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第一次
判断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
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 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10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X 11王权起源于巫术。X 1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13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14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
15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16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1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 单选
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
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 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 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
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 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 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
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
10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A了解下情 12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一个长期的过程
13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通典》
1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 15商代“郊”的含义是什么?B城邑之外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周礼》
17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 18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A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 20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A血缘 2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大约存在了471年 22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战争 23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A聚落、城
2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 25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 2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B宗教活动
27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的传说人物。B部落阶段 2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A农业生产 29尧舜禹时期最高权力的称谓是B帝
30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徒”负责()B管理民众生活
31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出现在()的著作中。B战国诸子 32商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B 33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秩宗”负责()。C礼仪
3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共工”负责()C联合体的各种工程 35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士”负责()E司法工作 36商代“野”的含义是什么?D远郊之外
37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空”负责()D手工业
多选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BD
4、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5、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
6、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
7、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
8、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AB
9、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AC
10、西周分封制的特点ABC
1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在政治层面主要表现在ABCD
12、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有:ABD
13、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
14、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
15、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
16、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和大行。ABCD
17、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
18、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
19、关于国家起源的模式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若从“国家产生是来自于部落的合并”这一分类基础出发,最常见的合并方式有哪些()?AC 20、蒙文通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ACD
21、我国学者谢维扬认为国家起源的两种模式是()?CD
22、考古发现了那几座商城?ABC
2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BC
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BCD
25、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BCD
26、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BCD
27、现代人类学在国家起源的动力问题上,倾向于比较综合的观点,认为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包括()。ABCDE
28、尧舜禹时代,除了贵族化的官员已经出现之外.还产生了其他相关的制度,包括()。ABCD
29、以“征服”这一部落合并模式形成的国家,具有哪些特点()?ABCD 30、以“说服”这一部落合并模式形成的国家,具有哪些特点()?ABC
31、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ABC
32、对内服与外服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有()。ABCD
33、尧舜禹时代政治组织的基本持色是()。ABCD
34、夏王朝的活动区域在哪里()?ABCDE
35、酋邦与部落相比有哪些不同()?ABCDE
36、哪些考古发现有可能是夏王朝的活动遗迹()?ABC
37、你认为西周初年为什么会实行封建制ABCDE
第二次
判断
1、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谥号”,死后要加“尊号”。X
3、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5、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6、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7、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三司”主军政,“枢密院”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X
8、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9、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 单选题
1、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谁被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C嫡长子
2、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谁B、秦王嬴政
3、清代继承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雍正年间设立了什么机构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承办军国要务。C、军机处
4、清朝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是:D、敬事房
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时期。D春秋
