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模式探索
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模式探索
刘宝华
摘 要:加强班级管理,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模式,树立班级管理新理念,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尝试结合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模式,希望能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 发展阶段 操作原则 班级目标 管理机制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以广东省湛江市三所主要高校为视角,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调查了127名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调查方式有发放调查问卷及查阅资料档案等。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高校大学生对参与班级建设及参加班级各项活动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在组织的内在活力和积极因素等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而在学校在班级管理机制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表一的大学生对班级目标及管理制度了解情况的统计表来看,班级在规章制度与管理目标方面没有做到具体化,同学们对于这方面也知之不多。表一:127名大学生对班级目标及管理制度了解情况的统计表 情 况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不清楚 没有制定 人 数 百分比 18 17.17℅ 23 18.11℅ 49 38.58℅ 37 29.13℅
班活动是进行班级教育管理,培养优良集体的基本途径。表二的大学生对班级活动态度的抽样调查表显示出同学们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加班级的活动,这有利于班级开展各项工作,加强班级建设。
表二:127名大学生对班级活动态度的调查表
情 况 每次都参加 经常参加 很少参加 从不参加 人 数 百分比 31 24.40℅ 65 53.54℅ 22 17.72℅ 9 7.08℅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的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表三的情况调查表来看,大部分学生觉得学校的班级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学校要重视班级的工作,积极完善并探索高校班级管理机制。表三:127名大学生对学校班级管理机制情况调查表 情 况 比较完善 完善但要改进 不很完善 有较多问题 人 数 百分比 14 11.02℅ 58 45.66℅ 32 25.19℅ 23 18.11℅
班级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什么是比较完善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呢?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学校要有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班级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有健全的舆论阵地,有完善并遵守执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内部交往以及人际关系,始终保持班级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与义务感。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开拓自己独特的领域,积极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班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此,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阐述:
一、班级建设的发展阶段、操作原则及目标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正式小群体。既是一个教育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实体,要把握其运行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结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班级管理工作。
(一)班级建设一般经历的发展阶段
遵循集体的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参照学生集体独特的发展模式,运用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划分和界定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班集体建设一般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班级建设的初级阶段——组织和教育集体
提出建立集体目标,为集体的自我肯定而奋斗,包括集体的团结及个人在集体中的发展完善,按照班级教育的原则开展班活动。建立班级制度,形成学生间责任依从关系,逐步完善班级的人际关系结构和组织机构。集体主要是通过纪律、制度、舆论等规范对个体进行控制,抑制个别学生的不正确行为。集体对成员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重视个人的典型社会特征,以保证达到在实现集体目标过程中个体行为最大限度的协调一致和富有效率。
2、班级建设的中级阶段——指导集体自我管理
班级由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主体的过渡阶段,开展指导学生集体自我管理的工作,并以集体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要求与集体成员参与集体民主管理的经验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为发展动力。班级成员和行为符合班级的制度、规范和准则,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独立解决集体生活发生的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班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集体成员的个性、社会积极性、兴趣、才能和特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集体的个性化铺设了前进的阶梯。
3、班级建设的高级阶段——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班级从为自我肯定而斗争到为发展每个人的天赋、爱好、特长创造最好的条件,把开发人的身心素质潜能,实现每个人的独特的创造性才能提到第一位。
(1)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使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共同目标中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坐标,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2)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开拓自己独特的领域,积极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3)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在班级中获得满意的地位。
(4)每个学生都能为集体奉献与众不同的精神财富。(5)集体的目标、规范、价值标准作为个体的行动指南,成为努力照办的准则。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集体期望的背景上对自己提出自我教育的要求和习惯。
(二)班级建设的操作原则
1、方向性原则。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是班集体建设的方向。也就是说,班集体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培养人的要求,同时,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2、针对性原则。班集体建设的必须针对当前学校的任务、该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和个别特点及该班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
3、激励性原则。班集体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集体成员都有所追求、有所发展,激励他们前进,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充满自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4、民主性原则。提高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努力在班级中创设民主讨论的集体心理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可操作性原则。无论是目标的制定、班活动的组织还是评价标准的实施,都必须切实可行,可以进行评估。
