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16: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运行模式;支持条件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素质,提高社团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校方的支持,需要导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

本文由郑州seo整理

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1).[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杨敏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从它提出的意义、实施现状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好提出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同时充分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和感化,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及意义

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提出来的,即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方式。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1]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作为高等院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大学是以人为本、拥有和谐融洽育人环境的大学,是由若干和谐班集体组成的大学;为创建和谐大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管理、集权式、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权式、两处型;二级管理、分权式、单处型、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杨敏(1986—),女,陕西商洛杨斜中学,研究生。E-mail:yangminspy@126.comTel:***

权式、合属型、无科室设置。各种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由于管理方法实施的不科学或是管理环境不协调,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一下问题:政治、工作不分,在开展活动中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是一手操办,无闲暇时间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平庸无创新性可言[3]。另外,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缺乏锻炼,压抑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管得过细、过死,一竿子插到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政工干部孤军作战,对学生不闻不问是高校学生管理现象中常见的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缺陷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在高等院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高校管理的科学理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宗旨。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在我国高校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相统一”,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为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他们强烈追求统一,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从而使不同高等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太小。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凸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3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理念影响心理咨询者观念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有神经病或精神病,都是不正常的,他们以同情或歧视的目光看待那些访问者,结果是有心理障碍者障碍更重,无心理障碍但需心理帮助的同学也望而却步,最终使心理咨询活动无法开展。虽然咨询者和被咨询者都有建立联系的愿望,但是因观念相对滞后而形成一道推不开的门。

其次,学校及领导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及领导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得过且过,既不投入资金,也不计算工作量,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造成的结果是心理咨询的水平不高,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挂个招牌,并无实际意义。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在具体工作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要求、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以学生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收到了实效的唯一标准。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条件及现状,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下面对策: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成长来开展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里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变迁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各方面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4]

首先,建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门人员,切实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和正确择业。再者,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上学,拓宽他们的视野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建立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指导中心,使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单调,学生们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兴奋点“,追求个体差异性,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的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和管理对象都是高层次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方位全,内容广泛,涉及部门多,要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需要各部门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构建工作合力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管理者要定期进行资格培训和认证,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积极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给学生锻炼机会。

3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人既受环境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只有在不断改造的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施展才华开辟通道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如何创建校园环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影响学生?

首先,这里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设备、绿化、美化等外显的东西;软环境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文化氛围、道德、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其次,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创设良好的硬环境,要求我们在校园建筑设计上,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观赏性,更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最后,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是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主要部分,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尊重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营造优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是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的最终目的。4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效性,达到其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注重情的渗透与感化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爱传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以情感人是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要有深厚的感情,要用情感去影响、打动、感召学生,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5]。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情感教育模式是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必然需要。

5注重软性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否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但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的,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型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即“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另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作用者是学生。学校管理出现有些问题,不处在其中的管理者,是难以发现的。而学生生活在其中,学生感觉是最敏锐的,最能亲身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直接听到他们的心声,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价值趋向。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身处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人的节奏意识就更要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产生的,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它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一点对策以供高校学生管理做个参考。因为,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去分析,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观念、策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优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帮胜.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23

[2]贺志燕.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3]孙宝舫,郭红,王宏利.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4]张勇.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5

[5]胡广鹏.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J].管理科学,2008(11):191

[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兼论在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中营造管理与环境的和谐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贯彻“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善于吸收企业所在地的优秀文化成果,敢于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在把握人的共性要求,尊重人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以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为途径,着重阐释“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作用,尝试并探索如何秉持集团公司总部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切实适应当地文化背景,从而在文化上保障分支机构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文化差异,善于利用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⒈以人为本,最起码的就是要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

只要抓住了人的本性需求,事实上就抓住了管理的命门,这是管理最起码切入点。人的共性要求无外乎就是要求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人性需要的不同层次,首先要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比如对下属公司进行费用测算时,特别是销售终端,就要将维持所属。

白的背景下,对于开发网络及市场拓展肯定是有激励作用的。

二、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和途径

在把握员工的共性及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后,就是要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具体来讲有两个大方面的途径,一是让管理环境来适应员工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让员工能跟得上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

⒈管理环境要适应员工发展的要求

管理环境的含义比较广泛,也可理解为管理氛围,具体来讲也就是由企业所提供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公司所倡导的企业观念、价值,以及公司所执行的制度、程序等,管理环境一般分为内部管理环境和外部管理环境。

