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卢武铉葬礼场面看民心
从卢武铉葬礼场面看民心
5月23日早,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离家不远的山崖自杀身亡。他的死引起韩国和世界的震惊。连日来,韩国民众和社团、政要络绎不绝前往他家乡吊唁。排队等候吊唁人群延绵数公里,不少人痛哭流涕长跪不起表示深切哀悼。甚至连“韩国政府敌人”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都发去唁电表示哀悼。据《朝鲜日报》报道,卢家乡举办追悼会,葬委会和当地一些组织为悼念者提供食品和水,每天仅米饭就需要125袋80公斤装大米,泡菜需要150多公斤,用于牛肉汤饭的牛肉超过800公斤,每天还供应大约400个西瓜。而附近村庄的妇委会成员和义勇消防队队员从24日起每天准备大约10万份饭。村里每晚10时后向悼念者提供面包、牛奶和碗面。金海市政府每天提供10万瓶250毫升装矿泉水。韩国政府在全国设立大约140个悼念地点。首尔、釜山等地悼念热潮高涨。韩联社还报道,包括遗属在内,卢武铉葬委会总人数达1383人,创韩国历史之最。
5月29日上午,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葬礼在首尔市中心的景福宫举行,整个葬礼隆重肃穆。包括现任总统李明博、前总统金大中、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等多位政要在内的25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在当天的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前,至少几十万人涌向灵车经过的地方送行,韩国各主要电视台也进行了实时报道。据韩国警方估算,当天在举行路祭仪式的首尔广场一带就聚集了超过18万名追悼市民,绝大多数都头戴象征支持卢武铉的黄色太阳帽,并手持黄色气球追悼故人;也有市民在脖子或胳膊上系着黄色布条,以缅怀故人;黄纸叠的飞鸟飘满天空散漫道路。场面令人十分感动。众多国民认为李明博现政府应对卢武铉自杀负责。李明博参加现场追悼会遭到呛声,并引起强烈抗议的游行示威。同样,卢武铉去世消息和葬礼场面,也深深感动我国人民,纷纷发言发帖表示深切哀悼之意。
作为一个下了台的政治家和涉嫌贪污的前总统,竟能受到如此国葬(虽为国民葬)厚礼和国民认可,这在世界并不多见。尽管这些场面里不乏有某些政治势力借此民意行政客觊觎之实,但客观验证了卢的深得民心这一铁定事实。起码让人感觉出:不以成败论英雄。卢武在韩国人民心中始终是个英雄。这种宏大的民意民心悼念场面,展现卢武铉虽死犹荣的历史肯定!
卢武铉的个人悲剧,让人再次深思韩国传统文化和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韩国现行民主化政治框架,应该说是脱胎于前军人专制政体的政治仇恨某些基因的延续。它不仅表现在政党政治运作上,也表现在国民验证执政者的心态上。这种仅20多年的“快捷”民主,仍远没有摆脱政治地缘、血缘主义等传统沿袭的尾巴。一旦朝野某方势力究其一点发难,就会引起全盘政治震荡。正是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致使历任总统无一人难逃腐败瓜葛的干系而遭弹劾、下台或被判刑。尽管卢武铉是韩国史上第一个草根总统,是个洁身自好起家的平民政治家,尽管当年他竞选和当选总统后一再强调身为公职者清廉,发出“至今请托文化依旧盛行,不过日后一旦发现了非法请托,我一定要让他身败名裂”的承诺,而且在他执政时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南北缓和殚精竭力做出成绩,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腐败的纠缠而遭声望上的残酷“商鞅车裂”宿命。但是,深受我国儒家影响的韩国道德文化,又有“同情弱者”的宽容和理解,认可他的平易近人为人和高风亮节品行,倒也让他得到众多支持者甚至政敌的尊重和缅怀。韩国政治上的“穷追”和文化上的“宽恕”,给人有种政治与文化相悖却又融合的不可理喻感觉。这从当年两任总统金斗焕和卢泰愚被判极刑到特赦释放就可以看出。因此,曾经的卢武铉时代的喧嚣,是韩国政治的一面镜子!如今的卢武铉之死的国殇,也是韩国民意的一面镜子!
