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1大全

时间:2019-05-15 08: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1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1大全》。

第一篇: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1大全

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

1.概述

1.1 翻译研究概述

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语言转换技术性操作,与价值观和判断毫无关联。但近年来翻译研究的理论中心逐渐从静态文本转向动态文本。翻译的重点也已不再只是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而更强调翻译文本和翻译实践中蕴含的诸如意识形态之类的文化意义。研究翻译的学者们已经拓宽了研究领域,从单纯的翻译操作转向对翻译与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描写性和解释性研究。

1.2 北京奥运会研究

1.2.1 奥运会的政治研究

体育运动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政治元素。马(2008)曾指出“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增强人们的体质,就这一点来看毫无政治意义;竞技技术、训练方法、机械设备以及体育场所等设施也与政治没有关联。唯一能使体育和政治产生永久性互动的因素便是文化。奥运会“科学、民主、和平、友谊”的主题包含了人类共有的重要的政治文化要素。

邓(2009)认为尽管国际社会都极力反对体育运动的政治化,但是现代竞技体育和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她指出一些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已经将竞技场变为他们施展政治手腕,谋取政治利益的舞台。一些国家政府也将体育视为本国在国际政治中取得政治地位的有效手段。体育场甚至已经成为各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竞争对抗的战场。

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随着奥运会这项全球性赛事逐渐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并衍生出一些列的产业,它们已经与国家利益密不可分。因此举办奥运会能够为东道主在全球范围内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奥运会也会极大地刺激该国的经济。这使得申办奥运会不再只是单纯的体育事件而是为了维护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开展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工作。从申办、准备,一直到最终的成功举办,奥运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全方位工作。张(2010)回顾了目前研究领域存在的关于奥运的政治功能和所谓的奥运的政治

化的区别。一些学者认为“以实现奥运会的政治功能为目的的奥运政治旨在贯彻奥运精神,通过体育运动推动各国间的互相尊重,彼此帮助,平等交流以及友好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友好和平的新世界。从这点来看,奥运政治似乎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概念。相比之下,奥运的政治化则是政治干预体育的不良举措,企图将奥运会变成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因此是一个具有负面影响的概念。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奥运的政治化和非政治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人们所熟知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而是单一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间的关系。如果说人们采取某项行动来实现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这就是为奥运的非政治化所做的一项努力;反之,如果有人为了实现单个国家的利益而从事某种活动,这就被认为是奥运的政治化。

事实上,上述区别并未涉及这个问题的根本。我个人认为“奥运政治”和“奥运的政治化”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面和负面、对与错的区别。一切与奥运会相关的非体育性事物,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都源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的作用。陈(2008A)把奥运的政治化定义为旨在通过奥运会实现政治目的的行径,不仅仅包括上述所有的奥运的政治功能,例如“能够加快消除国际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增进国家的凝聚力,加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等,还包括“那些企图借助奥运会实现政治目标的活动,在实现其政治目的的过程中可能会阻碍奥运的发展”。

1.2.2 北京2008奥运会的政治化与非政治化

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完整地传达了奥运精神的本质和普遍的价值,即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它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这一价值观。从远古时期一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和为贵”等一直是中国人民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时所遵循的理念和理想,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的追求的梦想。这一口号将中国独有的意识形态与奥运理念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意识诉求。

陈(2008)列举了奥运会筹备期间中国媒体报道的西方国家将奥运“政治化”的举措,包括以西藏和台湾事务为借口的抵制活动,此类抵制活动批评中方因为石油利益而漠视达尔富尔以及苏丹的现状,并蓄意破坏火炬在西方国家的传

递。

中方反复强调将强烈反对将北京奥运政治化,并将上述所有事件归为 “将奥运政治化”— 这一说法往往带有贬义色彩。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予以厚望,希望能够通过精心的准备工作和精彩的体育赛事来实现一系列的目标,例如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增进国家间的交流和理解,加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理念,以强化以文化向心力为代表的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的居民素质,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一切功能都被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符合“奥运的政治功能”的,并且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换言之,它们不属于所谓的“奥运的政治化”范畴。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中国极力反对的西方国家所采取的政治行为,还是中国本身所开展的全方位的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都是希望借助奥运来实现其体育竞技的目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受意识形态驱使的,这一点在北京奥组委所做的各类文本的译文中得以体现。