内部管理环境就是指导企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内部管理氛围。常言说得好,“日望三餐,夜望一宿”,这就是最起码的生活环境,作为企业最重要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就必须把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重视。另外在生活环境上还要适当照顾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比如福建地区有喝功夫茶的习惯,这是客户也是自身本地员工的需要。对于工作环境就是要把握好不能一味地强调经营管理条件而忽略了自身员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没有处理好维护员工权益及方便经营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本身属于服务型的企业,作为员工就要牺牲自身在的一些个性,因此在生活及工作上就要更加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唯有如此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了,也才能服务好客人。另外内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还要在本土化上下功夫,也就是人才本土化,经营制度措施要本土化,让管理氛围更加适合员工的发展。

如果说内部管理环境与员工的和谐是员工发展的动力,那么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就会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除了正常的按规经营以外保持企业所应有的企业社会形象外,还要能够力所能及的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山区,可开展“春蕾失学女童”的助学计划,有的在建军节主动与当地消防部门做好联谊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做好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进一步为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动力。

⒉妥善处理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

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和稀泥”,因此对于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必须妥善处理。最常见的观念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表现的外在形式就是行为方式上的冲突。一方面认识到文化融合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确与公司核心管理理念不一致的员工必须坚决按规处理,这部份员工主要来源于私营的油品企业。还有的就是员工技能跟不上管理发展的步伐,这一般是从未涉入石油行业的员工,主要是采取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办法来让员工跟上管理的步伐。

对于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员工的行为会影响到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管理的水平肯定最终会决定员工的发展情况。比如福建公司就是一方面注重改革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员工,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理念的整合和传播,同时改革不适合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环境;其次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在人才市场中选人,选那些认同我们公司市场理念并能为公司所用的人才;三是让人才在开拓市场的过程和结果中,让市场来检验人才,来检验这支队伍。在以上过程中,逐步把那些不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淘汰出去,另一方面也调整了不适合企业经营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逐步做到员工队伍与管理环境的和谐。正是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由人所组成的市场拓展小组,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市场最终的认可,当年的市场开发小组逐步成长成为控制有力的分支机构。

第四篇: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兼论在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中营造管理与环境的和谐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贯彻“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善于吸收企业所在地的优秀文化成果,敢于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在把握人的共性要求,尊重人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以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为途径,着重阐释“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作用,尝试并探索如何秉持集团公司总部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切实适应当地文化背景,从而在文化上保障分支机构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文化差异,善于利用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1、以人为本,最起码的就是要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

只要抓住了人的本性需求,事实上就抓住了管理的命门,这是管理最起码切入点。人的共性要求无外乎就是要求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人性需要的不同层次,首先要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比如对下属公司进行费用测算时,特别是销售终端,就要将维持所属公司最基本的房租、水电等费用经过测算后按时足额核拨;比如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就要按劳动法规建立了以当地政府公布的合法合规的薪酬制度。

2、尊重员工就是要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前提就是承认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员工行为及心理的多样性、差异性无不与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公司必须要充分了解、认知甚至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搞好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比如福建闽南一带到了中秋节都有“搏饼”的习俗,并且中秋节比春节还热闹,作为一家在当地的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当公司所在地周围企业员工“搏饼”声不绝于耳的时候,你企业的员工只会从心底里认为是企业割断了这种风俗文化的传承。再拿广东春节后上班的“利是”现象,就是上司在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要给下属红包,很多公司在节后第一天都会在公司门口和写字楼大堂给下属发“利是”。如果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当地企业没有按此常规运作,你企业的员工还是多少会有想法的。“利是”的发放这并不是钱多与钱少的问题,哪怕就是隔了几天以后,再发一定等额数量的钱,效果也不能是同日而语的,因为这是一个支付方式是否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问题,因为当地企业的员工“好的就是这一口”。

3、要善于利用当地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任何一种正在传承的文化肯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就拿闽南歌曲来讲,且不说闽南歌曲中保留了很多上古的发音,最重要的是闽南歌曲的大部分歌词有励志的作用,这此歌词内容比一般意义上的励志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就可以当作创业精神来传唱,在员工的非正式聚会和歌咏比赛中,这首歌的点唱率

是较高的。闽南歌曲的这种励志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对于开发网络及市场拓展肯定是有激励作用的。

二、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和途径

在把握员工的共性及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后,就是要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具体来讲有两个大方面的途径,一是让管理环境来适应员工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让员工能跟得上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

1、管理环境要适应员工发展的要求

管理环境的含义比较广泛,也可理解为管理氛围,具体来讲也就是由企业所提供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公司所倡导的企业观念、价值,以及公司所执行的制度、程序等,管理环境一般分为内部管理环境和外部管理环境。

