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学习十八大报告有关资源与生态论述的心得之五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
——学习十八大报告有关资源与生态论述的心得之五
2012-11-28 09:57:39 来源: 国土部网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这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加大,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制约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对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及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的明确要求,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及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涉矿部门及行业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矿产勘查工作逐步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业领域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矿产勘查方面,一方面,财政资金有效地带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增长,多元投资的矿产勘查局面已基本形成。2002年,我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仅有19.43亿元,2006年首次超过100亿元,2011年达到355.04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去年一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已达1172亿元,比前年增长10%,财政投资和社会投入比为1∶5.4。从2006年到2010年,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从128亿元增长到300亿元以上,其中2/3以上来自社会投入。非油气钻探工作量达到2486万米,创历史最高记录。
高投入带来高产出。通过采取多项措施,近年来地质找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新疆东部吐哈盆地等地区探获千亿吨巨厚煤炭资源,新发现辽宁大台沟、安徽泥河、新疆阿吾拉勒、西藏尼雄等一批大型铁矿。新探明西藏驱龙、云南普朗、新疆土屋等特大型铜矿。在山西交口-汾西、河南济源-新安、桂西南、黔北等地区新增一批铝土矿资源量。在豫西南、西南天山、西南三江等地区,铅锌找矿获得重要发现。在湖南锡田、新疆白干湖、甘肃小柳沟等发现大型以上钨锡矿。辽宁青城子外围、内蒙古朱拉扎嘎、青海大场、海南抱伦等金矿及川西、豫西南等地区贵金属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230个地质找矿项目中,有48个大型、超大型矿床,老矿山外围和深部也发现了大型矿床,有76个发现了中型矿床,这些矿山的平均服务年限增加了17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也已有良好开端,新发现矿产地426处,其中大型矿108处。到“十二五”末,“新疆“358”项目有望形成两个千亿吨级的煤炭基地、两个万吨级铀矿基地、两个10亿吨级铁矿基地、两个500万吨级铅锌矿基地、5个百万吨级铜矿基地等。目前,青海、西藏矿产资源接续基地轮廓也已经形成,同时,我国在大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和所管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也均取得重要进展。
矿政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持续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监管。各地在坚持巩固完善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对无证勘查开采活动实施经常性巡查工作的制度,努力构建矿产资源综合监管平台,认真开展了矿山遥感监测与核查工作,针对稀土等矿种开采出现的问题,实施了专项整治行动。经过3年多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全国共查处无证勘查开采13.8万起,超层越界开采1.1万起,非法转让矿业权2750起,关闭非法开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5.9万处,整顿规范成效显著。据对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违法情况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无证勘查开采案件从32603起下降到8746起,矿业权人违法违规案件从6458起下降到2998起,当前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出现了良好的局面。二是提高了矿产勘查开采技术准入门槛,加强对勘查开采方案的审查。为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管理,部、省在设立探矿权采矿权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和开发利用方案的审查,并将方案实施情况作为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三是通过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消耗储量挂钩,强化“三率”指标考核,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奖代补”和“示范工程”专项,创建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对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监管。四是为摸清我国矿情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和矿业权核查的三项调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找到一矿,惠及一方;开发一矿,造福一方。”近年来,我们通过和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贵州、云南等省区签订部省合作协议,上下联动,发挥国土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当地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青藏专项为例,通过项目的实施,在西藏圈定了5大矿产资源勘查基地,还形成了在羌唐盆地找油的新认识。经测算,“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9个大型矿山投产后,西藏GDP将至少增加400亿元~500亿元,实现GDP总量翻番。
在实施矿产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制定生态补偿制度、利益分享机制,比如要素入股、劳动就业和收益分配等,让勘区和矿区群众享受到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带来的实惠和成果。同时,通过推进绿色矿山与和谐矿区建设,要求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团队,将奖金捐赠给西藏大学设立地学奖学基金;同时,在西藏的矿山企业比着为矿区的老百姓办好事。矿山运输外包给老百姓组成的运输队,安排当地老百姓在矿山就业,帮助当地社区建设文化、体育设施。
“政府得资源,企业得效益,群众得利益”,矿产开发已经成为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驱动力,成为众多矿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资源富集地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明显加速,国际矿产资源供应压力日趋增大,世界范围内资源供需形势紧张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在国内,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十八大以后,我国必将会兴起新一轮发展大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会全面加速,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但是,我国虽然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加之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实现根本转变,经营粗放、资源消耗强度较大,矿产资源领域一些多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尽管我国近年来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特别是大宗矿产供应不足的问题。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不足、资源回收率低、能源资源消耗高;同时,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违法违规的行为仍然存在,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对此,必须综合采取措施,统筹加以解决。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地质工作和能源资源关系国计民生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解决能源资源问题,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始终要坚持立足国内,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增强国内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以更好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勇担历史使命,大力加强地质找矿,高效利用资源,切实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在国内地质调查、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集约利用等方面,努力形成一次新的跨越,较大幅度地降低对外依存度,切实增强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求重要资源矿产勘查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加强重点矿种、重点矿区勘查。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铁、铜、铝等矿种为重点,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煤炭国家规划矿区、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大中型老矿山和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在西部地区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东中部地区隐伏矿产勘查找到新的资源。二是大幅度增加勘查投入。三是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
提高矿产资源生产供应能力。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部署,切实加强矿山生产能力建设。一是新建一批大中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二是发展一批大型矿业企业。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型矿业企业,支持“大集团建大基地、大集团配大资源”。鼓励大型矿业企业强强联合,并收购、兼并、重组和改造中小矿山。三是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条件,增加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储备。
搞好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低品位铁矿、铝土矿、磷矿等资源。二是切实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大力推进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做好矿山废石、废渣、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利用。
