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10.30

时间:2019-05-15 09:0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10.3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10.30》。

第一篇:“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10.30

“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

2013年10月25日,“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社会公平——中国税务律师的时代使命”,论坛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北京市华税律师事务所承办,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税收教育研究所、北京律协税务法律专业委员会协办。全国各省、市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外著名税务律师事务所律师、跨国公司及大中型企业税务总监、政法院校及财税研究机构学者、立法及政府机构官员等税法理论与实务界的专业人士30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图一:论坛现场 在论坛开幕式中,全国律协秘书长、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副司长周院生先生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国家税务总局征管科技司司长李林军先生,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季怀银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卫国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教授分别致辞,全国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市华税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天永律师代表承办方致辞。

图二:周院生在开幕式致辞

周院生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在致辞中表示,税务法律服务工作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良好税务法治环境、实现依法治税的有利保障。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税务法治的不断完善,税务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税务律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周院生提出,广大税务律师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国家税务立法工作、税务司法实践和税务普法宣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财税法专业委员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研究拓展税务律师业务领域、促进税务法律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依法规范税务律师执业活动三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林军代表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女士出席本届论坛并发表致辞。他首先对本次论坛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认为,在党和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涉税中介服务行业已经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要加强全国律师协会财税法专业委员会同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的交流合作,更好的推动中国涉税服务的质量提升。作为《征管法》修订的实际参与者,李林军认为,在税收结构调整、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税源国际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税收征管制度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征管法》的修订应突出八大重点:明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前提的征管基本程序、纳税服务、风险管理、权利制约、绩效考核、信息化支撑、机构扁平化和专业化,完善法律制度。

季怀银在致辞中表示,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律师等税务服务机构的工作对税收征纳关系的和谐发展及税收法治文明程度的提高意义重大,同时国家的财税立法工作也需要这些专业人士提供的意见。他表示,在将来的起草立法工作中,要加强与全国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的交流,共同为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税而努力。

王卫国在致辞中表示,税法改革与经济改革联系紧密,例如在当前的中国经济改革中,土地制度改革需要配套的土地税收体制、金融改革需要税收手段遏制高息贷款,需要借鉴国外破产重整税收减免制度。企业改革需要重视小微企业,出台相应税收优惠政策。而其中很多改革措施需要各部门协同解决,因此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配合。在我国这一轮自上而下的改革中,需要法治推动,立法工作者要更多地与专家学者以及税务律师进行交流,加强政府、学者、律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财税改革的进程。

刘剑文对本届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致辞中,他肯定了中国税务律师的重要性,认为要促进实现社会公平,需要税务律师在改革中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他认为要把中国税务律师做大做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律师在财税领域中的地位,可以通过立法手段使得税务律师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能够切实有所作为。

图三:刘天永在开幕式致辞

刘天永首先代表论坛承办方华税律师事务所向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媒体界朋友和业界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刘天永说,目前,财税问题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各种问题的“聚焦点”,财税法治建设成为中国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未来财税法律服务需求必将不断、持续增加,税务律师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临。刘律师认为,本论坛不仅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税务律师的最高业务交流平台,而且对推动我国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发展,繁荣税法理论研究,促进税法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税务律师将顺应时代的需要,在不断拓展税务律师执业领域的同时服务于国家财税法治建设。

本次论坛分为五个演讲主题,分别是:分配公平与中国税法改革,纳税人权益保护与税务律师业务拓展,典型税案法理解析与税务律师业务提升,企业税收规划的理论、模型与运作以及跨国投资与中国反避税法律政策。

图四:贾康发言

在“分配公平与中国税法改革”环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要正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权衡分配结果的合理区间,要充分发挥税收在初次分配阶段和再分配阶段的调节作用,优化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共赢。对一些当前热点问题,如房产税改革,贾康教授认为,要回归中国的实际情况,回到邓小平的改革智慧,允许先试先行、弹性的空间,要对如何把改革向前实质性推动有通盘考虑。中国税务报社总编辑刘佐着重介绍了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和遗产税等各个税种应当如何进行调整的建议,以便充分发挥税收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刘总编认为我们当前税法改革应当解决三个重要问题:营改增的快速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尽快推行和房产税改革的稳妥进行。

在“纳税人权益保护与税务律师业务拓展”环节,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张树学围绕如何在纳税服务中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做了主题演讲。张树学司长在演讲中提到,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是推进民主政治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大纳税人的基本要求。税务机关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健全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支持税务机关主导的纳税人维权组织的健康发展,稳步推进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各项工作,从而有效推动纳税人税法尊从度的不断提高。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张学瑞处长做了题为“崇尚法治精神,尊重和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主题演讲。张学瑞处长指出,法治精神是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应当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精神指导税法的实施,把公平正义精神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要优化当前税收政策,在顶层设计中真正的尊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发挥法治精神的价值判断功能。全国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市华税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天永律师演讲的题目是“协同努力促进税法的公平与正义”。刘律师介绍说,我国的税法条文过于简单,在实践中经常存在各地执行标准不一,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的情况。因此,税务律师更要综合考虑每一笔交易的经济实质和税法原理,考虑税法的价值。税务律师应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促进税务律师业务的发展,并实现税法的价值——公平和正义。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大旗作为评议人,对几位演讲嘉宾的演讲给予极高的评价。朱大旗教授指出,不论是纳税人权益保护,还是税务律师开拓业务,最根本的前提都是牢固树立税收法定观念,形成良好的依法治税氛围。

图五:施正文发言

在“典型税案法理解析与税务律师业务提升”主题讨论环节,北京市国家税务局直属二分局局长、博士邓远军在演讲中介绍了税收征管中关于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目前的国际实践,并结合某非居民企业间接股权转让案进行了生动讲解。邓远军局长说,非居民股权转让面临的主要税收问题有三个:一是税收管辖权问题;二是避税与反避税的问题;三是税源监控与税款追缴的问题。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对某公司股权转让涉税案中的几个税法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法理解析。施教授分析了国税函[2000]687号文的政策意图和要点,认为在该案中税务机关认定征收土地增值税的执法依据并不充分,如果进入行政诉讼程序,法院对国税函[2000]687号将进行合法性审查,较有可能做出不能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判决。但就本案的具体情况来看,进入诉讼程序后对合同双方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如合同协议中提供发票条款的规定等,有可能对转让方不利。施教授进而指出,在酝酿重大交易时,当事人应当具备涉税风险防范意识,咨询专业律师,对有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进行事先的筹划、规避或是转嫁。施教授最后提出,优化中国税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税法同仁的共同愿望。未来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税法:一是在法律上确立实质课税原则;二是完善税法解释,减少执法风险;三是推进税制改革,降低法定税负。王家本律师结合实际案例指出,行政案件审查有五个标准,即:执法主体是否适格、执法权限是否得当、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执法程序是否正确以及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在“企业税收规划的理论、模型与运作”环节,北京市财政局税政处副处长梅月华博士演讲的题目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梅处长介绍了全国“营改增”的推进情况和北京市“营改增”的运行情况。梅处长说,这次“营改增”是继1994年以来最为重大的一次税制改革,是中国第一大税种与第三大税种的合并,影响行业范围非常广泛。目前,我国的“营改增”工作仍处于试点阶段,需要在税率问题、扶持政策、扩围改革、财税体制和征管体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全国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序中提到,避税是利用法律规定的模糊、不确定或者空白,采用迂回的、不经济的或者多环节的行为,造成纳税义务减少或免除。避税是不违法的,属于广义的合法,但是与合法的税收筹划存在本质的区别。税务律师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筹划行为不被税务机关认可的风险。

在“跨国投资与中国反避税法律政策”环节,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周怀世处长在 “跨国投资及中国的国际税收政策”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目前的跨国投资现状是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两翼齐飞。国际税收将来关注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国际税收政策从积极税收向税收中性转移;国际税收政策领域从内向业务向外向业务转移;国际税收风险重心从直接投资向间接投资转移。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福利律师做了“外商投资股权架构及跨境重组税务问题”的演讲,分析了外商投资和跨境重组中的重要涉税问题。曹律师呼吁税务机关加强推动税收立法方面的交流,学习国外经验,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

最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梁文永对本次论坛五个部分的演讲做出了最后点评。梁教授表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税收法治是治国理政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目标。税务律师是治国理政的工具,是税收法治的推动力量,对税收法治的推动也是税务律师永恒的使命。

