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 要:近年来,常州市工业发展迅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用地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迫在眉睫。该文在工业用地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该系统对于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用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约集约 工业用地 管理系统 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46-02
建设背景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1-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3]。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资源节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用地在各类新增建设用地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也非常巨大。如何准确、科学、客观地评价工业企业用地效益,是实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5]。
近年来,常州地区工业企业发展迅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用地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用地低效闲置,利用方式粗放、用地产出偏低等现象仍较为普遍[6-7]。为全面清查常州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现状,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建设,需在对工业企业单位用地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回来的工业企业用地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应用。系统体系结构
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如图1。
主要包括基础层、资源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共四个层次。
基础层:基础层是在已有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建设支撑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硬件网络硬件设施,包括网络办公环境、建设支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化的标准化机房及基础设施等。
资源层:资源层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国土专题数据库、工业企业单位用地情况数据库、土地发证宗地图数据库。
服务层:服务层为构建应用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包括企事业单位用地查询服务、土地证查询服务、供而未充分利用查询服务等。
应用层:应用层主要为前台的各种应用系统,包括工业企业单位用地信息采集系统和工业企业单位用地信息管理系统。工业企业单位用地外业调查
3.1 调查范围
调查工作的范围是常州全市(包含5个行政区、2个直辖市),面积4385平方公里。已完成调查工作的各辖市、区要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查漏补缺,更新调查。
3.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调查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包括国有工业用地、集体工业用地),以及开发区、乡镇下属事业单位用地(例如医院、学校、农机站、村委会用地)。
3.3 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基本信息、单位基本信息、规划建设信息、宗地内其他单位的信息。
3.4 调查技术路线
工业企业单位用地调查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系统功能设计
4.1 工业企业单位用地信息采集系统
工业企业单位用地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实现对外业调查回来的工业企业单位用地情况调查表进行信息的录入,同时提供工业企业信息情况条件查询、征收标准设置、成果输出、变更信息、宗地灭失、系统管理等功能。
4.1.1 信息录入
实现对工业企业单位用地情况调查表信息的录入。需要填写的信息包括:土地基本信息、单位基本信息、计算面积信息、年租金计算、集约节约用地情况。信息录入完成后,导入工业企业界址线坐标。若宗地中存在多家企业,其他企业则通过“关联企业”来进行添加,同时上传、管理主企业相关的附件内容。
4.1.2 条件查询
条件查询主要包括:单位名称查询、土地使用者查询、工商登记号查询、容积率范围查询、按所有权性质查询、有其他单位信息、批准商业、工商点、有土地证、土地证面积大于使用面积、多种所有权性质、宗地灭失查询等内容,同时支持查询结果导出。
4.1.3 征收标准设置
征收标准设置包括征收标准和改变用途征收标准。设置完成后,系统会根据设置的年租金征收标准自动计算年租金征收金额和改变用途征收金额。
4.1.4 成果输出
系统提供输出Excel、导出图形、输出关联企业、输出调查表、按行政区导出功能。
4.1.5 变更信息
当地块数据信息需要进行变更的时候,通过“变更信息”功能,实现对信息的变更。
4.1.6 宗地灭失
宗地灭失,即将该宗地删除,但是灭失的地块保留历史记录,并且该宗地号不能再重复使用。
4.1.7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提供附件路径设置和修改系统登录密码功能。
4.2 工业企业单位用地信息管理系统
工业企业用地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所有工业企业宗地数据的上图,历史数据查询,展示全市企事业单位的用地情况、土地证有无情况、供而未充分利用情况、土地信息缴纳税费情况、违法用地情况,以及常规的一些计算分析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
4.2.1 企业列表查看及历史记录查看
选择所在行政区划,则可直接显示该村所在的所有工业企业的单位名称(主企业名称),提供对某一地块则在图上进行快速的定位功能,同时可以查看该地块的详细信息(包括土地基本信息、单位基本信息、计算面积信息、年租金计算和集约节约用地情况信息),以及查看该地块的历史记录信息。
4.2.2 用地情况管理
用地情况管理提供展示全市企事业单位的用地情况、土地证有无情况、供而未充分利用情况、土地信息缴纳税费情况和违法用地情况。
4.2.3 计算分析
提供计算分析、土地证面积计算分析和统计查询。
其中计算分析可分析划定范围内的容积率、以及地类明细情况。土地证面积计算主要计算工业企业实际用地范围内的国有面积、集体面积(用于与信息采集录入系统调查表中填入的数据做比较),支持结果导出。统计查询可以查询一定范围内的容积率、地均产值、土地利用率的宗地信息。
4.2.4 系统管理
主要包括服务管理、用户管理和目录管理等。结语
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为常州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工具,促进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通过常州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全面清查常州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对工业企业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的全面掌握,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利用存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工业企业亩均产出水平,全面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旭光.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2] 帅文波,杜新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及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4):52-57.[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4] 沈揆.合肥市滨湖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模式研究[J].安徽建筑,2013(3):48-49.[5] 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4.[6] 徐丹.面向集约化的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以常州新北区、龙游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12):87-90.[7] 卢方方.基于不同行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以常州开发区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2(23):77-78.
