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肤品广告中男士代言人形象转变研究
文章来源:男士护肤http://www.xiexiebang.com/
护肤品广告中男士代言人形象转变研
究
男士护肤品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从市场导入期逐步走向市场成熟期。从不被消费者认可,到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新增长点,大众对男士护肤品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本文将以男士护肤品市场导入期和成熟期的两则广告为例,通过不同时期广告诉求分析研究男性代言人的形象转变。
关键词:护肤品广告;男性;新形象;消费社会
提起护肤品,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女性。约翰?伯格也认为“男子重行动而女子重外观。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 [1]。然而,随着工业和技术的进步,物质社会极大丰富,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从实用需求过度到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消费文化不会仅仅发生在女性身上,它也同样适用于男性。消费文化一旦启动,它就会浸润一切领域,绝不会在半途刹车” [2]。对美好形象的追求不再仅是女性消费者的权利,新时代男性也开始追求“面子”问题。
一、男士护肤品导入期广告以90年代“大宝”系列广告为例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曾是90年代红极一时的流行语。在中国护肤品市场刚刚起步之时,还没有专门针对男性的护肤品品牌。大宝是当时第一个使用男性代言并宣传“天天见”的产品,虽然定位不完全是男性产品,但是因为它在电视广告中首创宣传护肤品对男性的作用而被业界多数人认定为中国最早的第一支男性护肤品广告。
(一)大宝的广告诉求
首先通过理性诉求的方式,通过“大宝美容日霜、晚霜社会调查”将日常生活中各种职业如:京剧演员、教师、工人和摄影记者等人的个人心得体验汇集在一起,通过简单真切的语言和生活工作场景的再现,让消费者体会到不同行业领域的人相同的使用感受,拉近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让人产生信赖感。其次,通过感性的述求方式模拟生活场景中的片段利用几个男性之间的诙谐幽默的对话,让人在开心欢乐之余记住该产品“大宝明天见”的广告语。
(二)大宝的广告表现
百姓演员+生活化台词,看似结构简单广告表现,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观念转变。在当时,男士使用护肤品还没有被社会观念认可,广告如果直接定位为针对男士的护肤品,很可能面临着打不开市场的尴尬。做为男士护肤品的敲门砖,一定要在遵循社会观念的前提下思考。因此,广告表面上强调产品的男女均可、老少皆宜,实则在为当时的男性使用护肤品找到一个妥当的理由,慢慢培养男士使用化妆品的习惯。广告中仅用了一句“我的那瓶都让我老爸用了”,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巧妙告诉消费者,该产品适合男性使用。
二、男士护肤品成熟期广告以欧莱雅男士为例
2011年男士护肤品中巴黎欧莱雅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关注度为31.83%;妮维雅以15.84%的关注度排名第二;曼秀雷敦的关注度为8.48%,排名第三[3]。从2006年进军中国市场,在短短不到六年时间内,欧莱雅男士后来居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page_id=210 文章来源:男士护肤http://www.xiexiebang.com/
上,成为男士护肤品市场的绝对领军者。
(一)欧莱雅男士广告诉求
针对不同年龄段男性皮肤的特质及需求的不同,巴黎欧莱雅男士专业护肤系列以“男士控油保湿啫哩”、“男士劲能醒肤露”和“男士抗皱紧肤霜”为主打产品,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为男士皮肤在不同年龄阶段提供各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男性解决如净爽去油光,保湿抗倦容及抗衰老的不同问题。相较市场其它男性护肤品牌多以清洁产品为主,巴黎欧莱雅男士专业护肤系列显然更为专业及全面。
(二)欧莱雅男士广告表现
广告延续一贯的明星代言策略,吴彦祖以其无可挑剔的外表、精湛绝伦的演技和生活中爱家爱生活的新男性形象,成为欧莱雅男士亚洲区代言人。从2006年代言欧莱雅男士的第一支广告开始,吴彦祖似乎成了欧莱雅男士的代名词,也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品牌精神,传递了一种坚持、积极、乐观的特质。同时,广告语“你的皮肤由你掌控!你,值得拥有”,在继承欧莱雅经典广告语的同时结合男性性格中的掌控、主导的特征,赢得了男性消费者的喜爱。
三、分析两则广告中男性的形象变化
在“快乐男声”、“好男儿”等综艺节目,《时尚先生》、《男人帮》等男性杂志和韩剧里花样美男的推动下,男性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的铁血、硬汉形象,开始作为“观看者”被电视机前的女性消费者观看。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关注自己的“面子”问题。
(一)男性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关注程度发生变化
在90年代大宝广告中,男性对护肤品的需求被一个摄影记者吐露心声“干我们这行的,风吹日晒,用了日霜,嘿~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男性消费者对护肤品的认识停留在产品的物理层面,即能保护皮肤不受外界伤害这一基本产品功能。欧莱雅广告中,吴彦祖所代表的城市精英为展示自我魅力、赢得他人认可,开始选择用专门针对男士的产品解决自己的肌肤问题。
(二)男性被作为审美对象,重新被社会审视
大宝广告镜头最后笑着说“大宝,天天见”的红衣男子邻家哥哥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除了帅气并没有给人传递其他方面(职业、收入等)的信息。在欧莱雅男士广告中,吴彦祖演绎了一个热爱生活,享受工作的成功男士形象,他有着活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物质享受比较起来,他更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个人形象,追求近乎完美的生活品质。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新时代男性被作为审美对象应具备的一些特质。
四、护肤品广告中男性形象变化产生的原因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衍伸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五层次理论”。他认为按照人类的基本需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古代,原始人类生活就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当一日三餐不再成为担忧的问题之后,便开始寻找一个更安全的领地或者洞穴居住。笔者在这里把这两种需求成为生存需求,在这之上的三种需求才是生活需求。90年代大宝广告诉求点主要在于保护皮肤免受风吹日晒,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属于安全需求的范畴。而欧莱雅男士系列广告请混血帅哥吴彦祖作为形象代言人并提出“我的生活充实、尽情享受每一刻,不断挑战自我„„你的皮肤由你掌控”。欧莱雅男士系列不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page_id=210 文章来源:男士护肤http://www.xiexiebang.com/
再单单是一种可以保护皮肤免受自然伤害的护肤品,更是一个让你可以充满自信,赢得别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凭借欧莱雅的品牌形象,欧莱雅男士主打市场中高端品牌,购买该商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熟优雅成功男士的社会地位象征,这充分满足了城市精英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消费社会活动中的符号消费