一个人特别是鞠躬尽瘁为国民的政治家,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如此场面在我国我也曾经历过。不管你说是当年因“愚民”导致“愚忠”的结果也好,也不管当年历史现实造就的必然也罢,33年前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在职时去世,也得到我国人民的“十里长街”真心悲痛流露的动人悼念场面,却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20年前耀邦同志的突然病逝,再次引发人们对这个开明的政治家遭遇不公的深沉怀念的自发悼念,但这种悼念超出毛周意义上的悼念,更多流露的是一种觉醒的表示和民意情绪的必然潮流。有意思的是:此后至今,我再也没有看到这样的动人魂魄的国人盛大悼念场面了。
瑕不掩瑜。实践证明,卢武铉敢于以自己生命的悲壮代价换取内心的自责,证明他不愧为“知耻近于勇”的血性汉子,足以让那些自我标榜“清政廉洁”大言不惭“执政为民”幌子下为自己或集团谋权敛财的卑劣小人无地自容。今天,邻国卢武铉先生的葬礼所反映的民心民意,恰恰不就说明人民能分辨是非曲直的判断力么?
据我国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卢武铉的卢氏宗族源于中国。《雅溪卢氏家乘》和韩国《卢氏三陵坛志》也有记载:五代后唐时期的宰相卢文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卢姜一个叫卢穗。因避战乱,卢穗率其九子及家眷携七名大学士,航海东赴新罗,为韩国卢氏之始祖;卢姜则从关中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经山东辗转迁徙至浙江,后来其子孙逐渐南徙到东阳定居。据悉,在韩国也有专门的卢氏渊源研究机构。特别是韩国卢氏后人在得知东阳有个卢氏聚居地卢宅后大感兴趣。自2000年来韩国卢氏频频组团访问卢宅。“每年都至少五六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卢氏后裔到卢宅寻宗问祖。2003年11月17日,浙江东阳雅溪卢氏代表卢启源、卢郁青等人还应邀访韩,分别受到时任总统的卢武铉和前任总统卢泰愚见面。2005年9月,卢武铉的胞姐卢英玉携家小访问卢宅,受到村民夹道欢迎。2008年世界卢氏渊源研究会在沪召开会议时,一心牵挂着雅溪卢氏的卢武铉还特地托人给东阳卢宅送去花篮以表心意。
如果以上这些考证属实,说明卢武铉“以死雪耻”很有早年我国“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卢武铉生前的座右铭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今这种我国优良传统传到国外去了。他能面对国民深深鞠躬并发出“无颜面对国民”,“让大家失望,很抱歉”的反省自责;遗书中能发出“受惠于很多人,却让很多人因我而受难,往后将还有承受不完的痛苦”的不安和内疚。说明卢先生把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在韩国发扬光大“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了。如今这种知廉耻的修养我们土地早已凤毛麟角,不禁让国人感到汗颜而喟然。我甚至荒唐在想:区区600万涉嫌受贿,还是自家亲戚所为,卢先生何以死相许证明自己清白?真是生错了地方!假如生在在我们这里,那叫什么事啊?呜呼哀哉!
