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

时间:2019-05-15 08:5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

第一篇: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

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

2014年06月15日 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俞正声致辞表示,关键是我们都要从一家人的角度出发,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体谅。

原标题:俞正声谈两岸关系:从一家人角度 多理解尊重体谅

中新网6月15日电 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15日上午在厦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致辞表示,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必然会触及到一些深层问题。关键是我们都要从一家人的角度出发,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体谅。

俞正声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要求。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希望儿女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理想的工作,都希望自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希望明天一切更美好。人同此心,心同此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我们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之幸,是两岸同胞之福。我们都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俞正声说,两岸关系发展如同在大海上航行,不可能一帆风顺。近代以来,两岸同胞共同经历了曲折分合,产生了共同而又不尽相同的历史记忆。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必然会触及到一些深层问题。关键是我们都要从一家人的角度出发,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体谅。

俞正声说,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知晓一些朋友对两岸关系发展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解决两岸之间存在的分歧和问题,需要我们双方共同努力,以大局为重,以善意相待,以亲情相融,不断消除隔阂、化解心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两岸关系就能行稳致远。

第二篇:论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

论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

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当然,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罗马法是一种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次年,又制定法律二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按律量刑,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但是平民的胜利还是初步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之后又发展出了公民法,万民法,《国法大全》。

虽然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也称作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

《人权宣言》中,“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拿破仑法典》的内容中,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的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它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罗马法的人法规定,公民有自由地缔结各种契约的权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社会中,商品交换双方地位平等,市场规则要求商品有平等的价值标准和统一的等价物;同时,也要求人们自由交换而不受非法的约束。在罗马法中,裁判官在裁决契约纠纷案件时,运用“衡平”原则进行处理,严格维护契约的神圣性,契约自由得到充分体现,即契约只要签订了,良心要求双方必须履行。这一原则在近代民商法典中得到充分贯彻,并不断充实。

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是源远流长的。

第三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中华文化的认同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1年3月—5月

调查地点:***学院(***校区)

调查对象:部分在校大学生(大

一、大

二、大三)

巍巍大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在这漫漫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了一种反映民族物质和民族文化,它,便是——中华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圣诞节、西餐、哥特风等富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仿佛已经淡出,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律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本应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有些许的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就此问题,我组对部分该校区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本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问量203份,获得有效样本200份,有效问卷率为98%。

二、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相对比较全面。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

我们的第14个问题“你对《百家讲坛》节目是否有所关注”,用于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传统文化,不出意料,有63%的同学的首选是偶尔关注,的确,相比韩剧、动漫和电影的轻松诙谐,《百家讲坛》稍微逊色些许,但是《百家讲坛》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无疑是做得最好的节目之一,它让千千万万的观众从中了解历史,汲取知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是只有18%的人选择了关注,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已寥寥无几。

2.宣传的力度不够,但学习精神高涨

我们的第2道题是“你愿意参加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吗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答案,高达56%的同学选择了“愿意”,24%的同学选择了“非常愿意”,看来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仍是有渴求的。

再看这一个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必要”有42%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必要”,53%的同学选择了“必要”,说明开设这门课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而选择“不必要的”和“无所谓”的只占5%,从整体上看,不赞同的几乎很少,而不是我校在校生的不关注,是因为渠道还不够多,从教学上看,还是觉得不够完善。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认同,至少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正确引导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样便能培养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来看第4题“你关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吗” 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价值取向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对4题调查时,有15%的同学选择“非常关注”,另有39%的人选择了“关注”,“一般关注”的有38%。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的甚至不想去了解。又比如说像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这些以往还只是见于书刊载体的西方文化产物,今天已被大多数青年人所熟悉,所接受。西方辉煌的科学成就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西方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借鉴,难道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照搬吗?当然不是的,不同的地域养育不同的人,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跟随别人的文化传统,那样无疑是扼杀了自己的民族根源,是不可取的。

第12个题是“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有60%的同学选择了感兴趣,但是非常感兴趣的却只有10%,说明中国的教育机制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应该多开展一些课程,举办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曾看到一段话:“中华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像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的《古兰经》文化那样,是强迫的。”

