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
二、体育锻炼对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
三、体育锻炼对美育的重要性 ..
四、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0802班
王承睿
U200812738
2008年10月30日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社会进入了21世纪以来,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何谓“人才”?在我看来,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之处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要有一门特长或者是有一种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有着多种特长或者能力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无论在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全面发展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考验与要求。可是,要如何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下手呢?
我的观点是:体育锻炼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那即是说,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流行这样的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有学者将健康分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世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道德健康就是指既为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的健康负责,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规范之内。对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大球类运动可以锻炼我们的手、脚的运动能力;长跑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乒乓球可以锻炼我们手腕的灵活性;太极拳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柔韧性等等。所以,体育运动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说,使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的方式便是体育锻炼。再来说心里健康,有人会问,体育运动是纯粹的肢体上的运动,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其实,体育运动绝对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首先,体育运动在很多时候都是有胜负性的,很多人对这个胜负都是很在乎的,这也是体育的一个魅力所在。所以说,正是由于体育存在着这胜负性,便决定了很多人因为这一分两分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了心理上的影响。赢的一方自然高兴愉快,但也很可能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输的一方自然不会高兴,而且很可能回因此产生嫉妒和不服气的情绪。所以,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便不能忽略。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说体育运动才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许这听上去有一些矛盾,但因为事物有着两面性,正因为我们平时进行了正确的持久的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的体会到体育真正带给我们的东西——体育不是为了争夺名利,而是为了升华自己,让自己更健康。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尤为有益。它会使你淡薄胜负的观念,让你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处世为人。还有道德健康,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一个人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所以有了一个良好心态的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于对整个社会都会抱有一个好的道德准则,如此以来,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道德健康同样也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综上而言,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各种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正是体育锻炼对人们健康的积极影响,才使得体育对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用产生了最为基础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总是把分数看作第一位,这便使得中国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比外国学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弱很多。在西方国家,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不同方面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其中,加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很主要的方式。有的人可能认为体育只会对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一定作用。殊不知,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体育锻炼是主要是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这便是在某种程度上来锻炼你的动手动脚能力。其次,体育锻炼也不是单一的身体的运动,同时也是脑力上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者也要充分运动自己的大脑,想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锻炼更科学更健康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有时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智力上的运动。再者,体育锻炼有时也是一种团体性的项目,因为很多体育运动都不是单人性的,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同达到锻炼效果的,所以通过这种团队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团队主义感和合作配合的精神。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所必备的东西,故而我们可以得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实践能力的结论。
三、体育锻炼对美育的重要性 ..体育是人体形态美、精神美和运动形式美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蕴涵美育因素,人体运动美、形态美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体育运动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还可深化人的美感。一场国际比赛,在某种程度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荣誉,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当我国运动员获胜,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壮丽情景无不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人们带入一种奋发向上的美好境界,促进人的精神内在美。可见,体育运动使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和谐的统一。另外,体育具有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特点。大部分体育活动(除了室内运动)都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此外,各种体育场馆的布置设计,建筑与装饰,既可供人们健身、娱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具有美化装点城市建设的审美价值。“绿色体育”、“绿色奥运”有利于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所提倡和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显示了建立尊重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的理念,我国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建设优美绿色生态环境与运动健身功能融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可见,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美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经常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这种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更为和谐更为友爱。
四、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这种状况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嫉妒、敌意、不满、愤闷、颓丧等不良情绪。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折射着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共同的活动,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产生了情感。一场酣畅的体育锻炼,往往将人从烦恼、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在相互交往中缓解精神压力,实现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调节。体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是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加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所以,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即是说要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要做的非常优秀。说的具体点,也就是像我上面说讲的那样,要有良好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咋一听,一个人要具备这么多的优点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过,真的就有一种办法可以很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这些方面的能力,那便是体育锻炼。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体育锻炼,让人们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第二篇: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论文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而是那些与“根本性任务”密切相关的素质要首先和重点发展,从而牵连并引起其他素质同时、相继、相同或不同程度的依次发展。所以,发展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循环往复一致无穷,从而形成整个人生发展的链条。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时段艰苦磨练的历程之后,其原有的心志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完成发展过程。再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 同时发展平均发展 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在弄懂全面发展的内涵后,关键是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实践,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样得出了极其一致的看法。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主渠道,学业是主内容,学校是主场所”。这一点是由学校的性质、学生在校的时间及从事的活动决定的。第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教师全面的专业化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认知的发展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艰苦的过程,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后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为学生设置的认知任务不能太轻松,否则形不成“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水平,实现不了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发展。这样看来,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和甘于吃苦的精神也是其全面发展的成功实现必不可少的途径
总之,不论在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之时,还是在实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样的主题: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决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得以更新,所以要历史的和发展的对待“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
第三篇:关于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通用)
关于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通用3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1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暑假的每一天我都至少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坚持体育锻炼都有哪些好处呢?
