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8:5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2012-02-06 16:37:32 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浏览次数:

377字号:【 大 中 小 】

(2012年2月1日)

刚刚经历局部金融**洗礼之后,在龙年伊始召开世界温商大会,意义特别重大。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和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围绕“天下温商同根同心、幸福温州共建共享”这个主题,展示温州形象,凝聚温商力量,弘扬温州人精神,合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

温州是温润温暖温馨之州。美丽的瓯越山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哺育了勤劳智慧勇敢的温州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奠定了我市在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等方面的相对领先地位,使温州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地。

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广大温商始终站在时代进步前列,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谱写了新时期中国一代商人成长成功的光辉篇章,集中代表了勤劳进取和富而爱仁的温州人形象。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说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商人群体,但现在在全国真正以省份冠名的商人群体只有浙商,而浙商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是温商。温商的崛起,为温州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的99.5%、工业产值占95.5%、上交税收占80%、外贸出口占95%、从业人员占93%,使温州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温商的崛起,为全国各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204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2006年以来在全国各地投资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3万多家,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创办各类市场2000多个,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年商品交易额达6650亿元,为所在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温商群体向全国各地输出了温州文化,输出了温州人精神,输出了温州人率先进行的市场化探索成果,从而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榜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提供了先行经验。温商的崛起,使世界重新认识了温州和温州人,温州和温州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现在的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是中国的温州,也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温州,温州和温州人成为了改革、创新、创业的代名词。

温州是温商的家园,温州模式是温商孕育的土壤,温州文化是温商的根脉;温商是温州的骄傲,是温州模式最宝贵的财富,是温州文化之花。温州的市树是榕树,树大根深叶茂,是温州和温州文化的最形象代表。温商就像榕树一样扎根温州,枝叶伸展向全国全世界。如果大榕树没有深厚的根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温州是温商的根,温商闯荡天下,千难万险挣得一份家业,靠的是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温州的养料支撑。没有根系的发达,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温商在走出去发展中不断壮大,品牌更加响亮。但是随着环境形势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温州本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了。现在温州有名主要是温商有名,温州模式却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2010年温州人均GDP仅列全省第9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指数和水平指数分别列全省倒数第1位和第2位,已是相对欠发达地区。过去说温州经济是老板经济、创业经济,虽然企业档次不高、规模不大,但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全省最高的。然而按照新的统计办法,去年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仅列全省第5位,在这方面已经不再领先。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过不了多久温州就有可能成为全省最不发达的地区,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所铸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不相称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温商基地的温州发展滞后了,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温商的发展。因此,今天我们召开世界温商大会,大家一起来探讨温州、温商和温州模式的创新发展问题,形成新一轮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意义尤为重大。

深入分析这些年来温州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效益。一个地方如果长时间缺乏投入,整个发展后劲就会丧失,即期发展也难以保证。2001-2010年温州全社会平均投资率为34.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2010年温州投资率是31.8%,同期全省达到50%,全国高达70%。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佳。温州是一座全民创业热情很高的城市,现在全市有60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又有一大批创业有成、愿意回馈故乡的企业家群体,照理说投入在温州不是问题。但为什么进入新世纪后温州会出现投入不足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转型发展阶段,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人才是跟着资本走的,哪里投资环境好,资本和人才就会流到哪里。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充分发挥民间活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温州人发扬吃苦耐劳的“四千四万”精神,发挥创业创新优势,使温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仅靠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星火燎原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因为很多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块状经济、低水平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后,需要有更好的发展环境条件,但温州没有提供好的土地空间和人才发展环境,没有推进产业集聚整合,同时工业用地价格和房价太高,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也不具备比较优势。这样的环境严重制约了温州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温州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现在统计口径的城市化率是67%,但户籍城市化率只有21%,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还是半城市化的农民工,由此带来了城市规模、档次、品位不高,导致发展空间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容环境卫生差,再加上全国各地为温商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招商引资环境和条件,使大量温商外流。温州在环境竞争中不占优势,现在是“没来温州很向往,来过温州很失望”。这样的环境,不仅难以集聚外来的高端要素,而且连本地的资金和人才也留不住。2006年以来全市温商在外实业投资达到3000多亿元,而本地工业投资只有1300多亿元。

同时,城市低小散与产业低小散问题相互强化,本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慢。温州现在每19个人就有一个企业法人单位,这在全国全世界都比较少,但企业规模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温州经济总量列全省第3位,但规上经济总量在全省排第5位。温州现有大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599家,剩下的99.5%都是小微企业。这并不是温州企业没有扩张意识和能力,而是温州没有为这些企业提供扩张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很多企业在温州本地只有二三十亩地,但在外面都发展到几百上千亩,所以稍微长大一点就被招商引资招走了,从而使温州成了中小企业的孵化器。这种状况在这些年工业系统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中得到充分反映。从去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11项指标看,温州的综合评价指数列全省倒数第1位。其中,温州的劳动生产率是10万元/人,全省是14万元/人,温州比全省平均低了40%,说明温州主要是靠劳力苦力赚钱,出去的200多万是老板,进来的340多万是农民工,呈现的是人口素质的逆向淘汰;温州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10%,而全省平均超过20%,不到全省平均的一半,说明老面孔多、新产品少;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经济发展的消耗高、污染重。这种状况表明,无论是在创新方面,还是在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温州在全省都已经大大落后了。

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长出什么样的经济体。计划经济只能产生国有企业,而温州模式就能产生大量民营企业,这就是由经济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反过来讲,温州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也说明是温州的环境出了问题。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环境的外部性决定了公共环境不可能靠市场或企业来提供,提供主体只能是政府。在温州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政府在市场经济制度供给方面领先于全国各地,从而形成了温商群体,推动温州经济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高级阶段,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发展平台,我们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在城市建设、平台打造、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以及降低商务成本等方面积极有为,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环境条件支撑和有力保障。

新阶段新起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把温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幸福城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认同感、公平感、成就感,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提出了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以城乡统筹为抓手推进社会转型,以优化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深化改革、强化投入、优化环境、做强实体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为温州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广大温商创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在营造环境、加快发展方面,我们将着重抓好三件事。

第一,我们将全力推进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为温州转型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为广大温商创业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现代经济主要是城市经济,现代社会主要是城市社会,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城市平台是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为城市具有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效应就越强,也就越能满足各类小众化的需求,而且这种小众需求在大城市也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温州建设大都市有几方面的比较优势和良好条件:温州常住人口达到912万,居全省第1位,全国城市第16位,具备了建设大都市的人口规模;温州是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的核心城市,具有建设大都市的区位条件;温州的中西部地区多为崇山峻岭,只有东部沿海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比较适合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心城市具有比较高的集聚度,又具有绵延的城镇群,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雏形;温州四季温润,气候好,境内山海江河岛平原兼备,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温州对外开放程度高,形成了覆盖全国联接世界的经济网、人际网、信息网,具有国内其他同类城市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另外还有市场经济先发、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和陆海空间广阔等优势。所以,我们把温州城市发展定位为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城市体系布局。根据建设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核心城市的战略要求、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运用航空大都市的先进理念,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市发展布局体系。1个主中心,就是把以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6个副中心,就是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罗阳、大峃等中西部山区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50个区域性中心镇,就是在全市建设50个左右集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1650”是一个层级分明、功能互补、互相支撑的大都市,而不是过去各县(市、区)相互阻隔的状况。温州未来的发展就是沿瓯江到洞头的水平横线和从乐清到苍南的沿海纵线,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域就是龙湾和瓯江口。同时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还要把周边的丽水、宁德、台州作为拓展联系圈来推进大都市建设。根据这样的整体规划布局,去年我们对温州的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建立了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体制,并基本完成村级组织“转并联”,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积极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三分三改”,“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新框架基本形成。

