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论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试论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 A
群众文化是当前整个文化艺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文化机构,积极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此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这个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形势,做好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地、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本文就此做一粗浅的探讨,愿与大家共勉。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应当是首先从大处着眼,以发展大文化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人为本,培训文艺骨干
目前,群众文化早已摆脱了仅限于节庆文化或单项活动,而是日益向深广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活动范围之广,内涵之深,形式之不断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仅靠文化馆少数辅导干部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的。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的地区或单位,都有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擅长文艺的骨干分子带头。过去文化馆办的各种培训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培训的人员,除了少数继续深造成了国家尖端人才,大部分都成了单位文艺骨干。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办好各种培训班,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是解决文化专业辅导干部不足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采取办班、培训文艺骨干的做法,不但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扩大骨干培训范围,如办文艺创作班、表演辅导班、音乐辅导班、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为解决培训师资不足问题,可以采取灵活的多种形式,邀请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专家或退休艺术人员进行讲座、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课,也可以走出去,组织文艺骨干参观交流,开阔眼界。总之,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培训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新世纪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活动的脊梁,通过他们带动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载体,沿着正确方向,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抓好组织,编织大文化网络
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群众文化工作和其它方面工作一样,摒除了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而且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就其内涵来说,由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转化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过去的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过去单方面国家办,转向为全社会多方面办;由过去单纯强调教育功能转向为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就其活动范围外延之广泛也是前所未有的,再也不是单纯的节庆活动。近几年来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一种以愉悦身心,延年益寿为目的的老年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所以,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大处着眼,抓好组织工作,形成系统网络。把一些群众自发的活动,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城市要以社区为中心,乡镇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村屯以文化室为基层阵地,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分门别类,丰富载体,形成网络。从大文化出发,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建设一支遍地开花,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这样,群众文化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出群众文化发展的旧模式,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开展创新各项文艺活动
目前,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而群众文化活动,完全不同于专业艺术团体。它参与面大、受众面广、影响面强,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所以文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馆辅导工作,仅仅是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表演、展示、竞赛活动。只有把活动开展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文化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有把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起来了,才能做到由普及到提高,把文化活动一步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这是因为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辅导与开展活动亦是如此。因为通过辅导,把活动开展起来了,而这种活动,又为下一步举办更高水平的活动提供了样板,所以说,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是一种实践的辅导,也是普及与提高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对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辅导与指导,大力组织与开展群众性的各种类型的表演、展示、竞赛活动是群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以必须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广泛的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有活动,常办常新,不断创新。提高活动层次、活动水平,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走向现代化、文明化、高素质的精神风貌。
关于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建设的走向,除上述三个方面,还有一个极不容忽视的就是有关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抓好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就是群众文化辅导干部的自身的培训提高问题。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高标准、高水平的专业辅导队伍。因为对于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文化馆担负着重要的组织、辅导与指导的职能,所以,不断提高、培养一批精干、高效的辅导干部队伍,是做好新世纪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关键。组织辅导干部搞好业务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建设一支优秀的完全适应和胜任辅导工作的文化干部队伍,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在新世纪大显身手。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以宽阔的眼界、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用战略和全局眼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发展力,才能为构建和谐港城提供精神支撑。
