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盐《张氏族谱》简介
海盐《张氏族谱》介绍
宋兵
海盐张元济图书馆馆藏《张氏族谱》(全六册),系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张元济的家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为张氏第二十一世孙张元勋(张元济从兄)所纂修。据张元勋谱后跋中记载:“„„从弟元济发起重修族谱,并提议建设宗祠,合并各公祭,拟立规则统一管理,禀请族长暨公众共同赞成,推举勋担任修谱调查主稿并监视建筑工程„„” 是谱系光绪二十五年十八世孙张寿康等修《海盐张氏族谱》之续修谱。自明天启四年修纂《盐官张氏族谱》起至民国二十三年,前后经过五次重刻、续修、重修而成。是一部反映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对研究海盐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998年10月,张元济先生侄孙女张霭和、张静娥两姐妹委托张树年先生(张元济子),将珍藏了四十余年的《张氏族谱》捐赠给海盐张元济图书馆。张树年先生并在族谱卷首题跋:“振声先兄临终前,将《张氏族谱》一部计六册交其两女霭和、静娥妥为保存,时隔四十载,姐妹两详商后,决定将《族谱》捐献与家乡张元济图书馆,使之有一良好归宿,并得永保。今两侄女交下,乘树年回盐之便带呈,谨祈收藏。”
据《张氏族谱》记载,始迁祖张留孙(张元济二十世祖),字文占,号其志,系出宋崇国公讳九成后。张九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原籍河南开封,生于1092年,正当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钱塘。后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历任著作郎、宗正少卿、礼部侍郎,为官“正色立朝、敦尚气节”,是南宋时的一位名臣。明洪武初(约14世纪六七十年代),始迁祖张留孙带领他的一支儿孙自钱塘迁海盐,数百年繁衍生息。海盐张氏家族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300多年间,共受皇上敕命14道,诰命13道。然自始迁祖张留孙而降,历数各世之仕禄,罕有隆显。张元济十九世祖张秀三,明洪武癸酉诏访贤才,有司以公荐,不受。十八世祖张显,明洪武壬戌征为学士,不受。十六世祖张礼,明宣德、天顺诏聘处士,俱不受。十世祖张奇龄诰赠中宪大夫湖南上荆南道,曾立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吾子孙,善守勿替„„”九世祖张惟赤,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为官以直言敢谏著称。八世祖张月告授内阁中书,后选考刑部福建司主事,告老返乡后,以书为友,乐善好施,乡人敬仰。有不愿为官者,亦有为官清廉者。当二十一世孙张元济就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参与戊戌政变失败遭革职后,其母反感欣慰,感慨道:“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是即张氏家族世累代积的经验之谈。但是,其家世源流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则习书业儒者众。据记载,凡张元济的前辈,有著作者约40人。自张元济十世祖以下,著书、刊书者亦未为少数。如:十世祖张奇龄(1582-1638),著有《铁庵集》、《存笥集》等;九世祖张惟赤(1615-1676),著有《入告编》三集、《退诗轩诗集》;八世祖张月告(1640-1709)著有《名家诗钞》等;七世本生祖张芳湄(1665-1730),著有《员谷诗选》;六世祖张宗松,刊《王荆公诗笺注》,著有《扪腹斋诗集》等;六世伯叔张宗楠,著有《带经堂诗话》。等等。
除了著书外,藏书、刻书亦盛极一时,特别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藏书、刻书活动达到了极盛时期。海盐张氏涉园亦成为以藏书、刻书、读书著称的一邑之胜,名播江浙。
