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人口贫困问题(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9: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山州人口贫困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山州人口贫困问题》。

第一篇:文山州人口贫困问题

文山州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摘要:文山州8个县全是国家贫困县,文山州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人口。需要在掌握贫困人口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山州 贫困人口 小康社会

一、贫困人口现状的实证分析

贫困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历史阶段,贫困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现今,中国政府对于贫困的标准有两个:绝对贫困标准每人每年纯收入在785元以下,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年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

贫困人口的整体生活状况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概括讲他们生存能力低下,禁不起生活变故的打击,承受力、抗风险力具有脆弱性;他们收入低下,且收入不稳定,生活质量具有低层次性;他们竞争能力低下,在消费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经济利益占有具有贫困性。

二、文山州的基本概况

1、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面积31456平方公里。全州辖8个县102个乡(镇),总面积31,45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6%;喀斯特地貌占53.4%,因缺水而导致石漠化严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517941人,其中:农业人口2532511人,占总人口的71.9%。境内生活着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6.7%;

2、文山州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山州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富、战、山为一体的自治州。曾经是中央确定的滇黔桂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富宁、广南等县是邓小平同志百色起义后红七军活动的根据地之一;

3、文山州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深。文山州的8个县均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文山州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数为131.9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786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数为73.11万人。到2009年文山州已累计纳入农村低保的人数为356380人,占贫困人口数的27%;占绝对贫困人口数的48.7%。如果按照联合国公布的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算,估计文山州贫困人口规模约占全州总人口的20%左右,这个数字是巨大的。

4、文山州自然环境差,扶贫难度高。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边境一线,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5、文山州受教育水平低下。全州8个县(市)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365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0278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7495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75556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23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76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2487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9903人。

文山州8个县(市)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91003人,文盲率为5.43%。

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致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大。

6、文山州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全州8个县(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89757人,占总人口的28.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32511人,占总人口的71.9%。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可见,文山州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7.文山州贫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据“五普”资料统计,文山州贫困地区出生率为20.01‰,死亡率为7.92‰,自然增长率为12.09‰,这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期相比,出生率高出1.5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0.98个千分点,经济的低水平、低速度,人口的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使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带来更大难度,也成为贫困地区人口状况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文山州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

文山州从20世纪50年代的援越抗法、60年代的援越抗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反击和防御作战,都处在支前参战的最前线,1992年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改革开发相比其它地区推迟了近15年;

2.自然原因

文山州地区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缺水少土,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坡地利用率极低,单位面积产出少。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居住、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3.体制原因

一方面,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和改变。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较深,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滞后,市场主体形成发育缓慢,市场体系不健全,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生产方式,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观念,开拓市场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自身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差,是造成农村和贫 困的内在原因。由旧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沉淀下来,并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旧传统观念,对落后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顽强的抗拒作用。

5.其他原因

根据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云南农村贫困人口中,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的贫困:一是残疾贫困人口。仅文山县就有23684名残疾人,涉及近1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有19184人,占全县残疾人总数的81%,残疾人遍及16个乡(镇),不仅居住分散,而且是偏僻的山村,贫困程度深,贫困线以下的残疾人达17763名,占残疾人总数的75%。二是丧失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全州丧失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共计18万人,农村大约有9.4万人,贫困人口占到了丧失工作能力人口的66%。三是老年贫困人口。文山州老年人口基数大,他们中相当部分生活来源无保障(社会保障还覆盖不到、农村集体经济无实力、有的子女也贫困而无力赡养),处于贫困状态。

四、文山州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途径和策略

1.在文山州深入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大讨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以十六大的召开为契机,在全省深入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各级领导要结合县情、乡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破除一切不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大胆开拓创新,努力扎实工作,大胆探索加快脱贫致富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2.因地制宜,扎扎实实地把扶贫开发落到实处。总结过去扶贫开发的经验教训,扶贫工作要从以贫困县、乡为单元转向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突出抓好特困村,并分别制定综合扶贫开发规划。规划的制定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设计,要实事求是地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并逐级报批汇总,统一评估、论证,做到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批验收,一批一批开发,一批一批解决问题。特别要根据各个特困村的特殊困难,重点解决特困群众的吃饭、住房、喝水等问题,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文山州明确提出今年扶贫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特困群众的沼气池、茅草房和小水窖的问题,从而把扶贫工作扎扎实实的落到了实处。

