立到有计划有意识的渠道维护、客户管理;从企业形象到企业文化的提炼等,中国第一次把营销学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和使用,中国营销学进入了研究和使用的时代;第四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0年,营销学进入了PC互联网时代。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公司在马云家中创业。这是企业营销进入PC互联网时代的标志,从此市场营销与互联网结婚了,成为了亲密的伴侣,中国进入了互联网营销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10年到2016年,市场营销进入了微营销时代。2011年1月21日,腾讯低调推出微信,标志着真正微营销时代的到来。微信营销颠覆了工业化传统思维,营销的“索罗门”时代到来,一切营销都必须考虑三个关键词“社交的、移动的、本地的”,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互动。第六个阶段从2017年开始,是营销的全新时代。中国十九大习总书记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论断是新营销的开始,当前中国生产力空前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关系四通八达、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移动互联网成为营销的新手段、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市场竞争面临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消费者比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购物主见„„,这一切都促成了新营销时代的到来。那么新营销时代有什么特征呢?
一、企业离开互联网将不能生存,营销必须与互联网结合。互联网+是一个政策引导性命题,这个命题将随着企业的互联网化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未来能够生存的企业一定是互联网化的企业,企业的营销必须与互联网结合。O2O也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命题,这个命题也逐渐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因为未来企业都是线上线下结合完美的企业。
二、微营销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方式。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商城、二维码、公众平台、线上交易等微营销方式成为企业营销的主体。微营销不但让消费者知道我,还要让消费者喜欢我,宣传我,成为企业和产品的代言人,企业通过微营销更加的精准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者也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一员。
三、消费者只忠诚自己喜欢的品牌,而不是知名度高的品牌。传统工业思维是通过大量广告的方式让消费者知道我,由此来提高销量,但是今天的消费者有自己的主见,不论你的产品是什么出身,但是只要口碑好,是我喜欢的,我就选择你。在新营销时代品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评价。
四、产品定位、渠道管理、营销策划将是营销工作的三个核心。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的产品定位是解决消费者内在需求的工作,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最喜欢,消费者为什么喜欢?这是核心。渠道管理是通过什么样的流通方式让消费者尽快的拿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并成为企业和产品的代言人,为企业销售推广产品。营销策划是怎么让消费者知道我,购买我,喜欢我,宣传我。
五、传统营销和微营销方式结合是永恒的话题。传统营销和新营销不是谁代替谁,而是结合共生,共同为企业服务。新营销也要结合传统营销的策略和方法,两者结合是最有力量的。就如现在的好多互联网企业,也要选择传统的电视媒体做广告,推广自己的网站,如“人人车”二手车网站等。
那么面对新营销时代,我们营销人应该如何面对呢?
一、要么懂网,要么消亡。在新经济,新营销面前,只有懂建立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的营销模式才能生存,未来生产的企业就是互联网企业,这是必然,没有办法超脱。
二、持续的好口碑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管理要透明化,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消费者真诚负责,让消费者永远说你好才是最大的竞争力。在新营销时代,消费者只忠诚自己了解并喜欢的品牌,而不是高知名度的品牌,永远没有消费者一直忠诚的品牌,消费者的忠诚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移情别恋”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只有持续的好才能成为市场之王。
三、谦虚低调终身学习。新营销时代市场变化无常,企业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要想生存,必须了解天气变化、海潮规律、行船技巧、雷达导航、管理船员的方法等。再大的船如果驾驶不好,也可能船毁人亡。因此营销人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始终保持谦虚低调,不骄不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当成终身工作。
新营销时代来临了,让我们擦亮双眼,鼓足勇气,勇敢的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积极变革自我,迎接中国特色新时代新营销时代的的到来,争取做新营销时代的主人。
