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1按集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4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3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5近远结合、利旧图新 6保护环境,美化城市
7重视对城市总体艺术布局的构思
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的分布空间及其相应产生的区域分异。部分城市旧城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旧城区拥挤杂乱,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2旧城区街坊式布局的生活居住区居住环境较差 3旧城区的一些工业企业分布在生活居住区
4由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城市蔓延,使外围的工业区被居住区包围 5旧城基础设施落后
6大规模商业区集中布局在市中心,城市扩张后,加大了居民购物的出行距离和成本 旧城区总体布局调整:
1扩大城市规划的地域范围,建设新城区、卫星城和新城市 2“腾笼换鸟”,企业外迁,在城市外围建设专业化工业区 3拆迁改造旧城中心区的生活住宅区,建设现代居住区
4在主城外围建设绿化带或绿环,限制主城区用地的无限制蔓延 5建设城市铁路、轻轨、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城市主干道路网络
产业园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优越的地理、政策、社会环境条件,将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吸引产业逐渐集中,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的地理区域。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原则: 1网络原则 2匀布原则 3自然原则
4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 5地方性原则
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的特点: 1服务社会的公共性 2整体运转的系统性
3生产的连续性、不可间断性与消费的瞬间可变性 4经营管理的统一性 5网络协调的综合性 6配套建设的超前性
7经济效益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详细规划的编制原则:
1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2满足人的需要为规划目标 3反映城市特色
4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条件
城市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承上启下、规划管理的依据和城市开发的引导、城市政策的载体。
合理容积率的确定: 1地块的使用性质 2地块的区位
3地块的基础设施条件 4地块的空间环境条件 5地块的土地出让价格条件
空间内在特性:开敞和围合空间、静态与动态空间
空间组织手法: 1对比 2韵律和节奏 3比例和尺度 4色彩 5绿化 6道路 7建筑小品
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1环境育人原则 2以人为本原则 3量力而行原则 4天人合一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变革:
1追求舒适、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目标 2综合性社区成为新的聚居模式 3邻里关系的复苏 4网络化生存模式的探讨 5特色鲜明的社区环境与文化 6环境均好与资源均享 7安全性保障 8纯净空间理念
9居住区的“五位一体”模式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现代住区的发展趋势:
居住绿色化、社区规模化、生活舒适化、家庭科技化、设计多元化
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市场原则、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艺术原则
现代住区规划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1社会性与私密性 2室外活动与场所 3居住区的安全防卫 4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 5噪声防治
现代住区规划设计的误区: 1华而不实的建筑外立面装饰 2中看不中用的图案式绿化 3挤占绿地而不实用的水景 4缺乏生活气息的高大门廊
环境景观设计要遵循两大基本手法、三大组景手法: 基本手法(有景借景、无景造景)
组景手法(封闭/隔离,过渡/渗透,比较/对比)
景观设计法则:主题、动静结合、软硬搭配、多元适应
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
1安全防范子系统(居住报警装置、访客对讲装置、闭路电视监控)2管理与监控子系统(自动抄表装置、物业管理系统、设备监控装置)3信息网络子系统
绿色住宅是指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并以基本上不触动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它既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具有接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实现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绿色住宅强调“人文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尊重人性和文化,实现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
绿色住宅的特征: 1注重居住环境的绿化 2注重新型建材饰材的使用 3注重水资源的节约 4注重自然能源的利用 5注重以花卉美化居室 6注重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大盘住区项目的优势:
规模效应、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品牌效应强、成本优势、物业管理优势
大盘住区容易发生的问题: 1房地产融资问题、2房地产商经营城市问题 3政府和发展商的协调问题 4居住人群的过分同质化问题
大盘住区规划设计的理念:
泛地产理念、健康生活理念、重视教育理念
大盘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控制性、机动性、整体性、效益性、品牌性、节奏性、辩证性。
大盘走向:
1大盘开发必须采取复合概念地产开发模式 2大盘开发需要政府与开发商互动 3房地产业面临重新洗牌
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全市性商务办公的集中区,集中着商业、金融、保险、服务、信息等各种机构,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带,又称为城市商务中心。
中央商务区的特征: 1区位优势 2开发强度高 3交通设施齐全高档 4地价高 网络时代CBD的发展特征: 1区位多样性 2规模减小 3CBD职能分化 4基础设施的转换 5环境生态化
6以建筑综合体为主的建筑特色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10项权限: 1规划编制权 2规划审批权 3规划修改和调整权 4立项参与权 5建筑用地核定书 6用地调整权 7建设工程批准权 8监督检查权 9行政处罚权 10复议裁定权
城市信息化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信息化提高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综合能力
2城市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3城市信息化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 4城市信息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能使城市地理、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并虚拟仿真,实现可视化,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和城市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社区的内容: 社区建设数字化系统 社区管理数字化系统 社区服务数字化系统
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地图输入编辑于更新、空间信息查询、空间信息操作和地图制图、地形分析、图库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日常办公、规划设计成果管理、城市用地管理、市政工程管理、建筑管理、违法管理)
辅助决策分析模型(项目选址分析、道路拓宽分析、旧城改造分析、道路断面结构分析、给水管线控制分析、排水管线控制分析、日照分析)
城市规划网站的内容及功能: 部门职能介绍 法律法规查询 地方政府的公文公告 规划管理业务动态信息发布 规划成果展示 招标信息
行业动态信息发布 电子政务
网上专业信息服务 业务广告 城市论坛 网上调查 网上信箱 网上图书馆 网上档案馆
城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的制定与规划的实施往往脱节 2城市规划的战略研究不足 3不同规划之间衔接不够
4部分规划设计指标标准滞后且缺乏弹性 5城市规划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6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和公众参与不足 7城市规划管理执法不严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加强城市规划的法治与法制 2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将逐渐显现 3城市规划将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实行城乡统筹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
5加强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应删繁就简 6城市规划将更加民主、科学和公开 7城市规划管理将更加动态化和弹性化
第二篇: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回溯历史,中国29年改革开放成就以及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雄辩地证明党的建设成果辉煌;展望新的事业起点,中国共产党正“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总体部署和总体