(三)班级建设的目标
学校班级建设的目标的制定,是为确定班级的目标提供依据。以下以大学本科四年的班级目标为例:
1、大学一年级:班级要使学生了解本校的历史文化、精神、体制,组织及其它软硬件设备,认识本院系教学方向、设备、资源、教授及其专长,了解本校各行政单位功能,了解四年学科课程,实现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同时增强班级的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树立集体形象,重视班级成员的心理互助与沟通,建立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大学二年级: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各项班活动,努力打好专业基础,个人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方法,并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班委要有明确的方向。
3、大学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增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求职技能,并且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大学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等,尽可能地在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并处理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切实了解学生的动态,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保持稳定向上的班级。
二、班级管理机制
对于班级建设可分为几个步骤完成,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一)了解班级的现有水平
了解班级的现有发展水平,预测班集体的发展趋势,这是班级建设的起点。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新建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原有班级的状况、班风学风、管理机构、班委的工作作风与能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状况及对建设班级的认识和态度等。
(二)分析制定目标、完善组织建设及班级管理制度
1、班级目标的制定
班集体的目标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在各项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班级目标无论对于个体的积极性的发展还是对集体形成的绩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能充分发挥其班级目标的各项作用,这就要求班级所确定的本班目标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分析情况,找准班级的主要矛盾、当前必须解决和可能解决的问题。
(2)是要依据我们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例如师范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不相同:师范院校所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向就应该在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上,因此,班级必须根据学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来确立班级目标的有关内容。
(3)是要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不同专业虽然都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各有侧重。有的专业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专业则强调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制定班级目标时也应有所侧重。是要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具体地讲就是目标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提出恰当的目标。
(4)班级目标切合班级现有基础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并具有激励作用即对每一个集体成员都有促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努力为它的实现而积极工作。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其目标成为真正的集体目标并最终得以实现而发挥作用。
(5)班集体目标应该建立在班级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的目标的基础上,要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为目标而奋斗。同时还要把集体的大目标和个人的小目标统一协调起来,调动好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考虑目标的系列化。把一学年的目标按近期、远期系统列出,有远有近,有主有辅,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安排,并及时总结,及时交流经验和体会,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同学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提出新的努力目标以鼓舞集体不断前进,同时引导和组织班集体为实现新的目标而积极努力。
(6)努力创设民主讨论的集体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方案决策的积极性;锐意创新,克服随大流思想和保守思想,强化创新意向;刻意求实,筛选对于实现目标的价值,操作的实际可能性也大的变量,并明确其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7)班级目标要保证了解和研究个体需要,努力寻找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交汇点。
(8)目标必须做到形象具体,可以操作和检查。当班级的目标确立后,这些目标要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抱负水平,成为各人的行动指南。
2、加强班级的组织建设
班级的组织建设是优良班级形成的重要方面。班级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对于优良班集体的建设十分必要。
首先,明确班委和团支部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提高组织机构的工作成效。其次,现在,学校都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学生自由选课,班级概念淡化。相比而言,学生在生活区接触相对较多,这样就可在宿舍的组织与管理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选好舍长,以此对班委、团支部的工作进行补充。最后,注重培养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要靠具体的工作能力来保障,而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是在具体工作中培养和提高的。如规划设计能力,作为一名班级干部,在学期之初,应该撰写本学期工作计划,在每次活动举办前要撰写活动计划。撰写工作计划要求既要考虑班级目标,又要兼顾校、系安排;活动计划则要求详细、具体、可操作。又如活动组织协调能力,班级工作计划或活动计划得到辅导员(班主任)认可后,学生干部就应该积极大胆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提高活动组织水平,同时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此外,学生干部通过撰写日常工作手册及学期工作总结等方式来提高其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与写作能力。
3、班级制度的完善
班级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法规,为班级的管理提供了标准化的结构和秩序,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工作常规化、制度化,从而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班级自我教育的能力,履行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制度建设,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有利于强化其符合社会规范的集体行为,弱化甚至消除不良行为习惯,从他律走向自律。对集体而言,制度则体现了班级的组织性、纪律性,便于学校对班级工作进行科学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制度能够产生良好的“群体压力”,促使集体目标的早日实现。