既然中华文化的贯彻是容易的,是可以彻底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根据同学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以及小组的见解,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2、多开展呼吁大学生去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

3、从自身出发,多与传统文化接触,并多宣传我们的精华部分

4、国家应出台更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

另外:

(一)、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动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发有利于推传统文化保护和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二)、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收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三)、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同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管是民德、民风还是民俗是世代相传的,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自信和强大。因此传承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培养人才的主体,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义务,我们继往开来,肩负重任,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咱们的传统文化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五、总结

中华民族拥有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载体,认同传统文化就是认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作为中国人应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一方面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不应该被视为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繁荣的障碍,而是更重要的中华民族根系之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力量源泉。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一些传统文化不能得到认同和支持,但绝大多数同学对大力倡导和重视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还是比较认同传统文化的,只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少弘扬传统文化的条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们意识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能满足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教育及整体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经过这次调查,让我们觉得经历了许多,同时又成长了许多,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在最后,本小组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第四篇: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本文转载自 合时代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

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第五篇:对现行减刑制度的思考

对现行减刑制度的思考

目录

一、我国现行减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一)对减刑权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1

(二)减刑权的归属不合理………………………………………………………

2(三)减刑条件设置不合理………………………………………………………

3(四)减刑程序方面有不足之处…………………………………………………

4(五)罪犯在减刑中的权利无制度保障…………………………………………

5(六)在减刑工作中强制规定减刑比例有失公正……………………………6

二、解决我国减刑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6

(一)大力推进政法体制改革,赋予行刑机关以减刑权……………………6

(二)在行刑机关内部设立专司减刑的机构……………………………………7

(三)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创立新型减刑制度…………………………………7

(四)保障罪犯在减刑中的应有权利……………………………………………8

(五)改革监督方式,加大对减刑的监督力度…………………………………8

内容摘要:罪犯减刑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做法,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历来理论界对减刑权的归属问题上由审判权与行刑权之争,减刑权作为一项行刑权,在现实归属于法院管理,法院作为量刑权的专职机关兼顾行刑权,势必影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减刑适用条件不合理;减刑比例规定人治化;罪犯在减刑工作中应有的权力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设立减刑制度初衷。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减刑权应归属于监狱执行机关;减刑权的具体操作应有利于罪犯改造与提高司法效率;减刑条件设置应趋于合理可操作性;加强司法监督,保障罪犯权利,完善罪犯权利救济途径等。总之,完善法制体制,加强刑罚执行专项化,积极尝试创立新型合理监狱制度,加强多方位监督势在必行。

关键词:罪犯;减刑;监狱;法院

减刑是刑罚执行过程中一项刑事司法活动,是我国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手段。《监狱法》的颁布、《刑法》的修订让减刑制度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所涉及的法律体系已日趋完善。笔者在监狱工作多年,对减刑制度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但不利于实现减刑的真正目的,同时也极易导致司法不公。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现行减刑制度进行粗浅的分析,探究有关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减刑制度更加完善。

一、我国现行减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减刑权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减刑就是对原判刑罚的减轻,即对于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依法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宣告刑的减轻。有人认为减刑是对罪犯服刑表现的一种奖励,当对罪犯执行刑罚经过一定的期间,罪犯有了一定的悔改表现,适当减少部分刑罚,这样既符合行刑经济性原则,也符合我国一贯倡导的教育刑目的,以缩短服刑时间作为对罪犯改造成绩的肯定,并以此促使罪犯在希望中改造。而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不当之处,减刑应是减轻刑罚的执行刑期。原判决是审判机关根据行为人的罪行、法律规定及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决定行为人应承担的刑罚种类和轻重,是不可更改的。在刑罚执行阶段,现实存在的是执行刑,所谓执行刑是指刑罚进入执行阶段后,行刑机关对罪犯需要执行的刑期。如宣告刑为10年,已羁押1年,则执行刑期是9年,减刑是对这9年的减轻,而10年宣告刑是不能减轻的。减刑只是根据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良好表现在法定的限度内缩短其尚需执行的刑期,刑罚执行开始前,执行完毕后,不可能发生减刑问题。与审判机关适用刑罚“惩罚犯罪”之目的不同,减刑发生在刑罚执行期间,对罪犯的改造起着调控功能,并服务于刑罚执行“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之目的。

