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展示教育与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博物馆展示教育与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摘 要】过去,博物馆的研究重点在物上,博物馆工作主要是开展藏品研究。如今,随着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博物馆不得不把重点从物的研究上转移到人的研究上,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认为这是一个能通过艺术进行交流的时代,因为人们意识到艺术可以寻根。因此,博物馆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办展览实现教育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让参观者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艺术进行交流。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外界对大脑有所刺激。外界的这种刺激就是我们在办展览时所需要设置的环境,营造出的氛围,一切可以刺激观众大脑、感染观众情绪的环节设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展览追寻文物背后的人和事,追随祖先的足迹去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与生活状态。这种刺激大脑、展开碎片式记忆的模式,不仅能够使观众学到知识,也能提升观众的精神层次,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与艺术品进行交流。
【关键词】展示教育 观众 主观能动性
一、展示教育现状
时下,博物馆展示教育多数以物为核心,忽视了人的需求,采用说教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形式,忽视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观众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难以刺激参观者的大脑。站在研究物的角度上办展览,过于专业化的展览形式和语言,普通观众无法搜索到大脑里面可用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达到学习、欣赏的目的。过于冗长的展现,使观众易于疲惫,大脑负荷过重,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参观。展览中过度使用辅助展品特别是多媒体设备,会大大降低观众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时,展示教育只停留在上门参观的群众身上,没有考虑到未上门参观的潜在参观者,这也是展示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展览信息过于专业化,使观众难以理解
一件再好的文物、艺术品,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是一件活的艺术品、沾染生活气息的物品。而离开了自己所属的环境,它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将从它身上剥离,除了器物本身的信息。同时也迫使观众把它当作一件孤立的藏品来看待。用这种新的概念去分析和描述它,需要崭新的态度、不同的专门知识和特殊的词汇。我们大多数博物馆藏品就是这个状态。这些专门的知识和专业的语言,与观众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观众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与思维习惯中,无法立即适应专业术语。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阅读物为新闻报纸,新闻报纸上的语言比较平实、简单,醒目的标题简练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这种不匹配的交流方式,无法使观众感到人与物之间的那种亲切感。因此,语言的形式一定要符合大众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观众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与学习。
2.展览的规模大而冗长,易使观众疲乏
现在的博物馆规模都不算小,是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分区。展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陈列方式多样。但陈列形式一多,有很多辅助展品占地占空间,大大拉长了展线。一些大馆,展厅比较多,没完没了的展览使得观众疲于奔命,无论是在脑力还是体力上都难以应付。
3.多媒体的大量使用弱化了展品的地位,影响观众的能动性
如今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展品应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中,起到丰富展厅、烘托展品的作用。视频类的多媒体功能主要是以介绍为主,介绍相应的展品,或者展示传统的技艺,生动形象。比起呆板的文物,多媒体更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观众能从多媒体上学习文物背后的知识,这也是多媒体能广泛被接受的原因。但如果大量使用多媒体,就会大大弱化展品。并且多媒体的形式还是以说教为主,介绍展品或者演示技艺,缺少互动,影响观众的能动性。
4.未参观过博物馆的潜在观众容易被遗忘
博物馆观众构成简单来说有专业型的参观者,包括专家、学者,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参观者,还有一类容易被忽视的未参观过博物馆的潜在观众。这些潜在的观众也应该包括在受教育观众之内。而目前的展示教育很少是针对潜在观众开展的,除了少量的流动展与社区展览。并且这些针对潜在观众的展陈形式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图片为主,观众兴趣不浓厚,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学习。
二、在展示中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学习,通过实践性的感知获得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是75%。而通过演示、试听、阅读、听讲等被动学习,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都大大低于主动学习。其中演示平均留存率为30%,试听为20%,阅读为10%,听讲为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观众不需要一个说教博物馆,博物馆的气氛比事实更重要。这种气氛的营造实则是激发观众意识的一种手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激发观众意识去思考这件展品与人的联系是什么,引导观众去思考展品与人的关系,也就会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知这件展品的魅力。
1.音乐营造气氛,是观众情感的催化剂