班集体制度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首先,班级制度制定和执行,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学生反复讨论,使这些制度“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要求,不仅自己遵守,而且敢于对违反班级制度的现象提出批评。其二,班级制度要力求完善。制度建设应当是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覆盖班集体建设的方方面面。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干部可以将各项有关的行为规范进行综合整理,使之系统化,最终形成健全的制度。要注意制度的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发挥整体效力。如班级的宿舍的各项制度,考勤制度,活动参与情况记录等都可融合为一项班级量化考评制度,并与学校的综合评定工作挂钩,即便于操作,又便于检验。班级制度的建立是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班集体建设的深入,各项新的制度势必产生,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善于将新旧制度结合,促使班级制度日臻完善。其三,班级制度要力求严格。班级各项行为规范一旦实施,务必要严格遵守。对于违反制度的班干部、骨干分子或普通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做到奖罚分明,绝不姑息迁就。严格本身就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对同学产生制约和影响,使其从最初的外部控制转向最终的自我约束。最后,班级制度要力求有特色。辅导员(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从促进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进步为着眼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
而且,在完善班级制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造有效的学习集体
稳定的、主动积极的高效率的班级学习在于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这是班级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个有效的学习集体要有明确的目标将班级成员团结起来,才能步调一致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目标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平,而且班级要形成强大的有权威的舆论激励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建立小组学习制,多举行交流会,组织同学听讲座等来实现。
(2)建立健全的舆论阵地
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集体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组织机构的健全与有效,班级制度的制约与影响,都离不开健康有力的舆论支持。因此,舆论水平是班级发展水平的重要社会心理指标之一。
培养健康有力的集体舆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干部同学要时时把握班级动态,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帮助班级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当班级中一出现不利于集体形成、巩固的事情或超于常规的行为时,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应引起重视,加以分析。第二,利用班级活动进行正面引导。健康舆论的培养实际是提高集体成员思想觉悟的过程。鉴于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强,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干部要善于利用主题班会、班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一切可利用的班级活动形式,加强健康观念的引导。与此同时,对于班级中的违纪现象要敢于管埋,弘扬正气,使不健康的风气在班级内部没有市场。此外,及时扶植学生集体中自发产生的良好行为与舆论,如“团结友爱”、“扶贫解困”等,也是很有效的方法。第三,重视班级权威人物的影响。班级权威人物是小群体的核心人物。他们对于形成集体中多数人意见的过程很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干部应很好地抓住这部分力量,发挥其积极影响,建设好班集体健康向上的舆论。
(3)要逐步形成班集体的传统
传统是一种巩固了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具有导向性、稳定性与间接影响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可以把集体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优良传统是班级的财富。通过对班歌、班徽、班训、班刊、班级网站、QQ群、班的某种节日、班级得奖纪念日等形式和事件的评优,使班级通过不断重复、强化,转化为传统,形成自己的情感、色调与风格,并在班级的交际间继承和发展。
(4)由于后勤社会化的实施,使大学生宿舍管理也走向了社会化。宿舍管理的社会化对班级建设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集体住宿的模式开始变化,同时有的班级的同学的住宿就相对分散开了,班级在寝室的稳定形态很难维持了,这对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带来许多困难,班级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减少,使得班级难以形成宽松而亲密的交流环境,给同学们开展思想交流带来困难,相应地也失去了许多和同学一道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的机会,使团队精神的培养受到影响。这是新形势对优良班级建设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思考,认真研究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首先,建立新的载体进行班级建设运作。以班活动为主要载体把相对分散的同学组织起来,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活动。同时要抓好以学风和责任感为核心的班风建设,在班集体建设中只有抓住了学风和责任感这两个核心内容,使班级活动上档次,有效果,有品位,更有生命力。
其次,同时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动态约束机制,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个团结而有活力的班集体的基本保证。班集体权威性和战斗性的重要体现是一个班级能否很好地发挥对全体成员的有效约束。如果没有约束力,班集体就会面临解体。因居住相对分散,同学之间相互接触和交流减少,相互影响减弱,对班集体建设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班级同学应想办法多联系,如电话、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均可以作为同学们加深相互沟通,加强联络交流的新方式。班级干部还可以在同学们集体上课的时候注意收集信息,主动了解同学情况,主动关心帮助他们,一旦发现本班成员有不良行为,班级干部就及时进行工作,使同学们随时都能感到班集体约束力的存在。这种动态的约束机制使班级的成员个体与集体之间一直能处于动态的平衡发展之中,而这种动态的平衡带来的是班集体动态的良性制约,对新形势下优良班集体建设将起巨大作用。
(三)开展各项班级活动
班活动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是进行班级教育管理,培养优良集体的基本途径。班级教育管理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的,其教育管理的效果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开放教育管理应该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分析了解班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正确把握学生发展水平及班级集体的发展善,设计合理的活动体系,组织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具体地说,首先要设计好班级的活动体系,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任何一种活动都有其一定的目标、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班级共同的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情感、信念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培养,并且在交往中,学生的性格、气质、交往的品质、活动能力也会得到解决一定的发展。其次,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个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班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增强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开展各项班活动中要有组织性,计划性与系统性。根据目标管理计划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要求活动指向目标,克服主观随意性。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集体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依据班级发展的阶段特点来进行,另一方面应与学习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第二,寓集体教育于班级活动中
