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21: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岳荣亮

专业:行政管理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行为科学 高校 社团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学界、学界、管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工作任务,完成预定目的的组织活动。相关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员、研讨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形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如机构收缩,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亲密配合;行政管理人员效劳认识不到位;缺乏开辟进取肉体;行政权益挤占学术权益等等。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前要鼎力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关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助性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完成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依托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腕,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率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沛应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制的变革与创新。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气之源,坚持以德行政,对理论“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校的行政管理做到坚持以德行政,能够强化高校民认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教员、职工、学生等的意志为中心,能够理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实行科学管理,不时进步效率,促进学校开展。其二,以德行政包括“行德政”和“施德教”两个方面。“行德政”是社会主义国度管理中公仆请求的表现。它请求管理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要契合人民的利益和请求。管理者特别是指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只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竹理才能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要擅长、纯熟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进步工作效率。只的这样,才可能在理论中贯彻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的目标,才干正确地实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施德教”是用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进步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因而,在“施德教”过程中,要把对教员、职工、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沛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普遍性,又经过普遍性进一步推进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时推向新境地。

(二)、高校行政管理变革与创新要有利于营造调和高校

社会主义调和社会与高校调和校园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调和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调和高校的开展,构建调和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处理的矛盾和问题。详细表如今: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展,给贫穷生带来宏大的心理落差,使局部学生构成自卑、自暴或叛变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展和就业制度的变革,一局部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添加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学生必然遭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别性明显加强。高校要稳定,必需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谐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鼎力促进校园调和。

高校指导要高度注重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步,拓宽各种渠道有方案的做好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鼎力进步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其六,以人为本,强调行政管理的效劳功用。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阔师生的合理需求动身,进步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效劳,为师生效劳。同时,指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充沛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明性等潜能。

(三)、改良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

对高校行政办公施行绩效管理,既是打破旧的管理形式,增加学校本身竞争力的需求,也是进步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能够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开展到达双赢的状态。管理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中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良;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视,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程度。其一,坚持效劳第一。在施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剖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需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劳职能摆在根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效劳理念。其二,动态绩效管理。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想的管理观和办法论,是最能发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应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的的完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中心。要使绩效管理获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其四,绩效问责。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中心,对高校权利停止监视以及对差错权利停止义务追查。高校问责不只是高校稳定与开展的一项保证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成高校公共效劳以及加强高校回应外界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窘境,必需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只是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视,而且关于维持现状和有差错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查,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程度。其五,持续改良。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向,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作,改善这一问题的详细措施就是改动原有的工作思绪,用继续改良的准绳来施行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干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程度取得不时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出版社,1987.[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3]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研究,2009,(8).[4]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第二篇: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论文关键词:行为科学高校社团管理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社会学界、心理学界、管理学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哲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管理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档案,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总结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民主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艺术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哲学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3]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4]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第三篇:期望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心理学论文

潘媚玉

期望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过程型激励理论关于激励员工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是管理心里学的重要内容,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本文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内涵,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提出了运用该激励理论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关键字:期望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以下列两个前提展开的:(1)人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2)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弗鲁姆说,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费鲁姆认为,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期望程度以及因绩效而获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由于每个人的需求点和价值观等的不同,加上所处环境的影响,他们所期望的目标也有所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学目标:教书育人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高校学生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支特殊队伍素质的高低已关系到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评价。因此,运用管理心里学的期望理论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期望理论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认为,在任何组织中,员工会注意如下三个问题:(1)如果我努力的话,我能不能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2)如果我尽力达到了这一绩效水平,组织会给我什么样的报酬或奖赏?(3)我对这种报酬或奖赏有何感想,是不是我所迫切希望得到的?相当于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即:个人是否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并为之付出一定的努力取决于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 1 管理心理学论文

