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及特点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民俗学 课程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 民俗学(0296)
论文题目: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和特点
任课教师: 衣晓龙、陈华文
学生姓名: 陈琴
学 院 : 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 人文教育091班
学 号: 09120103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28号
成 绩: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和特点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及特点
陈琴
(人文学院 人文教育091班 09120103)
【摘要】社火作为一种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山西等西北广大地区。从渊源上看,它是远古时代社祭和火祭活动的遗存;从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来看,它都带有明显的民间信仰性质。本文以关陇地区的社火活动为例,在了解它的起源和基本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它的民间信仰内容及特点,以便使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关键词】关陇社火;起源;表演形式;内容;特点
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狂欢活动,也是高跷、旱船、舞狮、舞龙、腰鼓等活动的通称。在我国大西北地区,社火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它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特殊的民间信仰。在我的家乡,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社火活动,各种各样的舞龙舞狮表演和腰鼓比赛,都体现出人们庆祝今年平安喜乐和祈求来年平安丰收的愿望和淳朴的心态。
一、关陇社火的起源和基本表演形式
1.关陇社火的起源
从词源学角度看,“社火”一词由“社”和“火”两个词语组成,应该与上古的“社祭”和“火祭”活动有关。事实上,社火应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遗俗[1]。“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称社为地域区划小的单位。《管子·乘马》曰:“方六里,为社”。即方圆 6 里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2]。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又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极大的渊源。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由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如土地神和火神也应该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转入农耕社会后,土地便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记法》中载: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3]。到了商周时期,宫廷里便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大傩”,1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和特点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3]。《乐府杂录》记载:“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3]。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形式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了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其实,这就是社火最初的一种表演形式,直至今天,它仍在关陇地区非常流行。
2.关陇社火的表演形式
社火包含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民俗讲究。就其表演时间来说,有昼社火和夜社火之分。就其表演形式来说,又分为马社火、车社火、地社火、血社火、舞龙舞狮表演、背社火、以及高跷社火、山社火等等。以下就马社火、车社火、地社火、血社火和舞龙舞狮表演一一做一个简单介绍。
马社火:即骑在马、骡、驴身上表演的故事。演出用的骡、马、驴必须膘肥体壮、性情温顺。演员一人一马,在马身上要手持兵器,或刀或剑或戈,每人做出一种固定的姿势,依序排列,不得轻易变动。这样,人们从表演者的脸谱和兵器上便可分辨出名堂。当然表演马社火的时候,马不能太少,越多越好。
车社火:即在车上表演的故事。以前一般用的是马车、牛车、骡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代之以手扶拖拉机、四轮机、汽车。目前关陇地区的社火表演一般不用其他车辆,只用汽车。其具体做法是:先用木椽在汽车上搭成亭台、楼阁架子,然后用花布、花束、明镜、丝穗等精心装饰一新,视社火内容,有的分前厅后厅,有的也不分。演员可多可少,一车可表演一出戏里边的某一场景,也可表演两出戏里的两个场景。人们从演员简单的造型中,一眼就可看出是某一出戏的某一情节或其中表达的某种意思。
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在内容上有的同马故事相同,源于古典传说,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节目。
血社火: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赤沙镇血社火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又叫快活。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舞龙舞狮: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首,人们对它是敬而畏之。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寄托着民众祈福迎祥一种愿望。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驱邪避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景。
二、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分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问题,我们可以将其信仰内容归为以下三类:
1.对神祗的崇拜
关陇社火起源于对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的崇拜[4]。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 2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和特点
中,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为人们提供了光明和热源,使得食物得以煮熟,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加之,远古人们认为火也具有灵气,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的崇拜,产生了祭祀土地与火的风俗。再者,这种神祗崇拜还表现在对灶神、财神、观世音、寿星等俗神的崇拜上[2]。在家乡,过年的时候总要在灶头附近的正面墙壁上贴上灶神像,父亲一边跪拜灶神,一边念念有词,希望灶王爷上天向王母娘娘说好话,保佑一家健康平安,而且来年家境殷实。在社火表演的时候,父亲也要请舞龙舞狮队在灶头跟前戏耍一番,以敬畏灶王爷。同样的,这种神祗崇拜也表现在对其他俗神的崇拜上。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属于俗神,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刘海被奉为文财神。在社火表演时,一般都有人走在队伍前列,扮成财神模样,高举“招财进宝”横幅。或者,有演员饰成刘海,手捧金蟾,装扮成“刘海戏蟾”的模样,给人们送来财富。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传入中国后逐渐与道教神灵混杂,尤其是除了担负着救苦救难的职责外,还承担着招财送子的职责,所以,在民间广为供奉。额高头长、大耳短身、秃顶白须的老寿星同样是关陇社火中常见的装扮对象,表达了民众祈求长寿的愿望。