根据百度搜索数据统计,中国男性护肤品市场2009年增长27%,而2010年以40%的速度增长,约为女性护肤品市场增长速度的5倍。2011年男士化妆品搜索指数日均值为7万,与化妆品整体行业搜索趋势类似,男士化妆品搜索趋势也呈现上涨态势。此外,最受关注的男士肌肤问题是出油,关注度为29.82%;其次是晒黑/晒伤,关注度为22.10%;干燥排名第三,关注度为16.09%;痘痘、眼部问题和色斑/暗沉的关注度分别为14.59%、9.38%和8.02%。
笔者分析,随着男性护肤品市场的飞速发展,产品品种得以丰富补充,传统市场被精准细分。男士在选择护肤品时出现了两种细分:一种是针对产品功能的细分,比如产品的去油、保湿、防晒、祛皱等物理属性;一种是针对产品价值的细分,即针对不同阶层、收入群体所制定高、中、低档产品。鲍德里亚认为“在生产力发达的社会中,支出的增加,以及仪式中多余的“白花钱”竟成了表现价值、差别和意义的地方”。和90年代消费产品的物理属性相比,现阶段的购买行为还消费着这些产品所代表和象征的美感、心情、品味、文化、内涵等,即该产品代表的所谓“符号”消费。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两性关系的变化
有作者总结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W动力:网络(web)、气候(weather)、女性(women)。在美国、中国这些国家,女性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左右,女性在政界、商界高层管理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全球现任的民选国家元首中已有超过20位是女性,欧洲不少国家的议会和内阁成员中一半是女性。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女性支配的个人消费和家庭消费更占到消费决策的70%以上。传统的男性主导社会的地位遭到质疑,女性作为一只新型的社会力量开始影响并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当代女性除了照顾家庭这一传统职责之外,还扮演着职业女性、社交达人的角色。随着男女分工越来越不明显,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淡化消失,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平等的教育程度、就业环境、社会分工,让男性在传统的社会角色中也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希望通过干净整洁的面容赢得女性的尊重和青睐。
(四)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
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是他们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很大一部分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当下,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共谋,把男性身体纳入消费系统,不断制造新的意义空间,传统的男女通用护肤品已不再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大众传媒提出专业的男士品牌,这种专属概念冲击着传统的思维,男性在这种舆论压力在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偷用了老婆的护肤品。大众传媒,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切入点,利用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压抑和排斥并最终颠覆了陈旧的消费方式和观念,使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的快乐之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形态因此得以建构,引导了新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page_id=210 文章来源:男士护肤http://www.xiexiebang.com/ 的消费主义文化。
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page_id=210
第二篇:曼秀雷敦男士护肤品广告策划书
曼秀雷敦男士护肤品广告策划书
一、前言
曼秀雷敦一直深受时尚消费群体的喜爱。尤其是曼秀雷敦的润唇系列,品种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在打造“润唇专家”的同时,曼秀雷敦也开拓其男士市场,不断推动男士个人护理的新时尚,现在的曼秀雷敦已不仅仅是女士的专利了。做好曼秀雷敦的广告策划,并实施好其广告策略,有助于塑造更好的曼秀雷敦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提高曼秀雷敦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二、市场分析
1、市场前景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在美容产品上的人均支出仅为5欧元(合6.2美元),而法国是130欧元,这凸显出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未来5年,国内男士对化妆品的需求量将以每年96%的速度递增。男士日化领域,最先推出男士产品的是花王旗下的碧柔,然后是德国拜尔斯道夫的妮维雅。来势汹汹的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带着旗下的碧欧泉、巴黎欧莱雅和卡尼尔,对市场进行高、中、低档全方位通吃。日化巨头宝洁旗下的玉兰油、吉列都推出了相应的男士系列。曼秀雷敦近年对男士系列的发力也不容忽视。男士护肤品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国际、国内品牌都盯准了这块蛋糕。宝洁推出玉兰油男士护肤系列、吉列男士全球推出细分功能型产品。大宝、丁家宜、高夫等本土品牌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争夺战。目前,除了日常的清洁和滋润产品外,一些品牌还推出了美白等功能性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男士的需求,而且销量都不错。不管是哪一个官方的报道还是调查的数据显示结果,都表明了,男士化妆品市场的增长出乎意料!
2、竞争对手
曼秀雷敦的主要竞争对手有欧莱雅、妮维维其他竞争对手包括相对曼秀雷敦更高档次的护肤品和小品牌男士护肤品。调查结果显示,欧莱雅、妮维维、曼秀雷敦三大品牌占据了中国男士护肤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3、消费者接受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护肤品市场内,曼秀雷敦主要针对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在这部分消费者中,16-35岁的消费者是主力消费者,他们追求时尚,追求健康,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皮肤健康也非常在乎。
三、广告策略
1、目标策略
通过此次广告宣传,不仅为了增加本次活动的几款男士产品的销量,也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知名度,而且为了让潜在男士消费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产品的功效,注重
对皮肤健康的保养。
2、定位策略
曼秀雷敦定位于大众中低端品牌,以年龄在16-35岁的年轻消费者为诉求对象。
3、媒体选择
电视、报刊、公共汽车车身、站台和pop。
4、诉求策略
曼秀雷敦广告宣传诉求一种品质,塑造一个诠释男士健康、阳光、随性、自然的本色形象。
5、广告创意
A平面广告文案
标题:曼秀雷敦、身份的象征!
广告语:让你焕然一新!
正文:人生,充满挑战!何况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男士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扮演的角色又多又重。怎么忍心让男人这么累?他们也应该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品质。有自己追求的美。那么从现在、从此刻开始,关注男士对美的追求。他们也应该有享受美的权利。
随文:曼秀雷敦,男士护肤最好的朋友,用心打造男士更高的生活品质,带给你焕然一新的全新感受。
B、电视广告文案
口号:爱他、就给他曼秀雷敦!
