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科与重庆签约建设“智能城市”和绿色创新基地
思科与重庆签约建设“智能城市”和绿色创新基地
2009年09月11日17:45 来源:人民网-IT频道
2009年9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思科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通信产品制造、“智能+互联城市”试点示范、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及风险投资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加快重庆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内陆开放城市建设;加快发展重庆通信产品产业集群,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现代通信产品制造基地;推动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本土创新和可持续性能力的提供,更高效便捷地加快本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整合多方国际资源,以推进重庆在中国率先成为“智能+互联城市”,让市民享受更多的工作和生活便利及实惠。作为思科在华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又一里程碑,此次合作不仅是思科“智能+互联城市”计划在中国与当地政府的首度合作项目,也是思科在“协作型创新模式”指导下激励本土创新的全新实践。
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现代产业制造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两化融合”试验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启动了以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为轴心、信息公共平台构建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双轮”驱动的城市信息化规划。此次与思科在通信产品制造、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及其风险投资、“智能+互联城市”试点上的全面合作将会创建用于管理和提供城市服务的全新商业模式,将重庆打造成为先进的国家级现代产业制造基地,加速重庆本土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为重庆市民创建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思科公司执行副总裁威兰珂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与本地合作伙伴展开全面合作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该战略的全新实践,此次思科与重庆市政府密切合作规划创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城市,我们倍感荣幸。今天网络作为平台,将成为促进经济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并以此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相信,思科与重庆市政府之间可复制的合作模式将在未来引领中国‘智能+互联城市’发展的方向。
根据合作备忘录,此次合作将以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试点先行的方式逐步展开,双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携手激励本土创新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在此次合作中,重庆将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以创新为驱动力,携手思科打造中西部重要的现代通信产品制造业基地。同时,通过构建集生产、研发、推广、投资于一体的全球“智能+互联”创新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增强重庆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合作内容为:
——推动重庆在中国率先成为“智能+互联城市”。双方将在重庆重点工业园区建立全球”智能+互联城市中心”,实施“智能+互联城市”试点项目。重庆计划支持思科利用其“智能+互联城市”技术,实施重庆的“智能+互联城市”试点计划和促进智能城市化管理、公共社区服务及节能减排等项目。该项目将包括利用思科成功的“智能+互联社区”模式分享思科的全球最佳实践,并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所需的网络基础设施设计框架。
—— 规划建立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双方将合作共建“绿色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和“思科—重庆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传感器网络以及绿色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推进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在重庆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上的积极扶持下,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帮助和支持重庆本土企业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素质和能力。此外在未来5年中,思科还将针对在通过绿色技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重庆本地企业进行专款投资。
—— 规划建设重庆IT制造业基础架构。思科致力于助力重庆规划建设未来的通信产品制造基地。双方将携手为促进重庆当地制造供应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及物流管理水平而努力。根据初步预测,思科在重庆的制造产出最高将达到百亿级(人民币)规模。
第二篇: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摘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是国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而确定实施的农业项目。文章就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仅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高旭忠,李艳蒲.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4-5.2015、2016年任丘市被河北省农业厅确立为18个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之一。两年来,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转化、示范、集成创新研究,建成了一个集先进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一、创新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河北省农业厅召开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座谈会和《河北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精神,任丘市农业局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进行研究磋商,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方向。创新基地设在任丘市农业局原种场。基地分别与荷兰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合作,首次引进设施蔬菜椰糠(无土)栽培模式、具有国家专利技术的新型棚体(12 m跨双层保温温室、18 m跨双层拱棚、10 m跨新型无立柱保温温室)、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棉被、棚膜)、新型钢梁拱架、自动施肥灌溉机,集成示范优型棚体设施、无土(椰糠)栽培模式、精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温室物联网技术、茄果类新品种等。
通过严格管理,有效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新建扩建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学员宿舍、云平台工作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园区道路;完成了园区环境改善及老旧棚体整修改造;组建了专家?F队;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队;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3次,召开现场观摩会5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接待附近县市区及周边省市参观学习300余人。示范基地已经具备技术集成创新、科研培训、开发示范、生产加工、辐射带动五大功能,正逐步成为集种植、加工、生产、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样板[1]。