6、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过()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实施。C政事堂
7、元朝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中枢机构为()。B中书省
8、()在东汉后期实际上已行宰相之权,成为皇帝之下最高执行机构。B尚书省
9、东汉初年,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权臣专擅,以至于成王莽篡逆之局,故大权独揽,政不任下。他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为()。B尚书台
10、太子的老师称为()。D太傅
11、明朝造成皇权高度集中的主要原因是()。C宰相制度的废除。
1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设置(),但均为优祟清闲之职,用以尊礼元老功臣,并不参与国政。D三公
13、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A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而这正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14、西汉内朝官员最重要的是()。B大司马
15、从汉高祖刘邦之后,太子预立制度成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B立嫡以长 多选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
2、汉代出现了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ABC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等朝代。ABC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朝为最。ACD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的权力。AB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
7、皇帝制度的特点ABCDE
8、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ABC
9、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ABD
10、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BCDE
11、为什么说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ABCD
1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
13、三国时的“三公”是ABC
14、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
15、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他们并无实权。BCD
16、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ABCD
17、相权的类型是ABC
18、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ABCDE
19、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BCD 20、西汉哀帝时的“三公”为()。ABC
21、西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
22、皇帝建立尊号与谥号的目的是()。BC
23、魏晋南北朗形成的三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要变化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的影响。它标志着ACD
2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掌宰相职权的是三省的长官。三省是指()。BCE
第三次
判断
1、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
3、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x
4、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5、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6、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7、我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
8、一些典籍曾记载商周时期实行“乡举里选”的职官选拔制度,这种说法是可信的。X
9、监察主要是指皇帝委派监察机构人员,对整个官僚机构和人员实施监督,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
10、在唐朝专职的谏议机构是门下省,其主要职权是献纳、封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11、战国时期,列国间政治竞争加剧,各国都以“礼贤下士”的姿态招揽人才,荐举也扩展到门客,于是出现了“以客入仕”的现象。√
12、言谏的对象是皇帝而非百官,言谏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更为主要。√
13、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
14、从制度设置的功能来看,言谏与监察制度没有区别。X 单选
1、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称为C考课
2、察举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汉朝
3、言谏发展为专门的机构是在什么时期?B秦汉时期
4、明代的御史制度中,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始设(),两年后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D都察院
5、九品中正制始于何时?B曹魏
6、隋建立后,隋文帝于三省之外设(),于是监察机构基本脱离了宰相机构而独立。D都察院
7、正途选任制度以()为界限,前后变化很大。C隋唐
8、征辟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汉朝
9、()时期,发展了独立的言谏机构门下省B魏晋南北朝
10、唐朝官员退休通常以()岁为限。C 70
11、明朝的地方监察虽有常设的按察司、按察分司,并有巡按御史定期巡视,但仍不能满足。洪武24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始创()之制。A巡抚
12、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朝代。B汉
13、()时期,言谏之权逐渐由门下转移到御史手中,御史不仅以纠弹之任成为“天子之法官”,而且以言谏之责成为“天子之耳目”,形成了言谏合一的趋势。D明清
14、()朝御史不仅权限扩大,而且地位也很尊崇。C两宋
15、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客入仕”的现象,这种选拔制度被称为()。D客卿制度 多选
1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 2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 3宋代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了那些制度?ABCDE 4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5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构的职掌主要有哪些?ABCDE 6以下对言谏的表述正确的是BD 7清代的中央监察机构有ABCDE 8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哪几院构成?ABC 9以下对监察的表述正确的是AC 10清代地方监察机构有ABCDE 11以下关于赀选制正确的说法是ABCDE 1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哪些?ABC 13秦代言谏官职的设置有BE 14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哪几种ABC 15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ABC
16、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是ABCE
17、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CD
18、秦以后职官选拔和录用分为()两种CD
19、唐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哪些()ABCDE 20、秦统一后设御史大夫,统领御史中丞、侍御史或柱人御史组成监察机构,其职能是()。BCDE
21、汉代征辟和察举制度的特点()BC
22、下列对唐朝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E
第四次
判断
1、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2、清军制源于八旗制度。√
3、中国古代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框架,是由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如治水、赈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X
4、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
5、秦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X
6、汉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
7、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了保甲制。√
8、秦汉时期实行普遍征兵制。√
9、唐朝全国300多个州,分为上中下三等。贞观三年,又分为十“道”,玄宗是又分为十五“道”。道逐渐演化成州以上的地方行政单元。√
10、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所谓世兵制,就是将降兵改编编成单独的户籍,他们世世代代为政府服兵役。√
