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 5.2.2《商业银行的职能》教案1 沪教版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21:5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政治 5.2.2《商业银行的职能》教案1 沪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政治 5.2.2《商业银行的职能》教案1 沪教版》。

第一篇:高一政治 5.2.2《商业银行的职能》教案1 沪教版

(新教材教案)第五课 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第二节 银行及银行服务 第二框 商业银行的职能

第五课第二节

第二框 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商业银行的含义及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了解我国主要的结算工具及其主要用途;理解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金融制度,支持银行发挥其重大作用。二.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6组。每组配备有一台连接Interne的计算机。2.教师设计学习支架。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内容为人们在银行的营业大厅的不同窗口存款,用支票取款,办理汇票,办理借款,交水电费,兑换国库券,用整钱换零钱„„师:说起银行,同学们都不陌生,哪位同学能说说银行能为我们提供哪些服务?

学生发言(略)

师: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需要到银行去办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为我们解决两个问题。

【任务发布】

任务1——月薪族攒钱良策

储蓄无疑是家庭理财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工具,而存款的利息收入也被认为是

最为安全和稳定的投资收益。假设你是一个按月领取薪水的普通白领,请你根据银行现有的储蓄品种和利率,设定自己的储蓄计划,力求做到使利息尽可能的多,同时在遇急事取款又减少利息损失呢?

任务2——出门带钱不学“傻根”

看过《天下无贼》的同学一定还记得傻根因为不舍得花手续费汇款,因而怀揣“巨款”上火车,引发黑白两道“豪杰”各显身手的情节。现在某班有一笔给边远地区希望工程的捐助款,要给当地的有关部门,请你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将这笔捐助款安全快捷的送达。

教师分配任务,1、2、3组完成任务1;4、5、6组完成任务2。【策略研讨】

各小组对本组的任务进行研究,分析完成该项任务需要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哪些是已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未掌握的知识?从哪里可以获得这些知识?

【形成方案】

各小组利用网络查找本组所需的信息,完成任务。【交流讨论】

每组派两名同学介绍本组对任务的解决方案。

教师及时记下学生介绍过程的闪光点、可疑点、不足点等,为点评补充作准备。

台下同学自由提问,台上学生来解答。不能回答之问题,可向本组成员或者老师求助。

教师点评每组表现,评出最佳设计方案。

师:今天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两个任务,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都有一定的收获,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彼此交流一下。

【红白阵营大PK】

全班学生组成红白两队,各自推出一名代言人进行PK。其余同学组成后援团。规则如下:

两名代言人互相出题,考验对方,出题范围为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答题有困难时可以向各自后援团求助。以答对题多者为胜。

【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商业银行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各种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及其作用。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办理金融储蓄业务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本节课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若能顺利地解决所给的实际问题,就说明达到了学习水平,学生如果在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则会通过问同学、问老师或向计算机求助等方法排除困难,继续解决该问题。所以,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演绎生活真谛,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合作讨论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篇:高一政治全部教案 1

主页 政治教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

1.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2.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教学重点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商品经济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只有了

解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近而了解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才能懂得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进而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商品和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商品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全书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以后教材中

讲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上的。所以必须作为教学重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只有懂得这一道理,才能深刻

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价值规律的第二和第三个作用。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这部分内容也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的商品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交换,不懂得货币就不懂得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及作用。从理论上讲,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从实践上讲,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只有懂得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才能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

教学难点

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来的,而不是靠直观所能把握的,因此教学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所以成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同一劳动在同一时

间内创造的总量不变。而这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感受 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似乎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它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就越高,这对教学中理解这一问题会产生一定的难/度。

价值规律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制裁,靠直观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有一定难度。

课时安排

原则上一框题一课时,共八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经济?

2.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导入新课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识了?“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提关系”我们学习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有经济生活中的行为。而查达此目的,必须从分析最觉的经济现象──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有关商品、货币的一般知识及其支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和粗读第一课的节标题、框标题后回答以下问题:

1.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2.第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讲“商品是市场上最觉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习经济常识,也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划书第5页第1段)二是讲我们应通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其中的经济规律,“学习了本课,我们将了解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知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划分第5页第1段)

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本课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本课的知识框架。这里只是粗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初步了解,待全课讲完后,再总结归纳本课较详细的知识纲目。)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商品”中的第一个问题: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商 品(板书)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1)什么是商品(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

(提问)为什么农民从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厂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自来水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教师讲解)同样道理,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如空气、阳光等,也不是商品。下面,我们把商品、物品、劳动产品三者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提问)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同学甲答)李明同学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来的,所以不是商品。(同学乙答)从商店买来的礼品,因既中劳动产品,又是通过交换得到、再送给别人的所以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同学乙的观点是错误的。王力买来的礼品,在商店七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王力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王力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

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过渡到下个问题)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板书)

预习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第3自然段~第7页第3自然段后回答以下问题: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板书)

A.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B.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

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 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会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会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手工业者用分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得就是商品经济。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2)商品生产(板书)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划分第7页第1段)

3)商品经济(板书)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划分第7页第1段粗体字)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特补充下面内容,因第二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二课教材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理由未作说明。)

(提问)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与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能划等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经济的生产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又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因为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且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但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而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属于不贩中所有者,既包括生产资料归私人所菜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它们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有着各自的物质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买卖关系,在相互转让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交换;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提关系,也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交换产品的关系;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关系,但存在各个企业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的一面,因而不能搞无偿调拨,它们之间也需要等坐交换各自的产品。此外,我国还存在非公有制商品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社会分工,存在着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因而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设疑。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商品经济基础产生以来已有几行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7页第4自然段后回答这个问题。

3.商品经济的发展(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此问题比较简单,不必展开)(教学归纳)“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划分第7页第4段粗体字)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2.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什么?

4.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类型?

5.同学们自己阅读第7页第2段的辅助文字,说明“商人”的来历。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什么是商品?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为了进一步认识商品的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商品”这一商品经济细胞的基本属性。下面我们来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

讲授新课

2.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板书)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回各种商品呢?

(同学回答)买回各种商品,是因为商品有用的,能满足人们各自的需要。如买粮食能充饥,买衣服能遮体、御寒,学生买各种书籍、笔、本,是为满足学习上的需要。(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的正确,我们把商品的这种“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板书)

概念(板书):“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划分第8页第2段)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第8页中间部分的“想一想”:商品有使用价值,其他自然界的物品、劳动产品有没有使用价值?