图六:郝如玉在闭幕式致辞

论坛于25日下午举行闭幕式,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郝如玉先生致闭幕辞。郝如玉主任首先祝贺本次论坛的圆满成功。他结合自己分管的税收立法工作指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交议案,要求将税收立法权收回全国人大。对此,必须做出正面、正确的回应:一是全国人大尽快制定税收立法的规划,列出将税收“条例”上升为“法律”的时间表;二是在适当时候改革税收立法授权,逐步实现由“全部授权”向“部分授权”转型。郝主任建议,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税收立法规划:一是规定新设立的税种,税收主法直接由全国人大立法,可授权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二是制定时间表,对于制定时间在五年以上的税收条例,应当进入全国人大立法准备,按照“时间优先,逐年加快”的原则,逐步将全部现有的税收条例上升为法律; 三是逐步建立“部分授权”的税收立法模式。郝主任认为,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税务律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希望中国税法论坛暨税务律师论坛这个良好的平台可以加强税务律师与各界的联系,促进税务律师行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税收法律的完善,为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闭幕式中全国律协业务部朱英主任宣读了本届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并在中央财经大学税收教育研究所所长贾绍华教授的主持下举行了颁奖仪式,陈斌律师、施正文教授、袁森庚教授、周序中教授等10人分获本次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项,并由郝如玉主任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

中国税法论坛暨中国税务律师论坛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不断致力于营造良好税收征管环境、推动中国税务律师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广大税务律师与税务管理部门、司法机关、财税立法机关、税法理论界、国内外企业、新闻媒体交流合作的权威平台。在本次论坛上,税法实务与理论界精英人士济济一堂,围绕“社会公平——税务律师的时代使命”这一主题,就我国税收法治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的交流讨论,产生了良好、广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论坛的召开不仅有利于税务律师行业凝聚力量、提升业务、开阔视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税务律师与税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学术界的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税法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对参与论坛的大中型企业税务总监、财务总监等纳税人代表来说,这次论坛给广大纳税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税法,解读税法的机会。未来,税法论坛和税务律师论坛仍将继续探索中国税收法治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和前沿问题、解决困扰我国税法建设和纳税人的关键问题,更好地承担起税务律师的社会历史使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服务于我国税收法治完善,进一步促进依法纳税。

(文/北京市华税律师事务所)

第二篇:第二届中国小额信贷论坛会议资料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在第二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

论坛开幕式致辞

2011年8月4日,中国金融学会、央行研究生部、内蒙古金融办、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在致辞中指出,不希望监管层和政策引导小机构成长为大银行,他希望草根机构能永远趴在草地上,为基层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沃尔玛,做零售的第一。草根机构未来可以扁平化地做大,需要先将起家的土壤做好,再考虑少量的扩张。

另外刘克崮认为,草根金融是在持续帮助穷人,是高尚的事业。刘克崮建议可以参照资本市场,将中国金融体系分层;他希望小贷公司能够确定好自身服务对象,从而有自己的主产品,才能够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

以下是致辞实录:

刘克崮: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刚才布主席和晓灵主任都做了精彩发言,我占用大家一点时间,简单说一点对于我多年一直在倡导,推动这项事业,我今天主要说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草根金融的概念和体系的框架,我想强调的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不要掉在具体的事里,掉在局部和层次里,要从全局,从国家的整体和金融体系的整体来考虑我们所做的工作,然后对于现在我们做的,我说帮助穷人是高尚的人,能够持续一辈子帮助穷人的是最高尚的人,我们现在做的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我们要把高尚的事业做好。我强调的是我们这件事一定要始终注意从体系上建设我们这套制度。

第二个,说说草根金融简单的发展。

第三个提一点工作建议。

草根金融它的分布是区县、街镇、社区、乡村,是生产性经济体的服务者,你干一件事,你面对的是谁,面对的是中国的草根经济体,中国的草根经济体大体可以分三类,或者叫四层,就是企业里的大中小微四个,我们对谁,我们对小企业和微企业。

我们前六七年开始就推动把中小企业的口径调过来,把中分成小,把小分成微,然后如果要大中小微四个层次分类怎么分?不是从大和中小来分,而是从大、中是一类,小、微是一类。我们现在用大量的中掩盖了小,由多的中掩盖了众多的微。在今年前不久,一个月前,工信部、统计局、财政部、发改委发布了微企业的界定,这是他们进行了五六年的工作出来的成果,把我们的行业分成八十多大类,三百多个中类,八百多个细分行业,把标准全部拿出来了,这是我强调我们的对象是草根经济体,草根经济体对的小企业、微企业、个体户、农户。

草根经济融资难的症结,我今天第一次见包头商行董事长,李董事长因为包头是05年开始,我在开行跟晓灵同时,晓灵在那边推小贷公司,我在这边推小额信贷,就是大银行怎么做小额信贷,就采用了批发加零售的模式,大银行批发产品,批发资金,批发服务,批发IT,批发培训,批发一大堆,它不要对小企业,但是又必须参加这个体系,做高尚的事儿,就是我们去对小的金融机构,然后让小金融机构对到小企业、微企业和个体户、农户。

包商李董事长,现在转到以小贷公司为合作主体对象,所以我今天特别把开行副局长请来了,叫梅世文,大家缺钱可以找他。我们做商业银行做了十二个,中间停了一段,我告诉他们迅速转向以小贷公司为主,因为小贷公司不吸储,只放贷,它的钱自己的钱,自己的钱做不大,就得靠融资,1:0.5,0.5不够,还有多种方式,我也是年前跟他们提,现在已经开始了,那个0.5是借过来的,可以1:1,1:2不用借过来,小银团,用小银团做。你上十万,开行上十万,不是借,是银团,你上十万,开行上十万,你上一百万,开行上一百万,管理你选,开行跟着走,开行不选项目,开行选你,你放的所有钱我都跟着走,利息按常规各自拿各自的利息,然后开行付劳务费。

草根金融机构应明白服务对象是谁

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过去做不好,因为它只说别人的毛病,不说自己的毛病,别人什么毛病,别人没有抵质押物,没有规范报表,但是这里边多数人是诚实的,这里多数人可以创造价值,你怎么

2办呢?你要寻找适应它的信用判别方式,这就是我们金融的任务,所以李董事长说了一句名言,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别人我们就改变他,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就改变我们自己。我要让他有报表,那他就有,他没有,没有怎么办?我就面对无报表的情况下放无抵押、无担保的款,我觉得李董事长的名言,是我们做这件事儿非常核心的理念。

我们给草根经济体服务不够,什么原因?主要不是草根经济体的原因,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金融体系自身有毛病,我们自身的结构不好,然后我就想强调我们要做草根金融,我们也可以叫城乡基层金融,也可以叫小、微型金融,也可以叫普惠金融都可以,重要的是我们界定我们的服务对象。

我最近在提升我的思想,我最近在中央学术组工作,最近刚刚巡视完深圳证交所,中国资本市场的提法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受点启发,我们应该把多层次这个概念给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应该建设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自然的资本市场,自然的贷款,银行多层次,自然的微型金融,小、微金融也是多层次,自然的债券市场也是多层次,保险市场多层次,因为我们国家太大了,我们的服务对象太多了,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必然我们的服务体系一定是多层次的,所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中国的多层次的金融,大体毛说老百姓的话不够专业,大家再去想办法专业,就是大、中、小、微,大金融服务大企业,大对象,中金融服务中企业,中对象,小金融服务小企业,小对象,微金融服务于微对象,微对象就是到微企业,个体户、农户,小金融就是小企业,然后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服务的领域,大体上大的就是对全国加上部分省,然后中的就是地市一层,然后小的侧重在区县,微的就是乡村、社区、街道。

这个不多说了,我们按照这个层次把机构分层次,产品分类型,监管分层次,服务分层次,然后政策也要分层次,我是财政部出来的,财政部第一任有税收制定权的税政司司长,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要在支持农村,支持企业这些方面,首先要考虑支持小的,从最弱的开始,我们酝酿了两三年,他们去年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给农民放 五万元贷款的减少利率,把五万元以下的做好了,覆盖了,再做五到十万的,把十万的覆盖了,再做十万到二十万,三十万,这是基本的概念。

然后我们草根金融的体系是什么概念呢?我前边说的是草根经济体,现在说草根金融体,草根金融的体系大体五个方面,中间比较漂亮的就是三个支柱,是机构。为草根经济体服务的机构。第二,产品。经常很多人

3干半天不注重产品,比如我们新成立的,我们现在的农信社,我们的小贷公司,还有村镇银行等,这四个是基层的主力,我们每个机构应该有自己的主产品,确定你的主对象,然后确定你的主产品,然后就可以规范、精细、低成本、高效益,大数量的发展。所以机构、产品、监管是我们体系自身的三个支柱,然后我们有两个外部的支持。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全社会为我们提供服务。

细节就不说了,点几句我们现在的发展,草根金融的发展十分迅速,预祝我们事业蓬勃向上,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计统司今天早上新闻发了一条消息,它为我们这会发了一条消息,发了什么消息呢?说截止到六月,小企业贷款有非常好的数据,第一,全国放了1.58亿,第二增长率是十点多,第三,占新增贷款额的64%,第四,小机构放的款增长率远高于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增长率高七个点。就说明我们小机构在迅速发展,我们业务在迅速开展,然后这个小机构放的增长率数字是十八,这个比M2高点,然后还说了,给小企业的贷款增长率高于大企业贷款的10%,我觉得这几个数非常好,所以这一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时间关系我省略了。