2.对生命力的崇拜
人类早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需要强健的体质来延续生命。人们对生命力和生殖的崇拜,便产生了以健壮、雄伟为美的原始审美感觉。而农耕经济又为这种审美感觉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关陇社火不管在装扮内容还是游演阵势上都以其粗犷、劲健、雄伟让人感到气势磅礴、心灵震撼。宝鸡陇县独具特色的背社火,也就是将装扮的人物用硬木支架固定在身上,背负进行游演,以肩扛背负体现出人的身强体壮、力量强劲。从另一方面来说,关陇社火装扮内容大多是神仙天将、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以英雄角色居多,人物威严勇猛。社火队出行,一般都会有身强力壮的开道人和指挥人,加上锣鼓队、仪仗队、护卫队和社火队,人数有时多达三四百人,阵势宏大、气势磅礴、威风八面,让人颇能感受到那生生不息、巨大无穷的生命力量,是人生命力的有利展示。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物多是与原始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用一定的技艺把这些崇拜物画、刻下来,决不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的模仿,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原始人类企求生存的美好愿望,既是对崇拜物的尊重,又是祈求崇拜物保佑本氏族多产多猎更好地生存。关陇社火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着很深的关系,也与我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关陇社火脸谱也与图腾崇拜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在社火脸谱绘制中,鱼纹、蛙纹的运用是图腾图案的遗留,除了突出人物性格外,人们希望用它来驱邪镇宅,祈求五谷丰登,安泰吉祥。关陇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脸谱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和特点
三、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特点
关陇社火既具有一般社火的民间信仰特点,又有其独特之处。总的来说,一般将其归纳为兼容并包性、自发娱乐性、实际效用性[2]三类。
1.兼容并包性
关陇社火这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存在是以原始信仰为根基,以道教为表征,而以佛教为补充。在一场社火表演中,儒家的圣人、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菩萨和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被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和反对。甚至一个人可以同时信诸多神灵,自己也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民众需求的多样性和神灵功能的单一性使得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这种兼容并包的现象。社火作为一种寄托着民众信仰的重要民俗活动,在其表演过程中,各种信仰交融在一起,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自然也就表现出了各种信仰兼而存之的特点。
2.自发娱乐性
关陇地区的社火表演,大都是村民的一种自发活动。所有的道具、服装和车马都是村民自筹资金配备的,所有的演员和组织者都是无偿奉献的。并且,如果有一个村子想耍社火的话,也会鼓动附近其他的村子一起加入。这种自发性是民众的一种自觉自愿行为,通过社火表演这种活动,在代际之间无声地传播着这种信仰。
社火不仅是民众寄托信仰的娱神活动,更是一种民众宣泄情感的娱人活动[5]。远古时期,人们在进行祭祀时,一般都有敬神娱神的舞蹈活动,这是社火中民间信仰娱乐性的渊源所自。在最初,这种娱神表演带有神圣的性质,服务对象是神灵。后来,这种娱乐性转为娱人而非娱神。在宋代的时候,社火中的娱乐成分已经掩盖了祭祀因素,以至于人们难以认识到它的来源。范成大《石湖集》卷二十三说:“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并自己注解道:“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①。时至今日,在社火巡演时,万人空巷、车水马龙,少至百千人,多至数万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欣赏各种社火造型、评论各种人物,这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其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传统活动和民俗表演,就如同社会性的狂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时,顶礼膜拜的色彩已非常淡化,娱乐欣赏逐渐变成了主色调。
3.实际效用性
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说,生老病死,缺吃少穿等等,因此就产生了众多的需求。这些需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满足就使得信仰的产生成为可能和必然,而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神灵,比如说,需要祛灾勉祸、祈福迎祥时,民众寄希望于社神、火神、山神等;需要多子多孙时,又寄希望于送子观音娘娘;需要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时,寄希望于财神爷;需要福寿绵长时,寄希望于老寿星等。所以说,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装扮形象、祭祀神灵。
四、结语
关陇社火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但有时在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也会表演。它渗透着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其“敬神”、“拜神”、① 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0页。转引自白志勇《关陇社火中的民间信仰》,文艺争鸣,2011年06期。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内容和特点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纯朴民事信仰体现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敬。关陇社火表演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管它的内容、特点和功能如何,都反映着这一地域人们因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的生活习惯而表现出的和谐的社会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祈望的诉求活动,使广大民众热心投身社火观演之中,唤起生命的感性欲望、寻求个体幸福自由、获得神我一体、地天同在、和谐共生的主体价值感觉。也正因为在场民众集体的纵情欢乐,才使传统社火具有了狂欢节的气氛和热闹,成为关陇地区年年乐此不疲的民间盛会。
参考文献
[1]李智信.社火溯源[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2]白志勇.关陇社火中的民间信仰[J].文艺争鸣,2011年06期 [3]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6612.htm
[4]薛昌辉.浅析宝鸡社火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禁忌[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5]蔡秀清;钱永平著.社火·社戏:从娱神到娱人的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8