3.加大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从文山州实际情况出发,搞好小城镇规划布局,加快交通沿线、产业集中、旅游资源丰富和有一定基础、辐射作用大的乡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进程,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步伐。要制定宽松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民采取参股、承包、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小型加工、民间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企业和实体,通过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4.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文山州县、乡、村公路建设纳入综合规划,重点加大乡村公路改造,提高等级。坚持水利扶贫,围绕水资源的开发,抓好以蓄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山区水利化程度,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降低农户用电成本,提高农产用电率。加快退耕还林(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程,大力推进沼气、太阳能、节柴改灶、秸秆气化等项目建设,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加大“四荒”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推进生态农业县示范建设进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程度,遏制生态恶化,实现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切实减轻贫困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加快文山州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合并压缩机构,裁减冗员,以此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轻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防止将扶贫资金挪作它用。要加快贫困地区费税制度改革的步伐,探讨取消“三提、五统”和面向农民的一切行政性收费改革办法,调整现行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税率,理顺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减免特困地区农民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于因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造成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缺口的,由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弥补。要确保国家用于扶贫的各种资金及时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为农民增收和生活的改善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6.加大教育和科技扶贫力度。要加大对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在特困民族地区兴办教育,全部由各级财政投资。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免交小学学杂费。在办好初级中学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增强致富的本领。加大特困民族乡的扫盲力度,5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特困民族乡扶贫教育基金。

7.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流动和改变城乡就业不平等的政策。目前,政府要做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的流动;二是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消除城乡就业不平等的政策。需要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纳入国家再就业的视野,城乡劳动者都要公开平等竞争就业,并体现同工同酬的原则。而且,进城农民家庭和子女应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权利。

8.继续抓好异地开发扶贫工程。实施异地开发,是解决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特困群众温饱的最佳选择。要明确异地开发扶贫标准和范围,准确摸清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的底数,核定异地开发扶贫人数,这是搞好今后异地开发扶贫的重要基础。要以解决移民的温饱、增加移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并充分尊重转移对象的意愿,严禁搞行政强制。要把异地开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组织有经济头脑的特困农民搬迁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要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解决群众温饱为前提,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正确处理好迁出方与迁入方的关系,处理好移民与当地农民的关系,落实好搬迁农户的土地、户口、子女上学等政策,尤其要落实好搬迁农户的土地长期使用权,使农民迁得进,稳得住,能脱贫。并保证必要的资金重点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配套工程建设。

9.加强贫困监测工作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的扶贫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的贫困监测系统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降低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扶贫产生的效果。贫困监测要以效果性指标监测为主,以进程性指标监测为辅。直接反映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指标称为效果性指标,而反映扶贫工作过程或阶段性成果的指标称为进程性指标。效果性指标在经济方面有:GDP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粮食生产量和消费量等;在社会发展方面有:成人文盲率、儿童入学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而年内发放扶贫贷款数额、新建学校面积(个数)、新建公路里程、架设电力线路长度等则是进程性指标。进程性指标并不直接反映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变化。只有以效果性指标为主确定扶贫目标和衡量扶贫成绩,才能真正说明贫困人口受益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云南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研讨[J/OL] http://2010jiuban.agri.gov.cn/jjps/t20031230_152244.htm,2003-12-30

[2]邹鹰.赴云南省文山州对口支援抗旱救灾的情况汇报和相关建[EB/OL].南京水科院水文所总工九三学社南京水科院支社,2010

[3]张胜利,梁武士.文山州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对策[EB/OL].http://www.xiexiebang.com/Detail.aspx?ID=27555, 2011-6-7

第二篇:贫困大学生问题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据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26.2%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11.1%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31.9%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收入在3001到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26.1%。

贫困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6%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的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大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 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奖学金,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就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多了障碍。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

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57万人,是1998年的6.1倍,高校在校人数达3000于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就业地的选择。大多树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据笔者多年的工作观察与去年的调查表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支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要求教低,他们更偏好去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青睐外企,中外合资或民营企业。而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更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求职的行为模式。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贫困生的就业行为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如果说,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的话,那么,大多数贫困生在就业阶段的弱势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使然。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

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原来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的缺陷。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进而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与心理。——“贫困心理”的影响。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况,给了贫困学子以深深的精神束缚,一种是恐惧贫困。由于对品论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少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单位丢了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二是老实不激进。由于贫困生多年来接触到的是正统教育,面对接济救助,潜意识地认为应“感谢生活”,于是求职时得过且过,偶有所获即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与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生们擦肩而过。

第三篇:大学生贫困问题

大学生贫困问题

贫困大学生是指高校内一些经济上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有的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大学生贫困包括资金贫困和心理贫困2个方面。

大学生资金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其家庭的贫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2)学生家庭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3)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