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群众文化发展理念,发掘和谐港城建设的源头活水。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品德情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地区的实践反复表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地区发展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谐活力的建设。文化兴,则精神振;精神振,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努力推进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港城注入亟需的精、气、神。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过程,就是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提神鼓劲、化解情绪、沟通感情、增进融会、激发干劲的过程。必须要从建设和谐港城的时代高度,不断打开群众文化新视野,开拓群众文化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前进。必须要从和谐港城建设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拓宽群众文化的领域,积极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相交融互动,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从和谐港城的发展要求出发,加强对现有群众文化的体制、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艺术生产的机制等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群众文化与和谐港城建设的步伐同步。
整合群众文化资源,优化群众文化服务,努力提升和谐港城建设的文化魅力。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群众文化方面,既有体现古海州特色的古城群众文化,又有体现沿海特色的滨海群众文化,更有体现内陆特色、中原特色的诸多地方群众文化。近年来,连云港从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目标出发,推出了“在海一方”、“连云港之春”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但从整体来讲,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充分、特色建构上的不鲜明,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连云港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形成。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擦亮连云港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必须要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品位上下功夫,通过增加投入、加大建设,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激活机制、引进民资,立足山海、彰显特色等带有基础性、长远性和先导性工作,真正让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走进城乡、走进家庭、走进市民,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群众文化熏陶和感染中,凸显群众文化的和谐魅力,彰显人文关怀,推动和谐港城的构建,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
第三篇:群众文化建设经验材料(精选)
抓好“四头”工作 打造文化品牌 力促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XX镇群众文化建设经验介绍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位置上加以重视,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镇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把文化环境作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来建设。近年来,我们重点抓好‚四头‛(领头、地头、龙头、人头)工作,使我镇的文化建设步入了群众化、多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抓好“领头”,明确方向
抓好‚领头‛工作,就是指抓好领导干部的带头工作。为此,我镇领导班子在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的同时,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突出三个‚强化‛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由党委统一领导,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宣传委员亲自抓,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体系和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强化工作方向的引导,紧抓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用鲜活生动、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三是强化资源配置,将文化建设的人、财、物落实到 1 位。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享用先进文化,我镇还采取了集中培训和载体培养的方式,建设起一支活跃的、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如沙涌村的金鳌乐社、文边村的曲艺队、XX镇的雁声歌舞队、红叶艺术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等,他们坚持训练,定期举办活动,并且扎根群众、贴近群众,都是很好的育人载体。
二、抓准“地头”,落实硬件
抓准‚地头‛工作,就是指抓准文化阵地的建设。我镇在搞好组织领导、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服务管理等文化软件建设的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文化硬件,即文化阵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一)打造大型文化广场这一亮点工程。XX镇总面积71.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万,外来人口约18万。XX是文明古镇,更是经济强镇。在这样一个外来人口居多文明古镇和经济强镇中,大型文化广场是必不可少的。我镇投资了700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41.3亩的XX文化广场。广场自2001年春节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镇委、镇政府按照‚每周有活动,月月有特色,打造龙头文化设施‛的目标,不断加强文化广场的管理和建设,积极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了鲜明的广场文化特色,使其成为我镇最大的休闲娱乐文化场所和群众文艺活动的集散地。去年年底,我镇又投资了120万元,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进一步提升了我镇文化广场的档次。
(二)投资兴建村级文化阵地。近年来,我镇镇村两级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起了高质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目前,我镇29条村共拥有村级公园41个、篮球场46个、乒乓球室32间、羽毛球场8个,图书室6间,老人活动中心15个,为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锻炼和学习提高开辟了主要阵地。今年年初,我镇旧水坑村又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人的旧水坑文化中心。
