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

时间:2019-05-15 07:1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

第一篇: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

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一览

2013年11月25日~26日,中国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沪举行,会议以“土地整治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学术观点。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出席并讲话。

王世元介绍,1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重点围绕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6亿亩基本农田,按照“划得准、调得开、建得好、守得住”的要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和实施土地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转型升级;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王世元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确立了土地整治的目标定位,更加强调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更加强调让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更加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为契机,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前景广阔。

王世元强调,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土地整治要与时俱进,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和推进,具体要把握好四方面。一是夯实扩大权能基础,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益。土地整治应以政府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体开展,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程,明确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二是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拓展整治空间和范围。继续强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两大政策制度设计为抓手,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修复。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开展土地整治应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与农村自身发展相适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特点,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四是着力总结提升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土地整治体制机制。会议期间,王世元对上海开展郊野单元规划、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了专题调研。2013年12月4日,在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召开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规划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未来既要做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篇大文章,又要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上下功夫,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创造条件。”专家们建议,当前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提高土地规划统筹管控能力,聚焦重大问题,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逐步建立类型精简、功能明晰、相互衔接、统一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奠定基础;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问题,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三是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摸清家底、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策手段,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四是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持续推进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着手研究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制度;五是加强土地规划数据库建设,加快土地规划立法步伐。

研讨中,大家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对土地规划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标准、规划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土地规划从业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投身改革,强化大局思维、风险意识和专业精神,做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促进派、护航者。

2013年12月19日,全国土地市场及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在会上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紧扣节地评价与考核、节地标准与审查、节地技术节地模式与激励机制等关键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将节约集约用地贯穿于土地利用管理全过程。山东省副省长孙绍骋出席会议并致辞。

围绕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完善节约集约用地体系,胡存智强调,关键要实施总量控制和减量化、优化布局和格局调整、国土综合整治三大节约集约用地战略,着力健全规模导向机制、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重点开展5 方面工作: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多措并举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积极部署城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认真做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管理;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严格标准执行的监测监管;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加快研究激励措施。

就如何深度推进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胡存智指出,一要扩大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普遍实行市场化配置;二要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防寡头防垄断,构建公平市场;三要完善市场租价均衡机制,实现价、租、息、利等回报形式多样化;四要丰富交易多样化机制,按不同产业、地类特点,制定不同政策,以多种交易方式满足市场需求,兼顾多方利益。此外,还要继续做好房地产用地管控工作,实现均衡供地;通过严格控制规模、严格规范管理、建立风险评估和考核机制等,正确发挥土地储备在政府调控土地市场中的作用。

针对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胡存智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土地制度,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建立体系完整的制度保障等。

会议对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就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市场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研讨。会议展示推广了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及停车场站类、工业仓储及物流类、城市功能区与商业地产类、公共设施类、农业类、能源类、矿业类共7 大类66 个节地技术、节地模式。部机关司局和事业单位、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3年12月25日,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基础座谈会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专题研究成果验收会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在会上透露,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纲要》送审稿已于今年10月报国务院审批。《纲要》的编制和实施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纲要》明确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坚持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的科学依据。

胡存智指出,目前我国国土开发利用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加剧,部分地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恶化;国土空间开发失衡,区域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陆海开发统筹协调不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质量不高,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资源赋存与利用空间错位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适,增加了风险,降低了效率。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胡存智指出,《纲要》在编制过程中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秉持了底线思维,从水、土、环境等要素的限制性出发,通过国土开发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强度和时序,建立区域国土开发的资源与环境预警制度。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会上介绍,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编制完成《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但由于多重原因,这个规划草案没有正式颁布实施。据了解,199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国土规划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实施手段。胡存智说,但总体上看,我国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碎片化问题突出,相关规划各自为政、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在国土空间安排上缺乏顶层设计,给全面统筹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统一国土开发利用政策带来很大的难度。

据了解,本次编写的《纲要》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环境容量,从地形气候、地质环境、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等方面,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识别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限制性要素及限制程度。《纲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功能、开发程度和保护方式,突出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资源环境主题,区分保护、维护、修复3个级别,实施覆盖全部陆域国土的分类分级保护。