1、画面
一、在一个堆满文件的办公间里、一位男士满脸沧桑的在埋头苦想。画面
二、在男士对面的办公间里,漂亮的女生用充满爱慕和心疼的眼神看着男士。画面
三、女生拿出曼秀雷敦,放在男士办公桌上,并说:“对自己好点,生活不只是工作。”男士站起来握紧女生的手,两人深情对望。
画外音:男人的生活不是只有工作,他也需要关爱。
2、画面
一、在一个温馨的家里,丈夫在书房里满脸倦容的整理文件。
画面
二、妻子推门进来,一只手端了一杯咖啡,另一只手藏在背后,走进书桌旁,把咖啡递给丈夫,丈夫停下工作接过咖啡,笑着看向妻子。妻子问“明天的谈判准备的怎么样了。”丈夫答道“还不错。”妻子拿出藏在身后的曼秀雷敦“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画面
三、在偌大的会议厅里、丈夫谈判成功。他拿出手机打给妻子说:“你给的爱,总是那么贴心。有你真好。”
画外音:男人并不是强大到不需要关爱,一点小小的关爱,便足以让他们感动。
四、广告计划
1、广告目标
针对男士,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销量。
2、广告时间
从十二月至次年四月月
3、广告的目标市场
年龄在16-35岁之间的消费者。
4、广告费用预算
1)广告制作费用5万元
2)广告媒介费用58万元
3)其他所需费用15万元
费用总额78万元
五、效果预测
通过广告宣传、在五个月内,将曼秀雷敦的品牌认真度迅速提高,增加其市场占有率,并增加曼秀雷敦的销量。使其能够在欧莱雅和妮维维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篇:广告中的皇帝形象
广告中的皇帝形象
摘要:
皇帝,作为古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一些产品广告中被作为一种形象出现,我们就几则印象最为深刻的广告作为典例来分析皇帝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关键词:
皇帝形象 ;广告分析; 权利 ;威严 正文:
中国的帝制早已经不存在了,可是,人们对帝王的热情依然不减。没有真皇帝,就用戏剧中的假皇帝替代。近年来,凡是在电影、电视中扮演过皇帝的演员,都用同样的打扮给产品做广告。于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往至高无上的君王,频频出现在酒类和保健品广告中,以显示商品本身的价值和地位。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帝王和帝制的本性之一就是独占,这种独占不仅表现在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上,也表现在对财产权利的独享上。历来,皇家的供奉都是由民间无偿征用的,反过来,皇家的残羹冷炙也不容他的“子民”染指。宋徽宗、康熙、乾隆,都曾经把官窑遴选之后的瓷器统统砸碎,并秘密埋藏起来,怕的是流到宫外,让民窑的工匠学会了烧制技术。所以,帝王乃“孤家寡人”,是一介独夫,他们与现代市场经济为大众生产、为大众服务的观念是格格不
入的。
但是也有些人是喜欢帝王的,他们不知道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会带来全民的集体富裕,才能让普通人享有100年前帝王才能享有的“幸福生活”。
等级意识是和帝王思想相伴随的,理论上讲,皇帝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深恶痛绝,因为,除去皇帝,所有人都必须作上层人物的奴才。可是,中国人自上而下地看社会“金字塔”,并不在意自己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山头”,可以享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而是“站在半山腰,一览众人小”——只要有人踩在自己脚下,给自己垫脚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中国人是两面的,一面卑躬屈膝地当奴才,干的认认真真;另一面飞扬跋扈地做“主子”,做的满心欢喜。原本,皇帝之外的所有人都是痛苦的,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反,除去落在社会最下层的那一个人之外,都皆大欢喜——每一个人都在奴役和被奴役之中寻找着微薄的快感——“痛并快乐着”。
所以在很多的广告中都出现了皇帝形象,3158招商致富网,邦赛皮鞋,九牧王卫浴,招商网站28.com等广告中都出现皇帝形象,以上四则最为典型。
3158招商致富网和招商网站28.com的广告分析: 3158招商致富网中的张铁林,一开场张铁林的面容就给观众一种威严的气场。
张铁林在演出《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中,他饰
演的皇帝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在3158招商致富网的广告中沿用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中的人物,张铁林饰演的是乾隆,王刚扮演的是和珅,两个人饰演的是君臣关系,代表着中国古代严明的君臣制度,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统治人民。3158致富网是是创业者能够富裕,享受生活的一个平台,而皇帝的生活就是他们成功之后的一个影像。
另外,皇帝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所谓“君无戏言”,就是说话要说到做到,做事要做到诚实守信,要符合民心。3158招商致富网的“315”是诚信的标志,“8”和“发”是谐音,是吉祥的意思,3158致富网将两组数字合二为一,意即始终秉承诚信做事的态度;
皇帝是一国之君,对于管理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处邦交关系中,秉承“以和为贵”的理念,而3158致富网的服务理念是客户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坚持回报高于预期的服务标准;
皇帝作为统治者、领导者,拥有极大的统治权力,与臣子共同协商处理国事,而3158致富网的目标就是携手全国招商企业和创业者共同致富;
皇帝在处理国事,治理国家时,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要考虑到事情的后续发展,不能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而3158致富网的发展愿景是做网络招商行业持续的领跑者。
那对于招商网站28.com的形象也大致相同。
1、广告以颁奖典礼为故事主线。皇帝装扮的范伟逐个为李嘉诚,比尔盖茨等颁奖从而引出28.com。皇帝代表着权威,体现了颁奖的
重量级,从而体现28.com本身即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权威性的网站。同时,笑星出身的范伟身着正装,本身就是一个亮点,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广告内容幽默诙谐,令观众在会心一笑后深深记住28.com。这样的广告创意,提高了广告的可看性,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很好的诠释28.com作为一个招商网站的权威及其优势,令观众过目不忘。
2、“中国广告网”中的报道。广告中出现的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出场很带有说服力。在中国,李嘉诚和比尔盖茨就是财富的象征,首先就很符合“财富28”的立场。而皇帝所代表的权利与地位更是让很多人向往。这一组意向的结合就将财富28提高到了一个高度。尤其是广告的最后,范伟向财富28冲去,更是意味悠长;该广告片是范伟的一手创意,他曾对媒体表示,这个广告创意让他想了一晚上,然后突然灵机一动,创意就出炉了。很多人都评价说,范伟的这个广告创意很符合现在28.com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与28.com“细节、规范与创新是我们下一年工作核心”的思路不谋而合,也有人说:在片中范伟以古装皇帝形象出现,并以他特有的范式幽默与28.com的优势与为大众服务创业的特点相结合,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广泛深入大众。
3、如今网上招商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招商网站可谓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淘金榜”作为互联网招商行业信息最全、业务最广、运营最规范的第一家专业招商门户网站,以务实的态度、精心的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尊重,确立了行业领先的地位。正如范伟所说,正是这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让我想到用皇帝的
形象出现,寓意就是28.com要成为网上招商行业的皇帝一统天下。
邦赛皮鞋的广告分析:
皇帝在古代是权利、地位的象征,邦赛皮鞋也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两者相互辉映,体现了皮鞋的价值。
张铁林演了很多的皇帝形象,其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印象很深,这样也就加深了对邦赛皮鞋的印象。
张铁林以皇帝形象出现在广告中,说广告词“兴中华之邦,赛盛世伟业”的时候体现了皇帝的分量,皇帝的话代表着权威。
首先,广告中皇帝穿着邦赛皮鞋出现在视线中,让观众眼前一亮,大家熟知的皇帝都是穿着宫廷华服,现在广告中换成了皮鞋,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让观众的眼睛集中在皮鞋——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起到了对邦赛皮鞋宣传的效果。
其次,皇帝在古代是权利、地位的象征,邦赛皮鞋也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两者相互辉映,体现了皮鞋的价值。“要做成功人士就要穿邦赛皮鞋,是成功人士更要穿邦赛皮鞋。”借皇帝形象抬高邦赛皮鞋的价值——给消费者购买的冲动。
再者,广告词“时尚设计,精工细做,穿着舒适”、“兴中华之邦,赛盛世伟业”、“朕就是喜欢穿邦赛皮鞋”,说明“皇帝”很喜欢这品牌,进而从侧面说明帮赛皮鞋的质量上层,做工精细——给消费者品质的保证。
最后,广告结尾中玉玺的出现也是一种权利、身份的体现象征,玉玺盖出的是“邦赛皮鞋”让消费者体会皮鞋的性价比高,皮质很值得信赖。
总结分析:
总而言之,皇帝在广告中被用来作为一种宣传形象,必然有其价值。