(学生回答)其他自然界的物品如空气、阳光、水,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具有“有用性”。劳动产品,用于交换的部分即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否则没人要;没有交换的部分,能够满足生产者自己的某种需要,也有使用价值,如农民生产和粮食、蔬菜,除一部分用于交换外,留下提部分可满足自己食、用的需要,因而也有使用价值。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这说明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提其他物品也可以具有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见书第8页上)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确的,即: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板书)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商品有不同提使用价值,如粮食、蔬菜、鱼、肉,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煤、天然气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源?

(学生回答)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化学等性质决定的。粮食、蔬菜、鱼、肉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煤、天然气能燃烧,成为重要的能源,是由于煤、天然气含碳物质。

(教师归纳)可见,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于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物理、化学等性质)决定的,即: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板书)

(教师讲解)还应说明的是,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牛,让它耕地,是生产资料;宰杀供人食用,是生活资料。而且,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还会逐渐发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效用。例如,过去人们只把煤当作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煤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来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过渡到下一问题)以上我们知道了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使用价值。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互相交换呢?这涉及商品的另一具基本属性:价值。

2.商品的价值(板书)

(提问)同蝗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呢?如:1把斧子=15kg大米。

(学生议论。略)

(教师设疑)有人说是因为它们都有使用价值,1把斧子的使用价值与15kg大米的使用价值相等。这种看法对吗?

(教师分析)我们上小学学习算术应用题时就知道,只胆同名数才能相加减,说明只有同质的东西,量上才能相比较。从使用价值上看,大米是吃的,斧子是砍柴用的,它们的自然属性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质。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很难比较其大小,当饥饿时大米更重要,当砍柴时斧子才能秦效。因此使用坐能作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如从维持人类生存的角度上看,小麦的重要性远超过金刚石,然而等量情况下金刚石要比小麦贵亿万倍。

1把斧子能够同15kg大米相等,这说明这两者之中一定存在着一种能够加以比较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这里所说的劳动者再区别生产斧子和大米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生产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说“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概念(板书):“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划分

第9页第1段粗体字)

(教师归纳)可见,1把斧子能够与15kg大米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耗费了相等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教师设疑)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有没有价值?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都没有价值(板书)

空气、阳光,不是劳动产品,没胆耗费人类劳动,所以没有价值;农民自种又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虽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没有必要计算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所以也没有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可见: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这间的社会关系)。(板书)

(提问)凡是商品都有价值,但怎样表现一个商品价值的大小呢?例如1件衣服和1件毛料衣服,哪件衣服的价值大?

(同学回答)把这两件衣服拿到市场上看哪件衣服换回来的东西多,哪件衣服的价值就大。如1件衣服换20kg大米,1件毛料衣服换50kg大米,说明毛料衣服比布衣服价值大。

(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的正确。这说明,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1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换回来的15kg大米表现出来的,此时,15kg大米,大米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板书)

1把斧子换15kg大米,用图表示:

(注意:只能是等号右边的商品是等号左边的交换 价值)

同理:归纳出:

A.。交换价值定义:交换价值就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

B.例。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划分第9页第2段粗体字)(提问)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可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

素”。(划分第9页第4段粗体字)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板书)

作以下练习:辨别对错(通过此练习,既可巩固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又可进一步推出二者的关系)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3.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再展开课堂讨论)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正确)

(提问)为什么正确?

(学生回答)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人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错)

(提问)为什么错?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A.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

B.等。

C.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因而没有

D.价值。

E.只有那些有使用价值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而有价值。

所以,原命题应改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错)

(教师提问)为什么错?

(学生回答)A、有些物品,虽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B、有些劳动产品,虽没有使用于交换,不是商品,但具有使用价值,可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但因保管差,成为废品而没人要,不能成为商品,则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所以,原命题应改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正确)

(提问)为什么正确?

(学生回答)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否则没人要,卖不出

(教师归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划分第9页第4段)

1.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2.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划分第9页第4段)3.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划分第9页第4段)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划分第9页第4段)

(以下内容,学生基础好的学校或班级可以讲授)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个观点,应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上我们分析说明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的统一,二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分割地统一在商品这个统一体中。其对立的方面应作如下理解:

作为生产者或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有的是使用价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获得利润,但他要得到的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提是使用价值,但他必须付出价值。用图表示就是: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们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这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说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呢?

第三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3)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在质上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在量上又是如何来衡量它的大小呢?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板书)

(此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关系到对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及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板书)

(让学生阅读第10页第1自然段后,点题)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项链,一串500法郎,一串3.6万法郎,价格相差71倍,说明商品的价值在量上是有差别的。

1)什么是商品的价值(板书)

(教师讲解)量即大小、多少。“商品的价值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划分第10页经2段粗体字)那么,一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价值量的决定(板书)

(教师讲解)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大小来决定。那么,用什么作为衡量凝结百商品中的劳动量的大小的尺度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上时、分、秒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教师设疑)社会上生产同一商品的厂家或生产者有许多,他们的生产工具有好有坏,技术水平有高有低,也胆勤有懒,因而生产同一商品不同的厂家或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我们把生产同量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请问:商品的价值量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如果每个生产者或厂家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那么同一商品就会有不同的价值量。那就意味着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也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那么社会性就会出现奖懒罚勤、奖慢罚快的奇怪现象了吗?哪还会有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呢?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现实生产中告诉我们,商品是量个天生的平等派,同一商品,它不管个别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如电视上颂城市每天统一的菜价)

(注意:改革开放以来,同一商品,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价值 同,问题比较复杂,有原料、成本、质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营销策略等因素,这里暂不涉及。)

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划分第10页第3段)什么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呢,请同学们阅读并划书第10页第3段粗体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请同学们看书第11页第1段。看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有几层含义?

(阅读、思考后,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含义有二:一是物的因素;二是人的因素。

A.物的因素:“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提是当时某个生产部门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

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提问)除书上的例子外,谁能再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在现代采煤业中,绝大多数煤炭都是用机械采煤机采掘出来的,虽然还有和数小煤窑用手工工具采掘,但采煤业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机械采煤机。

(教师讲解)回答正确。

B.人的因素:“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代,生产经验有多有少,体力有强有弱,劳动态度有勤有懒,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既不能取快者,也不能取慢者,而是取大多数生产者或企业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例如,如果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样一匹布,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是10小时,此时,这匹布的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就是10小时,一匹布的价值量就是由这10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教师设疑)我们知道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对商品生产者提利益有什么影响呢?

C.商品价值的决定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的影响(板书)

练习题:1个瓷碗的价值量是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

快的8小时,慢的用12小时,问:一匹布换瓷碗,各能得多少?