第二篇:开化县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做法
开化县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做法
为优化土地配置、盘活存量土地、切实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近年来,该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山区实际,建立一套完善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走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工业用地新路子。2009年,在省级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中,该县综合分为87.75分,列全市第一。其主要做法:
一、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出台了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奖励政策,县域内凡达到亩均税收、就业人数两大指标之一的工业企业,均可享受相应的奖励,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同时,鼓励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对落户园区或工业功能区的企业,给予1万元/亩的基础设施补助。
二、建立约束机制,从严控制用地规模。成立了由发改、经贸、国土、城建、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凡未经决策咨询通过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严格禁止限制类的新上和淘汰项目,严格按照规定的控制指标核定建设用地面积,对未达到“双控”指标要求的,一律不予供地或核减供地面积;从2008年下半年起,工业用地容积率未达到1.0、绿地率超过18%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
三、建立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从2006年9月起,全县工业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出让。为提高土地使用者的用地成本意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2008年,在征求各工业园区及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将城关、华埠、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出让底价提高到140元/平方米,其他乡镇提高到120元/平方米。
四、建立倒逼机制,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对确实无经济能力再建或追加投资的,由园区管委会出面牵线,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鼓励企业流转;对未能流转的,政府通过储备中心予以收储,适时将收储土地资产公开出让;对因园区规划调整修改、道路规划变化、原企业投资方向调整及难以实施征地等原因造成原农转用审批地块确实无法使用的,通过指标盘活的方式,重新置换地块安排,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2010年,全县已通过指标盘活用地21公顷。
五、建立监管机制,落实用地全程跟踪。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主动从以批地为主转变为以供地和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的全程监管机制。从2006年起,该县建立了建设用地动态监测系统,凡审批的每一宗建设用地,在网上公布,对项目、用途、投资、竣工时间等进行统一监控,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由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联合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对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的,限期整改
第三篇:深圳市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过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着力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破解土地紧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问题,工业规划处对全市工业用地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工业用地效益和发展潜力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借鉴了新加坡在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市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一些对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全市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我市陆域范围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46平方公里,约占54%。截止2006年底,我市现状建设用地729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工业用地264.91平方公里,占36%左右。
二、工业用地基本情况
(一)工业用地增长情况
从特区成立到2005年,深圳工业以年均22%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拉动GDP的主要动力。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土地基础上的粗放式增长。1994—2005年间,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由31%上升至36.2%,一直高于《国标》的15—25%和《深标》的10%--25%。2000—2005年全市工业用地增加125.48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增量的51.69%,年均增加25平方公里。
(二)2006年和2007年新增工业用地情况
2006年我市工业用地进入增速明显减缓的拐点。2006年计划新增工业用地7.0平方公里,实际新增工业用地6.65平方公里。
2007年计划新增工业用地4.8平方公里,1-11月实际供应工业用地5.39平方公里。其中上半年新增工业用地5.15平方公里。2007年上半年实际新增工业用地比计划新增工业用地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国家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政策。
(三)未批未建的剩余工业用地情况
截止2007年底,全市未批未建的剩余建设用地中,组团(分区)规划已确定为工业用地功能的仅剩约18.5平方公里。此外,组团(分区)规划暂未确定使用功能的发展备用地还有35.32平方公里。如果35.32平方公里的发展备用地50%左右能用于工业项目,则可利用工业用地还有30平方公里左右,若能再消化闲置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可利用工业用地可增至40平方公里左右。
三、工业用地的供需分析
从产业用地需求来看,2005年新增工业用地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产业约占30%,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约占20%,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约占10%,其他产业占40%。产业用地需求充分反映了我市产业结构特点。
为掌握企业用地需求情况,我局会同市规划、国土部门组织企业预申报工业项目用地需求。2006和2007年部分重点企业预申报的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分别为19和17平方公里,而当年的工业用地供应计划分别为7和6平方公里,供需之比约为1:3,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四、工业用地效益分析