1、皇帝这种形象代表着我们所有人身上的主宰——拥有权势和影响的欲望,或者是成为统治者和领导者的欲望。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他往往还附带着对享受性生活的欲望,当皇帝这一形象出现在广告中时,他是享乐者和统治者二者的混合体。
2、皇帝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所谓“君无戏言”,就是说话要说到做到,做事要做到诚实守信,要符合民心。而广告需要表达的也是如此。
3、皇帝是一国之君,对于管理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处邦交关系中,秉承“以和为贵”的理念。
4、皇帝作为统治者、领导者,拥有极大的统治权力,与臣子共同协商处理国事。同样的,广告中产品也是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肯定的。
5、皇帝在处理国事,治理国家时,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要考虑到事情的后续发展,不能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
以上是对广告中皇帝形象的分条概括,那其实对于广告中的皇帝形象可以从两个问题来阐述即:
1、为什么广告中会出现皇帝形象?
中国从进入封建社会就出现了皇帝。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从秦朝到清王朝,皇帝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皇帝乃九五之尊,作为权力的象征,各级官吏与内官都成为他的陪衬,代表着权力的绝对化,皇室是无比的尊贵。皇帝说的话是毋庸置疑的。神话故事中也有皇帝,就像神仙中的玉皇大帝,皇帝代表的是权利和地位。他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是高级的,最好的物品,是有身份的象征。所以广告利用了皇帝这一特点来打动消费者。
2、广告中出现皇帝形象的用意?
皇帝的形象也是名人效应的表现,皇帝的形象出现在广告中,用皇帝的口吻说出产品的好,更加能对购买者有说服力,皇帝都用的产品一定是值得信任的产品。广告商这样做可以在人们看到这个名人的时候,脑中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销量,进而增强了品牌的知名度。
第四篇: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宁洁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2003级研究生
内容提要:广告虽然首先是一种商业推销手段,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广告主要通过塑造成功者的形象和时尚的形象两类,把大众的“梦想”和产品联系起来,吸引目标消费者注意,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的广告中,女性形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可分为两类:家庭主妇形象和男性的“性对象”。这两类女性形象正体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在男权霸权意识形态统治之下,女性的平等权利受到了忽视和剥夺。广告中的性别形象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广告对女性形象贬斥和歧视的现象,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广告 女性形象 社会文化
现代社会的人们,即使不参加商业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广告。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机,小到一块香皂、一袋洗衣粉,大到一栋楼房、一辆豪华轿车,我们的感官
神经都被形形色色的广告刺激着。
如果说,人们的生活本来风平浪静,无所奢求,可看了广告以后,却似乎感觉自己缺少了那么多:自己的身材不够曼妙,自己的头发不够柔顺,自己的手机不够高档,自己的房屋不够宽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广告推销给人们的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种“梦想”,一种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美好”和“幸福”的界定与追求,正是通过广告中塑造的广告形象表现出来的。广告形象是文化产物,广告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把我们生活中原本普通的物品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已经脱离了物品原有的含义。譬如大家熟知的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久以前,钻石原本只是一种稀有矿石,由于十分坚硬被用于切割玻璃。但自从钻石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男士送给女士的典型礼物,如同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在影片《绅士只爱金发女郎》中歌颂“钻石是女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后,这种晶莹璀璨、价格昂贵的小石头就和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像钻石一样纯粹坚固,永久流传。所以,钻戒成了男士求婚时最好的礼物,得到钻戒的女人在广告中也被描绘为最幸福的女人。广告正是通过这种塑造广告形象的行为,把人们梦想中的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呈现出来,鼓励人
们向往它、追求它。
广义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一定媒介和方式向选定的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包括以赢利为目的商业广告和不以赢利为目的非商业广告。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它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而得以运行,其本质为一种大众文化。广告学者伯曼曾经斩钉截铁地断言:在大众文化中,最具支配性的社会机制是广告。广告形象是考察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最佳指标。广告不同于产品说明书,不是直白的硬推销,而是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比喻、隐喻、转喻等手法,创造品牌,营造气氛,强化表达的艺术性的“软”推销。现代广告的诉求点从产品诉求转向了情感诉求,立足点从硬推销转为了软推销。当今社会,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美国广告界的一位泰斗不加掩饰地说:“我们的生活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构成的。”①丹尼尔•贝尔面对狂轰乱炸的广告,也大声疾呼:“汽车、电影和无线电本是技术上的发明。而广告术、一次性丢弃商品和信用赊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戴维•M•波特评论说,不懂广告术就别指望理解现代通俗作家,这就好比不懂骑士崇拜就无法理解中世纪吟游诗人,或者像不懂基督教就无法理解19世纪的宗教复兴一样。”“广告在我们的文明的门面上打上
‘烙印’。”②
广告一般通过塑造“成功”和“时尚”两类形象,把大众的“梦想”和产品联系起来。广告向人们推销的,往往已不是什么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欲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大众传媒构造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但女性“本身”却似乎总是不在。报刊杂志上引人入目的封面女郎,电视屏幕上青春靓丽的美女主持,还有广告画面中充满诱惑的霓裳艳影。大众传媒似乎只利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属性,却忽视了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位置和社会价值。女性形象在广告形象中也占绝大多数。在广告的女性形象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形象在成功和时尚这两类形象的叙述、表达与塑造上,依然显现出男权社会文化遗留的痕迹和性别歧视的阴影。
一、成功的形象:温柔贤淑的家庭妇女
现代广告的创意有时候能让观众拍案叫绝,但稍微留意一下将不难发现,大多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和家用品、化妆品、食物这类消费品联系在一起的。雕牌洗衣皂的广告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一个正在洗衣服的老太太抬起头来满意地说:“雕派透明皂洗得真干净”,坐在旁边戴着老花镜看报的老头儿转过脸来说:“雕派透明皂洗得干净,用得放心”。话音未落,一个年轻妇女抱着一大盆衣服过来了:“我也喜欢用雕派透明皂!”。老太太用雕派透明皂是干家务活的能手,而年轻一代妇女用奥妙洗衣粉一次能洗干净上千只的白袜子,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不仅如此,在一个极富人情味,甚至让一些善良的母亲看后感动得掉泪的洗衣粉广告中,年轻妈妈下班后发现女儿睡在沙发上,衣服早已洗得干干净净,女儿留的条是:“妈妈,我能帮你干活啦!”,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这表明这种“家务活应当由女人干”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在尚未成年的孩子心上。
