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文化论文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她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她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人们至今崇拜着她,称之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并以其名来命名那个时代。在第二个千禧年来临之际,她亦曾被推选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文化正是在她的手中迎来辉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中即位,采取宗教兼容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稳定了统治,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英格兰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遍布英国的思想领域,各个文学大家以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马洛,培根等为代表,佳作竞出。由此,英国文学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那么为何英国文化能在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开启“黄金时代”呢?
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戏剧的繁荣上(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繁荣)。下面仅以诗歌和戏剧上的创作为例,浅谈当时的文化盛况。
在诗歌方面,英国文学家们,除了引入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也进行了一些其他诗体的创作,在内容和格局上都有了很大突破。诗歌方面又以斯宾塞成就最大。他的主要作品《仙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徵的伊丽莎白女王﹐其中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在主题或歌颂对象方面,英国诗歌也和欧洲其他经历文艺复兴的国家一样,着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发理想、信念、感情,鞭挞黑暗、腐败,赞扬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赞颂美和爱。此外,彻底改变英国诗歌面貌的主力军却是——白体诗。它主要包含在戏剧创作之中,其代表人物则是两位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洛和莎士比亚。
戏剧无疑是英国这一时期最骄傲的文学成果。16世纪80年代起﹐英国戏剧家们摆脱了中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起了一种新戏剧,赋予其更加丰富的表达和人文气息﹐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以《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为代表作,马洛一生创作了7部悲剧。而作为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著名的代表人物,英国戏剧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等作品皆是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的明珠,它们探讨了友谊和虚伪、爱情和阴谋、权利和道德、生存和死亡这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那些生动的而又充满哲理和人文思考的语句伴随着戏剧推广的脚步广为流传,不断唤醒人们内心的人文情思,激励了后世的创作。
以上文化成就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家们对伊丽莎白时代文化辉煌的个人贡献,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其繁荣景象与所处的世界文化思潮——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密不可分。此外还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文艺复兴发起与13世纪的意大利,却在16世纪才在英国兴起,这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内局势有密切关系。英国远离欧洲大陆,天然的地理因素导致了它与其他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联系不若旁国紧密,因此文艺复兴传播较慢。更重要的是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前,英国国内一直处于**之中,教权与皇权、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仰争夺,直至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也没能彻底平息。所幸女王采取了宗教宽容政策,理智的避开了极端主义,才稳定了统治。同时,学者们率先收到欧洲人文思想的影响,积极翻译古希腊、罗马和当代意、法等国的学术和文学名著,并纷纷著书阐述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此前,英国国内因为宗教争端和改革,天主教对民众的控制大不如前,民众的信仰体系受到破坏,开始自发思考人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新传入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了壮大发展的空间和时机。
经济上,英国在1588年一举击败了西班牙 “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加之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女王重商主义政策的鼓励,英国经济海外贸易发达﹐国力逐渐充实。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等级秩序渐趋细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流动加剧,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兴起,这一切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宗教等旧题材中),人员流动加剧更是方便了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为戏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诸如莎士比亚戏剧的流行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例如,在都铎王朝时期,尤其是伊丽莎白时代,人们目睹着“乡绅”和“约曼农”的崛起。而该时代的谚语和文学作品则恰巧生动形象地勾画了约曼农的社会地位,体现出他们既要躬耕田亩,又有资财享受悠闲舒适的生活方式,以及其普遍处于上升时期的洋洋自得的心理。