潘媚玉

体感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一定成绩和效果的可能性,即“努力——绩效”的联系;第二,个体对于达到一定绩效后可获得的结果或奖赏是否理想,即“绩效——奖励的联系”;第三,个体所获得的奖赏或潜在的结果对个体的重要程度,或者说与个人的目标和需要是否相关,即“奖励——个人目标的关系”。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效价(v)x 期望值(E)。其中代表激励力,是指直接推动或使人们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驱力;V 代表效价,是指个人对某 一行动成果的价值评价,它反映个人对某一成果或奖酬的重视与渴望程度;E代表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定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估计与判断。这一公式表明某一活动对个体的激励力度,取决于该活动的结果给此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只有当V(效价)和 E(期望值)均为最大值时,M(激励力)才是最大值。因此,目标价值越大,实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

二、期望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意义

管理心理学期望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也是适用的,对于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习惯于硬性的“刚性”管理,习惯于“填、卡、压”的工作方式,因此难以摆脱方法上“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病,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效果不佳。在新形势下将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心理学的期望理论着重强调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注重个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这一理论的 借鉴和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上的不足,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新型有效手段。具体说,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运用到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地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疏导性原则和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情感性要求相通,所以应用期 望理论能够既丰富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体系,又拓宽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视野,增加被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性。实践也表明: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期望理论做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尤其是在目前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的 情况之下,这种理论的应用价值更加突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管理心理学论文

潘媚玉

1、学生努力与绩效的关联问题

在当今大学,因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的影响。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是指其认为需要或应当付出的努力。事实上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是很低的。这是因为,相比较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许多学生感觉大学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且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以有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期望就只是“60 分万岁”。而一般情况下,取得 60 分的考试成绩在大学 课程中并不是一件难事。也就是说一般的努力就可以让学生达到其期望。另一方面,对于希 望考试拿高分的学生而言,实现期望也不很困难。因为现阶段许多大学课程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在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而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关联不大。当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前多花点时间背书,成绩不一定就比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差并且一旦这种认识在某些课程的学习与考试中得到验证,则学生的努力就会大大降低并且直接影响其今后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动力问题

以前的大学生毕业后由学校包分配,自己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表现和日后的工作、前途有密切关联,故学校的各项奖惩制度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但是当前的高校学生毕业后普遍采取双向选择进入市场的就业模式,加上近来用人单位愈发现实的用人现状,不过分看重学生的档案记录,甚至好多用人单位不接收学生档案。从而让一部学生认为在校的日常表现和日后工作关联不大,从而对在校内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缺乏必要的动力。产生得过且过,“混”张文凭的消极思想。

四、期望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1、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

学生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并愿意为这种认同而努力。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和措施,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奖励办法,提 管理心理学论文

潘媚玉

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自我的目 标期望值。尤其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将“成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此,积极的暗示便是值得运用的一种好方法。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并能持续的存在,有时比直截了当的指示、命令起到更大的作用。“罗森塔尔效应”便是期望理论在学习中成功运用 ” 的经典案例。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教师应随时随地多给一些积极暗示和期望。在学生干部的安排上,在集体活动参与中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著名成功学者希尔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带有创新意识的暗示会让个体在自发 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2、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

首先老师们要做的是帮助那些缺乏动力的学生认识到学校的各项物质、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和各类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必要性。尤其是对走上社会找到好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让他们明白每年高校毕业生众多,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表彰奖项将是求职中脱颖而出的试金石、敲门砖。同时还要帮助调整比如奖学金不如打工钱多,比如理论知识用处不大、比如非专业课知识用处不大等不正确的思想。积极引导他们设立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动力。特别地,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期望值,对于学生设立的目标应该是被认为可以达到的,鼓励学生去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否则,如果学生感到目标总是实现不了的话,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期望理论还要求我们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活泼、轻松、民主的 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

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都将有利于 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总之,只有不断把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过去传统的“刚性” 教育管理为“柔性”教育管理,才能开创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周三多,陈传明,鲁名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管理心理学论文

潘媚玉

[2]李艮,钱逍.基于弗鲁姆.期望理论的高校后进生激励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09.

[3]刘笑军.教育激励与高校学生管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128-129.