推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二是推行矿山清洁生产,同时加强企业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强化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监管。三是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四是实行有利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督促企业足额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取矿山转产发展资金,加快出台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补偿办法。继续推进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加快矿业科技进步。一是提高矿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在煤炭合理高效经济清洁开发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矿山环境优化、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提高矿山企业装备水平。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关键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着力开发大型煤炭综合采掘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重大技术装备,努力提高矿山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三是加强矿业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矿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以重大勘查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深入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管理。一是巩固整顿工作成果,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二是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以战略性矿产、优势矿种、重点矿区为重点,加快矿山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矿业生产集中度。三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核心是加强对矿业权人的管理,严格资质条件、准入标准和勘查开采活动监管,强化监督检查,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规范的矿业管理机制和制度。一是健全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坚持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对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或适度加强中央管理。二是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取得矿业权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资源税、增值税。国务院要求试点省区做好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和其它矿种。三是理顺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关系。改变原有分配方式,把矿产开发收益的大头留给地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并用于解决老矿山企业各种历史包袱问题,造福矿区人民。四是健全矿产资源政策和规划体系。合理提高矿产资源税费征收标准,逐步完善矿产资源税费计征方式。解决矿业增值税实际税赋水平偏高的问题。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加大规划实施力度。
扩大国际矿业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发展矿产品贸易,提高矿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调整矿产品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稀缺资源进口,合理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贸易多元化,多渠道进口重要矿产资源。改进贸易方式。二是引进国外矿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吸引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风险勘探和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国际资源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三是实施资源“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勘探开发的力度。通过新建项目和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国际合作。
加强矿产资源法治建设。做好矿产资源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有关工作。抓紧准备《矿产资源法》进一步修改,为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协助做好《煤炭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做好《能源法》、《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起草的准备工作。同时,抓紧完善《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体系,制定国家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国家规划矿区管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有关司法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第二篇: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王莉)
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王莉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甘肃肃南734400)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县矿山工业的迅速掘起,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此文从本县的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了对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矿产林业可持续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
分类号:X24;F426.1
20世纪末期,面对全球性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越来越多的人们经过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这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指明了方向,对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生态优先”原则,结合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及其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矿产资源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我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其草原广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矿藏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森林面积33.1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82%。有大小河流34条,冰储量159亿立方米,年出境水流量43亿立方米,境内三大内陆水系和众多支流,是河西走廊绿洲的心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依托和绿色屏障。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前景广阔。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分布4大类34种322处,资源总储量达76503.607万吨,其中钨钼储量居全国北方之首,铁储量占全省86%。已探明的主要金属矿产有煤炭、铜、铁、钨、铬、锰等。非金属矿有萤石、石灰岩、石英沙、硫、粘土、石膏、石棉、磷镁、白云岩、玉石、芒硝、重晶石、大理石、矿泉水等16种32处。其中已探明的钨矿储藏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藏量中排名前5位,储藏量达46万吨。近年来随着市县“三大战略”的实施和“工业强县”步伐的加快,我县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大量引进外地客商来我县开发资源,发展地方工业,壮大地方财源,截止2003年全县135户国有、集体、私营矿山企业,已开发利用各类矿山的矿种有13种,占全部矿种的33.3%,开采矿石总量105万吨,矿业产值达7000万元。[1]
2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县矿山工业的迅速掘起,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县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资源储量不详,勘测手段滞后。能够开采的矿种和矿点只占36%和9.2%,尚有大部分矿种和矿点因缺乏详细资料,勘测手段和技术滞后被闲置。
2.2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破坏程度突出。大多数矿山企业,特别是一些集体、个体采矿企业,急功近利,采富弃贫,采厚弃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技术装备和采选工艺落后,开采方式不当,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的现象尤为突出。
2.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打破了过去的封闭保守观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开发矿产资源也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过程中,大量的尾矿、固本废料:产生掩埋地面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污染,并由此对矿产资源、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矿产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一是一些地方矿山企业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轻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冲击和破坏。二是粗放式经营,掠夺性开探。三是矿山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弱,管理监督不力,林业、畜牧、环保、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职责明确,但缺少统一协调。五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措施不力,治理资金渠道不顺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4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对矿产资源保护认识不足。从而形成了矿产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2.4.1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剧。由于矿物能源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
2.4.2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矿区开发过程中,修建公路、埋设各种管线,挖掘引水渠,建设厂矿等,占据了大面积草原,加上因之产生的土地荒漠化的侵蚀,使得草原面积减少退化,而且草原“三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2.4.3林地面积小,布局和树种结构不合理。由于矿区开采引起的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地面积较大,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造成结构不合理和分布不均衡,降低了森林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2.4.4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由于矿区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
2.4.5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因煤炭等矿物开采形成的so2、co2、co等废气,排放的矿渣和污染的废水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3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我国北魏末期的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然而历史证
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寻找平衡,而不是杀鸡取卵,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因为生态的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对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的几点拙见。
