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
[摘 要]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音乐盛行时期的一位严肃的、有高度思想性的音乐家,他崇拜古典风格的纯音乐创作,熟练掌握绝对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技巧,是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
[关键词]勃拉姆斯音乐 浪漫 古典
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Johannes Brahms,1833-1897)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1897年4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19世纪下半叶,其时正是浪漫主义在19世纪上半叶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没落的时期。
勃拉姆斯自幼随父学习小提琴,7岁师从奥托·科塞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音乐活动,广泛地接触了民间音乐和城市流行音乐,20岁时和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一起从事旅行演奏,在旅行途中,结识了李斯特和舒曼等著名音乐家,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勃拉姆斯作为一个严守德、奥传统的音乐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身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却具有一种古典主义式的均衡。
让我们循着勃拉姆斯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去探寻他的音乐与人生吧。
青年勃拉姆斯是以风琴音乐开始他的音乐事业的,勃拉姆斯的早期创作主要是集中在奏鸣曲的创作上(Op.1 C大调奏鸣曲,Op.2 #f小调奏鸣曲,Op.5 f小调奏鸣曲),这对于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浪漫的“音乐瞬间”式的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而且,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的,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展开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的。青年勃拉姆斯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创作手法确实是令人吃惊的。这些钢琴作品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不加理睬,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钢琴艺术风格,那就是受贝多芬式的古典主义的影响。尽管勃拉姆斯力图从贝多芬的后期奏鸣曲出发,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但他的钢琴音乐的写作只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形容的那样,仿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乐”。
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乐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回旋曲替代了。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一部带钢琴协奏(obbligato piano)的交响乐。勃拉姆斯的早期钢琴创作除了这几部作品外,还有Op.10《叙事曲》,这是勃拉姆斯的小型套曲形式的创新,在四个部分里,作者体现了著名英格兰民间叙事诗《爱德华》的故事情绪。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此后,虽然他经常往返各地并回德国旅行演奏,但维也纳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勃拉姆斯开始了他的第二阶段的创作。这一阶段,他对钢琴音乐创作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他在变奏曲的创作方面倾注了全部能量,使其流畅而充分地反映了他音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胜过他在其他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些作品主要包括Op.21,创作于1862年的两首变奏曲Op.24,作于1862年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篇幅长大,共有28个变奏,难度也很高,这些作品继承了古典变奏曲风格,而在情绪、乐思、性格的发展方面和发挥钢琴艺术的表现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痕迹。
作于1879-1880年间的Op.76八首钢琴小品和Op.79两首狂想曲介乎于勃拉姆斯年青时代的特性小品和晚期大量创作的音乐小品之间,尽管它们与此前的第二阶段创作的变奏曲有很大区别,但也从变奏曲中吸取了很多东西,变奏手法在这些作品中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小品尽管包括了丰富的钢琴演奏技巧,但仍从他早期的叙事曲中吸收了很多朴素的以及管弦乐化的因素。勃拉姆斯在Op.76中采用的随想曲与间奏曲的形式为他晚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模式。勃拉姆斯晚期创作的作品几乎全都是间奏曲,时值浪漫主义的黄昏时期,这些作品也是勃拉姆斯的“夕阳”作品,无论在技巧还是内容上都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总体风格比较压抑、沉重,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个人化的内心自省的色彩。在这一时期内,勃拉姆斯不再创作大型钢琴作品,摒弃了从前曾关注过的其他体裁。旧有的形式中,只有狂想曲和叙事曲分别创作了一首。在规模上比从前的同类作品大,在结构上十分精练、短小而性格鲜明的间奏曲,集中体现了勃拉姆斯阴郁的性格。在创作手法上,常使用带有三度、六度、八度音程进行的经过句,不像肖邦、李斯特那样在作品中好用大段琶音音型,因而听起来往往不是十分流畅,但却表达了坚实而稳定的情绪。勃拉姆斯有着卓越的节奏意识,音乐充满了切分节奏、复节奏和其他节奏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位法的运用,如Op.117中常有两个同时存在的旋律线。Op.119是勃拉姆斯最后的钢琴作品,献给克拉拉·舒曼。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仿佛找到了青年时代的激情,因而这部作品被称为“回光返照”之作,其中No1和No2描写了自然景色,柔和而优美,第三首是轻松的波尔卡,这种风格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十分少见。第四首是英雄性的狂想曲,但却结束在小调上,仿佛预示了某种不可逃避的命运。除此之外,勃拉姆斯在1893年还创作了51首钢琴练习曲,音程跨度大,技巧很高,手小者很难演奏。一个人的音乐创作反映了他的音乐观众,而观念的形成来源于作曲家对音乐、艺术是什么的独到的认识,来源于对传统的一套系统的见解,也来源于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勃拉姆斯从小所受到的严格的古典主义音乐的教育,使他得以接受贝多芬、巴赫等古典大师的衣钵,他对古代音乐做过深入研究,所著文献可称为音乐学的专著。这些都使他的作品与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钢琴作品中,他对奏鸣曲与变奏曲式的偏爱也反映了这一点。青少年时期较为艰苦的生活和终身独身,感情上的压抑也使他的作品越来越沉郁、内省,且大多数是纯音乐的无标题作品。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德国北部的淳朴无华、严肃庄重,也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亲切温柔。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当中,他最出色地处理了浪漫主义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的矛盾。在他平静、均衡的古典主义背后隐藏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悲剧哲学,一种悲观主义和退隐忍让的世界观。他以一种贵族式的精神,把这种哲学和世界观融入到他所缅怀的形式之中,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