第二篇:中国进入RNA检测诊断技术新时代
中国进入RNA检测诊断技术新时代
RNA诊断是目前最先进的检测方法,在此领域我国一直没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上市。国际大公司的产品有专利且价格昂贵,2011年底,上海仁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居金良教授研发的我国第一个RNA诊断产品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不仅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有技术也标志着我国进入RNA诊断技术时代。
开启分子诊断技术新时代
新药研发成果高昂且失败率高,相比之下,诊断领域的研发失败率较低,尤其是体外诊断的研发,不成功的话可以一步步的改进直至成功为止。虽然诊断领域市场应用没有新药广泛,但利润空间很大。
实际上,RNA检测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生物梅里埃公司、基因探针公司是RNA诊断领域的佼佼者。这些RNA诊断公司的产品有专利且价格昂贵,检测一次需要400元人民币左右。上海仁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居金良教授告诉记者,美国有1600多种分子诊断产品,而中国不超过50个。目前国外分子诊断占整个诊断市场的11%,中国不到1%。这同时意味着RNA诊断在中国有很大发展空间。
居金良告诉记者,目前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法、培养法检测、抗原抗体的免疫学检测以及分子诊断法等。涂片法便宜、准确率差;培养法是各类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操作简单、成果低,但培养微生物的时间较长,有些病原体很难培养,目前国内临床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上世纪80年代PCR检测方法的发明标志着检测技术进入了分子诊断时代。PCR检测快速、灵敏,以至于有人认为检测方法已经到达巅峰。虽然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局限:细菌DNA在细胞核内,提取不够的话,容易造成假阴性,导致漏诊;PCR技术最终的扩增产物为DNA,因为环境中DNA很稳定,扩增引起的污染不容易消除,容易引起假阳性结果,导致患者误诊进而引发错误治疗和抗生素滥用;即使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病原体死亡后DNA仍然能够稳定存在至少3周时间,检测结果无法及时反应治愈结果,不利于临床获取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导致错误治疗和和抗生素过度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RNA诊断技术出现,RNA检测仪器便宜、操作简单、交叉污染少、判断准确。RNA恒温扩增技术引领新一代的核酸扩增检测技术,以其灵敏度特异性好、无创等优势开启了检测技术的新时代。这一创新技术也可广泛到疾病防控、临床检验和食品安全检测等多个领域。
RNA检测方便应用利于推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每种检测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与优势,不能盲目追求新、奇、高通量,最恰当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办法。”在泌尿生殖道检测领域,居金良教授及其团队研发新一代分子诊断技术——SAT技术无疑具有快速、灵敏、简便、无痛的优势,是一种利于推广的检测方案。
传统的泌尿生殖道检测方法是女性宫颈拭子、男性尿道拭子取样检测,检测时的痛苦曾令一些人望而却步,他们宁愿打赌自己没病也不愿意取样检测和接受治疗,这种情况会一拖再拖直到忍无可忍。居金良教授告诉记者,国外早有多篇论文指出,RNA扩增法在沙眼衣原体CT和淋球菌NG检测方面有较强的灵敏性、特异性,并且可以采用尿液等样本检测。但在此领域,我国一直没有相应的RNA检测技术。居金良教授研发的SAT病原体临床检验产品是采集尿液检测,这种无创式的取样方式对专业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低,采样方便,对医患双方都极为有利。
居金良教授告诉记者,沙眼衣原体、淋球菌、解脲脲原体感染都会引起不育不孕症。近几年我国这些病例的数字不断升高,2008年起我国首次将沙眼衣原体感染作为单独的病种进行传染病报告,2008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衣原体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是21—35的育龄人群,目前我国育龄女性的衣原体感染率至少已达6%—10%。更令人担忧的是,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等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会提高患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居金良告诉记者,一旦患有衣原体、淋球菌感染,艾滋病的传播率将成倍增加。沙眼衣原体、淋球菌感染者应该定期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缩小疾病的蔓延范围,同时减少患艾滋病的风险。事实上,在美国存在感染风险的人群必须进行每年一次的筛查。对于妊娠期女性,所有人群在第一次产检时都应当接受筛查。24岁以下年轻女性和25岁人群中的高危人群在孕晚期时应当接受衣原体复查。
是科学家更是管理者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RNA诊断产品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能力。2008年起我国实施千人计划,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在海外从事多年RNA研发的居金良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研发的SAT分子诊断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RNA诊断技术领域独具特色。科技部给予了项目支持、“千人计划”也为公司开辟了绿色通道,居金良兢兢业业的搞研发,2011年底一口气通过了七个RNA诊断产品的报批,七个均填补了我国RNA诊断领域产品的空白。