2009年5月30日下午
第二篇:从语言角度看穆斯林葬礼的独到之处
展鹤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七九年这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故事。全文弥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气息,本文主要从宗教话语的杂糅,京味语言的运用两方面来论述作品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语言;宗教色彩;京味
《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1] 作为读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学语言。因此每一个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视文学语言为自己的外衣,力求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下面将从宗教话语,京味语言两方面来论述。
一、宗教话语的杂糅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以女性所特有的敏锐,细腻的手法,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讲述生活在汉族中的回族人,他们极力保持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抵制外来信仰的冲击,并以此来维护民族的独立,这与作者自身属于穆斯林是分不开的,巴尔扎克曾说:“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从古至今,宗教作为一种“人性升华和放射,并客观化,对象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作者在文中极力渲染出浓郁的穆斯林色彩,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庄严的宗教氛围下,下面从意象“新月”、婚葬习俗、回民语言三方面来透视宗教话语杂糅下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新月”的独特意蕴
回族自诞生之日起,就置身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受其影响自不待言,但它的母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性,它注重体悟,强调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移置在想象的心灵空间,在精神性的追求中,对现实生活作出回应。因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我们看到灵动的意象世界,它充满了别样的审美寄寓,传达出真实复杂的民族情怀。
“新月”可以说是全文最重要的意象。在伊斯兰文化中,“月”这一意象更多的承载着只属于它们的特定情怀。新月,系阿拉伯语“希拉勒”的意译,原指上弦月,俗称月牙。天文学上称为“朔”,指月球运行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的月相,其象征含义是上升、新生、幸福、吉祥。世界穆斯林将观测所见新月作为斋戒月封斋和开斋的时间标志,《古兰经》中记载,新月是人事和朝觐的计时,斋月是新月出现那天开始的,开斋亦由阿訇登楼望月寻看新月而定时日,穆罕默德指月两开的奇迹也和月亮息息相关。“回族把新月作为伊斯兰教的象征,每座清真寺的顶端,都有一弯新月,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这是千百年来穆斯林民族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的理念。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在穆罕默德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穆斯林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圆满功行,光明世界。”[3]“月”是神性的象征,寓意幸福美好。如:
“观新月,弯弯的,尖尖的,不等落日余晖完全隐没,已经出现在西南方向绯红色的天空中了。”
“西南方向,新月升起来了,弯弯的,尖尖的,清清的,亮亮的,多么美丽的新月!” 文本中出现的“新月”正是穆斯林所追求的“崇高”“希望”“幸福”,“新月”不再是单纯的月亮,也并不只是名字的符号,而是附加了宗教文化的内蕴,成为一种神性的象征。
(二)婚葬习俗
“世上没有哪个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没有哪一种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世俗化。”[4]作者在小说中对悠远的穆斯林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教规戒律,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都做了如数家珍般的描述,特别是对两次葬礼和婚礼都做了工笔般的细节描写,但作者并没有过分渲染这一特定民族宗教的“神秘感”,而是把这种展示注入生活中去,这必然使小说的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打上民族宗教的烙印。如对葬礼的描述:
“速葬,薄葬,是穆斯林的美德,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种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的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伞,扇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也没有漫天抛散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
“黄土无情地埋下来,掩没了“拉赫”,填平了深坑,一座四面呈梯形的新坟,出现在梁家的墓地上……
身怀绝技的梁亦清含恨而死后的薄葬,速葬,与其朴实性格相一致,他不单单是一个人,在他的身上更多的彰显出一种民族精神,作者在文中运用大量的篇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回族人民的葬礼,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伊斯兰教下独特的异域文化,使全书弥漫上神秘的宗教色彩。
(三)回民语言的运用