对大多数人来说,情感比智力更重要。在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中,音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够舒缓参观者的情绪,让参观者在参观时保持心情舒畅。音乐也是情感的催化剂,也可以利用音乐来诠释某件事物,增加对事物的理解。播放一段好的音乐,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它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展览中的音乐制作要是基于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文物的信息,熟悉整个展线,才能深入人心,引导观众去理解一个展览的内涵。比如说做一个史前展,可以利用史前的乐器演奏出悠扬的旋律。贾湖骨笛、河姆渡的埙都是史前的乐器,旋律悠扬,且低沉,似乎在诉说着来自远古时代的故事,低沉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沧桑与艰辛感。如果在展厅里面循环播放,能够引导观众从情感上去感知史前的文物,进一步理解文物内涵。
2.新闻化的语言更符合观众的阅读习惯
在展览中使用新闻化的语言,比专业术语更符合观众的认知水平,符合观众的阅读习惯。图片与文字是在展览中用来诠释文物内涵的辅助展品,但真正能够有耐心看完并且理解使用专业术语的文字、图片的观众不多。平时观众的观看习惯,我们从新闻报纸上便能看出来。首先新闻标题必须要简洁、有亮点,搏人眼球,直击事实的内涵,并且具有娱乐性。显然,博物馆里的展览文字过于专业化,会让观众觉得枯燥,难以接受,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阅读、观看习惯。因此,从观众阅读习惯看,博物馆里的这些文字首先可以突破传统的编写习惯,从新闻人的角度进行描述,运用精炼、朴实的语言概括出文物特征。这样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比较符合观众的认知水平。符合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情感放松,会感到舒心,读起来顺畅,且易于理解,他们才有可能让大脑运作起来,接收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学习这些专业的知识。这样的展览手段,才更可能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一个成功的展览需要新闻工作者、考古学教授、设计师的共同努力[1]。
3.使用色彩对比强的图片有助于刺激观众的视觉,帮助记忆
大脑喜欢色彩,色彩鲜艳的东西能帮助大脑记忆、学习。时下,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会弱化文物的主体功能,因此在减少多媒体使用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图片的使用。但如果图片的使用过于呆板,或者过于学术化,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很难快速传递给观众。因此,使用活泼、色彩对比强的图片,配上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递出来,大脑也容易接收。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历史展厅中的两件史前动物骨头,史前的动物如今已灭绝,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观众应该是好奇的。一堆动物骨头或许不能引起大家的好奇,且无法向观众呈现出动物的完整形态。博物馆在相对应的墙壁上挂着这两件动物骨架的复原图,并且复原图是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使单一文物形式增色不少,观众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对观众感官的一种刺激。同时艺术家在创造这幅油画时,也会带有自己的理解去创作。这样带有情感的创作,也会引导观众去感知和理解。
4.参观导览有助于提高观众参观的效率
人的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30分钟就应该要休息一会。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同样展线过于冗长,会使观众感到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参观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教育成果。如果观众感到疲惫,就算是营造出再好的氛围,也难以刺激观众的感知,收效甚微。因此,在展线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观。在规模较大的馆,参观者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参观时间,可提供馆藏精品参观线路的宣传册,有意识地引导。参观的展线上设置的一些休息区,方便观众休息,避免疲劳。
5.互动环节有助于观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脑喜欢问题,当你在学习的时刻提出问题,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一个好问题胜过一个好答案。互动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既是向观众发问的过程,也是观众探索、学习的过程。将观众被动的参观过程变成了一个在体验参与中探索、欣赏、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学习的模式,积极地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台北故宫曾经在一次展览上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暗箱摸文物。他们在暗箱里面放进一个文物的复制品,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文物的形状与纹饰进行判断。这是一种导向性思考的环节,环节的巧妙设置,诱导观众主动去思考去判断。同时也是一个加深观众对文物记忆的一个过程,引导观众能细致地观察文物的每一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互动环节,让观众一步步地加深对文物的了解与认识。
6.针对潜在观众的展览教育活动――社区展示教育
潜在的观众容易被博物馆工作者忽视。一般博物馆的展示教育活动多是针对上门参观的观众,场地都是在博物馆内进行的。社区展览,与博物馆馆内活动相比,是比较少的。并且社区展览多数以图片为主,因为社区展览暂时没有保护文物安全的设施。社区展示教育活动面对的潜在观众,其实大大多于上门参观的人数。因此,开展好社区展示教育活动,任重道远。
首先要了解当地住户的态度、习惯和潜力,建立专门为他们设计和开办的特殊类型的博物馆展览,才能更好地得到他们的合作与支持。创造一个生动的、能为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传播知识的博物馆,减少规章制度的限制。允许在博物馆吸烟和玩耍,宠物可以入内,陈列品可以触摸。这种气氛是融洽、愉快的,没有拘谨,大家更容易把博物馆当作一个可以玩耍的俱乐部。[2]