2.翻译模式的理论研究

翻译模式指的是“对翻译这一过程的概括性描述以及为翻译行为而设定的一系列标准的操作程序。按照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L.Barkhudarov)的观点,翻译包括两个方面: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模式决定了翻译策略和翻译结果。翻译模式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描述实际操作中的翻译过程,接着进一步解释翻译的本质。但是绝大多数现存的翻译研究都只关注翻译的结果,无意识地忽视了对翻译过程的深入分析。

威尔斯指出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会仔细揣摩源语文本的主要意图。第二个是“再现”,在这一阶段中,译者将再现源语文本的意图。由此可见,威尔斯充分认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考会对翻译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对源语文本意图的分析是翻译实践中或不可缺的部分。他提出翻译时必须要考虑源语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但是他没有将文化、语境等因素考虑在内。(许2008)

借助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贝尔根据语义学、语用学、篇章分析、功能语法以及信息理论的基本原则,对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翻译的心理模式:1.源语篇章分析过程(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语

义表达);2 语义表达的综合过程(语用综合—语义综合—句法综合)。贝尔对翻译模式的描述和总结抓住了翻译的本质,对当下的翻译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翻译被诠释为一个包含客体(文本)、主体(译者)以及两者间互动的综合性过程。翻译更重要的是作为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结果。翻译模式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结合了对翻译过程和对翻译结果所做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究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将借鉴威尔斯和贝尔的翻译模式理论,探讨实际操作中的翻译过程并且比较初稿和终稿这两个版本的译文。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并且对比从初稿到终稿所做的数次的修改润色,本文旨在从词汇表、句式、语调以及译文的整体风格这几个方面来阐释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翻译过程的,并进一步解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权力关系。

3.奥运文本翻译过程分析

根据威尔斯和贝尔的理论,在此本文假设对翻译过程的探讨始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操作前,对源语文本主旨大意的思考。本文作者将模拟译者调查研究源语文本的意识形态语境并且利用译入语文本再现源语的意图。译者之所以要紧紧抓住源语的意图是为了结合预先设定的原则确定翻译策略,明确关键的用词方法、句法特征、语调、以及整体的风格,这样才能在源语设定的意识形态框架内找准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接着作者将会细致研究初稿的词表、句式及语调的选择、整体风格的审查并且通过与源语比较来分析译文中所做的有意的修改。最后借助译文所做的修改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对某位中国高层领导人在“北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2007年9月6日)庆典上所做的讲话进行深入分析。

3.1 对源语文本斟酌

3.1.1 主题

作发言人的中国高层领导主管残疾人事务。他在“北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上的出席以及所作的发言表明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残疾人的事务,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会像准备奥运会那样重视残奥会的筹备工作,这一点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这是源语文本的第一个主要意图。第二个重要意图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第一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并向外界展示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成就,借此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第二是重申中国将会举办一届精彩的残奥会的承诺以巩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3.1.2 谋篇布局

发言全文不过1000字,符合中国领导人在各类庆典上所作演讲的一贯风格,热诚、坦率、沉稳。在开头,发言人先向参加庆典的所有贵宾和友人致以热烈的欢迎。接着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长足发展。他总结了中国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在体育竞技领域所作的成就。在讲话的第三部分他重申了中国对举办一届精彩纷呈残奥会的承诺,并列举了中国为了确保北京奥运顺利所采取的措施,借此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竭尽全力做好筹备工作的立场。最后这位发言人向大家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增强了庆典欢快的气氛,简洁有力的结束了讲话。