胡存智介绍,《纲要》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工程,修复国土功能,增强国土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提高国土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重点在主要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及海岸带和海岛地区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第二篇:土地整治与节约集约

资源有限 节约无限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与资源节约集约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离不开土地。坐落于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一八四团,这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开展创建节约集约活动以来,进一步通过政策拉动、典型推动、整体联动,全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

近年来,一八四团国土资源分局始终把土地整治与资源节约集约作为促进全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新机制。在以科学规划引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依据科学合理的经济布局,编制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土地利用“三集中”的方针,即“工业园区集中,连队人口向团部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目前全团建制单位23个,其中农业连队6个,拥有兵团级工业园区一个,通过“三集中”将连队人口向团部集中,并建造了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实现土地供求信息的覆盖。

用地“两难”,节约优先

这边是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十分旺盛,那边是保障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绝对不能逾越。土地整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性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浪潮之下,土地管理“两难”局面日益加剧,更为凸显。

一八四团是农十师师唯一一个跨地区的团场,也是农十师唯一可以种植棉花的地区,辖区面积108.7万亩,可耕地52万亩,现有耕地20.45万亩,总人口6556人。近年来,团场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制定了“农业稳团、工业强团、三产活团、旅游亮团、文化铸团,培育新型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实现职工收入多元化,稳步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基本形成了棉花、辣椒、甘草、玉米制种、畜禽养殖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

坚持多措并举,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近年来,通过制定了一系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措施。一是增强严格土地管理意识,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是严格管理,确保依法依规用地;三是转变方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四是创新业务,重点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五是严肃纪律,认真做好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对具体工业建设项目按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四项控制指标严格审核把关。

以严格监管促集约

一八四团国土资源分局坚持土地整治和节约集约运用在实际工

作中,建立了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系统,从批前、批中和批后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供地审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禁止供地类建设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对限制供地类建设项目根据有关规定从严审批。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控制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化率等用地条件,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防止宽打宽用、浪费土地资源。

坚持土地整治和节约优先

------关于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在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土地利用的理念上,由粗放外延向内涵挖潜转变;在用地项目选择上,由重数量招商引资向重质量择商选资转变;在资源管理方式上,由注重事前审批向事前把关、事中跟踪、事后监督并重转变。二是在用地布局上,要实现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连队居民向团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三是在项目用地上,看项目的规划,看项目的进度,控制项目用地规模,控制项目用地容积率,控制项目投入强度。四是在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加强“批、供、用、补、查”的全过程监管;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五是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载体上,重点开展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创建活动,做好达标考核工作,力争评优。

------关于土地整治。一是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争取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项目。三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组织实施好区内土地整治,为项目落地提供耕地占补平衡指

标。四是强化监管,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确保不出问题。五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关于卫片执法方面。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完成今年的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二是2011年的项目用地必须依法依规,做到先批后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绿色开发的路子,把集约优先贯穿于开发的全过程,坚决抵制以高污染、高消耗换取高增长的老路子。近年来,团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新型工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以“职工增收、团场增效”为目的,来推动团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综述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于8月10日至11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黑龙江省副省长于莎燕、台湾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等出席并致辞。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胡存智出席并主持纪念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茶话会。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具体交流内容包括: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土地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与权益保护、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等。会议共收到两岸专家学者投稿90多篇,两岸专家学者120人参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

1、大陆应多种植多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应少种植多进口耕地密集型农产品

有专家认为,玉米、水稻等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小麦、大豆等属于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陆耕地资源稀缺,劳动力富于,因此,在玉米、水稻等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上是比较劣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大陆应多种植多出口玉米、水稻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少种植多进口小麦、大豆等耕地密集型农产品。这有利于缓解大陆耕地的压力,如每年进口2000—3500万吨小麦和大豆,就相当于进口了200万公顷—350万公顷的耕地资源。

2、大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对国家政策有更快的响应程度

了解农户土地利用意识,实现农户意识与国家意志的统一,有利于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有专家对大陆农户土地利用意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更关注国家政策,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更快,对市场的敏锐性更强,能更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模式)和适应政策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未受过教育,年龄在35-50岁间的农户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较慢,更愿意继承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多地是选择增加农业投入(化肥、农药以及有机肥等)来实现土地利用;50岁以上的老年基本上对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实施没有反应,他们更关心的是土地归属。另外,有劳动力、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更愿意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也更趋向于以土地作为资本进行入股分红;未受教育或者小学教育文化且年龄在35-50岁以上的农户,更愿意接受转租收取租金的方式;而50岁以上的农户基本上是固守土地,对土地流转政策呈抵触情绪。

