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贫困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5 01:1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贫困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贫困问题研究》。

第一篇:海南贫困问题研究

海南省贫困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海南省保持着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已从建国初期的国防前哨站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然而,海南省在脱贫工作领域中仍存在着海南贫困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低、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偏低等问题。海南省现阶段贫困是由多个问题合力形成的贫困恶性循环。要想解决当前问题,必须对脱贫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政策和具体项目的实施,向反贫困目标迈进,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之间的差距,最终从量变积累成质变,贫困现象得以消除,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海南省;贫困人口;问题;对策

20多年来,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保持着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已从建国初期的国防前哨站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GDP实现2855.3亿元,人均GDP达到5147美元。特别在2009年,海南省抓住机遇,全力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然而,仍有一批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益处,目前海南省贫困人口数为75万余人。这表明,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仍然是海南省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本文从海南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存在问题入手,提出对策建议。

一、海南省贫困人口现状分析

截止2010年底,海南省共有20个行政区划。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1贫困人口49.52万人,占海南省农村人口的9.9%。同时,海南省每年因病因灾等因数导致再次反贫率达10%。贫困人群主要分布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部山区、革命老区和沿海干旱地区,其交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发布2006年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人均收入不多于1300元,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不超过1500元,人均GDP不超过2700元。并经2010年调整为人均收入不多于1893元,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分布于2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海南省有5个,分别是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陵水县、白沙县。1通、信息畅通,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稳定增收难度大。从贫困人口数量来看,截止2011年底,海南省为响应国家号召,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因此将扶贫标准从1393元增加到2650元,提高了90.2%,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40.5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9%。尽管多年来海南省在脱贫工作进程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脱贫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贫困人口所在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低。过去长期实行的救济式扶贫让海南贫困地区“习惯” 等待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而不是自力更生求发展,自主发展能力低。2011年,海南省五个国家贫困重点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251万元,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699741万元,支出是收入的6.65倍,财政赤字达594490万元,财政自给率平均只有15.04%,同比海口市2011年财政自给率61.28%,相差46.24个百分点。在财政自给率指标上,财政自给率超过20%的县(市)只有五指山市,为22.18%;临高县和保亭县两者财政自给率基本持平,分别为17.25%和17.92%;白沙县的财政自给率最低,仅为9.02%;排在倒数第二是琼中县,为10.00%。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关键在于自主发展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海南省贫困地区财政自给率的低下,将拖累该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的向前发展,从而无法真正摆脱贫困。

(二)贫困人口所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偏低。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在经济、旅游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公共服务供给的脚步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段时期以来,海南省各级政府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投入的经费明显偏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2011年海南省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7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8.70%,此两项指标合计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3.48%,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31.4%的平均水平,低了17.92%。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会使扶贫重点县(市)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二、海南农村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勤劳向上意识不强。海南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较为保守,特别是通什、保亭、白沙、琼中等黎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社会发展进程缓慢,原始社会遗风犹存,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财产所有观念不强。因而缺乏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主观要求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强烈。再加上多年来始终是扶贫重点地区,输血式的扶贫非但没有消除贫困,反而助长了“等、靠、要 ” 的依赖思想,扶贫工作的难度较大。

(二)收入来源单一,不利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海南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一方面在种植业中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在品质和种植结构上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效优质农业所占的份额很少。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产品的深加工面窄量小,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取得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群众由于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出打工机会少,这方面的收人比例也很低。由于扶贫仅靠简单的资金投人,没有建立起稳固的产业基础,也没有从思想观念上做到扶贫又扶志,达不到可持续的扶贫效果,当年投人资金暂时脱贫,但过后仍然存在返贫现象。