3.2 初稿翻译

负责初稿翻译的译者尽心尽责,综合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完成这项工作。初稿体现了译者对原稿的个人理解以及在处理个别文本片段时的个人偏好。译者的翻译手法反映了个人的意识形态,这些都体现在他的遣词造句,所选的语调以及整体风格中。3.2.1 词表的选择

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对重要的词汇和表达做一些准备工作。通过参考以往对于类似文本的翻译并从结合自己之前的翻译实践中的经验,译者确定了某些表达和词汇的译文,例如:

很明显,部分上面所列举的表达是直接从一些负责为相关术语设定标准翻译的权威机构借鉴而来的。比如,例7和例14出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例17、19和20则来自北京奥组委。在翻译这些表达时,译者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是局限于超文本范围因素的意识形态范围。另一方面,像2、3、6、8、18等例子则是译员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偏好从若干个备选表达中选出的,而在4、9、13等例子中,译员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的并在译文的末尾附上相应的说明。对于例4的处理,译者认为针对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淡化处理那些带有源语意识形态的称谓语,因此应该略去此类称谓;对于例9中文化词的翻译,译者认为我们应该用一个通用的概念词带过而不应直译;针对

例13,译者在文末的说明中指出因为国家机关文件中的“残疾人文化发展”更多的是指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教育,因此译员将其译为“文化活动”;在例21中出现了两组意思相同的词语,为了使译文简洁流畅,译者略去了其中一组。总的来说,译者比较偏好归化的译法。除去那些由超文本或文本限定因素,译者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尽可能减少源语文本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译文的影响。简言之,个人意识形态偏好以及文本和超文本因素对初稿词汇选择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3.2.2 句式的选择

译者对句式的选择深受源语文本句法结构的影响,他希望译文的句式结构能让与原文保持一致。尤其是在处理动词连用这一典型的汉语句法结构时,译者力求与源语文本的句法特征保持一致。当然译者对译文的句式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在例2中,译者将名词性短语转化为动词短语;在例4中,译者选择使用被动语态来代替主动语态;在例5中,考虑到汉语是比较特殊的隐性谓语句法,译者决定使用主动独立从句。总的来说,源语文本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译文句式结构的选择影响巨大。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译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偏好来作出具体的调整。3.2.3 语气的选择

鉴于该文本适用的场合庆典,主题又是向世人展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长足发展并重申中国对举办一届精彩残奥会的承诺,源文本使用了大量褒义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手法来赞扬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传达主流意识形态。从上表所列的例证可以看出,译者在译文中继承了这种意识形态。他尽可能地以直译的方式来处理这类描述性成分,借以营造一种褒奖性的语篇氛围,在例1、3、4、5、7中就是如此。同时,译者也认识到如果将汉语中那些繁复的修饰,华丽的辞藻一五一十地直译成英文,那译文就不符合目的语文化务实简洁的风格。于是,译者简化处理了某些术语,比如在例8、10、16中。总之,译者在尽量保留汉语原文热诚、赞赏性语气的同时,又设法将译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综合考虑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译者完成了两者之间的平衡。3.2.4 风格复核

在文本的整体风格方面,译者注意到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

作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了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程度。对于例1,译者在注脚中提出这样的反问:在一个关于残奥会的讲话中过多的强调社会和经济贡献,而对体育方面的贡献一笔带过,合适吗?尽管对源语文本有诸多不满,但是碍于超文本因素的限制,译者不能进行删减、修改或者擅自增写。他能做的只是根据原文来进行翻译。例如,在处理官方发言这类带有典型句式结构的汉语表达时,他能做只是运用“with...with...”这类句式来规划处理从而淡化这种文体风格上的不协调,而不能消除这种官僚化意识形态的痕迹。

3.3 集体讨论,修改润色

为了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可接受程度,译者在翻译初稿中融入了自己对源语文本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个人的意识形态偏好以及对源语文本意识形态因素的综合考虑。初稿在完成以后将提交给由源语文化的翻译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审查并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及之后的反复修改中,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偏好将被删去,别的成员的意识形态。总的说来,小组讨论的意义在于通过互相探讨来来抵消个人意识形态,强化对原语文本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更多地考虑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语境。

