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时间:2019-05-15 07:1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一篇: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本学期我选修了西方音乐鉴赏,我选者这门课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欣赏一些动人的音乐,我从老师对西方音乐史的讲解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对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在这里我从西方音乐史中选择了古典主义时期具体来介绍一下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西方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 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所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这一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七个方面: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类型主要世俗化,专业化,定向化。在古典主义这一音乐时期不仅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和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有(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洛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小时演奏,作曲,具有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被称为神童。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宗教音乐等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室内乐、奏鸣曲、宗教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莫扎特的创作有着广泛的情感范围,但令人困惑的不是其无限的表情特性,而是不同的音乐千变万化的合成,是诸种情绪之间无可名状的转换,是不易用语言描述的模棱性质。

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的波恩,在这个莱茵河畔的城市里,贝多芬渡过了不太快乐的童年。他在4岁开始在严父的教导下学习音乐,父亲希望他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改善一些,在他22岁去世。1781年贝多芬遇到了他音乐道路上一位相当好导师——作曲家聂费,他从思想上到音乐上使贝多芬的艺术视野更为广阔。贝多贝多芬有三句箴言放在工作桌前,做为一生信仰的指引。

1、我是无所不在。

2、我是一切,现在如此,过去如此,未来亦复如此。

3、我们常需要名字来指出事物与事物的差别,他是一切,所以不需要有名字。贝多芬是一为打破古典形式的古典音乐家,更被普遍誉为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大师。贝多芬的不仅创作领域广泛,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创造了相当大的成就,比较突出的有9首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7首弦乐四重奏(书上写的是16首)、一部歌剧《菲岱里奥》和一部庄严弥撒曲。在器乐和声乐中他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创作能力,从作品的篇幅、音乐的张力到精神内涵及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上都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在1824年夏到1826年11月间的两年内,贝多芬在身心遭受病痛、贫穷、孤独等极大的困苦情况下仍完成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伟大艺术家。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增加了我对西方音乐史的了解,而且通过对几个西方音乐家的了解和对他们作品的欣赏,更大大燃烧了我对古典音乐等多种风格西方音乐的热爱,还培养了我对艺术的鉴赏力和情操,当然,我对于西方音乐的了解,最重要还是要好好谢谢 老师的讲解,老师的介绍再加上音乐家视频的观看和一些作品的欣赏,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复习题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复习题

主要内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歌剧、器乐的发展情况及主要音乐家介绍。

复习提示:古典主义时期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和音乐家,这是本章的复习重点,同时也不要忽略它与前后章节的联系。例如:主调音乐如何产生,它与巴罗克时期的数字低音有何关系;再如,歌剧在古典主义时期是怎样发展的,与它在巴罗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有何不同。读者根据自己复习的习惯,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与总结,就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本章的内容了。

一、简述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文化特质?

1、时间范围界定:(1)时间: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2)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音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19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在西方音乐史上,古典音乐主要指后者。

2、社会文化特质: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性和情感。

二、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简述古典主义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状况?

宗教音乐发展到18世纪时已经衰败,音乐从教堂、宫廷走向市民阶层,以往的宗教体裁音乐出现在世俗的舞台上。宗教音乐特有的音乐体裁,如弥撒曲、经文歌、清唱剧等与当时歌剧音乐的创作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它越来越深地受到世俗音乐,特别是戏剧音乐的影响,因而只有少数人继承帕勒斯特里那的复调音乐创作传统。在意大利,主要的宗教音乐作曲家实际上也是歌剧作曲家;只有法国的宗教音乐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保持自己的传统。

巴赫去世后,路德教会的音乐迅速衰退,当时的北德作曲家多采用半宗教半世俗的清唱剧形式进行创作。18世纪下半叶最突出的宗教音乐作曲家是埃曼纽尔·巴赫和K.H.劳恩,后者的受难康塔塔《耶稣之死》(Der Ted Jesu,1755)一直到19世纪末仍然十分流行。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末最著名的宗教音乐作品出自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手。

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

四、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Alceste,1767)、《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énie en Aulide, 1774)、《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1762)等。

18世纪中期,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的作品《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歌剧应该怎样改革?是继续走正歌剧的路,不放弃返始咏叹调,还是来一次革命?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阐述,而既能从理论上提出批评观,又能在歌剧创作中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的人,当属德国的格鲁克。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歌剧发展,尤其对德国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

五、简述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状态时,出现了另一种歌剧形式——喜歌剧(opera buffa)。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inter-mezzo),它是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上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以取悦观众为目的,使观众在欣赏严肃的正歌剧的间隙中,情绪得到片刻放松。幕间剧通常演10-15分钟,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乐队,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成为一种与正歌剧相对应的喜歌剧形式。

在歌剧历史中,对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通常涉及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四个国家的情况,从这四个国家在喜歌剧方面各自特征的表现,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喜歌剧最初发展的状况。