(三)进一步完善镇广播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播文化站是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喉舌。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我镇投资了近600万元,对全镇的电视传输光纤网络进行了改造,并增添了一批现代化的广播设备设施,使我镇的广播文化站达到了省级文化站的标准。
现在,我镇又已立项投资3000万元建造XX文化中心
三、抓紧“龙头”,把握关键
打造能够融合汇聚地方文化品牌、有牵动力量的‚龙头‛文化,是提升一个地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我镇立足于打造广场文化这个‚龙头‛,通过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群众品牌文化活动,体现了政府来搭台、群众来唱戏、来捧场的现代文化活动形式。
(一)延伸发展外来工卡拉OK大赛品牌。XX镇外来工卡拉OK大赛创办于1994年,每年一届,从不间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个年头。十届大赛期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歌手参了比赛,观看比赛的观众也达20多万人 3 次。外来工卡拉OK大赛不仅增强了外来员工的归宿感,激发了他们热爱XX、建设XX的工作热情,也为外来员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开发免费电影专场品牌。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欣赏电影,提升艺术水平的愿望,文化广场自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播放了免费电影240场次。尤其是文化广场建起了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后,不但经常播放群众关心的电视节目和时事新闻动态,还将免费播放电影做大做强。仅2004年上半年,电子显示屏就免费播放了电影150场,达到了日均0.8场的纪录。
(三)鼓励个性化文化活动。XX文化广场是举办地方文化活动的大舞台,从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主题文艺晚会93台,大型文体活动87次,讲座、象棋赛、书画展等文化体育活动93次,观众多达64万人次。我镇内容丰富的广场文化特色逐渐形成。
四、抓活“人头”,推进目标
抓活‚人头‛工作,就是指要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从事文化工作和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走‘大众化文化和文化大众化’路子‛的目标,我镇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开发工作:
(一)发掘民间文化的潜在力量。为了弘扬民间文化,我镇一方面深入挖掘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树立优秀的民间文化风尚。像沙涌村的鳌鱼舞,新桥片各村的赛龙舟、大龙村的孔子诞、凌边村的七夕等等,都极具民间特 4 色,广为群众称道。二是围绕XX淳朴的民风和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积极开展文化创作。近年来,我镇群众创作的快板小品《夜渡》获得2003年广州市法制文艺演出二等奖;粤剧《辣椒仔斗货郎》获得第七届羊城粤剧大联展一等奖;古装小品《禺山胜地聚灵猴》被广州市选送省的艺术花会参评。这些民间创作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了我镇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我镇的沙涌村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在丰富、健康的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对全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镇现有中小学校31 所,在校青少年学生19860人。一直以来,我镇以‚校校有特色‛为方针,大力鼓励学校建设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傍西小学的红领巾广播文化、罗家小学的舞蹈艺术文化、前锋小学的手抄报文化等等都开展得有声有色。XX中心幼儿园还把本镇的民间艺术作为幼儿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建立课题研究,编排成舞蹈进行演出。校园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加强了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建设和家庭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镇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凝聚了人心,陶冶了情操,鼓舞了斗志,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形成了环境优美、人际关系 5 和谐、文化生活丰富的浓厚氛围,还进一步改善了治安环境,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丰收,推动了我镇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近年来,我镇先后获得全国百强乡镇、全国乡镇工业示范区50强、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光荣称号。
目前,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以更旺盛的势头勇往向前。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搞好基层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努力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
2004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文化的存在形态有了广泛的共识。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叫自发的存在;一种是自觉的存在。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是有企业就有的,只要企业一经诞生,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就会形成经营思想、管理准则、与客户处理关系时的一些基本原则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的文化形态。而企业文化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同仁堂340多年发展到现在,不能说同仁堂80年代以后才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企业文化有自发、自觉之分,有优质、劣质之分,就是没有有无之分。如果你认识不到企业文化有自发存在的一面,它的危害是什么呢?你就不会自觉地去审计你的企业文化,就不会科学地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提炼新的文化。有些企业家,当他说本单位没有文化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文化是一种粗放的、自在的、自发状态,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去不去建设,你的文化都是存在的,而自觉去建设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企业发展和进步,自发存在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企业的离心离德,造成组织上的分崩离析。有的单位注意到对不良文化的自觉改造,说明他感觉到了企业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要建设它,它就向优秀方面发展,它的性质和方向是可控的;你不去建设,它就可能造成企业的自发的、放任的和原始粗放的一种企业文化,它会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去年以来,广大企业对这一点认识越来越清晰,并且行动起来,去自觉地建设企业文化,自觉地抵制落后、野蛮和原始的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和制度改革结合得更加紧密。