如果觉得当前流动展还是一件在探索阶段的事情,并未形成气候,可以选择其他简便省钱的方法。比如说图片展,这里说的图片展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在某个地方搞为期几天的展览活动,而是永久性的展览。不需要制作精良的展板,只需要一些制作简单的图片。把这些图片发放给每家每户,指导他们把图片挂在墙上显眼的位置。可能开始一天两天会对墙上的图片感到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图片的关注多了,再陌生也会熟悉起来,每一处的细节都会被注意到。潜移默化中,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幅画,每一处细节。当人对一张图片有了熟悉感,会自然而然地拥有自己对图片上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观者心情不好时,或许觉得墙上的画也带有一种悲伤;心情好时,墙上的画也是欢乐的。相反,墙上的画也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可以改变坏心情。这种带有情感的赏析,实际上是把平时看图片获得的碎片化信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积累,大脑自动整合成有用信息,获得一个全新的对图片的理解能力。这种效果远比短的图片展明显。不同的观众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理解。与其告诉观众这幅画讲的是什么,不如让观众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理解。这样的公众教育,也能提升人的涵养。
三、总结
当下,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博物馆展览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一个好的展示教育活动,必须要创新展示手段,以人为核心,让观众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大脑进行记忆、学习,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正如爱丁堡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的展览理念,“利用人造或大自然产的物品”去“丰富人类的经验”,这是展示教育所要体现的价值。在探索展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要考虑到未上门参观的潜在参观者,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影响力。让博物馆观众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外而内地提升文化内涵,能够通过艺术进行交流、寻根。
注释:
[1](英国)肯尼斯?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馆 世界趋势综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2](英国)肯尼斯?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馆 世界趋势综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作者单位:泰州市博物馆)
第二篇:博物馆观众心理学浅析
博物馆观众心理学浅析
甘肃省博物馆 黄晓宏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它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应采取科学、有效适用于对博物馆观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观的方法对观众心理学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博物馆的观众,因
究方法比较多,适合博物馆观众心理学研究为观众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而博物馆服务的方法有:
1、观察法,可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具有极大的我观察法。客观观察法,研究者对观众参观广泛性,包括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别、时的言行表现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素
以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自我观察法,要求养的各种各样的人。从老年人到儿童,从学
观众配合,根据自我体验做的有关心理活动者、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的自我分析与口头报告。
2、调查法,是有目众,不一而足。其中青少年学生构成了博物的、有计划地对被试者进行专门的调查,以探馆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只有对观众
讨有关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调查方式有:有了深入的研究,博物馆的服务才能有更强
谈话、问卷、作品分析、个案讨论等。的针对性,博物馆的职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
有了以上的理论依据,我们不妨对实际的发挥,博物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情况加以梳理分析。观众从决定参观博物馆双丰收。的那一刻起,即产生了相关的心理活动,我们
观众心理学应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可以将它理解为参观心理需求,包括参观动(一)揭示观众心理现象的本质,即观众的心理
机和目的、参观兴趣指向、参观体验和参观满活动是怎样产生的?观众心理活动对参观内
意程度。
容与参观相关的活动及脑的依存性;(二探讨)
一、参观动机实际上就是观众参观博物观众对博物馆提供的外部自然环境、内部硬件
馆的原因。
设施、陈列和展览、讲解和相应服务等的认可
原因是由需求导致的,大致可分为四类:程度、情绪变化、兴趣指向等心理过程,即实事
⑴寻求研究资料。这一类观众往往是专业工求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而不能凭
作者,虽数量不多,但目的非常明确,选择性主观臆测,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是客观的和科学
很强。他们是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博物馆寻找的;其次是发展性原则,即不仅关注观众已有
答案的,专注于某个、某些展品或某部分陈的心理现象,而且要关照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列,参观时非常认真仔细,抄写文字资料、描不明显的但可能预示着新的发展方向的心理
摹展品外观、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活动;再次是普遍联系的原则,即观众心理学
文物标本、索取相应文献资料,甚至提出参考的研究必须从心理活动的整体出发%客观刺
更多的藏品,会见博物馆专家探讨相关的学激的影响、观众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
术问题,陈列形式对他们没有多大意义。⑵刺激产生的反应活动、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等
获取相关知识。这类观众为数不少。大多是多种因素,不孤立地进行。
有目的地来到博物馆,通过参观获取所需的・5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第三篇:博物馆展示要求
博物馆展示要求
设计要求:
1、树立“功能第一”的博物馆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具有时代特征,准确把握陈列主题思想与内容,高度概括陈列艺术元素与文化符号,突出浙江龙泉窑的标志性元素,并将它融合于展厅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与陈列展示等艺术设计之中。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看,一般有展示功能、收藏功能、研究功能、行政管理功能和公共活动功能。