11、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规定由守卫边疆的镇兵编为府户,脱离农业生产,专隶军府,免除一切赋税,只需自备弓刀一具,其余全部政府供给。X
12、唐承隋制,地方建制为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州的主官称为刺史。√
13、隋唐沿袭世兵制。X
14、唐承隋制,地方建制为两级建制,为郡县制。X 单选
1、秦中央由谁主理全国军政。B、太尉
2、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多大年龄的男子都要服兵役。D17岁—60岁
3、秦朝的地方基本建制为C、郡县制
4、西汉的地方基本建制因分封形成了:A、郡国并行制
5、清朝的一省主官为: B、巡抚
6、清朝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 C总督
7、唐朝的地方建制沿袭了隋的做法,仍是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州的主官称为: D刺史
8、明朝在省一级设()统掌军事.D提点刑狱司
9、汉代的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A普遍征兵制
10、明朝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是(),专司审判。C都察院
11、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就是将降兵改编,编成单独的户籍,他们世世代代为政府服兵役。B世兵制
12、为表现王朝的“宽仁”,唐代还规定在死刑执行前三天起,一天向皇帝报告一次,三次之后才能执行,这就是()制度。C三复奏
13、东汉末年,()开始成为郡以上的地方行政单位,刺史也大多演化为割据一方的诸侯。B州
14、隋唐时期,司法制度中,最高的审判机关为()。A大理寺
15、()罢郡为州,以州统县,恢复了郡(州)县两级建制。B隋文帝
16、秦朝的司法体系以()为中心,廷尉审理重大案件,审核各郡县上报的疑难案件,提出判决意见并由()裁决。A皇帝
17、汉承秦制,司法制度也不例外。()是中央常设的负责刑狱的官员。C廷尉 多选
1、宋朝的军事权由
分掌。ABC
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
构成。ABC
3、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
4、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ABC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制有两种:士兵制、府兵制
6、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兵制有()两种。DE内军外军
7、南北朝的军队分为()两种。BC
8、明朝的司法审判有多种形式,包括()ABCDE
9、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1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BCD
11、明朝中央部队有CDE
12、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13、元朝军队分为()。CDE
14、汉代加强了禁军的力量。其禁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ABC
15、汉朝郡守(也称为太守)主要职责有()。ABCDE
16、汉朝的郡分为三种()。ABD
17、宋朝军队有()之分ABCD
18、元朝地方建制。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19、清朝的军事机构分为()。BC 20、明朝的军事机构分为AB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分为哪三级?ABC
22、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的:ABCDE
第五次
判断题 1、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X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X
3、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4、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5、洋务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6、从1928年实行五院制开始,国民政府开始进入训政时期。√
7、《新约法》颁布后,袁世凯变成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为临时大总统。X 9、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0、第一任国民政府主席是汪精卫。√ 单选题
1、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C通商大臣 2、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他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A总税务司
3、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等学校的设立;A同文馆
4、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的组建。D新军
5、()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B《鄂州约法》
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的根本大法。C《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7、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的总统制。B政事堂
8、初期的国民政府,是1925年7月至1928年10月国民党建立的中央政府即使孙中山所说的()中央政府。D军政
9、国民政府成立于()年B 1925
10、经世派学习西方的指向主要在()方面。B政治
11、()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所构思的用以制约袁世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法规。D临时约法
12、洋务派学习西方主要限于()方面。A物质 1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A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4、1895年维新变法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改良运动。B政治体制 15、1840年至1860年间()的出现,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A经世思潮
二、多选题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为代表的经世派。ABC
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
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
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
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 的组建。AB 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
7、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 几个阶段。ABC
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
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 等派系。ABC
10、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 等时期。ABC
11、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是ABCD
12、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ABCD
13、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ABC
14、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 ABCD
15、清政府“新政”的内容包括:ABCD
16、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ABCD
17、《训政时期约法》规定的政治体制的特点。ABC
18、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哪些ABCDE
19、民国的含义,孙中山在1905年的《军政府宣言》中曾做过解释,包括()内容。ABCE 20、《临时约法》规定中央政制采取三权分立的形式,具体为()。ABE
21、国民党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是()。ABCD
22、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阶段。BCD
23、《鄂州约法》具有()基本特点。ABCD
24、袁世凯颁布的新约法和临时约法相比对国家机构进行了大的改组,中央政治的基本概貌为ABCDE
25、改组后的国民党内部设了()机构。ABDE
26、国民党政治会议的职权是讨论及决议()事项。ABCDE
第二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第一次
判断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
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
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单选
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
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
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
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