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体制的变化必须要有文化的及时跟进,文化跟进以后,它能起两个作用:一个是先进的文化灵魂引导制度变革的方向,保证制度变革性质的科学性。再一方面它能够保证新制度条件下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文化对制度一个是引领,一个是保证,所以在当前条件下文化决定了制度。对制度的作用我们必须说两句话:一句话是建立现代企业必须有现代企业制度,否则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粗放的原始型管理,永远达不到国际现代化的标准,很难和国际接轨;再一句话是制度绝不是惟一的,而且也不能把它绝对化,那样会使我们走向极端。我想制度对现代企业的建设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有些制度不科学,而我们却迟迟改革不到位呢?改革了以后为什么我们的制度执行不到位呢?原因在于文化没有到位。制度与文化相结合,文化起着引领作用,文化是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一个人基本行为、文化素养的根本不是制度,制度永远是个“不完全和约”,它不可能全覆盖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比如现在从宏观上看,企业重组、制度改革,文化要跟进。改变制度的时候你不注重改变文化和文化的跟进,那么制度的改变可能给企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从微观世界来看,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文化都是决定的因素。日本松下的一个副总裁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美国的管理注重的是制度逻辑,日本的管理注重情感逻辑。美国的管理注重制度语言,日本的管理注重制度的实质,所以日本的管理制度弹性更科学。我的观点是文化对制度在现实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目前大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起码制度的变革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了。
第三,企业家文化自觉明显提高。
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这话是没错的,一定意义就不是全部的。企业越是独立自主的经营、企业的自主权力越大,企业家责任就越大。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一个宪法,企业家是法人代表,他不能不对宪法负责任,他的意志不能不融在宪法当中。我们讲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企业家的文化,比如说没有沃森这个总经理,就没有IBM的文化;没有克罗克这个创始人,就没有麦当劳的文化;没有韦尔奇,GE的文化就不是这样的面貌;没有张瑞敏,海尔文化也不是这个形态;没有柳传志,联想文化也不这样。这一点你不承认也得承认。所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他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庆炼化公司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个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讲的企业家是一个班子,不是指某一个人。但是这个班子中的CEO即首席执行官他起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
第四,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设。
个性化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因为行业不同,或同一行业处在不同的地方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体制模式不同、员工素质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也有不同。像IBM它的文化是24小时到位的服务文化;美国德尔塔航空公司是亲如一家的服务文化;北京百货大楼就概括为“一团火”服务文化。像大庆油田和机械制造业不一样,因为行业不同。即使现在有一些是垄断行业,像电力,都是电力行业,有发电,有供电,企业文化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个性化是企业文化生命力所在,这一点大家也在逐渐取得共识。
第五,企业文化与相关学科方式的融合应用越来越明显。
从纵向看,我们的企业把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性主义能够纵向和企业文化融合应用。取这几种管理的特长融合到现代文化管理中来。横向上来说,我们要与同时代的相关的科学方法相结合。比如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企业文化是什么关系呢?企业文化最终是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文化型管理。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文化型管理境界所达到的手段、方式、途径;它是路、是桥、是船,是非常有效的。把学习型组织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如何自我超越、如何建立共有团队、如何建立共同愿景等等,这样具体方法应用起来对文化建设能够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文化两者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效的。中航一集团沈阳飞机研究所就把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融和在一起,他们做的相当有章法,而且步骤和做法途径都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不要单独应用,结合其他的科学方式融合应用,它的作用会更大。
第六,企业家注重理论的提炼和理性的提升。
前几年,企业家不太注重理性的思考,不太注重理论的提炼。企业家要不断地理论化,理论家要不断地了解企业实际。企业家如不能够不断提高理论的素养、不能提高理性自觉的话,你那个企业文化建设总是处于原始状态,或者肤浅状态,搞不好就会中途夭折、浅尝辄止了。这两年搞理论研究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大家可以看日本,丰田、本田、松下等企业家,还有像美国、德国的一些企业家,他们著作丰富,并没有影响他经营企业,它是理论与实践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会使企业家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大,品位越来越高。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向精细化发展。
建设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情绪高昂,有“铁肩担道义”的志向,但是缺少“妙手著文章”的方法,在精细化上比较差。比如说企业文化怎么改变队伍的面貌,怎么对改革起保障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发展和战略安排的作用,对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作用,对精神文明新途径的探索的作用,这些方面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说探索的比较好。但是对生产、经营、管理、产品、服务,如何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有些企业仍然不得要领,大多数企业结合得并不具体、并不深刻。比如说什么叫文化含量产品,产品的文化含量包含四要素,一是使用功能是否多样性;二是款式造型是否具有高审美附加值;三是你的色彩是否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四是人性化水平体现的程度。这四要素才叫产品的文化含量。
第二,强化两个属性的认识。
企业文化两个基本属性还要强化。一个是“亚文化”。在诸多的亚文化当中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亚文化形态。亚文化的任务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要建立企业信仰系统,再一个任务是要完成与主流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连接是三句话:一是“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三是“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落实途径和绿色通道”。
企业文化的另外一个属性就是“管理学”。管理学属性强调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它要改革管理的观念和手段方式。怎么改变呢?他要把管理从单纯的物质引导和制度管卡压转到以文化的启发与内在的引导上来。企业文化管理最适应时代的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智慧集约化时代,它不是劳动力密集型时代,这个时代人的主体意识空前提高,人们价值实现的愿望空前强烈。因此管人必须用文化来管。文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讲两手抓、两手硬,但是它不是讲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书记抓精神文明、厂长抓物质文明,它不这么讲,它是把两手并一手,两手一起抓,始终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思想工作与经营工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个双重效益融为一体,按照企业文化的规律抓下去,只管努力,不问前程,最后的结果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两个文明合着一块抓下去,出来必定是两个文明的成果。你要不这么看,你怎么解释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企业两个文明是同时进步的呢?