(三)农村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依然偏低。海南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在数量上一般不缺乏,但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则是突出的矛盾。特别是边远 山区的基础教育很难保证,影响了这些地区农村后续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低,科技成果推广难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制约了新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四)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认为,经济落后国家或贫困地区的经济停滞不前,人均收入水平低,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资本,越是缺乏资本,越贫困,越是贫困就越缺乏资本,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海南贫困县市财政严重入不敷出,完全是“ 吃财政饭”,不可能拿出较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扶贫,而农村扶贫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投人作保证。按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计算的人均5000元的扶贫标准,若要解决7.3万农村绝对贫困人 口,至少需要投入扶贫资金3.65亿元,而要解决61万的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则需要投人扶贫资金30.5亿元。目前,海南农村扶贫资金主要以扶贫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两种形式发放,1994一1998年,全省扶贫贷款发放共3.7亿元,下拨以工代贩资金总共3.29亿元,每年发放两种资金的总和也不过1亿余元。可见海南农村扶贫资金极其不足,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易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不善,一部分扶贫贷款被浪费、挪用,甚至被卷走的事件时有发生,重违背了“以贫困乡、村、户为资金投放项目实施和受益对象” 的扶贫贷款宗旨。1994—1998 年,全省以工代娠资金发放过程中,竟共有2143万元尚未拨付网试想如此巨款可以让多少人脱贫2。

二、海南省贫困人口因地制宜脱贫的对策

随着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发布,海南省委省政府应抓住历史机遇,根据海南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存在问题,结合海南省发展实际,选择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脱贫对策建议。

(一)以资源优势促转变。针对当前海南省绝对贫困人口生存水平低下的问题,海南省应整合贫困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促使绝对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根本转变。总的来看,海南省贫困地区具 备以下几个资源优势:一是土地和气候资源。海南省贫困 县集中在中部五指山脉区域,实有耕地面积17.07万公顷,且海南省地处热带,农田终年可以种植,部分农作物可实现一年2至3次收获,是我国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最佳地方。二是矿产资源。海南省目前探明矿种共有88种,矿石产地320处,大部分都分布在贫困地区。此外,位于省级贫困重点县(市)东方市、以天然气产业为主的化工城已初具规模,其资源可成为推动海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交通便捷。海南省环岛高速公路1999年全线通行,贯穿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6个国家、省重点县。另外,粤海铁路的开通以及海口、三亚两座

海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中部内陆县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R ], 2000 国际机场建设的不断完善,都表明海南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只要充分认识、利用和发挥好这些自身资源优势,必将带动海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 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集中扶贫资金着力综合开发在资金使用上,建议把各类扶贫资金集中起来,按照资金使用的不同途径,提高比例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科技推广和卫生、文化等事业上。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各类扶贫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保证重点扶贫项目的实施。同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下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改革海南省原有的项目审批制度,变上报审批为上报备案,适当地 给贫困地区更多的自主权,从制度层面增加贫困群体获 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扩大他们的选择面,使其能够长期 稳定地生活下去,直至脱贫致富。最后,海南省政府还应 从反贫困的有效治理出发,将脱贫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和解决社会公平和政府转型问题,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长 效供给和安全保障。

(三)与时俱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随着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被确定为海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扶贫 在全省得到了重点发展。将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与脱贫 工作有机结合,以旅游开发为载体,可以创造出以全行业 旅游扶贫动员为特色的海南省旅游扶贫模式。其中,2012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新设立的地级市行政机构三沙 市,可作为旅游扶贫的重点项目,以海南省政府为主导,合理编制三沙市海洋相关规划,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结合 三沙市自然资源特点,从生态的角度,以高端岛屿开发为 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发挥海南省政府创新职能角色,对三沙市旅游业的发展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在财政补贴、银行信贷、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度的优惠,以旅 游扶贫来拓展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

(四)重视科技教育事业。脱贫工作还应重视海南省贫困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成果,逐年减少新文盲的数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口素质。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变机制,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传授农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体系,指导广大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真正掌握科学务农技术,成为能工巧匠和生产经营的领头人。政府要正确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产品的储运、加工、销售及其他服务性行业,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参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综上所述,海南省现阶段贫困是由多个问题合力形成的贫困恶性循环。要想解决当前问题,必须对脱贫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以此为前提,透过多种视野,选择符合《纲要》要求的对策建议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政策和具体项目的实施,向反贫困目标迈进,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之间 的差距,最终从量变积累成质变,贫困现象得以消除,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定之.201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J].海南人大,2012(3):14-24.[2]廖宇航.海南省城镇贫困现象初探[J].农村金融,2012(2):76-79.[3]吴珏,谢祥项,范士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扶贫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5):156-157.[4]卫留成.关注光鲜数据后的贫困[J].决策探索,2010(7):82.[5] 谢平.创新扶贫机制,加快发展步伐—促进海南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D].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 论文选(2008),2009:622-629.