《张氏族谱》共10卷,首一卷,另有附录。内容较为丰富,纲目清楚,体例完整。卷首为徐从治《盐官张氏族谱序》,张月令《重刻族谱序》,陈石英《张氏续修族谱序》,张寿康、张德明《张氏重修宗谱序》,以及《宗谱告成跋》、《客园公家训》、《续修谱例》、《海盐张氏族谱目录》、《续修张氏族谱目录》、十二世螺浮公至二十世德斋公遗像。
卷一为《诰敕》。共27道。其中涉及张元济诰命三道,有“刑部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本生祖父母诰命一道”,“刑部贵州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祖父母诰命一道”,以及“刑部贵州 1 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父母诰命”。
卷二为《志》。记录了同里张宁(明景泰进士、礼科给事中)、贺南儒(明隆庆进士、福建闽令)、钟兆斗(明万历进士、工科给事中)、徐名琦(明崇祯进士、湖北江夏令)、郑宣(康熙进士、淮安府同知)、彭孙遹(康熙吏部侍郎)、上饶郑以伟(万历进士、大学士)、山阴胡兆龙(顺治进士、宫保少宰)、高阳李蔚(顺治进士、大学士)、海宁陈世倌(康熙进士、太保大学士)、钱塘梁同书(乾隆进士、书法家)等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19篇。以及张氏宗祠全图、张氏公墓全图、列代墓图、涉园图彝罇等31幅。张氏公墓为张元济主持并出资创建,位于涉园遗址之西侧,占地16亩,规定亡者不论男女长幼,富贵贫贱,一律按宗祠统一编号的穴位循号入穴。号召薄葬,破除迷信。张氏公墓的创建,对改变当地旧丧葬陋习有很大的推动,县里徐、冯等大族相继效仿。
卷三为《表》、《传》。记录荆楚熊光裕(顺治进士)、海昌沈珩(康熙翰林院编修)、江都韦佩金(广西凌云令)等撰写的墓表3篇。同里陈所学(嘉靖吏科给事中)、刘世埏(万历刑部主政)、秀水朱国祚(万历大学士)、海昌沈珩、归安孙在丰(康熙工部侍郎)等撰写的人物传18篇。
卷四为《序》、《启》、《记》。记录嘉兴钱应晋(明蓬州刺史)、秀水冯梦祯(明大司成)、归安韩敬(明翰林院修撰)、武林沈守正(明万历举人)、仁和丁澎(顺治礼部郎中)、昆山徐乾学(康熙探花、大司寇)、海宁周春(乾隆进士、山东滕令)等撰写的序文7篇。海宁许汝霖(康熙进士)、同里吾祖望(乾隆进士、户部郎中)所撰写的征诗启文2篇。以及《张氏有政堂记》一篇,碑记六篇,《涉园张氏宗祠记》一篇。
卷五至卷十为世系表。记录始迁祖以下五世,六世至十世汉文公支、敬哉公支、碧溪公支,十一世至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二房樸庵公支、敬哉公支第六房圣瑞公支,十一世至二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三房赤符公支、碧溪公支第三房鸣九公支。张元济属二十一世敬哉公支。
附录记录《祭产总志》一篇,《合族为建设宗祠归并祭产公呈》一篇,以及《宗祠总章》七章二十九条。另有张元勋修谱筑祠跋文一篇,以及《续修族谱收支帐目》一篇,记录总共收银肆百捌拾叁圆,其中张元济捐银壹百圆。
《张氏族谱》是一部记载海盐张氏家族兴旺发展历史的珍贵档案,也是张元济图书馆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张人凤.智民之师——张元济.济南:山东画报社,1998.10 2.汪叔子.张元济家世源流述略.见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元济图书馆编.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
第二篇:水泊张氏族谱序
水泊张氏族谱序
族有谱如国之有史,国无史何以知兴衰而鉴先后,族无谱何以彰祖德而别宗派。
始祖讳成,籍属山西洪洞县仙鹤鹊。明初洪武十四年迁于山东汶邑运河西宋道人堂,传二世祖一人公让,承祧至三世祖三支,长祖讳敬,次祖讳忠,三祖讳贵,敬祖逾越运河东,迁於东平州城东南,二十里铺迤东,东原杨柳庄,即今大杨庄,名下添一先字曰:敬先。忠祖远迁河南仪封县东门里,俱另有支派。惟吾贵祖守原地安居,为吾本支始祖也。嗣后生齿,繁庶枝叶,蔓及梁山,密居本土,散居外村,更有远涉千里之外者。吾张氏不但人丁旺盛,而且英贤济济。明清两代固有名宦达人,而今仍是人才辈出,此皆吾始祖之积德和遗泽之所致。自始祖迁居以来,历时六百余载,如不多次联属,年岁久远,何以昭示后人?本源莫喻,有忘祖而隶於他族者也,有冒族而附於吾宗者,紊序乱宗,莫此为甚,故此谱不可不修也。