(学生甲答)织布快的换得多,慢的换得少。

(学生乙答)生产一匹布用12小时的能换6个小瓷确定,用8小时的能换4个小瓷碗。

(学生丙答)他们都换5个小瓷碗。

(教师归纳)学生丙答案是正确的,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无论快的、慢的,都是个别劳动时间,而个别劳动时间是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所以,一匹布都必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小时决定的价值量,去与瓷碗2小时的价值量相比较、相交换,用图表示:

可见,无论快的、慢的,他们都换得5个小瓷碗。

上述事例说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必将吃亏。”(划分第11页第1段)用图表示: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多,竞争中获胜;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少,竞争中破产。

(教师设疑)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它随什么变化而变化?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研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板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同一时间、同一劳动的价值总量之分;劳动生产率又有个别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1)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板书)

看书第11页第2段:“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划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划分)如,原来1小时生产5区布,改进技术设备后,1小时生产10匹布,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可见,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划分)例如,原来织一匹布用1/5小时(12分钟),改进技术设备后,织一匹布用1/10小时(6分钟)。可见,单位产品所耗费提劳动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各处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中应用的程度、组织和生产管理状况、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我们已经知道: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多,竞争中获胜;个别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本甚至破产。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划分第11页第2段倒数第1行)

这里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企业或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作以下练习: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1.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为,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为,价值总量增加

2.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数量越多,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怕创造的价值总量(注:做此题可帮助学生理解第12页上端“的想一想”)()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测定

(教师归纳)第1题的答案是D。理由是:首先要指出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一定时间内劳动创

造的价值总量的含义是不同的。一定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应是若干单位商品价值量之和。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变的。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进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的增加,因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例如,1小时织5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假定1匹布价值的货币 表现为100元,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为500元(100×5=500).假定某企业率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倍,则1小时织10匹布,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仍是1匹布1/5小时,价值100元,则该企业1小时织1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为:100×10=1000元。

可见,一个商品生产者或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他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获利就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这,获利就秒,甚至亏本。(注意:这里把问题讲透,可为后面讲价值规律作用的二、三点的丁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板书)

即: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不变,而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的价值总量增大──竞争中获利多。(为了巩固以上结论,可让学生看书第11页第3自然段并划分)

第2题的答案是C。理由是: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同一劳动,只要是在同一时间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一定的,即价值总量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阒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和产品数量越多,而由于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由耗费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会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截止小。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例如,1小时织5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假定1匹布的货币表现为100元,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就是500元(100×5=500);改进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后,1小时织10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10小时,1匹布的货币表现为50元(500÷10=50),1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仍是500元(50×10=500)

可见,书第12页上端“想一想”的答案应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板书)

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而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的价值总量不变。(板书)(社会劳动生产率:某一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看书第12页第1段并划分)

(提问)书第12页下端的“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越低,东西就越便宜。计算机以及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刚上市时价格高得惊人,而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而教材中第12页第2段所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宴请上方宾客,别介都用银碗,唯独他用铝碗,现在,铝盆、铝碗、铝勺成了百姓家的日用品,也是佐证。

(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已经知道,商品生产者或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获利多,因此,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生产就生率先提高基个别劳动生产率。在先行者的带动下,同一部门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从而使这种商品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个别生产者的额外收益也就消失了。这样,商品生产者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降低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努力。可见,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是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这句话,教材中不出现,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点破,为以后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打下基础,且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1页第2、3段和第12页第1段内容。)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必将吃亏。因此,个别商品生产者总要率先提高其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科技越进步,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低,东西就越便宜。本框题内容,是第一课的重点和难点,与后边讲提规律的内容及作用的关系密切,因此一定要复习巩固好。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它由什么决定?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举例说明商品价值量提决定对商品生产者利益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第11页“算一算”,答案是32无。

第四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5)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东西越便宜。也就是说,商品价值量的高低,在现实商品交换的实践中是用货币来表现的。生活在商品经济中的人们,一涉及商品,就离不开货币、货币有哪些职能、能不能随便印发纸币等等问题,就是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 货 币(板书)

讲授新课

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板书)

(注:此问题比较容易,故可采用阅读讨论法进行讲授。)(教师)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货币和商品是同是产生的吗?二者谁在先、谁在后?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经13页第1段~第15页第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2.什么叫一般等价物?

3.金银为何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4.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我们先来讨论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注:学生中基础好的能概括出上个阶段,基础差的还有一定的困难,讨论后,由老师归纳,并对关节点进行点拔。)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板书并划分第13页第2段)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1)偶然的物物交换(板书)

(提问)最初的商品交换为什么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结合复习商品经济的产生)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发生在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偶然的多余产品的物物交换。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应补充说明的是,当时的商品交换在双方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极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计较交换的比例,如有的时用2只羊换1把石斧,有时用2只羊换2把石斧。假如2只羊换1把石斧,用公式化表示即为:

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是通过石斧表现出来的,石斧是表现羊的价值的手段,人们把石斧看作价值的代表。或者说与价值等同,我们称之为等价物。

2)扩大的物物交换(板书)

(提问)1)什么是扩大的物物交换?

2.1.扩大的物物交换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1)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种商品可与多种商品相交换。

(教师补充)其公式是

2.物物交换的明显缺点是:物物交换要求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例如,书中第14页第1段所述,相用羊换石斧的人,几经周折,才告成功。

(教师)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在长期无数次交换的实践中找到了办法。

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板书)

(提问)1)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2.1.出现一般等价物后对商品交换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划分第14页第2段粗体字)

(教师)例如:

(学生回答2)有了一般等价物后,方便了商品交换,人们只要经过两次交换,就可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见书第14页第2段)可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板书)

(提问)1)历史上哪些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2.1.为什么历史发展的结果会使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学生回答1)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地区划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在历史上,牲畜、布帛、贝壳、粮食、食盐、金属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宝、贝。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部首,如货、赔、赚、贩、购等。

(学生回答2)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是金银自身自然属性决定的,即金银有许多适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

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

3.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

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如图:

(教师小结)从上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发展的障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货币的出现也带来新的矛盾。(注:为后面讲商品流通、通货膨胀埋下优笔,这里暂不展开。)2.什么是货币、货币本质(板书)

(提问)谁能从货币的产生过程中归纳出货币的定义?

1.货币的定义(板书)

(学生回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划分第15页第1自然段末)

作以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金银天然是货币

2.货币天然是金银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金银天然是货币 ”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2.我们的能把金银货币完全等同起来。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

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将来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不存在了,黄金也不再当作货币。列宁曾风趣地说:“那时也许我们用黄金修建公共厕所哩!”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3.“货币天然是金银”是正确的。它正好说明货币的产生过程,金银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当一般

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货币就产生了。

通过这两道练习题,我们可以从中悟出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板书)

(提问)货币与一般商品共同点与区别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共同点是:货币也是高品。金银能够充当货币,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商品,既是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专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种货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的本质。所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复习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3.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4.书第15页的“议一议”。(应答应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

5.同学们可把自己集邮中有关我国古币的部分,拿到班里,交流展览。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货币?