(4)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5)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6)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经调查:在2005年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占到了高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行并轨招生以来,大学生贫困问题日渐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贫困问题已经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积极、妥善、有效地解决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已成为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局的一件大事,责任重大,不容忽视。围绕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各级政府及院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补贴、学费减免”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逐步得到确定。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给与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校在贫困生资助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1)贫困生认定标准缺乏合理机制。

(2)勤工助学岗位少且报酬低。(3)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吻合率不高.(4)贫困生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有限.(5)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和制度保证.(6)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救助,缺乏精神帮扶等。

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积极地加以救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营造和谐校园进程中无法回避而又急需解决的难题。个人认为在对高校贫困生的救助中应该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的对他们进行救助。针对上述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1)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加强贫困生的甄别工作.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这个标准应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家庭成员劳动力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高校的收费水平等而制定。在具体进行贫困生界定工作时,除了要有硬性的执行标准,还应有弹性的执行计划。在制定上确保合理性,在情感上确保人性化,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贫困认定制度。(2)学校加强与社会合作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自助自救能力,学校要帮助学生积极联系社会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起勤工助学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使社会各个企业承担起资助贫困生的义务。在短期用工中,考虑使用勤工助学的学生,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劳动保障工作。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向知识型、创业型的转变。这种全新的助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又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这种将“育人”、“助学”和“创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说是未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3)改革奖学金制度,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奖优、助贫、促学功能,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仅在贫困生中评选,给贫困生带来更多获奖机会,使生活贫困的学生大都能获得资助,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和资助功能,以此激励贫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

有了这些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资金问题,可是有的大学生由于资金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其原因有:(1)城乡差异使其对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现代化的建筑、设备比比皆是,人们往往是见多识广,而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则是经济落后,人们相对孤陋寡闻。这种城乡差异往往使刚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电话卡等都不会用,起初心理上会有较大的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往往是暂时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贫困生能正确面对,积极适应,但有些人却长期不能适应,造成心理自卑,不可自拔。(2)素质教育使其对学习不适应。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原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渐渐失去优势,面临着重新定位,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这种现状。另外,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导致贫困生在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上又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学习上的不适应和对其现状的无法接受是其自卑心理的主要成因。(3)相对落后的习惯使其对城市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两种文化的碰撞中,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在城市必然遇到冲击,而自己又不愿为城市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惯,由此将产生诸多矛盾,继而产生自卑心理。(4)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其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认为命运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较强的自尊心和脆弱的承受能力往往使贫困生由自尊转向自卑,由自卑转向妒嫉和虚荣,或转向自闭,甚至自弃。这种不适应主要由价值观和世界观左右,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和形变。(5)不适当的扶贫方式使其不适应。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不适当的贫困生救助方法也是引起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目前,各高校在贫困生的救助方面主要采取个人申请,系院审批并张榜公布,救助贫困生的做法,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救助了一些贫困生,解决了一些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产生求人施舍低人一等的感觉。在心理上与其他同学截然分开,甚至加剧自卑的心理。有些贫困生还会碍于面子不肯申请,从而得不到应有的贫困救助,导致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恶性循环而自暴自弃。

为了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上的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贫疾,战胜经济贫困,走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使之成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有以下措施: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和谐的心理环境。首先,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积极做好贫困生思想上的宣传和引导工作,特别是对引发贫困生自卑心理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为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创造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其正确认识消费和贫困,进一步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二,政治思想工作者还应不断的鼓励贫困生积极地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增强自信心,使之自觉将眼前经济困难作为锻炼自己克服困难能力和提高意志力的一次机会,发奋学习,从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其三,用身边和历史上成功人士的实例引导贫困生自觉加入到勤工俭学的行列,使其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克服自卑和虚荣,获取自信心,最终走向自立自强,实现经济和心理的双脱贫。另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宣传工具,宣传身边成功实例。如利用网络媒体,扩大宣传优秀贫困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的典型事迹,使贫困生从身边的实例中获得战胜眼前经济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力求扶贫方法上的创新性与时效性。解决之道就是广开扶贫渠道,开展多种形式上的经济助学。第一种方法是积极帮助特困生申请办理助学贷款,使贫困生真正摆脱心理的自卑感;第二种方法是变明补为暗补。因为贫困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导致学习成绩有可能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而过去单靠学习奖学金的发放来帮助贫困生的做法有可能使