下一步工作:稳步推进草根金融发展

下边我说说下一步的工作,下一步工作我说两点:

第一,我们发展草根金融事业,要从机构、产品、监管、政策和社会公共服务五个方面长短结合,稳步推进。这五个方面我点一下,机构我强调一个概念,不要引导小机构、小村镇银行长大了变成大银行,不要做这种引导,小机构、草根机构就是永远趴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者,你不要改变你的服务对象,你不要幻想着我未来为大企业服务。那我有什么前途?第一资本利润率是最高的,第二,你可以做的很大,但是是扁平的,扁平的大,方向就是沃尔玛,世界第一,做的都是零售,对的是大众,但是它世界第一,你就把你镇做好,村做好,县做好,接着对于多数小机构,应该立足于自身起家的土壤,把你起家的家底干好,在此基础上,少量的允许扩张,就是跨县、跨省。我听说包头就跑了好几个省了,但是这种不要多,它确实干的不错,多数要立足于自己,要趴在地上发展,要扁平,未来的样板就是沃尔玛。第二个是产品,要重视产品,确定你的主对象,确定你的主产品,不要什么都干,你们想想生产企业什么都干能干好吗?干不好。只有专业的盯住你的主对象,进行全方位服务。第三个监管,这个我后边再说。第四个政策后边再说。第五个服务,服务强调一点,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供资问题。重点一,批发供资,批发工资者多功能,提供资金,提供产品,提供IT,提供培训。监管一

4定要确权、立规再操作。然后是服务里的第二项,批发供资我就是提示金融办,提示地方政府,让大机构批发供资,同时让批发供资的大机构,让他替你监管那些放权的小机构。

第二个,大家共同努力,IT系统。晓灵刚才提到了,但是方法值得商榷,央行没有能力掌握所有小贷,小贷公司自己电脑化,扶贫基金会刘经理在吗?他们在做全国扶贫县的小贷,扶贫县里的定位,他把扶贫县里的人口最穷的20%定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所以我说为穷人服务的是高尚的,为穷人长期服务的是最高尚的。他们做到什么程度,所有的贷款每笔电脑化,他们为最穷的人做都能做到,我们所有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都能做到,然后把你电脑化的软件,跟批发银行的软件一衔接,数据库一对接,所以批发资金供应的银行就掌握了他所有的每一笔贷款,以此为基础,然后我们再说这些资料怎么用,大机构可以掌控,这些数据大机构可以用,然后你们地方金融监管办就可以用。细节不说了,我建议联席会把IT系统和批发供资可以作为一些专题搞培训会、交流会,或者现场学习会,这是五个方面。

再占一点时间,我说当前要关注的五件事儿,昨天晚上联席会会议我简单说说,不展开了,现在的情况是央行在控制货币,这是必须控制的,必须下决心把多余的货币抽出来,收回资金,然后正规金融放权受到限制,所以民间多余的资金就找各种方式走,然后就出现了大量的高息放款,这是一个非常要值得注意的事儿,监管当局就首先关注到你小贷公司怎么回事儿啊,据说最近有电话,告诉银监局,你们提示大银行,不要给小贷公司再放钱了,还有一块就是当铺,信托,还有一些民间的各种的融资方式,也是需要注意。地方金融机构在职责不轻放的情况下,你看不清楚就出手,我说监管层次分下来,这块儿所有小的,民间的,非正规都归地方管,不要挑肥拣瘦,要去大留小。

然后第一个,把握节奏,量力而行,规范工作,控制风险,确保新兴的草根金融机构、草根金融体系健康稳健持续的发展。风险控制,第一个绝不能吸储,绝不能让乱集资运用我们的牌子,我已经听说了,有一些乱集资,甚至是自己小贷公司个人的资金,借用这个牌子进行非常规运作,这一定要记住,我们自己不要干这种事儿,也不要让别人用我们的牌子干这件事,会砸我们自己。第二就是IT,一定要先决心迅速把IT建起来,只要数字清楚,不怕有什么事儿,数字不清楚就玩完。这是第一,把握节奏、控制风险、量力而行、规范运作,保证健康发展。

第二个是监管,我不展开了,两级监管,三层操作,两极就是中央级,管大的中的,地方级管小的、微的。所以地方金融管地方的微金融也是一级,我们的监管体系在中国只能是两级,绝不能第三级,就是中央和省两级,然后操作的时候,地方也是可以下延一层,比如省里的规则市里帮着做,少量信托可以发动一些县的力量,但是不能把整个管理交给县,县里层次没有能力管金融,这个要把握好。

第三个,政策,政策我提一个概念,以财税政策为主,其他不展开了。财税政策大量的给企业减免税,补贴等等,不如把钱给小金融,小金融的运作是规范的,机制是好的,财政的补贴队伍是不好的,机制是不好的,放出去不管,所以大量的去治企,不如大量的治小金融,让小金融挑企业。第二个,如果你动财政是动税还是动钱,我说动税优于对钱,税收有专门的税收队伍,有减免税都要有特殊的程序审批,很成熟,补贴机制是不成熟的,队伍水平也不行。比如财政部说五万以下农民小贷款优惠,农民送礼给谁送啊,他不知道给谁送,你要说一个农户有困难了补他五万元,他可知道那五万元谁给我,所以这个是本质的差,我也是财政出身的,这套事儿我很明白,但是财政自己的人就不愿意分那钱,然后税的人就是很清淡。

第三个,如果你用钱,尽量兜底用,别在前边贴息,贴息的效益最差,大面积的贴息,它能正常运转你贴它干什么?

第四个,加强沟通,联席会和小贷公司,和地方金融办要加强跟政府各部门和地方和中央党政领导的沟通。最近有条信息,银监会打电话给引见局,给大银行下指令别放钱了,这个我检讨,应该多汇报,多沟通,这个我跟焦瑾璞说了,我们回去就找银监会副主席汇报,大家齐心合力把新生的小贷机构联席会办好,谢谢大家!

第三篇:第二届“中国服务”论坛段强发言

第二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 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的现场演讲

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们现在共同探讨中国服务的发展,也涉及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涉及到国际水平与本土特色的结合。去年,我们已经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论坛,得到了社会的呼应,形成了良好的效果。相信,此次西安论坛必将推动中国服务的创建进一步向前发展,打造中国服务是一项宏观、浩瀚的工程,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积累,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加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去认识很多新事物,探讨很多新内容。在中国服务这一命题产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首旅集团一直坚持不懈将这项宏伟工程推向纵深。[09:48]

 [段强]:我们把深化认识、科学实践推进到工作当中,我们要研究、把握中国服务应具有的基本要素,科学理解其基本的思想内涵。科学实践要把握住践行中国服务的内涵,科学推进,扎实服务。我们认识到践行中国服务,必须以企业服务产品的极大优化为终极性目标,这个就是我们俗称的“落地”,就是要把中国服务这样抽象的概念,通过专业化的运作,逐步演变成为一个个形象的切具有良好美誉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服务产品。也就是形成中国服务品牌的过程,从这意义上看,不断深化对中国服务的认识就构成了未来成功实践的基础和前提。[09:50]

 [段强]:首先,我想谈谈深化认识。一年来我们首先重点思考研究了中国服务的核心要素,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成果。我们把对中国服务的思想内涵的认识,简单概括为三句话即:国际水平、本土特色和物超所值。关于“国际水平”:首先国际水平具有标准意义。服务业需要标准和规范,服务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服务这个概念在中国早就存在,但是服务作为一个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是比较短。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服务的对象谈不上标准和产业化,在中国现有的服务类企业当中,还有不少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字号”。其产品大多具有鲜明的特色,但市场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现代品牌来加以认识。其原因正是由于其整体服务品质和管理体系上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借鉴国际水平来深化对现代服务品质的认知,建立补充和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是打造服务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成就中国服务宏伟工程的基础条件。[09:55]

 [段强]:其次,国际水平具有制度意义。我们认为对国际水平的借鉴,不应当简单的停留在产品标准和规范层面。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某些表象的模范,还应该注意研究借鉴其为适应产品品质的营造和建立的制度、机制和营销手段。因此我们提出了走国际化路、创品牌理念。就是说我们既要关注生产力要素,也需要研究和借鉴其生产关系要素。[09:55]

 [段强]:第三,国际水平具有示范意义。一般的说来,我们所理解的国际水平,主要是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现行的经验和行业标准。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中国服务不应该被理解为“中式服务”的同时,“中国服务”所要求的国际水平,也不是简单的外国标准。要实现“中国服务”所应当具有的国际水平,就需要以宽广的视野,在中国本土存在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先进服务模式,这个就是关于国际水平的理解。[09:56]