自三世分支,吾贵祖支派修谱较疏,敬祖支派每次修谱,皆同吾贵祖支派会议。吾祖从始祖讳成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两支派间命名相同,定以:方、汝、之、昭、衍五字为例,自二十一世定以:振、清、淑、继、光五字为例,为避先人名讳,吾支族将命名中之“光”字改成“良”字,自二十五世后定以:立、道、树、培、广五字为例,自三十世后定以:祥、开、运、会、长五字为例。本次续谱,族间命名自三十五世后定以:勤、朴、刚、毅、勇,世、传、续、久、昌十字为例,族谱寡修,宗序昭然。
一九八七年,吾族祖衍春、衍荣、衍诗、衍府、衍松召族会议,商议修谱,各支派无不赞成,族情振奋,踊跃献资,组织人员,分工合作,考祖茔碑阴之所志,质诸先人以来之所传,查阅各支派谱本之所载,外居者必究明迁於何年,宅於何所,各支花名数月汇齐。贵族而下分为四支,长支讳茂,次支讳广,三支讳海,四支讳深,以次而序,是以父子祖孙相承相继,支派虽繁,条理不紊,展卷视之,秩然有序。此谱上以明先人之派,下以启来世之绪,使支干相属。子孙虽多,居住虽远,展视此谱,实示一脉所传,虽百世犹如一家。望吾族人上纪先人,下教子孙,精诚团结,奋发图强,为国出力,为族争光,使吾张氏家族世代兴旺,河本不才,幸亏吾族祖衍坦(住小杨庄)、衍奎指教,始成此序。
堂子村二十二世
清河
沐手敬序 公元一九八八年春岁次戊辰谷旦
吾族从始祖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族间统一命名定以:
方
汝
之
昭
衍
振
清
淑
继
良 立
道
树
培
广
祥
开
运
会
长 勤
朴
刚
毅
勇
世
传
续
久
昌
第三篇:张氏族谱分徙序
張氏族譜分徙序
夫木蔭千枝淩霄蔽日孰究其本水分萬派亙古今孰朔其源人綿億指支蔓天下孰思其祖撃之以姓氏聊之以族屬古人所以端木源序昭穆重彝倫敦親睦之誼而譜亦推廣其意以有作也世之不明氏族者則或親其至親無異路人此則失之野也有以氏族自炫者或以門第相高此則失之誇也玆二者其失則均也深明氏族之說者吾與徽郡甲路張氏見之矣甞閱其家譜其先本于皇帝第五子封青陽郡公名揮觀弧制矢賜姓曰張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國于青陽後改清河郡曆堯舜夏商代有聞人仕周室者曰仲以孝友稱于詩名晉時者曰老一善頌見於禮春秋傳著張趯之孫曰抑朔時三卿分晉張氏事韓曰開地則相韓昭侯宣惠襄王抑朔生儀居南陽儒居吳郡開地生平居洛陽相釐王平生良高 匕之子孫遷江西厥裔出天師道陵宗其派也曰良字子房見秦並六國奮起田間為韓報仇佐漢高帝以定天下封太傅留文成侯二字長不疑嗣為侯次辟強(疆)為侍中不疑生典典生默黔又遷涿州以下出將軍飛公皆其後也惟默生萬年年生六嗣崔岌岑嵩嚴崇鹹裔繁難述玆嵩公升七子壯纉彭睦述敵協壯子郁遷安定曰邰遷范陽曰祁遷太原曰郢遷閩纉公之子曰諧遷黃墩曰語遷修武曰詼遷上穀曰釗遷沛國彭公之子曰宏遷梁國曰苓遷榮陽曰美遷平原睦公之子曰順隨父官任吳曰化祖子齊賢遷曹州官司空曰脊遷常州子崇金紫光祿大夫孫景修郎中生漢浚之拜相以下子思生輝遷嘉定子扆粹孫宸寰宣四世德元遷大名五世裕遷青陽碩遷句容願遷金壇顧遷東平曰朝聘遷范陽四子淚首煛督遷
錢塘子升平孫九成始學於龜山之門官拜學士曰升之遷常熟孫僑 匕生定 匕生純貺父子同榜曰洲公遷鄧州孫巡忠直為神曰持遷泰州四世士誠士義昆季進士曰舟公次子君安孫五公遷姑熟青山以下維儉瑁毅崇經綱並登進士曰籍遷曆陽後裔孝祥登第狀元安國其字也解祖歸寓蕪湖升以橋分徙行春圩宣州陶黃村曰貴一世居和州曰貴二遷和州裕溪曰亨一遷運漕興公遷壽州曰貴三遷環峰在市有弟孝章任泗州令遂占籍鳳陽後裔五十公諱興同妻馬氏遷含山北鄉居焉桐城諸派鹹出漢良公之苗裔也曰義八公隱涇川桐峰帶僕九人開創建庵與長子徙修養更名志高次從仍居涇川三徹複歸吳郡生世皓 匕生以浩浩四子有康有孙有宙有元旁枝未錄惟有孙公一脈相傳五世之岱岱之四世幸幸生准准之五世曰輿生二嗣曰惠曰恩居吳郡惠三世孫曰籍前宋元嘉時娶尚書胡珦女生四子真續宏弦真之四世曰始均生忠南北時商游中山生晏字子博隋禎明時為國子祭酒別業中山書室著漢音釋籍歿葬祁之赤山二子虔威虔雄唐武德時兄弟並登甲第官任洪都孚威生文陸文收陸子治遷貴州雄生五嗣。。。。(前序以載)惟文瓘拜相業建武城四子潛沛洽涉 匕始居武城生五嗣知譽知元知晦知泰知點並登進士涉為武城之祖也而兄洽潛沛仍孚歙州祖基洽生(寶蓋頭下麵一介字)宥 匕襄襄生載載生華華生則則生知實知仁實生國保唐乾符間孚吳楚山知仁生周保保望號渭叟侍其父仁公隱績溪吳楚山因巢亂復居