班级活动既然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载体,就必须担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而不能单纯考虑学生的兴趣,仅满足其单方面的需要。班级活动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因此,班级在开展活动时,应努力注意其教育性,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班级成员竞争、合作的意识,团结拼搏的精神,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注意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同学走向社会,培养成员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的良好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让班级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是班集体活动建设的真正成功。
第三,注重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活动
特色反映了一个班级的个性美。这种个性美一方面能增强班级活动对同学的吸引力,促使其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同学产生集体自豪感,增强其对集体的归属感,从而自觉维护集体利益,推动班级内凝聚力的形成、巩固和加强。
最后,各二级学院班级根据实际情况一个学期开展2-3次的班活动,班集体建设活动资料考察法。包括工作计划、统计资料、音像资料、典型经验、个案等。
(四)激励机制
构建激励机制是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促进班级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而就远景意义而言,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
激励机制所形成的集体荣誉感,是由集体成员对自己所属的集体的社会地位的肯定评价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集体成员确信自己班级目标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并且感受到能够成为这一集体的成员的自豪感。有了这样的一种满意感的体验,学生就会热爱集体,并且能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即全体成员都自学地、自动地想办法来参与教育过和,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主人翁精神去影响别人。
因此,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完善:
1、优秀班级活动的评选活动。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载体,建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班活动产生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对一个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对班级活动的指导、检查和评比,显得犹为重要。
2、优秀班干部的评选活动。这样的评选活动对于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有积极影响。鼓励班干部为了班级组织建设努力做出贡献,班级工作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注意树立典型,重视发挥主要班干部的作用。
3、班级文化展示的形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作为激励机制中重要部分,通过提供班级文化展示及现班级之间交流提供平台,班级文化展是通过对班歌、班徽、班训、班刊、班的各项活动、班级得奖纪念品等的展览。文化展能使本班同学进一步产生集体自豪感,增强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及凝聚力。
(五)信息的反馈
信息反馈不仅有助于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随时分析班集体建设的情况,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尽早加以解决,而有利于班级工作的落实。信息反馈是双向的,实质上是班集体建设中师生互动的体现,它包含两个层面:辅导员(班主任)与班级骨干力量的互动,辅导员(班主任)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正是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作用、相互影响,才使班级工作层层深入,班级目标步步实现。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干部同学要多角度、多渠道地与普通学生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对班级工作的反映,又要及时反馈自己对班级工作的想法,在不断地沟通达到相互的理解和全力配合。
班级可以采用学生自评考察法。采用问卷、座谈会、访谈等形式,由学生陈述自己怎样参与班集体建设,对自己所属的班集体发展水平做出评价。也可以采用集体自评考察法。首先,通过班委对的班级发展水平做出评价。然后,通过对本班同学的问卷、座谈会等方法,对班级的建设,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班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的形式加强交流,并且可以广泛征求征集基层班级的意见及建设,对同学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如实的反映。同时努力构建网上交流平台,在校学生会网站建立班级交流讨论区,给广大同学们对班级管理发表意见的空间。
学校班级管理机制的组织保障。学校应成立专门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机构。负责制定和调整有关工作政策,为班级交流搭建平台,指导各院系开展班级管理的相关工作。而二级院系单位也相应成立班级管理机构。负责按照校班级管理工作小组的要求部署和安排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工作,处理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并且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同时,高校开展班级工作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并且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由二级院系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管理机构负责人,组织协调学校的计划实施工作。其次,根据学校班级管理的整体目标及实际情况,制订长远规划和具体落实措施。最后,广泛征集基层班级的意见,抓好示范点,积极总结经验,做好宣传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的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在重视班级的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积极完善高校班级管理机制,探索管理的新模式,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的要求,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附注
以下资料将有助于您对本文的理解: 附表一:“湛江高校班级管理的调查表”