 [段强]:关于“本土特色”,如果把“中国服务”比作是一条巨龙,被国际水平的合理借鉴,则可以帮助我们勾画出宏伟的目标。而本土特色就应该成为着色之笔,中国服务的亮点和特征,恰恰就在于对于本土特色的开发和创造。我们要把中国服务当成中国特有文化的载体,我们认为中国服务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体现中国意识。践行中国服务就要牢固树立我的服务代表中国服务的职业意识。时时处处表现出中国人恭敬、谦让、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用真情、真意换真心,这颗心就是中国情、中国心、中国意识。第二要体现中国品德。中国追求的是简单中寓有深意,物在其内、意在其外,要研究以一种“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要真诚、自然的、顺应个人需求的服务是我们倡导中国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要体现中国性情。中国是家庭伦理、亲情至上的社会。“中国性情”就是要有人情味,要努力学习客人熟悉的语言、仪礼等等,用客人的习惯方式提供富有“人情味”的个性化服务,像在家里一样,让客人感到满意,要真正做到“宾至如归”,同时也要体现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的好传统。第四要体现中国传统。中国人崇尚礼乐的古老过渡,也是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制度曾经非常的完备,经过多年的改良,有许多做法仍然值得我们传承,比如说主动与客人打招呼、买卖不成仁义在等等。[09:56]

 [段强]:以上这四条,我们从中国本土特色来体现的这四条,我们想概括为中国的品质。“品质”就是品位加质量,就是一种带有中国品位的高质量。[09:56]

 [段强]:第三关于“物超所值”,物超所值就是中国服务的产品应该由定制开发为特征,并让客人享受到特制的服务。所以说我们要用市场化的专业手段去引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服务应该是产生较好效益,从客人的角度来看,中国服务应该是满意加惊喜。“物超所值”要创造惊喜,“物有所值”创造满意。服务是过程,“物超所值”所要求的是使客人超过超出期望的感受。我们要让本土特色物超所值成为亮点,为市场提供具有较高性价比的系列产品,这应该成为中国服务的基本内涵。如今,谁能够系统的开发出组合这些条件的产品,谁就有可能奠定在行业的领导地位。[09:56]

 [段强]:第二,我们谈谈积极实践。中国服务理念的提出,很快得到了首旅集团广大干部员工的几个响应,因为这个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年来,集团各个板块企业都在不断的深化认识,积极实践,创新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我们集团实践工作当中,我们强调要把践行中国服务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我们提出以提升宾客满意度为切入点,以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引领,以塑造知名品牌为实现中国服务的最高目标。[09:56]

 [段强]:在广泛思想发动的基础上,首旅集团下发了《关于中国旅游的指导意见》,我们要衡量和改进现有服务各个环节的运营和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和健全能够支撑高水平服务品质相关的管理体系,并强调在这一实践当中,国际水平是标准,服务规范是抓手,宾客满意是目标,产品品质是核心的基本要求。[09:57]

 [段强]:第二,要求企业在服务当中找到中国品质的切入点,并使得这些中国元素在文化的高度上与企业的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综合服务本土特色的创新产品。为此,中国集团组织了不同业务岗位的中国服务产品创新研究小组,研究开发创新服务产品。[09:57]

 [段强]:第三,为了更富有效率的推进中国服务的创建工作,集团组织完善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将践行中国服务及其相关内容列为考核项目,并占有合理的权重。同时,我们还提出要力求工作时效,以最终赢得市场认可作为检验践行中国服务的重要目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推进这项重要工程做到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要防止出现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盲目做法,要重视市场价值,讲究经济效益,对于所有的创新项目,都应该测算其开发成本和未来的运营成本。研判其销售价格,确保创新工作与企业的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既能够使客人感到物超所值的服务,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09:58]

 [段强]:一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要高度重视深化认识,对于打造中国服务的重要意义。认识水平决定了实践水平,凡是高水平的实践活动都是基于认识水平,反之亦然。我们对于规律的把握还处于茫然的阶段,因此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认识上的与时俱进。(2)要做好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国服务是细节决定成败。(3)创建中国服务,特别应该注意服务产品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中国现有的服务,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牌子,很多都不乏其特色的亮点,之所以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在于系统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4)要在全社会为打造中国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观摩欣赏一些接待服务业较为发达国家经典案例的同时,我们往往注意到其服务质量的高水平、扎根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基础。比如说服务人员的微笑、礼貌、乐于助人的态度,很多的时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而用习惯驱动所形成的服务,一般会比来自职业技巧的服务更加亲切、自然,也更容易让被服务者产生愉悦。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成功的打造出中国服务,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也真诚的希望媒体界的朋友们,能够从更多的视角发表一些对中国服务更深层次的服务。使全社会对中国服务这一品牌的打造营造好更加好的舆论空间和社会氛围。[09:58]  [段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追求中国服务是我们的崇高理想,是顶天;践行中国服务是脚踏实地,是立地;我们首旅集团也愿意成为先行者、创造者,我们的工作只是刚刚的开始,我们真诚的希望能够学习各地、各个企业先进的经验并与之共享和交流。共同创造中国服务未来新的发展格局。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第四篇:第二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发言稿

第二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发言稿

——全人心理学的探索与创新

陈保生

前言:

尊敬的许教授、尊敬的各位委员、各位师长、各位学友上午好!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人人可以终身成长”,我们永远都是“初生的孩子”,应多一些儿童一样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第二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在今天开幕寓义深远,第二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发言稿。心理学的本土化是以本土的社会历史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中合理成份进行吸纳,使其融入中国社会文化并成为中国本土心理一部分的过程。应用心理学中的咨询心理学就首当其冲,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这一重大的课题就摆在了每一个心理工作者的面前,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创新。全人心理学无论在心理咨询的理论、内容、形式还是在职业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一、全人心理学关于心理咨询理论、内容及形式的探索

全人心理学是许教授在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基础上建立的后人本心理学理论,它提出并回答了现代心理学面临的学科分离和破碎、个体主义倾向、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重要问题。这一理论描述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性模型,提出了身心灵大健康的理念,完成了人类终极人格的整合与提升。全人心理学整合心理学上的所有重要思潮,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四种思潮,并且借鉴和吸收了一些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思想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主要用于提升意识层次以及心理治疗和人际沟通的心理学方法:通心。它抓住宇宙大精神的本质,是遵循后人本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的“意识层次论”及宇宙进化规律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而全人心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后人本心理学思潮我国本土化的一种体现,发言稿《第二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发言稿》。

人本心理学是全人心理学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全人心理学超越了人本心理学。关于心理咨询的原则,全人心理学认为只有一个:通心。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和技术,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可以对心理咨询师有这样的一个定义:心理咨询师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空自己的前提下进入到当事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情绪与状态,把握住他的成长方向或长成点,通过他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影响他,从而帮助他成长。具有这样效果的心理咨询行为叫“通心”,它更加简练与整合了罗杰斯“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致性”的三大原则与技术。通心是一条红线应该贯穿在心理咨询的始终。

“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是心理咨询的形式在我国本土化的一种体现,是许教授经过多年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游戏式的课程,该工作坊具有四大特色(略),该工作坊具有稳定的可以改善、改变、提升学员心理状况的效果,大幅度开发和解放学员的潜能,增加学员的自信。避免了个体咨询问题容易反复、效果不明显、不持久的状况。对于做个案的学员,一般的评价是:“至少可以节约五年的成长时间”。

二、全人心理学关于心理调整顾问培训的探索

全人心理学提出“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的理念。认为“心理调整顾问”是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服务方式,它有助于心理服务的普及,有助于心理服务事业的发展。它与普通的心理咨询的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范围广、更系统、长期性、多样性。并且提出了“心理调整顾问”职业素养及什么人可以从事“心理调整顾问”的工作,大道至简,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是必要充分条件:(1)较好的通心力,(2)一定的社会阅历。它讲究职业规范,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职业,只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都可以学习从事心理调整顾问的工作。

三、全人心理学研究院发展的构想

“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我国的心理消费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处在变革时期的国人依然渴求本民族的声音,尤其期盼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调整心理。心理消费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呼唤着本土化的心理服务产品,全人心理学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为满足我国心理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懈努力。本人在此提出发展全人心理学的四点构想,很不成熟,就算抛砖引玉吧!第一,是打造全人心理学研究院的工作团队,即整合资源、发现招聘有志于心理事业的人才,构建华夏全人心理学研究院的工作队伍,引领通心理论、技术、方法的宣传、普及与推广。第二,建立讲师团队,即加强全人心理学讲师的培训,把“通心”的种子在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去播撒。第三,组建心理调整顾问团队,即着手培训全人心理学的心理调整顾问,在其工作坊中能够独立做个案,使全人心理学的工作坊有可复制性,使更多的人受益。第四,打造营销团队,即招聘营销人才。心理产品的营销技术同样需要通心。“通心者,通天下”,我们要树立创造精品的意识,永远追求质量与效果第一,用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打造通心的工作团队,通心的讲师团队、通心的心理调整顾问团队、通心的营销团队。全人心理学一定能够在完成历史的使命过程中创造出奇迹与辉煌!

