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善超市长效运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为了探索社会救助和实物帮困的新途径,各类“爱心”、“扶贫”等慈善超市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然而由于许多举办单位仅凭一时热情,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开办仅几个月,就因缺乏后续资金和货源,纷纷陷入困境,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干脆关门谢客,为此慈善超市的长效运作机制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课题。
一、社会背景
“慈善超市”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 Well),它是非营利机构开办的一种免税“公司”,成立于1902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总部设在洛杉矶,分支机构遍布全美各地,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捐赠的旧物资,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它的经营方式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工场。捐赠物资通过洗涤、整理、修配、包装、估价等一条龙作业后上架销售,非常专业化。
我国的慈善超市最早出现在上海。2003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上海慈善基金会在全市筹建100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2004年2月,长寿路街道借鉴国外实物帮困的经验和现代商业超市的运作模式,结合社区扶贫帮困工作,把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延伸为“慈善超市”,将单一的接收功能扩大为接受捐赠、属地救助和义卖变现等多种功能,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4年7月国家民政部总结上海等地慈善超市的经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通过这一社会捐助新模式,加强对城市困难群众的经常性生活救助,于是各地慈善超市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的“慈善超市”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经营管理还不完善,许多慈善超市的功能还局限于后门接收捐赠,前门对外发放,对小范围特困群众有所帮助,但受益面不大。
上海长寿社区慈善超市是全市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管理较完善的一家社区慈善超市,超市365天全年无休,天天开门营业,社区困难群众随时可以凭领用券(卡)和粮油帮困卡到慈善超市自由挑选家中需要的物品,普通市民也可以进超市选购低廉实惠的物品。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原则,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社工操作,义工协助,百姓受益”的模式,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法,积极开展接收捐赠、属地救助和义卖变现活动,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社区慈善超市的长效运作机制和对社区特困群众的慈善救助体系。深受社区百姓欢迎,受到全国政协、国家民政部和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
二、主要做法
1、政府推动是慈善超市发展的强劲动力
社区慈善超市是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其优势在于能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捐助,又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城市困难家庭排忧解难。三年多来,长寿路街道领导把“慈善超市”列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挥政府的指导、扶持和监督三大作用。街道成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运用政府的公信力,组织、整合、协调社区各方资源,不断推动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的开展和社区慈善超市的发展壮大。街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慈善超市提供300平米营业场所,承担其改扩建、装修的全部费用,承担慈善超市日常办公经费、公用事业费和人员工资等费用,实行收支两条线,使募捐的物资和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帮困。街道定期对慈善超市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捐赠、救助情况。
过去街道大规模的捐赠活动每年只组织一两次,现在有了这个爱心平台,社区单位随时可以把积压、滞销的商品捐赠给慈善超市;居民随时可以把家中闲置不用的衣被、家电等物品捐赠到慈善超市,既腾出了仓库和家里的空间,又奉献了爱心。而困难群众随时可以从慈善超市得到救助,使得慈善捐赠和扶贫帮困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
2、民间运作是慈善超市实行长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街道与民间组织签订了协议,实行契约式管理。慈善超市由民间组织管理,既转移了政府职能,又培育了民间组织。使扶贫帮困工作由政府一家的事,变成全社会大家的事,由逢年过节才“送温暖、献爱心”,变成“平时恒温,节日添暖,四季如春,365天温情常在”。不仅满足了社区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社会热心人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良好心愿,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1)成立“慈善超市”管理委员会
慈善超市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负责“慈善超市”日常捐赠和救助的管理工作;根据各居民区上报的救助人数及时审批“爱心救助卡”和“领用券”发放方案;制定和修改慈善超市管理制度和救助实施细则等。明确救助范围、救助对象和救助内容,开展日常救助、专项救助和节日救助。
(2)设立五个专业小组:
慈善超市设立了五个专业小组:物资接收小组、财务管理小组、价格评估小组、网络宣传小组和监督检查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责,确保了慈善超市的正常运作。专业小组的成员大多数是义工,如:物价评估员为了准确掌握市场价,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逛商场,摸行情,抄价格,使“慈善超市”的商品价格科学合理,既便利了困难群众购买消费,又不至于因标价过低而让投机的人有机可乘。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慈善超市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了工作流程,落实了日清月结报表制度。每天做到“五个清”即:接收捐赠情况清;救助发放情况清;义卖变现情况清;义工服务情况清;典型事例情况清。坚持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及时审核慈善超市的财务状况和捐赠物资的接收、发放情况。
3、社会参与是慈善超市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慈善超市广泛动员社区单位和市民共同参与慈善事业,不断拓展捐赠源头,充分体现慈善事业的社会性。