第四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杨敏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从它提出的意义、实施现状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好提出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同时充分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和感化,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及意义

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提出来的,即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方式。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1]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作为高等院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大学是以人为本、拥有和谐融洽育人环境的大学,是由若干和谐班集体组成的大学;为创建和谐大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管理、集权式、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权式、两处型;二级管理、分权式、单处型、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杨敏(1986—),女,陕西商洛杨斜中学,研究生。E-mail:yangminspy@126.comTel:***

权式、合属型、无科室设置。各种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由于管理方法实施的不科学或是管理环境不协调,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一下问题:政治、工作不分,在开展活动中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是一手操办,无闲暇时间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平庸无创新性可言[3]。另外,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缺乏锻炼,压抑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管得过细、过死,一竿子插到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政工干部孤军作战,对学生不闻不问是高校学生管理现象中常见的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缺陷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在高等院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高校管理的科学理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宗旨。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在我国高校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相统一”,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为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他们强烈追求统一,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从而使不同高等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太小。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凸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3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理念影响心理咨询者观念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有神经病或精神病,都是不正常的,他们以同情或歧视的目光看待那些访问者,结果是有心理障碍者障碍更重,无心理障碍但需心理帮助的同学也望而却步,最终使心理咨询活动无法开展。虽然咨询者和被咨询者都有建立联系的愿望,但是因观念相对滞后而形成一道推不开的门。

其次,学校及领导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及领导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得过且过,既不投入资金,也不计算工作量,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造成的结果是心理咨询的水平不高,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挂个招牌,并无实际意义。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在具体工作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要求、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以学生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收到了实效的唯一标准。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条件及现状,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下面对策: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成长来开展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里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变迁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各方面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4]

首先,建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门人员,切实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和正确择业。再者,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上学,拓宽他们的视野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建立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指导中心,使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单调,学生们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兴奋点“,追求个体差异性,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的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和管理对象都是高层次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方位全,内容广泛,涉及部门多,要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需要各部门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构建工作合力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管理者要定期进行资格培训和认证,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积极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给学生锻炼机会。

3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人既受环境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只有在不断改造的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施展才华开辟通道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如何创建校园环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影响学生?

首先,这里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设备、绿化、美化等外显的东西;软环境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文化氛围、道德、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其次,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创设良好的硬环境,要求我们在校园建筑设计上,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观赏性,更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最后,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是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主要部分,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尊重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营造优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是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的最终目的。4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效性,达到其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注重情的渗透与感化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爱传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以情感人是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要有深厚的感情,要用情感去影响、打动、感召学生,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5]。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情感教育模式是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必然需要。

5注重软性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否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但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的,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型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即“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另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作用者是学生。学校管理出现有些问题,不处在其中的管理者,是难以发现的。而学生生活在其中,学生感觉是最敏锐的,最能亲身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直接听到他们的心声,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价值趋向。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身处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人的节奏意识就更要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产生的,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它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一点对策以供高校学生管理做个参考。因为,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去分析,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观念、策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优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帮胜.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23

[2]贺志燕.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3]孙宝舫,郭红,王宏利.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4]张勇.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5

[5]胡广鹏.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J].管理科学,2008(11):191

[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五篇:网络行为管理在企业局域网中的应用

网络行为管理在企业局域网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日新月异。企业局域网从早期的文件共享、文件传输、静态网页浏览及Telnet命令等内容单

一、静态简单、小规模较为封闭的应用模式,逐步发展到包括E-Mail、ERP、OA、CRM、视频会议、VoIP、电子商务等内容丰富、动态复杂、大规模日益开放的应用模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必要保障。

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另一方面,即带来的管理难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如何保证企业局域网应用性能和安全已经成为困扰企业高效管理且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行为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目前国内外网络与信息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北京万任科技的UniERM网络流量综合管理系统就是国内企业网络管理设备的领导品牌,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企业。

万任UniERM网络流量综合管理系统提出当前网络行为管理难点并加以分析,同时借鉴成熟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研究并探索网络行为管理在其拓扑结构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应用,对应用网络行为管理后的企业局域网进行评估,并给出思考和展望。企业局域网中网络行为管理难点的提出与分析

目前,典型的企业局域网在网络运维和带宽控制等网络行为管理方面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