第五篇:第二届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综述

“第二届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综述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8-10 13:44:56 来源:中国律师网

5月26日至27日,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全国律协知识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律协共同主办了“第二届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产权律师、互联网企业代表、版权管理部门、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以及媒体人士共170多人汇聚一堂,共襄“第二届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浙江省律师协会沈田丰副会长、浙江律协陈三联秘书长、浙江省版权局单烈局长等出席了开幕式。此次论坛的特点是:

1.更加注重实务性、前沿性、专业水准较高 此次论坛主题为“版权产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论坛围绕影视、动漫、游戏、软件等著作权领域最新法律问题,从政府监管、司法裁判、企业需求以及律师服务等多个角度开展实务研讨,探寻版权业和谐发展之路,具有很高的 “专业技术” 含量和“新颖性”。

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三网融合中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版权侵权案件举证及损害赔偿数额认定、动漫产业发展法律问题、山寨版游戏的不正当竞争问题、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意见与建议等六个板块、三个分论坛。

论坛收到的论文,内容涉及IPTV著作权问题、销售侵权复制品的问题、著作权法修法、委托创作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网络游戏的知识产权保护、交互式网络电视对现行著作权的挑战、影视作品侵权研究、动漫作品权益人权益保护、桌面游戏卡牌文字独创性考察、原创影视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探讨、原创动漫作品保护途径、计算机软件侵权探讨。合作作品认定及著作权的归属,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的法律责任,网络时代电影作品版权的法律保护,版权许可与特许经营等等问题。

举办“版权论坛”的目的是要将这个论坛作为平台,促进律师、管理者、法官、学者、企业界、媒体人士的探索、交流、了解、合作,将“论坛”越做越大,越办越好,使政府、立法、司法部门能持续支持论坛,使愈来愈多的企业和知识产权律师能关注参与并从中受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强国中有所作为。

2.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发言踊跃,气氛活跃 论坛受到各界广泛重视,参会人员包括知识产权律师、互联网企业代表、版权管理部门、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以及媒体人士。参会的八十多名律师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山东、江西、河南、河北、内蒙、广东、湖南、四川、云南、新疆十六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腾讯、迅雷、盛大、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国电影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香港IP FORWARD知识产权集团、盛霆公司、华数传媒、上海肯尼思公司等三十多家网络传媒企业派代表参会。日本CODA(北京代表处)代表、韩国著作权委员会(北京代表处)代表处也派代表参会。

3.组织高效,内容丰富,议程紧凑 会议设三个分论坛六个板块。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执委李德成主持“主题演讲板块”,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汤茂仁庭长法官、盛大集团林华博士和马浩广律师、全国律协知产委委员王韵和王国华律师、全国律协知产委委员孙彦律师、全国律协知产委委员和广东省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邓尧律师、黄娟律师(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分别主持了“三网融合中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版权侵权案件举证及损害赔偿数额的认定”、“动漫产业发展法律问题”、“山寨版游戏的不正当竞争”以及“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意见与建议”分论坛研讨活,大家就共同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坦率而深入的讨论。

会议期间,全国律协知识产权委员还组织委员和与会律师对著作权法修改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深入的讨论。利用晚上时间,就最高人民法院对网络著作权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进行逐条讨论。

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执委、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利作了论坛闭幕式总结。她希望通过“版权论坛”这种形式,使版权领域专业人士能更好更充分的沟通交流碰撞,探寻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使“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成为版权法律专业研讨的重要平台。

此次论坛得到政府版权管理机关、司法机关、版权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众多律师的积极响应,一方面说明社会各界对版权法律问题更为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会议议题抓住了版权领域的焦点。

知识产权对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文化传播、文化繁荣,对于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和必要。对于政府来说它是发展保护和规范文化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它是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化事业主体来说,它是权利和利益的保障利器。而对于律师来说,它既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领域,也是极具魅力的专业范畴,它的发展、创新、蜕变给予律师不竭的探索空间和业务源泉,给了律师行业一次次业务挑战和机遇,也是举办版权实务论坛的动机和动力所在。从论文内容可以看出,律师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与时俱进,能动作为,彰显了律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此次论坛由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承办,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浙江亿维律师事务所协办,他们周密的安排、精心的组织、出色的服务是此次论坛成功举办的保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新蓝网”也协办了此次论坛。

去年,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律师协会合作、由广东华进律师事务所承办,在广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会议期间,进行了优秀论文评选。

附:获奖律师名单和论文

张昀、谢冠斌(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需大刀阔斧,更需精雕细琢》

邴朝祥(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浅议卡拉OK活动中侵犯著作权的认定》

李雪宇、刘雯婷(云南八谦律师事务所):《论网络游戏的知识产权保护》

程跃华、梁结文(广东三环汇华律师事务所):《揭露华盖“周老虎”的真面目》

姚岚秋(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几个问题辨析

张昱(包头稀土高新区检察院):《论销售侵权复制品罪被虚置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皮轶之(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我国KTV场所的著作权困境及解决途径刍议》

附:“第二届中国律师版权实务论坛”主题演讲择要

主题演讲一:版权法修改的热点问题

演讲人:王自强(国家版权局法规司司长)

王司长在发言中,就《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中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的定位,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中的基本思路,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的基本过程和成果以及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中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难点问题介绍了情况。

去年7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启动《版权法》第三次修法。此次修法所遵循的原则,一要尊重法理,就是著作权的基本理论。二是要比对国际公约和世界各国现行法律制度的规定,还有现行中国的著作权法律规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中国著作权现实发生的变化,理论和立法必须要服从著作权保护的现实。基于这三点,这次修法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既要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又要有利于作品的广泛传播。既要反对市场的垄断行为,也要防止权利的滥用。就是要在保护著作权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促进作品传播成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是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总署在第三次修法中的定位。具体点说,叫做坚持一个理念,遵循三个原则,追求三个效果。坚持一个理念,就是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就是要开门立法,要保证法律在制订过程中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保证立法过程的公开透明,充分吸纳来自社会各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们遵循三个原则是,第一是独立性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反映中国特色,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第二是平衡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也是知识产权里面重要的原则,著作权法是调整创作、传播和使用整个“法律链”的基本制度,必须处理好权利人、传播者和公众三个方面的利益平衡。第三是国际性原则。这是知识产权制度所具有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的行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它需要国际的合作,需要建立国际制度。中国已经加入了六个有关的国际公约,要信守我们的承诺,按照公约制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精神来制定我们的法。我们追求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就是要找准问题,促进产业发展,还要有前瞻性,要适应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前瞻性。

现在这个征求意见稿是8章88条,和现行著作权法的6章61条比较,增加了2个章节、27个条款。这个草案大的变化有四点:一是体例逻辑变化,二是增加了权利内容。比如说作者单设了,艺术作品增加了摄影作品保护区,美术作品的延续权增加了报刊的专业出版权,对表演者增加了出书权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过程权;唱片是最大的受益者,增加了表演权和广播权,还增加了其它权利;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三,也是引起争议大的问题,侧重考虑了授权机制和商业模式,强化了集体管理的作用。这是考虑到分散的作者难以行使权利,以及使用者针对此种情况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情况。这部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合理、健康、有序的版权使用机制。第四,加大了保护力度。在执法手段上,在侵权者的责任义务上都进行了强化。

3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在国家版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柳斌杰局长和阎晓宏副局长以书面形式向立法、司法、行政、群众团体、以及中央级的相关行业协会等37位正副部长发出征求意见函,向国家相关的48个部门送出征求意见稿。截止5月10日,收到反馈意见24567件,在百度的微博搜索结果140万件,在新浪微博搜索里有26万件,足以说明公众对修法关注程度。收到31个部委的书面报告、29个省级版权管理机关的反馈意见、3个司法部门的意见书、6个科研单位的书面报告,以及110多件行业协会,产业界组织的报告。还收到来自境外各国和地区政府、业界组织意见18件,书面意见1600多件。这些意见可归纳为,一是对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开门立法公开透明的方式给予充分肯定。第二,建议应加强版权保护、加大打击力度,提高侵权者的责任风险。争议较大的是“法定许可”制度、集体管理制度、“避风港”制度和关于著作权人难以行使权利时的使用人权利问题(针对知道自己的权利被别人使用、但又不知道谁在使用,而且不能控制这种使用、也不能在这种权利中获得利益的情况)。

在提问阶段,王司长认真回答了提问。

提问一:著作法第45条里面讲到的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许可的转播行为,网络转播是不是也在这个转播规定之内?