附表二:湛江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情况比例分析总汇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篇: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班级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载体,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的好坏对学校校风、学风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同时提出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常规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元,学校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认真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1]。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缺乏向心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做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的一代,同学们思维活跃,追逐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凌驾于班级利益之上[2]。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认为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很难满足自己个性的发展,因此对班级团体性的活动参与率较低,因而班级总体而言缺乏向心力。
2.班级管理制度传统化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主要借助于高校领导者共同商讨制订的刚性条例,其内容已固定,易造成班级管理长期停滞在规章制度层面,管理方法过于传统,同学自身仅仅只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级管理的创新性严重匮乏。
3.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代下大学生普遍自主性都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相互间配合[3]。一旦老师布置的工作需要多个班委配合完成,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统一思想,则往往无法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且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则常常表现为互相推卸责任。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个团结、互助、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之间应该有着高度的互依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目标[4]。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班级中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性极其鲜明,自制力较差,同时大学空闲时间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为宽裕,因此外界新鲜事务极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最终造成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缺乏动力支持。
5.班级不良竞争频繁出现
高校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的竞争现象,特别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等方面尤为明显。在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这也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关注点严重失衡,往往大家并不在意学习的程度如何,而侧重于对比家庭的贫困程度,致使班级同学间的关系易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5]。这种不良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高校中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同学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在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探讨,否则这不仅将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工作五年时间,现对于新时期下如何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班集体活动模式,营造集体归属感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开展班级活动从低年级抓起,同时做到系列化和规范化,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凝聚力和荣誉感[6]。新班级组建之初是营造班级风气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力。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同学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外娱乐自我的目的,更是促进了班集体同学间的关系,提升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
2.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班级管理可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网络成为沟通辅导员和学生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QQ群、飞信和班级博客等方式,把有用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于不方便和学生当面沟通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形式进行,在虚拟的环境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7]。
3.倡议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的过程[8]。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思想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都能够自愿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指导,营造优良班风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与辅导员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充当着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具体事务,同时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积极主动的与班级“三困”群体(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改变现有困境,形成一股班级同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进而营造优良班风。
5.精选班级干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老师的各项班级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干部来传达和落实。因此,在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上的力量,为集体做出贡献。因此要选拔那些成绩优秀、认真负责、群众基础好、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来为班级服务[9]。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做好班级管理更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要有设计、有思路、有想法、系统地去设计和引导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敏.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5-106.[2]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7-119.[3]张晓红.创新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24):47-48.[4]周怡.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6):110-112.[5]柏汇崧,杨涛.大学生班级管理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0(7):35-38.[6]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孙志强.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2014(12):28-29.[8]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15-117.[9]袁勇我.浅析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9):42-43.