第二篇: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走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但是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房产,没有能力买保险,他们或许享受着低保,但仍入不敷出,他们在贫穷和温饱之间徘徊。他们就是城市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但是贫富差距却在不断的加大,城市贫困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失业、分配不均问题时时激发着城市贫困的扩大,时时处于流动状态,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社会阶层的均衡和社会和谐。关键词:城市贫困

一、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90年代以来,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计划经济下的“铁饭碗”基本被打破,为了适应发展,国有企业进行了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在此背景下,大批的城市人口失去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处在转型时期,在制度调整制度中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健全,导致了居民收入的非透明化、非制度化、非稳定化。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重了城市居民中的相对贫困。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却相对滞后从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不仅保障金基数低,难以起到真正的社会保障作用,而且保障范围并没有覆盖到所有人群,只限于城市里一部分有正式工作的人。很多失业下岗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者,城市贫困者的事迹收益和收益程度都很有限。案例1:

据中国知名独立市场调查公司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头号家庭开支。该报告还显示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是医疗费用,约有民认为贫穷是因为众的最大难题。在辽宁的城市困难居民中,因病造成家庭困难的占何东一家原本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幸福的城市家庭,贫困的深渊。这一切皆因儿子患了骨癌。病魔还是夺去了儿子的生命。那一年,孩子才友不说什么,但是这钱总不能不还。父亲刚刚查出肾功能衰竭,何东换成了现金。一下的工具。”何东说。何东并不是特例,如今像他这样因为没有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而一夜之间跌入赤贫的家庭,在中国并不鲜见。由案例可见,由于许多城市贫困人口居无定所和就业不稳定状况,边缘化

--“家里有孩子要读书”。另据辽宁省民政厅统计,家庭中又一个人躺在了病床上。80年代产的旧彩电放在了一个破纸箱上,在经济制度上,难以从社会保障中获益,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看病难如今却因为缺少医疗保障陷入何东不得不去借钱。岁。“60多万是从朋友那里借的,朋家徒四壁,对于缓解城市贫困问题意义重大。且在一定从过去的计划经2005年,40%~25%的贫困居”是困扰城市困难群30%左右。但是,能卖的东西都让这是我唯一能够娱乐

这一问题已成为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阻碍之一,失业社会稳定中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家里有病人为了能给儿子治病,12”然而,何东的噩梦并没有因此结束,尚未年老的一台“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发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而目前,中国城市中贫困群体的构成大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城市的流动人口,他们往往没有稳定发的工作,没有固定收入,也很少受到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的覆盖,所以一旦失去工作,很容易就会沦为城市贫困人口。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向周边的农村扩长,占用部分耕地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由于知识水平、人际关系等原因,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往往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此失去生活来源,形成新的城市贫困人口。

中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特点

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城市贫困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低下,居住条件恶劣,同时,由于收入分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相对贫困差距不断拉大,人们普遍不满的是收入差距拉大,而不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机会。

(二)贫困人口增加。当下,就业压力大,城市贫困人口往往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并且,大量涌进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民工,城市贫民的生活境况更加严峻。失业和就业困难一方面导致原有部分贫困人口仍无法摆脱贫困,另一方面也造成新增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导致失业率大副上升,资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因失业陷入贫困,部分退休较早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陷入贫困,加上一些流入城市的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城市里的新贫困阶层,而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等制度的缺位与失效,也在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人群。

(三)贫困人口的分布行业、区域比较集中。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贫困人口多来源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贫困人群主要包括:

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较早、仅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大量农村人口。

(四)贫困人口中流动人口占了较大的比例。由于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居住不稳定,他们往往沦为城市贫困人口并且形成贫困群体。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入城市,不仅加剧了城市贫困现状,而且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大了社会保障普及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2:

湖南省湘潭市鲁班殿社区是临近繁华街道的老城区,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群,尽管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有退休工资,65%的贫困家庭有一个以上的慢性病或大病患者;

72%的贫困家庭认为,就业难、看病难、子女学费贵等是影响他们脱贫解困的许多城市贫困人口往往是文化水平较低,就业能力较差的社会底层人,往往“贫民窟34%

二、(一)目前的中国城市贫困应当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统一。我国近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失业人员;

三、城市贫困带来的影响中国城市中的一些贫困人口从暂时的贫困逐渐走向长期的贫困化,形成了庞大的社会贫困群体。案例在当地被称为”。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但还是比较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此外,大多数贫困家庭的住房面积小,往往三代挤居在一起。对当地的一项调查显示,的贫困家庭有残疾人;“三座大山”。

