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执政价值取向。总书记更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奋斗历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牢牢竖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化解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矛盾 中国梦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追寻的根本价值所在。党历来重视人的发展问题,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总书记更是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人的发展工作达到新的制高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需要我们下大气力。
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的内容。在经济层面,我们要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一个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在政治层面,我们要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一个统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四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在文化层面,我们要推进一个体系建设、坚持两手抓。一个体系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两手抓就是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推进一个体系建设、坚持两手抓,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文化自信。在社会层面,我们要抓住一个重点、实现一个促进。一个重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促进就是促进公平正义。抓住一个重点、实现一个促进,为人的全面发展输出了社会支撑。在生态层面,我们要加快一个改革、实现一个共生。一个改革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共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一个改革、实现一个共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描绘了美丽画卷。在党建层面,我们要坚持一个坚定不移、实现一个总目标。一个坚定不移就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总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一个坚定不移、实现一个总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党的坚强领导。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制度体系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化解主要矛盾为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条件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广泛,人民不再满足物质文化的实现,还对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公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说白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属于生产力的范围。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要牢牢抓住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发展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统筹各领域、各方面、各阶段的工作实践。我们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系的进程;以党政机关机构调整为契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不断筑牢党执政的民心根基;坚决贯彻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解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实现中国梦为坚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就高度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毫不犹豫地说,实现中国梦,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接各种挑战,化解各种风险,解决各种难题等等,必?进行具有各种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个坚强的执政党,是无法带领人民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所以,加强党的建设,是新时代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浴血奋战,战胜内忧外患,巩固执政基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艰苦卓绝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在排除各种质疑、坚持一往无前,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西方的制度,摸索和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抵御西方文化糟粕,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但是,对于怎样才是人 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却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答案。现实中,不 少人把人的全面发展等同于人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人的物质创造力强弱高低来衡量人的 全面发展的程度。
如果说,人性是人的本能的社会化,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则应该是人的本能的有效 社会化。人的本能社会化的结果,常常出现两极性。例如人的争斗的本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正义所激发,则成为勇敢;被非正义利用,则成为一种野蛮。因此,人性 范畴常常是对立的两极:善与恶、爱与恨、诚实与虚伪、无私与贪婪、勇敢与怯懦、敬 爱与嫉妒……实际生活中,人们又把那些本能朝好的方面发展者称为“有人性”,把本 能朝坏的方面发展者称为“没人性”。人们总希望人性朝好的一极发展,因此当一个人 进入社会之后,社会总是努力教育引导每个人,力求使其自然本能循着正确的轨道良性 发展,也就是使人的本能获得有效社会化。
人性之真,应该是指大自然对人性的一种规定性——合规律性,它确定人的自然价值。这种规定性确立了人的地位并非凌驾自然之上,而是与大自然平等相处——任何时候 都离不开自然,都要参与自然的进化运动,尽管自然进化对人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让位于 社会进化,但是人类无法消除坚固的生物亚结构的实际存在和潜在影响,人性之真便是 强调人与自然的新和谐。真是人性的根本。人性的丰富、发展,必须在“真”的基础上进行,离开这一点,便 是异化。
人性之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一种社会规定性——合道德性,它确立人性的社会价值。动物是没有善恶观念的,它们参与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竞争,或食肉,或食草的食性,皆 是适应生存的自然选择,并不存在善恶。而善与恶的观念,则是人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对自身行为所作的价值判断。善,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它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坏的尺度。人性之善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而进行的自觉行为。它作为一种价值,使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能有效地进行自身调节。它是对社会伦理 的主动承爱,而不是屈从。相反,社会环境的压力已被内化为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推动 着人性朝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
人性之美是人对自我价值的最高评价——合情意性,它确立人性的自我价值。
人性之真与人性之善的有机统一,是人性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人性之美的境界里,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谐统一,人性中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水乳交融,人的 本质力量外化到自然和社会,并和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中国古人所追求的“ 天人合一”境界。
人性的真、善、美是三个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范畴。真,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及自我 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与坏的尺度,它们 分别与人的意识活动中的知、情、意三个方面相联系。美离不开真与善,它是真与善相 统一的感性形象。但是,人性之真不等于人性之美,它指人性客观实在性;人性之善也 不等于人性之美,它指人性道德范畴。
人性之美也不等于人性之真与人性之善,而是在 人性真、善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人的机体、人的言行以及外界具体事物使 之成为可感的形象。我们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性真、善、美的水乳交融。
立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考虑整个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自由创造欲望,培养出具有自由精神、个人尊严,能自主选择、自我选择的有个性的新人,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培养,古代的孔子也曾有言:“君子 不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抬高个体需求,而贬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虽然制约着 个体需求,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需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如何考虑个人和社 会的协调一致,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就连极力主张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西方资 产阶级,也在认真考虑,并努力寻找个人与社会的最佳契合点。
一个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使组成社会的每个人在个性创造力、道德 品质、心身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有许多经验教训都说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这 个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如果忽略人的方面,忽略人的 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不可能持久的,还会使社会畸形。因此,如果人要使自己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个人 的发展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要给个人的发展留下理想的空间。
第三篇:关于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思考
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地区有套房子,这是“人的城镇化”的第一步。目前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能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还是凤毛麟角,但在一些城镇化地区,通过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宅基地置换,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权益,是一个成功的探索。住房问题解决了,但如果没有让新居民有“底气”的社会保障,就变成了“逼农民上楼”。搬进城镇社区的农民,期盼在劳动报酬、就业、医保、退休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并获得更多、更稳定的集体经济收益。如果进城农民仅依靠社会保障过日子,缺乏工资收入,他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可能沦为“贫民窟”。城镇化必须有较好的非农产业基础支撑,通过“产城融合”,让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城镇化改变了延续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随之改变,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些农民进城后无处安放情感。城镇化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文化软硬件建设,迫在眉睫。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应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城镇化必须用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导行动