(1)组织大型慈善捐赠活动。慈善超市结合节日和社区重大活动,及时发动社区单位捐款捐物或开展定向的助学、助医、助困等结对帮困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滚动版面、报纸、网站等形式宣传捐赠单位的慈善义举。如:06年1月22日,在长寿绿地举行的“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大型慈善捐赠活动中,上海玉佛禅寺、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湖房产开发公司等10多家单位捐赠了101.2万元。
(2)建立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
为了方便单位和居民就近捐赠,慈善超市在30个居民区和10个商务楼宇建立了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制定了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管理办法和联席会议制度。各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织义工接受单位和居民的捐赠,然后集中送往慈善超市,将街道一个捐赠接受点延伸、扩大为40个接受点,在全社区形成一个捐赠接收网络。
(3)设立长期捐赠专柜
社区单位在慈善超市设立长期捐赠专柜,为慈善超市提供了一批稳定的慈善供货商,使捐赠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慈善超市。三年来,先后有20多家单位与慈善超市签约,定期为慈善超市提供善款和物资,慈善超市根据对方意愿,在超市适当位置提供捐赠专柜,并在专柜上方安插统一制作的捐赠单位显示牌给与“冠名”。这样,超市在接受捐赠的同时,也为捐赠单位做了宣传广告,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如:“家乐福武宁店捐赠专柜”,今年上半年,该店中层以上干部每人每月把百分之一的工资捐赠给慈善超市,共13200元,每天将家乐福超市里外包装破损的日用品捐赠给慈善超市共 6000多件。
(4)设立慈善义卖专柜。慈善超市在满足社区特困群众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捐赠的中高档物品及滞销、积压产品义卖变现,转换为社区困难群众急需的粮、油等生活用品。同时也满足一部分低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就近购买便宜、实惠生活用品的需求。
4、社工操作是慈善超市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慈善是人的事业,慈善超市的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专职队伍,从事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确保慈善超市正常运作。
(1)设立社工岗位。慈善超市根据工作量聘用若干名专职社工,负责街道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慈善超市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
(2)从事专业管理。慈善超市引进先进的商业超市计算机管理软件,引进条形码和收银机,通过专职社工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3)指导义工服务。专职社工深入居民区和楼宇,指导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的业务工作,指导义工开展募捐救助活动。
5、义工协助是慈善超市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
大量的社会义工参与慈善事业,弥补了慈善超市的人力不足,降低了慈善超市的运作成本,强化了慈善超市的民主监督,营造了社会互助的良好氛围。仅慈善超市一个服务点,06年就有1320人次做义工,服务时间3960小时,相当于495个工作日。06年长寿路街道共有13个单位和15名个人被授予普陀区“慈善之星”光荣称号。
(1)设立义工招募点。慈善超市依托街道义工服务总站,在慈善超市设立义工招募点,申请参加义工服务的市民,可携带身份证或有效证件进行报名登记。
(2)提供服务岗位。慈善义工在专职社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慈善超市和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从事各项捐赠救助工作。街道义工服务总站每月制订义工服务时间表,统一安排各支义工队伍的服务时间。
(3)规范义工管理。街道义工服务总站为义工发放《慈善义工》胸卡和《义工服务记录手册》;设立《义工服务登记簿》认真记录义工每次服务的基本情况;建立义工激励机制,逐步把参加义工活动作为个人评优、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设立义工服务个人专项荣誉奖,对表现突出的义工授予荣誉证章,作为义工个人发展的依据。
6、百姓受益是创办慈善超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慈善超市作为一个爱心中转站,最终的得益者是社区内的困难群众。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对社区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医等慈善救助。04年夏天,常德路3户居民家中突遭火灾,慈善超市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及时送去了大批急需生活用品,受灾居民热泪盈眶,感激不尽,连声赞道:“还是社会主义好!”。2007年,慈善超市根据新修订的“爱心领用券和救助卡领用管理办法”,对长寿社区10类相对固定的特困人员发放为期一年的爱心救助卡218本、对6类特困人员每季度发放红、绿领用券795张。秋季开学前,对338名困难家庭大学生发放助学款38万元。
三年来,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共募集善款300多万元,募集衣被、家电、日用品13万余件(价值160多万元),救助社区困难群众2万多人次,救助金额200多万元。使得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享受到了长寿地区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三、几点想法
1、政府要加大慈善超市的推进和扶持力度。
应该说,慈善超市在弘扬人际互助,整合社会资源,救助社区困难群众,弥补政府政策救助财力不足等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目前全市80多家慈善超市发展不平衡,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不能做做样子、热闹一阵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首先要在税收政策上给与优惠,要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免税发票的使用权限,扩大免税发票的使用范围,不管是捐钱还是捐物,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能在捐赠同时拿到免税发票,抵冲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如:房产交易税)。使中国的老百姓也能像美国人那样,在捐赠的同时得到实惠,以调动市民捐赠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大慈善超市网点的推进力度,目前慈善超市的网点太少,功能单一,东西太少,人气不足,不利于扩大影响,不利于市民就近捐赠,为此,市、区有关部门应加大推进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加大慈善超市网点的建设,要把慈善超市的运作情况列入街道年度考核标准,以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三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定期检查各慈善超市的运作情况,经常组织召开交流会、研讨会、总结表彰会等,解决慈善超市运作中的瓶颈问题,研究慈善超市的长效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慈善超市的发展。慈善超市既要讲社会效应,也要讲经济效应,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把无偿救助与低价销售结合起来,在加大“输血”的同时,启动慈善超市自身的“造血”功能,现代商业超市实际上就是自选商场,慈善超市既然采用“超市”这一运作形式,那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商场”做生意,就要讲究经营成本,拓展供货渠道和销售手段,不能守株待兔、坐吃山空。慈善超市通过义卖和销售,一可以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实惠、扩大收益面,同时增加慈善超市收入;二可以提升慈善超市的人气和知晓度,从而扩大捐赠面。