在意大利,喜歌剧以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形式的歌曲充当咏叹调,并采用干念宣叙调形式,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使男低音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形式。代表作品是佩格莱西于1733年创作的《女仆做夫人》,它是佩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1733年8月首演于那不勒斯。当时这部正歌剧反映平平,而其中的幕间剧却引起轰动,甚至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大利喜歌剧也由此诞生。全剧共两幕8个段落,音乐包括1首意大利式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及二重唱,其中乌贝托的音乐唱段成为喜歌剧男低音(basso buffs)的经典唱段。18世纪中叶之后,喜歌剧在形式上得到扩展,加入了严肃、伤感的情节,与正歌剧的风格比较相近。

在法国, 喜歌剧被称为诙谐剧(opera comique),以巴黎喜歌剧院(Opera—Comique,Paris)的名字命名,它源于17世纪末法国集市上出现的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喜歌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需在此提及: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访问巴黎,演出的《女仆做夫人》引起了西方音乐史上有名的“喜歌剧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提倡平民文化还是弘扬贵族文化,这场争论最后导致法国喜歌剧的诞生。法国喜歌剧以对话代替宣叙调,以副歌歌曲代替剧中的大合唱,用法语表演。代表作品是格雷特里(A-F-M.Gretry)于1784年创作的《狮心王理查》(Richard Coeur de Lion)。

在英国,喜歌剧被称为民谣剧(ballad opera),是当时英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源于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由盖伊(John Gay)撰写脚本,佩普什(Johann Pepusch,1667-1752)作曲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该剧内容涉及当时伦敦街头罪犯猖獗的状况,带有政治讽刺的意味。英国民谣剧的表现手法不仅在形式上正面嘲讽了意大利歌剧,沉重打击了英国传统歌剧的创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亨德尔不得不放弃传统歌剧的写作,转而从事清唱剧的写作。它以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为主,吸收了少量人们熟知的其他歌剧的咏叹调旋律,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用英语表演。代表作品即前面提到的《乞丐歌剧》。

在德国,喜歌剧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它被称为歌唱剧(Singspiel)。Singspiel原指正歌剧,后指有对话的喜歌剧,它更多地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以大段德语对白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咏叹调常用德国歌曲(lied)的旋律,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剧本多从英国的民谣剧移植过来。代表作品是希勒(J.A.Hiller,1728-1804)于1766年用德国歌曲的曲调为当时流行的英国民谣剧剧本重新配曲而成的《魔鬼出笼》(Der Teufel ist los),这使他成为德国歌唱剧的先行者。

喜歌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正歌剧的反叛,它倡导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歌剧内容不再着眼于神话、历史、英雄等题材,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不穿古装,穿时装,大多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的音调。各国的喜歌剧均形成了各自的名称和形式。

第二节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的发展

六、室内乐(chamber music)及其产生与发展?

1、含义:

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

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2、产生与发展: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但如果从历史角度考察它,就会发现这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16—18世纪初,当时的音乐被分为三大类:教会音乐、戏剧音乐和室内乐。当时的室内乐与教会音乐、戏剧音乐的表演场地和规模有所不同,它是在私人(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主要指弦乐四重奏),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

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大多数重要的室内乐作品都出自德国作曲家之手,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虽然乐器的组合主要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为二至九人的重奏组合,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

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电子合成器、小号、低音单簧管、女高音和男低音)、亨策的《友谊》(单簧管、长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室内交响曲(十几个人的编制),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要求有6或7位独唱者、木管乐器、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竖琴、打击乐器、钢琴、钢片琴等。

七、简述弦乐四重奏的产生与发展?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1、弦乐四重奏的历史成因

18世纪是弦乐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时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欧洲中世纪到巴罗克时期,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为四声部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四声部的合唱、重唱为这种室内乐体裁提供了创作上的参照依据。

(2)18世纪初,室内乐主要以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为主,它采用两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后来这种体裁在巴罗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形式。这就是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成为必然。

(3)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复调音乐性质,后者是主调音乐性质。从历史现象来看,在18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曾出现一个衔接上的间隙,正是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使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平稳过渡,这种既善于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现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连接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桥梁。

2、18世纪中期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

里赫特(1709—1789)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从1760—1802年这四十二年间,海顿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里赫特、海顿、莫扎特、博凯里尼(1743—1805)等音乐前辈们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光辉灿烂的巅峰,他虽然只作有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数量远不及海顿(84首)和莫扎特(23首)等人,但是这十六部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经验、创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以及对彼岸的祈盼,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音乐最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并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

3、19世纪弦乐四重奏的承接与徘徊

19世纪,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时期,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上构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晕的成就,使其后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面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时,只能望洋兴叹;二是,浪漫主义音乐含有多种人为的主观色彩,旋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在众多浪漫主义大师中,只有那些接近古典主义的作曲家,还能在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上有所建树,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弗兰克(1822—1890)等。在整个19世纪弦乐四重奏领域,贝多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柏辽兹、瓦格纳、马勒等音乐大师干脆回避室内乐、回避四重奏,以免与“乐圣”产生碰撞。

4、20世纪弦乐四重奏的创新与回归

20世纪时,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等,把弦乐四重奏推向奇光异彩、风格各异的舞台。

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

八、简述奏鸣曲的发展?