歙之黃墩生三子一衡太二從太三徹 匕生盧休敬以下子孫七十二延播遷各郡如知佑公唐廣明間遷秋浦子蕎隱長安延門弟霞隱青陽九子山曰知遠遷和州曰延愷子德玉遷遼東海甯衛後裔觀音保由太平村崇德保遷含山褘居臨江延銳遷呂村延昉孑孫遷淮曰延諒由婺源甲路遷太平絃歌鄉長垣裏創業搆楹生三子士威士恭士本威本孚太平絃歌之祖而恭宋元符間由絃歌鄉遷涇川油山之麓曰杞遷無為州曰洪一遷青陽竹塔洪二遷涇川後山此一派出盧公之後也曰延光孫存志遷石埭曰延簡延聰宣城延懷遷宣州延捧遷涇川張家渡延盛遷太平延可遷淮湖延較涇川延興世居遊汀延肅字義公為洛陽令累官節度使解祖遷婺源城東三世伯居昭文坊七世贊自婺源東遷西關九世友舜遷涇南門生炳一炳二曰延明長生四子次少愚生裔祿福居秋浦大坑景志遷淮安裔賢一遷曆陽賢三遷當塗賢六遷奎湖曰延遜五世孫六公遷池州黃屯阪西沖家焉曰延迪遷休甯石嶺料頭孫希仲遷太平望以鄉任一遷淮西念一遷貴池舞鸞鄉念二子萬一遷安慶桐城念三子萬三遷秋浦上一保松林大坑念四子萬五遷桐城念五子萬七遷秋浦念七子萬九遷休料頭曰延樞遷歙後村曰延紳遷祁門曰延適遷饒州曰延拓官諫議大夫子溫舒弟蒼宋慶曆間及第生汝著 匕生崇厥裔敦頤敦實五世甲第曰延綿遷石埭四裏溪張村曰延谷贅原田李曰延鬱四世錦鱗遷青陽曰延彬五世一公遷徐村子富一富二富三曰延揚遷安慶曰延裕子啟轒賁 匕遷休南園孫
灼三遷太平望以鄉以下魁一遷青陽高坦魁二居望以鄉曰延玘遷宣城曰延通遷績溪曰延仁遷旌德曰延賢遷蘇州曰延城拱遷純安九裏坑五世孫遷劉沖曰延禮孫言師遂安主薄占籍曰延友五世孫思源遷蓉城華一遷繁昌曰延支遷繁昌曰延載遷浙江錢塘此一派宗遊汀休二公之後也曰延寶四世孫百一遷淮百二遷銅陵百四遷貴池象山南社生福一遷桐城羅頭山貴三遷南陵豹兒洞貴七遷南斗灘貴四昂遷涇石曰延釺遷永安曰延增遷石埭西門曰延歸宦遊子亨遷青陽邑市利遷南陵貞居信州七世喜一徙青龍山曰延輔遷饒州之德興曰延富遷東流曰延侃遷江西曰延福子起壽遷休張村次子起宕遷銅陵孫有昌遷祁門善我張村五世孫曰大一遷蓉城六泉口曰延賞遷秋浦四世正二宦遊開封占籍洪塘止三遷桐蠻漕生子華子昭昭生政遷池州正七遷宣州寨嶺曰均秀生元一元二元三元四遷東流藍橋日誠公任秋浦尹遂卜石潭街曰壽一遷銅陵雅塘壽二遷白馬耆曰延幹子溫遷福建三世文五遷春谷張家沖植遷南查沖曰延與遷南陵曰延理五世盆遷四都曰延擇遷前雍村曰延貞遷浮梁五世太一子遠一遠二遷秋浦鐵店鋪太三孫曰宗十伯顏任池州路總管同知占籍秋浦青山曰延瑣遷祁門石坑生子九祥三遷樂平祥六遷海口五世孫九公遷潛山七公遷徐州十九公名福祖遷五松曰延昌四世孫仲三遷南山仲六遷秋浦興孝鄉古名小壟五世孫關一遷橫塘關二遷黃蓮圩關三遷丁村湖八世孫德一遷南陵春穀板上嶺德五遷梅家坦
德八遷繁昌德三生可禎遷獨山曰延蝦遷績溪幕山閱世曰汝舟遷莆田孫曰友隆由莆田遷歙紹村以下常德遷定潭和壽遷旃田曰舟五世師皋遷石嶺曰知溢由甲路遷休寧五世銑遷秋浦杏花村曰天錫遷休甯萬安街以下文貴遷水閣文章遷陵陽四世太一太二太三太一三世啟一遷南陵金家閣太二三世選一選二俱遷彭家莊古井旁千六公七四曰森一森二森三森四森七遷沙河港曰文學子茂榮四三公遷梅根鄉裔國重遷張家山曰國綱至正間率兵與寇賊趙普勝戰敗被執不屈賊以刀斷其兩膝罵不絕聲而死入鄉賢祠稱忠義士也生子觀一觀二孫鼎一弟兄十人居十都觀三生訓一兄弟五人世居梅根鄉曰延頃子孫慶一慶二慶三慶四遷西馬頭千畝園及宣州山頭曰延紅子千四居松林曰延啟子千六遷北京順天張家灣千十遷淮西曰四九居料頭四世孫曰福居塘田曰佛保遷西館五世曰興興生勝勝遷古城山寄居古鼓樓巷生禮社源由塘田遷太平次子定三遷居陵陽十八都仁公遷居巗鎮生社祖居巖寺街生社振振生彥輝遷青陽趙村曰藍遷溪頭瑛孫元遷休南遷遇二遷南陵東門趙見遷青陽儒林巷佛慶遷繁昌天泥垾子仲輝曰冉祖遷盧州巢縣柘皋此一派宗敬三公之苗裔也他如南陽派曰儀公先為楚相後為秦相在吳郡派曰儒子萃蒼秦時為禦史二子子孫播遷各郡浙湘蘇淮雲貴陝閩河南燕北等處文紳武胄在處有之枝繁甚夥茲譜不及詳錄渙徙不一難以統同據譜中有遷有分者詳而書之譜中無遷無據者略而闕之其中有紅巾
奔隱莫知者有後遷未續者以俟後日重修增補之否則略而不書非一家之信使也知而不傳是不孝也不知而不傳是不知也後有賢君子輩出覩譜興思朔流窮源某公遷某縣分徙不同而同出一脈故曰源遠者流長本固著枝茂以清其源使大本明也以聯其異使渙者萃也以辨其族使涇渭分也自此而延派者又得所據而不惑自是之非按張氏曆漢唐宋元以來簪纓繼世後先相望忠孝節義代步乏人展卷而上朔之而知其祖德宗功之懿以本源則端矣由下推之而知其世次行列之辨以昭穆則序矣諸父昆季各藹然興起其孝敬之心以彝倫則重矣三者則本枝可美禮儀可興親睦可敦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而風教不如是而厚乎茲修譜之功所以大也視之野與誇者不大相徑庭乎謹敘分徙源流著于簡端俾張氏之賢裔閱之效子房之明哲和公之孝友宏道公之文章盧一休二敬三公之繁衍步祖武肖前烈而有光斯譜者也 峕
洪武庚辰歲春三月
賜進士及第翰林編修狀元 宋濂 頓首拜撰
第四篇:海盐高级中学
扬一种精神,育一方人才——海盐高级中学简介