布局。总体部署指“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五个重点、五大建设,六项任务”。总体布局则专指五大建设,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提出,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本文试就这一理论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背景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与党的总纲领和工作总要求息息相关,它集中反映党在自身建设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成果。党的建设各个时期的工作布局都回答了各个历史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则更加完整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新的历史性课题。它的提出,使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更为清晰与明确。
1、世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的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政党和国家,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因循守旧、畏葸不前,必然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多方面的建设,提出加强自身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抉择。
2、国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国成功实现“两个转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出了富裕安康广阔的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宏大的社会转型和国情变化推动着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中自觉审视自身的变革,从而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已成立86年,执政58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但审视党情,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拥有3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3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党员成分有所变化,新老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增添了活力和新鲜血液,也使党的教育管理和建设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执政日久,又没有在野党和反对党,极易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产生涣散和惰性倾向,在思想上脱离人民,与群众离心离德。目前党内消极和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和挑战。十七大报告将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单列出来,反映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的果断决心。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和形成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的鲜明特点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今后五年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任务都将融入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
1、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建设的枢纽。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着历史性的意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第一次将党的建设确定为一个伟大工程,并总结为党的思想建设、组
第三篇:讲稿“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关于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
总体布局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随着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来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一总体布局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在我们党的早期,党的建设主要是指组织建设,在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强调接收新党员、设立党的组织的问题。[1] 中共二大、三大又相继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2],此后每次代表大会都会通过类似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发展吸收优秀党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确立党组织运行的各项原则,等等。可以说,早期党的建设与党的组织往往是相通的,因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及组织运行的原则,政党才有建设的对象和运行的基础和载体。
从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来说,组织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一个政党又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性质,也是不同政党的本质区别所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武装,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问题。在党的初创时期,党的主要创立者大都是一些掌握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和具有朴素无产阶级意识的工人阶级构成,无产阶级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意识的矛盾冲突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新的建党环境,即80%以上的党员来自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带入党内,使党在思想上产生混乱。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党的建设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首次提出了思想建党的要求。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系统论述了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成效是通过政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随着党的组织和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群众、对待革命、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一些党员开始滋生骄傲自满、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在毛泽东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的同时,也开始强调党的作风建设。1942年2月,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进行延安整风,把作风建设提到了党的建设的高度。1945年“七大”期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了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 这样,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三位一体”抓党建的思想,成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搞好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整体推进“三位一体”的党建布局,终于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所面临的执政压力和考验日益加剧,如何保证党的“三位一体”建设能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在坚持毛泽东“三位一体”抓党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制度一旦形成,便对全党及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制度还带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建设的内容也正式从“三位一体”走向“四位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所面临的诱惑和各种外面压力也不断加强,消极腐败成为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把其视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单靠作风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一个执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而且就一般而言,作风建设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方式方法问题,反腐则属于敌我矛盾,是党和人民同腐败分子你死我活的斗争,两者在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科学概念,并其他四大建设相并列,形成党的建设五个方面。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延续了十七大报告对五大建设的定位。习近平在对文件作出权威性解读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中,明确地把五大建设表述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5]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基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表述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制度建设之前。在党的十八报告中延续了这一表述,“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5+2”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补”,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长期沿用的“思想政治建设”区分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统领和首要地位;新增“纪律建设”,体现了管党治党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的新鲜经验;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回归了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更加凸显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加强纪律建设一起,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