2、建立慈善超市规范化运作标准
慈善超市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规模效应,必须建立全市慈善超市规范运作标准,要借鉴现代商业超市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管理机构,统一店招、统一发票、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硬件、软件和人员配置,统一捐款和物资的管理。要进一步理顺市、区民政局、慈善基金会、街道、镇与慈善超市的关系,建立上下对应、管理顺畅的慈善超市工作机制。
3、建立慈善物资调拨制度
目前各街道、镇的慈善超市都是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相互之间联系很少,接受的捐赠物资也有多有少,为了加快慈善物资的流动速度,应当建立慈善物资调拨制度,明确调动慈善物资的工作流程、结算方法等。一方面要使接受的批量较大的滞销物资通过各超市义卖尽快变现,防止物资霉变、贬值;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各街道、镇慈善超市工作人员劝募的积极性。
市、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慈善物资的储备、配送、交流服务中心,为各慈善超市提供廉价粮油物资的进货渠道,使社区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二篇:建立再就业优惠政策长效运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目前,市区实施运作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主要有:税费减免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岗位奖励政策、职介补贴政策、就业培训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一大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目前都是阶段性的,按中央和省委文件规定,到2005年年底,上述优惠政策执行都要到期或即将到期。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再就业优惠政策得以延续,在失业人员再就业长效帮扶方面不断发挥作用呢?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市的实际,让所有再就业优惠政策都永久性地实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一是财力有限,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失业职工概念本身也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全面推进”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突出重点”。
这个“重点”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个“重点”应该是对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技能素质的政策扶持上。从人本学的角度来说,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最能发挥人类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从经济类型的角度来看,个体、私营经济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着眼于未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又最有发展潜力,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地降低失业率。引导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可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大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力度,有利于增强失业人员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
近年来,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先后在城西和城北街道开展了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试点。失业人员只要有项目,有经营场所,并且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其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就可以由政府补贴,期限为三年;失业人员如从事来料加工等灵活就业的形式,也可以享受社保补贴,费用由市再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这些政策的推出,大大激发了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二年时间,已经有2000多名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失业人员享受到了政府的社保补贴,累计金额达200多万元。
因此,建立长效就业帮扶机制,就再就业优惠政策这一块来说,应该是紧紧围绕公益性岗位开发、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技能素质方面做文章。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可采用政府直接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鼓励企业、民间资金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自行开发公益性岗位。
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可运用财政资金投资兴建一批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市民素质、陶冶情操的社区娱乐室、阅览室、健身房、健康咨询服务所、法律服务所、食品配送站、社区安保室等公益性项目,失业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上岗,失业人员工资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岗位补贴和收取小额的服务费中支出。地方财力许可,失业人员工资也可全额从再就业资金支出,免收服务费。
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可选择一批投资前景较好,并辅以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给予扶持。主要项目:社区保洁、保绿、保安、保秩等项目,如小区园林、车辆停放场、休闲会所等。
失业人员自行开发公益性岗位。可由社区居委会作为牵头单位,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的卫生保洁、安全巡夜、来料加工等项目,由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