(2)拓展城市空间。发展空间不足是温州最大的制约,但这方面我们的潜力也是全省最大的。温州有90多万亩可围垦海涂资源,过去围垦的速度比较慢,项目比较小,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两年来,我们加快筹划推进大项目建设,40多万亩的瓯飞工程前期进展顺利,去年一期18万亩高滩围垦已经如期开工;9万亩浅滩二期围垦工程也已列入“十二五”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下步还将研究推进飞鳌滩和鳌舥滩围垦。现在国家已允许温州进行海洋用地“直通车”试点,这些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完全解决温州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问题,为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巨大的空间支撑,而且还可以为全省作出贡献。温州特别是文成、泰顺和沿海县(市、区)的西部山区山坡地资源也非常丰富,目前可发展利用的就有5万多亩。同时,去年我们还推出了农房改造集聚,一方面是以此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条件提高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如果我们每年推进5%约7万户农房改造集聚,每年就可以增加1万亩建设用地用于农民进城以后的公共服务和生产配套。现在温州每年的建设用地需求4万多亩,通过海涂围垦、低丘缓坡开发和农房改造集聚,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空间。

(3)拉开城市框架。过去由于城市框架没有拉开,人口集中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带来了生活品质不高、公共配套不足、房价过高等诸多问题。下步发展的最大突破口就是拉开城市框架,从而实现整个温州市域的均好性,也为温州的“三生融合”提供基础性条件。我们要坚持以现代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拓展城市腹地。加快推进温州国际机场建设,努力按照航空大都市的理念,构建中心城市形态。去年开工建设的国际航站楼和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其设计和功能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我们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集聚了海陆空水各种交通方式,功能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我们的市域轨道交通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试点,去年S1线已如期开工,今年S2线、S3线也将开工,将逐步形成一环带多个辐射的市域轨道交通网,同时国铁制式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率、扩大覆盖范围,从而提升温州大都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我们的高速公路联网工程有望在3年内闭合,去年甬台温复线、绕城高速西线和北延伸线都已如期开工,今年瑞文泰线也要抓紧开工,下步还将进一步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到景宁、玉环、缙云等对外高速以及内部连接线。加快推进市区范围内主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包括环大罗山的环线、到瓯北的过江通道,以及到洞头的77省道复线等,通过这些工程拉开城市框架,使“1650”形成为一个整体,提升温州的区域竞争力。

(4)提升城市功能。按照“中心集聚、层级分明,总体协调、功能互补”的原则,坚持以城市新区、大都市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和新高地。这两年,我们在沿海6个县(市、区)规划了350多平方公里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在加快推进25平方公里的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0多平方公里的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基地建设,并着力推进瓯江口新区、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等城市新区建设,着力推进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温州生态园、空港经济区、总部经济园等特色功能区建设,着力推进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创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广大温商提供高起点、高档次的发展平台。同时,将全面推进能源网、信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业发展,为广大温商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服务和投资领域。

(5)优化城市环境。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活动,扎实推进洁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绿道系统、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和亮丽工程、景观带建设,确保用3年时间全面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去年开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拆除实体围墙176.8公里,市区清理转而未供土地4万亩、供出率达92%,拔钉清障300多个,市区新增绿地408公顷,市区共拆除违法建筑1000万平方米。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拆违。去年推出拆违大行动,引发了各个方面不同的反响,但是违章必须拆除。违章本质上就是违法,少部分人为一己之利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公共环境,是少部分人得利、大部分人受损,其负外部性不是私人赚取这点钱所能弥补的。违章不除,城市环境不提,公平正义不彰。当然,拆违也不是搞一刀切,因为考虑到在温州违章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一是对企业供地不足,企业发展了就需要有新的空间容量,而政府难以满足企业用地需求,造成企业搞违章加层;二是一直以来对老百姓宅基地审批管制很严,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老百姓生活的需求,导致老百姓搞违章加层;三是一些人仿效看样,隔壁违章搭建得益,他不搭就感觉受损失了。所以,违章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方方面面的制度来解决。从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违必拆”是原则,“六先拆”是阶段性目标要求。所谓“六先拆”,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拆,影响公共安全的先拆,存在安全隐患的先拆、沿路沿河的违章、顶风新建的违章、影响工程建设的先拆,就是面积大、影响大的先拆。过去有一个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对违章进行认定,还进行赔偿,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也是对其他老百姓利益的损害。政府的钱不是自己印的,而是纳税人的钱,把众多纳税人的钱拿来补偿违章,那就是违法。去年我们还提出了“三个结合”:一是拆改结合,鼓励企业提高容积率,按照正规建筑设计要求来改造,对城中村和农民的加层违章,接下去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农房改造集聚一并解决;二是拆建结合,把拆违与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三是拆绿结合,把拆违与绿化结合起来。总起来讲,就是通过“违必拆、六先拆、三结合”来全面推进拆违工作,提升城市形象环境。今年市里正在谋划部署推进城中村改造、拆违攻坚、山体公园建设等破难攻坚新的七大行动,加快实现城市环境破茧化蝶。同时还提出把杭甬青厦四个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相关指标作为温州推进现代化的标杆来对照,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温州的发展建设水平基本达到四个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上,再创温州新的辉煌。

第二,我们将全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温州转型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广大温商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商机。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子还是在实体经济。去年局部金融**在温州表现得比其他地方更为突出,实际也反映了这些年来温商外流、实业外迁、产业空心化等埋下了整个问题的祸根。但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实业体系,奠定了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当前,随着国内外经济的深度调整和温州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实体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但更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把经济转型作为三大转型的核心环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优化发展环境抓起,全力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1)切实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要形成新的增量。我们将以各类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温企引民资,招外企引外资,招央企引国资,确保每年有一批大项目落地,以大项目推进大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特别要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抓住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航物流和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温州作为国家海西区战略城市,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入推进给温州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台湾的产业结构当中,三分之一是制造业,三分之二是服务业,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温州与台湾地域相邻、文化相通、人缘相亲,而且温州是海西区当中最集聚的一个都市,对接台海、推动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很好的基础性条件。我们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口岸开放,开通对台客货直航,建设各类对台专属产业园区,着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面对接台海的海洋经济强市。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温州大有发展前途,温州人号称中国的犹太人,实际上犹太人在银行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要抓住温州创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努力培育温州的金融家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和民间资本市场,着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的民间资本之都。