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
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
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
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
多选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BD
4、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5、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6、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7、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8、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AB9、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AC10、西周分封制的特点ABC1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在政治层面主要表现在ABCD12、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有:ABD13、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
14、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15、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16、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和大行。ABCD17、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18、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
判断
1、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谥号”,死后要加“尊号”。X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
宰相为首。√
5、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6、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
机构。√
7、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三司”主军政,“枢密院”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X8、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单选题
1、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谁被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C嫡长子
2、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谁B、秦王嬴政
3、清代继承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雍正年间,设立了什么机构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承办
军国要务。C、军机处
4、清朝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是:D、敬事房
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时期。D春秋
多选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2、汉代有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ABC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等朝代。ABC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朝为最。ACD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的权力。AB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7、皇帝制度的特点ABCDE8、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ABC9、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ABD10、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BCDE11、为什么说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ABCD1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13、三国时的“三公”是ABC14、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15、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他们并无实权。BCD16、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ABCD17、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ABC18、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ABCDE19、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BCD
判断
1、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
3、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x4、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5、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6、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单选
1、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称为C考课
2、察举和征辟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汉朝
3、言谏发展为专门的机构是在什么时期?B秦汉时期
4、明代的御史制度中,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始设(),两年后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D都察院
5、九品中正制始于何时?B曹魏
多选
1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E
2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
3宋代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了那些制度?ABCDE
4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5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构的职掌主要有哪些?ABCDE
6以下对言谏的表述正确的是BD
7清代的中央监察机构有ABCDE
8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哪几院构成?ABC
9以下对监察的表述正确的是AC
10清代地方监察机构有ABCDE
11以下关于赀选制正确的说法是ABDE
1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哪些?ABC
13秦代言谏官职的设置有BE
14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BC
15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ABC16、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是ABCE17、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CD
判断
1、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
2、清军制源于八旗制度。√
3、中国古代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框架,是由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如治水、赈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X4、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
5、秦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X6、汉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
7、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了保甲制。√
单选
1、秦中央由谁主理全国军政。B、太尉
2、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多大年龄的男子都要服兵役。D17岁—60岁
3、秦朝的地方基本建制为C、郡县制
4、西汉的地方基本建制因分封形成了:A、郡国并行制
5、清朝的一省主官为: B、巡抚
6、清朝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 C总督
7、唐朝的地方建制沿袭了隋的做法,仍是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州的主官称为: D刺史
8、明朝在省一级设()统掌军事.D提点刑狱司
多选