要组织广大群众,尤其是县乡村三级主干,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论述,借鉴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从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高度上,认清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成为扩 1
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王牌”引擎。认清新型城镇化应该也必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统筹发展、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认清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就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有效应对和积极防治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可能带来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水源短缺、生态恶化、贫富悬殊等城市病的发生,同心共筑中国梦。
二、人的城镇化必须统筹规划搞好城镇发展布局的设计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产抓特色”的发展战略,我市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打造了山平胡萝卜、东杨庄大白菜、西粉营“绿玉田歌”韭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了王圈红薯、马坊食用菌等7个特色种养基地。同时,按照环温泉城、胜芳湿地公园和中亭河自然水系“两环一带”高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面向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了一批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精品高效型和特色种养型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目前,示范区前期规划基本完成,中期规划正在编制中。二是推进传统产业战略转型。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升级”工程,引导金属压延、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向科技型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鼓励龙头产业面向农村进行扩散配套,使得农民能够在大项目、大企业的“庇护”下创业发
展,又能依靠分工细化降低大企业的运行成本,实现农民和企业的互动双赢。全市近80%的企业建立了自主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级著名商标29件,全市微小企业总量达到1.6万家,在整体提升全市工业生产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瞄准京津高端旅游市场,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民俗文化、观光旅游、运动休闲、商务会展等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逐步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集聚化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同时,依托国际温泉公园和胜芳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将景观、居住、增收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目前,国际温泉公园一期10家温泉酒店、吉利赛(试)车场、胜芳国际物流中心、海润乒超俱乐部、已全部开工建设,国际会展中心、老年生活品质城、西洋乐器生产基地等一大批服务业项目正在规划之中。
三、人的城镇化必须破解制约城镇化的各个难题
要改革户籍制度,允许人口自由流动,将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逐步实现本地化。要改革土地审批制度,探索城乡用地置换、增减挂钩政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兴建高层农民公寓,建设紧凑型城镇,解决城镇化推进中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要改革投融资渠道,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政府埋单构建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同时,积极吸引民资、国资、外资竞相参与,为城镇化广泛筹措资金。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为进入城镇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还要用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实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解城中村改造、小产权房处置、集体用地流转、增加农产品供给、文化素质培养等有关问题。
四、人的城镇化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实现县域城镇化中的大量工作,如落实城镇建设规划、引导农民离村进城、帮助农民融入城镇、实现农民进城后所留土地的充分利用等,都要靠乡村、社区的基层干部去做,他们必须有敬畏百姓、关注民生的情怀,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直面矛盾的勇气,恪尽职守,廉洁高效的作风。为从根本上保障高质量的城镇化推进,我们必须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他们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刹庸、懒、散、奢等不正之风,把城镇化的工作实绩做为基层干部选拔重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我们的城镇化能够政策到位、工作落实、稳妥推进。
第四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 才脱颖而出和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1994年全面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3]这些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4]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将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其共同特征为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个人“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5];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制约。”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6];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的中心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阶段是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发展问题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对人的奴役,物对人的统治以及资本、货币对人的真实个性的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社会是不人道和贬低人的价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倡导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使每一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里将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使社会成员全体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7]1894年,在《新纪元》杂志负责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在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篇第四节中,则更简明地用“自由人联合体”六个字来概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了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权利之后,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此社会主义生产就成为可能了。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满足最光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资本家增殖资本的欲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运动可分为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阶级。革命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建设的出发点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与改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或归宿。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实际上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的层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来年国际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的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宣言,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1]这里,江泽民同志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人类历史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出发,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历史任务,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是追求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际上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优胜劣汰。这样,人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承担者必须做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人的准备。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人的意识的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进行交易的经济,它的条件之一是主体间地位和机会的平等,任何个人或组织既不享有任何行政宗教特权,也不依据权利地位形成某种等级差别。这就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自主、平等、契约及竞争意识,争取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市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要求能力本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市场主体才能充分行使其自主权。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主性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劳动者个人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不仅唤醒并增强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而且,把人从对物,人对行政命令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经济关系中具有独立的自主性。