3.4 专家审核,最终定稿

在几轮讨论和反复修改之后,译文将由大家公认的精通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的翻译专家来做终审并定稿。通过对比初稿和终稿在措词、句式结构、语调和整体风格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对意识形态的考虑。3.4.1 措词方面修改

从终稿中我们可以得出,除了对一些常犯错误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略作修改,那些从权威翻译机构借鉴而来的表达基本没有变动。这说明无论是初稿的译者还是负责终审和定稿的专家都严重受限于超文本因素的意识形态影响,以至于他们无法在翻译过程中表现自身的偏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初稿中译者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偏好而从备选表达中选择的翻译在终审时被专家摒弃,因为后者认为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才是真正重要的。在例2中,初稿译者认为由于演讲的听众都带有高贵头衔,所以他使用了“honorable(尊贵的)”一词;但是负责终审的专家认为如此称谓与奥林匹克“人人平等”的理念不符,所以最终使用了“respected(尊敬的)”一词。在例5、7、14中,那位专家采用了归化的手法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程度。相比于直译完成的初稿,终稿更为简洁通俗,更容易为目的语文化读者所理解。在例3、8、12和21中,初稿

译者过多依赖个人意识形态来处理文本,终审和定稿专家做了大幅调整,使译文更符合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例3,终审和定稿专家注意到现场的听众有的来自目的语文化,有的来自源语文化,因此他选择了直译的手法而并不是淡化处理那些意识形态表达,这样不仅顾及了源语和目的语的听众也更符合源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例8中的文化词,终审和定稿专家认为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类表达在源语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因此他采取归化译法修改了初稿,使这层意义更为清晰。这样就兼顾了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需求。例11和例20的翻译则明显顺从了原语文本的主流意识形态,译者尽可能得营造一种赞赏和欢快的庆典气氛。

对例1、4和8的修改采取了归化策略,以增强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程度。对于例9、19和20中特殊表达的归化处理则淡化了源语文本所传达的官方意识形态色彩;而对例10所做的修改则使译文的整体风格更符合演讲文本。对例11的修改使原文的意义更加明确。对例13和15的修改则是为了改正初稿中的误译,做到让译文尽可能准确无误。对例16和17的修改增加了修饰成分,很明显烘托了演讲的褒赞气氛,更好地传达了源语文本的意图。

总的来说,跟初稿译者相同的是,终审专家也更倾向于使用归化译法。但是这一倾向有两个限制因素:第一,超文本和文本因素限制了译者个人因素对译文的影响;第二,源语文本如果包含某种明确的意图,终审和定稿专家下意识地服从源语文本的意识形态并同时考虑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接受程度。3.4.2 句子结构调整

终稿的修改原则是更多运用归化译法来提高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可接受程度。在对例1的修改中中使用了动词短语,使得译文的整体风格更加符合目的语文化的需求。同样,受源语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源语文本中也出现了很多动词并用的例子,比如例2.这类动词在终稿中都被独立的从句所替代。例4和例9中的被动语态被改为主动语态,突出强调动作的主语,句子的语气也更加积极主动了,充分传达了原文的意识形态。例6中的增译是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源语文本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例7中,译文把原文的句子结构调整为主从句结构,调整了句子的重心,更加准确地表达了源语文本的意识形态重心。在例8中增加了“with”一词使原文“share„with”的结构更加完整,与前文中的

“send...to...”结构相对应。这样会更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篇章风格。例10的翻译是初稿对于官僚化文本的直译,终稿的修改采用了归化的译法,增加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接受程度。同样的,例11的翻译就是译者平衡完全表达源语文本意图和综合考虑译文的可接受程度两种需求的结果。终稿使用了大量的动词短语,更加生动地表达了源语文本的意图,同时也丰富了译文的内涵。3.4.3 语态的修改