3、台湾和大陆的农地改革存在相似之处

有台湾学者认为,海峡两岸都存在两次农地改革。第一次都是进行重新分配农地,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次改革,台湾仍维持农地私有化,借助于《农业发展条例》的修正,放宽了农地所有权的转移限制,以实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目标;而大陆则让农地归于集体所有,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台湾学者从两岸农地制度改革中得出结论:一是财产权会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两岸为解决农地利用问题,皆改革产权制度。二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诱因,又不仅仅是“所有权”,比如大陆农民不具有所有权,也能借助于其他权能的保障,达到激励生产的目的。三是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及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在台湾有1979年的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政策和目前的“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在大陆有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到现阶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皆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

1、应关注大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土地利用困境 有专家认为,目前大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土地利用困境: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多年开采,导致采空区日益扩大,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表塌陷;同时,矸石山和粉煤灰堆积引发了固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渗入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又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污染。二是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低下。采用地均GDP指标(单位面积土地实现GDP量)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目前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多数处于低水平状态。三是管理比较混乱。目前,管理煤炭行业的机构有国土资源系统,发改委系统的能源局、煤炭工业管理局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大型国企部门自身的管理权限,还有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煤炭工业规划研究设计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单位的建议权等。各种管理之间虽略有侧重点不同,但也存在严重的重复交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

2、环境影响评估不应完全以科技为导向,还必须重视社区民众的意见

有台湾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估是一种风险性评估,“可接受风险”的决策是一个结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理性与专家理性的共生体,不能因为专业化而彼此孤立,各自独立发展,而必须超越学科及团体的局限来寻取共识。因为环境影响评估在科学预测之外,还充满了政治、道德的内容,所以环境影响评估不应完全以科技为导向,不能认为只要科技预测是可行的,社区民众就必须接受,实际上,还必须重视社区民众的意见,应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估的制度中。而为了让民众的参与成为有意义的参与,信息的公开就是必要的。只有信息公开,相互的沟通才会有意义,所获得的共识才会得到大家尊重。

还有台湾学者进一步认为,重大开发项目影响范围广大,所涉及的环境问题非常复杂,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各界人士协助决策机关获取充分信息。由于重大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能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延展性,故潜在受影响的民众,并不限于现阶段权益受影响的利害关系人。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开发地区周边的居民取得理想的补偿后,就放弃对环境质量的诉求,结果导致合理的环境质量要求也同时被废弃。所以,应保障非利害关系人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的权利。

三、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与权益保护

1、大陆应统一规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后带来巨大收益,但长期以来,大陆只是对土地收益的用途做出了原则规定,对土地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却缺乏统一规定,由此造成各地各行其是。比如,在早期协议出让时期,有的地方是“生地”出让,有的地方是“毛地”出让,有的地方是“熟地”出让。由于在地价概念上不统一,有的地方是收土地出让金,有的地方是收“毛地价”,有的地方是收“熟地价”。而且各地出让金占“毛地价”或“熟地价”的比例也不一致。现在推行土地储备开发和“熟地”招拍挂出让,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三者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各地做法也不尽一样。有的是给开发企业一定比例的固定回报,有的是政府和企业按交易总价的一定比例分成,有的是将土地增值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有的却是将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留给了政府。现在的征地、拆迁难,根本原因是没有分配好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国家应当统一规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2、台湾应重视研究都市扩张

有台湾学者认为,都市空间规模向外扩张,若有规划引导,可缓解都市中心所面临的人口、产业发展与高房价压力,具有提升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的正面效益。但若欠缺规划引导,将可能出现低密度、蛙跃与破碎化的发展型态,并显著破坏周边农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蔓延的建成区域,也因属非都市计划的管制范围,无法有效配合都市成长,进而产生混乱。此等都市扩张所造成的影响,称为土地使用与地表覆盖的变迁冲击,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重点之一,也必须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