与此相对应,理论界对减刑权有审判权、行刑权之争。笔者认为,减刑权属于行刑权的范畴,因为减刑的实质是对刑罚的变通执行方式,它仅仅是减少对原判刑罚的执行期限,而不是对原判决的改变。是行刑调控的手段,是对表现良好的罪犯的肯定与激励,是根据改造过程中罪犯的客观表现和人身危险性向良性方向发展而实施的,属于行刑权。

(二)减刑权的归属不合理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减刑由法院决定,这也就是说减刑权归法院行使。纵观世界,减刑权的归属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审判机关决定减刑,二是由行刑机关决定减刑。我国和前苏联、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采取第一种模式。除此之外,当今世界上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第二种模式。

讨论减刑权的归属应当作如下分析。首先应更有利于实现改造罪犯的目的。减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励罪犯真诚悔过认

真改造,早日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减刑权的行使并非只是判断行为人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法定条件那么简单,而是一项融刑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为一体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罪犯是否把减刑看作是对一个阶段积极改造的奖励,并把它作为继续努力的驱动力。那么行使减刑权就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着专业的改造(矫正)知识;二是全面了

解罪犯的改造情况。监狱是国家专门的行刑机关,对于改造工作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掌握罪犯改造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根据罪犯的综合改造表现判断其是否真正具有悔改的决心,并可以随时监控罪犯的行为,及时根据其行为做出奖惩决定,激励罪犯积极改造。而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对于改造工作较为生疏,对罪犯的了解只停留在书面材料之上,所掌握的信息都是片面的、僵化的。只能根据文字材料决定罪犯减刑与否,这种做法及其后果给行刑工作带来了种种弊端。近年来,部分法院做出减刑裁定的依据侧重罪犯的犯罪恶习、是否累惯犯等早期因素,而淡化了罪犯在刑罚期间的改造表现,这歪曲了国家设立减刑制度的初衷。

其次,应当注重司法效率。心理学及实践经验表明,及时的评价比延迟的评价效果要好,奖励越是迅速及时就越能激励罪犯的改造信心和决心。从监狱整理材料提出意见后上报到法院再由法院作出最终决定,往往需要一到两个月,各监狱要准备大量的文书材料连罪犯档案报送到法院,法院审查裁定后又要到监狱去宣读,前后大量的诉讼资源被耗费掉了。而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各类经济、民事、刑事审判案件己不堪重负,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减刑事务。每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所辖的监狱都不止一个,有的有六七个之多,算上公安机关中的刑罚执行单位就更多。在实践当中,大多数地区规定一年只集中办理两次减刑,这虽然缓解了法院方面的工作压力,却给减刑工作的及时开展带来了困难。积极认罪悔过的罪犯在其取得改造成绩时,处于急需激励的关键阶段得不到及时减刑肯定,而减刑裁定送达时改造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可能已不适宜减刑,这就使减刑工作的效率性大打折扣。

加之前面探讨的减刑权属于行刑权之本质,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由法院行使减刑权的体制应予纠正,只有将减刑权赋予刑罚执行机关,才能更好地改造罪犯,才能提高行刑效率,实现刑罚之目的。

(三)减刑条件设置不合理

对减刑对象的限制性规定过多。依我国刑法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只要具备法定的条件都可以减刑,而实践中并非如此。1997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罪犯减刑的幅度、起始时间、间隔时间等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其中第三条规定:“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半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当间隔一年以上。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次减二年至三年有期徒刑之后,再减刑时,其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年。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上述规定,适当缩短起始和时隔时间。”依照这个规定,有的罪犯因原判刑期短在看守所羁押时间长,到执行单位余刑在两年以内基本上已无减刑的可能。有的罪犯又因为上次减刑后所余刑期短而无法再次得到减刑,从而使罪犯在实践中能适用减刑的比例缩小。罪犯看到自己没有减刑机会,就会在改造中失去目标.,缺少动力,日常行政奖励对他们已经失去意义,已经生效的减刑裁定又不能撤销,因而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甚至抗拒改造。也有的罪犯由于减刑间隔期限限制在近期没有减刑机会,或者担心减刑幅度过大而失去再次减刑的机会,因而放松改造,消极服刑。