第三篇: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浅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探索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全国
2019
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各行各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制度标准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动机不强、网络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在2014
年
月
日,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使得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得以牢固确立。只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形成“崇尚一项技能,不单学历”的社会氛围,才能激励青年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进而开辟从中等职业学校、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崛起渠道。
2014
年
月,教育改革再一次明确了方向:1200
所全国高校中,600
多所将转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转型占高校总数的50%。
2014
年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
面部署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到
2020
年,适应需求形成,生产深度整合”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
2014
年
月
日,教育部、发改委等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根据规划,到
2015
年,中国应初步
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达到
2250
万。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
教育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弘扬劳动的光荣、技能的宝贵,创造时代的伟大风尚,为每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技能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培养数亿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熟练的人才。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
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潜力巨大,也应该取得巨大成就。要把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结合起来,使“中国制造”更加“优质制造”,“优质制造”,“中国智慧”,使中国的服务创造新的优势,迈出新的一步,使得每个职业教育毕业生都有机会上岗就业。
到
2020
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要、产学研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国家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提供了诸多惠民政策,诸如免除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设立奖学金等。
综上所述,党和政府现在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国
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
乎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我省,兰州新区就建设了职教园区,张掖市也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占
地
300
多亩的职教新校。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广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
二、中职学Th的现状
中职学生往往是在初升高考试中成绩较低的,但现行的教育和招生体制造成学生的“被录取”,使得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而现在中职学校中的许多专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前期理论作为基础,甚至有些专业对于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要求较高。而当前入学的新生大多在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欠缺,在专业系统学习中遇到困难后容易放弃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职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素质、知识、悟性、能力等,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就业时,对技术要求高的职位不能胜任,但因生活条件好,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多数又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进入工人岗位,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三、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近几年中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了办出有特色的中职学校,更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分层教学
在目前的招生情况下,招收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入学基础较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陌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教学上如何能够既照顾到层次稍好的学生,又能不抛弃层次较弱的学生,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因此,一些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将学生根据学习差异分为培优班和提高班,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老师针对不同班级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出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要求。这样无论是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还是程度差一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并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对学生的培养更科学有效。
2.施行过程化管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虽然动手实践能力很
强,可是理论水平因为受到文化课基础差的制约,所以很难取得很高的成绩。为了能够全方面的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成长,在学校施行过程化管理。过程化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再加入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技能操作、特长展示、获奖情况等多方面考核。从而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更有自信的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训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中职学校的共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的办学模式,其重点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上。即“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根据目前企业用工难的实际,积极探索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专业的发展由企业人员与教学专家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学校建立多个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涉及和涵盖了所有的专业,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明确了专业学习的方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技能。
四、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办好学校,这是中职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以前中职学校一直提倡“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职学校普遍提倡“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学生通过中职学校的学习既可以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深造学习,极大地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那么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何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中职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学结合模式。我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分类,比如,学工交替模
式,学工并进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产学一体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都可以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度和新学徒试点计划的经验,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习。根据社会发展、地方特色、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中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中职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实现中职学生价值最大化。
2.目前中职学校新生报名便选择专业,而实际上学生对选择的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新生一年级可以不分专业,重点进行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弥补学生文化基础的欠缺,通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选择专业,扎实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3.启动
+
X
认证体系的试点工作。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多种证书,即毕业证书、素质教育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工作经历证书等。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协商,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
5.政府、企业、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夯实教学基础。
6.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欢迎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合学校举办优质职业教育。