按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述,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预。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就是公共领域。③公共领域是政治、经济领域,是男人的领域。而与之相对的女人的领域则是私人领域,是家庭。这种公私领域的分界实质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所在。多数社会传统和法律赋予公共领域比私人领域更重要的价值,使女性得到较少资源的事实合理化。而公私分界有理由将妇女排挤在公共领域之外,妇女因而被排除在政治参与和权力之外,更多的是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因此,家庭和满、温柔贤惠的妻子或者母亲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仍然是女性和男性心目中理想的成功形象。
1963年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出版,激起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表现为妇女甘当家庭妇这一僵化刻板形象的广告受到斥责。为了适应这一运动潮流,西方的广告商纷纷改变广告上的女性形象,描绘出新的妇女。例如当时的香烟广告,上面的妇女大多是“意气风发的骑手、跑道报告员,她们品尝香烟,犹如品尝自己追求事业的胜利。”④现在,为了避免惹上“性别歧视”的法律纠纷和社会上的不良反应,西方的有些广告公司专门聘请女权主义者或者女性问题专家担任广告的审查顾问,只有她们觉得没有问题了才把广告推出,以免冒犯女性。⑤在现代社会,中国女性早已走出家庭,走进各行各业,在许多领域女人比男人都更出色、更成功,女性的身份在今天正被重新定义和提高,但在广告中,中国女性还
是维持着家庭妇女这一刻板形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表明,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中,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教科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有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仅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
家务的只有5.3%。⑥
近年来火爆的如手机、打印机、电脑、数码相机这类科技产品的广告中,虽然出现了女性角色,但几乎都是男性角色的陪称品,充当着可有可无的“花瓶”的作用。女性只作为礼物的接受者出现,或者只是画面上,没有话语,只有形体的符号而已(如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纸上的倩影,或数码相机拍摄下的照片)。例如近期的某名牌保暖内衣广告,商品代言人齐秦和关之琳身着产品,闲适地偎依在沙发上,所不同的是,齐秦的手中捧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浏览咨讯,而关之琳则幸福地靠在齐秦旁边观看他浏览咨讯。这则广告所表现的女性只是科技的旁观者,被观赏者。
二、时尚的形象:切割女人的身体
广告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它还体现为一种时尚文化。广告在引导大众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以传播时尚为表征。时尚是“一种广泛地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形式,它反应、表现并构建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与其精神世界,因而与其所属的社会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⑦在时尚的扩散中,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广告中女性的时尚形象大多是与“性”挂钩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已经不再耻于谈“性”,“性感”也似乎成为女性是否美丽时髦的标志之一。性感是指一个人,主要是指女性的性别特征突出。它本来是一个女人富于生育能力的标志,如丰乳宽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性感已经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女性的性感形象已经被符号化、定型化,成为广告重要的诉求点。在广告中,凡一张软绵绵的睡床,必有一个穿着性感的女郎作妩媚娇纵状;凡一辆豪华气派轿车或一个成功的男士旁,必有一位貌美娇艳女郎做百般依赖状。这种“以美好女性比喻商品性能,借用女性身体美形象突出产品优势”的广告修辞术使女性成为男性欲望中的“性对象”。
如“婷美”内衣广告,女主角倪虹洁穿着“婷美”内衣,露出半个丰满胸脯弯着腰,风情万种地朝观众笑着,摄影师的特写镜头一次次对准女主角的胸部、腰部、臀部,强烈地刺激观众的感官。“清嘴”口香糖广告中清纯女孩高圆圆“羞涩”地说着“你知道‘清嘴’(亲嘴)的滋味吗?”。香港女明星刘嘉玲在某美乳产品的广告中挺胸收腹,骄傲地告诉天下女性:“做女人‘挺’好!”„„广告通过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切割,语言的性暗示,实现了把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灵魂的女性转化为男性的单纯“性对象”的过程。还有一些广告,以女性身体魅力比喻商品性能,甚至直接把女性物化。在波导“F1女人星”手机广告中,一个身穿性感红裙的女子在充满诱惑的音乐中扭动着身躯,镜头随着迷幻的灯光一次次掠过她的胸部、大腿、腰身、眼睛,同时穿插着该型号手机细部的外形。在这里,这个美丽的女人没有名字,没有容貌,甚至都没有一个正面的特写,她身体的各个局部的“美好”,就等同于这
一款为女人设计的手机一样。
除了女性被切割的身体,人们在广告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被男性礼物控制的女人。在一则拍摄钻戒的唯美广告中,女主角在泳池边徘徊,望着天上的圆月仿佛心事重重。这时候男主角出现了,纵身一跃跳入泳池中,从圆月的倒影中托起一枚璀璨的钻戒。音乐响起的同时,女主角拿着钻戒扑入男主角的怀中,绽放出令人心动的幸福笑容。在这则广告中,“女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接受男人礼物的时刻。如此类型的广告,在许多产品上都有体现,大到钻戒、首饰、手机,小到保健品、口服液、除螨香皂。广告中的女性,没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她们的“幸福”,就是获得男性的疼爱,收到男性的礼物,她的喜怒哀乐与男性的态度息息相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
在广告中,女性大多是俯身扭曲的身体,摆出各种诱人的姿势,或趴,或跪,或匍匐在地。试想,若这种扭曲的造型由一个男性摆出,观众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官体验?可若是女性的话,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甚至会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差别,就是人们对两性角色的不同认知造成的。在人们的观念中,男性应该是坚强、勇敢、强壮、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而女性应该是温柔、美丽、贤惠、多愁善感、心灵手巧的。如果不是这样,则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适。《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德•波伏娃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说的就是男女除了天生生理上的一些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社会分工的不同,其他大部分的差异都是社会化的结果。大众传媒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上呈现的“媒介事实”,了解周围生活的世界,知道“什么是怎样的”,并通过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了人们对男女社会角色的“刻版印象”;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中介者。在男权社会里,男性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比女性“尊贵”的性别,女性扭曲的身体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若要一个男人“背躬屈膝”,不仅会引起人们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刺激人们去寻找该广告“深层次”的原因,正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
广告是一种商业的促销手段,为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同时,广告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应该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最近二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对男女平等的目标和指标达成了共识。在体现男女平等程度的社会性别发展指数(GDI)的世界排行榜上,中国由1995年的第71位滑落到现在的83位,人类发展指数和性别发展指数之差由7变成1,这表明我国男女发展不平衡在加剧,而不是像一些媒体津津乐道的我国的妇女解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的妇女已经得到了“半边天”,甚至“大半边天”。随着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里流通、融合,并发生冲突。中国身处其中就必然会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影响。人们对女性性别地位的意识不断觉醒,“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也是全球化传播给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意识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可是这种性别意识的改变,或者说是进步,在作为社会瞭望者和感应器的媒体上却很少体现,这是