内部管理环境就是指导企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内部管理氛围。常言说得好,“日望三餐,夜望一宿”,这就是最起码的生活环境,作为企业最重要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就必须把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重视。另外在生活环境上还要适当照顾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比如福建地区有喝功夫茶的习惯,这是客户也是自身本地员工的需要。对于工作环境就是要把握好不能一味地强调经营管理条件而忽略了自身员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没有处理好维护员工权益及方便经营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本身属于服务型的企业,作为员工就要牺牲自身在的一些个性,因此在生活及工作上就要更加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唯有如此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了,也才能服务好客人。另外内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还要在本土化上下功夫,也就是人才本土化,经营制度措施要本土化,让管理氛围更加适合员工的发展。

如果说内部管理环境与员工的和谐是员工发展的动力,那么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就会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除了正常的按规经营以外保持企业所应有的企业社会形象外,还要能够力所能及的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山区,可开展“春蕾失学女童”的助学计划,有的在建军节主动与当地消防部门做好联谊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做好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进一步为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动力。

2、妥善处理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

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和稀泥”,因此对于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必须妥善处理。最常见的观念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表现的外在形式就是行为方式上的冲突。一方面认识到文化融合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确与公司核心管理理念不一致的员工必须坚决按规处理,这部份员工主要来源于私营的油品企业。还有的就是员工技能跟不上管理发展的步伐,这一般是从未涉入石油行业的员工,主要是采取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办法来让员工跟上管理的步伐。

对于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员工的行为会影响到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管理的水平肯定最终会决定员工的发展情况。比如福建公司就是一方面注重改革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员工,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理念的整合和传播,同时改革不适合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环境;其次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在人才市场中选人,选那些认同我们公司市场理念并能为公司所用的人才;三是让人才在开拓市场的过程和结果中,让市场来检验人才,来检验这支队伍。在以上过程中,逐步把那些不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淘汰出去,另一方面也调整了不适合企业经营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逐步做到员工队伍与管理环境的和谐。正是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由2-3人所组成的市场拓展小组,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市场最终的认可,当年的市场开发小组逐步成长成为控制有力的分支机构。

三、把握好集团公司总部与地区分支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异同

在把握员工共性的基础上,满足员工合理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认知并运用当地有价值的文化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这是在母公司传统经营地盘以外生存和发展提供文化保障的常规做法,但作为分支机构,还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

1、处理好集团公司总部与当地企业员工需求和管理手段的差异问题:

比如员工的需求排位来讲,一般集团公司总部员工的需求排位是:安全与依附、生存、自我发展需要;而沿海企业员工的需求排位是:生存、自我实现,然后才是安全与依附。人才商品化的倾向在一些沿海企业非常明显,人力资本的流动更加活跃。

再拿所采取的常规管理手段来讲,在理性与人性、法制与人情、物质与精神激励、个人与集体这些方面上,在一些沿海企业在前者肯定比北方一些国企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里面有一个逐步调和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初始甚至于中期阶段,我们要认可这些“四不象企业”,也就是企业的性质不象国企,也不象私企、个企或者民企,因为企业正由于处于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当中,可能正处于探索、碰撞、整合阶段。

2、处理好企业内部不同类别成员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首先要尊重不同成员类别各自的文化价值观。这里面要防止老员工的“传统文化中心论”的倾向,不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要杜绝不尊重企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不尊重老员工的历史价值贡献。其次也要善于利用文化冲突,因为文化的冲突有可能带来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把握人的共性基础上,充分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善于营造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敢于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实际,定会摸索出一套自身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失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内涵的分支机构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

第五篇:“学会学习”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会学习”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学会学习”理念能否在小学生中加以应用,本文给予了肯定的答案。并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了分析,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问题,探讨了几种有益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学会学习

小学教学

学习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的学习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小学生的知识量,仅靠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仅靠学生的被动接受也是不现实的。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观念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向“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转变,是值得教师探讨的课题。

一、以“学会学习”为本构建“学会学习型”备课体系

随着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必须转变“备教不备学,备课内不备课外”的观念,树立起现代教学备课理念――以“学会学习”为本,构建“学会学习型”备课体系。

“学会学习型”备课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分三步走:首先是全面调查研究,而且这种调查研究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要研究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状况,学生的智能水平,要研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次是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即要以《课标》要求的“努力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指导思想,将教材作为切入口,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引发开去,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会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固化空间,让我们的学生能广泛地与文学文本、视窗文本、活动文本、社区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切实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最后就是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建构,突出当代教育的特点,突现“学会学习”理念,为学生真正掌握学会学习的本领,打造一个科学的阶梯,赋予一个理想的策略。