王司长:实际上没有变化,只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组织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对他传播作品发出去的信号所享有的权利。

提问二:信号的传播是不是只有两种方式,就是有线和无线?

王自强:在此次修法对于这个问题是以行为而不是主体来界定责任的,用“播放权”这个概念,就是考虑到三网融合、电台(有线)电视台(有线)以及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使立法更有前瞻性和包容性。

提问三: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审批和监督管理,现在有一些著作权管理部门就是这个集体组织的发起人,这种情况下版权局既做审批又做监督是不是合适?

王自强:集体管理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版权保护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集体管理的做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没有法律制度支撑的时候首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发起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作者权利。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国家版权局确实是参与了。2004年12月份集体管理条例出台,国家版权局的职责回归为审批和监管。

提问四:第69条第一款所涉及单纯的网络技术服务跟现在的百度搜索,或者谷歌搜索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自强:“避风港制度”的引入贯彻了民事法律中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中立原则,第二个原则是过错原则。美国的数字牵连法和2000年欧盟指令都是采取这个原则。此次修法中,我们请了数位专家,整整吵了两个礼拜,不同的观点进行充分交流碰撞。

主题演讲二:司法审判中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

演讲人:张学军(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

张学军庭长的演讲,围绕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法律架构、搜索引擎服务商法律责任的认定、对分类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行为侵权责任的认定、目前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不足和困境等话题展开。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法律架构涉及到三个主体,权利人、网络服务平台的提供者和内容提供者。审判机关一直想区别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提供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内容提供者(那些大的门户网站,像新浪、腾讯),它主要是负责组织采访,编辑内容,再上传到服务器。内容提供者似乎更关心的是杂志、报纸、期刊的新闻风格,创作风格,包括艺术风格。而网络服务提供者是提供传播平台和技术,追求的是网络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客户的“粘性”,这在我国互联网领域特别突出,我们的网络平台基本是免费服务,这是跟国外网络最大的区别。网络服务通过什么盈利,主要靠广告,所以客户“粘性”非常重要,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拉住眼球,拉住浏览量和客户,这种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带来法律的不同。

现在有两种法律架构,大陆法系更倾向于不区分品牌服务和内容服务,将内容提供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视为一个主体、共同行为,承担连带侵权责任,贯彻普通侵权法四要件责任原则。而受英美法系影响,多数人主张把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间接侵权人,也就是引入最早在专利法中采用的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概念,即把内容提供者视为直接侵权者,再来确定二者的侵权责任。当内容提供者把不属于他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服务器的时候,对于他的过错基本上没有争议,因为他的“明知”心态非常明显,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上传到服务器上这种行为提供帮助,为它的迅速扩大范围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下的侵权责任是由四要件来确定的:首先是直接侵权人存在侵权行为,其次是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教唆或者帮助他人侵权的行为,最重要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上存在过错,就是明知、或应知他人正在实施侵权,最重要的是怎么判断“应知”?应知是一个理性、谨慎、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经营者应有的水准,而不是一个不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所具有的水准。这两种法律架构本质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互联网领域会带来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包括法官一种很微妙的心态,似乎大陆法系的法官会更严厉,有一些网络服务的提供行为太像内容提供行为了,这个时候只要用四要件原则审视过错非常明显,现在的网络司法解释草案稿,采用的还是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法律原则。

张庭长谈了如何认定搜索引擎服务商的法律责任问题。她先说到对“网络快照”行为的认定,“网页快照”是指百度、搜狗这样一些搜索引擎的提供者,在采集网页过程当中,通过技术手段自动把网页编码以及缩略图等复制到搜索引擎服务商的公共引擎当中。搜索引擎服务商本来不备份他人的内容,只是做搜索引擎的编码,用这个办法抓取这些内容的链接语言,快照服务商把这些内容复制到自己的服务器上。首先看搜索引擎快照服务的目的主要是当原网站遇到技术问题时,搜索引擎因为备份了这个网站的内容,你可以在原网站服务器出现问题时去访问快照页。

张庭长以谷歌、百度、百度音乐盒等几种快照模式为例,探讨如何界定这类快照服务法律责任。她说,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体现在正在拟定中的司法解释的第四、第五条,这种观点认为,快照服务行为应该认定为是内容提供服务行为。但是司法解释又采取了“合理使用说”给快照服务者免责,“合理使用”就是既不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损害合法权益。之所以这样作确定司法解释,张庭长认为主要是遵循著作权法第22条,这个条款对“合理使用”规定了12种情形。但是“既不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损害合法权益”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较难操作,法官们往往对于在什么情况下才是不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什么情况才是不得不合理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很困惑。美国版权法的“合理使用”有几个要件可以借鉴,一是目的清晰,仅仅以批评评论、新闻报道、教学、学术交流研究为目的,这种使用是非盈利性的。二是“合理使用”产生的效果是有像作品的东西。三是同整个版权作品相比,你所使用的数量和内容的实质性,如果把人家的东西大部分或整个抄下搬来,就很难主张是“合理使用”。四是没有对原作品的潜在市场价值产生影响,不影响“许可使用收益”。

用上述原则看“网页快照”问题,不应适用“合理使用”法律原则。因为它首先不是以教学科研性报道为目的,而是一个网络服务行为。第二,它是定位工具的一种,是帮助传播的一种,所以把它定义为帮助传播会更加符合这种行为的实质,如果是一种帮助行为,它必然是一种过错责任。

谈到“分类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行为侵权责任”的认定问题,张庭长认为,这种搜索引擎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要建立专门搜索,就必须先建一个栏目(或称网页或称子网站),比方说PM3的搜索,把作品或者制品内容的目录编辑好,对作品按照出品时间、是不是流行歌曲和热门歌曲、国家或者地区、作者或者演唱者的名气、作者的风格题材等等分类编辑,以使网站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提高浏览量,有浏览量将来就有投资潜力,会建立音乐盒。在审视这个问题时,应先看设置搜索栏目(空白栏目)的行为是不是帮助教唆行为。第二,最重要的问题是,提供这种深层链接的搜索行为是不是明知或者应知,法院审理时对“明知”设了两个条件,一是服务商必须明知一个具体的链接侵权。第二服务商要明知其所链接的歌曲侵犯了哪一个主体的权利。给“应知”也设了两个权利,一要应知哪一个歌曲侵权。二要知道这首歌曲侵犯了哪一个主体的权利。法院审理时,对“应知”标准提出了“现有技术手段”的说法,即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下,网站服务商是不是“应知”,然而“现有技术手段”的内涵是模糊的,是指“关键词过滤”、“人工监控”?对“人工监控”和“过滤”的误差容忍是多少?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标准。这是多年来缠绕法院难题,一个网站上哪怕有十万部侵权的影视或者歌曲的链接,当原告去起诉主张权益时,公司的歌曲只有十首或者一百首,这时法院总是愿意或者不得不相信在十万首侵权歌曲当中,原告的十首或者一百首歌曲是沧海一粟,非常渺小,网站不可能知道。每一个案子都会带来这样的困境。百度负责人曾对新闻记者说,“避风港原理”有助于网络的发展。法院也希望通过好的判决判例,为网络经营提供者和权利人搭建一个合作的桥梁,一个好的合作模式,使网络服务提供者逐渐变为权利人的发行商,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提问阶段,张庭长与听众进行了坦诚的对话互动。

有提问者说:内容提供商和传播发展商应该是一种共赢的关系。多年前在一些针对网络侵权的诉讼中,有法官就曾在判决书提到作出判决的依据之一就是要给新技术的发展一个空间。到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发展成了很大的公司,是到了需要从司法角度为内容提供商,内容的制作者提供更充分保障的时候了。在新技术已催生互联网大发展变得很强势的情况下,法院也同样能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较好的发展空间。

针对这个问题,张学军介绍了考察美国的情况。她说,美国民间权利保护组织很强,而美国的司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认定非常保守,为什么?按照权利人和权利保护组织的话说,因为互联网组织力量太强大了,法律永远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千禧年版权法”出来后,版权人和版权保护主义一直想推动修改版权草案,试图用“避风港制度”来规范提供者的行为,但是这个法案一直搁浅。我国法院在这么多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判决侵权的案件,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判决就不会有现在百度PM3二审的调解结果。

有人请教,对于侵权中的“注意标准”,司法实践中没有一个明晰化的区分,是普通人的专业标准还是专业人的标准。举例说百度快照、百度音乐盒,作为普通人都会认为“快照”就是一个侵权,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都脱不了侵权行为的干系。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侵权的考量是怎样的?