实际工作中,监狱执法倾向于罪犯的劳动改造,即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轻视了罪犯思想、行为方面的进步。对老弱病残罪犯来讲,会因身体条件劳动表现不突出而限制了减刑的机会。有些行刑机关硬性规定,“三课”(政治、文化、技术)考试成绩不达标不考虑减刑,这对文化素质较低的罪犯来讲无疑是在法律条件之外又设置了另一条难以逾越的硬杆杆。

减刑的实质条件过于模糊。我国刑法78条规定罪犯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确有悔改表现”、“立功表现”有明文规定。但这些条件在工作中由于规定模糊而难以执行。部分监狱探索将罪犯的日常改造予以量化考核,定期给出考核分,减刑按奖分结果决定,司法部在1990年制定了《司法部关于计分考核奖惩罪犯的规定》。现在全国各地监狱对罪犯减刑的报请都依据罪犯的奖分,但各监狱的奖分条件不同,甚至奖分方法都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地减刑的实际条件不统一。减刑实际条件不统一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增强,容易导致司法不公,使金钱减刑、权力减刑等不正常的事情滋生,使减刑工作难以做到公正化、平等化,严重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并直接挫伤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四)减刑程序方面有不足之处

我国刑法第79条规定了减刑的程序:“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明确规定减刑的程序,主要是为了保证减刑的合法性与严肃性,确保减刑的质量,但这些程序性的规定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减刑的管辖规定过于僵化。我国刑法第79条明确地将减刑的案件管辖权赋予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基层法院对减刑把关不严减刑权被滥用导致司法不公的情况发生。但是,全部的减刑案件都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甚至包括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的减刑案件,这不但增加了司法成本也削弱了可操作性。其实大部分案件的判决裁定是由基层人民法院作出的,如果仅仅因为怕基层法院在减刑时把关不严搞不正之风,那么一审判决的正确性和公正性是不是也要受到怀疑?有的行刑机关距中级人民法院驻地较远,一些短刑期罪犯的减刑也要上报中级人民法院,考虑到人民法院对减刑案件裁定的结果常常与监狱提请减刑的建议一致(笔者所在监狱每次上报法院的减刑建议只有不到10%有变化,不足0.5%的减刑建议被驳回),如此繁琐而僵化的报减程序,在客观上不利于行刑机关积极而稳妥地引导犯罪努力改造,也会使刑罚目的的实现过程变得更为曲折。

减刑制度监督乏力。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这一法律规定无疑对防止和及时纠正减刑裁定不当的案件发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除了这样的笼统规定之外,再也找不到检察机关对减刑工作进行监督的法律法规,造成了实际工作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减刑监督仅限于对减刑裁定不当的案件提出纠正意见,至于服刑罪犯为获取减刑在改造过程中有无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行为,以及刑罚执行机关在呈报减刑过程中是否秉公执法有无拘私舞弊的现象,均无法发挥作用。检察机关对于在减刑中发现的大部分问题只能提出检察建议,没有对实体问题的的处分权,监督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法制日报消息,2005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减刑专项检查活动以来,发现违法减刑13961人,纠正4331人,从中可见一斑。

五)罪犯在减刑中的权利无制度保障

首先,《刑法》、《监狱法》等法律都没有规定罪犯对于减刑的知情权。监狱在操作减刑中实行的是“三公开、两公示’,即公开考核结果、减刑指标和有关政策规定,监区、监狱推荐结果都要公示。但罪犯从行刑部门对自己的评价、法院如何审理自己的减刑案件,乃至为什么未被提请减刑,详细情况不得而知。这样的体制使得减刑工作实际上变成了暗箱操作,不但不利于刑罚执行的公正和公平,甚至极易产生司法腐败,会严重打击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其次,法律没有规定罪犯在减刑审理中的辩护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既然面临审判的犯罪嫌疑人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那么面临减刑的罪犯为什么不能有同等的权利呢?大多数的罪犯的法律知识是欠缺的,如果有专业人士的法律咨询和帮助,就会更好地使罪犯理解减刑制度,使之明确改造的方向,对于使其从“要我改造”转变为“我要改造”是大有好处的。另外,法律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有自行辩护的权利,但罪犯在减刑过程中却没有这样的权利。个别地区的法院和监狱在减刑中试行了开庭审理的形式,但只占办理减刑案件数量的九牛一毛。

