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厦门六中
政治组 叶美珠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家做过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跃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于是跳蚤自觉的改变了跳跃的高度;科学家又再次降低玻璃罩的高度,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了,跳蚤又一次降低了踌躇的高度;如此这样,经过几次的试验后,当玻璃罩高度降低到贴近桌面时,跳蚤不再踊跃了,这时,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发现这只跳蚤竟然不会践踏,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爬蚤了。
课改实验中,专家们讲述的这个故事平实、浅显,但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特区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新颖、独特;思维与情感丰富、多样;自主性较强,自信、自重、自强,见解卓越。而我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却常常是有呼无应,教学氛围近于沉闷,过程机械、简单,甚至于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压抑。问题出在哪里?细细反思,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精心设置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多少正是我们成人思想的折射!甚至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所增加的每一项内容,所努力跨越的每一步,正是在不断降低罩在孩子头上“玻璃罩”的高度呢!孰不见新闻媒体时常无奈而感叹的高喊:现在的孩子管不了„„然而,摘掉“玻璃罩”后,你能猜想到学生能够跳多高?课堂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自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魅力吧。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更多是以经验化的“驯服工具论”来教育“驯服”新的经济形态下受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希望普通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育者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上能“用”,在考试中能“考”,在他们眼中,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只是一种活的“工具”。然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只是培养一些没有自主意识,不敢探索、不敢创新,不能提出问题的人才,就不可能进步;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随着国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一个人只有具备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立足社会,丰富完善自我,享受现代文明。
社会实践活动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最大突破在于打破了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专制意识”,归还学生多样化发展、独立发展的机会,激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1、丰富学习体验,增加“创造”积累
创造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实践,需要十分丰富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其中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加以运用,从而内化为知识结构的一个组成;同时,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增加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体验过程;以及良好意志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些心理体验必将对创造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中,杏林区东浮村的学生在学习经济常识时密切联系实际,对自己生活的村庄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发现了村民们有着独特的经济来源:加工、制造、销售玛瑙饰品,并且这些经济来源占据主 要当地村民主要收入。学生不由得产生了一系列疑问:东浮村玛瑙饰品销售市场有多大?效益多高?从业人员文化、技术水平如何等等。正是这些疑问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通过调研后,他们既得到了答案,同时也深受启发:发展农村经济还需依靠发展乡镇企业,走产业化道路;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中心点,他们提出了“人性为根本,制度为生命”等管理理念及具体做法;针对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农民投资入股,技术与劳动力均可用作资本入股公司资本,走股份制公司制的途径,等等设想。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高一年经济常识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方面知识,也加深对百姓情怀的感悟,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等等。理论与经验在这里得到有机、恰当的融合。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是不同活动课题不同角度,以及同一课题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思考,给学生带来了真实、多样的体验,为开发潜能、彰显个性、弘扬主体、培育创新精神提供了可能。
2、培育综合运用资源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调动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的过程,是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有效、充分利用中各种资源的有效过程。
如“城市垃圾处理厂进岛好还是出岛好”调查研究组为了证明垃圾处理厂进岛的危害,不但调查生活社区、学校;而且查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刊物、文稿、及环境问题处理记录;考查大量环境问题造成的历史遗迹、遗骸等。以大量事实和数据突显其危害的同时,又运用化学知识,从垃圾的组成、特性来加以分析证明,针对垃圾处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观点及有效的建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就这样,在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他们整合 所学知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让他们深刻感悟团结协作巨大作用,培育乐观向上的良好意志心理品质,难怪许多学生在学习心得中颇为感叹的说: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3、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的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选题上,从关注自然界与环境方面的“城市垃圾处理厂进岛好还是出岛好”调查研究;到关注社会生存与发展方面的“维权行动在厦门――关注消费者权益受保护现状”、“美丽的青春迷失在网络世界里――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查”,以及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中学生近视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青少年早恋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中学生染发问题研究”等等课题,无不体现着鲜明时代特色,洋溢着可贵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这些课题超越了教材、课堂等等窄小空间的束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对其中奥秘的探索、解析,取决于学生亲身参与调查研究的程度,积极主动投身实践的程度,这对充分发展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1、根据学习水平及特长,四――六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2、根据兴趣、能力、知识水平以及现有条件,结合所学知识,精心筛选恰当的学习主题,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设计多样而有趣的方式展现学习成果。如制作多媒体、设计小品、漫画、游戏等等
5、利用课堂教学中的15-20分钟展示学习成果。包括基本学习要点 介绍,情感渲染,激情调动,能力训练等。主要环节包括四――六人小组主持学习活动;自由提问;总结点评等。
四、建构社会实践活动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
无论从学校自身看,还是从社会以及家长角度分析,目前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依然“惟结果却忽视过程、惟分数却轻视素质、惟眼前而不重发展”。急功近利、分数为主的评价主流使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然而,教育追求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世纪的发展需要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推动。因而,实现夯实基础知识与实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成为课改实验的最为关键点。其中,创立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不失为一项有效尝试。
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特色如下:
1、注重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及学习态度评价
以建立学生成长袋为模式,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机构。评价主体一分为三,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家长的评价为辅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态度等为侧重点,对学生在每一个月、每一单元中的实践活动表现进行综合的动态评价。让社会、学校、学生都有机会自主参与评价过程,达到全方位、积极客观的监督与指导效果。
2、丰富考试形式
考试内容上,将传统单一的、以卷面笔试为主的考试一分为二,采用了面试和笔试合二为一的考试方式;考核主体亦一分为二,确立教师和学生两者同为评价主体;在面试中,注重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表达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在笔试中,增加了开放性题型,侧重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创新性进行考核。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 某些做法确实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但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也需因地制宜,才能扬其长,避其短,为我所用。愿借此抛砖引玉,赢得课改活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04年6月17日于厦门
第二篇: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精)
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思考