(2)切实抓好传统产业重组提升。对温州的传统产业,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过去人们有一段时间曾经认为温州的传统产业没有大的竞争力,发展这么久还是“眼镜打火机、正泰德力西”。实际上,温州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必然规律,温州在轻工时尚产业上有传统的基础,更是因为温州的区位地理条件不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轻工业发展以后就要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但现代新经济发展表明,产业提升的路径并不一定就是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关键是从规模扩张到创新集成。在重化工业当中有创新,而在轻工业当中同样也有创新的要求。笔记本电脑当然是高新产品,但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并不一定是高新企业,因为在大量的外商投资的产业里,实际上布局的是工厂而不是企业,企业和工厂不是同一个概念。在生产高新产品工厂流水线上,一个工人装配一台电脑,跟温州服装企业流水线上工人装配服装,没有实质的差别。不能说装配一件衣服就比装配一台电脑低一个层次,因为这都是手工劳动。差别关键取决于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传统的轻工时尚产品不亚于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衡量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不是看产品,关键在创新。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创新型企业、是不是现代企业,一个直观的标准就是看办公室的白领多还是车间的工人多。所以,对温州的产业发展要有再认识。像欧洲有的轻工时尚产品,历经百年经久不衰,成为有钱人追逐的奢侈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温州传统产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我们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温州传统轻工时尚产业特别是具有多年累积优势的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3)切实加大产业的环境倒逼力度。政府和企业有非常明确的边界,企业围墙内的事情由企业自己来做,围墙外的事情由政府来做好。接下去,政府要通过倒逼机制,推进企业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品牌、研发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这次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以“亩产论英雄”。温州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缺乏,另一方面是土地的低效利用,现在温州企业的的土地产出率在全省是比较低的,2011年上半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均工业密度每亩只有117.6万元,比全省平均低11.8万元,仅为杭州、宁波的六七成,体现的问题就是产业和企业低小散,没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所以,我们要把企业整合重组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举措,制订落实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整合重组政策,实施企业综合评价办法,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三保”倒逼机制,促使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特别要强调“以亩产论英雄”,划出几条线,对不同效益水平的企业在政策上予以区别对待。对单位土地产出高、效益好的企业,在资源配置上优先予以保障,在优惠政策上优先予以考虑;对处于中间状态的企业,加强指导帮扶,落实转型升级措施;对效益差、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强化监管倒逼,坚决予以淘汰。通过“提优汰劣”,为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4)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温州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和条件最好的城市,我们要抓住我国社会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康复养老、文化创意和现代商贸等产业。抓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发挥温州传统文化优势,鼓励广大温商回乡,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强化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健康疗养等产业的深度结合,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等“六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我们将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温州转型发展重建体制机制优势,为广大温商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社会、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三个基本维度。现在在整个社会管理中,政府越位、缺位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管得太多、太死,另一方面是在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领域无为,导致公共品供给不足、发展环境不佳。所以,要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这两年来,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府服务为取向,实施“十大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比如,在贯彻国务院新“36条”方面,我们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展地方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启动全国民办教育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拓宽了民资进入的渠道。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全面推进权力下放,压缩审批程序和时限,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原来107天缩短为30天,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原来150天缩短为37天。在规范建设市场方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法人制和中介机构改革,开展招投标市场清理规范工作,并连续几年开展“清障除污”行动,净化建设市场。在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方面,推进“五型机关”创建,全面实施即办制,建立推行“六督联查”机制,机关作风明显改善,现在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齐心协力干大事创大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推进部门内部职能整合,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公务人员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优化部门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工作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网上“7+24”全天候服务模式。完善干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实施行政问责制,强化各级干部服务企业是本职、不服务和服务不到位就是失职的意识,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办法,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没有温商的崛起,就没有温州的今天;没有温州的发展,也没有温商群体的明天。温商与温州荣辱与共、兴衰相依。温州要再创新的辉煌,离不开广大温商。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是广大温商义不容辞的使命。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温商提三点希望和要求:

(1)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表率。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是应对宏观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破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温商一直引领市场经济发展潮流,走在市场经济前列。现在世界宏观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广大温商同样要发扬创业创新精神,在经济转型中继续走在前列。要放眼世界、把握大势,以全国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主动迎合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走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企业制度和发展模式创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弘扬企业先进文化,提升现代管理能力,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升温州企业的品牌。

(2)做振兴温州、反哺家乡的表率。走遍天下、情系故里,是广大温商一以贯之的好品质和好传统。温州的发展,既需要在温州的温州人的努力,也需要广大温商积极参与,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温商回乡创业发展,本身也是充分显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过去没有平台和项目,现在温州正面临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有很多好的平台和项目,这次将推出8大类40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到4800亿元。希望广大温商抢抓当前温州发展新的机遇,富而思源、心系故里,以促进温州繁荣昌盛为已任,积极投身到回乡创业、回归发展的热潮中来,把更多更新的理念、资本、技术和人才带回温州,在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推进内外温州互动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幸福温州。

(3)做勇担责任、促进和谐的表率。义利并重是温州传统重商文化的核心理念。财富的集聚就是社会责任感的积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也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常青树。要坚持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大力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勤劳致富,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关爱员工,提升诚信,强化环保,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维护温州、温商和温州人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相信,凭着温州人的聪明智慧,凭着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聚集的巨大能量,凭着温州独特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创先争优,就一定能够实现转型发展的大飞跃,再创温州新的辉煌!

第二篇: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2)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3月16日)

全国“两会”刚刚胜利闭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两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破难攻坚、创先争优”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把“破难攻坚、创先争优”作为今年工作的主载体

去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全面推进政府、社会、经济三大转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1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1亿元,增长1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9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3元,增长16%,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投资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752亿元,增长89.2%,投资增速由居全省后列跃升为全省第1位,投资规模从居全省第6、7位跃升为全省第3位。二是统筹城乡扎实推进。按照“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的规划格局,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一轮乡镇撤扩并,乡镇街道从290个减少到131个,其中乡从140个减少到6个,镇从118个减少到65个,街道从30个增加到60个;大力度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将5406个村整合为856个新社区,当然去年年底仅仅是实现挂牌,还有大量持续工作需要跟上;启动了“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并在去年11月份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三是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六城联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和“祛疤栽花”行动,市区拆除实体围墙177公里,转而未供土地清理率达92%,拔钉清障300多个,新增绿地408公顷、相当于过去6年的总和,拆除违法建筑1000万平方米。四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政府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地方金融体制等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破除了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障碍,全市上下形成了学赶杭甬全省领先,比追青厦全国一流的浓厚氛围。去年大家工作干得非常辛苦,成绩也很大,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温州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2011年,温州人均GDP为36732元,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48.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3%,列全省第9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971元,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28.1%,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这两项指标能比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在温州与杭甬青厦等标杆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即便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也相差甚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虽然去年重点工作纵向比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即期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投资仍然是薄弱环节。去年我们把投资作为温州的中心工作来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52.3%,但同期全国的投资率达到64%,我们与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近12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非常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投资比较少。在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亿元、增长89.2%的情况下,实体投资只有330亿元,仅增长19.8%,基数低、增速慢,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在全省实体投资中也处于后列。去年的投资增长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51.6%,其中土地购置费增长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超过六成,所以去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是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实物工作量。二是区域投资不平衡。去年各县(市、区)投资完成情况不错,市级投资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离完成任务相差甚远,是典型的“灯下黑”。投资既保证即期增长,也是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更是各级党委政府执行力的表现和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的综合反映。因为如果政府服务不到位,审批效率不提升,前期工作就抓不上去,投资就落不了地;如果政府是“豆腐”,征地拆迁就推进不了,投资就落不了地;如果环境建设没抓好,外面的投资进不来,投资就上不去。所以,投资是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抓投资就是抓环境,就是倒逼环境改善和政府效能提升。