第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比较优势,别人不能克隆和效仿。比较优势从哪来呢?比较优势只能从创新来。什么最能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文化,文化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决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这个时代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在技术、设备、财务、测量方法这些硬件指标上,同行业之间没有更多的竞争空间,相同的作业流程、相同的行业以及相同产品结构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四,建设总部文化。
总部文化(集团文化)与基层文化要结合建设。所谓总部文化又叫集团文化。在集团文化和子文化的关系中,总部文化是关键、是核心、是主体部分。像松下、麦当劳全世界那么多的分店,但是它总部文化永远是要保持不变的。像松下七精神,全世界哪家分厂七精神都不能少。全世界麦当劳有31000家分店,年产值460亿美元,但是他的“质量、服务、价格、环境”八字方针的文化全世界不能变,它可变的是基层的细节文化。在总部文化与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其建设程序是先总后分,或者先分后总,没有统一模式,关键问题是共性与个性要对接好。
第五,在“文化规范”与“规范文化”上下功夫。
所谓“文化规范”是相对于制度规范的另一种规范。制度是底线性的规范,文化是一种引领性的规范,都是规范,所以它不是软指标,文化规范也是硬指标。“规范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培育好“规范文化”才能形成批量优质服务和优秀企业。
第六,培养企业家的文化情怀。
国有企业企业家建设企业文化的苦恼是什么?他培育起企业文化体系了,可能明年就调走,而新来的人可能立刻就改换企业文化。那么怎么办呢?国有企业目前的体制是个客观现实,那就放弃企业文化不建吗?不能!还是应主动培育企业文化,尽到你应尽之力量,这是对民族对企业负责的情怀。这种情怀非常重要。日本松下幸之助接到一个眼镜公司给他写的一封信,说他的眼镜不好,在电视里我看到眼镜影响了你的形象。你到我们店来,我给你配一个眼镜。之后松下幸之助没有理他,这个公司三番五次给他写信,最后这个公司的经理来了,松下一看还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绝对不像是一个骗子。他说,那我就去一趟。到后一看,眼镜店特别大,实力特别雄厚。松下想,不是想靠我的眼镜发点财,因为它不是小公司,不缺我这一个客户,那是为什么呢?就问那经理。这位经理说,你的职业需要你出差到外国去,你戴的眼镜不好,外国人会误认为日本没有高级眼镜行,为了杜绝外国人对日本人看不起,我必须让你戴一个好眼镜。所以后来松下就跟职工讲,我们的企业和干部都应有这份情怀,各种情况、各种环境都能够站在这个立场上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建设企业文化。企业家的文化情怀当前尤其重要。
第七,重视经济逻辑和文化逻辑关系的研究。
短期的经济行为用经济逻辑可以解决,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经济行为用经济逻辑就解释不了,必须用文化逻辑去解决、去解释。这个文化的逻辑是什么呢?西方典型的经济学主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靠4个因素:资本积累、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4个方面。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说,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得建造在这4个轮子的基础之上。但这4个轮子在现代经济学中是有缺陷的,它缺少了一个导向轮,文化就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导向轮。这是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点企业家必须要清楚。传统的企业依靠资源,不重视人、不重视文化资源,现代经济要重视文化逻辑的研究。
第八,重视管理干涉和文化协调,解决变革对抗的问题。
企业只要变革必然引起对抗,因为一变革就有人的利益、地位、职务、身份的变化,既得利益者往往不愿意变革,对变化必然会产生一种对抗。这种对变化的对抗怎么去协调呢?有两种方法:一个叫管理干涉,一个叫文化协调,这两者是缺一不可。但是要把文化的协调做引领,把管理干涉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如果单纯用管理干涉、强硬手段或制度强制的一些措施,往往会带来更加广泛、激烈的对抗。因此我们应更多使用文化协调、文化引导的方式。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群众文化建设经验
农村文化建设之现状与发展思路
广大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趋向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渴望,把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并切实做到了抓紧抓实,初见成效。无论是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方面,还是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包括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进步。在领导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出台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市、县两级专门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村办就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联合发文做出部署。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结合实际,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积极申报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认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农民艺术节等,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投入上,近两年,仅文化部门这条线向上争取资金近1700万元,全市先后投入近5000多万元架设了市至县(市)11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投入了800多万元为500多个配装健身路径,再加上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管理上,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净化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在管理中引导、扶持剧团的发展;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行持执照演出,做到合法经营;公安部门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治安加强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意识在逐步增强。