2、总体形式突出体现龙泉瓷器特征的环境个性。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一中求变化,准确地选择亮点,使陈列高低起伏,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空间布局明确合理,注意人流走向和人流分布。重视参观流线的科学性,前后展示衔接恰当,达到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
4、陈列手段丰富多样,展示以实物为主,辅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手段需围绕陈列内容而展开、为诠释主题而服务,充分展现龙泉窑瓷器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5、结合观众的心理、行为特点,科学合理地、人性化地设计陈列。
6、遵循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规律与特点,配备先进智能设施。
7、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构建设置互动空间的同时,营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塑造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和环境。
三、设计成果要求
(一)应征方案成果要求如下:
1、附有平面图,立面图,大样图等。
2、设计效果图序厅10张、各分馆5张以上;
3、参观人流路线图和应急通道路线图;
第四篇:对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模版)
对于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
2012级英语文学
王雅勍2124071916
杨丽亭 2124070491 冯希梦 2124070487
一、引言及调查情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是集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延边历史博物馆和朝鲜族革命纪念馆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其展览内容以朝鲜族民俗、延边历史和朝鲜族抗日斗争史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延边博物馆以精美的展品、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内涵,生动地展现着延边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小组对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想了解他们参观的动机,兴趣等等。调查对象主要是参观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的人们。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存在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体现的,所以博物馆的许多活动都与公众有关。我国普遍对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不高,人群也少,为了了解观众的需要,使博物馆可以更好地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观,我们认为做这样一个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市民参观延边州博物馆感受的问卷调查
· 1.性别: □ 男 □ 女
• 2.您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19-35岁 □36-55岁 □56岁以上
• 3.教育程度: □小学 □初高中 □大学或大专 □研究生以上
• 4.您来自: □本地 □外阜 省 市
• 5.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延吉市博物院: □报纸 □电视 □网络 □广告 □听朋友介绍
• 6.您每年是否至少参观一次博物馆: □是 □否
• 7.您选择参观博物馆的原因是:□慕名而来 □求知心理 □带孩子接受教育 □进行学术研究的工作需要 □消遣娱乐 □门票免费 • 8.您选择参观博物馆时,一般选择: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综合类博物馆
• 9.延边州博物院最吸引您的地方: □基本陈列 □延边渤海出土文物展 □延边人民革命斗争史专题 □朝鲜族民俗专题陈列
• 10.如果展品很多,您会: □全部认真看一遍 □走马观花地看 □对感兴趣的展品认真地看 □陈列方式吸引人的展厅
• 11.在参观时,您通常对什么文物特别感兴趣: □自己了解的 □知名度高的 □大件文物 □精品文物 □专题文物
• 12.为了让博物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我院今年正着手对旧的陈列进行分段调整,您对已经调陈后的佛教造像展厅有何评价:□更具观赏性 □更加突出文物价值 □ 更能体现陈列的意愿 □展陈环境上档次
• 13.您参观博物馆喜欢怎样的讲解方式: □专业讲解员讲解 □志愿者免费讲解 □租用语音导览机讲解
• 14.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多做宣传 □多办展览 □多办讲座 □多办活动 □增加体验互动项目 □有奖答题
• 15.您认为免费博物馆应该更加突出:□地方特色 □学术研究 □社会教育
□本馆特点 □可供参与的文化项目
• 16.您认为博物馆免费是否可以吸引您更多的参观博物馆: □会 □不会 □有好的展览不免费也会来
·17.您认为的博物馆的作用:□古物及艺术品的保藏场所 □科技文化展示□教育和知识普及 □休闲娱乐 □其他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合作!下面是部分简单的数据统计图
免费图书馆应更加突出的方面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参观博物馆的观众的背景资料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显示(见上表),延边州的博物馆观众年龄结构比例是:低于20岁的观众占6.42%,20-30岁的观众占52.59%,30-40岁的观众占21.85%,40岁以上的观众占15.14%。所以,在受调查的观众中以年轻人居多。在受调查观众的性别结构方面,女性观众的比例是54.58%,男性观众的比例是45.42%,前者略多于后者,两者之间相差的并不是很多,说明参观博物馆与性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女性观众比男性稍多了一点,可能是因为女性比较喜欢出去逛逛吧。从受调查观众的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是大学本科的占60.64%,本科以上的占8.61%,而中小学的占了 29.88%。中小学的参观观众大多都是由学校组织或家长带领来参观的,学校和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可以简单了解有关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能主动来参观的大多数都是大学生,一部分可能是由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决定的,受教育程度高的才有更多的意愿去了解历史文物和民俗文化。同时文化程度的大学本科比例高与我们的调查地点选择在高校周围和调查对象多倾向年轻人不无关系。
(二)主题内容分析
1.延边州博物馆的宣传情况