1.1 企业局域网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典型的企业局域网往往都是在早期简单的局域网基础上逐步扩建起来的,其扩建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给网络行为管理的应用带来了极大困难。网络行为管理的应用要求企业局域网具有透明性,管理节点要求落实到网络终端设备,最好与使用管理人员相对应,要有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整合改造:①网络终端设备要尽量使用固定IP地址,网络中各级IP地址分配策略尽量使用静态分配策略,最好是网络终端设备的IP地址和MAC地址相邦定,也可以在核心交换设备上使用802.1X协议等认证授权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节点与使用管理人员相对应;②企业局域网中尽量不要使用路由器等网络转发设备,以防降低网络行为管理的可追溯性,同时也要做好NAT管理工作;③针对具体企业部门尽量划分在一个逻辑IP地址段内,地理位置不同的企业区域采用不同数字开头的私有IP地址群显著标明,以有效阻断网络风暴及ARP病毒等在全网传播;④做好杀毒防黑等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健全IP地址与使用管理人员关系表并加以动态完善,这也是实施网络行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万任UniERM系统来实现。1.2 企业局域网流量负担大,带宽恶性占用现象严重

当企业信息化浪潮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网络应用模式的巨大转变给企业局域网的承载能力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压力。①当前的P2P和视频点播软件具有端口模拟、数据包伪装、超线程下载等高占用带宽网络技术的应用,造成各部门高配置PC在使用这类软件时占据几兆甚至几十兆的带宽是常见现象,并且这些下载、点播里面90%以上都是与工作学习无关的内容,而对行政干预手段来说也是“真空地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将会人为地产生针对带宽等网络资源的竞争现象。而企业局域网中各个应用在拥塞的广域网链路上展开带宽之争时,非关键型应用往往总是占据上风,从而导致网络带宽的有效使用率非常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ROI(投资回报率)随之也降低,同时也将严重阻塞企业局域网关键业务的开展和应用。②当前企业局域网对于网络行为的管理手段仅限于各类交换机和防火墙等,而这些设备都是通过端口、协议号来进行应用区分的,无法进行高效的网络应用层面的管理。现在大量的病毒和恶意软件可以选取随机端口或者进行包伪装,这些特点使管理调整手段失去了效力,成为企业局域网内经常出现网速忽快忽慢现象的原因之一。随着这类软件的发展,可能会发生正常应用软件在使用时会有很大延迟甚至因为找不到服务器而中断的现象,这是严重的非人为带宽恶性占用表现。

针对网络速度慢、带宽资源紧张的问题,最容易的解决方法是不断增加企业局域网及广域网的链路带宽,加大网络带宽投资。但是,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解决上带宽不足的问题,因为扩充的“道路”依旧会被更多的流媒体、网络游戏和P2P下载等固有不利因素所吞噬。

1.3 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忧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伴随着信息化建设过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必须严抓的关键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杀毒防黑是企业局域网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事情。

目前,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有:①存在病毒、蠕虫、蜜罐、僵尸网络、摆渡软件等恶意流氓软件在企业局域网中快速广泛传播的可能,其特点是在企业局域网内部开始发作,并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及系统资源,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访问甚至导致全网瘫痪;②网络黑客入侵无处不在,可以通过微软操作系统漏洞或员工电子邮件等渠道悄悄进入,然后发起攻击。攻击发生的时候,可能的情况是企业局域网内的几台中毒PC机同时往上游某些服务器发送大量攻击包,使得这些服务器不胜负荷而倒下,同时也阻塞了广域网通道。

下载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共五篇)

    学生社团暂行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微信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论文(5篇范例)

    一、微信促进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事务性的事情比较多,学生的时间比较分散,交流时间有限,不能很快与学生熟悉起来,影响交流。通过微信,辅导员......

    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重要的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对于高校学生发挥着其他组织难以替代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着......

    论析VFP在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学籍管理工作应达到的要求,以VFP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编程(OOP)方法提出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案。关键词:学籍管理;VFP数据库;管理系统学籍管理是高......

    X理论和Y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X理论和Y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X理论和Y理论作为管理学中的一对经典理论,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将其借鉴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由于其对学生......

    行为访谈法在面试中的应用技巧

    他(她)的能力与其面试表现是一致的吗?他(她)能胜任这项工作吗?他(她)适合这项工作吗?面对众多的应征者而丧失判断力常常是许多企业招聘面试中的困惑,并且随着应征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