政治上,国家整合加快,语言作为国家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诗歌和散文发展的推动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伊丽莎白时代英语散文的语言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向大众文化的靠近,即它向农夫、车夫、商贩及市井小民的靠近。另一方面学者们也热心于英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这在一方面也推动了英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让民族文化跟上文化复兴的脚步又不至于全部照搬他国文化,发展本民族特色。
除此以外,英国文化的繁荣还与统治者的宽容鼓励以及其他特定历史环境因素有关,在这不作一一详述。总之,伊丽莎白时代可谓是英国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也是英国文化研究者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第二篇:《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它们以独特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是因为古希腊罗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达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由此,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对其后的西方文明乃至当今的世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时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直到现在还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哲学、科学思想则奠定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基础。下面谈一下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神话是宗教的核心。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神谱》,把古希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12位主神谱系。由此可见,古希腊宗教体系的确立以及宗教教义的充实与完善,神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希腊以神话为根基的宗教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从根本上说,希腊重视现世生活,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并不要求来世灵魂的解脱。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神与人之间会有联系,有往来,人的行动会体现出支持他的那位神的意志,人类的战争、统治、生活乃至生命,都会被神不同程度地支配,而人类也会因不满神的专制选择反抗神。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特有的人神关系,自然会被文艺作家们所利用,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神人世界。如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希腊神话向西欧传播的来源之一。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二、古希腊罗马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依据,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
个人品德,是一种“可知论”。
三、古希腊罗马学艺术成就促成了西方文化的史诗和悲剧
《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她的语言生动流畅、构思精巧严密,结构布局得当,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希腊古典时代起,《荷马史诗》就成为学生必读作品,至今仍是当代欧洲人学习文学时的必修一课。但丁称荷马为“诗人之王”;马克思也称《伊利亚特》是“一切时代最宏伟的英雄史诗”,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它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攀的范本。
除了史诗,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时期的悲剧。当时雅典先后涌现出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位重要的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之称。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已为数很少,而其中又以取材于希腊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最为出名。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据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演出时的布景、舞蹈、高底靴和轻飘鲜明的服装,都是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而流传至今的。索福克勒斯是三大悲剧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他大约写了130部悲剧,现存的仅有七部,其中又以《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为杰出。在他的著作里突破了抒情诗式的悲剧形式,诗歌队退到台外,减少合唱的作用,加强了戏剧的作用,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善。三大悲剧诗人的最后一位欧里庇得斯写过90多部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18部,如《美狄亚》、《安德洛玛克》、《特洛伊妇女》等。在他的作品中,命运实际上已是人物自身的性格,所以他的悲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以此表现发生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的可悲事件。由于这一特点,欧里庇得斯被认为是开创西方家庭问题剧的第一人。