第二,逐步扩大税收减免范围,激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在具体的操作思路上,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也就是目前我们正在运作实行的做法: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除可以一次性获得自谋职业补助金外,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如果是微利项目,可享受社保补贴。此外,可以享受税、费的减免。只不过这当中有区别,国有企业身份的失业人员可以免税免费,集体企业身份的失业人员可以免费但不可以免税。
第二步,打破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身份的界限,一视同仁。国有企业出来的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集体企业的也可以享受。根据我们、我们浙江集体企业人员众多的实际,如果这一块放开,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也可以享受税收减免,那必将大大激发他(她)们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人数必将大大增多,因为在各项优惠政策中,税收的减免政策力度最大,失业人员的获益也最多。
第三步,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全面放开,只要是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不管你原先是国有、集体企业人员,还是城镇失业人员,也不管你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先局限于城镇,再逐步向农村推开),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和一定额度开发就业岗位奖以及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当然,优惠政策的一些具体内容
第三篇:建立再就业优惠政策长效运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目前,市区实施运作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主要有:税费减免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岗位奖励政策、职介补贴政策、就业培训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一大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目前都是阶段性的,按中央和省委文件规定,到2005年年底,上述优惠政策执行都要到期或即将到期。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再就业优惠政策得以延续,在失业人员再就业长效帮扶方面不断发挥作用呢?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市的实际,让所有再就业优惠政策都永久性地实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一是财力有限,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失业职工概念本身也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全面推进”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比较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突出重点”。
这个“重点”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个“重点”应该是对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技能素质的政策扶持上。从人本学的角度来说,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最能发挥人类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从经济类型的角度来看,个体、私营经济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着眼于未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又最有发展潜力,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地降低失业率。引导失业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可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大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力度,有利于增强失业人员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
近年来,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先后在城西和城北街道开展了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试点。失业人员只要有项目,有经营场所,并且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其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就可以由政府补贴,期限为三年;失业人员如从事来料加工等灵活就业的形式,也可以享受社保补贴,费用由市再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这些政策的推出,大大激发了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二年时间,已经有2000多名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失业人员享受到了政府的社保补贴,累计金额达200多万元。
因此,建立长效就业帮扶机制,就再就业优惠政策这一块来说,应该是紧紧围绕公益性岗位开发、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技能素质方面做文章。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可采用政府直接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鼓励企业、民间资金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自行开发公益性岗位。
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可运用财政资金投资兴建一批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市民素质、陶冶情操的社区娱乐室、阅览室、健身房、健康咨询服务所、法律服务所、食品配送站、社区安保室等公益性项目,失业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上岗,失业人员工资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岗位补贴和收取小额的服务费中支出。地方财力许可,失业人员工资也可全额从再就业资金支出,免收服务费。
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可选择一批投资前景较好,并辅以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给予扶持。主要项目:社区保洁、保绿、保安、保秩等项目,如小区园林、车辆停放场、休闲会所等。
失业人员自行开发公益性岗位。可由社区居委会作为牵头单位,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的卫生保洁、安全巡夜、来料加工等项目,由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