居金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国留学,在大学教书,后来跳槽到企业工作,拿惯了工资的居金良没有独自创业的野心,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带着投资方38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回国创业。“在千人计划引进的科学家里,像我这种在企业工作又自己创业企业的人不多”,“天知道我们是先烈还是先驱,”居金良教授这样评价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我以前只懂做研发,未来还要慢慢的学习管理和市场推广”,对于创业,居金良也有心得,“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人、钱。科学家创业很容易有一种想法,认为自己最重要。实际上,企业管理中的各项资源整合和协调尤为重要。管理中既要处理好各方利益,还要重视人文关怀,将公司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投资者的有效资源加以合理利用。”
谈到科研,居金良告诉记者,持续投入、长远眼光、不浮躁是创新的重要要素。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很强,美国的生物医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大半都是华人,有些中国人的创新成果卖到国外,国外包装后再卖回国内市场。当然,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技术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对新技术的接受、认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国内对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监管政策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但随着中国的创新环境逐渐变好,未来中国一定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品。
第三篇:中国制药业进入战略营销时代
中国制药业进入战略营销时代
药品降价、药品招标、反商业贿赂、53号令------,面对国家对医药行业的一系列整顿,再加上6000家药厂,严重同质化竞争,许多药企已步履维艰,有的药厂甚至已经亏损、倒闭。2006年医药行业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7%。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第三终端热、OTC热、开发社区医疗机构热。然而,“热”过之后,冷静下来,制药企业发现除了投入大大增加、营销成本不断攀升之外,企业收获不大。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开发第三终端也好,发展OTC也好,还是开发社区医疗机构,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战术行为。指导这种行为的是长期以来,处于医药行业高效益增长期的企业已经习惯了战术营销思想。而现在面对行业巨变,制药业必须改变观念,以战略营销思想代替战术营销思想,企业才能逐步走出困境。医药行业内人士都知道,蜀中制药是开发第三终端成功的经典案例。
蜀中制药80%以上的销量来自第三终端。2004年《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在华对中小企业进行“选秀”,蜀中制药攀上“中国潜力100榜”,居于第16位。2006年销售额突破8亿,成为国内最大的普药企业。蜀中制药之所以在第三终端获得成功,是因为蜀中制药把开发第三终端作为战略,而不是战术。蜀中制药的掌门人安好义在2000年就意识到自己必须避开与其它企业的正面竞争,转而开发广大城乡市场,即现在所说的第三终端,并在2006年明确提出“做精品平价普药”的发展战略。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0年的一次全国药交会上,我碰到了蜀中制药的人。他们虽然都穿着统一的西装,但是大多没打领带,衣服也邹邹巴巴,与药交会上左手大哥大、右手手提电脑、西服革履的药界精英们相比,完全就像个乡巴佬。然而,就是这些令人尊敬的“乡巴佬”给我以极大的震撼!他们能住到乡镇那些不太卫生的小旅店里,而没有怨言。他们能够与乡镇卫生所的大夫打交道而非常融洽。反观我们那些药界的精英们,他们能吗?他们就只能活跃在大城市,住在豪华宾馆里了。
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蜀中制药的销售人员结构是与其开发第三终端的战略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见蜀中制药成功的原因了。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指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蜀中制药因为确定了以开发第三终端为战略,而不是战术,因而,蜀中制药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产品结构,研发方向,成本结构等与其战略相一致。而且,坚持了十年,不受市场上的其它诱惑,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在现阶段的中国制药业,必须明白现在制药业已经进入战略营销时代。妄图依靠小修小补的战术营销动作来挽救企业,或是让企业重新回到昔日的风光场面,已没有可能。
企业一定要不断重复这句名言: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你要扪心自问,你确定了你的独特的战略了吗?