第二篇:邯郸民间信仰
巫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着大量的巫的占卜记录,从那时到现代,巫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解放后破迷信,批唯心,严禁巫的活动,至文革,巫几近绝迹。文革后信仰自由,巫又渐次兴起。近些年,在农村,许多庙宇重新修建,许多巫立坛祭祀,巫又成了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巫在邯郸有特殊的称呼,女子叫善友,男子叫巫祖码子。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为了为人祈祷治病。其次如求福、求财、求子、求女、求雨等也是他们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和祈祷治病比起来要少得多。巫长期为人治病也形成了巫的医学理论,他们认为人的病分为两类,一为实病,一为虚病。所谓实病是指身体的各个器官所生的实实在在的病,所谓虚病,是在由神灵降灾所引起的病。实病要实治,即请医宴药,虚病要虚治,即请神去灾。有事也用虚实结合治疗。过去,在农村,巫和医是合为一体的,巫即是医,医即是巫,所以过去的医生又叫巫医。既然巫医一体,所以虚实结合也是很容易的。
巫医治病。请神除灾在信奉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农村信奉神的人很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请神,只有那些立了坛的人才能请神。请神的形式也哥不想投,但大都是先烧香磕头,再言请神,神来了之后,身上就有反应,打哈欠,流泪,接着神就要了解你要解决的问题。善友请神说说的话,不管多长,全是韵文,且有声调,听来像是歌曲,像是戏剧,很好听。立坛请神巫医治病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立坛请神,乞求保佑。先烧香三柱,给神灵磕头,然后请诸神下届,向神灵说明缘由,请众位神灵保佑,最后送众神归位。
神灵信奉者的文化状况,十个有九个没有文化,只有一人有文化,由于这些信奉人员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基督教那样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理论,这些人信仰神灵,还属于原始宗教状态。分散性封闭性也是他们信奉的明显特点。这些农村的神灵的信奉者是各信各的神,各烧各的香,他们无限之间没有任何组织关系,他们的信仰方式也和他们的生产方式一样,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般一个家庭信仰一种神。在神的传承上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一种神灵只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不传外人,这也造成了神的传承的封闭性。如果这家人丁兴旺,神就有可能传下去,如果人丁不旺,就有可能失传。就是一家人,如果后代不乐意传承先辈的神,先辈也没有任何强求传承的形式。所以在农村,一代人要产生许多神,一代人要消失许多神。民间宗教没有什么组织形式,纯属个人行为,没有什么教规、教义。是个人行为不向外扩展,流传也只传给自己的后代,如后代不接,就不再流传。
萨满跳神时,头戴系有铜玲的神帽,身着有许多飘带的神衣,腰束一圈铜镜。胸前挂一面护心镜,手持额姆琴神鼓。随着激扬有力的鼓点翩翩起舞。头上的铜铃,腰上束的那一圈铜镜,随着舞蹈的动作,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他越跳越兴奋,跳着跳着,突然放下手鼓,拿起神矛,在院子里横冲直撞,忽而跑进屋里从窗户跳出来,忽而爬山房顶剧目跳远,然后又跳下来,紧握短矛不断猛刺,嘴里发出“哈嘎”的喊声,他越跳越兴奋,甚至发起狂来,最后便昏迷过去。巫舞的舞者在跳舞时,一般都穿着特殊的服装,带有法器和一些特殊的装饰品,如鼓、铃、羽毛等,服饰上坠有金属、珠贝、护心镜等反光器物,舞蹈时,形声色浑然一体,增加了舞蹈的神秘色彩。
第三篇:徽州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基于屯休徽三区县的调查分析
报告撰写人: 闫茂强
年级与专业:09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20903031073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二0一二年五月
目 录
引 言 ………………………………………………………………3
一、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3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
(二)调查的实施与资料的收集 ……………………………………4
二、徽州民间信仰调查结果分析 ……………………………………6
(一)调研结果 ………………………………………………………6
(二)徽州民间信仰的总体状况 ……………………………………6
三、徽州民间信仰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17
(一)徽州民间信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7
(二)徽州民间信仰调查改进建议 ………………………………17
四、参考文献 …………………………………………………………18
五、附件 … ……………………………………… …………………18 附件1 调查问卷样卷 … ……………………………………………18 附件2 实地调查活动照片 …………………………………………2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改革的巨大成功与社会的转型,各种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打压下去的民间信仰活动又纷纷复兴,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现象。这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这里自然环境秀美名山大川不胜枚举,而且名人辈出,如朱熹、陶行知、胡适等都是徽州人。自古以来受吴、越、楚文化的熏陶,民间信仰从古至今都十分活跃。改革开放后,徽州旅游业获得很大的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此次的调研以点切入,主要调研目标有:
一、通过调研,了解徽州本地民间信仰的大致现状,包括风俗习惯等观念内容和庙宇祠堂等实体内容;民众的信仰心态。
二、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对徽州本地的民间信仰的心理进行了解,探索当地人们民间信仰的原因,并了解不同性别、年龄、文化水平以及地域的人的信仰情况。
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了解与徽州地区民间信仰相关的传统祭祀、民俗活动等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
现将调查结果汇总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所选的对象范围是古徽州区所包含范围内屯休徽三区县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及街道(黎阳镇、阳湖镇、屯光镇、弈棋镇、新谭镇、东临溪、万安镇、岩寺镇、昱中街道、老街)。调查区域面积比较大且人口众多,也是推动整个黄山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乡镇。自古以来本次调查区域内人们信仰氛围比较浓,具体表现为该区域内宗教信仰
人数比较多,宗教活动、传统民间祭祀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供奉种神灵的庙宇较多。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门类齐全,教徒成份复杂,内部派别不少,其中基督教教徒相对较多,其他三种宗教信教人数不是太多,且分布不是很集中,比较分散。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农村地区正在向城镇转变,本次调查的范围内城乡结合部较多,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正在经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对他们的信仰难免会产生影响,所以本次调查的对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2、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遵守重要性、可行性和合适性三大原则。调查首先根据调查区域内信仰的现状,采用了分层抽样,将所调查区县进行分类处理,以确定各乡镇、街道办、调查样本的结构类型与数量。其次,多阶段抽样。第一步,根据搜集的三区县人数原始数据库配额抽取有代表性的一级样本(即街道、乡镇);第二步,在一级样本内按照系统抽取的原则抽取若干社区(行政村),获得二级样本;第三,在二级样本内再按照系统抽样原则抽取家庭,获得终极样本。在获取终极样本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数据库数据及调查时段等)的存在,对抽样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实地调查时,采取了以结构式的问卷调查为主,无结构式访谈为辅的方式,集中同步进行。力图展现屯休徽三区县民间信仰的“真实画卷”。