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和库瑙(J.Kuhnau),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和D.阿尔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九、奏鸣曲(sonata)与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区别?

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在于:奏鸣曲是一种体裁,它由不同数量的乐章组成,各乐章间在调性、速度、情绪等方面形成对比,几个乐章成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奏鸣曲式是曲式结构的一种,它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通常用在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常为快板。

十、简述协奏曲的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来源于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古典主义初期键盘协奏曲开始兴盛,以C.P.E.巴赫和J.C.巴赫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中,有了明确的三乐章布局:第一乐章是利都奈罗(ritornello)形式,这是一种具有奏鸣曲雏形的结构;第二乐章常用小步舞曲(minuet);第三乐章常用舞曲性的回旋曲(Allegro-rondo)结构。

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第和巴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50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

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具有民歌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

从风格上看,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华丽风格”的印迹,显得轻盈典雅、细腻精致,摒弃了巴罗克时期协奏曲沉重肃穆的风格。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反映在:第一乐章取消双呈示部原则,演奏家常参与华彩段的创作,各乐章采用不间断的写法,运用标题音乐因素,强调民族风格等。

20世纪的协奏曲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出多种手法、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十一、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1、交响曲的产生与发展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梅西昂、奥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顿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2、体裁特征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

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十二、简述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

1、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2、柏林乐派(Berlin School)

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K.P.E.巴赫(K.P.E.Bach,1714-1788)。这个乐派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3、维也纳古典乐派(Viennese Classical School)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艺术贡献

十三、简述海顿的创作及艺术成就?

1、人物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体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范式。

2、代表作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20多部清唱剧和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其代表作为:

(1)交响曲,代表作有: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响曲《伦敦》等。

(2)弦乐四重奏,重要的作品有Op.64之5《“云雀”四重奏》、Op.76《“皇帝”四重奏》等。

(3)钢琴奏鸣曲,49首作品中较成熟的是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

(4)声乐作品,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和《四季》(1801年)。

3、艺术成就

(1)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他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第三乐章,性格开朗幽默,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2)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有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

(3)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曲《告别》、《惊愕》、《军队》;四重奏《云雀》、《皇帝》;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4)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十四、简述莫扎特的创作和艺术成就?

1、人物简介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他是脱离教堂、宫廷,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行者。

2、代表作品

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41首交响曲,20多部歌剧,27首钢琴协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以及26首弦乐四重奏等。代表作分别为:

(1)歌剧:德语歌唱剧有《后宫诱逃》、《魔笛》;意大利喜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或译《唐乔瓦尼》)、《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有《伊多梅纽》等。

(2)交响曲:最后三部最突出,它们是《降E大调交响曲》(K.543)、《g小调交响曲》(K.550)和《C大调交响曲》(K.551)。

(3)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中的《d小调协奏曲》(K.466)、《c小调协奏曲》(K.491);小提琴协奏曲中的《G大调协奏曲》(K.216)、《D大调协奏曲》(K.218)、《A大调协奏曲》(K.219)以及《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1791年)等。

(4)室内乐:在26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K.421,K.428,K.458,K.464,K.465,1782-1785年),另外,《“哈夫纳”小夜曲》(K.250)和《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著名作品。

(5)其他作品:较著名的有《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c小调弥撒》(K.427)和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

3、艺术成就

(1)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格鲁克不同,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4)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

(5)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其晚期作品还加入了悲剧因素。他的音乐中所蕴含的特质,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

十五、简述贝多芬的创作、艺术成就及音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人物简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一般把贝多芬的生平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波恩时期;第二,维也纳时期;第三,创作成熟时期;第四,创作晚期。

2、代表作品

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2部弥撒曲、11首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代表作分别为:

(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

(2)歌剧《菲岱里奥》。

(3)奏鸣曲:钢琴作品有第八奏鸣曲《悲怆》,第十四奏鸣曲《月光》,第十七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一奏鸣曲《黎明》,第二十三奏鸣曲《热情》,第二十五奏鸣曲《杜鹃》,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小提琴作品有第五奏鸣曲《春天》,第九奏鸣曲《克莱采》。

(4)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5)室内乐: 16部弦乐四重奏(其中后五部最重要)。

(6)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庄严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

(7)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等。

3、艺术成就

(1)在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他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Scherzo)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取代了具有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在《第九交响乐》中,将人声加入交响曲中,扩大了作品的表现力。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在钢琴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作品。