3.1我县属全省的畜牧业大县,也是林业大县之一。但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低,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矿产、水能、林草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目标,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市场”的科学理念,把矿产资源的开发同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矿业”、“生态矿点”结合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矿产资源整治管理。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稀缺性,突显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经济,开发矿产资源,“既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套用“严格的环境限制下的资源开发”模式。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实施“工业强县”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如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增长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剧增,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必须规范矿业权人的行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推行新的办矿理念,新的矿业开发模式。针对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外与大型矿山企业强强联手,充分利用他们的采探矿资金、技术、人才进行资源勘探和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我县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资源,优化布局,合理调整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做到资源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运转,逐步实现矿产资源与生态资源的双重保护,为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3.3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涉及林业、畜牧、水利、环保、国土资源、工商、税务等多个管理和执法部门,认真执法,密切配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步调一致的行动。为此建议:一是要大力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四个层面上形成共识,即“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公民是没有社会公德的公民”的共识。二是为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开发,应成立矿产资源委员会,负责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三是在矿点分部集中区设立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管理机构,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专门负责监督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执行情况,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
3.4进行有选择性的吸引外商。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
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这样,将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过程中,必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管理措施及具体要求,坚持“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下,开发矿产资源不得以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代价。对于吸引外商投资的矿业项目,既要做好经济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合理性的论证,也要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3.5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勘探、发证、可行性研究和设施、基建、生产、闭坑、废渣堆放等全过程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把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中可能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消灭于萌芽,使正在形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得到及时制止和治理。对新建矿业、矿点强制实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废弃物排放、安全保护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政策机制。建立矿产资源工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本着“谁破坏、谁恢复、谁开发、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将矿山环境成本纳入矿业成本,收取生态环境补偿基金,该基金由国土资源、环保、水利、林业部门依照法律规定,按照矿种开采规模、地域、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共同商定确定数额,可在勘探、发证时逐年缴纳,主要用于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统计年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统计局,1988-2008.作者简介:王莉,女,1982年2月24日,本科学历,2005年毕业于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林业局工作,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林学、植物保护。
第三篇: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索与思考
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林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加之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资源出现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盲目地砍伐树木,破坏天然植被。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资源管理部门乱开采伐票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盗伐林木、毁林现象的发生,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木质量下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东北国有材林、成熟林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降低了现在的36%,野山参、野生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各种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保护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借助多种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工具,如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为森林资源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林区,特别注意对偏远乡村屯、山上作业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基层群众深入了解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
1.2 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针对当前保护森林资源的形势,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法治林。在东北林区,可建立以森林公安机关为主,林政稽查队伍、木材检查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规范执法活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完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范措施,建设专业扑火队伍,增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减少资源损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促进林区生态建设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强化管理措施,防止森林资源流失,提高森林质量。要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就目前而言,东北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不断扩展,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务必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修复和优化荒漠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努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大保护范围,改善栖息地环境,同时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扩大人工繁育和培育,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生态建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作为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有力保障。合理开发林下资源,既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林区产品开发
林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纤维植物资源等,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制成人们生产或生活中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原料。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的优势,合理有序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高档果酒、果酱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努力推出具有林区特色品牌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对于工业原料丰富的林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工业原料的精加工和提炼,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2.2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推广林下养殖业
林下资源中的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经济价值十分显著。如林下一些昆虫含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既可作为食品食用,又可作为滋补和保健的药品食用;一些兽类的角、牙、蹄、内脏等可提炼成工业原料等。因此,要合理利用林下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林区品牌战略。充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养殖基地,推广林下家禽家畜、野生禽兽的养殖,促进林区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林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2.3 合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指林下许多的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旅游休闲、观光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并结合当地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实现森林产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开展野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人工狩猎场、森林野营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提升森林旅游开发水平,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凤文,李文娟.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9(03).[2]魏传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措施[J].农技服务,2010(11).