(二)调查的实施与资料收集
1、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充分考虑到三区县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地域特征,本着
有效、节约、保密的原则,调查队伍由黄山学院经管学院教师和09公共事业管理班学生组成。本次调查人员87人共分为8组,每组11人(有一个组为10人)并抽取一人为小组组长,根据每组组员和调查位臵的具体情况分配调查地点。整个社会调查从2012年4月9日-4月16日持续一周。入户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9日-4月11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和访谈,其余时间进行数据整理、录入与处理及调查报告撰写。
2、研究的质量和局限性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先对屯休徽三区县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我们实地向当地居民访问,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网络知识的搜寻对所调查区域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保证了我们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我们在具体问卷实施正式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了多种设计,经过认真对比和甄选,初步确定了调查样卷,然后我们对样卷又进行了试调查,对样卷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了修补,最终形成了本次调查的问卷,这样保证了问卷的科学性。
但是由于问卷设计时间比较有限我们没有做太长时间的准备,且在对调查区域进行了解时部分受访者对当地的信仰状况不是太了解,再加上问卷设计中个人情绪的掺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卷的质量。
3、资料的处理
回收有效的问卷采用EXCEL与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调查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与居民信仰状况的对比分析;根据统计的数据制作了各类直方图,便于揭示本次调查对象总体的信仰特征和具体情况分布,我们也针对性地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二、徽州民间信仰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70份,经严格审核有效收回问卷8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
(二)徽州民间信仰的总体状况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1)调查对象的性别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的855个对象中,男性一共有489人,女性一共有366人,男女性别人数各占总人数的比为57%、4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本地区信仰人员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男性在生活中比女性更容易有某种信。
被访者性别43%男女57%(2)调查对象年龄分布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年龄设臵为五个区间段分别为: A 18—30岁 B 31—40岁 C 41—50岁 D 51—60岁 E 60岁以上。从调查结果统计来看年龄在41—50岁的信仰人数较多,一共为199人,51—60岁的信仰人数相对较少为143人,这说明年龄在41—50岁的人有信仰的概率比较大。相反,年龄在51—60岁的人信仰热情趋于平淡,在这 部分人群中有信仰的概率较小,其他年龄段人数分布相差不大趋于平衡。
被访者年龄***年龄18-3031-4041-5051-6060岁以上***3162
(3)调查对象生活区域(侧重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分布特点 本次调查的855名调查对象中,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以前生活在农村很少一部分生活在城镇,也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城乡结合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活在农村以及与农村临近区域的人们有信仰的倾向比较大,农村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更容易让人形成信仰。(4)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特点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的受教育程度分为: A 小学及以下 B 初中 C 高中或中专 D大学 E研究生及以上,五个层次。经过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选A的有287人,选B的有303人,选C、D、E的人数分别为191、72、2人。从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可能有信仰的概率较大,学历越高信仰的人数较少,学历高低与信仰可能的大小呈负相关。
被访者受教育程度350300250200***3191722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研究生级以上287
(5)调查对象职业与信仰关系的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本次调查所有对象855人中,有311名农民,222名自由工作者,133名企业职工,85名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33名学生,其他人员有71人。从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有信仰的群体中农民占得比例较大,其次就是自由工作者,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学生以及其他群体人员所占比例不大。信仰群众还是以农民为主,在对这部分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民信仰的神灵多以自然神灵为主,如土地神、雨神、雷神等,因为这些神灵与他们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关系密切,再加上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为了风调雨顺保障收成,自古以来农民就有信仰自然神灵的习俗与传统,所以大部分农民还是比较信仰自然神灵的。
被访者职业350300250200***1222133853371民员生工农人学者职业位企单事业政府或自由职业其他
2、民间信仰关于被访者的认知与信仰现状分析(1)民间信仰种类的分析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选A、宗教神灵的有250人,选B、自然神灵的有88人,选 C、祖先神灵的有599人,选D、生命仪式的有370人,选 E、其他的有51人,从所得数据来看,调查对象以信仰宗教神灵(菩萨、神仙等)、祖先神灵、生命仪式、自然神灵为主,其他信仰相对较少。(2)信仰活动情况结果分析
从最终统计数据结果来看,选A、参加一些传统活动(如跳钟馗、打秋千)的有77 人,选 B、祭祀祖先的有721 人,选 C、祭拜各种神灵的有135人,选 D、偶尔会找人算命的有203人,选E、其他的有48人。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地区的信仰活动以祭祀祖先为主,也最为经常性和持续性,而从事其他信仰活动相比较而言持续性和经常性较弱。(3)参加民间信仰的原因分析