众所周知,回族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但由于其伊斯兰信仰的特殊性,在宗教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就形成了在民族日常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并不存在,而只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音译汉语表述,霍达将这些音译词引入写作中,并对其进行解释,表现出她对回族历史的特有体验。例如:
对非穆斯林称“卡斐尔”,媒人称“古瓦西”孤儿称“耶梯目” 遗体称“埋体”朋友同胞称“朵斯堤”尸床称“水溜子”等等
这些回民语言的引入,源于霍达对本民族语言的深切体悟,其对语言的恪守,正是对民族文化延续的渴望。这些特殊话语的运用,使全文更加具有宗教蕴味,在这种宗教话语的杂糅下,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穆斯林这一古老民族。
二、京味语言的运用
蕴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许多小说和作家为人铭记的原因之一,张爱玲的上海情调,沈从文的湘西风情,赵树理的山西土俗,冯骥才的天津方言,都是如此。霍达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使她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的口语,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词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使语言讲究,简单而又精致,有力,作者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使语言干净利落,鲜活纯熟,简单却不粗俗,在这其中不但深含着作者独特的体味和创造而且还渗透着浓浓的北京文化。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采用方言入句,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土人情。如: “北京人爱吃面,能做出许许多多的名目,炸酱面,麻酱面,热汤面,一和汤面,汆子面……都不算什么稀奇,比较讲究的就算是打卤面了;姑妈做的打卤面就更为讲究,她把面抻得又细又长又匀溜又筋道,捞在碗里,浇上又香又浓的卤汁,那里边有香菇,口蘑,木耳,虾人,黄花菜,玉兰片,像流动的“金绞蜜”琥珀……”
一个“打卤面”就突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又细又长的面,又香又浓的卤汁让人垂涎欲滴,承载着丰厚的京味文化的内蕴,使读者在随着故事情节波荡起伏的同时又接受着文化的熏陶,沉醉其间。作者这种生动贴切的语言运用的自然生动而不勉强,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另外,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对话中,跃动着大量的北京方言词,如:
“外国的风俗有什么好?”韩太太面带不悦,瞪了韩子奇一眼,“吃吧你!又显摆你多知多懂?”(显摆:炫耀,讽刺意味很浓)
姑妈觉得挺不落忍:“别价,哪儿能刚来了就走哇?”(别价jia:不要,别)
“回头,我跟你韩伯伯也提提这事儿,行里的人儿他都熟,要是用得着的话,叫他言语声儿!”(言语声儿;说声儿)
最有代表性的是“甭”字的使用。我们可以随手拈来一些例子:
“甭问我,既然你们爷儿俩都商量好了,妈还敢挡你的道儿?”
“甭给我,我没地方搁”
“大姐,您甭听她瞎咧咧!天塌砸众人,又不是咱们一家儿的事儿,甭怕!哪能拍屁股走人?”
几个“甭”字的使用,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使其性格跃然纸上,更加鲜活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京味语言的巧妙运用一方面将梁君璧作为小市民尖酸刻薄的一面暴露无疑,另一方面又暗示出她浅薄的文化根基和与至亲们的格格不入。霍达正是凭借着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加之北京语言的驾驭自如,才将读者眼前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以上这些地道的方言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具体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同时“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不时地,适当地插入一些方言词语,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几块小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澜,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形象,生动,简捷的艺术效果。”[5]
三、结语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以悲情语言的独特笔法叙述文本,与此同时宗教话语的杂糅使其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就文本自身而言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氛,使读者在这神秘的悲剧色彩的感召下迅速进入文本。基于此,京味语言的巧妙运用,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质朴性,使作品更接近于“真”。霍达以其特有的叙述话语,以宗教文化为创作底蕴,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生与死,爱与恨,凄与美的挽歌。参考文献:
[1]汪曾褀:关于小说语言(札记)。
[2]阳姣丽:略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3期。[3]卲非:《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比较穆斯林的葬礼和金锁记》,语文学刊,2007年12期。[4]马丽蓉:《走向“葬礼”之前—霍达成功之我见》,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5]孟玉红:《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第三篇: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
摘要
“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品波动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善于透过不同的视角察觉不同的价值宝库,善于从悲中发现美的存在与美的寓意绵长。新月的生命历程是悲的云集,同时也是美的体现。关键词: 环境 个性 悲情 美