(二)农村文化思路不断开阔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农村文化建设政府主导、城乡联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创新。例如,新农村建设中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100个特色文化村、1000个文化活动室、10000个文化示范户),就是吸引了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发动了578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扶持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每个单位出资5000元以上;主动“走出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到中央和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先后投入340多万元,在17个中心乡镇所在地兴建了17个“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每个都在400平方米以上,内设图书阅览室、调频广播电视室、综合活动室、农民夜校及文体活动室。今年又争取了300万元在南康、定南兴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县级宣传文化中心;争取了将我市列入全国、全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市,投入300多万元在我市京九沿线的4个县(市)新建11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国家广电总局支持了我市288台总价值1400多万元数字电影放影设备。同时,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我们要求乡镇和村,要利用乡镇和村里闲置的旧村部、旧厂房、旧操场、旧寺庙以及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空闲校舍等,改建成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另外,新农村建设对口联系单位积极捐图书资料、活动器材、组织科技培训等,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三)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拓展
在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迎来了农村文化建设热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市各县城都陆续建有文化休闲广场,大余、于都、赣县等地还投入几千万元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南康潭口镇、大余池江镇等部分乡镇都建设有文化广场,这都成为了一个地方休闲与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十个一”工程的实施,即:创建一批达标文化站、新建一批新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完善一支农村电影放影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申报一批文化名村、树立一批圩镇社区文化示范点,健全完善了基层文化网络。截止今年4月,全市3475个行政村建立了1904个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有7个县(市、区)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11个共享工程基层点、7个电子阅览室;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投入和建设,加快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建设,200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3.2%、94.5%。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村建立了篮球场、图书室、村民娱乐活动中心,增添了健身场所等,成为了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四)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专题演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氛围。我市新农村建设一铺开,市里就组织了一台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歌舞节目《春暖红土地》在全市巡回演出,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鼓舞了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结合农村特点,精心编排了反映农村合作医疗的小品《王妈妈看病》、宣传计划生育的相声《老同》、《姐妹招商》、《总书记到我家》、《县官下乡》、《打卦新传》、《老少不配》等剧目,歌舞《鸳鸯树》、《果香情》、《前程锦绣》、宁都道情《唱唱农村新面貌》、音乐快板《建设美好新农村》、采茶小戏《招老爸》等,为农民送上精神文化食粮。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有声有色。至今年9月,共演出1132场、观众达87.5万人次;放映电影20760场次、观众达340万人次;乡镇开展文化活动849场、观众和参与人次达87万余人次。通过“三项活动”,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文化内涵,改变了农民精神风貌。为了把“三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现在市里根据实际,已汇编2册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集,剧目达300多个,供各地参考;为了推进“三项活动”开展,市里也将“三项活动”与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互动、行业联动、文化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年,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群众文化活动。今年,赣州市举办了包括农民歌手大赛、农民器乐演奏大赛、农民美术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内的赣州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南康市定期举办民歌、民舞、民乐和民间艺术调演;章贡区开展了“和谐章贡、快乐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今年还举行了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等。这些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产生了积极意义,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倡导了农村新思想、新理念,营造了勤劳致富、文明和谐、昂扬向上的新农村美好景象。
(五)农村文化亮点不断涌现
文化活动在广大农民群众的踊跃参与下,亮点频现。
农村电影“2131”工程特色鲜明。全市有200多支电影放映队、400多名放映员活跃在广大农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电影“一村一月一场”的目标。特别是于都县,他们开展电影“认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时候,动员他们花100元钱为大家演一场电影回报家乡,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响应。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夜生活,也激活了农村电影市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赣州考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紧密结合。我市有许多特色文化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也都设法发挥其文化价值,开创了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实践。例如,赣县白鹭村,村庄山环水抱,绿树古居相映成趣,特别是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利用独特的农家文化、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热情纯朴的服务,开设了“农家乐”、“红古绿乡村游”、“客家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成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闪光点。瑞金市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叶坪、沙洲坝等旅游区设立了文艺表演、红色题材放映等鲜活的文化旅游项目,每年仅景点演出的收入就达数十万元。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建设农村文化,也要保护农村文化。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为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农村客家文化底蕴,市里重点开展了三次专项调查(包括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保护公布之前的核实情况调查,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现状保护情况调查,对全市古戏台建筑保护情况调查)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全市各村落现存红军标语、漫画600余条(幅),古建筑、古祠堂、古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100多处。