从统计数据结果来看,选A、寻求心理安慰的有 185 人,选 B、家乡的传统习惯的有638 人,选C、效仿父母或其他人的有227 人,选D、祈求神灵保佑的有200人,选E、其他的有28人。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乡的传统习惯是人们参加信仰活动的主要原因。
***2001000ABC种类DE人数系列1
(4)信仰对调查对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大小的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选A、非常大的有27 人,选B、比较大的有78 人,选 C、一般的有228 人,选 D、不大的有258人,选 E、没影响的有251人。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是否有信仰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人们有民间信仰的目的性并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只是单纯的一种心里寄托,随意性很大。
300250200人数150100500非常大比较大一般不大没影响
(5)对仰群众关于信仰花费态度的分析
从最终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选A、多,情愿的有43 人,选B、不多,情愿的有715 人,选 C、多,不情愿的有19 人,选D不多,情愿的有78人。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信仰人群中,大部分的人对关于信仰的花费并不是太多,且愿意花,这部分人占到所有调查对象的84%。也有占5%的人愿意在信仰方面多花钱,这部分人大多信仰程度较深。
信仰人对有关信仰的花费态度不多,不情愿9%多,情愿 5%多,不情愿 2%多,情愿不多,情愿多,不情愿不多,不情愿不多,情愿84%
(6)被调查者期望政府应该对信仰活动持什么态度的分析
从最终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选 A、对所有活动严格管理的有125人,选B、积极的信仰活动进行鼓励的有302 人,选C、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的有55人,选D、其他的有73人。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希望政府持不闻不问态度的占41%,持对积极的进行扶持态度的占35%,严格管理的占15%,其他的占9%,这说明了大部分受访人都不太希望政府对民间信仰活动进行过多干涉,他们认为只要从事的信仰活动与邪教、危害社会安全稳定无关,就可以自由进行。
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该对信仰活动所持的态度其他9%严格管理15%不闻不问41%对积极的扶持35%严格管理对积极的扶持不闻不问其他
(7)徽州民间信仰氛围对当地影响的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选A、增强群众归属感,凝聚力的有251人,选B、信仰种类太多,易产生矛盾的有90人,选C、迷信,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阻碍社会进步的有90 人,选D、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的有269人,选E、扩大人们交际圈,有利于促进彼此交流的有261 人,选H、其他的有109人。根据数据显示,我们能了解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民间信仰对当地的影响还是积极地,但也有一部分人担心本来比较纯洁的信仰被不法分子利用,鼓动信仰者举行一些对社会稳定不利的活动,危害社会和人民的安全。
(8)信仰者对其周围其他人信仰情况的态度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选A、不支持其信奉神灵等民间信仰的有30人,选B、不在意的有281人,选 C、尊重他人选择的有512人,选D、劝说他人,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的有32人。根据数据分布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尊重他人选择的占所有受访者的59%,不在意的占33%,其它两项都占总数的4%,说明大部分受访者还是比较尊重其他人信仰自由的,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对别人的信仰不会给与太多评价的,也有一部分人并不支持其他人有宗教、鬼神等信仰,还有一部分人比较排斥别人的信仰与其不同,有强烈要求别人与其信仰一致的意志。
被调查者对身边有信仰人的态度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4%不支持4%不在意33%不支持不在意尊重他人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尊重他人59%
3、受访者对徽州民间信仰现状的主观感受分析(1)发生在受访者所在乡村及附近的灵异事件情况(回答有:293份 回答没有:562份)
在对受访者进行关于发生在自己所在乡村及附近灵异事件访谈调查中,他们讲述了很多发生在自己身上及别人身上的灵异事件的,经过我们认真归纳分类之后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宗教神灵类灵异事件
①、家乡的小孩被惊吓了,大人们去找仙娘们秋霞神仙就会慢慢好了。②、曾有身边的人看到天空上观音娘娘过城。③、家人生病后,烧香请佛保佑或请其他神灵保佑,后来病就好了。④、结婚后多年无子,到寺庙中拜佛求子,后果然得子。⑤、一女人到庙里祭拜菩萨时,从庙里偷拿了一小块蜡烛,第二年怀孕又到庙里祭拜,结果生了一个腿很短,交织在一起,脸跟头都很大,长得很像菩萨。⑥、当地人生病,医院治不好,于是去问仙,后来病就好了。⑦、有人因为信基督教、佛教,患的不愈之病却好了,而且现在还很健康,运气也好了。鬼魂类灵异事件:
①、鬼跳墙,晚上走在某一段路上,被鬼迷后总是在原地打转走不出去,或者被引到绝路。②、有鬼魂上身的现象。淹死的人会找替死鬼。曾有一个人晚上梦游走到都是坟头的山上,躺在坟堆里睡着了,第二天有人发现把他叫醒后,那人判若两人,总是说些奇奇怪怪的话,有人传是鬼上身,后来找来风水先生,才破解。③、过阳。请来的巫师会用法术将某人带到阴间,让他和已故的家人见面,了解家里为什么会有不顺的事情等然后再把他带回阳间;存在“过阳”就是活人通过某种法术使自己的灵魂出鞘;有听说过借尸还魂的事情。④、有些人会请一些巫婆或者所谓的大仙会从地下请所谓的鬼魂上来问他们家里的一些事和应该怎么做。⑤、招魂:听说有人某个地方被吓着,回去就发烧,人不舒服。医生说没病,最后家人拿筷子、毛巾叫他的名字,把他的魂招回来,人就没事了。⑥、晚上睡觉时像是被鬼压身,在床上不能动,想喊也喊不出声。⑦、村里曾经吊死个人,下面放了个镜子,镜子打碎,那个人就瞑目了。⑧、看到村中一人的魂,没多久被看到的人就没了。⑨、亲人
死后会托梦给自己,寄托思念。⑩、一位婆婆死的那天,外孙和他的妈妈一起走路的时候,外孙看到几百个人经过,可是他的妈妈却说她没有看到一个人。其他灵异事件:
①、因葬祖未注重繁杂的礼节导致祸及子孙,兄弟被克死,孙子也夭折,直到迁坟才得以好转,村民家里不景气,移了坟之后那家人生活慢慢变好了,生病不用求医,去祭拜祖坟,病就会好转。②、有天晚上,在没风的情况下,大门后门哐哐响,不久,就有亲人去世了。③、晚上睡觉总是睡着了很难醒来,做恶梦。后来请来风水先生来看看,后来就好了,说是家里又不干净的东西。④、初中校园里有棵枣树,听说过砍大树,大树出血,据说有灵气,很多人去拜。
在这部分内容调查中,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调查对象所听说的,至于被调查者亲身经历的灵异事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部分被调查者确实经历过一些灵异事件,像鬼压身、死去的亲人托梦等。
(2)与信仰有关的生活禁忌行为情况调查分析
(回答没有:562份 回答有:293份)
经过我们对受访者回答的与信仰相关的生活禁忌行为进行归纳总结,我们把他们提供的禁忌行为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①、晚上有人喊你不能回头搭话。②、晚上不要梳头。③、吃饭的时候不能把筷子竖插在碗里。④、儿女吃饭时双手不能放在膝上。⑤、家中的蛇不能打。⑥、喜庆日子不穿戴白的衣物。⑦、到庙里不能乱拿东西⑧、基督教徒不能烧香、烧纸;不能吃血,不能吃死的东西。⑨、信
佛不能去教堂,且进庙不能吃荤。⑩、两个钟馗不能碰面,否则两方相斗,神与神相冲。
生产活动中的禁忌
①、二月二,正月初一不下地。②、建房屋门向不能对着烟囱和墙。③、除了清明、冬至,不可以修祖坟。④、猪狗不能随意宰杀,因为他们通人性
岁时节日中的禁忌
①、寡妇春节时,不去人家拜年。②、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洗澡和洗衣服。③、寒食节中不得生火。④、清明上坟时,不能穿得太花哨,不能说不敬的话。⑤、七月十五鬼节的时候,晚上不能出门。