聚居在一起,给社会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如案例中的“贫民窟”,是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可见,疾病、教育、就业等方面是影响贫困人口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中,贫困人口的子女得不到好的教育环境,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甚至会产生贫困的延续性。在社会贫困群体中,多数贫困人口不仅其终身贫困甚至延续到其后代,改变贫困命运的机会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越来越渺茫。许多因为贫穷而过早辍学的年轻人,有可能同样没有多少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只能在贫困的道路上继续挣扎,根本难以担当拯救全家的重任。于是,一代人的贫穷,将有可能更加严重地转移到下一代。

城市贫困已经构成重大的社会安全隐患和持续发展的隐患,甚至产生动荡的关键因素。贫富两极分化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力是不可低估的,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

绝对弱势群体,不仅生活没有保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机会不均等、机会和权力被剥夺的感觉,这样的境遇容易使他们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情绪不断积累和酝酿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期,城市贫困、收入悬殊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不断积累,就会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三、城市贫困问题的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统一,性。从目前中国城市扶贫政策来看,生活,而对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考虑不够。

取缔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相对贫困,才能收入差距,从而减少城市贫困人口的不平衡心理。现阶段,度。对于贫困居民的基本保障往往标准很低,脱贫困的,甚至,如果长期坚持过于低下的保障标准,消极救济制度,而起不到激发贫困群奋起改变现状的斗志。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主要着眼于两大方面,渠道,二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业环境,促进自主就业。具体措施如下:

尽快完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转型,广大城市贫困居民可以享受的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体系。

度上的保障,防止贫困的产生。(障制度,扩大低保的范围,提高财政补贴的金额,使更多人能受益,制定专门针对城市扶贫工作的法规,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标准、保障程序、保障资金等加以规范和明确。这项制度已经成为城市扶贫的核心制度,贫有着重要影响。(3)要大力促进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鉴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就业竞争将会非常激烈,此经济发展应当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非正规就业留有空间,并在政策上提供适当支持,的就业,增加其生活资源。(4

能的培养。加强贫困人口与企业的交流,与能力,鼓励其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

成为社会不安全由于中国城市贫民阶层是城市中的而且在社会中受到歧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有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加快时 具有长期性、城市扶贫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保障居民的基本因此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注重公平,过低扶贫标准不仅难以使贫困者摆低保制度就可能变成一个 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三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优化就(1)要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安全保障,尽早建立给潜在的城市贫困者以制2).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对于城市扶失业问题也有加剧的趋势。要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给传统产业、以便多渠道地促进初级劳动力从而加强其自我脱贫的能力。提高其参 3 它权利不平等等问题,不满 艰巨我国对于贫困居民的帮助措施仅仅是实施低保制因)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加大其职业技

第三篇: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就有100.5万人,特困生就有44.9万人,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0%和8%。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个比例则更高。近年来,大学生因贫困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反响很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注意到他们身上,并且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

马家爵,众人已不再陌生。一个在校大学生,刚入学报到,与几个同寝室的好友一起打牌,在打牌的过程中因一点矛盾,他被同学指责没有牌德。于是便大为恼火,耿耿于怀。一种因家境贫困而产生的自卑感让他觉得,其他同学都看不起他。于是于当日,竟将那几个同学残忍地残杀在寝室中。造成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在校大学生杀人事件。是什么让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竟成杀人恶魔呢?是贫困!据悉,马家爵的家境非常贫寒。贫困让他产生了自卑,被自卑感一直笼罩着的他一遇到点挫折,便思想很偏激,就认为别人瞧不起他。归根究底,就是贫困惹的祸。贫困真的如此可怕吗?如何正确处理因贫困产生的年一系列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

贫困生,当今已备受关注,他们的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贫困,本来就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依我们国家现状来看,贫困差距很大。自然就有一部分家庭富裕,一部分家庭贫困。这都是很正常的现状。但是,大学生都是处在一个对一切事物敏感的年龄段。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很快的社会中,贫困自然能带给这些大学生或多或少的自卑。就是这种自卑,成为导致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