第二,城市环境建设亟需提高档次。抓投入的关键是抓环境。一个地方只有环境赏心悦目,投资才会过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提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好可以使人一见钟情,软环境好才能使人日久生情。硬环境和软环境之间有必然联系,软环境必然会以硬环境表现出来。所以,去年我们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是太差,与人们想象中的温州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温州人均公园绿地6平方米,不到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一半;PM2.5数据不尽如人意,灰霾天气比较多;塘河水基本上仍处于劣V类;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仍然大量存在,城市的“疮疤”烂点还很多,市区仍有200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没拆;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整个环境状况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去年我们大力度推进乡镇撤扩并、村级组织“转并联”和“三分三改”,这些工作都做得不错,但都还是基础性、体制性的问题。要最终解决城市化和半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农房改造和农民异地搬迁集聚。现在农民进城的最大障碍不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关键是城市房价太高、门槛太高。所以,我们通过允许并鼓励农民跨行政区到中心镇或县城建房,既不多占用建设用地,又能以成本价解决农民进城安居问题。但去年的农房改造集聚只是刚刚起步,很多规划中的项目还没开工,规划不到位、单体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吸引力不强、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比较普遍,城中村改造也未真正破题。

第四,体制改革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在乡镇和功能区体制、城建管理体制、功能区的街道委托管理体制都还不完善,政府内部的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包括“转并联”以后,社区牌子已经挂起来了,但真正能办的事还很少,老百姓还是感觉不方便。

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抓这些工作,以环境改善为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但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去年8、9月份就发生了局部金融**,这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温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由于环境和体制原因,长期以来要素集聚能力不强、投入不足,始终处于低小散和低竞争力的状态,产业空心化就在这次金融**中集中体现出来。同样的世界宏观经济环境,同样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温州在这次金融**中表现得更强烈,涉及面更广,影响时间更长,深层次原因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关键就是要素投入不足。一是资金问题。温州不缺资金,但缺乏资金流入的环境。二是人力资源问题。由于缺乏安居环境,特别是房价太高,导致商务成本、生活成本太高,外地人才引不进,引进的人才留不住。三是土地问题。全国面临的形势都是一样的,但土地问题在温州表现得尤为突出,关键还是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现在全市有10.7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相当于5年的土地指标没有供出去、用起来。另外,土地利用效率太低。从微观上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最高的,每亩土地的产值仅为117.6万元,只相当于杭州、宁波的六七成。从宏观上看,现在温州1000多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平均二三产增加值产出仅为2.8亿元,宁波为3.4亿元,杭州为4.6亿元,仅相当于宁波的八成、杭州的六成。如果温州不新增建设用地,但产出水平能达到杭州的水平,10.7万亩土地也能利用起来,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能与杭州基本相当。所以,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发展缺乏土地空间要素支撑,另一方面是很多土地没有用起来,很多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这些突出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破除的。

由于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相应的政府财力非常有限,造成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公共品的能力非常弱,难以满足老百姓对公共品的需求。去年年底,统计局对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除物价和房价之外,现在老百姓反映比较多的就是教育、医疗、社保、环保、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这从温州与杭甬青厦四个城市的民生指标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2010年温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杭甬青厦平均水平的81.5%,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仅为54.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60.3%,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仅为57.1%,每万人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仅为67.1%,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5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仅为58.1%,人均公园绿地仅为43.4%。由于要素和环境保障不足,实体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比较低下,老百姓的民生满意度上不去。

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是有相应的指标作为支撑的,这是党委政府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如果不解决这些难点重点问题,就不可能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就不可能兑现对老百姓的承诺。人无信则不立,我们也就没有资格坐在台上,没有脸面面对老百姓。所以,破难攻坚是推进今年各项工作抓落实的一个具体载体,是必须为之的事情。

当然讲这些问题不是妄自菲薄,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非常好的机遇,温州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温商网络的比较优势更加显现,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事物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有调整的过程。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去年我们的工作为今年抢抓这轮机遇奠定了基础,但仅仅是为整个“十二五”打了一个基础,今年的工作才更加关键,因为场子拉开了,项目启动了,如果半途而废,还不如不动。所以,必须通过破难攻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突破,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今年的工作是整个发展中的关键之关键,今年的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就顺了,必须把破难攻坚作为工作载体,加大力度推进。

二、以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为抓手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

根据去年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的连贯性,年初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梳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今年破难攻坚新七大行动,具体包括土地开发提速、项目建设攻坚、以“亩产论英雄”振兴实体经济、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拆违美化推进“六城联创”、市区交通畅通工程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七个专项。

七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印发,责任书今天会上要签。市本级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责任,迅速组织开展破难攻坚行动,力争早出成效。其他各县(市)和有关单位也要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设计载体,开展“破难攻坚、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全市上下各方联动、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强大声势,扫除一切阻碍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力推进土地开发提速。深入推进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工作,确保年内1999-2010年转而未供土地供地率达到90%,超过规定开工期1年以内、1-2年、2年以上的供而未用土地开工(处置)率分别达到80%、90%、100%,用而未尽土地处置率达到100%。特别要重点解决村级二三产返还地问题,不能闲置浪费土地资源,更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所,今年村级二三产返还地都要用起来,有困难的可以帮助解决,也可以与市级国资公司合作开发,否则一律按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收回。充分利用温州的资源优势,争取瓯飞工程一二期同步施工,实质性启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今年下达给各县(市、区)的5.65万耕地再造任务必须完成,要手心向下、眼睛向内、内部挖潜。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农房改造集聚后连片宅基地复耕,解决农民进城的建设用地需求。只要项目包装好,批准了,就可以预先拨付使用建设用地指标,所以4月底前必须包装2万亩的增减挂钩土地项目,今年必须包装出7万亩增减挂钩土地项目,解决未来3年的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指标。温州有160万农房,按户均三分宅基地计算,有近48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如果每年能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包装2-3万亩,就相当于每年省里给温州的土地指标。现在各县(市、区)重视程度还不够,分管县长带队4月底前必须把项目包装出来,这是硬任务。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攻坚。加快城市平台、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限额以上投资率达到55%,产业性投资占比40%以上,市级政府投资500亿元。今年市级19个国资公司、4个功能区和有关市直部门都有建设项目任务,必须按照规定工期进行考核,有关部门配合情况也要纳入责任范围。现在整个建设速度太慢,很多工程项目8年都没有建成,这是奇耻大辱。必须加大推进力度,深化“拔钉清障”、“除恶治乱”行动,钉子要拔,拦路虎要打,全力扫除影响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对市级部门项目建设要有明确要求,前年成立的国资公司,今年投资额必须达到10亿元,达不到的就整体降格为二级公司;市级机关部门刚性任务没有完成的,一律取消评先资格。同时,通过去年的乡镇撤扩并,每个中心镇的能力范围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向小城市、大都市功能区转变。但上一轮调整主要是依据文化、地缘、历史沿革,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检验,还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接下去调整的依据就是投入。按照“十二五”投资1万亿元、常住人口914万,人均每年投资额在2万元左右才能完成投资任务,跟上面上的发展水平。对中心镇来说,有些投资是市县投资,所以中心镇的人均投入应该在1万元左右,投资率达到25%,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去年全市51个中心镇,投资率低于25%的有26个,其中有10个甚至连25%的一半都没达到。一种可能是中心镇的领导班子对投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地方不具备建设中心镇的条件,没有投资需求。今年1-2月,温州有2个中心镇没有投资,有的中心镇只有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投资。如果再不重视投资,就没必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为你已经成为这个镇发展的拦路虎;如果怎么抓投资都抓不上来,没有投资需求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中心镇就应该调整,因为它不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所以,今年中心镇和功能区要加大投资推进力度,多换脑筋少换人,不换脑筋就换人。