第四篇: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8000字论文)
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中共绵阳市委党校
任学辉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命题,这是关于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或者说一个总的精神、一个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创新精神”的继续。改革开放给了党巨大的活力,又带来了巨大挑战,党的建设只做传统体制内的修修补补已不适应,所以,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领导改革的党自身必须要改革,领导建设的党自身必须要建设,领导现代化的党自身必须要现代化。“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了党的建设“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布局之中。
“一条主线”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在之前,是把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十七大报告把二者均作为主线,且在宣传提纲中明确指明是“一条主线”,而不是“两条主线”,这就有一个对二者关系的理解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同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首先,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执政能力的提高,要从人民是否认同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问题上思考。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归根到底要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头,站在群众的前列,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引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其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体现。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是紧密相连的。在执政条件下,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必须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先进性的建设,要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这一时代主题上把握。
因此,可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应是“躯体”与“灵魂”的关系。“躯体”离不开“灵魂”,“灵魂”附着于“躯体”,“躯体”与“灵魂”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生命体。有的同志认为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应该说是不准确的。
“二个方针”
十七大报告和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五大报告表述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前者为“原则”,后者为“方针”。十六大报告则表述为:“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两者均为“方针”。此次报告未明确指出是“方针”,但应该说与十六大报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应继续理解为“方针”。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这两个方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党要管党,首先就要管好组成自身的每一分子——共 产党员,从严治党,首先就要治理好自身组织的核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各级党委应带头抓党的建设,应建立和健全各级党委抓党建的责任制,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一直抓到支部、抓到党员。只有管党的责任落实了,从严治党才有组织保证;同时,只有坚持从严治党,也才能真正把党要管党的方针落到实处,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部分的分量最重,这是历次报告所不曾有过的,充分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十七大报告全文有28066字,共有12部分,除前言和结束语外,有26835字,平均每部分为2236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是党建部分,为4037字,占15.0%;其次是经济部分,为3372字,占12.6%。十六大报告全文有28179字,共有10部分,除前言和结束语外,有26966字,平均每部分为2697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经济部分,为5173字,占19.2%;其次才是党建部分,为3498字,占13.0%。
“三点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三点要求”,是2007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首先提出来的,并且以此在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此次报告予以重申。
为民、务实、清廉,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为民是方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三民”已写进新党章的总纲第三条之中;其次,务实是根本,就是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再次,清廉是关键,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这“三点要求”都与“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相联系,都是具体体现“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的几个基本要求,也贯穿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基本建设和当前主要任务之中。
“四项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在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重大问题。
在“32字目标”中,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既要在理论上、理念上“立党为公”,又要在实践上、行为中“执政为民”,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既要在工作态度上、责任意识上“求真务实”,又要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思路上“改革创新”,这体现了党的一贯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三是既要在本职岗位上、主观能动性上“艰苦奋斗”,又要在自身要求上、党纪国法上“清正廉洁”,这体现了党的坚强意志和对党的从严要求;四是既要在党员主体作用上、党员个性正常张扬上“富有活力”,又要在统一意志上、统一行动中“团结和谐”,这体现了党把自身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的不懈追求。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的信心和决心。
十七大报告在最后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号召,提出了“四个一定要”。这“四个一定要” 2 与“四项目标”是相对应的。“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这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相对应的,党最大的忧患意识就是不能脱离群众;“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与第三项目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相对应的;“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方式和的工作作风,这与第二项目标“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是相对应的;“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突出强调必须增强团结意识、大局意识,这与第四项目标“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是相对应的。