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的。
第一,中国女性对“社会性别”平等的集体无意识。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伊始,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初步确立。周秦以来,父权制逐步以礼法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中国女性不像西方女性,从来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女权运动,中国女性长期是男性的附属物,在阶级社会,妻子甚至是丈夫的“财富”象征,她们只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被“赐予”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而实际上,中国女性并不珍视这些平等权利,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不平等的侵犯甚至剥夺的时候,也不会奋起抗争。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刻版印象:女性是弱势群体,家庭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更令人悲哀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
同时,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本位的传统思想造就了当代中国社会依旧“重视权力,轻视权利”的群众意识。“男尊女卑”的传统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很难根除。
第二,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是比较滞后的。很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凸现的侵权行为和新闻传播活动失范行为,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约束,也没有严格执行的事后惩罚制度。1995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我国目前管理广告的最主要、最权威的专门法律规定,任何从事广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广告法》中除了第二章“广告准则”中第七条关于广告中不得出现的九条情形中提到的第(六)条和第(七)条,分别为“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和“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并没有关于“性别歧视”具体表现的相关阐述和惩罚原则。同时,广告业的行业自律也是广告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的《中国广告协会自律规则》中,除了第一条提到“一切广告活动均应建立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基础上,力求广告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此原则检验广告效果”之外,也没有对广告中存在性别歧视现
象的约束条款和惩罚机制
第三,广告语言的模糊性。广告是一种艺术形式。广告语言的含蓄是广告重要的表达方式和诉求点。一方面,广告语言的含蓄模糊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大程度上的参与,让观众在观看广告的同时能把自己想象成广告中的主人公,实现各种“欲望”的满足。如香港女明星刘嘉玲在某美乳产品的广告中 那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词“做女人‘挺’好!”一语双关,简洁上口,她没有明确阐述产品的用途,但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且让许多女性看了该广告后都希望成为刘嘉玲那样美丽自信的女性。另一方面,广告语言的含蓄模糊也是广告某些说法能避免法律纠纷的一种潜在机制。像前文提到的很多广告都存在对女性或未成年人的冒犯和不良影响。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证据,也没有明确的责任指向,所以现在的广告很少由于“欺骗性”以外的原因惹上官司的。即使有很坏的社会反响,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的来说,广告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广告中的性别形象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我国广告中女性的典型形象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男权统治意识形态的反映,另一方面,这种对女性的刻版印象并没有及时地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应该重视广告对女性形象贬斥和歧视的现象,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注释:
①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第439页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第115-116页 ③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第89页
④艾晓明:《广告故事和性别》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 http://genders.zsu.edu.cn/board/female/female.htm ⑤ [美]威廉•阿伦斯 著 丁俊杰 等译:《当代广告学(第七版)》 华夏出版社2000年
1月 第55页
⑥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⑦徐敏:《时尚化生存:话语、传媒与社会化再生产》,“文化研究”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文化研究”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徐敏:《时尚化生存:话语、传媒与社会化再生产》,“文化研究”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 编,汪凯,刘晓红 译:《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英]尼克•史蒂文森 著,王文斌 译:《认识媒介文化 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美]保罗•梅萨里 著 王波 译:《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新华出版社2004年1
月版
Margaret Gallagher: 《Gender Setting: New Agendas for Media Monitoring and Advocacy》World Association for Christian Communication 2001
第五篇: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刘宁洁 时间:2005-10-4 19:50:40 来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4-12-6
现代社会的人们,即使不参加商业活动,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广告。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机,小到一块香皂、一袋洗衣粉,大到一栋楼房、一辆豪华轿车,我们的感官神经都被形形色色的广告刺激着。
如果说,人们的生活本来风平浪静,无所奢求,可看了广告以后,却似乎感觉自己缺少了那么多:自己的身材不够曼妙,自己的头发不够柔顺,自己的手机不够高档,自己的房屋不够宽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广告推销给人们的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种“梦想”,一种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美好”和“幸福”的界定与追求,正是通过广告中塑造的广告形象表现出来的。广告形象是文化产物,广告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把我们生活中原本普通的物品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已经脱离了物品原有的含义。譬如大家熟知的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久以前,钻石原本只是一种稀有矿石,由于十分坚硬被用于切割玻璃。但自从钻石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男士送给女士的典型礼物,如同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在影片《绅士只爱金发女郎》中歌颂“钻石是女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后,这种晶莹璀璨、价格昂贵的小石头就和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像钻石一样纯粹坚固,永久流传。所以,钻戒成了男士求婚时最好的礼物,得到钻戒的女人在广告中也被描绘为最幸福的女人。广告正是通过这种塑造广告形象的行为,把人们梦想中的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呈现出来,鼓励人们向往它、追求它。