第四篇:关于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前言
煤矿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宁蒗县有限的煤矿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开发利用中引发了不少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作为煤矿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者,充分认识煤矿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严格管理好我县煤矿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
宁蒗县地处丽江市东北部的小凉上区。全县总面积6205平方千米,下辖14个乡一个镇。县境内煤矿资源较为丰富,有铜、铁、铝、锌、铅、煤、石膏及贵金属金、银等。现煤矿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目前全县有五个乡镇已经进行煤碳资源的开发,煤炭资源品种为烟煤、无烟煤。资源整合前有生产矿井5对,分别是汉家厂煤矿一号井(年产量3万吨)、汉家厂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海子坝煤矿(年产量4万吨)、兰草箐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上拉垮煤矿(年产量4万吨)。在建矿井7对,分别是马家窝子煤矿(年产量6万吨)、阿明地煤矿(年产量6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万吨)、九台湾煤矿、羊场煤矿、宏发煤矿、新龙湾煤矿、金山马鹿塘煤矿,年产量均为6万吨。根据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目标要求,宁蒗县的煤炭整合为3户企业6对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量75万吨①1。目前,煤炭产业已成为宁蒗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煤炭资源实现工业产值近4亿元左右。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运输业、餐饮业、直接劳动业的发展,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为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宁蒗县“以煤为主”的煤矿业始于“九五”末,历经“十五”的深化专项政治和“十一五”的发展,我县煤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专项整治和资源整合,着力实施了“三统筹”“一道路”即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科技装备水平高,安全有保障和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尽管如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
二、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土地及生态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土地沉陷引起的下沉盆地、裂缝、台阶和塌陷坑以及露采迹地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压占,并诱发地质灾害。宁蒗处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生态脆弱的风沙区,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下,因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枯竭、地下水疏干等问题,沙生物枯死,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风蚀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①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煤炭资源的开发诱使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且煤炭燃烧产生了大量SO2、CO等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矸石里面的有毒、有害成分共同污染着矿区的大气、水体和动植物,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发展不平衡,是由于市场经济、地方经济等客观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对煤矿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和生态白虎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了煤矿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大多矿井采取了“大、中、小型矿井并举,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导致乡镇、个体矿迅猛发展,而这些小矿大多分布不合理,设备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环保措施不到位,其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种“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使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并且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宁蒗县煤矿业结构不合理
煤矿山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小型矿点开采企业及个人开采占全县矿山数的一半以上,煤炭的开采以前管理混乱,浪费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自2009整顿改革煤炭资源开发以来 煤炭的开采利用逐步走向规模化、价格合理化、效益化,有效防止了对资源的浪费。
(二)宁蒗县煤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开采煤矿资源肯定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遭到影响破坏。我县采矿权人对保护环境法律意识淡薄,采富齐贫,废石废渣随意堆放,易造成河道行洪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阻塞,最终易造成水土流失或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土层剥落、局部地面塌陷、山系裂缝、水质污染等,有的矿山企业已停采,但没有遵照“谁开采、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废弃矿山没有进行恢复治理,影响了整个山脉的外观形象。
由于煤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 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矿区占地面积大,遭破坏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矿业的发展,污染排放加剧,打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土地变成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的大面积污染。
例外,煤矿等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外,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随着煤炭开采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SO2、CO2、CO 等废气,排放的废水、废渣造成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宁蒗县.煤矿资源管理措施水平不高
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限制,对矿业活动动态监控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依法行政力度不强,从而造成违法违规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整 4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资源规划不够完善
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勘查程度很低,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煤矿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目标不太明确。现在进行的煤矿资源规划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均应在规划中加以解决。
2.矿山采矿权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宁蒗县矿山开采主要以个体为主,进行小规模开采,对矿山的投入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多数矿山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对煤矿资源如何在开发中实现有效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如何保护等,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3.监督管理不到位
基层矿政管理不到位或缺失。一些矿业权人和基层群众矿业法制观念淡薄,煤矿资源国家所有观念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意识还有待提高。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一些煤矿资源开发项目本不可或缺的环境评估因此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优厚筹码。