(一)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质增强,提高骨的性能。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新陈代谢得到改善,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三)坚持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有助于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锻炼使体能得到充分释放后,才能更加专心的读书与学习,教育专家曾说过,热爱运动人多乐观向上,可见适当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
当然,在体育锻炼也要注意几点问题:
一、空腹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长时间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对身体不利,最好适量进食后开始轻微活动,使休息了一整夜,长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积极活跃起来。
二、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饭后,人体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如进行剧烈运动,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要,造成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疾病,一般在饭后0.5~1小时再进行活动比较合理。
三、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
因为运动,消耗大量能量,必须等人体各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后(大约半小时)才去洗澡。
健康是生命之本,为了我们的健康,让我们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关于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2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我们针对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走、跑、跳、爬、平衡、攀登等基本动作,强调了活动的游戏性、动作性、完整性、并确保了足够的活动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幼儿体育锻炼要循序激进
在运动量和运动技巧两个方面,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运动量要小,运动时间要短,以后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运动量可以逐渐增大些,运动时间适当延长些。选择的锻炼项目应该先易后难,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难度可以逐浙增加。
二、有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
在自由活动时,幼儿自发地三五成群一起玩游戏,我经常观察到有“编花篮”、“背背驮驮”、“踩影子”、“刮大风”、还有“一网捞鱼”等等,这些民间游戏经受了时空的考验,孩子对它们情有独钟,对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老师要善于扑捉,这类民间游戏形式多样,富有娱乐性,有助培养幼儿多种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还有的游戏只有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些部位,就可以玩得很开心,像斗鸡,炒黄豆等。
三、多运动量要适度
孩子好胜心强,往往好在爸爸妈妈面前“显能”,可做出一些超过自己体力的动作,由此要十分注意。应该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点安排运动量,不要超过负荷。例如:幼儿跑步,速度宜慢,距离要短。
体育活动带给幼儿快乐,增强了信心,开阔了视野,又愉悦了心情,既增强消化功能,又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因此,加强幼儿体育锻炼,幼儿不仅会在活动中充满玩的乐趣、又从中勇敢地面对寒冷的环境,而且他们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也得到了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也随之形成。
关于对体育锻炼心得体会3暑假里我进行了多项体育锻炼。如:跳跳绳,打羽毛球,游泳等等。在这些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以下一些情况发生,参加某项有趣活动时间过长,完成某个动作强度较大,过多重复进行,参加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量的突然加大,往往会使人感到四肢肌肉酸疼,不适,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现象。
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全身的肌肉,特别是四肢的肌肉交替进行着强力和迅速的收缩,同时肌肉组织也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的过程。肌肉组织内的化学变化有两个阶段;一是无氧阶段(没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二是有氧阶段(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在无氧阶段中,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和肌糖元等。(这些都是供给能量的基础物质)分解,同时放出能量,供给肌肉收缩。肌糖元在缺氧的条件下,分解产生代谢产物乳酸。在进入有氧阶段时,乳酸被氧化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亦时放出能量。但贝氧化的乳酸只有约1/5,而4/5的乳酸可重新变化成为糖元。
当运动量和强度突然加大,使四肢血液供给不足缺少氧气的情况下,肌肉中的乳酸不能及时被消除而产生堆积,并刺激其中的化学感受器或由于积累的乳酸量太多,使肌肉膨胀,都会使肌肉产生酸痛不适的感觉。但是,这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害处。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逐渐适应了加大的运动量,这种现象就会随之消失。
如果肌肉酸痛的太厉害,则可以进行按摩热敷或用松节油,红花油等药物来揉擦痛处,还可以进行热水浴,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中乳酸的转变,排出,使酸痛减轻或较快地消除。因此,在体育锻炼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必有顾虑,仍可用较小的运动量或调整锻炼计划,也可进行一些其他身体部位的辅助锻炼,逐步提高肌体的负荷能力,只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就能闯过肌肉酸痛关。
所以要想在体育锻炼中取得成效,就必须坚持不懈,不要放弃!