篇章的语调是指由措词、句式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感情色彩。终审者充分考虑到了源语文本的意图和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语境,准确地抓住了译文的语调。例1表明,做到适度地表达感情而不是过度热情这点十分重要。因为毕竟中国领导人所做的演讲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热诚但不失沉稳。正如前文所述,在例2中,终审专家充分认识到所选词汇的感情色彩的重要性,因此决定采取通用的译法。例

3、例

5、例7不是发言人不愿提及的事实就是他过分夸耀的事实和承诺,因此在翻译中采取了省略的方法。终审专家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想表达的成就的同时又增加了许多修饰成分来扩充文本的内涵,在例6、8、9、10、11和15中都是如此。对例13的修改体现了这位专家的严谨,他运用了表示适度承诺的“ensure”替换了带有强烈感情的“guarantee”,这也说明了他处事沉稳的作风。此外,他还将例14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传达了源语文本中想要表达的那份自信。3.4.4 文本风格复核

对于译文的整体风格,终审和定稿专家刻意地淡化了源语文本的官僚色彩。他注意区分了官方意识形态和源语文本的主流意识形态(后者包括前者,前者是后者的典型反映),并且归化处理了官派措词和句式结构,提高了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此外,由于终审专家并不能够大幅调整源语文本的整体风格,他只能尽力在完全表达源语文本意图和增强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程度之间寻求平衡。

4.结论

无论是初稿还是终稿,所有与奥运会相关的译文都受到超文本和文本因素的限制,因此译者和终审专家都必须在文本和超文本因素设定的范围和规定内开展翻译活动。初稿译文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意识形态偏好,然而,经过反复的修改

后,影响译文的主要因素变成了对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考虑。总之,在翻译奥运文本时往往采用归化策略,但是有一个前提: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文本的意图。原文中的官方意识形态是源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但是,中国为实现北京奥运会“逆政治化”而做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的努力,于是实现“逆官方化”就成为了汉英翻译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前提下,译者的首要目的是全面充分传达源文本的意图。同时译者还应综合考虑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可接受程度。因此,终稿也可以看成是妥协与协商的产物。在不严重影响源语文本意图传达的前提下,译者应当采用归化译法,这实质上也体现了中国的一个意图:向世人传达中国愿与世界接轨,按国际规则办事的态度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

第二篇:语境因素对汉英翻译措词的影响

(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超人文化”的起源和会视角下的分析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中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中英婚姻观对比(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

从《河东狮吼》与《套礼服》的对比中分析中美婚礼的差异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Scarlett的人物形象分析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美国电影中的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从思维模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酒文化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论《飘》中斯嘉丽的进步女性主义思想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 84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86 语码转换的面子维护策略 87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89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91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93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94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95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96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97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99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01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10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3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思想 104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教学设计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106 On Morality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107 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108 金钱决定婚姻 10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112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

公众演说中修辞人格的研究——以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 114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116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118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119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121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123 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 124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126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128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29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130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131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 133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 134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 135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37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139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41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42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143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45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146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147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48 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150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151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152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153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154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15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父子冲突

156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157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158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159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160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161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162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163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的语言魅力及梭罗的思想 164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65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166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67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168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69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170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71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 172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173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74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75 从韦恩布斯的修辞理论角度分析《爱玛》中的修辞手法 176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177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178 论《红字》的模糊性