(三)全力提振实体经济。各个平台包括中心镇、功能区、工业园区、开发区、高新区要加快开发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土地供应。今年力争通过海域使用权直通车等各种方式,使产业供地达到1万亩。同时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借助这次金融体制改革,充分用好这次金融体制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政策,带动整个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最终会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让这次改革试验区的效用最大化。加快对存量土地开发进度,由于对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过紧,现在很多违章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除机场限高、道路河道、公共空间退让之外,工业用地容积率要放开,推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今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亩产论英雄”,把每亩地都变成“高产田”。根据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现在全市工业用地平均每亩税费为10万元,高低相差甚至达到上百倍,有的土地根本没有产出。所以,要按照亩产水平划两道线,一道是亩产水平在20万元以上的作为优秀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土地优先供给,同时要进行特别保护,不得借指导检查之名扰乱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经过批准去指导检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一次警告,三次就地免职;另一道是亩产水平在5万元以下的作为重点帮扶类企业,强化“三保”倒逼,多去帮扶督查;通过抓两头,好的重点扶持,不好的重点帮扶,促进处于中间的企业加快提升。

(四)全力抓好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房改造集聚。城中村、城边村是城市脏乱差的源头,城中村不改造,城中村的居民生活难改善,城市也转型发展不了。今年要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并同步推进城郊村、城边村改造。以城中村改造为龙头,推进面上的农房改造集聚,今年各县(市、区)必须完成5%的农房改造集聚任务。同时要加快“三分三改”步伐,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确保全市80%的行政村完成股改任务;组建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年内完成试点县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任务。

(五)全力抓好拆违美化工作来推进“六城联创”。今年除了沿路沿河、侵占公共空间之外的企业违章,主要通过改造提升解决;农民的加层违章,主要通过农房改造集聚解决;剩下的市区违章,年内要确保再拆500万平方米,同时各县(市)要同步推进,完成1500万平方米的拆违任务。坚持拆绿结合,年内建成城区绿地500公顷,城市绿道306公里500公顷,新增人均公园绿地4平方米,以绿化巩固拆违成果。在今年的绿化过程中,在增量的同时要注重提质,提升绿化档次。推进街景立面改造、橱窗亮化、店招美化和“祛疤栽花”,包括路面破损、人行道建设等都要列入城市改造,全面推进城市美化。同时推进城市的旅游化改造,以游客眼光来审视城市,变过去的景区游为城市游,实现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城融合,使城市任意一点进行360度环视都看不到不舒服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改善本地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六)全力实施市区交通畅通工程。现在温州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行,行路难是重点问题。所以当前的重点任务是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同时坚持远近结合、建管并重,今年要着力推进交通治堵的重点工作,开展“建环线、打卡口、接断头”活动;加快城市绿道建设,让自行车特别是步行成为老百姓上下班、休闲散步的出行方式;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加快公交体制改革,推进公交一体化;治乱当用重典,没有严管就不可能有秩序,要强化城市交通管理,提高道路见警率,加大路面巡查执法力度;“四小车”整治以后,老百姓反映短途出行不便,所以3月底前街道社区的小巴士要开通,先试点再逐步推广。

(七)要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层层报难题、级级攻难关的要求,每月上报条块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梳理分解以后,分类处置,综合施策,集中破难,力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到80%以上。

三、破则必胜,确保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取得实效

破难攻坚抓落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作风和制度保障,营造浓厚氛围,确保七大行动取得明显实效,以七大行动为突破,推动面上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里已经成立由我和陈金彪市长总牵头的破难攻坚大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分管领导牵头的七个专项行动小组和舆论宣传、作风建设与督考、维护稳定三个工作小组。各地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条块结合,联动推进。

(二)强化责任落实。七大行动的每个专项都有一张任务表,温州日报每个月都要用专版公布七大行动进展情况,公布部门、区块和领导牵头的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到位和任务落实。

(三)强化制度保障。要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权力下放,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责权利相一致,提高办事效率。今年放权的标准就是“四个凡是”,凡是老百姓要办的事都在社区办理,凡是企业要办的事都在功能区(中心镇)办理,凡是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没有权限办理的,全部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政府出资的就由哪一级政府审批,今年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检验部门放权有没有到位。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拥护就是我们最大的执政基础,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就是我们最大执政能力。我们是人民公仆,要对老百姓和企业进行贴身的保姆式服务,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四)强化考绩考核。完善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今年对县(市、区)的考绩主要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三大块;对市直机关部门的考绩分为基本考核和创先争优考核,基本考核包括“三生五感”指标考核、“五型机关”考核和综合评价,创先争优考核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和管理创新项目。健全“六督联查”制度,加强考核督查力度,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五)强化作风建设。作风建设要形成倒逼机制,以工作倒逼工作作风建设,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审批权限下放,提升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

(六)营造浓厚的氛围。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会后要把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特别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好的典型经验要及时在报纸上介绍,不好的要进行曝光。同时要发挥好市民千人监督团的作用,实行老百姓监督与媒体互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加快转型发展,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抖擞龙马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各方合力,强化破难攻坚,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陈德荣同志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陈德荣同志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刚才,彭佳学常务副市长通报了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王昌荣部长宣读了政府机构改革相应的人事安排,赵一德市长作了非常好的动员报告,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方向、具体内容和下步工作要求,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三大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温州推进经济、社会和政府“三大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人口普查显示,温州常住人口达912万,居全省第1位,居全国第12位(不含直辖市),说明温州已进入大都市的行列。但去年温州的人均GDP仅为杭州的一半,处在全省后列。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经济转型升级缓慢,产业低小散问题突出。这不是温州人没有钱,而是原来的环境不佳所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温州企业家积累了第一桶金,亟需产业转型升级,但本地难以提供更大的空间,难以提供形成产业链规模优势、竞争优势的平台,因此大量民间资本就被招商引资引到外地去了,本地变成了创业型企业的孵化器,始终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一方面是企业转型升级亟需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是温州数千亿元的民间资本像幽灵一样在全国游荡,在本地却难以落地。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30亿元,在全省排名靠后,投资率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样的投资总量对温州转型升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现在温州不是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是高端产业转移出去、低端产业留在本地,长期积累下来导致了整个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出现这种状况,关键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