小说以“月”,“玉”展开描写,文章的安排更显别巧。同时以新月,以事情原来的开端为开始。新月的悲剧命运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必然导致一定的生存状态和结果,而人物个性和人物生活的悲情也就蕴含其中,美的东西秘藏其内。
一
新月,《穆斯林的葬礼》主人公群体里的核心人物之一,必然受环境的影响,各环境因素造成其悲情的情感状态。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新月正是基于这种情感和态度体验,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成长。新月生活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有着特殊的身世,并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在这个大家庭里,新月的成长受家中各类人物的影响。
韩子奇,作为女儿的守护神,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或许女儿就是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他的坚强,他的力量,他的存活都维系在女儿的身上。他的后半生就是围绕女儿做转体,她就是他的生命,没有新月的世界他的命运也就戛然而止。我欣赏他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们是贴心的交谈,如朋友般真诚,如挚友般诚恳。对待天星和新月都是一样的,都是认真的教育和引导。对待新月的好奇和爱学,积极教导,以至于新月的英语那么好,也是新月一直坚持并培养着的兴趣与挚爱,成为她学习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方向。对待孩子考大学也从不马虎,认真对待知识的修养,认定孩子的教育方向。女儿是他的生命,对女儿来说,他是女儿的全部,正是在父亲的栽培下,她成长为一个与理想,有追求,成为坚强隐忍的女孩。但同时我感叹韩子奇懦弱与刚强的矛盾,他拥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在梁一清家当学徒,从此玉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师傅骤然离世,振兴奇珍斋,及至辗转英伦三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里梁家,继承发展了师傅的事业,成为了新的玉王。他的生命经历是如此的丰富,可悲的是他的爱情,在“爱情”面前,一切的道德、伦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了。我无法指责韩子奇与玉儿的结合,他放弃了真爱,在沉默与煎熬中度过了后半生。他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丈夫。对亲人的责任和爱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为了物质和虚名,放弃这些,不然,终将被这些东西所累死。韩子奇为了女儿儿子确实是操劳了一辈子,他心中的天星,新月,是他最美好的一切根源。这样的一生虽为孩子所系,但他的所做所为势必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梁君壁,我觉得她的前半生是幸福的,父亲去世后,泼辣活泼且聪明能干的她和丈夫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历经艰辛,生活刚有起色时却又面临战乱,韩子奇丢下她和儿子去英国后,她的生命开始转折,逆境中不屈和顽强的她仍能咬牙撑住,撑起奇珍斋的门面,真让人真心地佩服。丈夫和妹妹的背叛,使她成为了爱与恨交织的折磨,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好强与自尊驱使成为悲剧,生活畸变使她变得丑陋。她是封建社会下的悲剧,作为一个旧社会成长起来的传统妇女,作为一个恪守教规的虔诚穆斯林,她原谅了丈夫的背叛,还承担起了抚养新月的责任,她的固执与好强,爱恨的徘徊和畸变的爱,使她承受不住坚强背后的脆弱与无奈。她掌握着大家的命运,而自己却是其中最悲哀的一个。她利用丈夫的内疚与自责,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以显示自身的优越性,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报复、填充心灵的空虚。她极力维护的婚姻冰凉空洞,销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她的愚昧与固执使她成为可悲的女人。利用爱的变形、恨的延续和转移到下一代无辜群体身上,她主宰儿子的婚姻来补偿自身的遗憾以及心灵的空虚,她活在自己虚拟的幸福和快乐之中,却不知她的爱让儿子感到恐惧和反感,这充分展现了她的固执与强烈的主宰欲。她把对丈夫和妹妹的仇恨转移给了无辜的韩新月。对新月忽冷忽热,忽远忽近,无一不透露着她心中对冰玉的恨。在“月恋”中,梁君璧愤怒地冲着韩子奇:“我受了你一辈子,还要接茬儿受你女儿的吗?......病病恹恹的,全家伺候着都不成,还没忘了犯贱!这是从哪传下来的贱根啊?”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对她的爱情的反对实则是对其妹冰玉的恨的延续和转移。面对一个病危的无辜少女,梁君璧的母爱被蒙蔽了,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可悲又可恨;姑妈,被遗忘的角色,年轻的她,丧失了丈夫和儿子。到梁家当佣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她的痴痴地等待丈夫和儿子的归来无疑成空,她的情感世界包含了对新月的眷顾与同情,在生活与情感中无时无刻不在顾及和呵护着这个孩子,但她最终因病猝死。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她对新月的爱可谓真诚与真心;韩天星,懦弱,内心自我在家庭的痛苦间深受折磨,但他对妹妹韩新月的爱是穿透灵魂的,让我很是感动。然而,他天生的抽象的自尊,使得他丢掉了自己的恋人小容,一生跟着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过日子,这是他懦弱的表现,他还烧掉父亲韩子奇在生命最后的希望,那封寄给梁冰玉的书信。韩天星就是这样为了母亲的宽心,为了妹妹的开心,让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陈淑彦就这样没有爱情,却多了一份相依。这便是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结果。
(二)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家庭,受家中宗教的影响是必然的。
新月,回族姑娘,除了饮食上不吃猪肉等简单不过的之外,对穆斯林应有的生活方式全然不知。或许是因为从小就上学,没太多接受宗教等的熏陶,对她不做形式上的苛刻要求。