7.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地培养一批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入,我们还将继续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摘要: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宿舍的合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大学生宿舍管理给出了几点思考。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建设安全稳定、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文明宿舍,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建设文明学校、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推进,各高校对原有的校内学生宿舍均采取了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宿舍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学生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但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采用综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学校内部的后勤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和各系部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管理,各部门各施其责,按分工的不同,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有不同的内容。各部门按职责分工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各种方式如管理制度、思想教育、经济手段等都必须采用,这就能全面提升学生宿舍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协调。但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管理模式有它的严重缺陷。学生公寓管理权限不清。在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上,齐抓共管往往变成无人管理或不抓不管,哪些方面由哪个部门负责,每个学校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使得高校宿舍管理处于弱化状态,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根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存在着各部门相互推委或相互依赖或互相扯皮的不良现象,这就给综合管理造成了不良后果带来消极影响。
还有少部分高校宿舍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顾名思义是以经济为手段的经商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利用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大大地减少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和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但是,这种模式的管理属于社会化管理,宿舍管理方不愿也不肯校方介入一些必要的管理,这就形成学校管理与学生宿舍管理有脱节的状态,上级和学校对宿舍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宿舍管理方也难于接受。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对学生纪律的约束等都无法顺利实施。对此,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很难参与有效管理,甚至根本不能管理。在学生内部的矛盾、纠纷和冲突的此类问题上,学校只能被动应付平息事情扩大,很难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这种模式的管理,实际上对学校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和宿舍管理工作都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为培养合格人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分析
1、宿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过去由于人们对学生宿舍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简单地把学生宿舍管理等同于宿舍内的门卫值班、打扫卫生等服务工作,从而在人员配备上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素质一般化的现象。据了解,这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内容,学生的养成教育、宿舍管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已形成共识。学生宿舍已逐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和服务育人的主战场。提高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素质,迫在眉睫。
2、对学生宿舍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片面地认为学生宿舍管理主要是后勤服务工作,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场所。育人的功能基本没有发挥。体现在:学生不理解,一些老师、辅导员和系部不重视,对学校查处晚归、不归制度不关注,轻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
3、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来看,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不规范,不能完全地、更加有效地规范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流程和日常行为,还有分配制度、监控制度、激励机制、服务意识等各方面都需要改善和落实。学生宿舍内以活动为载体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扎实,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尚未实现。
4、学生参与宿舍管理面较窄
现在许多高校在学生宿舍管理中都成立了一些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如宿工部。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自律性不强、工作经验有所欠缺、无法较
好地把握工作局面,尤其是现有管理条件的限制,这种模式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虽然学生在宿舍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参与,但参与管理面较窄,更多是参加值班、卫生评比、查房等工作。当遇到学生宿舍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或需要对学生做思想教育工时,仍需从事宿舍管理的老师出面解决,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实际上没有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管理正不断融入育人的理念。为了使宿舍能够更好地为“育人”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集体住宿的优势,必须不断转变宿舍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宿舍这一资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
1、更新管理理念: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的家,又是课堂和图书馆的学习场所的延伸,使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相对于校园公众场合,宿舍是学生的私人空间,这里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他们的言行和行为更多的倾向于真是的自我。从这个方面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宿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的学分制改革,进一步体现出宿舍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性,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对学生的辅导、服务、培养,将是今后学生宿舍生活知道与管理的重点。因此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高校必须重视宿舍的育人功能,树立育人的核心思想,从育人角度出发,把宿舍管理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管理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健康的宿舍文化,引领高品位的学生文化。
2、规范管理内容:首先体制上要规范。从多年的实践看,学校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主管部门应是学生工作部门,它能够有效协调各院系对学生的管理,更有利于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并可以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行为约束起重要作用,在管理上还必须把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人财物统一到一个部门去管理,避免了不应有的矛盾。其次制度上要规范。讲管理离不开制度,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文明宿舍细则规定等等。要搞好学生宿舍管理,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对宿舍管理所制定的制度一定要紧贴学生及宿舍条件的实际,并且规章制度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宿舍公寓内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违规了会受到何种处罚等等。学校管理人员在制
度面前也必须按制度办事,认真负责,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对学生宿舍公寓的检查评比就会避免不少盲目性,实实在在按照相关规定办事。再是服务上要规范。服务上规范就是要采用现代化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建立住宿人员信息卡,对水电管理、财产管理、维修管理等也应采取先进方式进行服务。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时,要积极主动,服务热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来感动和教育学生。尤其是管理工作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坚守岗位各施其责,要经常深入到学校宿舍中去了解情况,问寒问暖,不能使学生由于服务上的不周到而发牢骚讲怪话以至发泄对学校的不满情绪,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优雅整洁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规范服务是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3、健全管理机构:高校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在于相关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的建立健全,在于明确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职责。就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宿舍管理工作实际而言,要配备和完善宿舍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校级、中级和基层三级组织机构,即: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的校级领导机构,院、系、部及校学生处、团委、、后勤等组成的中级组织机构,校学生会、各院系部学生分会、宿舍管理宿工部等组成的基层管理机构。同时,要配备和完善宿舍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工作队伍、实施骨干队伍和辅导队伍。对与学生宿舍有关的大小事项负责,明晰其管理职责,提供管理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同时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学生宿舍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教育、服务的整体功能,实现学生宿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雅珍.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构建和谐校园[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2).[2]彭雷、李然琼、陆志刚.关于学生宿舍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02).[3]叶玉刚、白振峰.关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1).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