第二,逐步扩大税收减免范围,激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在具体的操作思路上,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也就是目前我们正在运作实行的做法: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除可以一次性获得自谋职业补助金外,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如果是微利项目,可享受社保补贴。此外,可以享受税、费的减免。只不过这当中有区别,国有企业身份的失业人员可以免税免费,集体企业身份的失业人员可以免费但不可以免税。
第二步,打破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身份的界限,一视同仁。国有企业出来的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集体企业的也可以享受。根据我们、我们浙江集体企业人员众多的实际,如果这一块放开,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也可以享受税收减免,那必将大大激发他(她)们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人数必将大大增多,因为在各项优惠政策中,税收的减免政策力度最大,失业人员的获益也最多。
第三步,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全面放开,只要是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不管你原先是国有、集体企业人员,还是城镇失业人员,也不管你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先局限于城镇,再逐步向农村推开),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和一定额度开发就业岗位奖以及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当然,优惠政策的一些具体内容
可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作相应的调整),3年后社保补贴是否继续享受,可酎情考虑。届时,小额贷款政策等就变成“普惠制”了,而不再只是失业人员的“专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将以新的态势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
第三,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促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项目的发展。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作为再就业优惠十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2003年推出:由于受行业、部门间条块制约和力度不够及人为等因素影响,该项政策实施近三年效果不明显。市区到目前为止只贷出小额担保贷款144万,通过贷款直接实现就业人数才只有59人,效果很不明显。在研究新一轮再就业政策时,笔者认为应注重打破小额担保贷款受贷款总体指标控制、额度偏少、程序复杂、担保单一(只限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担保)以及其它因素制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
首先划清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是一项政策性贷款,与其它一般商业性贷款有根本区别,不应受贷款总体指标控制,只要失业职工有自主创业项目即可随时核贷。
其次根据浙江经济发展状况和创业成本较高(租金高、人员工资高)的实际情况,应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不受2万元限制,可根据创业需要给3-5万元小额贷款,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创业可进一步提高贷款额度。
这样可有力地促进创业和灵活就业项目的发展,稳定失业人员创业,同时可尽快培养一批小老板,反过来可促进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四,强化适用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通过对市区失业人员登记资料分析,6795名失业人员中失业一年以上达3951人,占失业人员总数58.15,且这些失业人员具有一门及一门以上职业技能的失业人员只有28.5。同时,失业人员所学的技能中,初级计算机、家政、驾驶员、物业管理占70以上,而劳动力市场紧缺的车工、钳工、电焊工、缝纫工等技能掌握者少之又少。因而要强化失业人员适用技能培训。
首先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并且按市场技能工种紧缺情况设置培训资金投向,注重适用技能培训的投入。
其次,培训机构要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开设紧缺技能工种的培训,紧密培训就业一体化,抓培训质量,抓培训就业率。
再则,培训经费审核部门要加强对培训经费支出合理性审核,建立跟踪考核动态审核机制,真正使培训专项资金投向适用技能、紧缺工种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率。
第四篇:建立完善政法队伍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建立完善政法队伍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在政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只有把队伍教育好、管理好、建设好,才能使政法部门不断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才能在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强化“五个意识”,做到“三个摒弃”、“三个树立”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政法部门要认真查找执法思想上的差距和问题,在执法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着力强化“五个意识”,做到“三个摈弃”、“三个树立”。
——强化稳定意识,切实增强大局观念、敌情观念、忧患意识和政治敏锐感,加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监控,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强化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打击防范职能,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强化绩效意识,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严格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时限。
——强化法制意识,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大力增强广大政法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
力。
——强化创新意识,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坚决摈弃“重打击、轻保护”的观念,真正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权保障观念,自觉保护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坚决摈弃“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真正树立既重实体公正、又重程序公正的观念,用公正合法的程序办好每一起案件。
——坚决摈弃“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观念,把服务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和服务的效果贯穿到执法工作的全过程。
二、突出领导垂范,带出过硬队伍
1、敢抓严管,决不护短