【摘 要】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 社会实践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比较少,教师往往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理解、体验和实践的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教学,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实践表明,只有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让课堂活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中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如在导入“珍爱生命”时,可列举四川地震事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在导入时,可先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把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他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活了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二、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以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有老师做出较好的范例。老师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达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的训练、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与学校中的班、团、队的德育活动,与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相关的德育活动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沟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效应。
三、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效果都在发生变化。学生对政治老师、政治课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是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才能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范文论文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第三篇:课外阅读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外阅读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校以开展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在开展课外活动之前,80%的学生读书不会勾点画圈,现在有80%以上的学生真正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边勾点画圈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读书,高尚的情操、完整的人格正向着教育者所努力企盼的方向发展。我是这样开展课外活动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从而获得信息,产生愉悦的情感体检。而学到的知识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又会增加阅读兴趣。我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选择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促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阅读目标对于不同的儿童来说是不同的,对于阅读水平较高,自我学习能力较强的儿童来说,课外阅读的首要目标是扩大知识面,获取各方面信息。对阅读能力还需发展的儿童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参与阅读的积极态度则是首要目标。
三、引导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活动需要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学生的实践应贯穿阅读活动的始终。学生从选择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到获得新知识和信息,各方面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实践锻炼,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获得了真正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在语文教学和阅读指导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在阅读活动中得到了实践,从而促进了课内课外的同步提高。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所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扩展阅读、知识的存量就会由量的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读与写相结合
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可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指导学生从读中学写,如我们在阅读指导课上组织学生读同一篇文章,学习文章的选材和表达方法,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此外,我经常要求阅读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在阅读的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以读促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
第四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长于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常识,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修的念头和乐趣。要专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的化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湖南高中新课改已经是第二届高考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高中政治老师的我,已经慢慢熟悉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应注重把政治理论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使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入手、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去学习、分析、掌握、运用教材的基本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以实现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目的。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由于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所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由本专业范围内的“专家”,变成博古通今的“杂家”,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改理念,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中同步前进,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二、积极开展课堂探究,理解生活
夸美纽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中,设置了诸多“探究活动”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三、开放式教学,把生活素材引进课堂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政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到社会大课堂,是政治教学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因此,就高中政治而言,在不改变课堂主体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
1、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实现教材理论与国家大方针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习往往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当我们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如: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的主要税种》的教学中,我列举了个人所得税修改的有关材料:2006年1月1日,我国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000元;2011年3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会议决定,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我国的税收的性质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兴致比较高,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极为有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实现教材理论和日常生活行为的有机结合。夸美纽斯说:“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新课程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四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王过生日,其他三个筹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三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生日蛋糕,有的筹备送给他一块手表,小王本人也暗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然后我实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常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了解理论常识,又同学们获得了感悟: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且接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去研究生活。