在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新村规划工作中,制定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分两批公布了225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为新村规划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积极开展了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保护工程。通过揭取保护和原址保护对红军标语实施抢救保护,编辑出版了《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编》一书。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也是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2005年,市文化局与城市建设规划局合作,将赣县白鹭乡白鹭村推荐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推荐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并推荐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寻乌县澄江镇汶口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初步发现掌握了30多个种类200多个项目,确立了赣南客家婚丧礼俗等8个重点保护项目,完成了赣南客家民俗的调研、编辑、整理工作,代表江西完成了“赣南采茶戏、宁都中村傩戏、兴国山歌、于都客家唢呐、上犹客家门匾”等10个赣南客家民俗项目向文化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已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基本掌握了农村文化分布情况,并将有关普查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建档、保存,提出针对性保护意见。这不仅加强了对农村文化的保护,而且增强了农民群众文化保护意识。由于这项工作抓得早,成效显著,省里专门在我市召开了新农村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还得到了国家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组长的调查组一行的充分肯定。
特色文化产业成效显现。我市已发展形成了戏剧、采茶、舞蹈等60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87个农村特色文化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组织根雕、奇石、纸扎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逐步打响了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五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如:崇义县麟潭乡二杰村手编工艺以富百乐工艺品公司为龙头,设立竹编藤编加工基地4个,年产值1550万元,年创汇120万美元,税利200万元,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借鉴现代文化观念和艺术手段,深入挖掘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采茶戏剧目制成音像制品,通过政企联手,民间资本运作,已挖掘整理出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近160余部(个),光盘400万张。为赣南采茶戏的创作、表演、传承提供了一个上升的空间,也为做大做强赣南地方音像产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使赣南采茶戏进一步由专业走向大众,由表演走向健身,还组织专业人员将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创编成“赣南采茶健身舞”,制作成光碟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
(六)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组织引导培育下,农村文化内生机制逐步形成,农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特别表现在民间文艺团体、健身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目前,全市共各类农村业余剧团304个。这些剧团根植农村沃土,对繁荣农村文艺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兴国山歌演唱队一首《戒赌歌》,唤醒了一个个赌徒;宁都赖村镇的“卫东文宣队”,足迹踏遍了全县26个乡镇100多个村组,还经常应邀到周边省、市、县演出,被誉为“红土地上的乌兰牧骑”。于都县梓山镇龙凤剧团,20多个演职人员全部由家庭成员和学徒组成,不仅在本县和邻县演出,还到广东和福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中央电视台七套“稻花香”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章贡区“三家乐”(大家乐、家家乐、农家乐)剧团、赣县“六小”(小影院、小剧团、小黑板、小课堂、小商店、小书屋)阵地的24个小剧团等都是本村爱好文艺的农民组成,其演出都非常受欢迎。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农村成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科技示范户。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涌现了一些像全国先进农民文化大院章贡区沙河镇五龙村文化大院这样的典型。现在,仅龙灯队、农民书画社、老年艺术团、妇女腰鼓队、根雕(根艺)兴趣小组、二胡协会等民间业余团体组织就达2000多家,他们活跃在农村第一线,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农村文化紧迫性简析
客观地评价,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特别是从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纵向来比较,农村文化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实现我市农村文化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制约,急需克服和破解。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的,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领导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不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化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文化员队伍不够强。这支文化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乡镇的文化员大都兼其他工作,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住。
三是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口的素质培训,但由于受精力、经费等的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 一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这里面也有一个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另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二是载体设置不够贴近。包括载体设置在形式上与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文化站作为繁荣和推进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多数是设在乡镇机关内部,作用难以发挥。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很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难以体现。载体的内容上难以与百姓产生共鸣。目前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群体,由于缺乏长期的打算和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内容上创新不够,缺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意,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导致了生存危机。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氛围不够浓厚。