(3)在音乐表现方面: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的精神历程。他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谐和与调性的不稳定等因素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和鸿篇巨制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4、音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贝多芬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其创作中的各个领域,并以此为基点,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巅峰,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用仅有的一部歌剧《菲岱里奥》撼动了歌剧艺术舞台,其余晖直射瓦格纳;是他,在奏鸣曲式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以《热情》、《悲怆》和《月光》为代表的32首钢琴奏鸣曲,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结构和调性处理使世人震惊,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成为划时代的音乐蓝本;是他,把交响音乐发展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将慢乐章发展成具有史诗般磅礴气势的篇章,把典雅的小步舞曲乐章换成了具有强烈动力的谐谑曲乐章,使它达到为人类精神纵情高歌的境界,他还将终曲扩展为壮观的高潮,使音乐在凯旋中结束。这种结构的改变,使交响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髓。1827年在维也纳,这位孤独的长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在行将就木时,最终选择弦乐四重奏作为唯一的创作方式来表达情感,用利刃一样的笔墨写下了16首弦乐四重奏的最后5首,这些作品包含了他最高的艺术理念、最精致的音乐结构和最丰富的人类情感,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犹如一位哲人,在深渊的边缘,为世人献上的一曲曲讴歌人类灵魂的“圣歌”。

他用音乐形式编织出的意味深长的乐思,是他对生命与艺术真谛的领悟,更是他用音乐表达的人文主义关怀。

第三篇: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格鲁克,《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2、《女仆做夫人》

3、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4、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5、四,三

6、海顿,108,《创世纪》、《四季》

7、《魔笛》,《费加罗的婚礼》

8、双呈示部,华彩段9、9,1,16,32。

10、谐谑曲

二、名词解释

1、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前半部

2、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四自然段

3、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五自然段

4、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六自然段

5、第五章,第六题第1点

6、第五章,第八题

7、第五章,第九题中的后半部内容

8、第五章,第十一题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9、第五章,第十二题第1点

10、第五章,第十二题第2点

11、第五章,第十二题第3点

三、简述题

1、第五章,第二题

2、第五章,第四题

3、第五章,第五题

4、第五章,第六题

5、第五章,第九题

6、第五章,第十题

7、第五章,第十一题

8、第五章,第十三题

9、第五章,第十二题第1点和第3点

10、第五章,第十四题

11、第五章,第十五题第1—3点

12、第五章,第十五题第4点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魔弹射手》

2、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第八交响曲》

3、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4、《童年情景》(或《狂欢节》或《大卫同盟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5、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或下列中的一剧《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主导动机

6、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或《南国玫瑰》、《艺术家的生涯》、《皇帝圆舞曲》)

7、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8、比才,歌剧《卡门》

9、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普契尼,《绣花女》、《托斯卡》(或《蝴蝶夫人》,或《图兰多》)

10、李斯特,单乐章,《前奏曲》、《塔索》

11、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

12、李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

13、斯美塔那,《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

14、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或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15、西贝柳斯,《芬兰颂》

16、马勒,《大地之歌》

二、名词解释

1、第六章,第二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1点

2、第六章,第二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2点

3、第六章,第二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3点

4、第六章,第二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4点

5、第六章,第三题第1点

6、第六章,第三题第2点

7、第六章,第三题第3点

8、第六章,第三题第4点

9、第六章,第六题第4点

10、第六章,第七题第1点的前半部

11、第六章,第十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1点

12、第六章,第十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2点

13、第六章,第十六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1点

14、第六章,第十六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2点

15、第六章,第十六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3点

16、第六章,第十六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4点

17、第六章,第十七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1点

18、第六章,第十七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2点

19、第六章,第十七题附相关概念注解中的第3点

20、第六章,第十八题第1点第二自然段和第2点

21、第六章,第五题

22、第六章,第二十题第一自然段

三、简述题

1、第六章,第一题

2、第六章,第二题第1点中的第3点

3、第六章,第二题第2点中的第3点

4、第六章,第三题

5、第六章,第三题第5点

6、第六章,第四题

7、第六章,第六题第3点、第七题第3点、第八题第3点、第九题第3点、第十六题第3点、第十七题第3点、第十五题第3点、第十四题第3点

8、第六章,第十三题第3点

9、第六章,第十二题第3点

10、第六章,第十一题第3点

11、第六章,参阅第六题、第七题、第八题、第十一题、第十三题、第十四题

12、第六章,第五题第一自然段和第四题第3点中的第五自然段

13、第六章,第十八题

14、第六章,第二十四题第1、3点

15、第六章,第二十五题第3点

16、第六章,第二十六题

17、第六章,第二十七题

18、第六章,第十九题

19、第六章,第二十题

20、第六章,第二十二题第3点

21、第六章,第二十一题第3点

22、第六章,第十四题第3点

23、第六章,第二十三题

第七章 20世纪音乐自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德彪西,《牧神午后》、《大海》(或《夜曲三首》、或《意象》),《版画集》(或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