2.货币是一般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明确了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以后,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货币的职能。

讲授新课

2.货币的职能(板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6页第2自然段后回答: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2)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哪个是基本职能?

(同学回答)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指导划分第16页第2段)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并指导划分第16页第2段粗体字)

(教师)回答正确。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其中从产生时起就具备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一下货币的五种职能。

第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板书)

(提问)一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能由自身来表现吗?在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价值的大小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回答)一种商品,它自身是不能表现自己价值大小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例如,在货币产生以前,2只羊换1把斧子,2只羊的价值是通过1把斧子表现的,1把斧子是2只羊的交换价值。用力图表示:

(教师设疑)在货币的产生以前的物物交换阶段,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用什么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可用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用等式表示:

(教师)同学们回答正确。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货币的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

1.定义(板书)

“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划分第16页第3段粗体字)

2.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板书)(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正如尺子可以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指导学生看书第16页第3段定义后边的内容)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纸币虽然不具有价值,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但是通过纸币的媒介,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互相比较其大汴,在这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到了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例如,1件衣服50元、1件毛料衣服500元,说明1件毛料衣服比1件衣服和价值大。(因现产生活中人们都用纸币购买商品,故这里应给以说明,但又因为还没有讲“纸币”的知识,所以只讲到此程度即可。)

(注:第16页第4段关于货币单位的内容,指定一名学生当堂朗读,让学生了解,让学生了解:1)为什么要在货币单位;2)最初的货币单位是什么;3)现在的货币单位、本位币、辅币等,知道即可,不必深讲。)

3.价格(板书)

1.价格定义(板书)

(教师)每当我们走进商店,都会发现每一种商品(或每一类商品)旁边(或贴在商品上)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划分第17页第2段粗体字)

货币的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如1kg猪肉值16元、1kg鸡蛋值6元等。

(提问)既然价格是以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2.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板书)

(学生回答)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回答正确。例如:

价值 价格 大 1kg牛肉 20元 大

1kg 猪肉 16元

1kg 鲤鱼 12元

1kg 鸡蛋 6元

小 1kg 白菜 2元 小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身价值大小成正比。”(划分第17页第2段)

(提问)看书第17页的“议一议”,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一咱商品的价值个另地、偶然地表现在别种商品上,如:

扩大的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如: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上,如:

货币价值形式(价格):货币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

(教师设疑)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在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在它所值的货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在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板书划书第17页第3段)

下面看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

1.流能手段(板书)

1.什么是商品流通(板书)(教师)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这种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用不着什么媒介。

(提问)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怎么办?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教师)回答正确。“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W)。(指导划书第17页第4段)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手段。

(提问)商品流能与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容易混,谁能认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图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于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不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板书)

(提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以在物换物提直接交换中(商品──商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商品)买和卖成为两上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但同时,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已包含着发生现实性,还必须有中外一系列关系起作用,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存在。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如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不协调致使一些商品滞销、积压等问题。

(提问)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行吗?(学生回答)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话拿走其商品、侵害其利益的事发生。

(教师)回答正确,这是我们理解流通手段要明确的第三点: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板书并划书第17页第5段)

(阅读、归纳货币形态的发展过程,为理解纸币打下基础。)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形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第17页下段~第18页第1段,并归纳出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同学阅读后归纳)足值的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块──国家制造的铸币货币。

第18页“想一想”的答案是黄金、白银和铸币(贯)

以上我们学习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两种基本职能应该牢牢掌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其它三种职能。(注:以下三种职能不必展开讲,把教材的观点提炼出来即可)

2.贮藏手段(板书)

1.什么是贮藏手段(板书)

(教师)由于货币是由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需求,所以,人们常把货币发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指导划书第18页第2段)

(提问)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用纸币行吗?

(学生议论。略)

(教师归纳)

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板

书并指导划书第18页第2段)

(注:第18页第3自然段关于黄金饰品与黄金的不同,以及我国法律禁止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支付手段(板书)1.什么是支付手段(板书)(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第4段)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划分第18页第4段)

(2)支付手段的产生条件(板书)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划分第18页第4段)

(教师讲解)货币出现以后,人们购买东西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偿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税款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使商品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互相抵销,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以赊账买卖的方式发生了任务关系,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欠丁的钱,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因故未能按期偿还债务,那就会影响其他一系列人支付欠款,而由此引起的连锁瓜,会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因缺少货币而无法继续生产。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就是这么产生的。只有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按期清偿债务,才能从“三角债”的连环锁中解脱出来。

5.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越出国界,货币的作用也扩展到世界市场。(注:因此较简单,故采用连读边议法。)

1.什么是世界货币(板书)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划书第19页第2段)

2.世界货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板书)(看书第19页第2段)

1.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2.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

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第3段,注意世界货币的特殊要求:

1.一般说来,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但是,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马克、英镑、法郎、日元等。

2.在国际贸易的购买和销售的金额,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只有不能抵销的那一部分差额,才需用金、银来支付(划分第19页第3段)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想一想”所提问题: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货币的五种职能都说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正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的货币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它才可以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过功能;能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也因为货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有了它就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才能把当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将来需要进入流通时,仍可以换得其它一切商品;并能在赊账买卖中成为支付债务的手段;在世界市场具有充当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具备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五种职能就因为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复习题 1.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是基本职能?

2.什么是价值尺度?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

3.什么是价格?价值与价格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商品流通?什么是流通手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5.最初的货币形态是什么?后来有哪些发展?

第六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的复习题(1)~(5)。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能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其具体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最初是直接用金银条块;为了避免每次交换都要称重量、查成色造成的不便,出现了富商在金银埠上打下印记,作为保证金银的重量、成色的信誉;后来为了突破地区的限制,有利于商品流通,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铸币。那么货币又是怎样由铸币演变的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纸币的呢?纸币的含义、职能的优点是什么?纸币能随便发行吗?纸币发行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呢?纸币的含义、职能和优点是什么?纸币能随便发行吗?纸币发行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呢?这些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1.纸币的产生、含义、职能、优点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板书)

(注:此问题比较简单,不必展开,计清教材内容即可;也可由学生自己看书,明确要点。)

1.纸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讲解)通过复习旧课,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金银条块──富商的打上印让的金银条块──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货币的纸币。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

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 → 铸币 → 纸币

2.纸币的含义(板书)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货币符号”。(划分第19号第4段)

(教师讲解)请注意:1)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家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人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为伪造假币的行驶不加制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家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中人民银行法》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的罚金。”

2.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例如,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就不能使用了。1998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硬分币除外)在市场上流通。”“该套人民币持有者可限期到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兑换。兑换时间为1998年6月1日~12月31日。” 3.纸币的职能(板书)