1、宋朝的军事权由分掌。ABC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构成。ABC3、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4、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ABC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制有两种BD6、明朝的司法审判有多种形式,包括()ABCDE7、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分为哪三级?ABC8、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的:ABCDE9、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
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10、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CBD11、明朝中央部队有CDE12、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判断题1、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X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X3、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
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4、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
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
5、洋务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
单选题
1、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C通商大臣2、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他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A总税务司
3、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等学校的设立;A同文馆
4、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的组建。D新军
5、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A《鄂州约法》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C《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7、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的总统制。B政事堂
二、多选题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为代表的经世派。ABC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的组建。AB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7、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ABC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等派系。ABC10、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等时期。ABC11、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是ABCD12、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ABCD13、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ABC14、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ABCD15、清政府“新政”的内容包括:ABCD16、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ABCD17、《训政时期约法》规定的政治体制的特点。ABC18、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哪些ABCDE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重点:
第二节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重点:
第一节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王霸之道——两汉
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重点: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重点:
第一节 隋朝的创制
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 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第五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重点:
第二节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
第六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
第一节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宋代的地方官制
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 宋朝的兵制
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第七章 草原帝国---金、元
重点:
猛安谋克制度
投下分封建度
第八章 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
内阁的由来和演变、明代的宦官专权
第二节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废除宰相后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
省级、府、州、县架构及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安排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 明朝的兵制
明代地方军制及其变迁、明朝的中央军制、军事指挥体系、明朝军制的检讨。
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
第七节 明朝的监察制度
第八节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
第九节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
清朝决策机构的变迁、军机处的性质和作用、翰林院在中枢中的特殊位置。
第十节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第十一节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六部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
第十二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
八旗兵制、绿营兵制。
第九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
非重点章,按照选择题准备。
第四篇: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遒邦制:是指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和体制。
2儒家模式:是指依靠道德礼教等儒家思想来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模式。3儒家模式的管理形式: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在维持社会治安、对外进行军事防御。这种“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
4、礼崩乐坏:即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利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5控制模式的政府: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占有所有资源,并依靠强大的权力来支配所有资源的政府。
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王朝:所谓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政权的简称,也是阶级社会所必然发生的政治现象。
4、兵邢合一 :即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无论是来自新的还是旧的反抗,实际上是巩固“礼崩乐坏”后所出现的社会秩序。
简答题:1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军事制度:编练新军;行政制度:逐渐建立各部,建立责任内阁等;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举新式学堂教育;法律制度: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订法律;奖励实业方面(出现了顽固派、实力派、立宪派)
2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一、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
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统筹,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而且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3王权的体现形式: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以行使王权;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
4霸主权力的体现形式与王权的体现形式:相同之处是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样霸主就基本取代了王权的内容。不同之处是霸主还必须“挟天子以令诸侯”,而