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上与别人的差距,而无法克服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以下特点:1.不敢上台演讲,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且操有很重方音的。2.不善于交际,在公共场合时,往往选择沉默寡言,不愿与周围的人交流。3.喜欢自责,遇到一点挫折,就会自责不已,把责任都归罪于自己身上。4.喜欢独来独往,害怕攀比,当别人在谈论些漂亮的昂贵的东西时,如名牌衣服,鞋等等,就会尽量躲避,或是低头不语。5.宁愿委曲求全,不喜欢与人针锋相对,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只会忍气吞声,不愿发泄出来,这样就会把许多问题积压在心里,等到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引发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面对以上一些常见的表现,积累一定时间后,自然就形成问题,一些人若能及时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能认真反复思索,最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能发现问题,但解决的途径不对。还有一些人不愿多想,只是一直地封闭自己。针对以上三种反应。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积极进取型。这类的贫困生面对现状,并未自暴自弃,而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地面对,他们并不认为贫困是难以启齿的,他们利用贫困给自己的压力,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主动地改善生活。把问题当成是挑战,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不卑不亢。二,激进型。这类人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而所做出来的表现也就是掩饰这些。比方说,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并不自卑弱小,就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昂,装成一副高高在上,对许多人或事不屑一顾的样子。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来显示出自己的出类拔萃。这类人在显示自己优越感的背后,其实更能反映他们内心因贫困而产生的自卑无助。

三,退缩型。这是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常采用的方法。他们为了躲避别人看到自己的“短处”,就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周围的人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不敢与他人去交流。面对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也就是退缩。害怕别人触及到他内心的“伤痛”。在生活中,宁愿做一个弱小者。而在他们退缩到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后,他们的自卑感变得越强,精神上的折磨越大,心理上的问题越重。这时有的人忍受不住,选择自杀。

以上三种类型除第一类外,第二类和第三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无法正确面对自己,更无法正确释放自己。而这两种人在长期的生活后,心理问题越积越重,无法自拔。他们不愿与人诉说,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心里面想着。而最终就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这就导致了许多贫困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除了自杀以外,一些人还会认为别人抵触到他内心的“伤痛”,就一时冲动地与人打架甚至有杀人的怒气。还有一些人就产生了厌恶社会的心理,于是选择报复社会。他们认为社会对他们很不公平,还要将这种不公平显露出来,于是有人走上了报复社会的不归之路。

这些年,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令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且越来越多。而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由谁来负责呢?

首先,社会的责任。贫困生问题的严重,我们社会不得不承担一部分责任。我们社会一直为贫困生提供的仅是捐款,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但却忽略了给他们精神上的抚慰。现在许多媒体出于好意为贫困大

学生摆脱困境而向社会其他人招资。大量透露其家中的贫困。但这无疑也是在揭人之短,大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但即使心中万分不愿意,也无奈。所以,这样做就会加深他们的自卑感。因此,社会不是要贫困生“心有所虑”地拿着资助,而是让他们心存感激地毫无顾虑地拿资助不让他们有任何心理压力。其次,周围同学的责任。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境较好,形成了花钱很随意的习惯。有时,他们并没有伤害贫困生的意思。但是,多花钱对他们自己来说这很正常,却给贫困生带来了自卑感。更有甚者,喜欢挥霍,攀比喜欢将事物按价位不同分为三六九等。这都是增加贫困生自卑的原因。最后,自己的责任。贫困不要紧,但不能缺少坚强乐观的精神。钱财可以缺,但志气不可缺。贫困已是现实,就该乐观地接受,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挑战。只要有足够的胸襟包容贫困,外来之言何惧!如果你竟被小小的贫苦所困扰,那只是你人生观价值观有问题。再进一步说,就是你不够坚强,不够乐观,心胸不够宽广。贫困本来就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你不能很好地处理它就是你自己的责任。

如何摆脱贫困对大学生产生的困扰才是很实质性的话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点原因,要做好这项工作,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社会的捐款,资助等已确实为一些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学费问题,但为了解决因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是无法做到的。所以,社会所做的不仅是资助钱财,而是提供钱财的同时,不让他们感到有压力。比方说,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些改善困境的途径,如兼职工作等。社会所做的不仅是物质的资助,也是精神上的引导。要让贫困生知道,贫穷并不是耻辱,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穷困的状况。现在社会上也不提倡媒体帮贫困生拿资助了。这就意味着大家已经注意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了,并且已经付诸于行动了。