这“四项目标”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纲目标”,那就是要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也是十七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一个新颖之处。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由此可分为革命党理论和执政党理论两大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基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着重创建了科学、系统的无产阶级革命党理论。而当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之后,如何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一重大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获得圆满的解决。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创建科学、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拓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凡是有利于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办法,都敢于提出讨论、敢于试点推行。
党的建设总目标也可以说是由四项“子目标”加一个“纲目标”构成。党的建设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表述是有所不同的,但共同点都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确立,党的建设历来都是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当前的政治任务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那么,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最终归宿就是要围绕着党的这一政治任务来进行。
“五大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大建设”和各自重点,这是党的建设所涵盖的几大基本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具体工作布局和展开。新颖之处在于把“反腐倡廉建设”列入党的五大基本建设之中,表明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和鲜明态度。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项基本建设,并分别予以了论述。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多了一个制度建设。这次十七大报告则再多了一个“反腐倡廉建设”,对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面表述得更加完整、规范。这“五大建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既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又体现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干任何事情都要抓住重点。“五大建设”中的“五个重点”,既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又涵盖了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面,需要贯通起来加以领会,全面把握和落实。
首先,加强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历来是先进政党的精神支柱,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当前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 3 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当前理想信念的主体和核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面旗帜、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的信念和信心,从而在怎么走、怎么建方面有实际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对于中华民族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坚定这一理想信念,就是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忠于这项伟大事业,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没有动摇。
其次,加强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如此高度凝练地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出概括,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属首次。“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这八个字,准确表达了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对党员的党性要求。加强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去谋划、去推进。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使全体党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思想。要在提高领导班子能力上下功夫,教育干部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再次,加强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作风问题决非小事,加强作风建设决非易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涉及到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但核心问题是保持党群关系和谐,当前许多矛盾都是通过党群、干群矛盾集中表现出来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按照十七大这一新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工作、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制度建设不能涵盖其它几方面建设,同时,制度建设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度建设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这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各种对民主集中制错误的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给党的事业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要加深对民主集中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认识,提高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在党的十七大以前的重要文献中,我们一般都是把反腐败工作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来论述,一般都是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或者“反腐倡廉工作”来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更加符合反腐败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和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和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深化了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的认识,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五大建设”和“五个重点”,就像打开的五个手指一样,彼此之间要拿捏得好,五个手 4 指必须配合得灵活、协调、高效、有效,也就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六大任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今后五年的“六大任务”:即思想理论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六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即“六个着力”。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也是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十七大报告与之基本上是对应的。
亮点最多的是第三大任务:“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用一大段的内容专门论述党内民主,说明比之以前更加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在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第三大任务中是在论述民主集中制中谈到党内民主,民主与集中各半斤八两,而十七大报告所阐述的思想则是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达到党内活力和党内集中,讲集中统一实际上是最后一句话,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的新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作为手段,它是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的保障和途径,以党内民主为基础的团结统一是充满活力的团结统一,是真实的、可持续的团结统一;缺乏民主,政治高压下的团结统一,是虚假的、以牺牲活力为代价、不可持续的“团结统一”。
在第三大任务关于党内民主建设上,至少有10个方面是“第一次”进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党内和谐”概念。“党内和谐”概念最开始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的,此次报告重申: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建设总目标也提出了“和谐”,在党建32字目标中,落脚点是“和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终要形成党内的一个什么状态呢?那就是党内和谐。可以说,党内和谐体现了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根本的目的性要求。