另外,法律没有规定罪犯对于减刑的上诉权和申诉权、对于犯罪人的所有处理都应当留有救济途径,这是维护公正、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被告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的可以通过上诉的形式对自己进行救济,行为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也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而服刑的罪犯对减刑状况不服却未规定相应的救济程序。法院只是在审阅了执行机关单方面出具的书面材料后就凭主观臆断对罪犯进行裁定,而这种轻易作出的裁定却不允许罪犯提出异议或上诉。罪犯对自身及同犯的改造表现会有自已的认识,既使这种认识与执行机关或是法院的认识有差异,也应该允许罪犯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司法部门的裁定确实错了,就应该予以纠正,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六)在减刑工作中强制规定减刑比例有失公正

减刑是对改造表现好的罪犯的一种奖励,获得减刑是确有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的罪犯的权利,任意规定减刑的比例势必造成许多够条件减刑的罪犯得不到减刑,严重打击了他们改造的积极性。笔者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将每个监狱每年的罪犯减刑率控制在25%以内。这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无论有多少人改恶从善,在法律上只认为也只允许25%以下的罪犯改造好。这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规定比例的做法由来已久,然而仔细推究并无可以适用的法律、法规或其它法律依据,根源来自于一次最高法院领导的讲话。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最高法院拥有对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权,但规定减刑比例却是在无任何法律依据、无正式文件的情形下,仅仅凭借一次领导的讲话,就将其当作拥有法律效力而又脱离实际的硬性规定在全国执行,违背了宪法、刑法、刑诉法、监狱法等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本义,这既是对法律资源的滥用,又令我们看到了人治的残影。另外,各个省,乃至省内不同地区的减刑比例相差很大,也就是说同样积极改造的罪犯在不同地区获得减刑的可能性也是有差别的,这无疑是极不严肃的事情。

二、解决我国减刑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政法体制改革,赋予行刑机关以减刑权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实行的减刑权归审判机关所有的做法非但不合法理也在司法实践中给行刑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只有理顺减刑权的归属,将之赋予刑罚执行机关,才会使减刑制度顺应立法本义,在实际工作中达到最大的司法效益。行刑权的改革涉及国家权力的再分配,应纳入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范畴。当务之急要完善法律体系,制定一部一《刑事执行法》,规格上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同,既调整所有刑罚执行,也调整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刑事执行关系,使实体性的《刑法》、程序性的《刑事诉讼法》与执行性的《刑事执行法》三位一体,互相衔接,彼此配套,共同构成完整的刑事法律体系,实现刑事立法与司法的统一。

(二)在行刑机关内部设立专司减刑的机构

将减刑权赋予刑罚执行机关,并不能简单地一给了之,必须形成分工负责制约有效的合理体制。在我国,最主要的刑罚执行机关是监狱,其上级机关是省级监狱管理局,再上级机关是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笔者建议,可在三级机关内分别设立刑罚执行委员会,各级行政首长任委员会主任,由委员会行使减刑权及其他重大执法权。监狱刑罚执行委员会对有期徒刑罪犯进行减刑,并在作出决定后将减刑的情况报省级刑罚执行委员会备案审核;省级刑罚执行委员会在认为减刑不当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撤销原来的减刑决定,并掌握对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进行减刑的权力,并将后两类减刑的情况报司法部刑罚执行委员会备案审核;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刑罚执行委员会负责审核第二级刑罚执行委员会作出的减刑决定,在认为减刑不当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乃至撤销原来的减刑决定。这样将减刑权分为三级,各级的刑罚执行委员会各司其职,既解决了减刑案件过于集中导致司法资源不足的问题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难以制约而产生司法腐败的弊端。