我市的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2005年我市地均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平方公里,分别是上海的1.75倍,广州的1.92倍和北京的5.65倍。但与境外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市2005年地均工业用地增加值是2003年香港(52亿元/平方公里)的1/5;2004年新加坡(57亿元/平方公里)的1/6;2001年东京(107亿元/平方公里)的1/11。
我市推进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在深圳的不同区域,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差异很大。深圳保税区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与香港持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出效益接近新加坡水平。2005年全市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平均产出(增加值)水平为9.6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51.93亿元/平方公里,接近香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62.8亿元/平方公里,与新加坡持平;特区外5.28亿元/平方公里,仅为特区内的1/10,发展很不平衡。
五、新加坡用地管理的先进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的岛国。土地面积仅为68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然而,通过良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新加坡土地的单位面积使用效率发挥了最大功效。新加坡在用地管理方面的主要先进经验如下:
(一)完善的长、短期城市规划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分为概念规划蓝图和总体规划蓝图两个层面。概念规划蓝图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这个蓝图让人们可以设想未来30至50年后城市的样子。概念规划蓝图一旦制定,轻易不变更。以概念规划蓝图为总纲,再制定总体规划蓝图和控制性详规的法定文件。新加坡将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小区,并在每一个小区内对土地使用进行详细的总体规划。这个总体规划每五年会进行一次修改,届时将进行公示,专家和市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新加坡通过两个层面的规划,很好的解决了规划的长、短期协调适应问题,兼顾了规划的稳定性和动态调整性。
(二)土地分类管理
按照功能,新加坡的土地被分为5类:一是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又细分为5种类型。包括:特殊工业用地(用于重工业和航空工业);普通工业用地(用于普通工业和轻工业);标准工厂用地(用于分散和半分散的工厂和车间);多层工厂用地(用于轻工业和无污染工业);高科技园区用地。二是空白用地。空白用地主要用于为区域内的居民和出行者提供旅游和休闲的活动空间。三是居住用地。居住用地通过规划将居民集中到不同区域后在区域内建立完整的配套措施,同时推行微型居住区计划,以尽量减少单一居住区规模,以控制区域内建筑的类型和密度;有关方面通过规划将居民集中到不同的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内建立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四是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以城市地下铁路系统用地为优先考虑。五是中央商务区用地。中心商业区用地以优先发展金融和商业为主,鼓励建筑高楼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高度利用。该区以发展金融和商业为主,同时采取措施降低此区域内的居住人口数量。
(三)工业用地管理政策
新加坡工业用地一般通过招标方式供应。土地的价格控制主要是政府通过调节土地的供应时间和供应量来实现。最关键的是新加坡政府拥有土地的定价权。
新加坡的专门政府机构和国有工业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标方式取得工业用地后,建成标准工业厂房和一些配套设施。工业厂房一般采取只租不售的政策,通过物业管理部门公开招租。符合新加坡产业发展政策的工业项目可以优先获租厂房。同时根据工业项目对新加坡的贡献来调节租金。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调高租金、到期不再续租等经济手段引导一些不符合新加坡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从新加坡转移出去。
新加坡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大部分工业用地及标准厂房资源,从而大大增强了产业的控制能力,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的产业调整升级的政策目标。
六、促进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工业区升级改造,变低产田为高产田 根据《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我市“十一五”期间新增工业用地仅有26平方公里,要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依靠大幅度提高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通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与旧工业区的改造升级盘活存量空间,对现有老工业区用地“开源”,挖掘土地存量潜力,推动土地资源二次开发,解决土地供应紧缩、用地需求旺盛的矛盾。近期建设规划提出拟对25-30平方公里的老工业区进行升级改造,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要结合旧工业区改造,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用地效益提高。
在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区,积极开展政府出资收购旧工业区可行方式的探索。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通过政府收购,使得政府掌握一些优质的工业房地产战略资源,从而增强政府对产业升级调整的控制力。
(二)以推进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
为突破资源环境紧约束,重点解决中等规模的企业和成长性企业的总部用地需求,将制造业优势企业的高端环节继续留在我市,建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由政府投资统建先进制造业总部大楼,以优惠价格出租给那些成长性较快的工业企业使用,并根据其对本市财政税收贡献大小实行动态管理。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市产业消长平衡
将土地出让作为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依据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和《工业布局研究与规划》,我市招拍挂工业用地出让应进一步向增强我市产业集群、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关键产业链项目倾斜,向适度重型化、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倾斜。坚决不予以高污染、高消耗、高安全隐患的项目申请用地,有序导出低技术、低增值、低效益企业占用的土地。积极扶持发展低污染、低消耗、高带动作用、高附加值产业。
(四)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实行更具弹性的用地供应机制,结合产业特点和城市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年限。对“两规”处理的产业用地,建议年期一律定为15—20年。严格按项目安排产业用地,项目没有建设的,一律不办理产权证,不准转让。规范到期房地产的延期,对不符合现行产业政策、产业用地布局和效益、环保和规划要求的,一律不予延期。