用战略营销的观点来看待营销,看待市场,你会有新的发现。
OTC与处方药的差别,主要在渠道上的不同,前者是药店为主,后者以医院为主。
如果企业只把OTC当作战术,必然会走到抢占渠道,占领终端的道路上来。这也是现在千军万马占终端的原因。终端大战的结果就是终端价码水涨船高,各种费用层出不穷,终端挂金也是越给越高。
然而从战略营销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对处方药来说,重要的是处方药销售的关键是施加影响者----医生及相关控制药品进入医院的人,而不是最终使用者。OTC则相反,OTC的关键是最终购买者---即消费者。
那消费者关注的是什么?
对于药品,这个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关注的是三点:疗效,安全性和价格。药品,首先是能治病,别吃坏了人,还不要太贵。消费者对于疗效和安全性无法考察,只有通过品牌作为判断的依据。
对于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对价格和品牌的排列顺序不同。
经济条件好的人,可能更关心疗效和安全性,因而顺序是品牌----价格。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则是价格----品牌。然而,品牌始终是消费者进行购买抉择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在OTC终端,之所以终端拦截还有非常有效,药店营业员的推荐有很大的作用,据说有效率可达25%。
只不过是在OTC产品上,有品牌力的产品太少,消费者无从选择。而终端拦截,或是营业员的推荐只不过
是给了消费者一个选择的机会罢了。一旦有品牌力的产品出现,必然有大批的消费者会转向品牌产品。哈
药三精的产品没有强力的终端,但是哈药三精的品牌使得其OTC产品去年就达到了5个多亿就是明证。而
那些既有价格优势,又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的OTC市场上脱颖而出。
作为要在OTC市场上发力的企业,如果不能由战术营销转向战略营销,纠缠在终端,不能进行系统的品
牌建设,最终必然是在OTC市场上失去搏击的资格。
2005年之前的医药市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医药市场就像一锅炖满肉的肉汤,大勺舀的是满满的肉,小勺也能舀点汤。可是,未来的医药市场,锅里的肉多了,汤也多了,但是,锅也大了。到那时,小勺别说舀汤,大概连锅沿也碰不着,许多中小企业,会瞅着肉饿死!要想再吃到肉,就要有大勺,有梯
子也行。企业要做的就是打造新的大勺子,或者造个梯子,爬上去,才能舀到肉。
中国的制药企业一定要知道一个道理:用同样的方法做事情,只能的得到相同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方
法做事情,才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要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必须跳出原来的思路,换一种思路。
只有从战术营销走向战略营销,企业才有出路,才有为来。
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转化为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原油、矿石等资源价格下跌,投资严重不足。金融经济危机已经迅速蔓延成实体经济危机。
中国在这样全球性经济萧条的形势下,GDP增速下滑,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
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能源、交通、社会保障和基础建设
等领域投放4万亿元,以拉动内需,抵御外部经济危机,确保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和健康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国民经济的不景气对 制药业行业影响很大,就要求
我们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周期、剖析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对制药业行业市场情况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合理预测制药业行业未来走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发
展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发展中更上一层楼。报告目录
第一章 制药业行业主要经济特性 —、产品特性1.产品分类2.产品发展背景3.产品原理4.产业链
概述
二、制药业行业运行经济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全球经济危机对制
药业行业的影响
3、全球经济危机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
4、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5、行业未来运
行环境总述
三、制药业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四、进入/退出难度
五、制药业行业技术变革与产
品革新
六、差异化/同质化分析
第二章 制药业的生产分析
一、行业生产规模及增长速度
二、产业地区分布情况
三、优势企业目
前现状及产品策略
四、行业生产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五、未来几年行业产量变化趋势
六、制药
业上游产品分析
七、制药业替代产品分析
第三章 制药业行业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分析
二、市场增长速度分析
三、市场空间分析
四、市场
集中度分析
五、终端市场分析
六、区域市场分析1.华北市场2.东北市场3.中南市场4.西南市
场5.华东市场6.西北市场
第四章 制药业产品市场价格分析
一、价格特征分析
二、主要品牌产品价位分析
三、价格与成本
四、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五、价格在竞争中的地位
第五章 制药业市场渠道分析
一、渠道对行业至关重要
二、市场渠道格局
三、销售渠道形式
四、销售渠道要素对比
五、对竞争对手渠道策略的研究
六、各区域市场主要代理商情况
第六章 制药业行业品牌分析
一、品牌数量分析
二、品牌推广方式分析
三、品牌美誉度分析
四、品牌的选择情况
五、品牌认知度分析
第七章 制药业用户分析
一、用户认知程度
二、用户关注的因素1. 功能因素2. 质量因素3. 价格
因素4. 设计因素
第八章 制药业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我国出口及增长情况
二、主要海外市场分布情况
三、海外市
场的主要品牌
四、进口分析
第九章 制药业行业内竞争分析
一、行业竞争分析理论基础
二、行业内企业与品牌数量
三、行业竞
争格局分析
四、竞争组群分析
五、产品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十章 行业主导驱动因素
第十一章 企业财务状况
第十二章 制药业行业市场预测—、竞争格局变化趋势
二、海外市场发展预测
三、产品发展前景预测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
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
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制药企业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道坎。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手段、降低成本正是成功的医
药企业得以制胜的“名医良方”。制药行业信息化现状制药企业一般包括四大类:药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和玻璃仪器。作为典型的连续型生产制造型医药企业,由于生产药品和化学试剂等特殊商品,制药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业特征:
如药品类别繁多;编码无规律,有效期须进行严格控制;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性;销售范围广,各销售片区、各品种的销售情况不易从总体上把握;药品定价影响因素多而复杂,销售终端资源(医院、药店)难以控制;药品更新快,但新品的研发周期长等。另外,以药医分离、连锁经营、GSP
达标为标志,封闭了近50年的医药产品流通四级批发制被完全打破。在沉重的市场压力下,如何把药品卖
出去,成了各家企业经营的核心。因此,机制创新、优化流程、强化管理成了各大制药企业的重头戏。面
临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要启用新的营销模式。因此,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手段已经刻不容缓,经