(三)新月除了信仰特殊外,还有着特殊的身世。
在这个大家庭的范围内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她是韩子奇与梁冰玉在英伦时生下的女儿,她是被父母这段本不该发生的姻缘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可谓不幸的出生。梁冰玉,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自由的爱情,自由的生活,却最终倒在了这个悲剧时代的脚下。最终悲剧的离开了韩子奇,丢下了女儿新月。致使新月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直到死都未能和母亲相见;由于父亲的软弱和母亲的妥协,年幼的新月过早地体味了寄人篱下的痛苦,而她更是几乎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抑郁的成长让她的成长本不健康,最后悲惨地丧生。
悲情的家庭环境中美的隐藏
在韩氏家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诚然的。但究其家庭环境中的各人物的矛盾性情和造就的家境氛围深深影响了新月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父亲的慈爱与软弱,哥哥的关怀与懦弱,姑妈的呵护与无奈,母亲的严厉与冷酷,这一切在家庭外壳的包裹下继续和维持着所谓的家庭在行进着。在这样一个只有淡淡母爱,有父亲,哥哥等围绕的家庭,新月看似完美的化身,既有那么富裕的家庭,又有那么美丽的容貌,学习也是那么好,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准备的。而这个已经有心脏病的孩子的悲剧就在家庭的包袱下发生着,父亲生病住院,疼爱自己的姑妈走了,自己手术又做不了,正值花季却又患上不治之症;挚爱的事业正待起步就面临夭折。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她这个年纪的人所能承受的,但她受住了,不但如此,她还保持了她的乐观和宽容,她不怨天、不尤人,只是自己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新月的存在是韩子奇与梁氏姐妹永不可调和的证明,又被利用成了天星和淑彦婚姻悲剧的帮凶;她的存在是韩子奇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而她的早逝最终导致了韩子奇的彻底衰退。从而,新月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身世带来的结果。在这样复杂的处境里,新月一方面享受着父兄无尽的绵绵宠爱,一方面又不断承受着母亲言语行动间的伤害,这样的身世环境下新月能承受的住已经相当不错了。诚然,新月是可怜的,但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她报北大,“不给自己留退路”,那份坚定闪现着自信,充满着冲出压抑的迫切,新月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青年。热忱和坚强的她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内隐追求着自己的生活与理想,新月用自己的坚强和隐忍努力地生活着,让自己快乐并不让家人担忧,她使得美的东西得到张扬,她是美的化身,美的集结。
二
新月是《葬礼》中最不可或缺的人物。她承接着上代恩怨,又联系起同代不幸,她的存在尚代表希望,她的陨落则又代表了失望和绝望。而她本身也不是生活的观众,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坚强与脆弱都完全被生活裹上了一层悲剧的外衣。理解新月,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复杂,人生的价值。新月的悲情美除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外,自身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月的个性突显其悲情。
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绝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成功的人物性格塑造,不在于所写对象是好是坏,也不在于其完美程度,而在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人物性格特质的不同方面,显示其复杂性”。[1]新月之所以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也在这。唐 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情感的重要作用之一,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伴随一定的情感特征,而新月丰富的情感特征奠定了她独特的性格世界。韩新月就好像骨子里就秉承了母亲的性格,豪放但又含蓄,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曾放弃。内隐和坚忍的她面对困难不曾放弃,努力克服疾病带来的疼痛,坚持自己的梦想,心中时刻挂念着家人,心中能容忍和包含一切,勇于追求个性自由。
(二)新月病情的折磨其生活。
从小深受心脏病的折磨,当新月得知真实病情,露出逃避放弃的神情时,又是爱人从渊博的知识中抽取出那篇《热爱生命》重新鼓舞起她坚强面对一切的勇气。面对病魔的步步进逼,新月靠着周围人的帮助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甚至与老师合译书,在病床上完成了她的事业梦想。
悲情的自身环境中美的发掘
一个人的个性和性情无所谓好坏和悲剧,而当人物自身被一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的事物所牵绊,便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色彩。新月,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可谓是喜悦与青春的张扬。而在那样一个家庭,束缚了她个性的成长和生命的张力,自身性情因为家庭的不完美带来一定的缺陷,个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培育和呵护,从小在母亲的斥责和冷视下生长,其性格无疑波及一定程度的创伤。但她依旧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考上大学,追逐青春飞扬的梦想。令人疼惜的是,这么一个依靠家庭,贴心家人的女孩,从小就深受心脏病的折磨,病情一次次为家庭所累。当每一个人得知这种病情,无疑都是一种重创,更何况新月是从小就与之相伴成长,这也是她内隐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有的事她力所不能及,快跑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更不用说剧烈运动的那份无所顾及。在做事情之前,她的深思熟虑都得顾及自己瘦弱和病痛的身躯。我佩服新月的勇气和力量,她不曾向命运低头,面对病魔进行顽强搏斗,坚韧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是勇敢和坚强的彰显,是对生命的征服和挑战。