贫困生失去救助,因此必须创造性地设立奖项扩大奖学金的发放范围,;第三种做法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助学岗位,变无偿补助为有偿补助等等,使贫困生真正摆脱施舍感所带来的自卑、负疚等心理负担,走向自立、自强。3,建立健全贫困生保障体系。在条件允许的高校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或缩短贫困学生的修业年限,使贫困生能通过提前就业或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制度上扶贫为贫困生克服心理上的各种压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贫困生摆脱经济上的贫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了贫困生摆脱经济贫困,同时也可以使贫困生有效消除对社会及家庭的抱怨及对同学的排斥心理,使贫困生对社会制度和自身处境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总之,在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的资金和心理贫困要很好解决,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关心爱护困难群体的重要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学校参与的积极性,综合各方力量来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力争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进而更好的促进贫困生救助工作的开展,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只要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能够以“三个代表”为指南,奉献我们的爱心,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考虑,发动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切力量,采取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一定会引导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战胜经济贫困,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

机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09-1班雷航

学号: 540902030117

第四篇: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调查

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调查。

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们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村贫困。而如今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研究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现将这次调研情况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我区城市贫困居民的概况及其生活状况

由于非农业人口越来越多,困难企业也越来越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民政策在我区得到较好落实,我区城乡居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绝大多数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但经济再发达,也有贫困群体,贫困问题是世界共性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下岗、失业机制的启动,大量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失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而社会保障体制转型的滞后,失业救助的力度不够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不完善,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得到的救助有限或根本得不到社会救助而沦为贫困者。说明城市新贫困的实质是适应体制转轨的失业型贫困。我区城市贫困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城市贫困人员日益增加,贫困群体的规模较大。二是城市贫困群体构成有新的变化。

三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有所加深,生活相当艰难。

四是产生城市贫困人口的原因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城市扶贫解决

将有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按我国通行的贫困概念,贫困有绝对和相对之别。在我区绝对贫困人口在现行政策下已基本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实现了“应保尽保”,已基本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困境,但其生活仍十分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贫困家庭实际收入低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二)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仅仅维持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低水平阶段。

(三)家庭无积蓄,负债较重,抗御生活风险能力极其微弱。

二、产生城市贫困群体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变动方面的原因,也有贫困家庭和个人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历史方面的因素,而且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

(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大面积下岗和失业,是贫困人口增加的直接根源。

(二)企业效益低下,职工收入低,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是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

(三)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失衡,就业环境低迷,是部分人生活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

(四)城市居民的个人与家庭自身条件限制,也对贫困有直接影响。

另外,有不少居民家庭表面上从工资、经济收入上看,已超出了低保标准,但因家庭中长年有病或子女上学而陷入贫困,甚至负债累累。

三、解决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的对策思考

目前,无论是在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在生产力发达、富裕的发达国家,城市贫困都是大量存在而且日趋严重,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轻贫困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1扩大就业

4.1.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第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第二,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第三,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促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4.1.2转变就业观念。目前,许多失业人员存在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的问题,再就业要求高,择业时个人主观随意性强,导致就业困难。所以,失业人员要转变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工作。

4.2 增加收入

4.2.1加强教育,增强贫困群体的增收能力。首先,教育能够使城市贫困群体明确主体脱贫意识。其次,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劳动力本身的陈旧思想观念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其子女的文化教育,以摆脱“低收入——低学历——低就业——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在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照。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4.2.2完善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分配的制度。采取措施制止城市部门中的身份等级制度,消除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障碍和壁垒,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同工同酬。提高个人个人所个税的征收标准,减轻城市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4.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贫困群体的负担

4.3.1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第一,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减轻城市贫困家庭的养老负担。第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减轻城市低收入者地医疗负担。第三,完善事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性作用。第四,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4.3.2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城镇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救助的范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

4.3.3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物价房价过快增长。政府部门要加强行政干预,以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加强价格监管,控制物价房价的过快增长。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

5.结论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缓解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还存在着疏漏之处,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是很肤浅的。城市贫困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世界各国都为缓解城市贫困付出了巨大努力。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城市贫困问题认识的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指日可待。

第五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然而,截至2005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三、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四、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资料:

《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南方周末,2005年5月25日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周末》: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肖波

《南方周末》: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

下载文山州人口贫困问题(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山州人口贫困问题(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在给贫困生带来身体问题的同时,贫困也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

    海南贫困问题研究

    海南省贫困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海南省保持着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已从建国初期的国防前哨站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然而,海南省在脱贫工作领域中仍存......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

    xx卫生院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工作 自查报告 为切实履行卫生部门计生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治理工作,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医疗行为,根据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关......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人:宋伟物流***118 指导教师:谭桂娟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会泽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通过 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市场调查,发现会泽县老龄人口中存在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究 (09药学甲一许晓燕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

    城市人口贫困问题实践调查

    城市人口贫困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专业:自动化年级:2007级班级:03班学院:自动化电话:任课老师: 调查报告完成时间: 2009.2.10 调查时间:2009/2/08 调查地点:西安市青年路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