由此可见,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确实有着根源性的影响。
但是古罗马被蛮族摧毁后,欧洲陷入了黑暗。蛮族目不识丁,到处烧杀抢掠,摧毁了古罗马的文明,摧毁了欧洲的文明成就。而基督教教会,则成了中世纪黑暗中,保存文明火种的明灯。由于教会的长期系统的传承,不管是文字,还是书籍,都保存了下来。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基督教义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对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大部可以在基督教义化中找到其根源。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其实,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出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个人主义在西方表现为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
对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到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再到耶稣基督的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其信奉者的是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破除旧的事物的枷锁,不断地向前前行。正如创世纪,复活等等基督教教义和信条所提倡的。本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加就职竞选时以“改变”作为自己竞选的口号,提倡只有改变才能为美国带来进步和才能让美国保持先进。他的成功就出自于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准把握。
二、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义学的影响
义学艺术是体现文化的最好体现。在基督教义化的影响下,西方在学显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基督教文化在义学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宗教精神作为西方文学的核心观念,作家在作品中往往通过隐喻的基督形象来阐释自己的基督宗教思想,以及以基督精神来审理世俗社会。这使得基督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悲惨世界》
中蹲了19年监狱的苦役犯冉阿让,意外地闯进了主教卞福汝的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临走他偷了主教的一套银器,主教不加追究反而加送了一对银烛台,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雨果在这里真切的体现出了基督文化中的爱与宽容是最大的拯救力量的思想。
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有意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进行陪衬和烘托,这又多以典故引用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更丰富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义化对其的重要影响。
三、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所体现出的文化在西方的政治制度中也有这充分的体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立宪政治制度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基督教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天性中部有神性,天地万物,唯有人具有神的灵明。后来,尽管人因对上帝的叛离而导致了人性与人世的堕落。但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人的神性从未因此消失。这个神性赋予了人作为被创造物固有的尊荣,权利,幸福与慈爱。人生而自由、平等,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人权是天赋的,作为地上之国的人类世界必须保障这一天赋的人权,并通过立宪表现出来。通过立宪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基于基督教对人类理性坚定不移的信赖。理性是西方宪政国家的基础:正是在每个人理性即自利自保,趋利避害本能指引下,人们才会并能够订立契约组成国家。这也解释了在政治上保护人权的主张。
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缘故,福利国家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政策。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所有福利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宪法又有效地辅助了这项政策,这一切所说明的并不是一个巧合。这涉及基督教义化中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救赎与行善。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有两条:第一,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圣经》强调对穷人的关心和爱: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基督教对人类命运的普世关怀,不但肯定了个人,即自爱和自我,的价值,而且也肯定了人类有共同的价值,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恪守共同的法则,共营社会政治生活。这就充分的解释了西方国家优越的福利政策。
综上所述,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作为西方世界的根本文化,已经渗透到它的每个领域,共同构建了整个西方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
2.刘文荣--《西方文化之旅》;