2、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新维也纳乐派

3、《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幸存者》(或《乐队变奏曲》)

4、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沃切克》

5、布索尼,斯特拉文斯基

6、《春之祭》

7、《画家马蒂斯》,《作曲指南》,《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

8、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泰莱菲雷

9、奥涅格,米约

10、巴托克、科达伊,席曼诺夫斯基,埃乃斯库,威廉斯,艾夫斯、科普兰和格什文,法雅

11、巴托克,《小宇宙》(或《第三钢琴协奏曲》),《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12、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13、科普兰,《牧区竞技组曲》

14、《行星组曲》

15、布里顿

16、《大峡谷组曲》

17、《和声分析原理》、《和声学》、《对位法》(或《配器法》)

18、15,15

19、哈巴

20、《时值和力度的模式》,《异国鸟》

21、《无主的锤子》

22、50年代,凯奇

23、凯奇,《4分33秒》

24、录音带音乐,电子合成器,电子计算机

25、谢菲尔、亨利,艾默特

26、斯托克豪森,《青年之歌》

27、彭德雷茨基,利盖蒂

28、克拉姆

二、名词解释

1、第七章,第二题

2、第七章,第五题

3、第七章,第九题

4、第七章,第十题

5、第七章,第三十六题

6、第七章,第三十七题

7、第七章,第三十九题

8、第七章,第四十二题

9、第七章,第四十四题

10、第七章,第五十三题

11、第七章,第五十四题

12、第七章,第五十五题

13、第七章,第五十六题

14、第七章,第六题第1、2点

15、第七章,第七题第1、2点

16、第七章,第十一题第1、2点

17、第七章,第十三题第1点

18、第七章,第十七题第1、2点

19、第七章,第二十五题第1、2点

20、第七章,第三十五题第1、2点

21、第七章,第四十题第1、2点

22、第七章,第四十一题第1、2点

23、第七章,第四十三题第1、2点

24、第七章,第四十八题第1、2点

25、第七章,第五十二题第1、2点

三、简述题

1、第七章,第一题

2、第七章,第二题

3、第七章,第五题

4、第七章,第十题

5、第七章,第九题

6、第七章,第三十六题

7、第七章,第三十七题

8、第七章,第十五题

9、第七章,第三十九题

10、第七章,第四十二题

11、第七章,第四十四题

12、第七章,第四十六题

13、第七章,第五十三题

14、第七章,第五十四题

15、第七章,第五十五题

16、第七章,第五十六题

17、第七章,第三题

18、第七章,第四题

19、第七章,第六题

20、第七章,第七题第3点

21、第七章,第八题第3点

22、第七章,第十一题

23、第七章,第十二题

24、第七章,第十三题

25、第七章,第十四题

26、第七章,第十六题

27、第七章,第十七题

28、第七章,第十八题第1、3点

29、第七章,第十九题第1、3点

30、第七章,第二十题第1、3点

31、第七章,第二十一题第1、3点

32、第七章,第二十二题第1、3点

33、第七章,第二十三题第1、3点

34、第七章,第二十四题第1、3点

35、第七章,第二十五题第1、3点

36、第七章,第二十六题第1、3点

37、第七章,第二十七题第1、3点

38、第七章,第二十八题第1、3点

39、第七章,第二十九题第1、3点

40、第七章,第三十题

41、第七章,第三十一题第1、3点

42、第七章,第三十二题

43、第七章,第三十三题第1、3点

44、第七章,第三十四题第1、3点

45、第七章,第三十五题第1、3点

46、第七章,第三十八题第1、3点

47、第七章,第四十题第1、3点

48、第七章,第四十一题第1、3点

49、第七章,第四十三题第1、3点

50、第七章,第四十五题第1、3点

51、第七章,第四十七题第1、3点

52、第七章,第四十八题第1、3点

53、第七章,第四十九题第1、3点

54、第七章,第五十题第1、3点

55、第七章,第五十一题第1、3点

56、第七章,第五十二题第1、3点

第四篇:古典主义时期教案

第五章

朴素中见崇高——古典主义时期

(1750——1820年)

一、教学内容

(一)时间范围界定

(二)社会文化特质

(三)音乐风格特征

(四)器乐的发展

(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六)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

(一)三种主要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

(二)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教学难点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时间范围界定

1750-1820年,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专业音乐创作风格。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720—1760年左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760—18世纪末

(二)社会文化特质

重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深刻思想性,反映了“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实质,表现为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音乐风格特征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1)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简化旋律(华丽风格):结构方整性,结构内部对比大,节奏轮廓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

(2)洛可可风格:节奏复杂化,旋律装饰化

(3)变化:巴洛克时期的曲式结构被新的结构形式取代;主调音乐织体取代对位法;新的器乐媒介取代通奏低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