矿山生态管理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分工,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由于职责交叉,缺乏宁缺规定,在监督管理、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上形不成合力,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也不明显。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而且由于管理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对探矿权、采矿权中出现的非法转让、越界开采、非法采矿等现象监管不到位,日常巡查工作抓得不紧,致使出现当场抓住停产,撤销设备,过后偷着采、偷着挖,措施不力,不能对非法采矿的业主给予强有力的打击。
三、煤矿资源生态建设与补偿的建议
补偿是利益差别的整合器,可以改变成本收益的时空、动态关系,促使有害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激励有益行为的社会化并得到回报,宁蒗县应尽快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护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正正义的角度来看:要妥善协调煤矿资源生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宁蒗县没煤矿资源管理机构应下大决心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承认生态环境价值。②
(一)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从源头上抓起,从煤矿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始就应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煤矿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开采煤矿资源。限制在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开采煤矿资源。对新上的煤矿开发项目,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项目的上马。
要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址破坏和环境污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
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治理恢复备用金制度,构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双赢的良好局面,提高矿山企业等行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应用经济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建立科学的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应结合各地的地质条件、采矿方式、采矿强度和形成地质灾害的特点等内容,组织地质生态专家,不断修改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煤矿资源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的确定提供依据。
(四)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煤矿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在已有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宁蒗县县情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的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注意对生态执法的力度。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立反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体制,规范生态环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科学的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强制,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同公安、安监、工商、城建、水务、林业等部门的联合协作,齐抓共管,加强执法,对违反《煤矿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规定的,要及时查处,对触犯刑律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法律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为生态县建设及东部新门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2
3对已开采、新开采的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总局要求的对矿山企业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要求,促使矿山企业积极缴纳保证金,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责任与义务,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③。
②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 ③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2 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结语
目前,宁蒗县的煤矿资源管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宁蒗县在煤矿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煤矿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县公民的自觉行动。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吕波,高伟.新疆矿业发展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5.
[4]郭兰在,王漠.实现新疆煤矿资源优势转换战略与对策讨论[J].资源与煤矿,2000,(5).[6 ]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OL].2006-4-5 [7] 田茂虎,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2):59-60,63.[8] 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8,4:49-50.[9] 卜昌森,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3):32-34.[10] 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11] 王家兵.深层岩溶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的探讨[J],煤田地址与勘探,1994,22(3):32-35.[12] 昆明 春城晚报 2010年4月6日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致谢
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提供我材料的同事,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网络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同志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第五篇: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
孙兆文 王亚男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做好规划,进行旅游景点和线路的选择和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测算最大承载人数,有序地开展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考古人文游、度假疗养游、探险游;加强对旅游者进行保护环境教育,避免在草原上随意开车碾压和乱丢废弃物等。第五在适宜地块发展人工种草,发展培植甘草、黄芪、枸杞、麻黄等药材和草原白蘑等食用菌,种植果树、山杏、板栗、榛子等经济林,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入,又有利于减少对草场的压力和保护草原植被,同时还要防止和杜绝人们乱挖药材和搂发菜对草原植被的破坏。第六,改变农村、牧区、林区居民生活用能源的结构。改变烧秸秆、烧粪、烧沙蒿和烧木材的旧习,积极营造薪柴林、引导烧煤、天然气,推广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又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第七,大力宣传草原文化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精华,培育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加强环保执法,努力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消费生态化,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总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广袤美丽的草原这个根基,人们在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也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滋养;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草原,经济发展了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才能使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作者:朱琳,赵„文章来源:论文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10-23 22:25:20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 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农业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