3.刘小荣--《希腊古典文化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4.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第三篇:葡萄酒与西方文化论文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差异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7000多年前的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可能最早开始栽种葡萄,而古波斯(今伊朗)最早开始酿造葡萄酒。但这并不说明人葡萄酒是人类的发明。只要一串成熟的野生葡萄掉落在地面上,在短时间内便有可能成为葡萄酒。从这个角度讲,葡萄酒的诞生是大自然的杰作,葡萄酒的历史远比人类文明史要长。人类发现了这种神奇的饮料并开始有目的地栽培、驯化野生葡萄,酿造葡萄酒,并将这种技艺传播开去。公元前3世纪左右,海上开拓者将之带到希腊诸海岛,随即传人高卢(今法国);同时,罗马人也从希腊学到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的技术,罗马帝国进行殖民扩张将这种技术传遍了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15世纪至16世纪,这种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19 世纪中叶,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
随着葡萄酒进入人类文明并与之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并得以广泛传播。这种葡萄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宗教的兴起与发展,海内外殖民扩张,政治经济贸易往来,文化艺术的传播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尝试着去了解葡萄酒文化的时候,也必须先去了解人类文明入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代诗人王翰所作的中国人几乎耳熟能详的诗句是葡萄或葡萄酒这种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在中国,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的技术的传入应归功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也。”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三朝发展,这种技术得到较好的发展,葡萄酒文化也逐渐形成发展,并到达一个顶峰。但当时只有极少的地区如凉州能栽培葡萄,加之交通并没有像现在那么发达,葡萄酒只能作为一种流传在王孙贵族以及部分文人之间的珍贵饮料,没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没有成为大众饮料。因此,葡萄酒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普及有很大的局限性。明清两代葡萄酒业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直到1892年张弼士创建张裕葡萄酒厂,中国葡萄酒业开始工业化生产。然而大多数酒厂在长时间的内外战争
中遭到严重的打击,逐渐衰落下去,纷纷倒闭。新中国成立之后,葡萄酒业得到政府的重视,才慢慢的再次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受欢迎的饮品。因此,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还没来得及形成深入民心的浓厚的属于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可以说存在着文化断层。
从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词句等,狭义上的葡萄酒文化则仅指葡萄酒品饮的礼节,风俗,逸闻等。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地发展,多数停留在简单的论述及文人们的饮酒逸事上,没有发展出如白酒类似的酒俗酒礼,没有让中国人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西方国家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葡萄酒文化得到了全面地发展。因此,中国人在饮用葡萄酒时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会受到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引导。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葡萄酒的消费又会受到中国人固有观念和习惯的影响。
首先,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追求自给自足。这种封闭保守的农耕文化与西方提倡的开放,个人解放与自由的游牧或海洋文化是有着强烈的反差的。因此,表现在饮食文化上,中西方的酒文化也便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注重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搭配,而多数西方国家如法国,美国,英国饮食结构偏向动物性食品,肉,蛋,奶占较大的比例,高脂肪高蛋白,而饮用葡萄酒有助于消化,适量引用能预防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西方独特的饮食结构使西方国家更偏向于饮用葡萄酒。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饮食在人们心目中已经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的享受,而被赋予了更多情感方面的意义,而且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质的重要性。尽管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见面打招呼从“你吃了吗”逐渐转变成“你吃了啥”,这种问候方式的转变丝毫没有动摇饮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恰恰更加说明其重要性。这种情感体验表现在餐桌上,中国人喝酒讲的是一种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只要有恰当的理由,中国人就会以此表达友好。这种本来不太合理和健康的方式却渐渐成为中国人默默遵循的规矩。不管你酒量如何,上了餐桌,你就得遵守这不成文的规矩。要不就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不敬,“敬酒”
不吃就得吃“罚酒”。酒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是好是坏已经无关重要。
相比之下,西方人则多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过程,注重对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在宴会上,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酒杯高举齐眼,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喝多少酒则随个人喜好,轻松自在。