勃拉姆斯热爱德国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坚持音乐的完美与均衡,他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因而他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创作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评论家称勃拉姆斯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
第二篇:浅析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摘要】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为一种音乐流派它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音乐的体裁样式凸显自己的特色。音乐表现手段获得了新的表现力。这些特征同浪漫主义文学诗歌的特征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具有音乐艺术所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
浪漫主义原指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世纪初用来称呼当时的文学运动。音乐的浪漫主义眦初始于德、奥后波及全欧是至年问欧洲音乐历史上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的情势特别是随后兴起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为这种新的音乐潮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历史土壤。它同发生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代表人物的贝多芬在他的晚期创作中已经显露出浪漫主义潮流的征兆。在世纪-年代拿破仑失败、封建势力重新抬头时期在德、奥以舒伯特、韦伯为代表的这种新的潮流和风格终于出现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的早逝浪漫主义音乐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就在不久后的-年代欧洲民主民族运动开始逐步进入发展和高涨时期门德尔松舒曼和早期的瓦格纳实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飞跃。
几乎与此同时在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具有浪漫风格的柏辽兹音乐崛起当时寄居在法国的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将这种新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构成了欧洲浪漫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世纪年代以后欧洲的民主运动进入低潮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潮流开始衰落这在瓦格纳的后期歌剧创作中已经显露。其后浪漫主义音乐逐渐走向解体。但是它的影响在纪后一半叶的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中仍可看到故也有人称布鲁克纳、施特劳斯等一批作曲家为后期浪漫派。
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间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大量至今仍受人民喜爱的艺术珍品。浪漫主义时期创造了许多新的音乐体裁如多乐章标题交响曲、单乐章交响诗、交响音画、狂想曲、随想曲等在创作手法上既继承、发展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又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作大胆的革新。还推动了欧洲歌剧的发展和民族乐派的兴起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对世纪的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一。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乐派的继承者、浪漫乐派的奠基人“艺术歌曲之王”。主要创作领域艺术歌曲、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等。代表作品有《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即兴曲》《音乐的瞬间》、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肖邦卜。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世纪欧洲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有“钢琴诗人”之称。作品有《降大调军队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降小调奏鸣曲》及大量夜曲和幻想曲等。肖邦的音乐中注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他的艺术直指钢琴为此他创造了一种极其个人的风格在注音体系上渗进了许多他自己的特点。万方数据李斯特-。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钢琴之王”、“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等美称。作品有《塔索》《但丁神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钢琴高级练习曲等。李斯特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同文学诗歌领域中的浪漫主义运动有所不同它缺乏后者所具有的那种鲜明的创作纲领和理论化了的美学主张也未能形成一个有统一艺术思想纲领的创作集团。然而作为一种音乐流派它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同浪漫主义文学诗歌的特征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具有音乐艺术所独有的特色。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作曲家在作品中常常把自己的主观心灵同客观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亲切的关系。同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比浪漫主义音乐中的自然景物的表现具有更为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着音乐家本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情关系。他们对现实环境中的庸俗、卑陋感到厌恶以音乐创作中的恬静、安谧、清新的另一个世界与之相对置把自己沉浸到这个幻想的世界里自我陶醉在那里寻找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本民族的或其他民族的古老民问传说、故事质朴单纯的民间音乐素材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从而使他们的音乐获得了某种清新、质朴的气质和格调。