3、台湾的土地征收制度应考虑保障私人权益

现行台湾的土地征收,主要依据是2000年公布的《土地征收条例》(本条例制定前为土地法土地征收编)。然而,由于土地征收法制不健全,加之执行观念的偏差,长期以来,台湾政府为了各项公共建设,包括非公益性的土地开发,也往往轻易动用公权力,实行强制征收方式,造成纷争频繁、争议事件不断。2010年,更因苗栗大埔及彰化相思寮的土地征收,相继引发被征收人、农民团体及相关社会团体等的强烈抗争,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事件。基于舆论及社会运动团体的压力,促使主管机关着手研究修订现行《土地征收条例》。对此,有台湾学者认为,土地征收与私人的财产权、生存权及工作权保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关于土地征收的法律,无论在立法上,以及运用或解释上,除要着眼于增进公共利益外,也要兼顾保障民众的财产权、生存权和工作权,即应考虑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这才与宪法规定的宗旨相符合。

四、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

1、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

有专家认为,2000年以来,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如2009年北京住宅用地价格为10785元/平方米,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价分别为7198元/平方米、10316元/平方米、1198元/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住宅用地价格上涨465.25%,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面熟地价分别上涨233.4%、150.93%和161.57%。2004年以前,北京住宅用地价格每年涨幅在3%左右,2004年以后涨幅振荡走高,2005年猛然升至82.61%,是同年综合地价涨幅40.98%的2倍,2006年涨幅为9.27%,2007年又升至28.13%,2008年达到90.99%,2005-2009年5年年均涨幅为42.97%,远高于同期综合地价26.33%的涨幅。专家认为,2004年以后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北京市2000年末常住人口为1107.5万人,2009年末达到1755万人,9年间年均增加65万人,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以人均住房20平米计算,每年需要增加住房1300万平米(北京市房地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标准是人均住房28-30平米)。北京人口大量增加直接构成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并进而对住宅用地产生刚性需求。另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也在增长。假如人均每年增加住房1平米,则北京市一年就需要增加1700多万平米住宅,由此也增加了对住宅用地的需求。而2004年以后北京的住宅用地供应量却是逐年减少的:2004年3635公顷、2005年1950公顷、2006年1900公顷、2007年1600公顷、2008年1700公顷、2009年1300公顷。专家认为,地价是土地供应和土地需求均衡一致的结果,2004年以后北京住宅用地的需求量持续超过了供应量,所以北京的住宅用地价格连续异常上涨是必然结果。

2、台湾容积率奖励存在问题

有台湾学者认为,联合国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世界上居住在都市的人口已超过50%,都市再生问题已经是全球各国最大的问题。但都市更新并非就是屋屋的翻新、空地的留设、景观的改善,也需要兼顾整体都市的容受力。台湾的《都市更新条例》及相关法令的“容积奖励制度”存在问题。在制度设计之初,明知道“都市更新”应该要全盘考虑都市计划、建筑、社会福利、历史人文等,却不愿意努力去做,结果导致都市计划的毁坏,使得公共设施成本增加,形成部分人享受容积奖励,却要由全体民众买单的乱象。

今年恰逢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会议认为,20年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两岸土地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今后要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为契机,围绕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五项共识”,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海峡两岸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土地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注:本文刊载于《中国土地》2011年第9期。