营和管理必须依托于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开展。医药信息化涉及到哪些软件呢?从药品
流通角度来说目前有几个环节。第一个是生产厂家的内部管理,主要涉及到ERP系统; 从生产厂家到批发
企业、配送企业、医院的过程,则涉及到物流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和CRM系统等;医院里还有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据介绍,目前大约20%的大中型制药企业已经实施完成ERP的实施,并主要是集中在进、销、存及财务等模块;而大约有50%的制药企业正在推进和实施ERP,也基本上集中在供应链、分销、资金管理等领域。从当前一些制药企业实施ERP的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营销做
起。制药信息化六大不足随着医药流通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处
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全面推行和定点药店的实施,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开始有较大的发展,但呈现很
大的不平衡性,如医院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制药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的信息化相对于医院落差
较大。目前,制药行业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有待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
统管理数据,来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机制问题。二是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现代制药企业一
般都形成了以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生态链模式,涵盖的终端包括药品零售商、医院等,有的制药企业
还有专门的药店零售连锁终端,因此连锁对中国药企来讲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不健全的配送模式跟信息
化系统结合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融合。三是扩展规模时不顾信息化的能力。在国家宣布扶持组建制药
企业百强和销售终端50强的政策下,出现了盲目扩张,而管理系统并没有跟上的现象。四是信息
化专业人才匮乏。五是连锁企业缺乏有效的连锁化业务管理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分销
物流系统缺乏。六是医药企业选择系统的时候,重表面轻内核、重产品轻实施、重产品初期运行轻
维护和服务。制药信息化九大需求第一、东软金算盘营销副总经理杨汉东认为,企业需要的管理软件有九种,中国制药企业最需要物流管理,这是中国企业要走的第一步。物流管理软件可以使企业决策人非常清楚原
材料、零配件、成品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毛利及流转录用等情况。物流管理也可以延伸到业务管
理,对药店来讲就是药店连锁。第二、建立了物流管理以后第二步是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一定是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以后,企业
需要在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中对工作人员的参与时间、实施成本、人员素质、技能需求以及所需的培训项目
等进行管理。第四是产品设计管理。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非常需要把产品从创意开始,到产
品调研、产品设计、产品设置、产品工艺等过程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第五是财务成本核算。管
理会计是企业最需要的,只有在对物流成本管理很清楚,对人力成本的分析也很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财务成本核算。产品设计管理软件也要在财务成本核算软件之前实行,这样就使企业的每一项投入都可以
非常精确地计量。财务成本核算不仅需要对具体的物品、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还要对市场调研、市场开
拓、资金成本、固定资产管理等企业相关成本进行管理。第六是财务报告。中国加入WTO
以后对财务报告有很大需求,因为各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张票在各个国家的财务属性可
能完全不一样。现在香港就有这种企业,它会花几百万港币把凭证在香港重新做,因为内地的情况根本不
符合香港财务制度的要求。第七是财务报告分析。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软件,使企业领
导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单位的财务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第八是企业决策分析。企业领导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的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分
析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第九是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即ERP,然后进行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健
全的医药生态链信息化系统,这是最后一步建设系统。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配套讲稿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理论界多位研究者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科学依据、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从多个维度探讨解析“新时代”,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大势。
“新时代”从哪里来?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
五年来,“中国天眼”落成,“墨子号”成功发射,国产大型客机首飞,“复兴号”高铁飞驰,中国创造成果丰硕。
五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1300多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降至4%以下,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五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追回外逃人员3453名,“百名红通人员”48人落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
回想这五年,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深深感慨:“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天天都有大新闻,天天都在发生变化,好像始终没有闲下来过。身处历史性变革中,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就。”
继往不平凡,开启新时代。新时代从哪里来?中国国际经济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过去五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换挡升级,进入经济新常态。也是这五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五年来的经济成就,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实现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君如说:“新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得来的,是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做出的科学判断。”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写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写在中国共产党96年奋斗历程上。