现在,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消费结构中,温州已经跨过了温饱小康阶段,进入“住、行”特别是“行”的阶段。温州每百户家庭拥有小汽车量是全省最高的,老百姓的出行需求也是全省最高的,而出行就是老百姓从家庭小环境进入外部大环境。在进入外部大环境以后,环境消费和体验型消费就成为民生的最重要部分,环境也就对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带来了决定性影响。去年以来,我们部署开展“六城联创”和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就是抓环境。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和城市形象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打造公共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十二五”时期最主要的、核心的工作,这就需要政府转型。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生产型政府,因为整个经济发展都掌控在政府手中。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是建设型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微观经济领

域的控制。而温州由于地缘关系、历史延续等因素影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比较弱,同时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开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温州模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市场经济发展进入相对高级阶段,开始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使得创新要素供给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但当前温州创新供给不足,原因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导致环境不佳,难以集聚高端要素,难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所以,必须以社会转型、以公共环境的营造来推进经济的转型。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必须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来实现政府转型,推进社会转型,最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次机构改革最本质的内涵就是从推进生产型、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以政府的公共品特别是环境这个最大的公共品供给来推进发展、改善民生。

二、以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从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转变为与处于高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适应、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

(一)要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环境营造转变。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还是比较习惯于过去的工作方式方法,作风非常深入,经常下企业调研、指导工作,但实际上对企业的了解能有多少?对一家具体企业来讲,几年难得去一趟,到那以后听了汇报,发表一番高谈阔论,说得好听一点,相当一部分只能是比较空洞的东西。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企业家把几千万上亿的身家资产都投在企业里面,可以说是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寝食难安,他和他所招集的一班人才对这个行业的钻研、对市场的了解一定更深入、更准确,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也一定更强。所以,政府部门要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改变过去保姆式的服务,这些服务并不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的。应该更多地从微观指导企业转向宏观环境营造上来,以环境营造来推动和倒逼企业转型发展。这次机构改革以后,各部门的专项资金要从过去扶持企业具体项目中跳出来,不要再补贴到企业微观层面。政府财政的钱是全体纳税人所有,拿财政的钱补贴给企业的具体项目,就会带来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因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容易引发很多问题。只有从具体的微观项目管理转到宏观环境营造,设定统一的准入门槛和标准,打造公共的产业集聚区和技术服务平台,对所有企业才是公平的,而且才能为所有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企业只要能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善待员工、不污染环境、生产的产品不对社会带来危害,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企业,政府不要介入太多。政府一方面营造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就是要加大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对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惩处。但这种惩处也一定要体现一致性,要体现公平性。

(二)要从高层管制向基层服务转变。经济的自由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体制是计划经济的象征,实际上现在离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相当距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带来经济运行上的不自由,造成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的不能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这些都阻碍了经济发展。在经济管理中,层次越高,离市场和企业就越远,服务就变成了管制。经济管理权限一定是层次越低越好,这样才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使基层在为企业服务中起基础性作用。去年以来,我们推进市区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前段时间又实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下步建设“1650”现代化网络型大都市的基础性节点和平台就是中心镇和功能区。所以,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市级机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县级机构改革和中心镇、功能区的机构改革问题,其核心就是职能转变。要加大权力下放力度,加大财政分成下放力度,使基层责权利相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强的服务能力。

(三)要从政经合一向政经分开转变。过去的条块分割阻碍了要素流动及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去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轮国资体制改革和国企整合,但还要加大力度推进第二轮整合,真正实现政经分开,防止以权经商、以权谋私。要在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组织“转并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三分三改”。其中最基础的是要解决政经合一问题,实行政经分开,以解决基层的经济发展问题。

(四)要从管办合一向管办分离转变。中央已经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问题,在分类基础上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从政事合一到政事分开的转变。这轮机构改革主要是政府行政单位改革,下步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现在凡是政府从事的领域都是老百姓不太满意的领域,包括上好学难、看病贵、出行难、公路收费高等。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事合一。因为过去提供公共品的门槛是封闭的,只有政府这一个主体,这种政事合一的体制阻碍了社会化、多元化的公共品供给。一方面是政府投入不足,很难把所有的问题都大包大揽下来;另一方面又没有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社会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竞争。所以,要建立现代事业制度,政府从公共品直接生产者转为购买者,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投入公共品生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在生产环节实行充分竞争,以竞争提升效率。

三、以有力举措确保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完成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总的要把握“五句话”要求:方法必须明确,措施必须有力,行动必须迅速,方法必须稳妥,成果必须圆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这次机构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改革方案,确保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

(二)抓紧衔接,有序推进。当前抓投入建设发展的任务紧迫而繁重,而且这次机构撤并的力度比较大,必须把机构改革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工作不断、秩序不乱、队伍不散,而且要通过这次改革来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和服务质量提高。

(三)顾全大局,严明纪律。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升效能、促进发展,所以各级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做好各方面工作,同时不能突击进人、突击提干、突击发钱、突击花钱。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纠正整改。审计部门在这次机构改革之后,要对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确保各项纪律落实到位。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转型,具有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重大意义。希望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同心同德,锐意改革,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确保圆满完成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加快温州转型发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陈德荣同志在2011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的总体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切实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主线、主题和主抓手,迅速掀起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全力推进今年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温州“十二五”科学发展新局面。

已经过去的2010年,是温州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局面平安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926亿元,同比增长 11.1%;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9亿元,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增长13%。

在这一年里,我们针对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差距,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精心组织开展“互看互学”和“互学互比”活动,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针对长期投入不足的状况,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狠抓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与重大项目推进,以项目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在全市形成共识。针对投资环境不佳的实际,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切实加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公共制度供给不足的制约,着力深化市区体制、建设体制、国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市区财政体制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办法,撤消市级指挥部,组建10家投资建设集团公司,大幅缩短政府和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针对城市化不足、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的现状,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制定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针对民生满意度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着力强化转型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全市上下精神状态更加振奋,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充满期待,这为推动新一轮发展集聚了能量、增强了动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在此,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温州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描绘了温州“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确定了2011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抓好各项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干好今年、决胜“十二五”,重中之重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投入上下功夫、求突破,要以投入的实际成果促进环境大优化、民生大改善、发展大转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强化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只有持续有效的投入,才有持续的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的积累、投入、产出、转化的过程。在工业化社会,实物资本投入的扩张造就了一半的总收入增长。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大国的兴衰看,有效的投入是保持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期,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长达两三百年的持续发展过程,而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竞争和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巨大时空压缩之中,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完成人家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实现赶超发展和现代化,就必须强化投入。