第四篇: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市人民政府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人多地少的**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据2003年底统计,市区人均土地面积大大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主要城市。更为严重的是,市区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仅剩13.67万亩。按近年来市区年均建设用地1.82万亩的速度测算,现有用地空间仅能维持市区不足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深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中,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优化城市规划,放宽容积率限制、放宽建筑高度限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格控制绿地率),完善了建设项目用地监管考核机制,全面清理了闲置土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4年,针对市区工业功能区块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的状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江干区等五个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把这些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功能区块调整优化为集约利用程度更高的综合功能区块。如江干区丁桥工业(仓储)功能区块,土地面积2278亩,经调整优化,除保留工业用地702亩外,其余地块均调整为科研、综合等公共设施用地,调整后建筑面积增加约145万平方米。按照该区块原工业用地容积率1.2测算,调整后,相当于增加土地面积约1800亩。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适度放宽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传统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粗放、用地宽打宽算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市区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0—1.2,有的甚至更低。因此,我们眼睛向内,积极挖潜,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不破坏城市天脊线和城市景观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2004年6月,市区对正在前期审批的300多宗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土地优用的原则,对其中约7600亩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进行了调整,平均容积率提高约0.6,可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通过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也为城市建设挤出了一定的空间。坚持堵疏结合,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之路。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4年底,市区全面开展了存量土地及闲置建筑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提出了对策,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等五个配套政策,在引导和鼓励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坚持堵疏结合,有保有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在以下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了项目供地时序,对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解决“住房难”建设项目优先供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耗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停止供地。同时,进一步加强行业投资管理,实行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制度,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一律通过租赁存量厂房解决,不再单独供地。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方便在杭投资的中小企业寻求生产经营用房及场地,市政府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门建立了全市非住宅闲置房屋供需信息系统,搭建了企业之间厂房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提高供地门槛,防止土地粗放利用。自2003年9月以来,我市全面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对项目用地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凡不符合上述指标的,一律不供应土地。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省颁发标准的基准上,进一步提高入区门槛,要求投资密度达到每亩35万美元、土地产出率达到每亩400万元。对投资密度低的行业,坚决不予引进。2004年该区土地利用强度平均为81万美元/亩,较上的22.1万美元/亩提高了近3.7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最近,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用地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若原工业用地在2007年12月31日前开发使用的,且经依法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在一年内使用的,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按原合同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我市国家级开发区也根据本区实际,建立了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

第五篇:关于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认识

关于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认识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所以土地资源相对来讲是匮乏的,加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发展和建设必然要用地,所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土地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激化,而同时我国人均耕地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因此,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确保国民经济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不断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现阶段正是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阶段,综合实力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翻两番,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实现的阶段,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活动不断增加,对土地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大,而同时我国人均耕地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面对如此严峻的土地现状,节约与集约用地显得极端重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可以给我们提供可观的土地资源,通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我们才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有着不小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1.我国现阶段推进节约与集约用地中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通过各方面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如节约了一定耕地的面积、降低了土地利用成本和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等等,但从某些方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在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现阶段大多民众甚至部分国土部门用地观念滞后,缺乏进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急迫感、责任感。从目前情况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还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一些地方领导还错误的认为,土地供给问题是阻碍其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原因,在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的工作进展缓慢。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相应带来了资源紧缺的问题,但是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因过分追求经济发展,急于求成,往往用资源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繁荣,利用有限的甚至是紧张的土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进行大面积的房地产开发等等,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的浪费、闲置,造成空置率居高不下,使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成为空谈,直接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集约节约用地共识仍未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文件上和试点区上,并未成为企业和民众觉行为,更不要说是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果没有用地者的自觉遵守、主动参与,节约集约用地只能是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一厢情愿的事,所达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1.2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是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必须克服的难题;

由于近几年招商引资活动与城市建设活动比较频繁,所以现阶段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较为突出,为了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各地或多或少实行了以地融资的政策,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等,造成了部分土地的无效扩张,影响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虽然法律法规对闲置土地规定了处置办法,闲置一年以上要收取闲置费,闲置二年以上要依法无偿收回,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往往是企业取得土地后,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低效利用。

相对于闲置土地的行为,违法用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土地利用动态巡查、跟踪管理不到位,存在土地违法利用现象,违法案件执法不到位,在农村强行占用、征用耕地建房、建厂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内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随处可见。总之,土地违法使用的情况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土地低效无序,农村土地浪费严重;

在前一发展阶段,大部分工业项目用地基本上以传统独立式院落为主,且面积较大,工业规划区块内标准厂房及多层厂房等先进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占的比例比较低,土地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工业用地除生产及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致使建设用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在农业发展上,农民建房是用地大户,随着农民不断沿村庄外围建房,在村内产生了大量的空闲地、空地、荒地、劣地;另外,由于农村的监管措施与管理力度不够,有很多一户多宅的现象产生,更有甚者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进行建设活动。