方位决定道路,道路决定使命。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整个报告的总定位。十九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方面谈基本方略,都立足于这个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有何内涵?
习近平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
辛鸣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理论、新思维、新战略、新部署、新任务。
李君如说,决胜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两件事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时代”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引下确定的行动纲领。
陈文玲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一个长周期的经济体制转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且仍在进一步加快完善。新时代要超越单一的市场体系,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国际标准、国际准则,具有世界意义。
报告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认为,富国强军紧密联系在一起,军队现代化分两个阶段两步走的目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须隆表示,报告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着力,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为中国未来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报告在外交部分和新型国际关系里面强调维护公平正义,同时强调中国的发展不威胁任何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也赋予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的内涵。”陈须隆说。
“新时代”科学依据是什么?
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君如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判断,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李君如说,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我们历来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判断社会阶段的变动新特点。主要矛盾变化关系全局,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韩庆祥表示,谈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来讲的。中国站在“强起来”的新起点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过去的物质需求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更加强调质量。需求方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主要矛盾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理论要随着时代发展往前走,要和实践结合。辛鸣说,中国社会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出现转型,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即“中国经济新常态”。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陈文玲表示,中国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的腾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产品的精细程度、品牌价值、工业设计能力等,满足人民群众满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共享经济、新经济新业态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消费便利性的需求,对资源共享性需求。随着这些需求的满足,还会不断派生出新的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永远是我们的动力,使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永不止步。”陈文玲说。
“新时代”如何辩证看?
受访专家均指出,厘清“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非常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变化,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李君如说。“变”与“不变”,需要把握好辩证的关系。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新时代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陈须隆说,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在影响世界的走向,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裂变,另外一股力量给世界带来大聚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它的政策走向和政策选择格外重要。“我们旗帜鲜明表态要推动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打开国门搞建设,这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非常大的确定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下内容为备选文案————————
“新矛盾”怎么解?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距离党中央上一次提出“主要矛盾”的判断,时间过去了36年。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判断理由依据是什么?矛盾变化意味着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进行探寻追溯。主要矛盾转化源于长久积累的物质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
回望40年,几个重要节点铭刻在历史的时间轴上: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式宣告,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尤其是近五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小康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过去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而开始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主要矛盾转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节奏和脉搏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讲的是“供给方”。
他认为,社会矛盾在本质上讲的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从需求侧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需求;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何为发展不平衡?