仅从餐桌礼仪上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人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倒酒,品尝,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这些可谓繁琐的餐桌礼仪显然还不能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葡萄酒仅仅被作为一个新的酒种来推广,人们是出于猎奇心理和跟风心理来购买葡萄酒。由于缺乏对葡萄酒的欣赏与辨别能力,缺乏文化的支撑,缺乏有关的标准、监督和管理,葡萄酒市场几度跌宕起伏。随着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数的增加,有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葡萄酒的消费才开始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
目前,葡萄酒消费在中国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葡萄酒的同质化、不讲究与饮食的搭配、价高质低等,这些都不利于葡萄酒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可喜的是,中国人在探索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华,如进行博大精深的中国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用健康的方式饮酒等。相信随着葡萄酒在中国的普及,国人的葡萄酒消费心理和方式将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具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
第四篇: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伊丽莎白时代,她使英国历史变样。
英格兰女王,在位时间长达44年,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处女女王”,“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大体相当于16世纪后半期(1558~1603年),那时是英国社会变化剧烈的时期,....同时,也标志着英国正向着近代化的道路迈进.....。在她的统治期内英格兰文化达到了一个顶锋,通过羊毛交易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长期保持稳定。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
军事上伊丽莎白不但成功地维持了国内的统一,避免了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战胜了苏格兰。伊丽莎白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了英国的海军。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确立了世界海军强国的地位,并在此位置上一直占据到20世纪。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人还进行了许多探险活动,如前往俄国,发现到达远东的西北路线,远航北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英国人对世界认知的进程。
文化上,伊丽莎白时代,可谓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人文主义文化在英国也繁荣起来,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近代唯物主义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都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伊丽莎白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在她的领导之下,整个英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当时,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诞生了英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世。她在位期间,英国正处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英国专制统治的强盛时期。伊丽莎白一世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推行的宗教改革政策以及“海上掠夺”和“贩奴”政策,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巩固了英国的君主专制政权,使得英国君主专制主义政权得以加强,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发展,伦敦成了工商业和金融的重要中心,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葡萄酒与西方文化课程论文
葡萄酒与西方文化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葡萄酒的品尝与鉴赏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年级 2009级
学号 *** 姓名冯欢 指导教师尹克林
成绩
2011年12月3日
浅析葡萄酒的品尝与鉴赏
冯欢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的智慧使小小的果子变成琼浆玉露。如今,葡萄酒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独特的文化,被众多人追捧。相应的,品酒也被人们视为一种高雅的情趣。学会如何鉴赏葡萄酒对于它的制造、销售与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葡萄酒、品尝、鉴赏、香气成分
1. 葡萄与葡萄酒
1.1葡萄
葡萄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有“百果之珍”的美称。世界上水果的种类繁多,葡萄的产量居百果之首。世界上葡萄产量80%用于酿酒,20%用于鲜食或再加工。世界上的葡萄,有7000~8000个品种,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在葡萄酒酿造上,把所有的葡萄分成两大类,即红葡萄品种和白葡萄品种,红葡萄品种是指具有红色、深红色、暗红色、宝石红色、黑红色的品种。白葡萄品种,果粒成熟后具有琥珀白色、麦杆黄色、翡翠绿色的葡萄品种。
1.2葡萄酒
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饮料酒。葡萄酒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其色、香、味主要来源于葡萄原料。当然,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酵母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葡萄酒的香气和口味变得更丰富、更完美。葡萄酒的种类很多,分类的方法也不一样。习惯上按葡萄酒的颜色,把葡萄酒分成两大类, 即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1.2.1红葡萄酒