从全国各地和省内兄弟城市的发展看,扩大投入是领先全国、争创一流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经济圈的发展,还是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每个区域的大建设大发展都是由大投入支撑的。近十年来,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投资率都在45%左右。2010年全国的投资率是69.9%,天津是71.5%,江苏是56.7%,浙江是45.9%。

从温州的发展情况看,投资率也是决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从启动民间投资起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温州投资率提高幅度比全国全省高5个百分点左右,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比全国、全省分别高8.9和4.6个百分点,居全省11 个地市之首。但自2003年以后,温州投资率从37%下降到2010年的31.8%,而同期全国投资率从40.9%提高到69.9%,全省投资率维持在 43%以上,期间温州经济年均增速仅为12.1%,比全国仅多1.7个百分点,而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GDP增速有28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温州低于全省0.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由全省首位后退到全省末位。2009年全省考核,温州的发展水平指数居全省第10位,发展进程指数居第11位,发展综合指数居第10位。之所以如此,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温州新世纪以来长期投资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要求看,增加公共品投入是提高民生满意度的基础。2010年我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讲,老百姓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穿住等物质品消费,消费正从私人品消费向公共品消费升级。但由于我们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不足,老百姓的公共品消费满意度非常低,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行路难、停车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都很突出,特别是我市现在家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接近40辆,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等公共品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温州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突出矛盾。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最终要讲究供需平衡。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可以创造供给,没有公共品投入就没有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就不可能有民生的改善。2009年发布的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省11个地市中,我市的民生改善水平指数排在第10位,民生调查满意度指数排在第11 位,民生综合指数排在第11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政府在公共品领域的投入不足导致供给短缺。

当前,温州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慢、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强,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因此,市委提出要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温州转型发展的战略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来抓,今后五年要确保每年投资率都达到50%,“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万亿元。确定这个目标,既是合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从全国看,现在平均投资率达到69.9%,远远超过了50%,从温州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和民生建设欠账太多,无论是加快即期发展,还是弥补历史欠债,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投入力度。否则,错失了机遇,温州就不可能赶上其它地方的发展,就会在资源要素稀缺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新一轮发展中被边缘化,这不是我们温州老百姓之福。

现在一些同志对温州强化投资是不是符合中央精神存有疑虑,认为温州大干快上的氛围与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相符。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央政策针对的是全国近70%的投资率,而我们温州的投资率只有31.8%,比全国、全省分别低38.1和14.1个百分点,而且已经连续十几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贯彻中央精神必须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实际上,我市很多项目现在都还处在前期,启动都要在今年下半年,真正大干快上要在今后三五年。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在抓投入上,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不能要快的时候比人家慢半拍,慢的时候比人家慢得快半拍。如果现在不谋划好今后的发展盘子、不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乘势而上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不但即期发展会滞后,而且一旦中央政策放开,我们就又会措手不及,远远地被人家甩在后面。

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强化投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强化投入作为今年工作的主题,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主线,作为改善民生的主阵地,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主抓手,作为检验各级干部能力水平的主战场,凝心聚力抓投入,全力以赴抓投入,在全市上下形成抓投入上项目、优环境促转型的生动局面。

二、全面兴起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投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推进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必须切实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带动全社会投入。要从强化政府投入入手,推进政府转型;从强化民间投入入手,推进社会转型;从强化产业投入入手,推进经济转型。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发展。

(一)强化政府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转型。温州投入少,关键是投资环境不佳。而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难以依靠社会和私人投入来供给,所以改善环境必须依靠政府投入。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制造财富,百姓享受生活。要全面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做好政府该做的事,发挥政府投资的先导性作用,为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提供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突出抓好发展平台建设。要全力以赴推进以瓯飞工程为重点的海涂围垦和山坡地开发,整合山海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全力以赴抓好中心城市和“1650”大都市区建设,统筹区域城乡,打造全域发展新平台。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区与开发区、撤扩并以后的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空间和载体。

(2)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问题不解决,要素集聚就会受到影响。要以温州港、国际机场、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和环保、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一批城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能级。

(3)突出抓好“六城联创”。按照“洁化、绿化、文化”的要求,切实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和全民植绿护绿工作,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改造,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等“三体系一名城”建设,全面优化城市形象环境。

(4)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全面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加大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事业投入,强化基本公共品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二)强化民间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城市化是现阶段社会转型的核心,城市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领先的水平,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半城市化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是城市的布局不合理、建设的档次品位不高,现在温州虽然形成了大都市的雏形,但这艘航空母舰是由小舢板拼凑而成的,整个都市区基本上就是绵延繁乱的村镇带,最好的地方像欧洲,最差的地方像非洲。所谓的农民进城,即使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城中村、城边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半城市化问题,提高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除了需要战略思路创新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增加投入;除了强化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平台建设之外,更关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进城的积极性,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形成全社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的合力。

(1)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构建“1650”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和相应的体制机制支撑。各县(市、区)要抓紧完成乡镇撤扩并方案,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向大家讲清楚,行政区划调整是切实维护并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是更好地发挥干部队伍作用的有力举措。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中心镇发展,既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又在原有乡镇所在地保留办事处,使村民原有的权利不减少、有保障,同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可以更多地分享城市化的红利。广大干部保持级别不下降、待遇不减少、作用有提升,原有的政策延续保留,干事的平台更大,专业化水平更高,更有利于发挥作用。要通过宣传发动、强化纪律、落实措施,切实维护乡镇撤扩并期间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乡镇撤扩并任务。

(2)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和“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一镇一项目”的要求,抓紧着手制定中心镇“1+X”城镇规划,同步制定出台农房集聚改造政策,组建中心镇新市镇建设公司,加快推进农房集聚改造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进城投资建房安居。

(3)切实加大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投资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房地产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老百姓居住的需求,房价收入比过高成为制约温州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成为群众呼声最强烈的热点。根据温州城市发展实际,每年住宅用地需求在 2000亩以上,但近几年我们的实际供地量都只有几百亩。加快城市发展,增加房地产供给,降低房价收入比,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是温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土地投放,扩大房地产投资,切实把房价收入比降下来,真正使房地产行业成为利国利民的支柱行业,成为推动温州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强化产业投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关键靠增量投入。要把投入作为保持即期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坚持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切实加大产业投入力度,以大投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1)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投入空间很大,要充分发挥温州商业气息浓、营销网络发达、生态条件优越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导在外温州人回归的力度,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发展,加快金融、物流、商贸、旅游、健康、休闲、文化创意等重点行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2)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制造业。制造业投入是主体,要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文化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三保”倒逼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投入,推进企业提升发展。整合利用国内外和世界温州人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我市制造业优势向研发和设计等技术优势与品牌和渠道等营销优势提升。#(3)着力提升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投入潜力大,要按照“六次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三、全面落实强化投入的保障措施