179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180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181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18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83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三对人物关系及其象征意义 184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185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1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7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18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9 论海勒《约塞连幸免于难》的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反讽 190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9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192 浅析旅游景点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9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94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95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196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97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9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199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200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第三篇: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段历史,我们探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指导以后的道路。一个人的错误,一代人的浩劫,对祖国的“单恋”,大历史中小人物命运的体现,《苦恋》这部电影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的画家,一生却遭遇无数悲惨,他到死也不明白——“谁会想到爱祖国还犯错?”使他失望的应该不是这个国家,而是其意识形态。片中直面了很多大陆电影中无法触碰的话题,一些台词,一些画面,一些细节,一些诗句,充满了寓意。弘一法师一句“尘世间有许多事情的结果和善良的意愿是相反的”,几乎可以算作是“苦恋祖国”的总结,又或是对40至70年代中国历史的总结。白桦借助电影侧面表现当时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面反映时代的旗帜,检验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滋生在土壤中,进而挣扎,成长,繁殖。不论是中国的过去,还是中国的未来,都在积极努力地开辟广阔的土壤。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重要的砝码,它在称量中历史的维度、深度、广度。意识形态贯穿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在当今众声喧哗的网络传媒时代,对于以国有为主导的我国大众传媒业来说,意识形态无疑成为传媒制度、体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执政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而意识形态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缘由,知其然,方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在自由与规范、开放与秩序、多元与稳定之间取得更好的动态平衡,逐步实现建构自由人和理性人社会联合体的远景目标。那么意识形态概念又是怎样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含义内容及特征是什么?网络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又有哪些?意识形态又是怎样影响传媒业的?下面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任何意识形态的概念都必然与一定的历史背景、学术语境以及政治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观念的科学”到“危险的政治情绪”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思考最早课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洞穴比喻”。他认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就像是洞穴里的囚徒所面对的影像。人们应该使自己的灵魂从黑暗转向光明,从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然而,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柏拉图“灵魂转向”的理念并未实现,各种“虚假的意识”和“错误的观念”反而使人类的灵魂和精神深深陷入与现实世界脱离的幻象之中。直到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才率先对中世纪神学和经验哲学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并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直接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后来经过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洗礼,“意识形态”一词首先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796年和1798年间向巴黎法兰西研究院分期宣读的题为《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的论文中提出。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由希腊语中的“理念”和“逻各斯”合成的新词,无涉“价值”的判断,而是一种先验的普遍精神。他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并认为人类经验的所有领域,过去大多数是根据神学来加以考察的,现在应该用理性来进行考察。因此特拉西这种对于物质具有绝对优先性的“观念的科学”,在社会、政治和教育上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试图设计一种国民教育制度,把法国改造成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社会。

但是,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特拉西和其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不自觉地逐渐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在一起。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为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学说,而不是“观念的科学”了,这不仅威胁到了宗教学说,而且威胁到了世俗权威。尤其是拿破仑上台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把特拉西等意识形态理论家看做是企图削弱其政治权威并在头脑里改造世界的人,认为“就是这些空论家的学说.....会我们美丽的法兰西带来不幸的灾难。”这样,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脱离了在特拉西那里单纯学术的含义,被带上贬义的色彩,表示“实践上的愚昧”以及“一种危险的政治情绪”,“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危险的政治情绪”的代名词。建立在于政治相关联的基础上,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由此产生。在此后,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用法,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出发,辩证地阐释了这一理论。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发生了变化。为了革命理论的需要,“意识形态”概念从一个否定性和中性的概念演变成一个中性和肯定的概念。列宁第一个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和立论基础,中国最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选择,并与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真正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从一种理论到一种意识形态的过渡。可见,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社会学和观点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含义内容及特征

具体何为意识形态的含义内容?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它是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任何团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但是,在任何国家中,作为政治合法性论据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一种。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另外,英国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也解释了作为行动起点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含义:(1)意义、符号和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再生产过程;(2)特定社会群体或阶级所特有的观念体系;(3)那些使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思想;(4)由社会利益驱动的各种思想形式;(5)话语和权利的结合;(6)自觉的社会行动者借以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媒介(7)由各组织信念所确定的行动;(8)个人借以把他们的生活与社会结构连接起来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其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右击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三、网络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

把握网络时代特征,注重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课题,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转型。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权威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网络时代的引领作用,已成意识形态工作的当务之急。网络文化传播所具有的多元性、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和高技术性等新特征,呼唤着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转型。为