三
新月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一个纽带性的人物,作家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语言行动描写揭示出处于复杂的家庭、社会、宗教环境下的新月的主要性格特征,分析这种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环境因素,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内涵,揭示出新月形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新月生活在特定的那个时代必然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并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一)新月的社会环境关系圈小。
陈淑彦,从小的好伙伴最后变为嫂子,我觉得她的关系圈很窄。而在学校,同学的嫉妒与中伤,她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敬;她“对谁都一视同仁,礼貌热情”,在学校帮助罗秀竹。她面对困境仍能振作坚强起来的态度,不能不说有忠贞而团结、执着地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的民族心理作基础。但她高标准地不断进步又不自觉地树立了谢秋思的敌对,因此她感到不满,是楚老师以朋友式的开导使她度过了最初的彷徨,激励她更加勤奋。当谢秋思成绩公布之后发牢骚,“是照顾人家少数民族”,她面对着墙,没有应声,也没有动身。新月不是没有脾气的人,也不是嘴笨的人,她不冀望一时地冲动,无谓地争吵,她追求的是灵魂的平等。
(二)新月的爱情成为其社会环境和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楚雁潮的沉稳持重、镇定自若、文雅、内柔外刚,侃侃而谈,不失为大家风范,对于自己的教学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又在翻译上有所建树。在那样一个师生恋会被强烈谴责的时代里,对新月病情的了解使楚雁潮感到了死神的残酷和时间的紧迫,他毅然决然的奋不顾身的向所有人展示了他们最伟大最鲜艳的爱,新月在危难之际获得了至真至纯的爱情,也同时获得了继续生活的希望、勇气和力量,但他始终无法感动新月的母亲,在楚雁潮竭尽全力给新月以生的力量的时候,以隔教门的说法彻底否决了两个年轻人之间如火般猛烈的爱情。新月最终是走了,墓碑上简洁的装饰与清雅的绿色字体一如新月自身恬静淡雅的气质,如白荷花般纯洁美丽。
悲情的社会环境中美的彰显
新月在自己的那个小小的关系圈内,自身社会关系受局限,没有得到太多新的关系层面的突破和关系群的围绕,自身发展维系在单纯的校园,家庭和宿舍小屋内。她认为“人的灵魂是平等的”、“爱情总不等于同情、怜悯、自我牺牲”,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与韩太太作了正面的抵抗。而她的师生恋,那个时代,违背了世俗,错乱了伦理,或许注定将会没有结局。这禁忌的恋情太累,太难。最后在葬礼上的吻,和着泪的吻,生与死的吻,是彼此初恋的吻,也是最后诀别的吻。新月逝去的花样年华,永远定格在十九岁。她们的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家庭的束缚和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新月最终虽然遗憾的离开了,但她得到了纯美的爱情,对一生坎坷的新月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一种补偿。我从心底祝福她,并且由衷惊叹爱情的力量使这个心脏残缺的姑娘焕发了青春,她的反抗铸就了她爱情的纯美,致使她面对死亡不再害怕,也是她生命美的彰显。
结语: 新月悲情美的升华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新月确实是一个悲剧的化身了。她的悲情中透露和体现着美的存在,她的悲剧一方面显示出人在生存过程中和争取自由中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则表现出个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群体中最终意义上的微不足道。新月体现着传统和现代、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反抗传统道德,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新月本身体现着传统和现代、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结合。
新月还具广泛的社会意义。新月在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带有个性,但她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对困境的坚忍抗争,对生命高质量的执着,却是普遍适用于社会的,经历了人生爱与痛的历练,生与死的较量,新月背负着青春和生命的代价坚强地完成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艰难探索,然后带着对可贵生命高质量的执着向往缓缓陨落。注释:
[1]李桂奎、黄霖《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文史哲》,2005.1 [2]鲁迅《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第192页
参考文献
1.霍达《霍达文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2.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四篇: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造福当代,福及千秋的英明决策。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发展观,特别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迫切地需求大量人才。所以更要将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学改革的工作放在首位。