(五)改革单一供地模式,实行供地与供房相结合
电子信息产业的许多生产项目生命周期通常只有10年左右,但现行政策工业用地使用年限是50年。这样就会出现许多类似赛格日立的情况,在原项目生命周期终结甚至企业停业后仍长期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我市政府应该掌控部分优质工业房产资源,才能增强政府对产业升级的调控能力。我市近年财政资金充裕,建议政府投资统建部分标准工业厂房,以优惠价格出租给那些成长性较快的工业企业使用。从而改变单一的供地模式,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
(六)规范征地(收地)返还用地及拆迁安置用地管理,探索建立已返还用地政府回购机制
借鉴香港换地权益书和台湾土地债劵做法,改革现行征地返还及拆迁安置用地补偿模式,对需补地的,由国土部门组织评估,确定需补地的货币价值,再依照等价值原则予以安排或参加招拍挂从政府手中换取等价值土地。对已返还给社区的工业用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统一规划,严格按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审批报建手续。积极探索建立已返还用地政府回购机制,鼓励那些拥有返还用地但又没有工业项目的社区,按市场价将返还用地转让给政府或与有项目的企业合作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用。
第四篇:曲靖市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实施细则
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告
第38号
现公布《曲靖市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实施细则》,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八日
曲靖市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节约集约用地通知的意见》(云政发„2008‟112号)、《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曲发„2008‟15号)和《国家土地督察督察局与曲靖市人民政府共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相关要求,为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是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
第三条
节约用地是指在满足土地使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些技术、经济、政策措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集约用地是指在土地资源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有效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更大功能。
第二章
健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审批机制
第四条
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建设总体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合理调整用地布局。加快工业项目向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集聚效应。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停止布局零星工业建设用地。
第五条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计划对用地总量和用地方向的调控作用,增量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中央、省、市重大项目建设,优先满足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项目建设,优先满足高产出、高效益、产业链高端项目建设。
第六条
城镇用地要优化用地结构,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合理配置行政、商服、居住、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用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优化工矿用地结构,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利用现状。
第七条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在建设项目规划编制、审批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前期方案审查阶段,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并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重点审查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核准或备案。
第八条
在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市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对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元、用地规模5亩以下的以及在曲靖市中心城区和“两片四组团”规划范围内的投资强度达不到120万元/亩(不含土地取得费用)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其通过租赁标准厂房等方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
第九条
除安全、消防等有特殊规定或行业生产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般应建造3层及以上多层厂房。
第十条
对容积率、绿地率、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例等指标不符合控制要求的项目,发改、经委、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不得办理项目立项、规划审批、用地审批等手续,并严格核减用地面积或不予供地。对占有多处土地的同一企业,其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项目已建成或在建但投资强度低于规定标准的,不予提供新的项目用地。
第十一条
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最低标准,不得以土地取得来源不同、土地开发程度不同等各种理由对规定的最低价格标准进行减价修正。
第十二条
用地面积在50亩以下的工业项目一般不得分期建设。对用地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整体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可分期供地、分期建设,并在编制项目计划、规划时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待首期用地按规定建设竣工并通过评价考核后,方可申请预留发展用地的土地供应;预留发展用地的预留时间根据项目情况,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半,超出时间的另行处置。未经有批准权限政府批准可分期建设的工业项目,规划、建设部门不得分期发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分割登记。
第十三条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进一步完善我市工业项目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补充条款:
1.工业项目动工和竣工期限。工业项目动工期限一般为《出让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竣工期限一般为《出让合同》签订之日起两年。因城市、镇规划调整等政府原因无法按期动工的项目,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提出延建申请并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项目竣工日期可按同意延建的时间相应顺延。受让人超过合同约定的日期未按期动工或未按期竣工的,每延迟1日,按不低于土地出让金总额的0.5‰缴纳违约金。
2.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总额、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等任何一项指标未达到《出让合同》及其附件约定标准的,可按实际差额部分占约定标准的比例,要求受让人支付相当于同比例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违约金。固定资产投资额以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提供的数据为准。上述多项指标违约的,所应缴纳的违约金应累加计算,违约金不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50%。
3.工业项目的绿地率以及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等任何一项指标超过《出让合同》及其补充条款约定标准的,受让人应当向出让人支付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总额0.5‰以上的违约金,并自行拆除相应的绿化和建筑设施。
第十四条
严格控制工业用地改变土地用途。新建工业项目在未完全履行《出让合同》及其补充条款的约定完成项目竣工并通过考核前,不得变更用地性质;对城市规划已明确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应终止项目,土地由土地储备机构收储,以招拍挂方式重新出让。其中:属改制国有企业在改制前获得的存量非经营性用地按照城市规划需要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按照曲发„2008‟15号文件办理。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规划审批用途的,一律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第十五条
禁止别墅类项目供地,优先安排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
第十六条
集镇、村庄积极推行村民公寓式住房建设,禁止在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占用耕地建设住宅。
第十七条
合理确定出让土地单宗地规模,经营性用地原则上每宗不得超过200亩,防止开发商大面积“囤地”。房地产开发用地每宗地的开发建设时间不得超过三年,容积率不得低于2.0,并将住房建设套数和建设套型等规划设计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
第三章
建立健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第十八条
鼓励建设项目拓展地下空间。在保障人防、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和消防要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安排市政配套设施,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工业项目开发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建筑配套或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单位可申请办理地下空间的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十九条
鼓励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企业在现有厂区内翻建、扩建厂房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条
鼓励修建多层工业用房。在2010年底前,对符合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的工业项目,修建3层厂房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70%交纳;修建4层-5层厂房的,按50%交纳;修建5层以上厂房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第二十一条
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大力引导和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及使用。对申请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自建多层标准厂房的工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疏堵结合,积极引导不符合单独用地条件的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医药、生物等建设项目使用标准厂房;工业标准厂房有新企业落户或上新项目的,允许整体或分层转让、出租。
第二十二条
在曲靖中心城区规划区Ⅰ级、Ⅱ级地块内(按土地分类定级基准地价划定范围),原则上不再审批多层住宅。对建筑高度(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00米的建筑,30米以上建筑面积部分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及其他市、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50米小于100米的建筑,30米以上建筑面积部分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及其他市、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三条
建立以亩均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税收密度、就业人口密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机制。评价考核较优秀的企业,在申请新项目、扩大投资生产用地规模、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享有优先权。同时从土地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奖励资金,奖励评选排名靠前的企业,具体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制订,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第四章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
第二十四条
各县(市)区已按批次用地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建设用地,前两个及当年批次用地的土地供应率未分别达到90%、80%、50%一项指标的,暂停办理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报批手续,并相应扣减其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第二十五条
建立健全项目用地开发利用全过程跟踪检查制度。新开工建设项目用地实行“挂牌施工”,严肃查处少批多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闲置浪费土地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具体按《曲靖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市政府第34号公告)执行。
第二十六条
建立完善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和投入产出履约验收制度。
1.自本公告施行之日起,全市新建项目全面实施以用地出让合同履约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竣工复核验收制度,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发改、经贸、建设、规划、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联合组织复核验收。