胡鞍钢认为,发展不平衡,主要包括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群不平衡。发展不平衡的本质,是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匹配,特别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领域,满足不了各类人群的需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何为发展不充分?
韩庆祥认为,发展不充分,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等方面。
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胡鞍钢表示,过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规模与人们物质需求的不匹配,现在转向为生产质量与人们需求的不匹配。这是从温饱社会迈入小康社会,进而向共同富裕社会前进的国情使然。党中央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中国的发展阶段判断十分准确,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案十分务实。主要矛盾转化决定了根本任务与工作重点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历来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判断社会阶段的变动新特点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同志首先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落后的社会生产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完成根本任务就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那时起,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韩庆祥说。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赵周贤认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特别指出,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从全局上谋划党和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正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生动体现。解决主要矛盾要求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到实现现代化至少一百年。十九大报告同样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韩庆祥说,把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它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团队认为,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新目标”怎么干?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中国共产党做出“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
社科、经济等领域的多位专家认为,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是基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面认识和实践总结,描绘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准路线图和时间表,是十九大报告的重中之重。未来的中国什么样?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谋划展望。“两个阶段”怎么划?“两步走”怎么走?未来的中国什么样?对照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将是:
完成十三五规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防和军队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35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是:
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本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从时间与空间、中国与世界的坐标系上,标注出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继往开来的前进方向。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新目标有两个突出变化:首先,从“国家”到“强国”,一字之变,显示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信心,显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现代化目标内容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还包括生态上的美丽,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与目标之间的联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大判断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概括总结出来的。我们国家已保持了近40年高速增长,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中国人民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这是开启新时代的物质基础。虽然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但却是为未来奠定基础的伟大瞬间,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更大希望。伟大梦想始于“牢牢立足”
借助历史的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和把握时空方位和发展逻辑。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是解决温饱,第二步是奔小康,第三步是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从十三大报告提出这一重大判断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会重申,并对新的发展阶段予以新的表述。
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五个新要求”,“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康社会”的要求愈加丰富,路径愈加清晰。党的十九大,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的基础上,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又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定于2035年,过1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李君如认为,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现在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放到2035年,提前了15年。后面15年的目标则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适应了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它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基础上,以及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坚持和发展,实际上又超越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设计了“强起来”的行动纲领。
“‘两步走’战略的提出,说明我们党是有雄才大略,对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又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无比美好。”李君如说。
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主要矛盾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报告用三个“牢牢”提醒全党,要对基本国情保持清醒认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保持清醒头脑与自觉认识,保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情和勇气,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定力。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两步走”相呼应
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要求,意味着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新判断,未来经济建设的主题将发生重大转变。
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陈文玲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两步走”的目标相呼应,也是“两步走”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意味着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们原来强调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强调的是‘起步’和‘特色’。经过几十年发展将完成长周期的经济体制转型,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将中国放在全球大视野中,强调的是国际标准。”陈文玲说。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十九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包括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等等。
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受访专家们认为,这从目标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安排三方面全面定义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陈文玲说,实现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需要有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保证支撑。建成现代经济体系才能实现伟大梦想,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才有物质基础。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飞跃。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认为,十九大报告对新的发展阶段给予充分阐释,做好理论准备,并把理论准备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历史意义。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奋勇开拓中前进的,必定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
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都经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不同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生机活力。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先进性本色,体现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
从发展阶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有重大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更高。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对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奋斗目标看,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国际地位看,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这些重大变化,都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又体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新时代,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部署,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并在此基础上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要时刻不忘初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人民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找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一九五六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后来发生“左”的错误,背离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根据这一论断制定和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平衡是相对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否则就会制约发展全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今天,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