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比浪漫主义音乐在这方面的追求是更加自觉的。这种现象显然同欧洲一些国家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有一定联系。虽然某些作品中出现过渲染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和带有宗教神秘倾向的题材但这种倾向始终未能成为主流。音乐的体裁样式凸显自己的特色。在体裁方面特别重要的是出现了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新的器乐特别是钢琴独奏体裁诸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音乐会用练习曲、幻想曲、各种富于民族民间色彩的舞曲、无词歌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标题音乐性质的。这些新的体裁为作曲家表现富于浪漫主义性质的感情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声乐艺术歌曲也成为这个时期最富于浪漫气质的体裁它的发展也体现了音乐进一步要求同诗歌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美学理想。浪漫派作曲家们一方面把一首首相对独立的器乐钢琴、声乐作品在标题内容和音乐素材的总的构思下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新颖独特的器乐套曲或声乐套曲另一方面又把多乐章的交响曲套曲在总的标题构思原则下压缩为精练集中的单乐章结构形成了标题性交响诗。这种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诗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产物它充分体现了打破各艺术门类的界限使音乐同文学相结合这一浪漫主义美学原则。
第三篇: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合唱
【摘要】: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关键词】:浪漫主义 个人主观 圆舞曲 丰满 充实 和谐 舒适 速度 力度 小约翰·施特劳斯 主观感情 自然的热爱 未来的幻想
即兴曲 夜曲 练习曲 叙事曲 幻想曲 前奏曲 无声曲 民族性 民主性 幻想性 抒情性 新精神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合唱
一、浪漫时期(1820—1900)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己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
繁荣时期,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在迅猛的发展和变化中,人与人之间的贫富悬殊和差距也日益增大,艺术家们对现实非常不满,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地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并追求个性解决和自由。这种浪漫主义运动被称为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的、传统和古典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此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已有了很大的根本上的变化,他们不再受着教会和宫廷方面的雇佣,而是己成为一种具有非常前卫思想意识的自由艺术家。在艺术上他们有了更为大胆的迫求,迫切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多追求的是个人音乐色彩的释放。浪漫派音乐作曲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试图使音乐、绘画与文学等姊妹艺术相结合,这一倾向则使得标题音乐,歌剧倍重视。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浪漫主义音乐概述 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二、初期浪漫主义音乐,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1、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音乐风格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2、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
3、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
4、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5、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四、首先是在音色音响效果左,追求新的音色,要求声音要丰满、结实、通畅和园润,强调运用不同色彩的演唱风格来表现音色的多采多姿;在音响结构和色彩上更是追求丰满、充实、和谐、舒适的音响效果。
其次,主调音乐更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到极为颠峰的程度,在作品创作中作曲家们更是将个人主观成分大大的增强了,标题音乐在这个时期占有绝对的主流,作曲家们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更是随意使用大量的不协和和弦及半音进行,半音阶的使用、不明确的终止和远关系转调等手法更是随处可见,演唱者在演唱作品中更是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抒发作者和演唱者的主观情绪。
再其次,速度、力度式的表情标记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规范,对比程度也大大的增强了;突强的记号也越来越常见,渐慢和惭快及自由速度频繁使用。此时,无伴奏合唱作品大大减少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合唱作品往往出现在大型管弦乐和歌剧中。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浪漫时期合唱作品的风格和特征 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首曲子从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征,无论是背景还是乐曲本身都体现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作品赏析《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长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西安》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铺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事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变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中国的合唱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上所开出的新花,结出的新果。虽然彼此之间的语言、习惯、生活基础不同,着本身就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合唱音乐在基本内容和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主要是遵循着完全不同2西方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因此,合唱音乐必然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的一种音乐,是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一种民族艺术。