为了了解延边州博物馆的宣传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问题,即“您了解博物馆的及其展览途径(是什么)?”。根据资料统计结果显示,36.69%的受调查观众选择了“博物馆自身名气”,选择朋友介绍的比例是30.94%,选择互联网的比例是15.47%,选择选择电视宣传和报刊杂志的分别占8.27%和8.63%。不难发现,陕西省的博物馆的宣传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名气和朋友间的介绍。
延边州的博物馆自身名气建设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非常重要。一个博物馆的自身名气的提升主要依靠它的先进的硬件设施,价值较高而且较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陈列展览,高质量的服务以及广泛而有效的宣传等等来实现的。博物馆的自身名气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提升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某个侧面来看上述数据尤其是“朋友介绍”的比例较高,这说明延边州的博物馆的主动宣传做得还不够,应该加强对博物馆的媒体宣传。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进行互联网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宣传工作做到位,博物馆的知名度也会相应地上升,那么它的潜在的观众数量也会大大增加。
(二)延边州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点
通常,观众因为各种原因不会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内容选择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博物馆去参观。那么,延边州的博物馆观众对哪些展览内容感兴趣呢?他们又对哪几类博物馆更感兴趣呢?
问卷中“您感兴趣的展览内容是:(可多选)”,调查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历史”占33.32%,居于首位。其次是“艺术”,它的比例是21.84%。“科学技术”占14.37%,“民俗”占13.79%,“人物”占10.92%,“军事”占5.17%。
当问及您最感兴趣的博物馆时,在所有受调查的观众中,33.65%的观众选择了“历史民俗”,18.50%的观众选择了“艺术”,15.87%的观众选择了“自然”,15.54%的观众选择了“名人故居”,8.89%的观众选择了“科学技术”,7.62%的观众选择了“军事”。对比前后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在总体上它们大致相对应。其中对科学技术展览内容感兴趣的比例与对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最感兴趣的比例相差太大。但这不是异常现象,它与我们所调查的观众大部分是学生而学生中大部分学的是文科而不无关系
(三)延边州博物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
对于问卷中“您来博物馆的目的”的选择,在所有受调查的观众中选择带孩子接受教育的占35.02%,选择娱乐的占26.33%,“求知”占12.02%,而选择学术研究和慕名而来的占极少一部分。
从上面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观众心中,博物馆是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也印证了博物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社会教育的理想课堂之一的论断。目前,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知识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不尽人意。在这一方面,吉林省博物馆界尚需更深入地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从主位角度来说,博物馆应该为人们从中获取知识提供方便而不懈努力。从客位角度来说,观众应该积极探索有效地从博物馆获取知识的方法,热心关注和支持博物馆事业,为延边州博物馆事业建设提供各种意见和建议。
(四)延边州的博物馆讲解问题
延边州的博物馆讲解方式不外乎有三种:专业讲解员讲解,志愿者义务讲解和讲解机讲解。观众究竟喜欢哪一种讲解方式呢?根据我们整理的调查资料,在所有受调查的观众中喜欢(专业)讲解员讲解的观众比例是47.78%,喜欢志愿者义务讲解的观众比例是20.29%,喜欢使用讲解机讲解的观众比例是19.08%,认为不需要讲解的观众比例是12.85%。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实际上与它的知识传播紧密相联,讲解水平的高低可影响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兴趣和从中获取的知识的多少,甚至会影响到博物馆的自身的形象。讲解员(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者义务讲解员)讲解与讲解机讲解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讲解过程中观众可以和讲解员相互交流。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将近70%的观众选择了讲解员讲解的方式。专业讲解员讲解和志愿者义务讲解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收费服务,但其讲解水平一般来说高于后者。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喜欢专业讲解员讲解的观众比例远比志愿者义务讲解的观众比例高得多。这说明在博物馆的讲解方式中观众更乐意于交互式的讲解,对讲解员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往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开发出更多的更具有人性化的各种讲解方式,但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代讲解员,它们只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吉林省的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解工作在现在还是将来必须要做好,绝对不能松懈。
(五)博物馆的门票免费问题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给博物馆下定义中规定“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机构”,非营利并不代表博物馆就不能向观众出售门票收取一定的参观费用,用作博物馆的运行经费。从某个方面来看,它是博物馆强制性地让观众支持博物馆事业的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是限制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一道门槛。