海盐高级中学,原名海盐中学,始创于1927年9月,2002年搬入新校园,更为现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先生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占地228亩,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1.2亿元,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现有70个班级,3800多名学生,266名教职工。
近几年来,在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学校取得飞跃性发展,并保持稳步、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4年底学校从省三级重点中学跃升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同时成为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和省卫生先进单位。2007年2月学校被命名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在盐高历史上树立起
一座新的里程碑。2007年11月,学校喜庆建校80周年华诞,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齐聚盐高,追昔抚今,共襄未来。近几年来学校高考接连取得历史性辉煌,为海盐县一本上线作出重大贡献,在嘉兴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10年盐高校园文化工作的经验介绍刊载于团省委刊物《浙江青年信息》,并得到原团省委周柳军书记批示,同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全国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成为嘉兴市音乐学科基地。学校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立足大规模学校的实际,把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盐高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元素渗透在制度管理中,以“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育”为理念,以推进学校“优质和谐”发展为目标,育优秀盐高人,树优秀盐高品牌。
一、“自主导引,阶段激励”策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盐高着力建构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盐高精神为核心、以“自主导引、阶段激励”为策略、以“133”为德育工作要求、以“和谐”德育为目标的盐高德育体系。在自引自励、他引他励从而内化为自引自励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能力和成功感。
盐高坚持活动文化实践育人,励志文化心灵育人,静态文化环境育人,体艺文化特色育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塑造健康人格。“三走一创”(走近学生、走进心灵、走向希望,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关爱学生主题活动、感动盐高学子评选活动、高中生涯规划主题教育等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成立有文学艺术总社(包括“星帆”文学社、“健言”论辩社、“伴海湖”书画社、“绿色卫士”、“海之韵”合唱队等),每年都举办学生辩论赛、英语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和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包括戏剧小品比赛、歌曲比赛、演讲赛、主持人比赛、现场书画比赛、文艺汇演、校运会、军训、远足、与韩国北一高中结对交流等),为学生各方面的爱好与特长