(三)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创立新型减刑制度

在《刑事执行法》中要明确规定,减刑应按月进行自刑事判决生效之日起,罪犯只要遵守监规,认真接受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没有因违反监规而受到处罚,即有资格获得当次减刑,减刑幅度由法律根据刑期长短确定。比如,可以规定刑期五年以下的,每月减刑5-7天;刑期五年以上十年以一下,每月减刑6-8天;刑期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每月减刑7-9天;刑期十五年以上的,每月减刑8-12天。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其刑期减为有期徒刑后,按上述规定减刑。按照这种设想,第一,罪犯获得减刑的条件简单、明了,更有益于实际操作。减刑活动就发生罪犯身边,不再神不可测,也有利于调动他。们接受改造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第二,每名收押罪犯都有获得减,刑的可能,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减刑也不再有比例限制,保证了减刑的公平性。第三,减刑活动实现了经常化,这有利于使罪犯的改造积极性长期保持在被激励的状态之下,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减刑后罪犯改造表现回落的弊病。对于有重大立功等非常突出改造表现的罪犯,还应当规定“特别减刑”,特事特办。

(四)保障罪犯在减刑中的应有权利

首先,要保障罪犯对减刑的知情权。我们制定的有关减刑的法律法规应该让每名罪犯都知晓,包括减刑的条件、程序等等,减刑的运作一定要公开透明,从对每一名罪犯的考核,到各个罪犯的减刑情况,以及减刑被调整或撤销的结果和原因,这一切都应该为罪犯所知晓,让更多的罪犯参与到这些执法活动中来。只有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和公正,暗箱操作只会打击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并导致司法腐败。

其次,要设立罪犯对减刑的辩护权和申诉权。罪犯在对有关法律法规有模糊不清的认识时,应当有条件取得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罪犯在改造中受到刑罚执行机关的处罚时,应该允许罪犯或其代理人对罪犯的行为进行辩解。罪犯对减刑的结果有异议的时候,必须保证有救济的渠道。在对刑罚执行机关的减刑决定不满时,罪犯可以向上一级刑罚执行机关或负责监督的检察机关提出申诉。这样做,不但保护了罪犯的基本人权,还会发现和解决减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益于保证减刑的公正性,实现减刑的最终目的。

(五)改革监督方式,加大对减刑的监督力度

尽快填补立法空白,在《刑事执行法》中要具体规定检察机关享有诸如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一样的减刑监督权。改革方式,变单一的静态的监督为多方位的动态的监督,从日常量化考核到罪犯行政奖励都要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依靠信息技术,将刑罚执行机关的自动化办公系统与检察机关的计算机系统联网;实现现场监督与网上监督的同步。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使应该减刑的罪犯务必得到减刑不应该减刑的罪犯难以混水摸鱼从而保证减刑的效果。同时应考虑减刑监督的社会化,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有关社会人士都可进入减刑监督机制,确保减刑权的正确行使。

下载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俞正声:尊重台湾同胞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尊重

    明朝對伊斯蘭教的尊重 【現在有些穆斯林同胞喜歡把先皇說成回民,這個,我們且看做是他們對先皇的敬愛可也。文中《中国纪行》的記載,值得玩味。】 1。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

    对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问题的探讨(★)

    对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问题的探讨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增加社会就业、加快社会化进程等方面都发挥着特有的功能。目前,中国中小企......

    《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制度修改大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劳动保障部原副部长华福周日前在“亚洲就业论坛”上表示,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合同制度作出较大修改。 一是扩大使用范围。为适应当前劳动......

    现行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现行《公司法》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对完善公司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明确了公司治理的目的现行《公司法》的修订可看出,其对各权利主体行为的规范方面,突......

    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对司法公正的局限性

    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散见于三大诉讼法之中,是人民法院对已经生效的裁判发现确有错误而对案件进行再审所依据的程序。在三大诉讼法中对再审的启动、再审的理由及再审程序作了相......

    对现行学生评价模式的反思

    对现行学生评价的反思 上海市第三期教育管理硕士班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第三期海外高级研究班学员 静安小学 施学兵 [摘要]学生评价问题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对现行货币政策的分析[五篇范例]

    对货币政策的分析 --陈裕花 会计(2)班17号一.2010年中国实施的一系列货币政策: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

    浅谈对我国现行所得税法的认识

    浅谈对我国现行所得税法的认识 摘要 不同的税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角度也不相同,按税收的课税对象划分,可以将税收划分为流转课税和收益课税。流转课税是以商品和非商品流转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