首先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较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其次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气不旺,由于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三是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面对农村文化现状,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国家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期间,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发展。从深层次来讲,这一转型首要的还是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才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本来的文化资源就很匮乏,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比较贫乏,填补这方面的短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逐步走向消亡,而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不成熟,农村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会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新型农村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引导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因此,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建设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新农村要永具活力,必须以新型农村文化为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健康、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三、今后农村文化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村阵地,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农民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2、继续深入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进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并做好资源共享工程的扶持指导工作。2007年要达到县县建有资源共享网点的目标。
3、继续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建设成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大新建和改造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瑞金、信丰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建扩建兴国、瑞金博物馆(纪念馆)等项目。与此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使用和开展活动情况监督力度,组织举办全市农民艺术节和“赣州市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成果图片展”。
4、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2007年全市有35%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10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逐步实现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特色文化村”,全市6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5、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村这个关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自拍、自画,培养百名群众作者和农村文艺明星,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二)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1、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为农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特别是结合当前文化工作实际,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文艺创作,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继续组织人员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汇编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片目集,以供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共享并得以借鉴。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针对目前“文化垃圾”有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民群众的迹象,要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加强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籍下乡与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大团结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保护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1、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赣南是客家摇篮和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并不多。要切实做好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对古村落中濒临倒塌的文物古建筑实行抢救维修。积极制订古村落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抓紧对农村濒危古建筑、古民居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重点安排2-3项较大文物维修工程。
2、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
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性地加工整理赣南采茶戏曲艺术创作、声腔、曲牌等;努力培养艺术新人,尖子人才,并深入开展采茶戏曲理论研究。积极抢救、整理赣南民歌。编辑出版一期赣南民歌集,把原有的民间音乐盒带资料全部录制成光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论著,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2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村,再创一个先进文化县。
3、加强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及红军标语漫画等文化遗存。高度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抓紧实施对苏区标语、漫画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红军标语、漫画的保护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赣南苏区红军标语漫画选》。“十一五”期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0个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100处。
(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组织根雕、奇石、灯彩、笼灯、书画、剪纸、纸扎等具有我市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打响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更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五)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