人生礼仪中的禁忌(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①、洗三不能请子嗣少的人。②、结婚配八字,两人不能犯冲,结婚日子要双数。③、结婚当天不能扇扇子。④、结婚当天就寝前任何人不能碰婚床,新娘不能碰床边。⑤、家里有人去世,不能乱串门,三年内不能贴对联,戴的白帽子不可带进别人的家里。⑥、办丧事,三天内不能在自家做饭,停火三天。
受访者在对这个问题回答时,基本都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些禁忌中有很多事我们中国普遍存在的传统习俗,这部分都是我们对祖辈们的沿袭,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洗澡和洗衣服,七月十五鬼节的时候,晚上不能出门等,这类禁忌占所有禁忌种类的大多数,说明在行为禁忌方面还是以我们传统流传下来的为主。也有一部分为各类宗教行为禁忌,如基督教徒不能烧香、烧纸,不能吃血,不能吃死的东西,佛教信佛不能去教堂,且进庙不能吃荤等,这部分所占的数量相对较少。
(3)受访者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神灵在祭祀活动形式及意义上变化的态度情况分析
(没有回答有24份,回答831份)
经过我们对受访者回答的内容归纳分析,结果如下:
其他4%进步42%进步损失有利有弊无所谓其他无所谓22%有利有弊7%损失25%
根据最终数据统计,大部分的信仰活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活动形式变得更加简单,意义也由原来纯粹的求神灵保佑祈求平安变得更加多元化,有的甚至演变成了农产品交流会(如弈棋镇的黑面老爷祭祀活动)。对这些变化持进步观点的有352人占回答总数的42%,他们认为这是迷信、邪教减少,科学逐渐普及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迷信应该抛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变化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资源。认为这些变化是一种损失的有207人,占回答总数的25%。他们认为传统不能丢,传统习俗、宗祠是古人留下的,具有代表意义,尊宗敬祖的宗祠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失传了很可惜,这是一种文化的损失。认为无所谓的有179人,占回答总数的22%。他们认为这些跟自己关系不大,而且自己对这些东西基本不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变化的结果,所以随便怎么样都好。认为有利有弊的有57人,占回答总数的7%。他们普遍认为民俗的内容与形式会随着时代时代的变迁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淡化了某些仪式,但在潜意识里仍是关注或在意某些内容的,这是一种历史趋势的必然,有其进步性,但从民俗保护的角度而言可谓是一种损失。持其它观点的占4%,他们的观点相对比较模糊,对这种变化的感触并不太深刻。
三、徽州民间信仰在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徽州民间信仰发展情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表现在信仰种类逐渐减少,人们信仰的意识也在不断淡薄。从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以前该地区信仰的种类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很多信仰种类都消失了,这在文化及精神建设领域无疑是一种损失,特别是一些对社会有意的传统习俗、民族信仰的渐渐消失,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其次是一些西方宗教比如基督教在该地区活动比较活跃,它们到处宣传基督教义,发展教徒,现在基督教徒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甚至有超越本土信仰人数的趋势。最后的问题是,现存的各类信仰活动形式普遍过度简化,该保持的没有得到应有的保存,导致人们对该信仰的印象逐渐淡化,甚至会使人遗忘,这对有积极意义的信仰活动的传承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改进建议
政府应该引导群众继续传承和发扬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信仰及信仰活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保护这一类信仰及活动,并把这些作为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对外来传教进行规范管理与监督,使其在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防止西方国家借助宗教进行渗透,从事危害国家的行为。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发挥主人翁精神,把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继续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参考文献
【1】: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 [J] 民俗研究 2007.1 【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金泽:《中国民间信仰》 [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6 【4】:曾传辉:《民间信仰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之我见》[J] 杭州:国际民俗研讨会 2008 【5】:麻健敏:《福建民间信仰的现状、成因及问题》 [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3):56-58.【6】:顾康伟:《宗教协同论》转引自黄景春:“论我国民间信仰神灵信仰的世俗性”,《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7】: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 [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77
五、附录
附录(一): 《 徽州民间信仰调查问卷》
填表人: 填写时间: 年 月 日 住址: 联系电话:
您好!我们是《徽州民间信仰》课题组的调查员。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徽州民间信仰的基本现状。您的回答对此次调查非常有价值,希望您能根据您的实际状况填写。回答不分对错,不用负任何责任。对问题中可能涉及到您的相关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注:如无特殊说明,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是()A 男 B 女
2、您的年龄属于()
A 18-30岁 B 31-40岁 C 41-50岁 D 51-60岁 E 60岁以上
3、您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在__________
4、您的受教育程度为()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大学 E研究生及以上
5、您的职业为()
A农民 B企业职工 C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 D学生 E自由职业者 F其他
二、被访者的认知与信仰现状调查
6、您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主要的民间信仰()(可多选)
A宗教神灵(菩萨、神仙等)B自然神灵(河神、土地神等)C祖先神灵 D生命仪式(如婚丧嫁娶仪式)E其他_______________
7、对于您的信仰,一般有哪些活动呢()(可多选)
A参加一些传统习俗活动(如跳钟馗、打秋千)B祭祀祖先 C拜祭各种神灵
D 偶尔会找人算命、占卜、测风水 E其他___________
8、您参加民间信仰活动,主要是因为()(可多选)A寻求心理安慰,精神寄托 B家乡的传统习惯 C效仿父母或他人 D祈求神灵保佑 E其他原因_____
9、您觉得您的信仰对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大吗()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一般 D不大 E没影响
10、您在信仰方面的花费多不多,对此您的态度是()