(1)曲式结构:清楚的终止式,清晰明确的乐句划分,乐句长度缩短,一般为4小节一个乐句

(2)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单旋律线,分解和弦音型的流行(3)旋律风格:旋律简洁,主体材料有雷同,多使用自然音阶

(4)和声运用:较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除属七和弦外其余较少适用(5)即兴演奏:即兴演奏逐渐消失,作曲家们更仔细写出音乐记号

(6)器乐体裁:确立古典交响乐形式,奏鸣曲规范化,协奏曲的确立,海顿对弦乐四重奏的贡献

(四)器乐的发展

1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一般有四个乐章。(1)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采用快速度标记Allegro(快板)

(2)第二乐章采用慢速度adagio(柔板),lento(慢板),调性在作品主调的下属或属调上,更强烈的抒情性,曲式结构是三段体(ABA)、回旋二段体(AABA)

(3)第三乐章一般被称为“小步舞曲”,调性与主调性相同,四三拍,速度为中快。(4)第四乐章使用主调调性,速度稍快,曲式结构多为回旋曲式与回旋奏鸣曲式。(5)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 2交响曲:源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乐。(1)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

(2)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3)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3协奏曲: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影响。(1)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华彩段

(2)第二乐章慢板,趋势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3)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技巧,又是具有民族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的狂欢气氛

(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4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观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教堂音乐与戏剧音乐。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五)三个重要乐派 1曼海姆乐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2柏林乐派: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

(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3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1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迪茜》、《阿尔切斯特》、《帕里与海伦》,一生创作40余部歌剧。

2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的审美情趣。其主张体现在《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伊菲基尼在奥利德》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述是第一要素(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与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七)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1意大利喜歌剧

初为“幕间剧”,与正歌剧没有关系,创造“终曲合唱”形式,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最具代表性,由此引发一场“趣歌剧论战” 2法国喜歌剧

集市剧 口语独白 重视重唱与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与音乐描绘题材与社会问题相关,具音乐性,后有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贯穿格,代表作有格鲁克的《不期而遇》、比才《卡门》 3英国民谣歌剧

与法国喜歌剧相似,对白用本国语言,通俗曲调,沉重打击正歌剧,代表作是《乞丐歌剧》 4德国歌唱剧

与意大利歌剧风格相似,题材有关土耳其或有东方色彩,有巫术、魔术表演,舞台机关布景,希勒为德国歌唱剧之父,代表作《问与答》《两个守财奴》,其他作家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

5西班牙喜歌剧形式——萨苏埃拉

15—16世纪最流行,特点是叙事和抒情结合,题材多样,节奏接近舞曲,有多声部作品,后发展成为西班牙民族歌剧,18世纪中叶后被音乐喜剧取代。

五、实际要点

(一)音乐风格特征

(二)器乐的发展

(三)三大重要乐派

(四)格鲁克的格局改革

六、文化连接

(一)1792年

《纳书楹曲谱》成书,辑录昆曲、散曲等

(二)1814年

清代蒙古人荣斋编成《弦索备考》成书,收录了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13首,用工尺谱记谱

(三)清代华秋萍的《琵琶谱》正式刊行,对后世琵琶记谱有很大影响

七、参考文献

(一)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8 P80—113

(二)汪洋

《西方音乐史》

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一)概述

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三)西方音乐史讲稿及教案

http://

(四)百度文库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http://wenku.baidu.com/view/2a6595d5b14e852458fb57bc.html

八、学术思考题

(一)概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

答: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一次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变革。从形式上说,他批判性地继续了意大利正歌剧的形式,并将其在自己手中达到完美和终结,可以说他赋予了这种已濒临死亡的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但就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启蒙主义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简单的音乐风格来看,他的歌剧是完全属于新时代,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杰作。

第五篇: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考点1: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划分及文化特质

1、时间范围界定:(1)时间: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2)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音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19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在西方音乐史上,古典音乐主要指后者。

2、社会文化特质: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性和情感。

二、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简述古典主义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状况?

宗教音乐发展到18世纪时已经衰败,音乐从教堂、宫廷走向市民阶层,以往的宗教体裁音乐出现在世俗的舞台上。宗教音乐特有的音乐体裁,如弥撒曲、经文歌、清唱剧等与当时歌剧音乐的创作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它越来越深地受到世俗音乐,特别是戏剧音乐的影响,因而只有少数人继承帕勒斯特里那的复调音乐创作传统。在意大利,主要的宗教音乐作曲家实际上也是歌剧作曲家;只有法国的宗教音乐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保持自己的传统。

巴赫去世后,路德教会的音乐迅速衰退,当时的北德作曲家多采用半宗教半世俗的清唱剧形式进行创作。18世纪下半叶最突出的宗教音乐作曲家是埃曼纽尔·巴赫和K.H.劳恩,后者的受难康塔塔《耶稣之死》(Der Ted Jesu,1755)一直到19世纪末仍然十分流行。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末最著名的宗教音乐作品出自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手。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