2.发改、经委等投资主管部门负责行业要求、投资强度、开工竣工等验收;建设、规划部门负责项目建设质量、用地范围、规划条件等验收;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用途、用地面积等验收;环保、消防等部门分别负责环保、消防安全等验收。出让合同中约定需进行投入产出履约验收的,由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以投产日期、企业效益、税收等为主要内容的投入产出履约验收。
3.经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后,各相关部门在《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意见书》上签署意见,并由市国土资源局汇总形成用地复核验收意见。验收合格的,方可办理变更土地登记和房产登记等手续;验收不合格的,出具限期整改等处理意见,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整改要求的,按土地出让合同和有关约定追究违约责任。
第二十七条
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评价体系,严格检查考核,具体考核办法按《曲靖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土地管理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曲办发„2009‟16号)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曲靖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市人民政府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人多地少的**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据2003年底统计,市区人均土地面积大大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主要城市。更为严重的是,市区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仅剩13.67万亩。按近年来市区年均建设用地1.82万亩的速度测算,现有用地空间仅能维持市区不足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深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中,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优化城市规划,放宽容积率限制、放宽建筑高度限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格控制绿地率),完善了建设项目用地监管考核机制,全面清理了闲置土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4年,针对市区工业功能区块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的状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江干区等五个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把这些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功能区块调整优化为集约利用程度更高的综合功能区块。如江干区丁桥工业(仓储)功能区块,土地面积2278亩,经调整优化,除保留工业用地702亩外,其余地块均调整为科研、综合等公共设施用地,调整后建筑面积增加约145万平方米。按照该区块原工业用地容积率1.2测算,调整后,相当于增加土地面积约1800亩。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适度放宽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传统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粗放、用地宽打宽算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市区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0—1.2,有的甚至更低。因此,我们眼睛向内,积极挖潜,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不破坏城市天脊线和城市景观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2004年6月,市区对正在前期审批的300多宗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土地优用的原则,对其中约7600亩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进行了调整,平均容积率提高约0.6,可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通过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也为城市建设挤出了一定的空间。坚持堵疏结合,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之路。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4年底,市区全面开展了存量土地及闲置建筑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提出了对策,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等五个配套政策,在引导和鼓励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坚持堵疏结合,有保有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在以下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了项目供地时序,对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解决“住房难”建设项目优先供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耗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停止供地。同时,进一步加强行业投资管理,实行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制度,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一律通过租赁存量厂房解决,不再单独供地。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方便在杭投资的中小企业寻求生产经营用房及场地,市政府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门建立了全市非住宅闲置房屋供需信息系统,搭建了企业之间厂房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提高供地门槛,防止土地粗放利用。自2003年9月以来,我市全面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对项目用地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凡不符合上述指标的,一律不供应土地。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省颁发标准的基准上,进一步提高入区门槛,要求投资密度达到每亩35万美元、土地产出率达到每亩400万元。对投资密度低的行业,坚决不予引进。2004年该区土地利用强度平均为81万美元/亩,较上的22.1万美元/亩提高了近3.7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最近,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用地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若原工业用地在2007年12月31日前开发使用的,且经依法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在一年内使用的,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按原合同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我市国家级开发区也根据本区实际,建立了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