二、取得的成效
1、基地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增强
为做好全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找准产业发展瓶颈,确立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与江苏绿港、荷兰瑞克斯旺公司深度合作,引进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自动施肥机、无土栽培基质和一种用于制造温室骨架的钢梁等);与北京中农富通公司合作,引进温室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温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以及栽培基质的温湿度,实现温室小气候手机和电脑的终端控制;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搭建电商网络销售平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物联网的引进示范,实现基地集成创新功能,提升了推广服务能力。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在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同时,创新基地开展了示范观摩与技术培训。基地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实践,举办现场观摩和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技术人员300人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2次,召开现场观摩会2次,参加人员达500余人次。接待江苏、山东、青县、肃宁、北京等省市参观人员150余人次。印制和发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图册5000份,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
3、农业决策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为更好地促进全市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基地专家团队优势,积极走访调研,研究掌握区域内农业相关产业(产品)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搜集有关政策措施,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其中编写的《任丘市农业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任丘市京津冀城镇体系规划专题调研内容》获任丘市委、市政府及沧州农牧局肯定并采纳。
4、创新基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组织周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创新基地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工作得到了示范与推广,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省内外多个县市来基地参观学习[3]。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强化领导干预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任丘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广电及相关乡镇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基地管理办法、专家团队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领导小组对创新基地的建设作出整体规划,从政策和机制上保障了基地建设的顺畅进行。同时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科技档案、文件资料的管理,项目进展、阶段成果的宣传工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项目协调推动会,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2、整合资源,推进部门协作
为提高工作效能,加快基地建设进度,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市农业局协调各部门,调整资金安排,加强农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向创新基地倾斜整合。自筹资金100元万元用于建设新型棚体,还整合了其它项目资金共计26万元。通过各方面资源与项目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成创新示范基地的技术集成、科技创新、示范展示、成果转化的作用。
3、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
为了确保创新基地规范运行,先后制定了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基地专家团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参加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基地建立了12人的专家团队,聘请省内外蔬菜栽培、植保、育苗等方面的专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参与基地和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基地建立了8人的农业科技服务队,服务队人员实行分棚负责制,确保蔬菜日常生长管理工作以及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落实工作。
4、专帐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为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方向,保证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资金。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在创新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工程类项目招标程序了解不够充分,加上财政评审与招投标环节用时较长,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内容进度缓慢,建议主管部门简化程序,加速推进[4]。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老化,接受新事务能力差,建议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3、创新集成技术不成熟
目前,项目的创新集成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须围绕基地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进并集成创新一批技术,提升全市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同时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唐珂.发挥政策聚合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1-3.[2] 新 农.2014年在全国建设100个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装备技术,2014,05:1.[3] 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4] 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第三篇: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是柞水县抢抓纳入关天经济区机遇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如何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潜力、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柞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绿色”、“特色”优势,瞄准建设关天经济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坚持“稳粮、兴药、优果、强牧”的发展思路,按照“种抓板块、养抓规模、销抓品牌”的产业理念,围绕林果、畜牧、绿色农产品和劳务四大农民增收项目,大力实施八大农民增收工程,通过园区引领、产业带动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林果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畜牧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绿色畜牧产业基地迅猛发展。围绕建设“千户百万只土鸡”、“百户十万头生猪”基地目标,培育和发展畜牧养殖企业10个,新建万头养猪场10个,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4个、规模养殖小区28个、养殖大户1371户,新增肉羊、岭南牛等特色养殖厂6个。依托石羊集团,在杏坪镇杏坪村建成了全市首个5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带动周边腰庄、金口、严坪、联丰4个村建起了肉鸡养殖基地,发展养鸡大户110户,全县肉鸡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只。发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凤凰镇清水村等3个无公害商品猪产地获无公害基地认证,“柞水土鸡蛋”获绿色产品认证。2010年,全县生猪、牛、羊、肉(土)鸡养殖规模分别突破了20万头、1.45万头、8.84万头、180万只,较“十五”末分别增长38.37%、17.88%、60.72%、260%,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亿元、715元。