二,勤俭节约是美德,挥霍攀比不可取。与贫困生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其他人应考虑贫困生的感受。换位思考。同学相处就是几年,相互照应也是应该的。所以不管贫困与否,都不要在意贫困。都要对贫困抱平常心看待。更不要把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践踏别人自尊的基础上。总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互敬互爱,是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最重要的一点。

三,面对心理问题,要解决它,关键还要在贫困生自己身上。首先自己要正确对待贫困。然后用乐观,坚强去面对一切。要认同自己的价值。心态很重要,就是不要把贫困看成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其次,就要努力改变现状。在努力过程中,既能改变现状,又能锻炼自我,何乐而不为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为之奋斗。把心思全集中在目标上,不庸人自扰,始终要保持乐观。去认同贫困。这样,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第四篇:城市化过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贫困问题的调查报告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或城镇化。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化过程。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展速度很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的36.09%,22年增加了18.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 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 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城市化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 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

3、城镇化水平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产值比重,2005年,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7.6%,而城镇化水平为43%,二者相差44.6个百分点。从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考察,2005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53.9%,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就业比重近11个百分点。

4、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问题日益显著。城市化的发展只是一味追求经理的快速增长,而周边失地农民的发展却显得日益困难。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

二、城市化过程中贫困问题的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发展,自然会形成贫困的问题。

1、城市化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积极渗透和正面影响。在农村人口增长、农业比较效益递减、土地资源约束以及技术替代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为城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加上农村每个劳动力负担1.5人(2002年)计算,估计短期内至少有2.25亿人不得不流动到城市。

2、贫困压迫下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表现出的是一种为求生计而萌发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农村的贫困。农村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极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甚至下降。这样,使农村更落后,城市更现代。

3、失地农民返贫。为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扩展的目的,地方政府把向农民征得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向农民征地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目的和初衷都没有错,但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征地的过程中没有对农民采用合理的安置方式,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也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及使用权,农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又有一次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占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准备奔向小康的农民却由于城市化而返贫了。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7%,城乡收入比却为3.31,考虑到可比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达到了4至6倍左右。城市化的目的和意义是加快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文明成果城乡共享,逐步的缩小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但是2010年《城市蓝皮书》上的这组数据却直接反映出,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本义被一些地方政府忽略了。

另外,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补偿,运用愈加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拆迁”。政府向农民争地成为农民返贫的元凶,也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解决对策

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具有“大”胸怀的“小”政府。大胸怀,指的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和施行相应的政策使城市真正的接受农民,即逐步消除或者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在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使农民能够“想留下”、“留得下”。“小”政府,指的是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即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人”。这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应该放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创造政绩上。撤县建区、镇改街道,这些用行政手段推进的城市化模式使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被曲解了的城市化造成了社会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公共配套设施仍

然缺位,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空间城市化”、人为推进城市化被认为是一种浪费的城市化。

基于这种矛盾,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思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在努力提高城市化的速度、优化城市化的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农村的建设。让城市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令新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坚强后盾和稳定的大后方,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包容性发展”的新战略。新农村建设中,倡导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使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马克思在思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预言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的历史阶段。既然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大方向,那么新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化的过渡阶段也是未尝不可的。在我国城市化的攻坚阶段,作为农民进入城市生活的过渡,新农村更容易使其安居、乐业,更有幸福感,也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既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农村落后的面貌,而且也在城市化速度增速与质量提高中找到平衡点。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统筹发展,再由新农村过渡到城市,无疑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1、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

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最终焦点、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农民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也是贫困化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3]。尤其是只有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实现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中国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可实现亦工亦农,做“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个个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为全面小康打下技能基础。

2、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

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社会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

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4、加大人力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除了最大限度的资金投入扶贫外,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力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为了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需要对农民进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实用教育,那么懂农业、懂技术并且了解农村的师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国家需要专门培养这种扶贫专门人才,对贫困农村农民施以有效、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5、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

(1)、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重视教育。

首先,大多数贫困农村地区,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农民对知识、科技、文化的认识和需求并不高,接受良好教育的动力不足。当这些农村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时,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经济收入之间的差距就难以显现,导致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没多大区别。此外,在相对闭塞的小村子里,家长及孩子很容易受其他村民的影响,一些人不上学的情况会蔓延至整个村子。其次,由于父母一代接受教育少,法律意识通常比较淡薄,认为孩子去不去上学都由自己说了算,对义务教育不了解,对社会责任和义务认识不清。很多孩子想上学的权利就这样被父母强行剥夺了。所以,国家需要大力宣传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农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受教育权是宪法授予的权利,不应随意剥夺。对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映、解决,尽最大力量保证每个贫困地区孩子上的了学。为下一代人有效脱贫奠定基础。