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提升人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高层需求凸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和目的都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离开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和远离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只能在溶入世界经济政治过程中发挥出来。江泽民同志把握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大趋势和脉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保证人的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更在于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充分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加速发展先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用先进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为出发点和归宿,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观点,要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 心,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社会始终保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 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那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 会发展,就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发展,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同时,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我们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创作生产出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要按照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电脑、学法律、学涉外知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加强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
(四)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化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美好环境,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于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世界。我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此,必须认真贯彻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会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树 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牢固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注
释:
[1] [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 [11]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2 [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9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参考文献:
蔡文鹏
李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雪梅,郭今萃 《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研究 2001年05期
王友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州学刊 2001年06期
李爱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1年06期 周宏军 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林庭芳《江泽民同志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年01期
张友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冯良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年03期
李宏《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康社会建设》《西藏日报》2004年4月24日李忠杰《 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育时论》 2004年4月3日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m
Xu Chunxia Class 0001, Chinese Depart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Abstract: During the same historical proces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get mutual promotation as well as mutual restriction.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he crucial factor of social overall progress, but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 in socialist society, we should build fulfill the view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Key Words: individual overall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socialism;the view scientific development 9
第五篇:践行雷锋精神 实现全面发展
践行雷锋精神 实现全面发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地信一班
姓名:
学号:
摘要: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学雷锋活动正在火热地开展着。大学生不仅应该是雷锋精神的倡导者,更应该是学雷锋的自觉践行者,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我不敢说为了帮助别人而危害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会在别人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尽我所能得为他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也暴露出局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跌倒的老人扶不扶?被碾压的女童救不救?像一面犀利的镜子,拷问着人们心底的道德良知。一些人蜕化得空前的自私和冷漠,一些人唯利是图、善恶不分。更有甚者,将高尚坠贬成愚昧,丑恶美化成了高明。这些错误认识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腐蚀了时代肌。践行雷锋精神需要我们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远离社会的那种唯利是图,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讲团结,比学习,比奉献,比收获的当代青年大学生,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字:雷锋精神、全面发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雷锋同志为什么被人民视为美德的模范而敬仰?最主要的是雷锋讲道德,雷锋的言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所以,今天我们更应该讲道德,积极践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习雷锋精神,不是要求大家上街打扫卫生,帮人擦玻璃,给别人讲讲道德,搞些形象工程。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的重点在于树立时时刻刻讲道德,实实在在讲道德的人生观。
雷锋精神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体现着人类的共同美德。西方人曾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因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
1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工作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做一个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团队的人。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只有发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但是,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怎样践行雷锋精神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三讲”、“三比”在生活学习中践行雷锋精神。
1.讲道德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也暴露出局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跌倒的老人扶不扶?被碾压的女童救不救?像一面犀利的镜子,拷问着人们心底的道德良知。小悦悦、“跳楼门”等事件更折射出现代人的冷漠、残忍和麻木,给人以世态炎凉、人古不化的感慨。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雷锋精神武装自己,给遍体鳞伤的社会注入生机和活力。
2.讲诚信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物质条件越是改善,社会生活越是丰富,利益格局越是多样,思想观念越是多元,我们的民族,就越应当高扬共同的精神旗帜,我们的社会,就越需要彰显自己的主流价值。雷锋身上所体现出的诚信精神,恰恰是当前个人生活与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所需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讲诚信,做实事,真正做到诚信待人、诚信考试、诚信还贷、诚信求职和诚信履约。
3.讲团结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讲团结。从小处讲团结,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关注学校、学院的发展,积极投身到学校、学院的建设中来,敢于纳言,乐于助人,把学校、学院建设成为互帮互助的和谐整体;往大处讲团结,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树立大局观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4.比学习新世纪,我们要主动地认识和拓展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模式,以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学习。比如,雷锋同志当时勤俭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我们就可用珍惜资源、不奢侈浪费,自立自强来体现。
5.比奉献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最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热情的对待生活,主动地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之间应该是一种真正的友谊,不是因为利益才做“朋友“而是因为志同道合。生活中奉献不是比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是发自内心的为他人奉献。
6.比收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新形势下大学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一种本能。雷锋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青春的美在于不断的奋斗,而非享受。人生的幸福来源于热情的投入,而非贪婪的索取。学习雷锋精神,帮助我们全面发展,才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学雷锋活动正在火热地开展着。大学生不仅应该是雷锋精神的倡导者,更应该是学雷锋的自觉践行者,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像雷锋那样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实习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雷锋日记》
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