纸币不具有货币的五种职能。“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划分第19页第4段)由于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的尺度,在现实生活中,纸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起半接价值尺度的作用。

(提问)阅读第19页下段~第20页第1段后,想一想:银圆和:“壹万圆“人民币为什么现在不能使用?(学生回答)银圆和“壹万圆“人民币曾经是我国采用过的铸币和纸币,但已经过时。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壹万圆“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由于面额大计算不方便,已于1955年3月1日由国家宣布限期兑换新人民币,以新人民币1元等于旧人民币壹万圆,过期作废,所以它已经不是现阶段我国的纸币,不能再使用,而只能当作纪念品;银圆,也是早由国家宣布禁止通行的货币,但由于银圆属于金属货币,还可以到银行去兑换人民币。

4.纸币的优点(板书)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它与铸币的相比有四大优点。(见书第20页第2自然段)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有一个过程;1)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年间的“交子”,元、明、清时期发行过“宝钞”;2)1816~1914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都使用了纸币,那时的纸币,既可在市场上流通,又可兑换足值的铸币或金银条块;3)1929~1933年间这个时期后,西方主要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宣布发行不能兑换金属货币的纸币。

5.主要国家的纸币(板书)

(由学生阅读第21页第2自然段,弄清楚:1)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后,人们通常就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广义的货币还包括金属货币;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发委权在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并对各金融机构实行现金管理;3)人民币的主币是圆(元),辅币是解、分,以“¥”为符号;4)当今世界的主要货币是美国的美元、英国的英镑、法国的法郎、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俄罗斯的卢布等。)

人民币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要爱护人民币并为伪造假币的行为作斗争。(关于这部分内容,让一名学生当堂朗读书第21页第4、5自然段即可)

(引导过渡)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涉及货币在市场中的运行规律。

2.流能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板书)(这个问题学生比较陌生,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要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受规律支配的。

1.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板书)

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亿元,又假定每1元的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市场上必须有1000亿元的货币量,如果只有600亿元货币,就会有400亿的商品不能成交。这1000亿元就是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这说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待售的各种商品数量与各自的价格水平之乘积的总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可见,决定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1)待售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1.待售的商品数量(板书)

2.待售的商品数量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低,因而所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品种少、数量少,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也少。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因此,货币的发行量每年都相应增加是正常的。

3.商品价格水平(板书)

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越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国由于多数人的生活主要是解决温饱,因此所需的饮食、服装、家具、日用品的档次低、价格低。进入80~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讲营养、穿讲漂亮,冰箱、彩电、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价格水平大大高于50~60年代,因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必然会大量增加。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不定期面值的纸币,在市场上只流通一次就会回笼到银行而退出流通吗?

(学生回答)不会。一张一定面值的纸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会流通多次。

(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多,表示流通速度快;反之,流通的次数少,说明流通的速度慢。假定每1元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4次,那么,要使1000亿元商品成交并需要1000亿元货币,只要250亿元货币就够了。所以,决定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

3.货币流通的速度(板书)

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它们之间成批比例关系。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公式:

2.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公式(板书)

商品流能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引导过渡)以上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客观要求。那么,有权发行纸币的国家应该怎样发行货币呢?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看到的能货膨胀是怎么一回事呢?

3.通货膨胀(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发行少了,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发行多了,又会降低一定面值纸币的购买力,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含义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划书第22页第4段)例如;

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100亿元 100亿元

1元 1元

如瘦猪肉1斤 10元 10元

纸币发行量 >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200亿元 100亿元 1元 0.5元

如瘦猪肉1斤 20元 10元

以上例子说明,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前提下,纸币的发行量应为100亿元,实际上也发行了100亿元时,1元纸币的购买力是名实相符的(1斤瘦猪肉10元)但若实际上发行了200亿元时,1元纸币购买力只相当于0.5元,原来10元1斤的瘦猪肉便上涨为20元1斤了。

(提问)通货膨胀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见第22页“议一议”)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直纸币贬值,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养活了。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状况,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解放前,统治阶级利用通货膨胀作为剥削人民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通过多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要比采用增加税收一类的其它方法方便得多,又更具隐蔽性。再如,资本家用通货膨胀后的纸币支付工人工资,表面上看并没有降低工人工资,实际上已不及原来货币的购买力,实质上降低了工人的工资,这样做,既隐蔽、又方便,只需中央银行多发票子即可。

(提问)是不是只要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不能产只要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而使物价上涨,不叫通货膨胀。又如,政策性调价。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次上调了粮、棉、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价格;为了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战略重点的建设,上调了部分原材料(钢铁、水泥、木材等)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的客、货运费,这种结构性调价,也不叫通货膨胀。只有因多发票子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才叫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由于投资膨胀、消费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国家财力难以承受,多发了钞票,以致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背信弃义社会统治阶级以通货膨胀为手段剥削人民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过渡)这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货币方面的基本知识。货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使得从古至今都有一个如何对待货币的问题。我们青年人应该正确对待货币。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注: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或专题辩论的形式进行。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让学生把握以下观点)

1.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

性。

2.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的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1)在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对货币获取方式的不同及占有的多寡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剥削的关系;2)在以公有制为基础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货是正当的、合理的。

3.对待金钱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个世界观、人生观问题。“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等

是腐朽的剥削阶级人生观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某些走上贪污、腐化、行赌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道路的人是受剥削阶级拜金主义思想腐蚀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贪污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

正当经济利益。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

正确对待货币,还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从国情出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 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以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流能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过学习,还应正确对待货币,抵制“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复习题

1.什么是纸币?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由哪个机关掌管?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怎样的?

3.什么是通货膨胀?应怎样正确认识通货膨胀?