——“党员主体地位”概念。“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其实质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不能是一个仅受支配的群体。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回答了把我们党建设党成为一个是由少数精英主导的党还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党的问题,表明我们党在自身建设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推进党务公开”得到肯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这次党务公开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必将进一步推动党务公开在党的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展开。这与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政治建设中首次提出的“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思想是一致的。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概念。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就是明确党代表资格和职权与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届期相同,在任期内一直有效。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是十七大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经常性作用,使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强化全委会职能的思想。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而十七大报告予以了进一步深化:“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 5 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这就是要强化全委会的职能,树立和维护全委会的领导权威,改变党内权力运行倒置的现象。
——“票决制”概念。十七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票决制”早在此前就已经付诸实施,中共十三大提出重大问题经投票决定,后来在重大决策和人事问题上,党内就开始实行一人一票投票决定。此次报告予以明确,意味着我们党将这种党内民主形式用一种制度予以固定,这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成果。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要求。如果说选举制度是民主的核心,那么提名制度则是选举制度的核心。“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将有利于拓展党内选举的视野,提高党内选举的质量,预示着少数干部垄断提名权的局面将结束。提名制度应逐步过渡到“党组织制定候选人标准、党员对照标准自我提名、党组织严格审核候选人资格、党员或者党代表选举”的新模式。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办法。这一办法的提出,明确肯定非党员群众具有参与推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的权利。这是基层在吸纳非党群众参与党内民主的创造,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合法性,也是与“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相适应的。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要求。十六大以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党员直接选举的试点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在2006年到2007年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中,几乎每个省份都进行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试点。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总结和肯定了党内选举试点改革的经验。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要求。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是根据目前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状况和现实需要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广大党员在基层民主发展中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的肯定、信任和期待。可以预见,党的十七大之后,基层党内民主将会取得更大发展,更多的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将会涌现出来。
除此之外,在其他各大任务中,还有很多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表述,如:“公信度”概念、人文党建思想、“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要求、“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求、“党员意识”概念、“党员素质”概念、“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办法、“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要求、“一个坚决、三个更加注重”思想,等等。加上第三大任务中的10个“第一次”,共计至少有20个“第一次”。
“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布局是一种塔式结构,它们层层递进、依次贯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一总体布局中,我们看到,报告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表述更加系统、完整、准确、配套,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的建设所提出的意见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
(共7949字。作者:任学辉,1967年1月生,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党建专业副教授,621000,0816-2383339、***。住址:绵阳市长虹干道南段79号御营坝代家湾御锦花园2幢1单元701号)
第五篇: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方法》的通知
((90)交计字58号1990年2月4日)
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现发布《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自一九九0年二月四日起施行。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前期工作和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制订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方面的有益理论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港口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是根据全国资源、生产力布局和港口自身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制订的布局性规划。它是港口建设管理大系统中决策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属港口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中长期建设规划、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是确保港口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重要手段。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属港口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充实、完善。
第三条 制定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方针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牢固树立全局观点,使港口的总体布局规划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服从于全国运输网和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妥善安排港口的集疏运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港口工程有关的经济、技术标准。
第四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深入剖析港口现状,研究港口发展中的问题,揭露存在的主要矛盾;要通过定量分析,论证港口的经济腹地,预测规划期的发展需要;确定港口的性质与功能;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各得其所的原则,做出港口所在城市辖区的不同岸线、不同水域、不同港区的合理布局和全港的水、陆域的总体布局,明确不同港区的具体功能;划定港区水、陆域界限,标明港界坐标;根据发展预测提出分期实施的建设序列。
第五条 制定港口总体布局规划要坚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一切要从国情、港情实际出发,放眼未来;既要吸取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和技术,又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规划方案要以科学数据为依据,水域、陆域规划需具备必要的钻探、测量资料,要通过多方案比较,优选最佳方案,妥善处理各类港区,各种码头泊位的布局。
第六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港口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要通过历史发展的分析,认识特点,提示矛盾,提出问题;要通过现状分析和发展预测,论证港口的性质与功能,确定港口的经济腹地;要通过多种方法科学预测未来港口的发展水平,分析发展特点;要从港口的货源特点和自然条件出发,进行到港船型的发展预测;根据岸线和水陆条件,结合客、物流特点及本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做出包括岸线利用、陆域布局、水域布局、港区划分、港界划分、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在内的总体布局规划;反映实施总体布局规划所安排的建设序列;提出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并附有反映规划方案的有关图纸(详见附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第七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由港务局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必须由拥有经济、营运、工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凡没有专门规划工作班子的单位,属大、中型港口可委托持有甲级设计证书的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和规划院承担,地方小型港口可委托持乙级设计证书单位承担。大中型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就后应由港务局先行组织预审后再上报交通部一式三十份,同时抄报所在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地方小型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就后应由地方港航部门先行预审后再上报省、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抄报交通部。内河港口同时抄报所在的水系规划办公室。