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与进一步发展的的机会。学生在艺术、体育、文学写作和综合实践方面表现出色,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近年来,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节、舞蹈节、中小学艺术节银奖,艺术术科高考全省第一,体育高考综合成绩全省第一,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冠军,省首届乒乓球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二等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首届“时事杯”中学生小论文竞赛三等奖„„和谐的文化环境,铸炼了学生追求优秀、永不停步的健康品质。学生在行动中践行着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善于把握命运的优秀人。
二、“四组四层次”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具有优秀素质的教师队伍。盐高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四组四层次”校本研修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依托教研组和备课组星级建设,发挥名师专家的引领指导作用,推动教师课堂实录研究活动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博雅论坛、教学业务竞赛、“三校共同体”、教研组备课组自主建设等成为校本研修的亮点。
“博雅论坛”现已成为盐高教师自我成长的沃土,已有7年多历史。近3年来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先后举办以“提升内涵,决胜课堂”等为主题的博雅论坛,50多位来自各个层次的教师走上论坛,阐述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经验,在理念与思想的荡涤中受到启发,推动专业提升。
教学业务竞赛立足课堂,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互动式现场说课比赛,“全员参与,过关斩将”教学大比武,各学科特色项目比赛等,有力地激发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均衡发展。
与嘉善二高、平湖当湖的“三校教学共同体”,从考察交流逐步推进到考试命题、“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三校高考交流研讨等微观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同发展,共享共赢效应显著。
教研组自主开展“主题化”教研活动,备课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疑难诊断、教师上课诊断、考试质量分析、邀请教研员参加诊断指导等活动,还成立了专题性研究小组如“自选模块”教学研究小组、“三类”考生教学小组等。同时大力倡导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以集体备课制、同伴互助小组、楼层合作共同体等形式推进团结合作的群体工作氛围,并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为教师创设和而不同、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
年轻教师蓬勃崛起、老教师不甘落后的团队合作竞争的氛围,有力地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许多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业务竞赛成绩突出,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省课堂教学竞
赛二等奖,省实验教学案例二等奖,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在市县各类培训活动中,我校许多老师担当起作讲座、报告的指导角色,在同类学校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三、“优质和谐发展”目标,引领学校办学水平提升