第七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节课复习题(1)~(3)题。

导入新课

通过商品、货币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及其属决策,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纸币等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又怎样认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呢?例如,新上市的西瓜要卖几元钱一斤,而大量上市后则几角钱一斤;冬春大棚里种的菜价格昂贵,夏秋大田里种的菜就便宜得多;每到春节前夕,果蔬鲜品价格要比平时高2~3成,甚至一两倍;为什么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下子冒出的那么多冰箱、彩电厂家,现在有的已销声匿迹,90年代以来纷纷上马的空调、V C D厂家也会重蹈覆辙吗?如此等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不以人的主观决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价值规律

(注:本节是本课、乃至全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讲清、讲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板书)(注:根据已有知识得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不算难,难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等价交换原则的剖析上。)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板书)

(以旧带新,推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提问)古今中外,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要想买卖双方都满意而归,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回答)买卖公平。

(教师)讲得对。所谓买卖公平,就是商品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否则,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商品交换或者不可能进行,或者不可能持久。那么,怎样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商品是等价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只要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商品生产者之间提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交换遂成互利的事。用图表示就是;

所以,千百年来,隐藏在商品经济背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指导划书第25页第2段)

(提问)正确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应把握它的几层含义?(旨在加深对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的比例,要以双方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指导划书第25页第3自然段:“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商品交换的比例要以双方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提问)请回答第25页“想一想”所提问题:“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是否是等价交换?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货币出现以前,在最初的偶然物物交换阶段,因其“偶然”双方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需要,而把自己多余的产品与对方交换,此时不大在乎是否等价。后来的物物交换,则是等价交换。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只有它们都按照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交换才是公平合理而互利的,否则,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商品交换就无法长期进行下去。例如,2只羊=1把斧子,说明生产2只羊与1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二者提交换是等价交换。

(教师高疑)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原则又是怎样贯彻的呢?亦即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呢?(旨在引导过渡到下一问题)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

(教师设疑)在物物交换阶段,买卖双方只要相互认呆对方的商品与自己的商品价值量相等,就可以成交,满意而归(当然这种可是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形成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和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教师讲解)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商品──货币──商品。在商品流通中,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方,都是商品与货币直接交换。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因而只要买卖双方的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它们之间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所以,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只要价格合理(价格与价值相符),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相等

1.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价值 = 价格)(板书)(教师引导过渡)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原则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如,春节前夕,市场上出售的蔬菜、水果、鱼、肉、蛋等商品的价格一下子会比平时高二三成,甚至倍增;春节过后,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有所回落。夏秋,是果蔬的旺季,此时的蔬菜水果的价格便宜,甚至论堆抛售。服装市场上,也常常看到服节性削价、甩卖。同是一件羽绒服,入冬时售价会比初冬时高得多。这种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

1.是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并指导划书第25页倒数第2段粗体字)

2.为什么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

(提问)从上述所举实例中,你能说出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于价值。如春节前,人们对蔬菜、水果、鱼、肉等商品的需求量大,所以价格高于价值;春节后,需求量减少,价格就回落花流水。对于时令服装,入冬时,买的人多,价格高于价值;初春买的人少,供过于坟,卖主怕卖产品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于是降价、甩卖,使价格低于价值。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正确。价格的涨落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的结果

A.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板书)

(教师)供,就是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求,就是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数量。当市场上某种墒少了,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即供不应求时,买者竞相购买,自然会导致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于是,物价上涨;但市场上某种商品多了,供给超过了需求,即供过于求时,卖者竞相出卖,自然会出现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于是,物价下跌。“可见,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划书第26页第1段)(教师设疑)市场上价格的这种上涨或下跌会是无止境的吗?(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格的这种上涨或下跌始终是以价值轴心发生的,从长远和平均的角度看,价值与价格还是相符的,从而说明价格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里是突破价值规律表现形式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也为后边讲价值规律作用打下基础。)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价格和供求之是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是不会无限制地不涨或下跌的。原因是:

B.价格的涨落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接近于价格接近于价值(板书)

商品价值的上涨或下跌,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当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商品生产者的获利就减少,有些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会因亏损而破产;有能力的生产者(资金雄厚)则会减少生产或根据市场转产,什么商品有利可图就生产什么商品,这样,这种本来供过于求的商品就会因一些商品生产者破产、减产、转产而变得供不应求。由于供不应求,会引起价格上涨,商品生产者获利增加,别的商品生产者看到这种商品有利可图,就会必行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生产扩大,这样,就使本来供不应求的商品因生产扩大又变得供过求。用图表示就是;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曲线:

例如,某一时期,假定社会对钢笔的需求量是50000支,在正常情况下,钢笔的价格是每支20元。如果市场上生产的钢笔超过了消费的需求(假定70000支)钢笔的价格下跌到每支15元。生产者会因无利可图破产、减产、或转产。由于一部分生产钢笔的厂家破产、一部分减产、一部分转产别的有利可图的商品,会使供过于求的钢笔市场变得供不应求(假定30000支)此时,钢笔价格就会因供不应求而上涨,假定涨到25元。这样,生产者处于有厚利可图的地位,别的生产者看到有利可图就会改行去生产钢笔。

正因为价格和供求这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所以,价格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价格不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能无限制地下跌,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提问)为什么在价格波动的曲线当中有一条直线作为轴心贯穿其中?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价格波动的曲线当中,有一条直接作为轴心贯穿其中,是因为商品的价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终究是由价值决定的,供求关系对价格保能起影响作用(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涨或下跌。)这种价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正是价格只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能距离价值太远的客观强制力量。例如,在相同条件下,一只玩具船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艘轮船的价钱高;一袋富强粉的价格再低也不会比一袋麸子便宜。可见;

C.“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客观强制

力量”(板书)

(教师设疑)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符矛盾吗?

(学生议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对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应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虽然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因为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是可以互相相抵销的。例如,一支钢笔的价值是20元。第一交交易它卖25元/支,第二次卖23元/支,第三次15元/支,第四次17元/支,第五次20元/支,平均起来还是20元[(25+23+17+15+20)/5=20元 ]。这支钢笔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所以,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拊是在运动中实现的,即:

D.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格相符。(板书)

(综合分析)“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的贯彻着。所以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划书第26页第3段)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支配着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价值规律所要求价格与价值相我们的,是在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应从动态中去理解和把握价值规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的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见书第26页)

复习题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样说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地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第27页“想一想”所问:“有人认为,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冬天购买空调夏天买可赚大钱,你认为如何”?

(此问题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三点)

1.这样做的人是利用价值规律为自己服务,使自己从中赚到更多的钱。

2.夏天买皮衣,是因为夏天人们对皮衣的需求少,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这时买进便宜。冬天

卖出,是因为冬天人们对皮衣的需求多,供不应求,这时卖出贵。便宜买进,贵时卖出,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同样道理,冬天买进空调,夏天卖出空调可以赚大钱。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应受到的启示是: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认识价值规律就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如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

求时可适当提价,以缓和供求矛盾;供过于求时,可适当降价,刺激人们的购买欲,以处理积压物资。为了实惠,买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可利用季节性削价之际去购买。懂得了价值规律,也能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例如,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和生产农副产品的积极性,政府多次提高了粮食、杂粮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为了发展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也曾多次提高汽车、火车、飞机的运费和票价及煤、电的价格。

第八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2)题。

导入新课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我们既不能创造它,也是能消灭它,而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讲授新课

2.价值规律的作用(板书)