且地位也不稳定,总是随着经济和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
2.试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特点:“ 官分文武,王之二木”,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 ;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 君临之术” 理论 ;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3、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4皇帝制度的内容:(1)皇帝独尊:(2)皇位世袭(3)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5皇帝的名位制度主要包括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如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规制,借以保证皇权的行使。
6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皇帝名位制度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是从多角度对皇帝进行推崇,实际上是为了确保皇帝的绝对权威,其特点鲜明又突出。第一,皇帝名位制度集中反应了皇权专制的本质。第二,皇帝名位制度渗透了天命观念,加强皇权的神秘化。第三,皇帝名位制度全面贯注了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总之,皇帝的名位制度不仅具有礼节仪式方面的作用,而且还集中反映着皇帝特有的身份地位,把皇帝塑造成“天王圣明”的超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如何拱卫皇帝的政治权力。这样多种意义的综合,乃是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现,也是皇帝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7皇帝的权限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由皇帝掌握运用;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人等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皇帝的权限虽无所不包,无所不统,但在行使权力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人员和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皇帝需要掌握全国军政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来下达政令。
8皇帝权限的行使方式 :皇帝掌握全国社会和军政讯息的途径主要有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9、1》.嫡子继承制:夏代基本以传子为主。商代汤制定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憾和危机,—— “九世之乱 ”。帝康丁以后,传子制度才基本确立,后来又发展为嫡子继承制。周代:文王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公时期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制度。择立太子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消亡:首先,取消宗法制在皇位继承上的决定作用; 其次,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强调品德才能,对所有的皇子都有激励上进的作用; 再次,基本上消除了因皇位继承所发生的政治纷争。
2》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2)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3》皇位继承的保护和防范措施: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10
五、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专权 1.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专权:帝王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外戚。帝王要保证妻妾对他们的忠贞,但同时又需要大批男女奴隶的服务,防止男性奴隶与妻妾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宦官。
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的特点—狭隘性: 第一,宫闱争宠献媚助长统治者的生活腐化,加剧政治腐败,极大扭曲人的本性。吕后、贾后、武后、李后、万贵妃。第二,太后临朝称制,有时是迫于需要,但在权势的诱惑下,她们贪立幼主,擅行废立,使用各种阴谋诡计,常常演变为政治和社会的**。
11.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1》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运作方式:1)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2)宰相的作用在于参考、执行等。2》特点:1)其职位仅是最高行政官,不能世袭;2)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3)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12宰相参议辅政制:中朝官的形成——1.从西周政务处置规模不同的大朝、外朝、内朝来看,与宫城建筑的层次有一定的关系。内朝又分为君主与群臣治事的“治朝”和君主平时治事的“燕朝”; 2.秦汉时的大夫、博士、议郎、谒者等, 是奉常和光禄勋的属官, 在宫中只是负责侍从、宿卫、赞导礼仪等工作;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所决定,这些侍从官尚不能过多地参与政治。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之分:汉代中央官制,汉武帝时开始以中外来划分朝官。中朝官之首为大司马,外朝官之首为丞相。3..东汉没有中外朝之分。西汉末年开始实行“三公”制度,大司马大将军改称大司马,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三公都在宫外开府,中外朝区分的界限不复存在。中朝官的分类:第一类是在禁省中工作,经常居住或出入禁省,以及与禁省有密切关系的官吏,可以称为“禁省官”。因这些官在深宫禁内办事,还可以称为“内庭官”或“内廷官”。第二类是在宫中工作,经常居住或出入宫中,以及与宫中有密切关系的官吏,但不能未经允许出入禁省,可以称为“宫中官”。因为他们在宫中办事,故可以称为“宫廷官”。第三类是在宫外办事的官吏,其主要长官定期朝见君主,故称“朝官”或“朝廷官”。因为他们在宫外,非经特许是不能进入宫中,故可以称为“外廷官”。
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1.宰相参议辅政制的形式,从汉武帝时才开始出现,一直到明初仍采用这种辅政制度。
2.汉武帝刘彻为强化皇帝个人的权力,压抑以丞相为首的公卿大臣们的权力。3.东汉时,“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形成中朝官和尚书与开府宰相双轨辅政制,而尚书的地位更高。东汉的“禁中三寺”:以侍中、黄门侍郎为首的侍中寺,以中常侍、小黄门为首的东寺,以中黄门冗从仆射率领部分宦者武装的西寺,负责承传奏章和诏令。“禁中三寺”独侍中寺由士人掌管,但后来迁出禁中,宦官的权力更为扩大。加之皇帝利用宦官消灭外戚,女主临朝的频繁出现,更为宦官专权创造条件。“手握王爵,口含天宪”。4.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 此后长期存在。曹魏的尚书台,与东汉相比,完全独立,官署迁到宫外。尚书台统领二十余曹,实际已取代三公管理全国各种政务。长官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号称“宰相”和“副相”。尚书迁到宫外,魏文帝曹丕将原在魏王府的秘书监改为中书监,官署设在宫内,代替尚书的位置,主管出纳政令,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东汉末年,宦官势力被铲除后,侍中寺又进入禁中,改称侍中省。魏文帝又置“散骑省”于禁中,禁中二省。二省“掌侍从左右,关通内外”,与
中书省构成制衡之势。5.三省制度的确立:根源都在汉代。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三省交互辅政,原因在于君主用私人。隋代正式确立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正副长官均为宰相的三省制度,轴心在尚书,三省的具体分工和运行机制还不明确。唐代的实际情况:三省制度并未得到真正的全面执行。皇帝为了防止臣下擅权 , 摆脱臣下的掣肘 ,便将拟订诏敕的责任交给自己信任而且亲近的人。因此 ,在中书门下制确立之后 ,很快就出现“北门学士”。6.北宋调整辅政机构:“二府三司”的辅政体制: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为宰相府,掌管行政事务;以枢密院为枢府,掌管军务;以三司为计省,掌管财政。北宋宰相议政处所沿唐制,正式名称为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都堂,通常称政事堂,但仅管民政事务,宋人又称“政府”。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而且还把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枢密院掌全国军政,称“枢府”;政府位于皇宫东边(左边),亦称“东府”,枢府位于皇宫西边(右边),也称“西府”。政府长官宰相和副相,枢府长官枢密使和副使合称执政(或宰执),均为最高行政长官。经过这番改革,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7.辽代设立南北两面官,分管北方各民族和汉人、渤海人事务。北面官中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是实际宰相,任职者为皇族或后族。8.金代以尚书省为辅政主体。尚书令一般由皇太子或亲信宠臣兼任,常缺而不设。尚书省设左右丞相、左右平章政事、左右丞、左右参政等8~12人为正副宰相。
9.元代大体承袭金制,但有较大的调整——“忽必烈模式”:实行中书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政治之本,以枢密院为军政之纲,设立御史台以监察军政系统 ,构成行政、军政、监察等三个互不统属,但较为协调的系统。