A多、情愿 B不多、情愿 C多、不情愿 D不多、不情愿
11、您感觉当地政府对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A 对所有活动严格管理 B对积极的信仰活动进行鼓励支持 C 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D其他_______________
12、您觉得徽州这种信仰氛围会对当地产生什么影响()(可多选)
A增强群众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B信仰种类太多了,易产生矛盾
C迷信,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阻碍社会进步 D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
E扩大人们交际圈,有利于促进彼此间交流 H其他______
13、对于您身边的的人的信仰状况,您持什么态度()A不支持信奉神灵等民间信仰 B不在意 C尊重他人选择 D劝说他人,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
14、您能否讲述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或听说过的发生在您家乡的灵异事件。(如果没有跳至第15题)
15、在日常生活中,您知道有哪些与信仰有关的生活禁忌?(请列举出您所知道的)
16、对于您的信仰,与过去相比在活动形式或意义上有何变化,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在过去,徽州比较重视宗祠,风水,传统习俗,现在有很多已经不存在了,这是进步还是一种损失)? 附件(二):调查照片
调查者正在和受访者进行交谈
调查者正在去调查的途中
第四篇:上海民间信仰研究
上海民间信仰研究读书报告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信仰活动,是源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祭祀,禁忌等习俗.研究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皆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不仅有助于解释文化深层的诸多方面,而且也为了了解一方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户.由此可见,在上海尤其是上海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研究中,民间信仰的研究已应该受到重视.本书的宗旨意在对上海地区民间信仰习俗的传承和演化,作一尽可能全面的叙述和分析,期待以筚路蓝缕之功,手抛砖引玉之效.本书所谓的”民间信仰习俗”是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成熟形态的世界性宗教以及官方的宗教祭祀仪式而言的,特指在民间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各类信仰活动.本书论及的内容属于广义的”民间信仰习俗”,如果按照民俗学通常的分类法,实际上广义涉及精神民俗门类中民间武术,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等各种类型的信仰活动.巫术一种依靠虚构的”超自然能量”,企图用一套神秘活动影响,控制事物或环境,以实现某种愿望的行为.一般认为,巫术是原始信仰的一种形式.,其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对客体加以神化,向神灵敬拜求告,而是力图通过人类自己创造的各类法术仪式来直接影响或控制客体..原始巫术作为一中传承文化,往往与宗教相结合,继续在民间流行.所以,后世的巫术活动大都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原始巫术的传承,一方面又以变异的形态,掺杂进许多新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民间巫术既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宗教的产生晚于巫术.人们从事各类巫术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某种符咒仪式迫使大自然服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便凭借想象,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众多神灵,相信这些神灵主宰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对此他们感到无比的敬畏和崇拜,企图通过各种献媚取悦方式求得神灵保佑,宗教就是这样产生的.禁忌的原意为忌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忌观念.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一样,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源头也是原始的巫术,原始宗教和原始禁忌,为此有必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此略作诠释,并就其在中国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轨迹做一番研究.原始巫术
作为前宗教现象之一,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巫术,体现了人类对于运动和变化着的大自然(包括人类自身)做所的最初思考和反应.所以说,巫术观念的起源几乎与人类思维的起源一样久远.巫术,作为一种自然法则体系,即关于决定世上各种事件发生顺序的规律一种陈述可成为’理论巫术’;而武术作为人们为达到其目的所必须遵守的戒律,则可称为’应用巫术’.对于巫术的原理,原始巫术可分为”顺势巫术”(即”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两类.在中国长期传承且极为常见的还有”对抗巫术”(亦称”反抗巫术”),”蛊道巫术”和”预测巫术”.所谓” 对抗巫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念,即一种较高的超自然力量可以对抗和制服另一种较低的超自然力量.”蛊道巫术”是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巫术,施术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蓄积并利用某种特殊的动植物或物品,以此迷惑,毒害他人,或迫人顺从其意志,或害人致死.”预测巫术”是指各种形式的占卜活动,及运用某种人为的技术和方法,想超自然能量或神灵询问未来的吉凶福祸,推知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上述各类巫术,就其功能和施术的目的而言,又可分为”白巫术”和”黑巫术” 两类.凡是意在趋吉避凶,皆为”白巫术”,也称”吉巫术”.凡是意在恶意攻击,侵害他人的皆为”黑巫术”,也称”凶巫术”.原始宗教
原始先民对自己生活密切关联的大自然极度依赖,又因其变化莫测,不可驾驭而感到无比畏惧,因此,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之一.生儿育女是原始先民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因而生殖崇拜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鬼神崇拜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依然存在.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尤其是动物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信仰.在原始信仰中,被当做”图腾”加以崇拜的大多数为某种动物,少数为植物或自然物,自然现象.从中国原始宗教的传承与演变看,下属特点值得注意.其一,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各类原始崇拜不仅转化为民间信仰在后世长期传承.其二,原始宗教在传承中往往与更为原始的巫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互相交错,参透的复杂状况.巫术与圣灵崇拜相结合,实为中国民间一大特点.其三,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在转化为民间俗神的过程中,逐渐被偶像化和人格化.原始禁忌
禁忌的原意为忌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忌观念.一般认为其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自我保护的功能.其二,心里排解的功能.其三,文化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五篇:蒙古族民间信仰 论文