张学军庭长:对这个问题的定论要看司法解释的规定。从我现在所看到的判决中,共同的原则是有的。比方说这种注意义务应该到什么程度,第一是专业人士的注意义务,不是普通人的注意义务,专业人士的注意义务比普通人的注意义务要高。第二,它涉及到好多因素,一是作品的知名度、播放时间、出品时间,这些大家没有争议。问题就在于总是强调服务者有服务者的困难,服务者说我的网站信息太庞杂了,侵权与非侵权在一起,难以鉴别这十万首歌哪一个侵权的,哪一个不侵权,侵哪个人的权,这个时候情景证据非常重要,当这个网站上传播侵权作品量很大的时候,你的注意义务要高,而不是说具体知道哪一首歌哪一个链接侵的是哪个人的权,是要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考量。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提问:我们在采访著作权法修改的时候,得到一个数字:整个音乐产业、卡拉OK等相关产业以及数字音乐等一年的产值是3000个亿,而实际上通过版权人获得的版税才五个亿,出现倒挂现象,版权人传播最多的是权利人作品,他们获得的利益却是最少的,反观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这些传播商,他们每年通过数字相关业务的收入在300多亿,国际唱片报告发布,中国的唱片99%是盗版。在韩国对服务商有个提醒或者警告的义务,多次提醒如果无效要进行限制,中国有些什么做法呢?

张学军:关键在于不能把这种“提醒”主要是为免责而设,而要把“提醒责任”变成实实在在的技术措施,把这种侵权行为遏制住。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措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专题演讲三:版权诉讼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演讲人:陈锦川(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

陈锦川庭长说,跟律师交流非常多,每次都学到很多东西,这一次受律师协会邀请与会也很高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陈锦川庭长针对版权实务中,如何处理好版权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国际条约和国外法律制度对我国版权法律制度的影响、新技术与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等三个问题(三个关系)发表了他的意见。

第一个问题 很多人往往忽视版权法最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研究版权问题、处理版权案件的时候,只看条文,并不真正的理解它的意思。

讲到版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问题,我举两个例子,说明其重要性。前几年大家都争论的涉外影视作品问题,按照我国相关的行政管理规定是要经过审批才能够进入,对这些未经审批的境外作品,我们要不要保护。当时各地法院有三种观点:第一,完全保护。第二,部分保护,也就是认定侵权但不给赔偿,理由是这个作品不可能在我们国内合法使用。第三,完全不保护。主要理由就是只有经过审批以后,作品才能进来,才能得到我们国家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对这类影视作品的保护设置了一个前提,即需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是著作权行使权利的前提。这个问题怎么看?除了有政策上的问题,还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从行政管理角度说,除了公共行政管理和私权的关系这类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版权基本原理和法律基本规定问题。著作权的产生在世界上有两种制度,第一个自动产生,也就是创作完成了就产生著作权。第二,加注版权标记或者登记注册,现在采取后边这种方式的越来越少,主要是自动产生。我国采取的是自动产生制度,在著作权法第二条和第一条特别明确规定,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6条,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这里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作品产生就是创作完成,不论它是否发表,也不论它是否要加注版权标记,也不论它是否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或者批准。这就是版权自动产生最基本的制度。一旦产生了就享有著作权,著作权应当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这就我们版权法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上面完全不保护这一条,就违背了著作权法最基本的原理,当然也违背了我们著作权法的明确规定。第二个原理,要区别权利的享有和权利的行使,享有权利和行使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享有很多可以实施他作品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的行使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在民法里面可以分为限制流通物和不流通物,你享有一个物品的所有权,并不见得你能够去随便处分这个物品。这里面也有一个享有权利和行使权利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二,这里还涉及到对外国人作品的保护问题。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包括著作权在内的地域性,只能以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或诉讼判例而产生,而且仅仅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在该国家地区以外不具有法律效力。面对著作权所具有的地域性问题,各国之间如何去保护彼此的著作权?现在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单方保护,以前最典型的就是法国。二是互惠保护。三是双边条约保护。我国遇到的第一起涉外的著作权案件就是迪斯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的一个案件,当时我们还没有加入相关的国际条约,是依照中美合作协议保护了美国人的著作权。四是多边条约保护,通过国际条约,承诺对缔约国国民的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现在最主要的保护方式是多边国际条约保护。

《伯尔尼公约》处于基本法律定位地位,构筑了当今著作权国际保护的法律基础。《伯尔尼公约》确立了几大基本原则,包括国民待遇原则、自动保护原则、独立保护原则(例如美国人的作品要在中国受到保护,只能按照中国的著作权法给予保护)、最低保护原则(各国都必须达到公约制定的保护标准和保护水平,超过他的保护水平没问题)。我们参加了国际条约就意味着我们承诺对外国人的作品要按照这样几个原则给予保护。我们规定了对外国人作品保护的条件首先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第二,外国人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我国签订承诺保护成员国国民权利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等等。只要符合条件就给予保护,不以履行任何手续为前提。第34条、35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表演制作大型的录音制品,外国广播电台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播放的广播享有权利,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于外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同样要给予保护。这里附带提一个问题,代理人在代理外国人作品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外国人的作品我们都给予保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比如他的作品是不是在我国家版的,他所在的国家是不是跟中国共同参加同一个国际条约。

关于摄影作品能不能当成时事新闻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各个地方法院都在处理这类的案件,把新闻照片当成是时事新闻,认为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主要的理由是,新闻照片主要是多为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他就是时事新闻,而且随着公众对资讯强烈的需求,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应当将它归入时事新闻的范围。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抛开政策性问题不说,回到著作权法最基本的一些原理和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按照规定,所谓时事新闻是指通过媒体报道单纯的时事消息,他给出的概念非常清楚,只是对单纯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的报道,本身并不具有独创性。回到当时立法最初对新闻的定义,来源于《伯尔尼公约》,《伯尔尼公约》在指南中给出一个解释,即本公约给予的保护不是用于单纯消息报道性质的每日新闻,或者各种事实,公约这一规定说明他并不打算保护单纯的新闻或者各种事实,因为这里的素材并不具备可以被确认为作品的要件。另外一方面,采访记者或者其他记者用于报道和评论新闻的文字,如果包含充分的自己创作成分,被视为艺术作品则受保护。著作权法第五条所谓的时事新闻不适用本法保护。如果一个新闻照片具有独创性,不管它是不是新闻照片,只要具有独创性就应当作为作品给予保护。上述两个例子里有很多版权的概念和原理。

还有很多问题都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问题。前段时间我看到几个法官写的文章,讲到对录音录像制品主张权利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一个录音录像制作者要主张权利,如果仅仅说这个录音录像制品中有它的署名,署名已经明确了他是一个录音录像制作者,这是不够的,还得提交证据证明,你制作这个录音录像得到了著作权人和其他权人的许可,否则你不能主张权利。还有发表权的转让,许可作品产品的转移,发生转移以后,比如把这个作品的著作权转让给你了,这个发表权由谁来行使,等等。我们要处理好版权案件,首先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最基本的理论概念和原理,我们只有把它搞清楚,才能打下一个正确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版权制度相对比较年轻,我们的理论研究也不深厚,这其中会受到很多国际条约和国外法律制度影响,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影响。

其一,要处理好版权案件就要注意处理好外国包括国际条约的制度,以及这些制度跟我们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国家的著作权法比较年轻,学科研究也不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量的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制度,包括在相关立法中引入这些制度。比如“合理使用”问题,刚才张庭长也讲到美国四个判断标准。讲到“红旗标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和红旗标准,这也涉及到“避风港原则”中的红旗标准和民法制度过错的关系问题。关于“避风港原则”,对我们影响很大。“避风港原则”和侵权责任构成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制度。在讨论网络著作权案件的时候都离不开避风港,这里面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这种避风港规定的模式,跟以往我国的立法模式完全不一样,在以前的立法模式里面,都是从正面去规定某某的行为是构成侵权的,在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但是避风港不是从正面规定网络服务商在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而是规定在什么情况下进入避风港可以免责,就把我们一直以来学法律的正常的思维模式给打乱了。其二,因为避风港直接来源自于美国的千年数字版权法的512条,用的是与在线服务有关的责任限制概念,而且在美国国会的报告里面,针对此特别指出:免责条款是在服务提供者根据现行法律原则,被认定为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才适用。这表明,一、免责与侵权责任构成不同。“避风港”同时就是规则条款。什么意思?符合免责条件你免责,不符合免责条件你就构成侵权,就得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实践中法院很多判决就采取这样一种方式。

二、“避风港”是根据现行法律已经构成侵权的情况下才发挥作用的免责条款,也就是说它免除了行为人根据法律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避风港”实质上限制或者减轻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按照现行法律应当承认的责任。相对以前的法律,减轻了它的责任。