2、绿色林果基地面积迅速扩张。以核桃、板栗为主,大力实施改造嫁接、林果科管、标准化建园,积极推广辽核1号、4号,西洛3号、香玲等优质核桃新品种和柞板11、14等板栗新品种,林果基地面积迅速扩张,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23.2万亩520万株,其中连片面积6.6万亩,年产量2300吨以上;板栗面积发展到30万亩1220万株,年产量2454吨以上。建成柞水亿升核桃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核桃、板栗加工、销售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
3、绿色农产品基地成效显著。川垣低热区以大豆、绿豆等为主,面积在1万亩左右;半高山区以大豆、四季豆等为主,面积在0.8万亩左右;高寒山区以荞麦、高粱等为主,面积在0.3万亩左右,远不能满足县内市场需求。发展蔬菜基地2.8万亩、烤烟3500亩、食用菌11万袋、水产养殖56亩。红岩寺镇盘龙寺1000亩脱毒洋芋种源基地年可提供种薯10万公斤,带动全县洋芋品种改良,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
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围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实施了下梁明星等1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49个市级推进村建设,建成特色专业村60多个。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走大项目、大企业拉动绿色农产品基地之路,建成了汇生源、金台和杏坪等6大农业园区,新引进入园项目15个,实现产值5953万元,带动生产大户2000多户,户均增收3842元。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市级5家、省级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个,会员达3000余人;创建了省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县,2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一批柞水特色农产品品牌占领省内市场。
二、问题与困难
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科技支撑能力弱。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农户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体力、智力与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要求不适应。
2、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差。境内海拔高差达2261米,以水、电、路、堤及农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夺丰收能力低。土地总量偏小,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8亩(60%以上为缓坡地),土质瘠薄且不连片,单产不高。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运输等配套设施几乎空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3、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严重脱节。农产品品种较多,生产技术标准不同,化肥、农药使用控制不严,产品质量难统一,规范化水平低,经济效益较差。
4、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带动效果不明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有效整合,同类产品多个商标、多个产品无商标,市场竞争力不强。
5、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社会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服务缺位,资金短缺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扶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农业保险尚未实行,农户生产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大,产业化发展慢。
三、对策与建议
按照“生产工厂化、模式循环化、土地集约化、投入集中化、产品标准化、机制合作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优质小杂粮、畜牧、林果、蔬菜、烤烟、食用菌、水产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万亩,畜牧重点养殖小区20个、规模达到200万头(只)以上,申报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2个、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7个、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个,创建一批全省知名品牌,促进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络化,使柞水成为关天经济区内有一定影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突出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在乾佑河流域沿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农副产品加工,在社川河流域大力发展以生猪、肉鸡为主的畜牧养殖和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果基地,在金井河流域大力发展蔬菜、水产、林果、土鸡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北线乡镇和全县沟岔区域大力发展小杂粮、食用菌和畜牧产业基地,建成乾佑河流域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社川河流域生猪肉鸡养殖、金井河流域林果蔬菜种植开发3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显著特点的产业带、产业区域,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
2、扩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果、牧、菜”三大支柱,做精做细“桑、小杂粮、烟、菌、薯”五大骨干。林果产业基地建成高效核桃丰产园6.5万亩、改造核桃低产林2万亩,新建核桃良种采穗圃200亩,改造板栗低产林9万亩,新建板栗良种采穗圃300亩,全县林果面积达到65.2万亩,产量达到7380吨,年均增长12%。畜牧产业基地达到生态环保养猪20万头、家禽养殖规模200万只、羊6.2万只、牛2万头,畜牧产值和畜牧业收入分别达到5.23亿元、2.5亿元,实现翻番增长。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其中商品菜1万亩、反季节精细菜4000亩。依托盘龙公司和亚飞公司发展桑葚基地1万亩;以大豆、红小豆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发展烤烟镇7个、专业村10个、面积1万亩;高山区发展袋料木耳、香菇、草菇1000万袋,年产食用菌2500万公斤;大力推广脱毒洋芋新品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亩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