盐高立足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以发展性评价实施工作方案为指针,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学校持续、优质、和谐发展,朝特色化一流名校迈进。
1.办学策略突出全面。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各年级、班级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点”辐射、带动“面”,完善师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在2010年成立的海利奖励基金中设立专项特长奖和学习进步奖以扩大对学生的激励面等,在均衡发展中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2.组织管理突出团队。坚持扁平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创新机制,深化线块互动的内涵,提出“责任、大局、团结”的“六字”工作方针和“讲责任、讲主动、讲成果、讲团结和民主评议”的“四讲一评议”具体工作要求,以团队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行政能力,提高管理效能。
3.依法治校突出全员。学校贯彻“举全校之力办学”的治校方针。一方面切实落实教代会制度,做好校务公开工作,不断推进学校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班长日志、学生评教、校长信箱、“和谐之声”安全信息日报箱、校行政领导信息通道、家长会、家长学校、心连心家访活动、法制学校等途径,架起学校与学生、与家长、与社会有效沟通的桥梁,凝聚合力办学。
4.环境建设突出安全。学校在全县开创“一报二巡三查”校园安全工作机制,软硬建设一起抓,将安全督管工作做到实处,增强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护意识,努力实现安全效应最大化。学校成为平安校园创建示
范点和校园安全工作经验做法的辐射点。
5.学校发展突出特色化。学校特色化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学校拓展已有的艺术体育特色教育效应、对外交流特色,以特色项目带动群体效应,以艺术节、体育节增强群体效应,启动市高中音乐学科基地;同时拓展教育国际化平台,聘请外教,扩大与韩国北一高中合作交流的影响力,与澳大利亚科耐中学结为姐妹学校。“盐高”品牌效应正在浓聚。
“敦品奋进创特色,励志拼搏谱新篇。”盐高的发展历史,正是盐高人团结协作、积极践行“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高唱“脚踏实地,拼搏必胜”,不断追求优秀、勇攀高峰的奋斗过程。我们相信,优秀的盐高人一定会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优质和谐发展的优秀的盐高。
第五篇:滕州上户主村《张氏族谱》再编后记
滕州户主《张氏族谱》再编后记:
尊祖敬宗,为人之本,本立道生,乃是人道文明之肇端。繁衍生息,转迁流徙,分支于九州大地,为人类发展之规律。我族留侯五十二世孙鸿志公,字士含。于明崇贞年间迁于蒙山之阳,以秀峰为屏障,金线河为依托,经之营之,勤奋开发,张家庄由此兴矣!
据碑载:鸿志公性情放达,甘食天禄,乃为人开明,从善如流。农耕之余教子孙学文习武,布德于乡里。今已历数百年,垂绪十余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支系虽繁,都能互通缓急。丧则同哀,喜则共庆,蔼然和睦,秩然一堂。
但每当父老相聚,思及乃祖乃宗,怀念桑梓故土,甚有群雁失行之感!故于二千零五年九月初,立全、凤柱、凤洲等诸来上户主村寻根探源。只因年代久远,未敢造次。为慎重起见,于本年十月十六日留侯六十三世孙学斌、学芳、学忠;留侯六十五世孙清成等诸前往查询。对古碑残石及祖辈所传,详加考察论证,确认乃留侯之后裔,我族之分支。为告慰烈祖在天之灵,熏沐子孙后代,使支分而不紊,流远而不湮,乃报本追远,敬祖收族之大义。阖族欢欣,共庆复归融汇盛情之际。望族人缅怀先祖,弘扬正气,大展鸿图,发杨光大。
鸿志公后人有迁往青州及其它各地者,现无法联系,有待后续者搜集资料,填缺补漏,以臻于未来。
留侯六十五世孙子
汝洪
谨记
二千零五年十一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