10.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沿袭元代制度,建立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宣布永远撤销中书省制度。4.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明代内阁制的形成: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统辖六部、“四辅官”的失败、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务,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内阁与汉唐辅政制度的区别:1)内阁是奉旨办事,只有得到皇帝的批示后才能办理。汉唐时期,宰相对皇帝的旨意有封驳权
2)内阁只是拟旨,不能直接指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也没有向内阁汇报政务的义务。汉唐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上报事务的副本都要
交宰相处存查
3)明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朱权,中枢辅政实际成为内阁和司礼监双轨制。
13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一,辅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君权进行。第二,君权和辅政权的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第三,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辅政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辅政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14.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虽然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是如此繁复杂乱,但还是有一定历史规律可循的。
第一,这种中央政务管理体系由简及繁、由粗渐细的发展过程,反映着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第二,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职的指导原则。
第三,少数民族在掌握政权时在坚持以本民族统治为主体,保留本民族原有的制度的同时,也大力吸收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制度。
15、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政务体制: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所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每部各管辖四司,是六部二十四司的政务体制。三省六部是行政事务的核心,从政务角度来看,除六部二十四司之外,九寺五监也负责许多实际事务,接受六部的领导。
16、监察的职能:对上的谏诤;对下的监督弹劾;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17、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1监察职能比较完善,作用也比较明显,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2对监察人员的使用,有特殊的安排,也有一定的管理升迁机制,但由于授予监察人员的权力过大,顾此失彼,不易有效地控制监察人员的腐败 ;3采取多种途径的监察制度和多种方式的监察办法,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风气产生过正反两方面的不同影响。18胥吏制度:胥吏不是官,但却在政府职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是官的辅助,也是官的爪牙,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胥吏名目繁多,实际只有两大类:胥和吏;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吏是在官府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胥吏在当时的政治中发挥难以替代的巨大效用,但吏缘为奸的现象历代都无法消除,成为困扰古代政治的重大棘手问题之一
19幕僚制度:幕僚又称幕宾、幕府、幕友、幕客、西宾、西席、宾师,是军政长官聘请的助手、参谋,出现很早;幕府制是要将所选幕僚的情况送到中央,享受国家的等级待遇;幕友制则属于私人聘请,不用申报中央,不享受国家的等级待遇,依靠的是官员个人支付的“束修”、“馆谷”和委托信任;官、幕、吏、役之间存在着相互利用而又相互钳制的微妙关系
20长随家人:官吏的亲属在朝章礼法上原没有参与官府政务的权力,但这些人依恃身为官亲,深得长官信任,往往能参与政务;除长官的亲戚外,还有长官的随从家人,大体上分三种:家生奴、临时雇用的、“带肚子”家人(即官员的债主);在众多的家人中,主管各种事务的长随是地方官私人收款代理人。
21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严格管制胥吏的政策与必须使用吏役原本并不矛盾,但在官僚政治下,远没有理论上那么简单;家人和幕友是清代地方官主要依靠的人,堪称亲信,但官员往往沦为被他们玩弄的可怜人物;地方官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政令承传准确无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制定应付的办法;二是如何使这些必用之人尽职尽责,既无僭越弄权之由,又无架空自己之机,便于贯彻执行政令;三是如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这些必用之人受到震慑,不敢违法乱纪,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被分割。23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1笼络各方面人才以收为己用;2所有的选拔途径都同荐举有一定的关系,以期保证选拔的公正和严谨;3选拔权力逐步集中收归中央朝廷掌握,并与教育、考课等制度相结合,使选官制度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2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自出现以来,受到世界上三种政治治理模式影响:一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治理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喧噪一时,对当时的中国有很深的影响,是蒋介石政府所刻意追求的目标。二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治理模式,从兴中会、强学会到以后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都将此作为追求的目标。三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这种治理模式。
25试论临时参议院的活动及其历史意义: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其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议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意机构,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并创立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法统;参议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立法机构,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参议院作为第一个资产阶级立法机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而历史、国情和政治态势则促使参议院性质发生变化。
26试分析中华民国的议会制度:1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2。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3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27试析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虚伪的元首选举形式总是以军事势力为后盾的,也就决定了中华民国元首制的变化总是随军权易手而转移;军阀割据和派系林立是中华民国元首制缺乏稳定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南方政权,还是北洋军阀政权,元首制发展变化过程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向集权发展;中华民国元首制度,在形式上抛弃了世袭制、终身制,有了共和制、民主制的某些特征,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变相地成为终身制,甚至向世袭制发展.1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主要职权是什么:立法院为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司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为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 ;五院共同掌握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是国民政府的核心和基本机构。
2试分析中华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的离心倾向。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制度层面上的特点:中华民国在始终没有真正统一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和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影响到地方政治制度建设,而地方政治制度反过来影响中央政治制度建设;政治军事派系左右着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中央政府不能完成中央集权化。