(2)、国家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自然条件、交通状况、学校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上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足,学校图书馆也只有少数的图书资料和教具,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甚至缺少最起码的办学条件,这样的状况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积极性不高,甚至上学又辍学的情况。所以,国家应尽最大力量给予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兴建学校,购买设施,不仅从数量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更要从质量上确保农村孩子受教育权利得以实现。这样才能为下一代人的多方面发展创造条件,给他们以多方面的脱贫指导。

第五篇: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最新)详解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社会工作09-12班 左如锐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新疆总体上还是较为落后,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劳动者素质较低等社会因素。为此,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切实帮助贫困户较早的脱贫。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贫困 成因 对策

一、新疆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现状

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人口大国,其减贫的成果对世界减贫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多种原因,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贫困人口分布众多,而且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较大,给新疆乃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截至2004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6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集中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个地州的19个县以及北疆牧区和其他一些零星县、乡、村,大多居住在边境山区、荒漠和半荒漠区,仅南疆三地州的贫困人口就占全疆贫困人口的88.35%。这些地区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一)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新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区,2002年末,新疆27个国家贫困县57.5万贫困人口中,南疆地区有56万人,占97.39 %。从贫困人口构成上看,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在南疆地区重点县中少数民族占96.85%。据统计资料显示,新疆贫困地区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高达96%,且贫困发生率达22%,贫困强度很大。

(二)新疆贫困人口整体人力资源水平较低

在新疆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而在文盲半文盲中,又有60%是中青年人。1999年新疆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为10.36%,小学文化程度占46.42% ,初中文化程度占35% ,高中文化程度占6.12% ,中专文化程度占1.66% ,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0.44%。2002年的统计监测资料显示:新疆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比重为7.08%,而这些文盲半文盲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贫困地区,新疆贫困县劳动力文盲率为9.16% ,高于新疆平均水平2.08个百分点,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30.75%。

二、新疆少数民族贫困成因分析

(一)地域自然条件环境较差

地域的自然秉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人类至 今无法完全克服的困难。新疆农村贫困人口多处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膺、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高寒山区等,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自然灾害极其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限制了人力资源发展

新疆贫困地区文盲比率比全疆平均水平高,教育落后也即是知识贫穷,而人口素质低又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人口素质低决定了贫困地区产业创新、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低下,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在我国的1亿名文盲、半文盲中,贫困地区人口占到 85%以上,贫困程度与文化程度成反比。

(三)贫困呈恶性循环

在缺水少地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贫困人口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掠夺有限的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灾害频繁、土地产出率低、收入水平低、加速开垦和砍伐,加剧了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和田、喀什地区多处沙漠边缘,农牧民无钱买燃料,于是砍伐胡杨林和红柳,而这些植物是阻止沙漠流动和扩大的最有利的屏障,造成沙漠侵占绿洲,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这是新强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的根源。还有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人均占有资源少,基础设施差造成生产水平落后;教育和医疗卫生落后使得文盲比率高,人口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低导致生产能力差;收入水平低使得再生产积累能力弱等等。这些都是经济系统及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

三、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对策和建议

贫困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具有代际传递和福利依赖的现象,因此,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 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 关系到民族团结、边防巩固, 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意义重大。以往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思路和措施,尽管也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贫困严重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人群中收效相对不大,无论是开发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经济的落后和贫困面貌,或者对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不太产生作用,需要我们重新进行一番思索,这对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要治贫先治愚——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凡是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不高,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且教育程度与贫困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看贫困发生率高的地方其贫困人口的受教育就低,所以在反贫困方面就离不开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因为教育不仅促使了人力 2 资本的形成,同时还能够扩展个人的反贫困能力。主要包括教育使人们具有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对个人的技术技能、理解力的提升也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会提升人的政治行为能力以及信息获分析力。