四、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Alceste,1767)、《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énie? en? Aulide, 1774)、《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1762)等。

18世纪中期,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的作品《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歌剧应该怎样改革?是继续走正歌剧的路,不放弃返始咏叹调,还是来一次革命?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阐述,而既能从理论上提出批评观,又能在歌剧创作中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的人,当属德国的格鲁克。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歌剧发展,尤其对德国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

五、简述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状态时,出现了另一种歌剧形式——喜歌剧(opera buffa)。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inter-mezzo),它是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上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以取悦观众为目的,使观众在欣赏严肃的正歌剧的间隙中,情绪得到片刻放松。幕间剧通常演10-15分钟,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乐队,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成为一种与正歌剧相对应的喜歌剧形式。

在歌剧历史中,对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通常涉及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四个国家的情况,从这四个国家在喜歌剧方面各自特征的表现,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喜歌剧最初发展的状况。

在意大利,喜歌剧以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形式的歌曲充当咏叹调,并采用干念宣叙调形式,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使男低音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形式。代表作品是佩格莱西于1733年创作的《女仆做夫人》,它是佩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1733年8月首演于那不勒斯。当时这部正歌剧反映平平,而其中的幕间剧却引起轰动,甚至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大利喜歌剧也由此诞生。全剧共两幕8个段落,音乐包括1首意大利式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及二重唱,其中乌贝托的音乐唱段成为喜歌剧男低音(basso buffs)的经典唱段。18世纪中叶之后,喜歌剧在形式上得到扩展,加入了严肃、伤感的情节,与正歌剧的风格比较相近。在法国, 喜歌剧被称为诙谐剧(opera comique),以巴黎喜歌剧院(Opera—Comique,Paris)的名字命名,它源于17世纪末法国集市上出现的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喜歌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需在此提及: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访问巴黎,演出的《女仆做夫人》引起了西方音乐史上有名的“喜歌剧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提倡平民文化还是弘扬贵族文化,这场争论最后导致法国喜歌剧的诞生。法国喜歌剧以对话代替宣叙调,以副歌歌曲代替剧中的大合唱,用法语表演。代表作品是格雷特里(A-F-M.Gretry)于1784年创作的《狮心王理查》(Richard Coeur de Lion)。在英国,喜歌剧被称为民谣剧(ballad opera),是当时英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源于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由盖伊(John Gay)撰写脚本,佩普什(Johann Pepusch,1667-1752)作曲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该剧内容涉及当时伦敦街头罪犯猖獗的状况,带有政治讽刺的意味。英国民谣剧的表现手法不仅在形式上正面嘲讽了意大利歌剧,沉重打击了英国传统歌剧的创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亨德尔不得不放弃传统歌剧的写作,转而从事清唱剧的写作。它以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为主,吸收了少量人们熟知的其他歌剧的咏叹调旋律,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用英语表演。代表作品即前面提到的《乞丐歌剧》。在德国,喜歌剧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它被称为歌唱剧(Singspiel)。Singspiel原指正歌剧,后指有对话的喜歌剧,它更多地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以大段德语对白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咏叹调常用德国歌曲(lied)的旋律,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剧本多从英国的民谣剧移植过来。代表作品是希勒(J.A.Hiller,1728-1804)于1766年用德国歌曲的曲调为当时流行的英国民谣剧剧本重新配曲而成的《魔鬼出笼》(Der Teufel ist los),这使他成为德国歌唱剧的先行者。

喜歌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正歌剧的反叛,它倡导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歌剧内容不再着眼于神话、历史、英雄等题材,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不穿古装,穿时装,大多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的音调。各国的喜歌剧均形成了各自的名称和形式。考点2:古典主义音乐特点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十岁入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十一年之久。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结识了一位贵族遗孀枣梅克夫人。她非常喜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可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精力全部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悲剧性的构思作为基调,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中,以悲剧性的结局预示出作者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古典乐派是把巴罗克音乐之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古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它包括德奥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盛期维也纳乐派”。

我们一般所说的古典乐派主要是指盛期的古典乐派——即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时期(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

主要钢琴作家:海顿,莫扎特,年轻的贝多芬和很年轻的舒伯特

主要风格:巴洛克音乐是繁华的,古典时期的音乐则更俭省,更含蓄,更干净清楚和更节制的。但有强烈的皇家和贵族气质,充满了理性的。非常清晰的对位:容易上口的旋律配上交响化的伴奏。古典风格音乐很重视清晰的曲式和明朗的和声结构,清楚的终结式。因受交响乐的影响,当时的钢琴音乐也很交响化,除了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它们更有歌剧的味道。

可以说,古典时期音乐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装饰,却是最美的旋律与最完美的和弦,干净的展现

考点6: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特点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 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考点7:曼海姆乐派 1.曼海姆乐派定义