第四篇: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姓名:陈小溪 学号:2010710038 学院:统数学院 手机号:*** 浪漫主义的思想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19 世纪初的欧洲文艺思想界。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化频繁。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各种思想文化领域和艺术风格先后兴起。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精神早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就有所表现。如《 田园》、《 英雄》 以及《 第九交响曲》 等等。都有浪漫的色彩出现。但真正揭开浪漫主义音乐序幕的应首推舒伯特、韦柏。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英雄的精华。
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
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
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的形成与其当时的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因为欧洲通过传教等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派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势力的鼎盛时期,虽然浪漫主意思想逐步衰退,但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久远的。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第五篇: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19世纪)
浪漫主义一词(Romance)原指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19世纪初被用来称呼当时兴起的文学运动,后又运用到音乐中来。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 Music)是欧洲音乐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潮流,用于描述约1820至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在随后兴起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运动中,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拜伦、司各特、华兹华斯、歌德、雨果、戈蒂埃、巴尔扎克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运动。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最初始于德、奥,而后波及整个欧洲。这一特定时期的音乐流派与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所不同。它没有前者那种统一的思想纲领和理论化的美学主张,但却有音乐艺术所独有的特征。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抒情性的形象在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偏重于幻想性的题材和着意抒发内心的感受。如果说古典音乐倾向表现共性,浪漫主义音乐则是更多地表现个性;它重视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通过客观的抒情题材,用音乐艺术手法描写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反映主观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进而抒发心中的理念和幻想;它追求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内容,本民族或其它民族的传说、故事和质朴民间音乐素材,使浪漫主义音乐获得了清新、纯净的气质和格调;它对古典乐派一些严格规范的题材、体裁、风格、表现手法与形式做了大胆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古典的传统文化。标题性音乐的发展,更体现了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相互融合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
标题音乐是指创作时按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按标题提示欣赏的器乐作品。常取材于历史、文学、戏剧、童话、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欧洲的标题音乐从16世纪就开始逐渐在音乐创作中取得重要地位,19世纪以来又有较大的发展,如:李斯特的《塔索》、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莫索尔斯基的组曲《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等。而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更是较早的典型例子。我国标题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典和民间乐曲中,绝大部分是标题音乐,如: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吹打乐《百鸟朝凤》等。现代作品也大都是标题音乐,如:交响诗《嘎达梅林》、交响曲《长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标题音乐是“无标题音乐”(亦称绝对音乐)的对称。无标题音乐即指用曲式、体裁、调名、速度等来命名的一种器乐曲。如《g小调小赋格曲》、《C大调交响曲》、《e小调协奏曲》、《快板》、《慢板》等。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时期代表人物及其音乐作品
1、韦伯(C.M.Weber 1786─1826)
赏析:《自由射手》
歌剧《魔弹射手》也译《自由射手》。韦伯从1819年开始创作这部歌剧,1821年6月在柏林首演。剧情取材于德国民间古老的传说:青年射手马克斯为能与美丽的姑娘阿加特成婚,动摇于善与恶之间,为了在比赛中取胜,屈从于小人卡斯帕尔的诱惑,到狼谷与魔鬼萨密耶尔定约制造“百发百中”的魔弹。在比赛时,马克斯射出的魔弹六发六中,第七发魔弹的牺牲品按约将归魔鬼,马克斯竟将这发魔弹射向心上人阿加特化身的白鸽,正当大家万分惊讶之时,魔弹受隐士法力改变方向,射中躲在树上的小人卡斯帕尔。最后,善良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序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成,音乐风格蕴涵着德国民间风韵。引子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由四支圆号奏出朴素的民间风格音调,以模仿猎人的号角音调,类似男声四部合唱,旋律悠缓、轻柔,充满了宁静的气氛,描绘出德国大森林的形象。
第二主题是表现魔鬼萨密耶尔的音乐主题,弦乐战栗的碎弓和低音提琴神秘的拨弦形成了令人不安的气氛。
序曲的呈示部是相互对照的两个主题,首先强音奏出了黑暗、邪恶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有两个旋律明朗、宽广的曲调,一个是马克斯在第一幕中的咏叹调;另一个是阿加特的主导动机,下面是后者。