此,需要正确处理多元景观与一元指导的辩证关系,更加强调交往理性与沟通对话,更加强调审美中介的作用和“寓教于乐”,更加强调先进文化同前沿科技的交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权威地位更加稳固,焕发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是改进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前提。改进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要与时俱进,挺立潮头,而决不可随波逐流,放弃舆论高地。一些西方学者往往热衷谈论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特征,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结束语中就使用了“沙皇退位”的小标题,认为“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马克·斯波特则在《信息方式》一书中声称“电子传播”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这显然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的解构主义思潮一脉相承。作为一个纯粹的工具系统,可以说因特网没有一个绝对技术控制中心,但如果由此推论网络文化是一种彻底去中心文化,网络社会是一种彻底反权威社会,就大谬不然了。从根本上说,只要取消了中心性权威,社会就有可能发生信仰危机乃至分崩离析。美国学者丹·席勒的提醒也许并不多余:“电脑网络与现存的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大大拓宽了市场的有效影响范围。事实上因特网恰恰构成跨国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场体系的核心和控制工具。”“因特网正在带动经济政治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然而,这场时代的转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吉祥。”席勒还把电脑网络空间比作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在那儿各种政治经济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在输出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固然是中性的,但网络文化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思想自由与文化权威、多样化与统一性、多元性与一元性不应被看作抽象对立的两极。在网络世界中,多样性是到处可以直观到的基本事实,真正博大的统一性永远体现为对多样性的引导、吸纳和包容。一方面,要使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多元网络文化产品争奇斗艳;另一方面,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2.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方式转型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来维系。历史地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中萌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成型,在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调整,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单向强制灌输和直接宣传鼓动等旧的烙印,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尽快提高思想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尽快打开基于网络环境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具体说来,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工作方式要致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型: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由抽象式转向形象式、由单一式转向融合式。

四、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

每一个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自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那么大众传媒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表达个人的言论与喜好。但是在特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里,传媒业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大众传媒业具有外部性与公共性,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的雏型在在新闻业中历史上早已有之,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总结了从1815年到1848年在欧洲出现的几种主要的意识形态,他说:“从1815年至1848年,各种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成为欧洲各地思想界的主要关注: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一些地方的民族主义。”

(1)在斯特龙伯格看来,民主和各种政治经济学说也是西方社会早期的意识形态。但是从1815年以后经过整整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洗礼,真正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学说寥寥无几,其中纳粹主义和由列宁而至斯大林时期发展起来的阶级专政学说成为最为主要的意识形态。希特勒纳粹意识形态实际上由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核心学说构成,其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极端专制主义,企图借此全部摧毁自由民主制度,迫使全体人民统一思想、服从领袖;其二是种族主义,(2)在这样一种极端意识形态理论的主导下,希特勒德国的传媒完全沦丧为鼓吹战争

侵略,叫嚣种族灭绝,无耻吹捧领袖的宣传工具。

(3)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极端意识形态都要借助于集权主义去强制推行和维持,而几乎所有极端意识形态都梦呓般地企图去制造一个所谓标准的新人类,纳粹意识形态的最深沉动力便是要依据生物学的优劣标准去炮制一个纯种的雅利安千年帝国,并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屠杀异族,其谬见的本质正是人类种族的标准化。纳粹意识形态的建立、巩固和传播离不开其牢牢控制的新闻传媒业,这是一个包括报纸、广播、电影、出版、演讲、艺术、学术在内的庞大行业。纳粹从诞生之日起便将报刊等传媒作为推销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主导者传媒业。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业与市场的内在关系,从总体上而言是游离于市场规则之外的。首先从媒介所有制来看,意识形态型新闻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其次,事实上意识形态下的新闻业不十分在意谋求效率以及利润的最大化,它最为强烈的动机在于通过宣传进行舆论操纵,它可以不计成本和代价,它与市场的联系在于它能够借助于权力体系去强制发行,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意识形态主导型新闻业反而可以获得市场利润和政治宣传方面的最大效益。但是意识形态新闻业与市场的关联仍然是存在的,作为宣传的新闻派送品数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在战争这样的特殊极端环境中,军方才可能完全不计成本把宣传品全部送给敌方,在非战争环境中,既使是作为宣传的新闻业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商业动机,也要谋求受众的自愿接受,但是此时市场所反映的却是一种虚假的供求关系,因为推销者是以欺骗的手段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客户手中,他们总是宣称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他们所报道的一切都是事实。公众其实很容易被蒙骗,尤其是他们在没有任何其他媒体来源和思想来源可供比较参考的情况下尤其容易被蒙骗。最后,意识形态中的新闻业往往也是垄断型新闻业,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的思想和判断都被置于黑夜之中,他们只接受来自一个方面的光点,于是他们都认为那就是事实,于是他们就会自愿出钱购买那些事实和所谓正确的观点。社会矛盾的加剧变以及人们天性的敏感和脆弱同样极易促成这桩买卖的发生。