近年来,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重要博物馆相继实行各种形式的免费开放服务。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许多曾经并不在意博物馆的人开始关注博物馆事业。同时,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在担心博物馆免费可能会不利于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延边州的博物馆观众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问卷中对于“您认为博物馆免费是否可以吸引您更多的参观博物馆”问题,选择“会”的受调查观众的比例高达52.17%。选择“有好的展览不免费也会来” 的受调查观众的比例是40.22%,排在第二位。认为“不会”的观众比例是7.61%。博物馆的免费问题其实与博物馆的票价问题紧密联系。在上题中超过60%的观众认为延边州的门票价格较贵,所以在本题中又有略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观众认为博物馆免费会吸引他们更多的参观博物馆。如此看来,社会大众是普遍地赞成或希望博物馆免费。另外,超过40%的受调查观众表示博物馆的优质展览而非免费也会吸引他们更多的参观博物馆,可见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在延边即便是免费博物馆,对于陈列展览工作也不容忽视。
(六)延边州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一些认识
对于博物馆的作用问题,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对它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那么,延边州博物馆观众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根据我们调查整理统计的资料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观众的意见中,认为“古物及艺术品的保藏场所”的意见占37.47%,位居第一。认为“科技文化展示”的意见占21.59%。认为“教育和知识普及”的意见占32.26%,位居第二。认为“休闲娱乐”的意见占7.44%。“其他”占1.24%。我们有理由认为,博物馆的保藏、展示和知识传播及教育等功能是博物馆的一些传统功能作用,休闲娱乐是博物馆的一个新兴的功能。7.44%的休闲娱乐比例虽然看起来比较低,但也反映了观众有这方面的需求,相信这个比例在以后还会上升。延边州博物馆界应该好好考虑怎样加强博物馆的娱乐性问题。博物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机构,我们认为博物馆提供的休闲娱乐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带给观众的必须是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
第五篇: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审视并反思这个问题,并努力对“以人为本”的展示新理念进行尝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试就以茶博为例,初步探讨“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实施。1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到了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2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茶博的尝试
在茶博1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博物馆的展示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对展示对象、展示主题、展示媒体以及展示空间进行重新定位,处处贯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成效显著。2.1 对展示理念的重新思考
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Display)来表达展览器物,而现代博物馆提出的“展示”(Exhibition)的概念则更确切些。因为陈列只是为了使观众对物件产生兴趣,将物件经过设计的组合、排列,并没有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譬如现代的橱窗设计,通常用“陈列”的方式来表达。而“展示”则比陈列的内涵更进一步,一般可解释为:在一定期间及特定的空间里组织所欲传递的内容,以静态及动态表演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的一种传达方式或现象,必须有吸引人的特点,发挥人与物之间传达功能,进而达到促销、说服、娱乐、启发、教育、宣传、推广的目的。
明确了展示的新内涵后,我们在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时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以器物组合以及辅助展版组成的静态展示层面,通过充分挖掘与茶相关的人文精神,力求通过展厅陈设的室外延伸来强化茶文化主题,体现“和平”、“自然清新”以及“茶与人类健康”等与茶密切相关的理念。
2.2 展示新理念之一:延伸主题展览,拓展更大的茶文化展示空间
作为茶文化专题博物馆,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茶文化收藏、研究、展示、教育,通过设立“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六个展厅,展览形式以实物为主,图版为辅,并配以多媒体视听等科技手段来阐述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整个展览主题明确、形式新颖,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公众调查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众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公众对主题展示很满意,通过茶文化主题展览也了解了不少茶文化知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希望能够更直观感受茶文化,他们更希望在茶博看到各地的茶类并能够品尝到各地的名茶。为更好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公众对茶文化知识的需求,我们在茶文化展示上动了一番脑筋,在环境蕴涵主题,凸现茶叶博物馆独特环境的思路中疏理出情境式展示设计的理念。情境即“氛围”,也就是说要营造一种与主题十分契合的氛围,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从专业上讲,即设计者在展示中运用空间、声音、色彩、光线等因素来营造展示的环境,让整个环境具有“情绪”效果,使得展示空间里有一种氛围,以造成观众某种情绪的反应,进而顺水推舟,强化讯息的传递,使观众加入这全面而生动的环境,去观看、揣摩、比较知识,使得“沟通”程度增加,使观众加入实体的操作和虚体的想象,而达到说服的契机点。为实行这一理念,我们在如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我们在茶博室外环境中创建“嘉木苑”——中华茶树品种园,开放式的茶树品种园展示了一百多种茶树品种资源,茶树品种丰富,既有灌木型茶树,也有半乔木型茶树品种,我们还对各品种茶树的产地、名称以及适合制作加工成何种茶类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牌,这样公众可把展厅了解到的茶树品种知识与室外种植的实物进行直观的对照、比较,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室外专门开辟“焙香 ”,在茶叶采摘季节向观众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各道工序,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公园般的博物馆,不遗余力地将茶文化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泡饮的植物,也有非茶之茶,如绞股兰、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杜仲、茶冬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茶、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冲泡当茶喝,还起到很好的观赏效果,也扩大茶概念的外延。