展开部将主部第一主题加以发展,第二主题的时而出现使乐曲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弦乐器急速的音乐,表现出令人恐惧的黑暗,阿加特、马克斯的爱情主题完全被包围在妖雾之中。再现部开始,仍是黑暗势力占优势,仿佛魔鬼在张牙舞爪。突然,乐队以强奏奏响了进行曲式的阿加特主题并多次重复。最后,乐队以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表现爱与善的力量最终获得胜利。
2、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
弗朗兹·舒柏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
赏析:《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这首A大调五重奏与通常的钢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种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标准形式,而是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四件弦乐器的组合,亦即比标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这首曲子有五个乐章,这一点也与众不同。因为第四乐章是采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鳟鱼》的旋律而作主题与变奏,所以此曲俗称《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小行板,D大调,主题与6段变奏。主题为歌曲《鳟鱼》,先以第一小提琴奏主题,弦乐陪衬。第一变奏把旋律分配给钢琴,弦乐琶音为衬托。第二变奏中提琴主奏,小提琴衬托,旋律移到低音提琴,钢琴奏复杂的快速经过句。第四变奏转调到三连音节奏,第五变奏也有转调,第六变奏和结尾使用原歌曲伴奏中钢琴的波浪音型。
3、门德尔松(F.Mendelssohn 1809─1847)
门德尔松是位十分幸运的作曲家,在世时就获得很高的声誉。不像贝多芬和舒伯特那样一生同贫困作着顽强的斗争,而是在舒适、平静和愉快的环境中渡过一生,所以在他音乐作品中,处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恬静幽雅、无冲突的气质,给人一种轻松清澈的感觉。
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以管弦乐为主,他的管弦乐序曲在结构上既保持着与古典奏鸣曲的联系,又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自由处理,开辟了独立的标题性交响序曲的天地。
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47首高雅纯静的钢琴小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劳动和日常生活的,亦有描绘优美自然风光的风景画,还有抒发作曲家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的抒情诗。每首小曲都能给人一种新鲜和独特的情趣,就像镶嵌在宝石上的颗颗明珠,五光十色,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春之歌》(op.62-6)
乐曲是一首典型的《无词歌》,是《无词歌曲集》中的一首著名的小曲。除了钢琴独奏之外,还被改编为其它器乐独奏曲,流行甚广。
乐曲开始是优美的小快板,高声部流畅、欢快,富于歌唱性,表现了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景色。乐曲的中低声部伴奏部分,从头到尾贯穿着琶音音型的和弦,烘托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音乐形象。
中段音乐在前面的基础上旋律起伏较大,显得更为热情奔放。伴奏色彩较为柔和,仿佛从春景的描绘进入对春天的热情歌颂。
经过一段华彩乐段后,乐曲进入第三段音乐。钢琴很轻地奏出第一段音乐主题,接着,乐曲掀起新的波澜,旋律拉开、力度增强、音量加大,达到全曲的高潮,营造出情绪高涨、朝气蓬勃的氛围。最后响起一连串自低而高清脆悦耳的琶音,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赏析:《仲夏夜之梦》序曲(op.21)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将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部带幻想性质的序曲,一部写作技巧高超、艺术性完美的杰作,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持续和弦,那漂渺的音响、营造出朦胧月夜的背景,令人虚幻,如置身于寂静,神秘的树林。随后,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题,这轻盈灵巧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奇妙的音乐,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个小仙灵主题在序曲中多次出现。接着,乐队以强奏奏出一段威严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题,代表仙王和仙后的形象,音乐与前面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副部抒情的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是非常柔美的爱情主题,给人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
主部的小结尾中,出现了粗犷有力的舞蹈性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
展开部以小仙灵主题为主,表现迷蒙月夜的寂静林中小仙人跳着轮舞的神奇境界,并使人联想起因小仙灵的捉弄而发生在林中的各种趣事。随后,开始的持续和弦又重响起。
再现部中音乐有所减缩,小仙灵的轮舞又一次出现,爱情主题和谐地发展着,音色、音调比以前更加迷人,一连串轻盈、快速的乐句,把乐曲引向高潮。
结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题再现,象征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完满解决。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把原来威严有力的第二主题延伸开来,使旋律抒情、柔和,乐曲消失在开始的持续和弦中。这个结尾表现仙王和仙后在祝贺年青人终成眷属之后,返回了神妙的王国,小仙灵们的轮舞也消失在迷雾仙境中,人们向奥布朗王国告别,仲夏夜的一场梦幻结束了
4、肖邦(F.F.Chopin 1810─1849)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赏析:降E大调 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号)
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越深”等类话语。乐曲的构成极为简洁,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圆舞曲节奏上,歌唱出华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为降E大调,第一主题明快、奔放,第二主题利用急促的顿音表现出仙境般的飘逸感觉;第二段降D大调;第三段降D大调;第四段降G大调;第五段与第一段的旋律相同,在四小节序奏后进入尾声。
赏析:《小狗圆舞曲》
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其中第三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在四小节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则是甜美而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三段为第一段之反复。
赏析: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肖邦一共写过四首钢琴即兴曲,在这四首小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所发挥出来的音乐天才。肖邦的四首即兴曲中,以《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升c小调,遗作)最为脍炙人口。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这是肖邦二十四岁时(1834年)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在乐谱夹内被后人发现,于 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