(注:此问题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仍可采用课堂讨论法,因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源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有了上节课的对价值规律内容的透彻讲解,加上讲第一节第三框“商品的价值量”时,已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懂得了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总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就绪的关系,这些都为讲解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此时,再讲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比较顺利,有如水到渠成。关键是教师要抓住重点问题巧设疑,引导学生以旧带新,推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及其内在根据。)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它就像一条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三个: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板书)

第三篇:高一政治 8.3.1《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教案1 沪教版

第三节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框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课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反面),课堂通过复习提问,促进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正反面资料的对比,使学生懂得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十分正确的,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的观念。

二、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清朝(主要是康乾时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师:大家都听说过“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up)。这里的“开放”指的是对外开放。那么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呢?我们先听听小平同志是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

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请学生谈谈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我们要吸取教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我国已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什么?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请同学们回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及特征。学生回答:(略)

师: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环境下,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种密切的世界联系,再回到闭关自守的状态下搞自己的建设。所以实行对外对外开放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复习提问:我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学生回答: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师: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同时也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一个目标。

(展示课件)

师: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客观上要求打开国门,使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联成一体,以此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世界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大市场,它使各参与国在经济上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大大加速了各自的发展。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世界,只有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实行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复习提问: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生:劳动者的劳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师:对。那么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哪些基本要素是有所欠缺的?你认为应怎样解决?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讨论并回答)

师: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困难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所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本课的课堂学习是在复习前面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提问,可全班一起回答,或个别学生回答,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教学设计说明

课前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闭关锁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作为反面素材,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认同感。

“经济全球化”在第一节已经详细展开,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作简略处理,通过复习的方式融入本课知识。

本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自觉树立“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的观念。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在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中感悟。

第四篇: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教案:财政和财政支出2沪教版

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教案:财政和财政支

出2沪教版

www.xiexiebang.com(新教材教案)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第一节?财政及其重要作用??第一框??财政和财政收支第一节财政及其重要作用第一框财政和财政支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财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涵义,理解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辩证统一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网上检索,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图片、材料分析等理解本课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晓处理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作关于“我国XX年将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专题讲解;同时,了解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洋山深水港、上海隧桥工程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等国家的投资情况。通过这些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国家财力的支持。

2、教师收集主题资料,做好多媒体。(后附)

三、教学过程【新闻播报】【内容导学】(略)师生点评(略)【学生活动】结合导学同学的新闻播报,请讨论探究,“现实生活中需要国家财政吗?为什么?”

3、教师引导(略)【导入新课】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大部分产品和劳务,如食物、衣物、住房、家具等等。这一部分产品是被个人和家庭分别消费的,但是人们仅依靠这些产品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另一类产品和劳务,如国家的安全防务,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社会管理、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一些大型的电站、水库、公路、桥梁等,这一部分产品和劳务就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持。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什么是国家预算、决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财政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财政的本质: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板书】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财政收入形式图片展示(右图)【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明确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教材拓展】税收(主要)【学生活动】学生做教材“操作平台”——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数额国有资产收入(如上海宝钢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润等,国有股份制企业每年上缴的股息和红利)债务收入(国内、国外发行的债券以及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借贷)各种收入(行政罚款、没收等)【板书】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财政支出分类(图片展示,学生判断)经济建设【学生活动】“知识竞赛”(见“学生训练”)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行政管理国防债务简单带过,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即可,为后面具体讲到财政的作用做铺垫。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分配,是通过国家的预算实现的。【板书】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国家预算直接反映了财政分配的收支内容、数量、各项收支的结构和比例,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预算的特点:综合性、法律性、计划性。【板书】国家决算:对上一财政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的总结。国家决算反映了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计划。【学生活动】材料:XX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作国家决算和本的预算报告,并接受代表们的审议。明确国家预算定义中“经法定程序批准”指什么?【思考】两个关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

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2、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小组讨论,共同探究】1)财政收支的最理想状态是什么?2)右图反映我国财政收支状况是怎样的?3)如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什么?弥补的办法是什么?4)如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意味着什么?其结果会怎样?【教师归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是: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学生活动】做教材“操作平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是: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财政收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注意培养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出谋划策】目前省地县乡,包括村级,债务相当沉重。根据XX年的数据估计,省地县乡村五级政府和组织债务将近3.2万亿,这还是保守估计;其中地县乡村占了2.4万亿,并且债务越来越重。请运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来加以分析。你认为怎么做才能缓解县乡财政压力?请提出合理建议。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1、学生训练: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知识竞赛本节课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题——知识小竞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但要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方法,也要运用和体现从时事、教材和实践中学习的方法。竞赛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A、关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洋山深水港、上海隧桥工程等国家的投资是多少?B、黄浦江上南浦、杨浦、卢浦大桥的投资,苏州河治理的投资,轨道交通1号、2号、3号、4号、5号以及上海市其它大规模投资项目的额度是多少?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到知识竞赛的答案。以班级四个同学为一组,共同进行。各小组可以通过讨论确定你们小组的竞赛主题和内容。分组讨论进行。每组将竞赛试题和答案上交。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

2、学习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将自己的成果通过书面、多媒体、口头等形式进行阐述与说明,教师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侧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要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的评价。生生互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既可以是合作学习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内容设计、开展活动的具体有效形式,活动与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学生的互评要更侧重于学生自身的设计与课堂演示效果的评价。

五、教学设计说明??内容分析:1、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财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涵义,理解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我国财政基本情况,使学生理解处理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重要意义。2、本课的学习内容理论性不强,面对首次接触该方面知识的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分析:1、学生有的在本课的内容学习上有优势,有的在合作学习上有优势,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学习,学生们都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的学习态度来对待。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中有一定的成绩和收获,教师均予以鼓励与肯定。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本课内容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对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在平时常规性学习内容,诸如“时政点评”、“内容导学”等小板块中,没有及时地进行总结与提炼。本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对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等的方法进行思考。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5.2.2 防止侵害教案 粤教版

《防止侵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并知道如何远离这些侵害。

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各样不安全因素,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克服依赖和过于独立的心态,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

二、教学重难点

增强防止侵害的意识,正确面对侵害

三、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情侣两万元卖掉亲生女儿 转身花两千买只宠物猫》

【师】这对情侣的行为让人愤慨。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有时会受到某些道德败坏者和不法分子的伤害。我们将这种来自他人的伤害,称为侵害。青少年面临的侵害有哪些?如何面对这些侵害? 【新课教学】

二、防止侵害

材料:经调查,未成年人遭受各类侵害的情况比较严重。在3万多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约有5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遭受过不同类型的侵害,其中30%的侵害来自同龄人。约有8%的青少年承认自己遭受过性侵害,而且侵害者有80%是熟人。

1、青少年面临的侵害

【师】除了刚才提到的不法侵害外,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还可能会遭到哪些侵害? 【生】