第四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王素文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1.1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30 min、每周3 次或3 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的独立贡献,而锻炼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健美操锻炼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持续10 周的60 min 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为显著。健美操锻炼的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作用,而强度因素对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作用。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问题存在负相关关系。师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病。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肢残者对身体吸引力的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体自我价值感,并显著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尤其对有运动经历的肢残运动员比普通肢残者表现得更为突出。体育锻炼能够对肢残者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1.2 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1.3 体育锻炼强度、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明显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不管锻炼持续周期如何不同,运动量对焦虑因子都有影响。运动量在抑郁因子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但运动量与锻炼持续周期在抑郁上交互效应显著。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只有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该症状不仅会损害锻炼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直接导致其退出锻炼;锻炼依赖性是指锻炼者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积极锻炼依赖性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在运动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消极锻炼依赖的人在锻炼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应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
3、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不足
尽管目前锻炼心理学的科研和学科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锻炼心理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锻炼心理学是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研究健身活动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但是具体到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则是众说不一,从目前国内各种研究成果来看,锻炼心理学的内容多是取自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而且说法不一致,体系也各不相同,还没有建立根植于本土的锻炼心理学理论体系。
3.2 锻炼心理学学科高素质研究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组建研究队伍,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队伍需要由以下几方面专业训练的研究者组成: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统计学、体育学等。锻炼心理学是交叉学科群,从某一个单一学科角度去研究体育学会受到学科局限,不能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
3.3 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对体育科研方法的研究比较少,锻炼心理学还没有比较独立的成体系的研究方法,大多数研究成果仍完全套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4 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有较为完整的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但还没有一本体育锻炼心理学,这给体育锻炼心理学的教育、体育锻炼指导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诸多不便,锻炼心理学教材建设已经严重滞后。综观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进步是全方位的,研究的总体水平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致使研究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张力为2004 年提到的心理学研究问题: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至今仍基本一致。欲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我们需要重视张力为的五点建议,即重视理论假说、追求因果关系、探索第三变量、引入多元统计和利用先进技术。
第五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龚雪英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马克思关注的核心是个人及其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第二,大学生自我教育要注重道德的培养;第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全面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
People'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TheEnlightenment to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ducation
GONGXue-ying
(Politics Education Institut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0068,China)Abstract: In people'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the core that Marx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i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nd his individual character.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eans physical power and intelligenc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social relationships highly abundant,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People'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cludes three-respect enlightenment to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ducation:First,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ducation should regard people's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guidelines;Second,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thical cultivation;Third,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combine self-education with social work.Key word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ducation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执意追求,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思想家和教育工作者思索和关注的焦点。从历史上看,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吸取了前人的卓越思想的基础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 1
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大学生自身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这一理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要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首先要领会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概括是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认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最集中的表现是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5)。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的本质揭示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任何人”。他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的共产主义学说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关注的核心是个人及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理论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曾作过丰富而详尽的论述,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P123)。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
1.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
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在实质上都是对潜蕴在生命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一般支出。体力是指人的各种“自然力”,也就是人的生理机能;智力是指精神方面诸能力的统一体,是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一般的整体认知能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劳动者自己的肉体的精神的能力;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在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每个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之所以将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看作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正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导致了分工的出现,而分工直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只有消灭旧式分工,将体力与智力统一于物质生产过程,根据社会的需要或自己的爱好,把不同的社会职能作为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2.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