乐曲的构成为三段体式: 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中段为降D大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 时隐时现„„
5、李斯特(F.Liszt 1811─1886)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赏析:《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狂想曲源于希腊文Rhapsoidia,意为“叙事诗”。古希腊惯用于史诗中各部分的当众吟诵。在音乐上指对英雄事迹、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自由幻想之作。一般为内容连贯的单乐章曲。它往往以流行的、民族的或民间的曲调为主要素材。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共有十九首,创作于19世纪40--80年代,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作于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最为典型。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这种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为“拉苏”,意思是“缓慢”,是独舞的音乐。后一部分称为“弗里斯”,意思是“新鲜”,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该作品采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乐曲形式的限制,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乐曲开始有一个速度缓慢,节奏自由,并带装饰音,沉着有力的引子,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听者引入民间生活丰富多彩的美丽画面。接着音乐进入性格豪放的“拉苏”第一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唱出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这一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它那轻快跳跃的旋律、匀称而规整的节奏,使舞曲变得更富于动力性,这支旋律在整个乐曲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还将是后一段音乐的基础。
第二主题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变奏发展而成的。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运用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洋琴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常见的特征。
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当乐曲达到很强的高潮之后,音乐停顿下来。舞蹈者走了,但人们又汇集起来,音乐再度响起,恢复了以前的狂热,最后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潮声中结束全曲。
6、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
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
赏析:《动物狂欢节》
(一)序奏及狮王的行进;
(二)公鸡和母鸡;
(三)野马;
(四)乌龟;
(五)大象;
(六)袋鼠;
(七)水族馆;
(八)驴子;
(九)林中杜鹃;
(十)大鸟笼;
(十一)钢琴家;
(十二)化石;
(十三)天鹅;
(十四)终曲
《动物狂欢节》,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下面十四曲组成:
(一)序奏及狮王的行进;
(二)公鸡和母鸡;
(三)野马;
(四)乌龟;
(五)大象;
(六)袋鼠,(七)水族馆;
(八)驴子;
(九)林中杜鹃;
(十)大鸟笼;
(十一)钢琴家;
(十二)化石;
(十三)天鹅;
(十四)终曲。其中只有《天鹅》一曲是在作者生前发表的。第十三曲《天鹅》
此曲是本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甚至成为作者圣-桑的代表作品。本 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般认为《天鹅》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7、约翰.施特劳斯(J.Strauss 1825─1899)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片段6)。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本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 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8、柴科夫斯基(P.I.Tchaikovsky 1840─1893)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赏析:《一八一二年序曲》
作品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序曲 《一八一二年》 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
旋律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众民》。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音乐的主部主要是描写战斗的,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逼进。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描写敌对势力的博斗,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俄国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后,是另一个俄罗斯民歌为旋律的主题,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音乐的展开部和再现部,运用了以上各种音乐材料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马赛曲》已逐渐失去耀武扬威的性格,转入低音区,旋律显得支离破碎,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却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庄严的众赞歌 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俄国国歌的前半部分,并与骑兵主题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选段
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
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剧情大致为: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组曲分为三个部分,由八首作品组成。
第一部分:小序曲。第二部分:六首性格舞曲。第三部分:花之圆舞曲
1.进行曲
2.雪之圆舞曲
3.巧克力
4.阿拉伯舞曲(咖啡)
5.中国舞曲(茶)
6.俄罗斯舞曲
7.芦笛舞典
8.花之园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