因为“学会学习型”备课体系的个性特色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备课中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时时处处蕴含,渗透学会学习理念。例如:在目标陈述上,我一改过去“通过……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陈述语转变为“该节课学生通过与教师共同探究的学习,必须学会……”也只有这样,理念行动一致,才能为课堂上“动真格”提供凭借。

二、营造新型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要想见实效,笔者认为务必抓好“一营造两发挥”,即营造新型课堂氛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营造民主、融洽、宽容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学会学习型”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自由为核心,营造出适宜学生自主学习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其具体做法: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平等对话、和谐相处,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同学间的友情、信任和合作。叉腰背手、搁脚昂首、面狰目瞪之类的表现千万不能出现。同时还应带着满意的情绪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课堂上听不到责骂、呵斥,看不到沮丧,听不到叹息,见不到烦躁。“你怎么搞的”“我说了就算”“全错”“真差”之类的声波千万不能在教室内传播。此外,在师生交流中,学生对教师的疑难解答、答问评价有异议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大胆插话,在鼓励学生努力探索,主动发问并提出见解时,要允许学生失败,尽管错误,也要鼓励敢于回答的勇气。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师适宜主导。“学会学习型”课堂基础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五个“变……为……”。(1)教与学的顺序安排,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在课堂上,学生的学是教师导的基础,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疑难杂症,教师才能凭借自己的教学艺术来导学生感、导学生悟、导学生懂。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关键就是用一至两分钟时间陈述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紧跟着就是学生个性的飞跃,学生自由性的张扬。(2)教与学的时间安排,变以往的“教为主,学为辅”为“学为主,导为主,教为辅”。并严格要求教师独角讲授不能超过15分钟,其余时间全部用于学生的自学、训练和探究上。(3)教学内容的组织,变简单、机械灌输知识为诱导、点拨、启导学生不理解内容、空白地方,引导和培植学生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内容。(4)教学对象的指向,变过去所谓“面向大多数学生”为“面向自学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导”。(5)学习方式的选择,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提倡“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有机结合起来,极力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主动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会学习的本领,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境界。

三、做好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江某校以每人年薪10万元聘请了六位特级教师,学期下来统考,竟考不过当地普通教师,被讥笑为“水土不适”。请问:特级教师真的“水土不服”吗?回答是肯定的。看来传统的那种“一张试卷定命运”“凭分数论能耐”的评价机制已不适时了。那么,要对“学会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给予一个合格的公正评价,也就势在必行。怎样的评价科学、公正、合格?新课标说:“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那就不防多用几法:

1.表现性评价法。所谓表现性评价法是指针对学生的书写、阅读、表演、写作、制作、小发明等真实地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力、文字表现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及学习成果和过程的评价。常用的方式为朗读式、交际式、辩论式、现场操作式、即兴发挥式。

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各自建立,也可以共同建立,其主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使之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在于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能够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评价学生。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的进步,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列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的情况,可以是课堂的实践表现,也可以是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其类型主要有理想型、检测型、文件型等。

3.他评法。在对学生课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评价中,他评法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它重在客观条件,由同伴、教师、家长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获得被评价者不易了解的情况。他评法要基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有熟悉的前提条件。

4.轶事评价法。轶事评价是教师在对学生活动的观察中,对所获有效事件真实记录而作出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大优点在于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实际行动,对描绘学生最本质的行为特性可能更有帮助。如某老实学生,在班级讨论会上提出多项富有创意活动计划。树立“学会学习”新理念,培育“学会学习”新人才,将是一线教师走的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路程。◆(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下载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规划建设风景园林时,可以通过将人和景物有机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独特的主题形式,在充分......

    人性化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本文对人性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让风景园林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标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关键词:人性化;风景园林;设计;应用随着当今经......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姓 名:刘伟鹏学 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

    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中山小学 叶桂伶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英语已经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中教授。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英语课程标准》......

    执行力理念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监理)

    “执行力”理念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凡是发展快且发展好的世界级企业,都是执行力好的企业。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坦言:“微软在未来10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

    浅议营销理念在科技馆经营中的应用(模版)

    科技馆是一个宣传科普知识的载体,是传播科学思想文化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是为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大型科技教育设施基地,是面向公众开展展览教育、活动教育等科普活......

    浅谈快乐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快乐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摘 要:英语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当以快乐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投入教学,运用快乐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刻苦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心灵体验快乐,努力......

    新课标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刚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小学英语教师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