第五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
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影响: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定义是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总结战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国家统一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廷尉、治栗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和宗政。
变更: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重创的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结构上看,无处没有三公九卿制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太祖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期间有多朝代对其进行过修正,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
影响: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
宗法制:宗法制是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维系贵族之间的完整制度形成和出现是在周朝的事情。
目的是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程度上避免由王位而引发纷争和战乱,稳定国家。
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影响:积极:总共发至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祖国统一大业有促进作用。
消极:过分强调宗教,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官僚政治: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以等级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教合一、政教分离)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政治的逻辑:抑恶;道德的逻辑:扬善)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5.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集权、分权;人治与法治)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政治的根本问题:平等与不平等:专制与民主。)
7.无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构成的三要件:君主独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
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3.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1.辅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君权进行的;
2.君权和辅政权的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
3.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辅政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4.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辅政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一)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作为政治制度,与意识识形态、经济技术基础、政治机构、自然地理风貌、民族分布等变量发生着持久的互动。
(二)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迁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受到儒家思想、君主专制等我国专制社会固有变量的制约。导致制度变迁在相应的根本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框架内运行,而不能脱离框架的限制。
(三)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有着自己特定的轨道,并且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即制度变迁是社会历史的某种延伸,沿着历史的原有轨道运行。
(四)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呈现出官僚系统的组织结构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趋势。
(五)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自秦汉后)大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清等朝代),并以维护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标。
(六)制度变迁一般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但是同时受到外在压力集团的影响。
(七)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向于理性的同时,导致了非理性。
(八)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体现的是专制统治下的绝对“人治”,而非法制甚或法治。赋税制度演变及其特点:1.起源很早,“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夏商周:土地税,土地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赋(杂税),包括国家之赋二十税一,关市之赋(百分之一的关税和百分之二的市税),山泽之税(国君的私产,百姓开采要交税),币余(放贷利息)。
2.春秋:“初税亩”,这是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秦统一后的赋税有田租(土地税)、口赋(户口税)和力役三种形式。以后各代还有商税、货税、物产税等,称为征榷、杂税等。农民要把收获物的2/3交给政府作赋税。
3.汉代实行算赋、口赋、田租、徭役、算缗(财产税)、关市等赋税形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赋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各代。
4.西汉,田租为十五税一 文景之治
5.北魏、隋:租调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由三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6,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调法
7.中唐、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原来的均田制被破坏。唐政府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
8、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保马法。
9.张居正改革后,重新丈量土地,清查豪强地主的隐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
10.康熙实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制度。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
2.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
3.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
4.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
5.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形式及其特点:
制度举荐 私人举荐 官府举荐 自荐 征辟制度
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用人制度
征,也称为征召,是君主采取特别延聘的方式
辟,也称辟属、辟除、辟召、辟用等,是主要长官自行任用属吏的制度
荫袭制度
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入仕途的制度
古代国家长期保留这种选官方式,实际上是世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但它与世袭制有根本上的区别
这种选官方法是为了照顾在职、退休、殉职官僚们的利益,为了换取官僚阶层对现政权的忠诚和支持,曾起到稳定政权、笼络人心的实效。
科举制度
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
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成为一项重要制度,直到1905年才由学校制度所取代
科考程序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科举考试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曾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也防不胜防
笼络个方面人才以收为己用
所有的选拔途径都同荐举有一定的关系,以期保证选拔的公正和严谨
选拔权力逐步集中收归中央朝廷掌握,并与教育、考课等制度相结合,使选官制度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议会制度的评析: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