3、关注社会热点,实现教材理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还应结合时政,实现教材理论和时代的有机结合。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房价政策变化:2010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包括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十一条措施,被业内称为“国十一条”。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40%,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利剑出鞘”,这个“国十条”目标直指高房价;2011年2月16日,北京市出台落实“国八条”的楼市调控细则,细则要求,在北京市没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在北京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等。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等方面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4、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实现教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作为政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的原型中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知识、领悟政治道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社会,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民主决策”这一课后,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学生进入本县的政府网站的书记信箱和县长信箱。为本县的发展建言献策。短短5天同学们提出了不下50条的建议。其中王甜甜同学的“如何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被予以采纳,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生活是本大教材,老师要善于组织,善于引导,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
四、充分利用教学新手段激活教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政治教学生活化。如在讲述高一《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举例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嫦娥一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由于脱离了理解过程,学生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法改革总体规划初探》贺瑞 2003年8月第四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夸美纽斯《论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五篇:浅淡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浅淡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茨榆山小学 郁欣
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像雏燕一样飞掠知识的海洋。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开展课外阅读也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即使是不愿意学习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能够引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改变他们课内学习的状况也是有益的。人才的培养,光注重知识的积累是很不够的,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启发智慧和锻炼才能。
如何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呢?我想,这要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课前补充阅读。教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是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头”首先要开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1、增设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时间,补充些格言警句、诗词名句、谚语民谣等,每次数句即可,重在长期积累。读背的形式不要拘于一格,可以以个人、小组、全班为单位进行读、背,也可以组织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开展读、背比赛,即谁读得好、背得快。
2、改进导入方式。导入时我们教师应花一番心思,我们要经常采用故事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变式语。又如李白诗《赠汪伦》导入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汪伦请客》,故事讲了泾县农民汪伦十分好客,想请李白来做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骗”李白说泾县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这个故事,不但激起了学生学诗的兴趣,且有助于学生对诗意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在上《燕子专列》前,我让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去查阅有关燕子的一些生活习性,上新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交流,其中的一位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从找资料中得知燕子是一种益鸟,它能帮助人类捕捉害虫。小燕子的食物大都是蚊、蝇、蛾等害虫,它的吞食量很大,一只燕子每天能吃成千上万只蚊子,对人类有百利而无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美化环境,消灭害虫的重大作用!”这位同学刚坐下,别的同学又举手了,他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老师,我还知道了燕子在新疆,燕子有7种,有雨燕目、雨燕科的楼燕和白腰雨燕,雀形目燕科的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其中城市中常见的是楼燕和家燕。楼燕的体形稍大,飞得很高,飞行速度很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做巢,古画中楼阁旁的燕子多画的就是它。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辉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巢穴,最喜接近人类。其它种类的燕子除少数也近人类外,但大多数在荒山野岭中生活。”„„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了,下课了,同学们还出了一期有关燕子专刊孩子们高兴极了,没有找到资料的同学在课外的时间里纷纷向找到资料的同学了解情况。
二、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择书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内容的加深、理解。如在学习《咏柳》这首诗时,可以再补充两首写春天的诗,让学生阅读时互为对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使学生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感情,有些使他们难以理解。为此,我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冷眼旁观做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在上到《燕子专列》这一课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燕子要从南方飞回北方呢?”当时我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全班同学通过查资料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北方也变得暖和了,燕子当然还是要飞回北方去的。”有的同学说:“可是北方的春天并不南方的春天暖和,你看北方有些城市现在还在下雪呢!难道燕子它们不怕冷吗?”同学们纷纷用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论证自己的看法,场面绝不亚于辩论赛。最后一位同学的反驳使大家都哑口无言,“因为燕子是候鸟,候鸟是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寻找合适的环境,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食物,来抚养幼雏,这种从南方飞向北方,又从北方飞向南方的现象叫‘迁徙’。候鸟迁徙时总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因为这种队形在飞行时最省力。”当同学佩服他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时候,他清描淡写地告诉我们他是从学校图书室中的科普类书籍中查阅的。
三、课后适当延伸。教师利用一篇课文快要教完的时机,及时推荐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或者主题思想相同的读物,或者写作特点相似的读物,充分利用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中的文章与课内课文有着上述的联系),当然推荐的读物也可以是自读课本之外的。例如:我在本学期上《争吵》后,我引导学生去翻阅亚米契斯作品《爱的教育》,让学生在这些课外阅读中,加深对作者那种富有劝诫启发性的文章的理解,并让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读后感。在上《死亡羊补牢》后,我让学生去学校的图书室去借阅《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去体会在寓言的小故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上《太阳》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学生感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在上完《她是我的朋友》,我让孩子去查阅有关血型的资料,并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上学期在上完《赵州桥》后,有位泉州籍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介绍了她家乡的洛阳桥,我借此机会让他们去阅读在课外还见过哪些比较特别的建筑。这些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深刻理解,更丰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但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形成多种多样,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不能在课内教学中都得到解决,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不一致,因此,我们要精心组织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几本课外读物,说明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摘读书中的精神片断,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组织他们针对书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进行讨论,抓住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导他们争论,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复述自己所读的书的内容,并评出最佳人员,鼓励他们更好地读好课外读物。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要求他们用读书笔记的形式介绍书中的内容,发表对书的意见或读后感,还可以摘抄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断、好词佳句,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活动是推动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条件,利用校内外各种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课外阅读小组、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作文、日记、读书笔记展览等。通过诸多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想,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更好的提高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