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水平,敢抓敢管是能力,严格查处是政绩,回避护短是失职”的理念,切实抓好政法队伍的日常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决不能听之任之,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对违法乱纪问题,要从严查处,决不护短。要坚持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追究领导责任的制度,队伍中发生重大案件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所在单位领导的责任。在从严管理的同时,各级政法领导干部要对下属和基层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设身处地地为大家着想,体贴、爱护、关心这支队伍。
2、转变作风,求真务实
各级政法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克服官僚主义。
一是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政法工作的根基在基层。要牢固树立面向基层、强本固基的思想,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仅要到好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
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实事求是要从敢讲真话做起。各级政法干部要从自身做起,既不说假话,也不听假话,更不给说假话者提供市场。
三是求真务实,多办实事。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作文章,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用好作风带出好队伍,努力把政法队伍建设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战斗力强,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好队伍。
3、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一是对基层政法领导班子普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和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充实。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把各级政法干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政治、业务两手抓,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上狠下功夫。对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加快进度,确保质量。
三是认真组织对基层综治干部的基本素质考试工作。对考试考核不合格的,要组织离岗培训,再考试考核仍不合格的,要予以辞退。
四是深入开展“行风政风评议”活动,把政法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严明“三个”纪律
1、严明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律。讲政治纪律,就是要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确保政法队伍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绝对忠诚,解决好靠得住的问题,这一点决不能有丝毫含糊。各级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部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要严格遵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本地、本部门发生的重大紧急事件,要在迅速采取正确措施进行处理的同时,在第一时间内向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能迟报漏报,更不能隐瞒不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2、严明执法纪律。
严明执法纪律,一是加强执法纪律教育,重申执法纪律,不断强化法纪观念;二是坚决执行执法纪律,违者必查,违者必究,形成违反执法纪律的高压线;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加强执法监督,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违反执法纪律的行为,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更要追究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四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对执法工作中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集中治理少数政法干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问题;五是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队伍建设责任制,对政法队伍发生重大问题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3、严明群众纪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法工作寸步难行。严明群众纪律,一是做到不与民争利,对吃拿
卡要、乱处滥罚等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要坚决查处。二是做到不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四是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慎用警力警械。五是做到根据群众的需要,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消除特权思想,把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用实际行动赢得广大群众对政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五篇:早期教育机构教师队伍建构与运作的实践探索
早期教育机构教师队伍建构与运作的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早期教育价值的再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己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并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向我们证实:0-3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有最适宜的养育环境配合,将会最大程度促进儿童在该领域的发展。因此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不仅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而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
(二)对早期教育机构现状的认识: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一方面,许多幼儿园以“低成本,高质量”和“托幼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开始普及和推广0-3岁早期教育;另一方面,许多私立早教机构开始面向0-3岁婴幼儿推广专业的早期教育。而师资水平作为0-3岁早期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对早期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认识: 1.专业的早期教育人才匮乏(1)教师学历不高,专业水平不够