四、网络服务提供者一律进入“避风港”,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已比较少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美国的“避风港”制度。在美国最早的美国版权法,将版权侵权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侵权,一类是帮助侵权或者替代侵权。在直接侵权里面,它适用的是严格责任,只要发生了侵权的客观事实,就可以认定为侵权,与意图无关,也就是说它的主观过错是影响他赔偿数额的多少,不影响他的赔偿责任,只是影响赔偿金额的多或者是少。对于帮助侵权或者替代侵权,适用是的认定责任,就是要考虑他是否具有主观上的过错,这是原来美国的版权法。在美国千年数字版权法之前,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判例和观点,一种是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构成直接侵权承担严格责任。比如说BBS服务判例,无论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责任。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适用间接侵权,代位侵权制度,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这里遵循的是过错责任。千禧年数字版权法规定了一套特有的制度,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提供了“避风港”,其目的在于,一、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标准,使责任标准风险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有限制,使它的责任负担不过于沉重。

二、“避风港”告诉人们,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避免侵权责任,但是它并没有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怎样才会构成侵权责任。

三、不能简单的将“避风港”当作是权利人指责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后,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免责的抗辩工具。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从制度上改变了很多既有制度。

四、“避风港”确实是限制减轻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限制和减轻是相对之前美国版权法所规定的直接侵权严格责任而言的。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根据我们国家的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避风港不是侵权责任的构成条件,也就是说“避风港”并不具有侵权判定规则的功能和作用。要判断一个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是不是构成侵权,不是按照“避风港”,而是按照侵权责任法。直接来说,就是我们要用法律的几个构成要件去判断。

陈锦川庭长认为,从我国的《民法通则》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到现在的侵权责任法,都可以看到我国一直用的就是过错归责原则,而不是实行直接责任、严格责任原则,而且通过共同侵权这个制度来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我们的过错标准是理性人的标准。

这次著作权法修法引入了“避风港原则”,但并没有免除行为人根据现行法律应当承担的责任。有专家写文章说,“避风港”是对侵权责任的免除,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如果一个网络服务提供者已经有过错构成侵权,按照“避风港”原则是免除不了责任的。要进入“避风港”的条件之一就是没有过错。这种“避风港”条件和侵权责任构成的条件是重合的。我认为借鉴外国法律相关制度,应当全面了解它的制度的体系,立法的传统,放到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里面去理解和适用。

第三个问题 新技术与社会发展对我们版权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看待这种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版权实务的影响。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搞版权,刚开始的时候并未清晰的认识到它所具有的挑战性。以后出现了计算机软件,刚刚搞明白,上世纪90年代末就遇到了网络问题,现在又开始三网融合时代,还有云计算等很多问题,要搞好版权审判每天不跟着学习就会落后。

结合几个例子谈几点个人观点。首先要注意到版权法定性权利的特性,以及保护水平的确定。有一个2001年著作权法没有修改之前的法院关于网页的判决案例,在这个案件中,法院认为这个网页是构成一个汇编作品,主要的理由是根据《TRIPS协议》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数据或者其他材料汇编,无论采取机器可读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者安排构成自主创作就应当给予保护,这一规定反映出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将该作品的信息加以汇编而形成作品视为一种创作而给予著作权法保护。这已是一种国际潮流。但是当时我国还没有加入WTO,我国当时的著作权法对类似作品的规定是编辑作品,法律规定的编辑作品并不是现在著作权法里面规定的汇编作品。在这个案子中,法院判决就已经超出了当时法律所规定的保护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作品的类别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曾经看到过美国把录音制品当成作品给予保护,法国还有一种作品叫做“季节性的服饰工业作品”也当成作品给予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最开始没有杂技作品,现在把它加入了作品的保护范围。

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版权内容提出很多的挑战,譬如最初著作权法没有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后来为了应对发展的需要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办这类案件时,既要考虑技术变化发展特别快,又不能受这种发展变化的迷惑,还是要回到版权法最基本的规定和概念上来。再譬如,现在的新型手机既可以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又能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好像是一种链接。对这类问题法院最后该怎么抉择?被告未经许可,在他的手机里面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侵犯了原告在电信领域对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专有使用权。怎么去看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对他播放的节目享有哪些权利?首先要区别有些是作品,有的不是作品,如果是作品可能有著作权问题,著作权问题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中央电视台享有著作权,另外一种是不享有著作权而只是享有使用权。还有播放的节目和其它不构成作品的节目有可能是他自己制作的录像、录音,还有通过许可得到的。另外还有一个广播组织权问题,碰到这类案件会面临很多新的技术问题,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著作权权利体系里去寻找答案,最后确定如何去保护。我们是用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概念还是用链接权去保护它都须搞清楚。

对于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法律滞后问题,陈庭长认为,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概念性问题,著作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其权利范围首先要有法律明确的规定,如果超过他权利的范围,你即使认为他不合理,我觉得你也不应该给予保护。当然这里面也有法律工作者,包括律师和法官,怎么解释法律和应用法律的问题。我看律师写的文章,大家都在研究“定时播放”问题,从目前主流的观点看,认为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一个交互式的权利,那么对“定时播放”该怎样看?对这个问题在起草司法解释至今一直是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用信息网络传播权扩大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范围的解释;另一个观点是用著作权里面的其他权利来调整。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著作权法对著作权权利体系规定的几个特点。首先要搞清楚著作权既定权项的内容,即著作权所控制的范围有哪些。第二要搞清楚著作权法的特点是详细列明各个权项,明确规定每项权利的的内容。这种规定模式,一会出现各项之间有可能重合的情况。很多关于卡拉OK歌厅侵权案件,到底是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是放映权,到现在也很难厘清。很多经济管理组织并没有取得信息网络传播权,它取得的是放映权,所以会出现重合。二会出现不能覆盖的漏洞,最明显的就是定时播放,因为它既不属于广播权的控制范围,又不属于所谓交互式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围。如果认定为广播权,则目前并不适合我们现有广播权的概念。我认为,目前情况下用其他权利来解释可能是一个比较妥当的选择。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里,把它当作信息网络传播权,但是提醒大家注意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二款,广播电视台播放他人以发表作品的,可以不经过许可,但支付报酬。这表明作品著作权里面的广播权,仅仅是一个报酬权,不是一个绝对权。著作权人作品被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了,他只能要求支付报酬,没有什么许不许可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把定时播放界定为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话,信息网络传播权就是一种绝对的权利,就意味着广播电台、电视台要用定时播放的形式使用作品,就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举这个例子,是想表明我们对每一个权利进行解释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个权利本身,而是要看到整个权利体系。我看了好几个律师在评论这个案件评论得非常好。从我个人的观点上来说,这里也确实涉及到一些技术的发展以及给带来的问题。还是如何去界定广播组织权的问题,首先著作权法没有赋予广播组织信息网络传播权。其次,我们赋予的广播组织权,第一项权利就是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进行转播,我看了两篇这次会议的文章,都主张说可以把IPTV这种形式扩大进去,也对法院的判决提出一些质疑,指出法院一方面承认原告为广播节目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应当享有合法的权利,然而又驳回权利人的请求,相互矛盾。这种批评有道理。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诉讼技巧的问题,当我们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时候,一方面要在现有的法律制度里面尽可能找根据,同时是否可以考虑其它方式,比如说民法原则中的侵权责任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可能也是一种选择,可以主张侵权人侵犯了广播组织权,同时也可以主张这种行为损害了我的利益,应当按照民法通则,按照侵权责任法,或者按照不正当竞争法提出诉求,给法院的处理留下空间,如果广播组织权不成立还可以找其他的根据,如果你没有提出其他理由,既然广播组织权不成立,法院只能驳回诉讼请求。

下载“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10.30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中国税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税务律师论坛”会议综述10.3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

    “入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

    第二届中国资本成长论坛演讲日程

    第二届中国资本成长论坛演讲日程 时间:2009年12月26日8:30—18:30 论坛模块一 时间:2009年12月26日8:30—10:30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恒学 宣布论坛开......

    第二届中国绩效改进论坛完美启幕

    标题——【第二届中国绩效改进论坛完美启幕】 这不仅仅是一次盛会! 2012年10月26日,第二届中国绩效改进论坛在京盛大启幕! 数百位业界精英齐聚一堂,近百家知名企业聚首共商,更有......

    第二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

    第二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 时间:2010.12.11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5F勒杜鹃厅 实录内容: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欢迎各位莅临第二届中国养老产业与......

    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届深圳高峰会合作方案

    www.xiexiebang.com 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会 主席 中国国际期货公司董事长 首席经济学家 理事长 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 轮值主席 华泰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兼CEO 理事 万盟投资......

    第九届中国律师论坛演讲稿 (共五则范文)

    2011年10月18日下午,我应邀在青岛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律师论坛上做了《关于个人律师事务所六个问题的思考》,第九届中国律师论坛演讲稿。演讲稿是在原先《中国律师》杂志上发表的......

    2017中国产业金融论坛会议笔记

    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经济是基础,金融是核心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专访第二届论坛英方代表

    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中心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专访英方代表:Debbie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1日 来源: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中心 采访嘉宾:Debbie 第二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