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必须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体制保障和工作保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的投资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投入,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城乡统筹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等十大体制改革,全面理顺体制机制,为强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十大国资公司的清产核资和增资,今年上半年散落在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都要完成整合任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要组建相应的投融资公司,同时要扎实推进县(市、区)国资体制改革和中心镇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市、县、乡镇三级国资运营体系的强化和建设,以国资公司为载体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确保政府投资落实到位。完善审批制度改革,今年上半年要对各项审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认真评估,真正落实到位。

(二)加强要素保障。主要是资金和用地保障问题。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克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确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借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理念。发挥规划是第一财政的作用,强化城市经营和土地开发,加强银企合作,用好现代投融资工具,拓宽民资进入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聚民资、招央企、引外资,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三资齐上,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十大国资公司6000 亩存量土地,按1000万元/亩计,就是600亿元,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可以放大到1800亿元。在用地保障方面,从长远看,温州的空间拓展潜力非常大,通过海涂围垦、山坡地开发利用和农村建设用地置换,解决建设用地应该是没问题的。今年的土地指标问题,要着力抓好近10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落实,积极争取省重点项目戴帽指标,用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切实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三)强化工作抓手。市委市政府已就今年的建设发展设计了系列载体,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抓“三大平台”建设和“三保”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主要抓好“双十工程”,城乡统筹改革试点主要抓好“四个一”,部门工作主要抓好“十大项目”。要坚持一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明确一个载体、一个载体落实几项具体措施,认真策划、组织和实施一系列工作载体,全面推进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促进投资建设发展细化具体化。

(四)加大考绩力度。今年市委3号文件明确了考绩法,50%的投资率,没有达到的不能评先。考绩要跟干部的使用挂钩,市里在研究绩擢法,就是根据考绩的实际结果来提拔使用领导干部。一是考绩择才。市委将在考绩优秀的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中选拔优秀县处级干部向省委推荐,在考绩优秀的副县处级干部中选拔部分正县处级干部,在考绩优秀的地方和部门单位的中层干部中选拔部分副县处级干部。二是赛场挑才。对乡镇(街道)和功能区,设立几个重点工作竞赛平台,制定一个选拔干部的办法,在考核优秀当中选拔副县处级领导干部。三是挂牌招才。对一些急难险重、创新性强的重点工作,通过“挂牌招标”来公开竞选副县处级干部。变过去“相马制”为“赛马制”,变过去“考官制”为“考绩制”,以业绩来竞争,真正形成褒能奖优、罚懒治庸的鲜明导向。

(五)营造良好氛围。要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把机关价值追求、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具体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立即办理、限时办结”的即办制,倡导形成“每日事每日毕”的良好风气,杜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滥竽充数。要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公务员精神和良心自律,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全体公务人员的干事准则,提高机关办事质量和效率。扎实抓好中介机构和招投标市场清理规范工作,深入开展“清障除污”行动,净化工程建设环境。全面依法开展“拔钉破难”行动,扫除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做到“基本利益要保障、程序要合法、措施要有力、行动要坚决”,切实为扩大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同志们,新的使命激励我们奋斗,新的目标在召唤我们前进。现在,进军曲已经奏起,动员号已经吹响,开工令已经下达。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全力以赴抓投入,确保夺取“十二五”开局的新胜利,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加快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党委书记赵德武同志在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赵德武同志在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4月17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刚才,立英部长宣布了部党组关于我校校长的任免决定,宗益同志就任我校校长。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班子全体成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完全拥护部党组的决定;对宗益同志就任我校校长、成为一名西财人表示热情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感谢重庆大学为我们输送一名优秀的人才;同时我要感谢部党组、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以及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西南财经大学的大力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我校领导班子建设。去年12月,部党组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我校成为试点学校之一,这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我校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次校长公选,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生员工、广大校友也十分关心。学校党委严格按照部党组的要求,全力配合做好校长公选工作。在经过一系列程序后,今天宗益同志正式就任。

我们热情地欢迎宗益同志到西财工作。宗益同志德才兼备,年富力强,长期在综合性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和副校长,办学治校经验丰富。同时,宗益同志主要从事转型经济及增长、技术创新及管理、公司治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拥有多项学术荣誉,获得多项人才支持项 1

目,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宗益同志的经验、学识和水平。我相信,宗益同志担任校长,一定会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思想与活力。作为党委书记,我将和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全力支持宗益同志的工作,我也将努力为宗益同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希望学校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教育部党组的决定上来,全力支持宗益同志共同把西财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也相信,宗益同志一定会很快地熟悉学校的情况,成为师生员工尊敬的好校长。

从今天起,我也正式从校长的岗位上卸任下来,专心致志地履行党委书记的职责。令我感动的是,在我作校长近4年的时间里,部党组、省委省政府及各位领导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班子的各位成员尽心尽责,为我分忧解难;学校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所有的老师们,我最可爱的同学们,以及西财的广大校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此我深表感谢!在西财薪火相传的事业中,我将与宗益同志一道、与班子成员一道、与全校师生员工一道,与广大西财校友一道,共同接好西财事业的接力棒。

回望西财的历史,西财人一路走来,坚定执着,勇敢前行。历届领导和历代师生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赢得了西南财大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高度竞争、机遇无限、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西财未来的发展,是在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中的发展,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在开放时代迈向更高目标的发展。这些发展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珍惜大好时光、抢抓发展机遇,坚

持不懈地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地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不懈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携手同心,扎实苦干,加快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办好西南财经大学,是历代西财人不懈的追求与梦想,是时代赋予全体西财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刚才,立英部长在讲话中从三个方面对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立英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一定以部党组、省委省政府和各位领导的信任和重托为动力,以学校的宏伟事业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为己任,努力建设一个民主团结、开拓创新、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奋力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业绩,来报答教育部、省委省府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来报答全校师生员工对我们的支持与期望。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向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向王部长及各位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下载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副省长、市委陈德荣书记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5篇

    县委办通报 第12期 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 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21日) 编者按:根据县委主要领导意见,现将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

    年底在乡商大会上的讲话

    年底在乡商大会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老乡朋友们:2012年即将过去,年底工作繁忙,各位都能抽出时间参加这个会议,畅叙桑梓之情,共话家乡发展,难能可贵。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县委......

    陈金彪代市长在温商论坛第六讲上的致辞

    陈金彪代市长在温商论坛第六讲上的致辞 (2011-12-26,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下午好。 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今......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互看互学[五篇材料]

    陈德荣同志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既是今年县(市、区)“互看互学”的总结会,也是市直部门“互学互比”的动员会。刚才,大家观看了“学赶杭甬、比追青厦”专题片,......

    在纪念焦裕禄同志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焦裕禄同志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x周年,共同追忆他的模范事迹,深切缅怀他的高尚品德,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全......

    在纪念焦裕禄同志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x周年,共同追忆他的模范事迹,深切缅怀他的高尚品德,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全省上下掀起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

    李荣锦在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李荣锦同志在泗阳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就具体推进工作先讲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

    苗德广校长在学习陆荣飞先进事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苗德广校长在学习陆荣飞先进事迹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习“最美教师”陆荣飞先进事迹学习动员大会,学习他的感人事迹,弘扬他的崇高精神。刚才,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