据调查,大多数早期教育机构的老师学历不高,以中专和大专毕业生居多,有的甚至只是进过简单的培训就进入了早期教育的行业。
另外,多数早期教育机构招聘的教师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也较多,另外还有从事护理专业或具有相关专业的人员。有些机构在招聘时甚至表示“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会唱歌跳舞就行”。(2)师资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准入门槛低
这里说的门槛低,主要体现在早期教育机构审批门槛低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低。比如:现在的育婴师准入门槛低,对报考者没有学历要求,学习、培训时间短,考试容易过关,这就导致了拿了证不会做事的情况,真正懂得早期教育的专业教师极度匮乏。2.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流动性非常大,这种现象在私立早期教育机构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早期教育的质量和早期教育本身的发展。(1)低收入、压力大,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的早期教育机构以私营为主,为追求效益最大化,一些早期教育机构一方面尽量压缩教师工资成本,另一方面,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缺少人文关怀,导致教师流动性大。(2)政策扶助导向不明确,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目前政府也相应的推出了一些扶助政策,但主要是针对3—6岁的学前教育教师,对于0—3岁早期教育教师没有明确的扶助策略。3.教师职后培训不容乐观
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多数是在机构内部进行专业化成长,对于一些大型的早期教育机构,其教师有一定的机会接受上一级的培训;但是对于小型的早期教育机构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全依赖机构内部的“传、帮、带”。
二、课题的界定:
(一)早期教育的概念: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对0-3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二)早期教育机构的概念:早期教育机构是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某种教育或服务的具有鲜明目的性的单位或组织,如各种类型的提供保育、教育或入学准备等服务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三)早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
2.0—3岁婴幼儿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从事早期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建设一支精湛的早期教育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对象:
萧山区各早期教育机构的师资状况
四、研究的内容:
如何建构一支专业水平精湛,多元化复合型的早期教育教师队伍。
五、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强调尊重、和谐、可持续,是迎接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根本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其核心是尊重,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尊严和人权。0—3岁婴幼儿的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开端,那么就应该享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等。
(二)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础。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六、研究目的意义:
1.通过本研究,更加有利于早期教育行业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精湛的早期教育教师队伍,是发展早期教育的立足点。
2.通过本研究,促使早期教育教师认识到早期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稳定教师队伍,以便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3.以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培训模式相结合,建设一支多元化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七、研究方法:
调查、访谈法:通过发放问卷,对本区早期教育师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教育机构教师进行访谈,以获取较为全面的资料。
实践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各方资源人员密切合作,针对课题活动中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分析、诊断。立足于促进教师成长,关注教师队伍的发展,改革教研方式,建构平等、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八、研究步骤:
1.课题论证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
(1)梳理近两年内在本区早期教育教师的档案资料,分析对开展本课题的有利因素与可利用的资源。
(2)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3)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明确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
2.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1)调查研究。
(2)各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论证。
(3)2013年的6月,进行课题的阶段小结工作,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1月(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2)组织课题研究汇报会,总结研究工作,展示研究成果。
(3)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邀请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申请结题鉴定。
九、研究保障
(一)相关政策的推出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要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从事早期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二)领导重视,课题组成员积极性高。
(三)资金保证,教师的进修,培训等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十、参考文献
1.张振平:《幼儿园低幼儿童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2.王坚红:《早期教育机构评价简介》,2008年第9期。3.陈里霞:《早期教育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