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着,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P295),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P551)。人类初期不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个人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在范围上主要囿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内容上由于活动本身的不发展,社会关系呈现出简单贫乏的特征。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必然要求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的发展,使人们突破个体、地域、民族和职业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褪去外在的差异性而日益融合,在更广阔的交往中使人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使人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日益个性化。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的变换过程,是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前提,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在个人劳动社会化的过程中,以物的交换为媒介,形成了最基本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又形成了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等。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由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无限性趋向有限性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理想世界中,人总是不断地向理想性迈进,理想性就是个性的潜能和现实、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个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一旦达到某种理想,总是会产生和追求更高目标的新理想。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把人分为“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所谓“有个性的个人”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的个人;所谓“偶然的个人”则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不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个人。马克思认为:“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仅是逻辑的差别,而且是历史的事实”[4](P78)。人的全面发展在个性发展方面的体现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的过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指“全面”,而且包含“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和丰富;自由发展指的是作为目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作为主体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可以“随
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5](P319-320);充分发展是指人自身的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们全面、自由发展的程度问题;和谐发展是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指个人与人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身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优化,在“每一个人的发展”内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6](P219),造成工人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则是直接原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自由时间。人的发展领域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的所必须的物质财富,而自由时间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的又一个广阔领域,正如马克思所说
(P225)[6]“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和人的片面畸形发展,马克思指出必须坚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来实现。
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者,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7](P195)。教育是社会传递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以其锐敏的洞察力发现并揭示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7](P530)。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于人类的自我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人类社会的每个时代,只有通过一代一代的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使人的个性得以张扬,使人的潜能得以转化为现实的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以下启示。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在一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修养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系列思想矛盾的运动过程。[8]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书中说,只有促进自
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达到不教育。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绝不能单纯依靠“灌输”的教育方式,还必须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
一般说来,大学生自我教育包含以下的内容:第一,身体素质方面,主要是指人的身体健康的程度,是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生理条件;第二,心理素质方面,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第三,智能素质方面,包括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等;第四,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两部分,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道德素质则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展开自我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和有效的措施。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地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要注重道德的培养
马克思以系统论的整体思维方式界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德育是以否定的方式而不是肯定的方式提出问题的,通过否定资产阶级学校德育来肯定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这体现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德育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德育机制,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道德的培养占首要地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最终需要自我教育来实现,同时,自我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尚的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这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道德的构建需要有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沙上建塔。我们所要构建的共产主义道德是科学的、正确的,知识的力量就是道德构建的力量。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对道德的“悟性”就越高,自我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问题,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和社会实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也应该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自我教育理论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而社会实践又促进了自我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的、学术的、知识性的、公益性活动等。大学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宜自我教育发展的良好土壤,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由天地。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必须尽量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科研学术活动、竞赛选拔活动等,在参与、组织、设计和管理中拓宽自己的视野,锻炼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大学生不要害怕这类活动,更不要害怕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暴露,要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比较,认识和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虚心向他人学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把“剩余精力”用在扩大视野和陶冶情操上,从而发展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陶冶,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
2.大学生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加强自我教育
劳动是改造人的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走出校门,走向工厂、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大学生既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又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的意义,增强劳动观念,同时可以了解一些民情、国情,获得改革开放现实成果的动态教育,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劳动中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深切体会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道理,从而实现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凌惜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及其启发和引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