第八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上报后,大、中型港口由交通部与所在省、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进行联合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港务局根据审查意见,组织修改后,由交通部与所在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审批。地方小型港口的总体布局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交通部交通部授权的水系规划办公室派员参加,审查后的总体布局规划由省、市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文件。审批后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未经审批机关批准不得任意修改。
第九条 凡港务局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总体布局规划事前要签订合同,要明确具体要求,规划报告经主管机关审查如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时,规划设计单位应负责限期完成修改补充任务。
第十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规划报告、规划图纸、主要附件等。规划报告的外形尺寸按十六开(210mm×297mm)装帧,规划报告要与规划图纸合并装订,上报文件封皮为浅兰色,审批后颁布文件的封皮为湖兰色。
第十一条 本办法对海、河港口,新港口、新港区开发和老港口技术改造的总体布局规划均适用。地方小型港口,各省、市可根据本办法基本原则,结合各自情况适当简化,制订补充规定。
第十二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交通部。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0年二月四日起施行。
附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Ⅰ.封面格式
××港总体布局规划
××港务局
年月
Ⅱ.扉页格式
××港总体布局规划
编制单位(盖 章)
单位负责人(签 章)
总工程师(签 章)
项目负责人(签 章)
主要专业负责人(职务或职称)
参加单位(盖 章)
主办人(职务或职称)
参加人员(职务或职称)
Ⅲ.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三节 现状
第四节 评价
第二章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一节 经济腹地
第二节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三章 性质和功能
第四章 船型发展预测
第五章 岸线利用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节 岸线利用规划
第六章 总体布局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节 陆域布局规划
第三节 水域布局规划
第四节 港界
第七章 配套工程布局规划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 规划港区的环境现状
第二节 规划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第三节 港区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
第四节 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规划和治理措施
第五节 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
第九章 规划的分期实施
第十章 问题及建议
附图
1.经济腹地形势图
2.港口所在地理位置图
3.港口现状图
4.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图
5.港口集疏运通道规划图
6.港口水、陆域界限图
附件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报告
Ⅳ.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前言
一、概述港口的历史发展沿革和编制规划的依据(包括主要参考文件)
二、规划目标、原则和方法
三、规划期限
第一章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概述港口的地理位置、交通概况。
第二节 自然条件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全面地概述现有港区及规划发展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地震等的基本情况和江、海岸线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现状
概述现有港区陆域、水域的基本情况;码头岸线、泊位、库场、装卸线、配套设施及其能力;上一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前一年的客、货吞吐量;重要公用设施、各种集疏运方式(水路、航道、公路、铁路、管道)的布局、线路长度、技术标准、能力等基本情况。
第四节 评价
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现状的分析,综合评价港口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发展条件;提出港口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第二章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一节 经济腹地
阐明经过论证后的经济腹地(包括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与毗邻港口经济腹地的关系。
第二节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分析论证经济腹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规划期内二000年与二0二0年的货、客吞吐量预测水平。以附表说明各规划水平年主要货种的进出口、内外贸及各种集疏运方式的客、货吞吐量。详细调查、分析、论证报告作为附件。
第三章 性质和功能
阐明港口的性质、功能,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四章 船型发展预测
根据预测货种及吞吐量、流向、港区自然条件等,确定不同港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货种的代表船型。
第五章 岸线利用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根据港口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岸线资源特点,提出具体的岸线利用规划原则。
第二节 岸线利用规划
根据海(江)岸线的实测资料,结合自然条件和利用情况,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通过方案论证,提出公用码头、工作船码头、货主码头区、沿海(沿江)工业区、旅游生活区等各类港区岸线利用规划方案及远期预留岸线。
第六章 总体布局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根据港区特点和发展要求,按照功能并举、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集疏运畅通、互不干扰的原则,提出规划期限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陆域布局规划
根据规划期限的吞吐量、货种和船型,确定不同性质的港区;根据自然条件、港区性质,确定各港区的平面布局和高程规划;核算确定各类港区所需的生产、生活、安全、公用设施所必需的陆域面积和陆域纵深(商港陆域纵深原则上按不少于1.0—1.5公里考虑);规划港区陆域。
第三节 水域布局规划
根据到港船舶所需的确保安全的锚泊区和进港安全航行需要,结合水域条件,提出水域(包括航道、锚地、抛泥区、港池掩护、助导航等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节 港界
根据港区陆域、水域的布局规划,阐明港区水、陆域范围和界限,并计算出轮廓线控制点的坐标,及为将来发展预留港区的位置及范围。
第七章 配套工程布局规划
港口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疏港公路、内河、公路、管道和给排水、供电、通信导航以及安全监督、救助打捞、港作船舶、航务、航道等,应分别分析、阐明各个规划阶段其能力和需求的适应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布局规划。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港区规划中货种的流量和特点,重点研究港口水、陆域的主要污染源,制定各个规划阶段的防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以及港区规划绿地的平面布局。主要内容有:
第一节 规划港区的环境现状
第二节 规划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第三节 港区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
第四节 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规划和治理措施
第五节 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
第九章 规划的分期实施
根据各个规划阶段的吞吐量发展水平和水、陆域平面布局,提出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分期实施的、相互衔接的建设序列。
第十章 问题及建议
主要反映总体布局规划中有待进一步科研、论证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需要上级主管机关解决的重大问题。附图
1.经济腹地形势图
2.港口所在地理位置图
3.港口现状图
4.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图
5.港口集疏运通道规划图
6.港口水、陆域界限图
附件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