其次是突出“茶与水”的关系,在茶叶博物馆中营造更加灵动的水系。我国历来有“水为茶之母”之说,我们将水源引入馆中,并依地势而造假山、叠景石、营水系,再配四时花草以及水生植物,公众一走进茶博,置身于茶园与水流之间,茶与水的关系一目了然。公众在欣赏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另外,茶博的主干道以天然石材铺设,其中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刻、名帖、书画作品、印章、陶瓷题记的风格各异的一百个茶字,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古趣盎然,公众在休闲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墨香、茶香”,称之为“双香径”。
茶博的环境小品也独具特色,陈列于绿荫草地上的茶圣陆羽、茶祖吴理真各成一景。此外300多个形态各异、工艺精美的古代柱础,或安置于长廊之下,或作为环境点缀供游人小憩。茶作为百草之一,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天文历法对农业起着决定作用,茶事与节气的关系因此十分密切。吉庆台附近的圭表和日晷格外引人注目。圭表可根据正午表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节气。日晷则利用一日之表影方向变化来测定时刻。圭表和日晷对我国古代的农事生产极有帮助,也可以指导茶叶生产。传统而先进的农耕文化,进一步营造了茶文化的外延空间。
2.3 展示新理念之二: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茶文化展示,吸 引了更多的公众参与
当今全球资讯高度发达,公众接受讯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了解茶文化的方式也呈多样化,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形式都可对茶文化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那么我们作为茶专题博物馆在展示茶文化时,最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公众调查意识到应进一步挖掘特色,找出公众关注的重点所在。在当今的社会,公众被各种各样的传媒包围着,如果要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调动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种种因素,多感观刺激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于是我们在展示茶文化时,除关注静态视觉外,还参考公众的信息反馈,以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方式来展示茶文化,达到公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2.3.1 挖掘茶艺表演项目,并带动茶艺培训的发展
茶艺表演是宣传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茶艺员表演的方式来阐释茶艺(茶的冲泡、品茶环境的营造等)和茶文化。为了让公众对历代的品茶技艺有一直观的认识,茶博挖掘并整理了禅茶、文士茶、农家茶、擂茶、酥油茶等各种茶艺表演形式,以及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表演一经推出,受到公众的极大欢迎,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针对目前茶艺馆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的现状,茶博向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申请设置茶艺工种并得到批准,茶艺师首次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随着茶艺师工种的职业标准提出和规范,茶博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引导并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大大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茶艺培训课程包括茶文化史、茶叶内含物质及茶与人体健康、茶叶加工、分类、贮藏与鉴品、各类名优茶沏泡、茶的礼仪等,系统的茶文化课程设置吸引了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此外我馆近年来还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楼业主和职工及下岗工人进行上岗培训,特别是针对下岗工人的基础茶艺知识培训,一方面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宣传了茶文化,博物馆做到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2.3.2 馆校共建,推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四大职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这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更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举办一些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化知识,编辑知识性普及读物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展厅讲解宣教固然重要,但如果寓教于乐,学生自已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去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3年“5·18”杭州各博物馆实行免票制后,我们适时地推出了名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讲解、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猜茶谜、观光品种茶园、亲手采摘茶叶、观看现场炒茶、品尝名茶、茶艺比赛等。