曼海姆乐派是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曼海姆管弦乐队”,并在J.W.斯塔米茨(Stamitz,1717-1757)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J.W.斯塔米茨还使用渐强的方法,加强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曼海姆管弦乐队”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2.曼海姆乐派成就

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简介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2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的贡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曼海姆音乐作品的特点

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音乐线条十分突出,乐队织体清澈透明,通奏低音已被谱写为明确的乐队各声部,羽管键琴演奏者的指挥作用已被手首席小提琴取代。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出它特有的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潜能。3德国的曼海姆乐派代表人物 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其实有许多捷克的音乐家)在交响乐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有: 约翰·施塔米茨(Johhan·Wenzel·Anton·Stamitz,1717年——1757年)和他的儿子卡尔·施塔米茨(Karl·Stamitz,1745年——1801年)里赫特尔(F·X·Richter,1709年——1789年)卡那比赫(Ch·Cannabich)

他们当时都在曼海姆选侯公理查·提沃多的乐队中工作。这支乐队以他们精湛的演奏水品而闻名。这支乐队演奏的时候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特别在渐强和渐弱的使用上开创了先河。这些演奏时候的细节处理在之前的器乐作品中是不被重视的,但曼海姆乐派将它发扬了起来,显示了当时这些音乐家独特的美学见解。

曼海姆乐派开创了经典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并大力促进了主调音乐的发展,另外在对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形象的展开与对比以及配器的色彩性上也作出了不少的尝试。

曼海姆乐派的影响远大,他们发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音乐符号,将乐团编制由20人增至40多人,成了古典乐派的标准规格;第一小提琴手作为乐团首席的传统,也是由曼海姆乐派流传下来的;现今许多不朽的交响曲作品,也是曼海姆乐派将交响曲独立于歌剧之外。曼海姆乐派的音乐作品,以优美的旋律,活泼轻快的风格、鲜明的对比著称。也是第一次自觉地把力度作为重要的因素。

但是曼海姆乐派三乐章,四乐章的结构不定,配器色彩不够鲜明,展开主题动机不足,对比也不够强烈,内容不够深刻。考点8:柏林乐派的特征

柏林乐派(Berlin School)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C.P.E.巴赫(C.P.E.Bach,1714-1788)。这个乐派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考点9:古典主义时期室内乐及其生产与发展 室内乐的含义

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海报乐。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室内乐本应包括各种器乐独奏和声乐独唱,但现在,人们一般所说的室内乐常常是指由单件乐器担任独立声部的器乐重奏和声乐曲中的浪漫曲、带伴奏的重唱曲。

2.室内乐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室内乐于17世纪晚期传至法国、德国、英国诸国,后来,在J.海顿的笔下得到高度发展。他总结前人经验,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典型形式,并使之居于室内乐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莫扎特和贝多芬又有效地发挥了中提琴、大提琴的表现性能,使4个弦乐声部更显均衡。贝多芬还运用交响曲的某些手法,丰富了四重奏的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如 《C大调弦乐四重奏》),并使钢琴与弦乐声部相结合的重奏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F.舒伯特的室内乐则不仅具有戏剧性倾向,而且富于歌唱性特点(如《d小调四重奏》)。

18世纪末以后,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演奏场地从宫廷走向音乐厅,听众人数渐趋增多。室内乐的概念已由专指重奏曲而扩大到包括独奏曲、独唱曲(限于少数乐器伴奏者)和重唱曲以及小型管弦乐合奏等在内的更广阔的范围。

此后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B.斯美塔纳、A.德沃扎克、L.亚纳切克、柴科夫斯基、C.德彪西等都曾致力于室内乐的创作,并有重要作品传世。20世纪,室内乐仍是作曲家所重视的一个创作领域,不少作品运用了现代作曲手法。

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电子合成器、小号、低音单簧管、女高音和男低音)、亨策的《友谊》(单簧管、长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室内交响曲(十几个人的编制),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要求有6或7位独唱者、木管乐器、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竖琴、打击乐器、钢琴、钢片琴等。

下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响曲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

    交响曲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ism Ages)是指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比较(全文5篇)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 前言这是我第二次选择“大学音乐鉴赏”作为选修课程,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享 受音乐带来的那份愉悦,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有关音乐的知识。......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考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一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考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一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 况 一、时间范围界定 1、时间: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归为古典主......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四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四 【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 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生于德国......

    古典主义、巴洛克教案

    古典主义、巴洛克教案 一、导课。 1、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摘要】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为一种音乐流派它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音乐中......

    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海顿生于1732年,于1809年去世,是“三巨头”中寿命最长的,慈祥和蔼的他被人称作“海顿爸爸”。在音乐创作领域,他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一生创作出过一百多部交响曲作品(有编号的就......

    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

    [摘 要]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音乐盛行时期的一位严肃的、有高度思想性的音乐家,他崇拜古典风格的纯音乐创作,熟练掌握绝对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技巧,是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