广义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一定媒介和方式向选定的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包括以赢利为目的商业广告和不以赢利为目的非商业广告。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它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而得以运行,其本质为一种大众文化。广告学者伯曼曾经斩钉截铁地断言:在大众文化中,最具支配性的社会机制是广告。广告形象是考察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最佳指标。广告不同于产品说明书,不是直白的硬推销,而是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比喻、隐喻、转喻等手法,创造品牌,营造气氛,强化表达的艺术性的“软”推销。现代广告的诉求点从产品诉求转向了情感诉求,立足点从硬推销转为了软推销。当今社会,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美国广告界的一位泰斗不加掩饰地说:“我们的生活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构成的。”①丹尼尔?贝尔面对狂轰乱炸的广告,也大声疾呼:“汽车、电影和无线电本是技术上的发明。而广告术、一次性丢弃商品和信用赊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戴维?M?波特评论说,不懂广告术就别指望理解现代通俗作家,这就好比不懂骑士崇拜就无法理解中世纪吟游诗人,或者像不懂基督教就无法理解19世纪的宗教复兴一样。”“广告在我们的文明的门面上打上‘烙印’。”②
广告一般通过塑造“成功”和“时尚”两类形象,把大众的“梦想”和产品联系起来。广告向人们推销的,往往已不是什么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欲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大众传媒构造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但女性“本身”却似乎总是不在。报刊杂志上引人入目的封面女郎,电视屏幕上青春靓丽的美女主持,还有广告画面中充满诱惑的霓裳艳影。大众传媒似乎只利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属性,却忽视了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位置和社会价值。女性形象在广告形象中也占绝大多数。在广告的女性形象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形象在成功和时尚这两类形象的叙述、表达与塑造上,依然显现出男权社会文化遗留的痕迹和性别歧视的阴影。
一、成功的形象:温柔贤淑的家庭妇女 现代广告的创意有时候能让观众拍案叫绝,但稍微留意一下将不难发现,大多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和家用品、化妆品、食物这类消费品联系在一起的。雕牌洗衣皂的广告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一个正在洗衣服的老太太抬起头来满意地说:“雕派透明皂洗得真干净”,坐在旁边戴着老花镜看报的老头儿转过脸来说:“雕派透明皂洗得干净,用得放心”。话音未落,一个年轻妇女抱着一大盆衣服过来了:“我也喜欢用雕派透明皂!”。老太太用雕派透明皂是干家务活的能手,而年轻一代妇女用奥妙洗衣粉一次能洗干净上千只的白袜子,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不仅如此,在一个极富人情味,甚至让一些善良的母亲看后感动得掉泪的洗衣粉广告中,年轻妈妈下班后发现女儿睡在沙发上,衣服早已洗得干干净净,女儿留的条是:“妈妈,我能帮你干活啦!”,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这表明这种“家务活应当由女人干”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在尚未成年的孩子心上。按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述,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预。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就是公共领域。③公共领域是政治、经济领域,是男人的领域。而与之相对的女人的领域则是私人领域,是家庭。这种公私领域的分界实质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所在。多数社会传统和法律赋予公共领域比私人领域更重要的价值,使女性得到较少资源的事实合理化。而公私分界有理由将妇女排挤在公共领域之外,妇女因而被排除在政治参与和权力之外,更多的是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因此,家庭和满、温柔贤惠的妻子或者母亲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仍然是女性和男性心目中理想的成功形象。
1963年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出版,激起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表现为妇女甘当家庭妇这一僵化刻板形象的广告受到斥责。为了适应这一运动潮流,西方的广告商纷纷改变广告上的女性形象,描绘出新的妇女。例如当时的香烟广告,上面的妇女大多是“意气风发的骑手、跑道报告员,她们品尝香烟,犹如品尝自己追求事业的胜利。”④现在,为了避免惹上“性别歧视”的法律纠纷和社会上的不良反应,西方的有些广告公司专门聘请女权主义者或者女性问题专家担任广告的审查顾问,只有她们觉得没有问题了才把广告推出,以免冒犯女性。⑤在现代社会,中国女性早已走出家庭,走进各行各业,在许多领域女人比男人都更出色、更成功,女性的身份在今天正被重新定义和提高,但在广告中,中国女性还是维持着家庭妇女这一刻板形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表明,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中,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教科文卫及领导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有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仅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⑥
近年来火爆的如手机、打印机、电脑、数码相机这类科技产品的广告中,虽然出现了女性角色,但几乎都是男性角色的陪称品,充当着可有可无的“花瓶”的作用。女性只作为礼物的接受者出现,或者只是画面上,没有话语,只有形体的符号而已(如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纸上的倩影,或数码相机拍摄下的照片)。例如近期的某名牌保暖内衣广告,商品代言人齐秦和关之琳身着产品,闲适地偎依在沙发上,所不同的是,齐秦的手中捧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在浏览咨讯,而关之琳则幸福地靠在齐秦旁边观看他浏览咨讯。这则广告所表现的女性只是科技的旁观者,被观赏者。
二、时尚的形象:切割女人的身体 广告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它还体现为一种时尚文化。广告在引导大众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以传播时尚为表征。时尚是“一种广泛地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形式,它反应、表现并构建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与其精神世界,因而与其所属的社会形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⑦在时尚的扩散中,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广告中女性的时尚形象大多是与“性”挂钩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已经不再耻于谈“性”,“性感”也似乎成为女性是否美丽时髦的标志之一。性感是指一个人,主要是指女性的性别特征突出。它本来是一个女人富于生育能力的标志,如丰乳宽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性感已经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女性的性感形象已经被符号化、定型化,成为广告重要的诉求点。在广告中,凡一张软绵绵的睡床,必有一个穿着性感的女郎作妩媚娇纵状;凡一辆豪华气派轿车或一个成功的男士旁,必有一位貌美娇艳女郎做百般依赖状。这种“以美好女性比喻商品性能,借用女性身体美形象突出产品优势”的广告修辞术使女性成为男性欲望中的“性对象”。
如“婷美”内衣广告,女主角倪虹洁穿着''婷美''内衣,露出半个丰满胸脯弯着腰,风情万种地朝观众笑着,摄影师的特写镜头一次次对准女主角的胸部、腰部、臀部,强烈地刺激观众的感官。“清嘴”口香糖广告中清纯女孩高圆圆“羞涩”地说着“你知道‘清嘴’(亲嘴)的滋味吗?”。香港女明星刘嘉玲在某美乳产品的广告中挺胸收腹,骄傲地告诉天下女性:“做女人‘挺’好!”„„广告通过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切割,语言的性暗示,实现了把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灵魂的女性转化为男性的单纯“性对象”的过程。还有一些广告,以女性身体魅力比喻商品性能,甚至直接把女性物化。在波导“F1女人星”手机广告中,一个身穿性感红裙的女子在充满诱惑的音乐中扭动着身躯,镜头随着迷幻的灯光一次次掠过她的胸部、大腿、腰身、眼睛,同时穿插着该型号手机细部的外形。在这里,这个美丽的女人没有名字,没有容貌,甚至都没有一个正面的特写,她身体的各个局部的“美好”,就等同于这一款为女人设计的手机一样。