学生们来到茶博参观学习,首先进展厅,听讲解员详细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茶的种类、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的演变,以及各地的饮茶习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其次通过参观品种茶园,并亲自采摘茶叶、观看炒制茶叶,再亲口品尝,使学生对茶叶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亲自体验与参与,在茶博优美休闲的环境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从这一活动推出后,受到杭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参观完中国茶叶博物馆后,学生和教师都对“茶文化套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2.3.3 通过“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向海外人士展示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魅力无限,茶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的眼球,因杭州是“丝茶之府”,“西湖龙井茶”又享誉海内外,大多数的游客通过参观常设性的茶文化展览、观赏品种茶园、购买介绍茶文化的书籍或光碟,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外国观众,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茶文化,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冲泡、茶道表演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外国观众的要求,茶博又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外国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本国去,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这种通过游客互动式的展示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信息产业、出版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形式。自中国茶叶博物馆尝试“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后,来我馆参观的公众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通过公众调查反馈信息,得知公众对我馆的展示方式有很高的评价,“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展示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博物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在将来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并不断改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四大职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这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更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举办一些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化知识,编辑知识性普及读物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展厅讲解宣教固然重要,但如果寓教于乐,学生自已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去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3年“5·18”杭州各博物馆实行免票制后,我们适时地推出了名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讲解、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猜茶谜、观光品种茶园、亲手采摘茶叶、观看现场炒茶、品尝名茶、茶艺比赛等。学生们来到茶博参观学习,首先进展厅,听讲解员详细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茶的种类、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的演变,以及各地的饮茶习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其次通过参观品种茶园,并亲自采摘茶叶、观看炒制茶叶,再亲口品尝,使学生对茶叶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亲自体验与参与,在茶博优美休闲的环境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从这一活动推出后,受到杭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参观完中国茶叶博物馆后,学生和教师都对“茶文化套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2.3.3 通过“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向海外人士展示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魅力无限,茶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的眼球,因杭州是“丝茶之府”,“西湖龙井茶”又享誉海内外,大多数的游客通过参观常设性的茶文化展览、观赏品种茶园、购买介绍茶文化的书籍或光碟,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外国观众,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茶文化,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冲泡、茶道表演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外国观众的要求,茶博又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外国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本国去,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这种通过游客互动式的展示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信息产业、出版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形式。
自中国茶叶博物馆尝试“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后,来我馆参观的公众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通过公众调查反馈信息,得知公众对我馆的展示方式有很高的评价,“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展示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博物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在将来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并不断改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