(1)对青少年施以暴力,进行体罚、殴打、关押、虐待等

材料:沈阳幼儿园老师暴打聋哑儿,拎起孩子摔在地上,然后连续脚踢,高声辱骂„„旁边的几个孩子呆呆地看着,被打的孩子拖着长音哭泣并在地上翻滚。

材料:近日,网上曝出一组将小女孩像狗一样拴走廊的图片引发网友愤怒。据邻居透露,孩子常年被栓,爬在地上衣服很脏乱,且身上疑似有伤痕。女孩父亲说:“因我晚上要干活,下午要睡觉。可是孩子太调皮,怕出危险。只好拴在外面。”

材料:过分的玩笑,孤立的羞辱,别出心裁的“惩罚”,被嘲笑的十岁孩子。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暴力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刷屏,宇宙中心的学校如此,那其他遥远星球的学校自然也未可幸免。校园原本是一片乐土,然而随着校园暴力的频发,生活在乐土中的学生屡屡受到伤害,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暴力事件。(2)哄骗和利诱青少年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材料:21岁的无业人员张峻诚,终日游手好闲,通过教唆胁迫等方法,先后十余次教唆组织易受控制的未成年人马某、魏某等,去骗取其他中学生的手机或者钱财,共计诈骗受害人高档手机十余部,涉案财物折合人民币2.5万余元。(3)贬低或污损青少年的人格

(4)对青少年进行猥亵或与其发生性关系

2、如何正确应对这些侵害?

材料:放学时,雯雯在校门口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邻居,邻居主动邀她上车,说:“别回家 了,世界那么大,我带你去看看!” 【师】雯雯该怎么做?

【生】拒绝。应有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防范侵害。(1)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给侵害者制造机会。①在与人结交时,不要贪图小利,不要轻信别人。②不让任何人触碰自己身体的私密部位。

③对侵害者的挑逗性语言和动作,从一开始就应予以坚决制止,并迅速离开。材料:小丽:网友要求见面,感觉他不像坏人„„

小静:一位叔叔买了一条裙子给我,让我去他家里试一下。【师】如果你是小丽、小静,会怎么做? 【生】

【师】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隐藏在我们中间,但是却心怀叵测。所以,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情境研讨:一天放学后,小何走到较偏僻的一条小巷时,突然遭遇几个歹徒的勒索。【师】请你根据上图的情境,对小何应对歹徒勒索可能采用的几种方式和将会产生的结果进行设计。【生】

第一种方式: 乖乖的把钱交出来。结果: 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勒索

第二种方式: 先把钱交出来,伺机报复。结果: 会导致违法犯罪的出现

第三种方式: 先把钱交出来,然后记住歹徒的长相、去处,马上报警。结果: 不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钱,还可以帮助公安机关破案。(2)侵害发生时,要首先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不要因钱物而与侵害者纠缠或厮打。同时,要利用一切条件向别人求救,及时报警。报警电话是多少? 【生】110 【师】有同学说有的时候报警讲不清自己的位置怎么办? 【生】

【师】我国很多城市的路灯杆上都有“路名+编号”的蓝色牌子,这个编号就是路灯杆定位编码。如果你在拨打“110”报警电话时提供路灯杆上的编号,警察即可确定你的位置。材料:一名女子走进银行就在刚刚取出钱之后,一名头戴灰色鸭舌帽的男子出现在她的身后,鸭舌帽男子出现后女子并没有感到害怕,并且说自己的老公就是警察。而鸭舌帽男子在听到女子说出“我不要命”“你打死我呀,”也做出一个极端的举动,伴随着一声枪响,女子瞬间瘫坐在地上,男子随即离开。

鸭舌帽男子起初是想抢劫钱财,但却被女子的言辞激怒,随后男子开枪离开。就在警方查案时,鸭舌帽男子竟自己投案自首了。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志双抢劫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判处李志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时限制减刑。【师】大家觉得这位女子在遇到危险时有什么错误的做法? 【生】不该刺激那个男子 材料:一男子在三人“看护”下进入银行取款,银行在收到客户签字确认取款凭条时发现签名的后面写了“110”。机智的银行柜员判断客户遇到危险,镇静地将凭条收下,借查验现 金故意拖延时间,并通知银行领导报警。随后,民警及时赶到将四人带走。播放视频《5岁女孩亲身经历被拐后机智脱险》

(3)如果侵害已经发生,要及时脱离侵害者的控制范围,稳定情绪,与自己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他们具体情况。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由其父母担任,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者民政部门。

材料:12岁的小航在水北小学读书,认识了同班同学的几个初中生朋友。2016年下学期开始,这几个校外的朋友就开始用各种理由向他要钱,不给就打,还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不然就砍死或者断手。就这样小航被敲诈勒索了一个学期。后来,小航的同学将此事告诉了小航的父母,小航父母和老师设计捉到了这几个勒索者,并报了警。材料:南京某小学二年级的男生童童,6岁时通过合法途径被现在的养父母收养。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会有意识的躲开老师和同学。此时老师才发现童童的脖子和手臂上,有不少伤痕,脚上也已经肿了起来,右脚背面被烫伤。学校老师报警,南京警方介入调查。此案经南京中院审理,判处其养母有期徒刑六个月。【师】如果侵害来自自己的监护人,可以向老师或公安机关求救。《反家庭暴力法》规定: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师】对于性侵害,不要因为觉得难以启齿,而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材料:北京市的王先生高薪聘请家教老师邹某为17岁女儿补课,不想竟是“引狼入室”。女儿被邹某猥亵性侵长达一年之久,这样的性侵行为,甚至发生在自己家中。收集到证据后,王先生先征询了女儿小花的意见。小花表示,“我自己可以站出来指证他,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不再害怕了。”

“我会始终与她站在一起,做她的后盾。”王先生表示,他们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儿的权益,鼓励安慰女儿,也希望邹某得到应有的惩罚。将此事曝光,不仅是给女儿维权,也不想更多的孩子可能会继续受到侵害。【师】如果遇到有人被抢劫,你会怎么做? 【生】 【师】“见义勇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主要体现在面对坏人坏事时,挺身而出,维护正义。而最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删除了对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要求。你认为中学生应该“见义勇为”吗?遇到坏人坏事,我们怎样做才会更好呢? 【生】 【师】“见义勇为”或许仅仅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英勇行为,而“见义智为”则会成为一种常态。

不提倡青少年“见义勇为”,是为了保护他们,见到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比较危险的事件时,不应盲目挺身而出,而是要首先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能力解决而盲目地上,更容易发生其他的危险。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下载高一政治 5.2.2《商业银行的职能》教案1 沪教版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政治 5.2.2《商业银行的职能》教案1 沪教版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