3、强化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将现有6个农业园区建成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样板精品,重点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制定各类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良种良法、高效模式、集成技术、循环生态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健全县、镇、村、企业、市场(超市)五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监控网络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抓点带面,建立专业化生产队伍。整合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农业开发培训项目和资金,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政府帮扶、企业带动、能人引领、协会帮助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做到县乡有骨干、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加快六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有机菜、绿色林果、有机畜禽和区域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农民掌握绿色农产品生产环节和关键环节,成就一批农业“土专家”,推进绿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5、搭建平台,全面提升产业化生产水平。做大做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陕西汇生源、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柞水亿升核桃、以生猪养殖为主的柞水农贸实业、以脱水蔬菜生产为主的陕西新田地等10户农业龙头企业,做强“汇生源”、“亿升”、“秦舍”、“老作坊”等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积极组织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农博会和评优活动,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网络。加强农产品保鲜、储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在西安选择2至3家超市设立柞水绿色农产品专卖区,建立柞水绿色农产品专卖中心,逐步使我县成为关天经济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
6、完善服务,健全绿色农产品发展保障体系。一是发展合作组织。到2015年,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90个,入会人员达到7800人,带动农户1.8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产品开发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研发、储藏、加工、流通的农户和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扶持,对带动能力强、贡献份额大的农户和企业实行重奖,促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经营体系和利益机制。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绿色农产品风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设施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以项目为载体畅通农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投入格局,整合资金加大建设步伐,抓好产业基地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五是支持土地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采取租赁经营、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使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第四篇:全国绿色医院建设与建筑创新经验交流会开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全国绿色医院建设与建筑创新经验交流会开幕
作者: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年第12期
11月29日,由辽宁省医院协会建筑系统研究分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北京承天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全国绿色医院建设与建筑创新经验交流会”于辽宁沈阳开幕。共有350余位医院基建管理者和建设者参加会议。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柴建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沈崇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后勤党支部书记谭西平、北京地坛医院原院长助理郑毅等与代表们分享了新时期医院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第五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科教动态(2014年第2期)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2014年3月10日
编者按:为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重点工程,搭建长期、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平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持续提高,农业部决定从2014年起在全国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张桃林副部长在方案上明确批示:“很好!望科学规划布局、精心设计部署、扎实有效实施、形成长效机制”。现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发布,请各有关单位参阅并落实相关工作。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部决定从2014年起在全国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通过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工程有效实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一、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和“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任务,遵循“体系工作法”,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三大工程为重点,在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区划和农牧渔优势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县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等现有基地资源,遴选建设100个区域代表性强、产业链条完整、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特点的创新基地。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明确目标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绩效管理,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的紧密结合,力争把创新基地建成科学研究试验田、人员培训观摩田、生态农业样板田和农业决策参考田。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性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创新基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以区域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集自主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致力于解决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
(二)立足现有,建设永久性基地。依托现有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继承已有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将创新基地建成综合为主、各具特色的永久性基地。在全国发挥农业科技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功效。
(三)择优委托,建设开放性基地。遵照创新基地建设总体
规划,紧紧依靠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单位,择优确定创新基地建设主体和共建单位。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基地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研发成果和信息平台等向社会开放,加快形成社会各方力量联合攻关、协同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格局。
三、建设任务