总之,意识形态对传媒业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仅仅是希特勒纳粹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对传媒业也有很深的影响。作为当今喉舌的大众传媒业该如何在保证党和国家的利益、大众的利益和商业团体的利益中逐步发展壮大?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没有一种政治经济思潮层面的变革有谈何容易?而制度的变迁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在我国,基于长期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发生很深的冲突域消长。好在改革开放改革一项纵深处发展,大众传媒业的制度化、法制化也在不停变化。同时也希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下的传媒业有更多的发言权与自由权。

第四篇: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认识

2008北京奥运正向我们走来。欢欢喜喜迎奥运,平平安安每一天。奥运会是世界各国家、地区和各民族、种族人士欢聚的大舞台。办好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尽情挥洒我们共享“和谐中国”、共迎“平安奥运”的壮美豪情。

一是体现民族气节、国家荣誉。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成功举办一届精彩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和人类体育运动的巨大贡献,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进步、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综合体现。“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我们一再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举办一届最成功的奥运会,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成功举办奥运会,事关民族形象、国家荣誉。

二是体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人类对和平、公正、自由、平等的美好追求,实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和崇尚规则、遵循秩序的价值观的统一。成功举办奥运会,也是全世界的责任。作为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国、东道主,关注奥运安全、珍惜奥运安全、维护奥运安全,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为保证奥运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每一天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切实增强安全防范知识、文明礼让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要通过“平安奥运”宣传,努力形成奥运安全人人有责,平安奥运人人参与,争为“平安奥运”做贡献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时间中的孩子》成长主题分析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数字在汉英文化中的对比与翻译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概念整合对英语移就的认知解读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88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89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92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93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94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95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9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99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100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01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04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105 比较约翰·邓恩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艺术效果 106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107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108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10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112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14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15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 117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121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22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123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124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25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26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27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美国丽人》中的伦理主题研究

An Analysis of Two Women in the Film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Victorian Woman vs.Modern Woman 131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2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133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5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13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139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40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141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144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 146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147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149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0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151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52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153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

154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155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156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7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58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59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160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61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 162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 163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164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165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166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67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168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169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70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71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

173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74 无法挽回的毁灭--欢乐之家女主角莉莉的悲剧

17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176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77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78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17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80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81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82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83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84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185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86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187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188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89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190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191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92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193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19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95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96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19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198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 199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200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下载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1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意识形态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英翻译的影响1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奥运会试题1

    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奥运会试题 1、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奥运会试题 一、单选题 1.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 )、( )、( )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 )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体系。......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作业 ***班 ***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 (**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4) 摘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及相关管......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

    1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奥运会试题(1-50)

    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奥运会 试 题 一、单选题(请从每小题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佳的答案;不选、多选或选错不给分) 1.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 )为核心的思想体......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网络资源对翻译教材建设的影响及思考 摘要:在翻译研究日益多元的今天,翻译教材建设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翻译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翻译教学中由教材给教师和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2......

    举例谈谈广告对人们意识形态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举例谈谈广告对人们意识形态和消费观念的影响?08广告1班0801303111 蒋莹 毋庸置疑,在广告泛滥的今天,广告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人们的意识形态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