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一些单位盲目招商,对项目把关不严,不能从长远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引进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潜力低下,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极不合理。大多城市的旧城区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长期空置,街巷纵横交叉;而新区建设更是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另外,有一些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不能有效的同步衔接,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居民点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只贪图一时方便,缺乏长远规划;忽视规划投资,起点低,摊子大,建筑容积率低,建设随意性强;不能立足当地实际,以外延扩张为政绩,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应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逐年缩小。但是在农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建住宅也不断向外扩张,转移到靠近公路等交通方便的地域,很多老村内形成了“空心村”,对它们的治理利用也有相当的难度。根据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农村居民点粗放型用地的现象仍旧存在,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明显偏大,一户多宅或一家多户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土地管理措施的不到位,使农村成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为低下的重点环节,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也最为严重。

1.4规划修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快,以便于开展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等活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造成了社会和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因此原来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且原规划用地布局较分散,导致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不利于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另外,由于许多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满足不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为追求经济发展不惜过度开垦利用土地、浪费土地、甚至占用耕地的行为。

另外,由于在规划目标、内容等方面缺乏协调,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特别是城镇规划衔接不够密切,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引导用地,一些边角地、废弃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状态,土地资产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因土地利用效率低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现。

2.解决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的对策:

2.1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不高的问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正确的土地利用观念,使节约与集约用地、先进科学的用地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对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至关重要。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路径是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倡导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良好氛围,全面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管好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开发后备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创新中,要始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路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要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确立“只有节约与集约用地,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走内涵挖潜的新模式,全面推进资源、资产、资本的圆满结合和数量、质量、生态管控并举的资源管理新机制,真正实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由粗放使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2.2利用相应制度和政策处理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

(1)加强全程调控,把好项目关口,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利用相应制度和政策处理闲置土地;

严格把守项目预审与土地供应,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标准,避免闲置用地的产生。首先,建立项目申报预审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用地的“门槛”,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项目;对一些投入少、效益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要进行否决;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非生产用地比例不达要求的项目,要相应核减用地面积,促进企业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其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土地供应政策,按照项目每亩的投入强度进行考核供地,对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或固定资产投资低于标准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挖潜力度,发挥土地最大效能。从我国现在土地利用现状看,走土地扩张发展的路已经不符合实际,应把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放在盘活存量土地上。要出台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处置力度,促进闲置地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开展以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旧”用地改造工作,盘活这些建设用地,即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实现了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盘活存量土地要形成制度,要把每年利用存量土地的比例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激励地方官员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2)健全执法机制,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利用相应制度和政策处理违法土地。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执法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由县国土、纪检监察、建设、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执法联动机制,持续开展用地情况执法检查,从查处非法转让、闲置土地和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等违法违规案件入手,动真碰硬,切实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效。对一些违法批地、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破坏耕地、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重大违法案件,要从重从严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做到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该退地还耕的坚决退地还耕,该拆除地面建筑物的坚决拆除,该罚款的坚决罚款,该追究责任人责任的必须追究。对农民违法建房行为也要严肃查处,同时要加大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力争从源头堵住土地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

2.3改善规范用地结构,合理配置城镇用地,加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1)改善规范用地结构

改善工业用地结构,首先要停止工业项目用地单独选址,引导新增工业项目向工业区集中;其次要提高工业用地地价和容积率,容积率越低,地价越高;第三,对于污染重、能耗高、产出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一律拒之门外,不予供地;最后是制定土地投资强度标准,不达标者,一律停建、缓建。

规范农业用地结构,农民建房是用地大户。第一,应坚持住宅管理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村内有空闲的,住宅用地一律使用村内空闲地,无空闲地的住宅首先利用村内空地、荒地、劣地;第二,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建设多层楼房,节约附属建筑用地;第三,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规范城乡基础建设用地,针对城镇建设及各类项目的大量用地。一是要严格坚持按照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供地,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地价管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监督土地市场行为。二是规范节约集约用地:首先是各项建设用地都要尽量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其次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后是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2)合理配置城镇用地。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越来越大。要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资源紧缺成为“瓶颈”的问题,需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是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当地政府所在地的一些困难企业的场地、低效利用的办公用地进行重点收购。其次,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向园区集中,可腾出土地,盘活存量,当地政府要对园区内用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配套设施比例等控制指标提出明确要求。最后要加强地价管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加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在当今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转变观念到存量挖潜上。对布局分散农村居民点,要通过合理规划,发展小城镇、中心村,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可以腾出很多土地。要将农村分散零落的耕地进行开发整理,把耕地连成片,在开发整理方向上,要向粮食生产区倾斜,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另外,还要加强对废弃地进行开发整理利用。对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破坏的废弃地,兴建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建筑取土等废弃地进行开发整理利用。对大量灾毁地、荒地、工矿建设废弃地、废弃宅基地等及时进行科学整治、复垦,重新利用。