红葡萄酒是以红葡萄为原料酿造而成的。因为大多数红葡萄品种的色素物质主要是集中在葡萄皮中,为了使红葡萄酒具有鲜艳浓重的色泽,所以红葡萄酒加工工艺的最大特点是带皮发酵,即把新鲜的红葡萄破碎,皮与汁混合在一起进行
发酵。为了充分的浸提葡萄皮中的色素及多酚类化合物,红葡萄酒要求发酵温度较高, 在26~30 ℃之间。红葡萄酒在主发酵期间, 要通过加压板、循环倒桶等手段,使葡萄皮始终浸泡在果汁中,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主发酵完成后, 分离掉葡萄皮渣, 即得到红葡萄原酒。原酒经过后发酵, 贮藏及其他工艺处理,即成为鲜艳美味的红葡萄酒产品。因为葡萄酒的色香味主要来源于葡萄原料,所以用不同的红葡萄品种酿造成的红葡萄酒,具有不同的品质和口味。举世公认的做红葡萄酒最好的品种是赤霞珠、蛇龙珠、品白珠,这3 珠葡萄统称解百纳。用这3珠葡萄酿造成的解百纳干红葡萄酒,必须经过橡木桶2~5 年时间的长期贮藏,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干红葡萄酒。三珠葡萄的色泽稳定,耐贮藏,越陈酿,色香味越好。三珠葡萄的典型香气是一种青刺的香气,中国人通常说成青草香,外国人称之为绿橄榄,青辣椒香,这种香气经过贮藏,变得非常细腻、雅致、浓郁。张裕牌解百纳干红葡萄酒是百年张裕的传统产品,该产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金奖。
1.2.2白葡萄酒
白葡萄酒是以白葡萄为原料酿造而成的。白葡萄酒酿造工艺的最大特点,必须先将葡萄皮和葡萄汁分开,葡萄皮榨干汁后,废弃不要。分离后的白葡萄汁单独进行发酵,即可酿造成白葡萄酒。白葡萄酒的发酵温度较低,应控制在15~18 ℃之间,主发酵时间15 天左右,这样的低温发酵能防止果香的损失,使产品果香浓郁,口味细腻。因为白葡萄酒是葡萄汁分离后单独进行发酵的,所以单宁、色素等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少,口味清爽,优雅。适合酿造白葡萄酒的葡萄品种很多,葡萄品种不同,酿成的白葡萄酒的风味也不同。霞多丽葡萄酿造的干白葡萄酒,经过橡木桶的贮藏陈酿以后,果香浓郁,风格高雅,是干白葡萄酒中的精品。雷司令葡萄也是国际公认的最好的酿造白葡萄酒的品种之一,用雷司令酿造的白葡萄酒, 具有非常雅致的花香味, 口味细而果香浓。
2.葡萄酒的香气成分及特点
葡萄酒的香气成分,是由几百种物质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葡萄酒的香气表现得极为复杂和多样。根据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葡萄酒的香气分成三大类,即来源于葡萄浆果的香气被称为果香或品种香, 来源于发酵产生的香气被称为酒香, 来源于贮存过程产生的香气叫陈酿香。目前已经分析出葡萄酒中的化学成分有600 多种,其中呈香物质有300 多种。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有机酸类、羰基化合物类、酚类和萜烯类等物质。
3.葡萄酒的品尝
品酒是需要耐心与技巧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步骤:观色、闻香、尝味。
3.1观色
在观察一杯葡萄酒时,光线很重要,在自然光或白炽灯光下可以看到葡萄酒的本色,在酒器背后衬上白纸或白色餐巾有助于观察葡萄酒的色泽。同时注意不能把酒斟得太满, 约占红酒杯的三分之一为佳。斟出来的酒先用眼看,轻摇酒杯, 巅峰状态的红酒,拥有最丰富的天然葡萄红;远年红酒,会呈现棕啡色;透明度越高,越健康。将杯中的酒作上下左右轻摇并转动,看是否挂杯,大多数的好葡萄酒, 特别是甜的白葡萄酒,一定是会挂杯的。
3.2闻香
视觉可以对葡萄酒的品质做初步判断,但这还不够。接下来应该使用嗅觉。葡萄酒是唯一具有层次丰富的酒香和果香的天然饮料,可以把其称作是感觉上的交响乐。它的气味几乎无穷无尽,又像宝石一样具有多刻面的特性。酒香中包括常提到的果香、芳香和醇香。果香即葡萄本身散发出的香味;芳香是指没有经年发酵的新酿葡萄酒的气味;醇香是指层次更加丰富的陈年葡萄酒的气味。摇晃杯中酒, 使氧气与葡萄酒充分融合,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葡萄酒的独特香气。接着短促地轻闻几下,不是长长的深吸,因为长吸会让嗅觉疲倦。闻香时, 专业人士一般喜欢分两三次来进行香气分析。第一次先闻静止状态的酒,气味很淡,因为只闻到了扩散性最强的那一部分香气。因此,第一次闻香的结果不能作为评价葡萄酒香气的主要依据。然后晃动酒杯,让酒的香味物质释放出来,再进行第二次闻香。这次闻到的香味应该是比较丰富、浓郁、复杂的。如果说第二次闻香所闻到的是使人舒适的香气的话,那么,第三次闻香则主要用于鉴别香气中的缺陷。这次闻香前,先使劲摇动酒杯,使葡萄酒剧烈转动,这样做可加强葡萄酒中使人不愉快的气味如醋酸乙醋、苯乙烯、硫化氢等气味的释放。在完成上述步骤后, 应记录所感觉到的气味的种类、持续性和浓度,并过酒香来鉴别酒的结构和协调程度, 即酒的味道、酒精以及酸度之间的关系。
3.3尝味
饮用极品年份葡萄酒,不能狼吞虎咽,最好同时吸入少量空气。然后在口腔内转动, 让酒充气后在口腔内透出独有的成熟韵味。再细嚼其酒果氛香,最后人喉时可体会其芳香而浓郁的酒质及丰富的味道。(1)甜味:大部分红葡萄酒和某些白葡萄酒属于干性。提前终止发醇的酒会留下一些天然糖分。舌尖若明显感触到糖分,便属于微甜至十分甜的葡萄酒。(2)酸味:可用舌头两侧和额部位感觉到。白葡萄酒呈现出酸度非常普遍。(3)苦涩味:葡萄的皮和籽皆含有丹宁。丹宁是一种出现在茶、菠菜等植物中的带苦涩味的化合物。红葡萄酒丹宁含量最高,白葡萄酒最低。(4)温暖感酒液流进喉咙时, 会弥漫一股暖气。酒精越多, 温暖感越强。
4.酒具与品酒环境
4.1酒具
葡萄酒酒具不仅具有盛酒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们往往以其造型的优美、曲线的畅想、色彩的洁白、光泽的明亮而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在葡萄酒品尝活动中,葡萄酒酒具的审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葡萄酒酒具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令人赏心悦目,使人获得审美快感。葡萄酒与酒具之间因情景施器,彼此相融,相映成趣,锦上添花,搭成美好的审美意境,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和氛围。(1)白兰地:白兰地狭口大肚酒杯,至于两手间搓动,再手覆暖杯以产生白兰地酒香。(2)白葡萄酒:带阔口略微小的杯子以截获酒香。(3)勃垦地红酒:用宽阔大酒杯以催生其复杂酒香,该杯略比白葡萄酒杯高些。(5)香槟酒:狭窄有凹槽的杯,以减少酒的表面区域,防止气泡消散。(6)红葡萄酒:酒杯中较大的那种,持物在杯体与杯脚相连之初。
4.2 品酒的环境
品酒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它虽然与食物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在品酒的整体系统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品酒环境为品酒提供某种背景、气氛、情调,对品酒活动起着弱化或强化的作用。在一个景色优美、格调高雅、朴素大方的环境里,能优化和强化品尝者的审美心灵。品酒环境与葡萄美酒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葡萄酒品尝美学中的意境之美。轻松、和谐、自由的情调能洗脱人
生旅途中的忧愁和疲劳,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