我所在的高中: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二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近些年来学校推进了“重课堂、抓实际、求实际”教学改革活动,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学校还突出了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集中力量对优秀的教师、党员进行表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一;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教师的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是社会对教师的合法权益的承诺以及保证。目前,我国已经通过相关的法律及制度对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权益有了保障。
我所在的高中在对教师的保障下足了功夫,严格落实各种保障制度,比如福利的发放,带薪休假等。。无不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关怀。而且学校还定期组织环境轻松愉悦的茶话会,让教师可以和校领导面对面交谈,说出心中的疑惑,说出心中的建议,这种活动对青年教师尽快融入这个群体有着巨大作用。
教师的“出身”在学校的发展中有巨大的变化,从留校任教到师专,到现在的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教师层次的提升显示着国家对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而且免费师范教育的回归体现了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多元化。拥有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富有务实创新精神,拥有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真正的财富。所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所在的高中为每一个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制定了成长计划,并且制定有经验有能力,业务素质高师德出众的老老师进行传帮带,定期组织领导听课。加速了教师成长的速度,提高了教师养成的质量。
二,教育思路的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只研究教师的教法而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是不正确的。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探究。
(一),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毋庸置疑是一个人才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三),培养创新精神。
第五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民义》受追捧看反腐彰显民心民意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民义》受追捧看反腐彰显民心民意
卧室里的西洋画占了整整一面墙壁,随着油画缓缓上升,后面暗藏的乾坤逐渐显现,密密麻麻、一捆一捆新旧不一的钞票堆满了整面墙……这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制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场景。
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火得逆天。两集之后,收视率噌噌窜到第一,豆瓣分打高达91;不仅公职人员追火,普通百姓追火,就连“90后”“00后”都加入了追剧大军,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由此可见,《人民的名义》,不仅是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反腐写照,与现实轰烈反腐行动交相辉映,聚焦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这也释放出我们党开门反腐的决心,和反腐出重拳的勇气,反腐不再是定点查处,而是顺藤摸瓜,拔出萝卜带出泥。沆瀣一气的“朋友圈”火了,有许多领导落马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贪官“拖下水”与之利益挂钩的商家也随之浮出水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并重,两者要相互结合起来。这就把思想建党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新时期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出了新要求。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又是我们采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中进行反面典型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可以说这部《人民的名义》,就是对反腐败工作的艺术再现,对党员干部开展思想教育能够起到更加明显和突出的效果。所以,对于类似比较生动、能够直戳人心的警示教材,有关部门应该很好的利用起来,成为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甚至“走进”我们各级各类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讲堂。
俗话说,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既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这既警示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广大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这是民意所致,民心所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效果怎么样?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人心向背是最公正砝码,也是唯一砝码。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反腐败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