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摘要: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使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喇嘛教;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影响;信仰
每一种外来文化的传播只有当它深入到人民大众中,才能说它真正的在这个社会中站住了脚跟。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播也是如此。当然,人民大众不可能像少数僧侣和知识分子理解把握深奥复杂的教理,他们只能通过接受通俗易懂的道理,采用纯朴可行的形式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这就形成了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一、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盛行
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信奉西藏佛教黄教派(格鲁派)即喇嘛教,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族各盟旗之最。据调查统计,阜新地区在清朝时著名的喇嘛庙宇360多座,旗有旗庙,村有村庙,户有家庙,全县庙宇林立,形成了十里一寺,五里一庙的格局,而皇帝赐予牌匾的喇嘛庙就有4座。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并兴盛起来是在清代。顺治八年,土默特左翼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内)在旗治所南4 公里处修建了旗庙,后来康熙皇帝御书了“瑞昌寺”匾额,俗称“黑帝庙”。土默特左翼地方蒙古族民众信奉喇嘛教的人数日渐增多, 康熙八年由清廷出资,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内开始修建“瑞应寺”,直至康熙四十三年总体工程完结,,康熙皇帝御赐金龙镶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瑞应寺”大匾额,现享有“东藏”美誉,号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
辽西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人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对喇嘛教的崇信都处于根深蒂固的状态。
二、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一)风俗习惯的影响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与喇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婴儿出生后要请**或高僧取名,孩子在生长过程中,要向**、高僧求取护身符,以保佑孩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老人去世后,晚辈无论贫富都要请喇嘛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由于受喇嘛教的影响,使婚礼也蒙上了宗教的色彩。在男女双方相处时要由喇嘛来定属相是否相克,结婚时请喇嘛占卜吉日等。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蒙古族中也有了敬献哈达的习俗。在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以及各种祝贺喜庆的礼仪上都会有献哈达的风俗。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改变了许多旧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习俗。蒙古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在喇嘛教传入后,有了火葬和天葬,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主要实行的是火葬。火葬是喇嘛教的仪规,在喇嘛教寺庙**、高僧圆寂之后大多实行此俗。一般的火葬,要邀请以为高僧担任上师,在火葬场举行丧葬仪式,并向燃烧尸体的火中添加芥子等多种物品。喇嘛教认为火葬是将尸体献给神灵,成了贡品,是一种风险行为。骨灰的处理上僧俗也有所区别,高僧的骨灰要供在寺庙灵塔里,而普通人的骨灰,或合于泥中或撒在山上。自从蒙古族人信奉喇嘛教之后,对死的观念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因缘和地狱轮回的观念也随之兴起。以前,萨满信仰兴盛时只有受命于天的思想,不谈因缘。佛教传入后,天上有了极乐世界。萨满信仰时期只有人死后灵魂仍保佑其后代或做崇的想象;佛教传入后有了作恶事会下地狱的恐怖,但经过佛法的超度,仍可得到好的轮回。至此人临终时通常亲人们请来一个日常受人敬重的喇嘛给他念经,叫他在经声佛号之中,安然离开人间。同时还派一个人去寺院中,向一位最有名望的喇嘛或**问卜,请他给死者灵魂指条明路,好叫他到西方乐土去,或是转生到一个好的家庭。并且还要尽量布施僧众,请他们为死者诵经超度。为超度灵魂的诵经有三七、五七或七七四十九天连续不断的,最短的也得诵经七日。
(二)节庆民俗的影响
16世纪后期喇嘛教派传入,以喇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逐渐兴起。喇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的一种,为了形象地传播喇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床里的。一些大规模的活动集会的形式是讲经说法、艺术表演、作品展览,主要是弘扬教义,增加喇嘛教的公信力。这些法会都在固定的日子举办,最重要的法会有正月的诵经大法会、四月的斋会、六月的夏季大法会等等。法会期间僧人集中诵经、辩经,举行跳神仪规。跳神舞蒙古语称査玛舞。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队,起源清雍正年间,是普安寺二世**罗布桑阿旺扎木苏赴西藏学经时学到的表演艺术, 回寺后广为传播, 兴盛一时, 几经繁衍并融人了许多辽西地域色彩, 形成了辽西独有的阜新藏传佛教中心的查玛舞文化。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产生距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有过中断, 但凡举办法会, 必邀请其它寺庙查玛舞队来表演。
(三)建寺庙造佛像的影响 喇嘛教成为蒙古族全民的信仰,建寺庙、造佛像等佛事在辽西阜新地区也非常盛行。雕塑艺术中的石刻佛像, 其艺术价值令人称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境内海棠山摩崖造像群,是中国“东方藏传佛教黄教中心”唯一幸存下来的蒙古族文化艺术瑰宝。海棠山摩崖造像, 据《阜新县志》记载, 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章嘉**其徒张、王、刘、杨、丁、郭等建造普安寺”,并雕刻造像。雕刻家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内浮雕等多种形式。据说在大大小小裸露的岩石上曾有一千多尊石刻佛像,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260 多尊。海棠山摩崖造像, 是一处极其宝贵的文物遗存, 一个佛教艺术珍品的宝库。当然也是辽宁蒙古族人民的骄傲。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入到衰败,经历了大约300年的时间,确实对蒙古族人民的信仰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辽西蒙古族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参考文献:[1]蔡志纯
蒙古族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1 [2]才让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M]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9.1 [3]阜新蒙古族县志[M] 794 页,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 [4]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