(一)抓好“四个一”。一是制定一个规划。根据每个创新基地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分别制定到“十三五”末的建设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技术集成方向、推广服务重点、人员培训模式、组织管理制度等具体建设内容,引导创新基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二是组建一支专家队伍。根据创新基地建设需求,组建一支由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相关企业等人员共同参与的专家团队。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对基地农业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日常指导。三是集成示范一批技术。根据创新基地服务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充分梳理、继承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集成组装并示范应用一批技术,切实解决当前国家或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四是对接一个企业。立足主导产业发展特点,通过市场手段,促进每个创新基地(企业性质的创新基地除外)至少与一个企业有机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构建“五个机制”。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政府择优委托的科研立项机制。农业部和地方政府组织各建设单位
开展科技需求调研,明确科研目标,确定重点任务,制定建设规划,合力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二是建立以首席专家为创新基地主要负责人的业务指导机制。农业部和地方政府根据创新基地发展需要,以建设依托单位为主,确定创新基地首席专家。首席专家负责创新基地的科研示范、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业务指导。三是建立以“政府+基地+专家(农技员)+企业(规模经营组织)+农民”模式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地方政府主导,将农民需要的技术在创新基地中进行研发、集成试验示范,由科技专家或基层农技员将该技术推广到企业或其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技术用户,进而辐射到普通农民。四是建立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绩效管理机制。制定创新基地绩效管理办法,将创新基地促进国家或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并做到奖罚分明,引导创新基地的各建设单位和人员全心全意为产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五是建立以政府引导性支持和社会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自我发展机制。农业部和地方政府在创新基地建设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组织相关的各级各类科研和推广项目向创新基地予以倾斜,并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创新基地将不断强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创新工作,积极吸引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创新基地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条件
—基地主体。基地建设主体可为县级政府农业部门或农业科研单位、教学单位、推广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
场等规模经营组织。
—基地规模。基地应具有较大规模的、长期固定的集科研、示范、推广、培训功能于一身的场地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试验器材、培训设备和现代化通讯手段。
—智力支撑。基地应具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齐全的、能够长期提供支撑的技术团队。
—研发实力。基地应具有各级各类科研或推广项目的实施基础,能够系统解决当地主导产业链条中各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问题,并已有成型集成技术正在示范、推广、应用。
—联企共建。基地应具有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责权利清晰合理,且正在与至少1家企业合作。
—政府扶持。基地所在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积极整合资源、探索机制、加大投入,切实在衔接科研和推广体系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五、遴选程序
(一)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制定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部内各有关司局、事业单位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和现有基地基础协商产生创新基地。
(二)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对协商产生的创新基地进行汇总、分析,并开展全面调研、论证,提出100个创新基地建设名单。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前提下,确定名单并进行社会公示。
六、进度安排
2014年2-3月,完成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工作。2014年3-4月,完成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和创新
基地推荐工作。
2014年4-5月,完成创新基地调研和论证工作。2014年5-6月,完成100个创新基地的认定工作。2014年6-8月,完成100个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工作。2014年8-9月,完成创新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工作。2014年9-12月,完成创新基地的阶段性总结、宣传和明年的工作计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唐珂司长总牵头,刘艳副司长、杨礼胜副巡视员负责创新基地建设规划、遴选、挂牌、运行管理等具体指导工作。技术推广处、条件建设处负责具体工作,各处配合。设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起草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实施方案以及开展相关调研等工作。各分工安排要做到定期督办,及时汇报进展。各省(区、市)及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科教单位要设专人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明确权责分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负责创新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制订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加强政策、项目扶持,遴选和考核基地,指导协调基地运行管理中有关重大问题。地方农业部门,负责创新基地推荐,委托创新基地开展相关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对基地日常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提供基地建设用地和其他配套设施,协调落实基地应享有的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有关扶持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农业科研教学
推广单位,负责牵头组建专家团队,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和技术方案,提供有关科研成果及技术指导、培训与推广服务;依法获得相应知识产权及成果转让或投资收益。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收集提供有关技术需求,承接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并享有经营收益,按照法律法规及约定方案将产生的部分效益合理返回基地。
(三)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安排、延伸绩效管理等措施,加强农业科教环能系统资源向创新基地倾斜整合。推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计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推广、资环和能源生态项目,在顶层设计上,以择优委托的形式强化对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引导国家各级各类涉及农业生产、质量保障、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源和科技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创新基地倾斜、延伸,切实提高创新基地的示范带动能力和效率。
(四)加强绩效管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程跟踪检查创新基地从选择到建设的各项工作,对创新基地的组织领导和产业链、创新链、管理链中各环节进行全面督促指导。创新基地建设质量和运行成效将和相关农业科技类、农业资源环保和农村能源类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挂钩,切实保证创新基地发挥其应有功能,并取得切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