除了女性被切割的身体,人们在广告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被男性礼物控制的女人。在一则拍摄钻戒的唯美广告中,女主角在泳池边徘徊,望着天上的圆月仿佛心事重重。这时候男主角出现了,纵身一跃跳入泳池中,从圆月的倒影中托起一枚璀璨的钻戒。音乐响起的同时,女主角拿着钻戒扑入男主角的怀中,绽放出令人心动的幸福笑容。在这则广告中,“女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接受男人礼物的时刻。如此类型的广告,在许多产品上都有体现,大到钻戒、首饰、手机,小到保健品、口服液、除螨香皂。广告中的女性,没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她们的“幸福”,就是获得男性的疼爱,收到男性的礼物,她的喜怒哀乐与男性的态度息息相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
在广告中,女性大多是俯身扭曲的身体,摆出各种诱人的姿势,或趴,或跪,或匍匐在地。试想,若这种扭曲的造型由一个男性摆出,观众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官体验?可若是女性的话,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甚至会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差别,就是人们对两性角色的不同认知造成的。在人们的观念中,男性应该是坚强、勇敢、强壮、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而女性应该是温柔、美丽、贤惠、多愁善感、心灵手巧的。如果不是这样,则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适。《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德?波伏娃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说的就是男女除了天生生理上的一些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社会分工的不同,其他大部分的差异都是社会化的结果。大众传媒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上呈现的“媒介事实”,了解周围生活的世界,知道“什么是怎样的”,并通过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了人们对男女社会角色的“刻版印象”;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中介者。在男权社会里,男性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比女性“尊贵”的性别,女性扭曲的身体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若要一个男人“背躬屈膝”,不仅会引起人们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刺激人们去寻找该广告“深层次”的原因,正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
广告是一种商业的促销手段,为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同时,广告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广告中的性别形象,应该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最近二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对男女平等的目标和指标达成了共识。在体现男女平等程度的社会性别发展指数(GDI)的世界排行榜上,中国由1995年的第71位滑落到现在的83位,人类发展指数和性别发展指数之差由7变成1,这表明我国男女发展不平衡在加剧,而不是像一些媒体津津乐道的我国的妇女解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的妇女已经得到了“半边天”,甚至“大半边天”。随着世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里流通、融合,并发生冲突。中国身处其中就必然会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影响。人们对女性性别地位的意识不断觉醒,“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也是全球化传播给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意识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可是这种性别意识的改变,或者说是进步,在作为社会瞭望者和感应器的媒体上却很少体现,这是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的。
第一,中国女性对“社会性别”平等的集体无意识。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伊始,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初步确立。周秦以来,父权制逐步以礼法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中国女性不像西方女性,从来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女权运动,中国女性长期是男性的附属物,在阶级社会,妻子甚至是丈夫的“财富”象征,她们只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被“赐予”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而实际上,中国女性并不珍视这些平等权利,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不平等的侵犯甚至剥夺的时候,也不会奋起抗争。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刻版印象:女性是弱势群体,家庭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更令人悲哀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
同时,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本位的传统思想造就了当代中国社会依旧“重视权力,轻视权利”的群众意识。“男尊女卑”的传统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很难根除。
第二,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是比较滞后的。很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凸现的侵权行为和新闻传播活动失范行为,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约束,也没有严格执行的事后惩罚制度。1995年2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我国目前管理广告的最主要、最权威的专门法律规定,任何从事广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广告法》中除了第二章“广告准则”中第七条关于广告中不得出现的九条情形中提到的第(六)条和第(七)条,分别为“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和“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并没有关于“性别歧视”具体表现的相关阐述和惩罚原则。同时,广告业的行业自律也是广告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的《中国广告协会自律规则》中,除了第一条提到“一切广告活动均应建立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基础上,力求广告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此原则检验广告效果”之外,也没有对广告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约束条款和惩罚机制
第三,广告语言的模糊性。广告是一种艺术形式。广告语言的含蓄是广告重要的表达方式和诉求点。一方面,广告语言的含蓄模糊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大程度上的参与,让观众在观看广告的同时能把自己想象成广告中的主人公,实现各种“欲望”的满足。如香港女明星刘嘉玲在某美乳产品的广告中 那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词“做女人‘挺’好!”一语双关,简洁上口,她没有明确阐述产品的用途,但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且让许多女性看了该广告后都希望成为刘嘉玲那样美丽自信的女性。另一方面,广告语言的含蓄模糊也是广告某些说法能避免法律纠纷的一种潜在机制。像前文提到的很多广告都存在对女性或未成年人的冒犯和不良影响。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证据,也没有明确的责任指向,所以现在的广告很少由于“欺骗性”以外的原因惹上官司的。即使有很坏的社会反响,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总的来说,广告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广告中的性别形象是现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现,并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我国广告中女性的典型形象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男权统治意识形态的反映,另一方面,这种对女性的刻版印象并没有及时地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应该重视广告对女性形象贬斥和歧视的现象,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