目前,国家出资大力实施“教育移民”和“对口支援”,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群众的汉语言能力,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能够尽快摆脱贫困。尤其是近几年内地几大城市为扶持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创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不仅为新疆培养了很多少数民族人才,也加强了内地与新疆少数民族的相互了解。但这只能使极少数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和家庭受益。中央财政在加大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考虑汉语教学方面的对口支援,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掌握基本的汉语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人力资源素质,为将来的生存、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疆的农村和北疆的牧区。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国家通过向贫困地区集中地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加大以工代赈资金投入方式,以增加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造乡村道路和农村电网,建设适宜的区内和区际交通运输通道、邮电通讯、人畜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另外,把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增加农村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东部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移民型、特色农贸型和旅游观光型小城镇,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三)加大对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南疆地区,有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石油化工和旅游业的资源优势。首先,自治区已把畜牧业作为南疆的支柱产业,并要做大做强畜牧业,形成优势产业,从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发展林果园艺业,力争把南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特色优势瓜果生产基地。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具有生产优质瓜果的天然条件,在此形成一条大规模、大批量的产业带,让瓜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南疆农民群众致富的主要支柱。其次,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二、三产业。很多的县市要紧紧依托优势资源,立足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条件,围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做文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广开增收渠道。最后,深挖南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业。南疆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神奇特别,民族风情独特浓郁。如享誉中外的楼兰古城、尼雅遗址、石头城、公主堡等以及浩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原始的胡杨林、神秘的库车大峡谷、浓郁的维吾尔族民俗风情、颇具西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田地毯、玉石雕刻、英吉莎小刀),针对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要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延伸产业链 3 条,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加大扶贫力度,扩大扶贫资金来源渠道

在现有扶贫力度的基础上,利用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以项目投入方式为主,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扶贫投入;继续鼓励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省、市、县、镇与少数民族贫困区县之间在科技、人才、物资交流、资金等方面的对口扶贫。完善跨省(区)沟通渠道,不同程度地借鉴先进的发展成果,改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极端贫困人口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不具备脱贫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式扶贫很难脱贫,只有将其纳入社会救济系统,才能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五)解决贫困问题应与计划生育、技术培训相结合

针对于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多育思想的存在导致更多贫困人口的产生。因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当地的人们如果有少生优生这样的观念,则能够进一步缓解贫困现状和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的人口质量。另一方面,计划生育的执行同时也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妇女扶贫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妇女的文化和技术培训,帮助妇女发展家庭副业和庭院经济,以及兴办一些劳动密集型和适合妇女特点的扶贫项目,提高妇女素质和对家庭的贡献,从而提高其家庭地位。

【 参考文献 】

[1]佟新.人口社会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刘志江.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的教育因素分析[J].民族经济学,2011(5).[3]王哲,陈见影.新疆农村贫困成因分析 [J].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3).[4]蒲春玲,左新敏.新疆农村贫困特征及解决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4).[5]鲍敦全,常永胜.新疆贫困状况及其理论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1992(2).[6]敬莉.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新疆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3).[7]阿班·毛力提汗.论新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2007(10).[8]童玉芬,戢广南.论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与脱贫[J].新疆大学学报,2000(12).[9]王宁.新疆贫困状况分析及扶贫模式的比较和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2003(2).[10]阿布力孜·玉素甫.新疆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与扶贫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3(3).4

下载海南贫困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贫困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大学生问题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据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26.2%的贫困学生靠......

    大学生贫困问题

    大学生贫困问题贫困大学生是指高校内一些经济上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有的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大学生贫困包括资金贫困和心理贫困2个方面。大......

    陕西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小编整理)

    陕西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2014-10-30 8:46:00 陕西统计局 贫困既是一个普通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在我省包括国家......

    农民消费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5篇

    农民消费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黄小葵 [摘要]在我国农村消费中一直存在着消费质量不高、消费环境不好、消费观念落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过大......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论文

    课程名称:海南历史文化研究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 分:2012年12月 海南多元的宗教文化 摘要:海南的地理空间不大,却呈现出五种宗教信仰文化和谐共存之态势,足见其宽阔与包......

    海南特色饮食文化研究

    人文社科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海南特色饮食文化研究 ——论其对旅游业的促进摘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随着旅游事业的兴旺,游客的增多,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饮食业也就......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和减贫对策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与减贫对策分析 学号: 200903010127 姓名: 任少鹏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091班 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与减贫对策分析 贫困,一个深......

    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调查

    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调查。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们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村贫困。而如今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