2.4进行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调控作用,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规划是管理土地的根本,是审批用地、控制规模和用途的依据,所以,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用地布局,才可以顺利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适合当地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符合发展要求,也要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科学细化分区土地用途,合理用地布局,要从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转变;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功能,做好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要想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首先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建等各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叠加,科学划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域,为今后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其次要结合老村庄整治、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分散、闲置和空间较大的特点,调整用地布局,积极促进村庄合并,合理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第三要结合产业布局规划,着力调整工业和农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引导各类项目向县城经济圈、产业带和特色园区集中。最后要注重长效管控,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制定出台相关细则,还要建立土地动态巡查系统,建立“以图管地”的监察模式,提高土地执法监管效率,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督、检查和执法,保证和促进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3.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我们的观念转变,现实存在的一些困难等等,而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一些手段、政策和制度去解决,但是我们一定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一些特殊问题或者是由原来的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我们要坚持一些原则,以保证我们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顺利开展。

3.1要加强国土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合理解决土地纠纷问题;

当涉及土地规划使用时,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建等各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叠加,科学划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域,为今后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才能使土地的规划利用达到符合发展要求,使用地布局合理,使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而当项目涉及违法问题时,我们要国土、纪检监察、建设、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用地情况执法检查,从查处非法转让、闲置土地和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等违法违规案件入手,动真碰硬,切实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效。

3.2跟随社会的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特殊情况下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许多项目、工程因为前期因项目分期实施、法律缺乏约束、资金量条断裂等多种原因,造成土地利用不完全,甚至造成烂尾工程。目前,在处理这些拥有合法使用权且依法审批过的项目用地时,仍然缺少必要的法律条款支撑,或者是缺少实时的监管、处理措施跟不上,而要改善这些低效利用土地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定的困难,手段和措施还不够有力,比如目前基本上局限于经济补偿这一办法,容易与当事人造成经济纠纷,致使处理困难。

3.3国土部门一定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以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 我们了解到我国现状是土地后备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大,新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不足,抛荒、非法搭建时有发生,对存量土地如何有效利用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是,如果就现阶段这样很多土地就这样很低效率的利用甚至闲置,对我们的国土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去利用这些低效率的、闲置的土地,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结语:

面对曾养育我们的大地当今的紧张形势,我们只有做好节约与集约利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大地永恒的馈赠。我们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宣传,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义,让节约集约用地逐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的自觉行动;我们要服从国家的政策与制度,从自身做起,做好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合法合理科学用地;我们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所见所识,向国家在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上献计献策,为我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关系我国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我们要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胡炳山;滨州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山东国土资源;2007年11期.[2] 肖劲奔.关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思考[J].学术理论.2009.1.[3] 曾令亮.关于长沙集约节约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M].长沙市国土资源局.2009.[4] 姜立忠.开化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09年02期.[5] 高建斋.威海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报告[J].山东国土资源.2007年11期.

下载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11月以来土地规划、整治与节约集约会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刻不容缓[范文模版]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33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杭州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

    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

    靖江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经验和启示靖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市域面积665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个街道办、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68.2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国土会议交流材料)(共五则)

    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 为在徐州打造世界硅材料之都做出贡献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3月14日) (报审稿) 首先感谢市委、市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国土资源......

    青白江区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与成效

    青白江区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与成效 青白江区作为成都市老工业基地,在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中,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结合区情,在国土......

    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 要:近年来,常州市工业发展迅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用地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节约集约用地......

    2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思路和要求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的意义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28号文件精神,要“强化节约和集约......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田锡富 摘要: 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其利用程度精细化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代表着经济的......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 戴必蓉 杨子生 (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我国当今土地利用的重大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