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摘要]设计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是文化心理逻辑,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设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 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中庸;
中国的的民族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的源泉。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思想对于对现代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设计才更具本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现在设计是怎样体现儒家思想的呢?换句话说儒家思想是怎么样渗透到现代设计中的呢,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自己本人,在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感觉到我们所具有什么样的儒家思想的品质,国人的谦虚、忠厚这也许是我们渗透到骨子里的品质。设计也是一样的,传统思想不留痕迹的渗透在设计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而不是表面看起来很有中国味道的,比如说:在家的墙上挂一副名人字画,在客厅里摆上一把明式椅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设计只是设计的一个附属品而已。下面我们就通过案例来说明一下:
案例1:苏州博物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包括三个方面:天和、心和、人和,它是三者的综合。天和即与天合,即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沟通,自由相处。
苏州博物馆设计者是贝利铭,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的如火纯清,博物馆在设计时为了不打破原有的格局和充分考虑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采用了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的模式,在这里充分考虑到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新馆在设计时巧妙的借助水面,与紧挨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这风格上也表现出了与周边环境形似而神不是却为一体的效果。在贝利铭的设计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在作品中他没有实时表明自己的思想,而是潜移默化的。
白色的粉墙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颜色的接取来源于江南传统建筑的灰色,而在坡顶和窗框的设计上他却运用了花岗岩来代替灰色的小青瓦,无论是在色调和材料商都显得具有现代感,但是在整体却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玻璃屋顶和是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是源于传统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也将被现在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顶棚结构所代替,把现在的材料和工艺用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相识而为曾见过的感觉。
案例2:床的设计(中庸的设计思想)
说到中庸,人们往往会误以为“和稀泥”、折中主义。折中主义的东取一点、西取一点的做法实则与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从古到今床的设计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雕花精美带有帐的床发展到今天的平床,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思想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我们现代的床(上课老师的案例)床头采用弧线型深色,在整体上没有很大的菱角,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张扬,忠厚,实在,踏实。可以说我们在它的身上看不到什么优点,但是如果我们联想下儒家文化中庸思想的话,那么它全身都会成为它的优点。
床不是现在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不停演变,就像河床上得石头,河水已经把它打磨的很光滑,床也是一样的,经历着历史的车轮,历史已经把它打磨成了精华,中国传统思想的的一个小得缩影。
在听老师上课时,老师曾经提到韩国的海女博物馆,它的建立是为了培养一种情感,培养一种韩国人自己的传统情感。而反观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5000年的文化,我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用到了多少,我们在做设计时(以家装为例)做个什么风格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借鉴了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我们会回答: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而我们为什么没能说徽派的,北方的四合院呢。也许我们真的忽视了我们自己真正美好的东西,它才是我们信手拈来的东西,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明。
第二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独特的民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曲折的发展历程;顽强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对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远古时代便有的是最早的图画文字。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开始出现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和隶书以及与隶书同时并行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在文字领域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宗权等。这些书法家的字体被现在很多人临摹和学习。
字画是不可分割的,有字便有画,有画便有字。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中华传统文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词曲和戏剧。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其中主要是乐府歌。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初唐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唐朝最著名的是诗,而宋朝最著名的则是。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此人为李清照、柳永最为著名。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等。戏曲中的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有很多,我并不能一一详细叙述。文化的深厚内涵需要我们在逐渐的了解过程中去体会。文化的精华固然很多,金无足赤,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弟子规》是传统礼仪的很好阐释。还有我们所知道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束缚了古代众多人的思想,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至今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给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很多的麻烦。忠孝思想固然可贵,然愚忠愚孝则并不可取。在我看来诸葛亮是愚忠的,他的忠诚并没有带来蜀汉的兴荣。如果他取阿斗而代之或选举有能力之人统治蜀汉,也许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二十四史》中有很多愚孝的典例。如为了孝敬父母而将自己的孩子活埋。父母是该孝敬,但孩子也是生命,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便是愚孝。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推陈出新,革古典新。发展过程需要创新。是否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准。
文化的创新需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立足点上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抛弃传统文化而空谈文化创新;不能全盘肯定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外来文化。
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领先地位。
第三篇: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
——以日本现代设计风格为例
摘 要:工业设计的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相互渗透又各有特点,其中物质层面最活跃多变,社会层面最为权威,精神层面最为保守并充分体验文化的特点。如果把工业设计的内涵比作一个饼,三个层面就是被文化分割的三块,此消彼长。比如,美国、德国的工业设计更注重其物质层面,而日本的工业设计更注重精神层面,其次是社会层面。而禅宗的思想文化理念对日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工业设计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工业设计;日本;禅宗;简约;侘寂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承载
当今是世界强国几乎都是设计强国,以美国为首的实用主义风格,德国为首的理性严谨的设计风格,以日本为首的简约设计风格,设计的提升与经济地位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但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水平的提高。
就广义的文化形式而言,包括了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物质层面是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外化形式,精神层面相对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而言则是文化的核心,而社会层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特点。人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就是对其世界性的较好诠释。
工业设计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作品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它覆盖了三个文化的层面。在工业设计的社会层面来看,从传统手工业伊始就形成了各种社会规范和组织机构,工业设计产品及其使用环境和使用对象一起将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人文思想等精神内涵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之中。再就其精神层面来看,工业设计产品的形态、功能、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体现了人们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的情趣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工业设计的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又各有特点,其中物质层面最活跃多变,社会层面最为权威,精神层面最为保守并充分体验文化的特点。如果把工业设计的内涵比作一个饼,三个层面就是被文化分割的三块,此消彼长。比如,美国、德国的工业设计更注重其物质层面,而日本的工业设计更注重精神层面,其次是社会层面。日本现代工业设计
2.1 日本设计的文化特征
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日本民族复杂暧昧、琢磨不透的多重性格。使得这个崇尚礼仪、追求美感、讲究艺术情趣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穷兵黩武、残暴成性的民族。如同日本武士道一样,刚强与优雅、残忍与温柔并存,构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相矛盾的秉性。日本的设计艺术也是如此,它既简朴,又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温情的一面,又有张牙舞爪狰狞的一面。
图1 日本传统设计的荒诞美学
来源:百度图片
来源:百度图片
图2日本传统设计的人文情怀
日本的设计艺术常以一种传统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内容的,有时它借助于鲜明的民族传统视觉符号,例如和服、茶道、和屋以及传统书法、传统绘画和传统民俗等饱含民族审美意味的图形,以典型的日本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有时又在艺术的表现上不含任何的传统视觉符号,它超越了对视觉符号的表面形式关注,认为美也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中,将人对视觉的通常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的感知。同时对传统的图案进行简化,以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适用于当代的智慧。以传统的“空灵、虚无”禅宗思想为基础,融合日本艺术特有的“清愁、冷艳” 浓郁的色调,追求艺术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丰富了设计的视觉语言,开阔了对设计的思考!日本的设计艺术以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和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姿态,去探索新的艺术设计发展方向。如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五十岚威畅和原研哉的产品设计、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佐藤晃一的平面设计,都可以让观赏者从其设计作品中感受到一种“静、虚、空灵”的禅宗境界。
图3 典型日本家具设计
来源:百度图片
图4 日本现代室内设计
来源:百度图片
禅宗在日本能够独立而突出的发展,是因为禅宗的自然观,符合本土的神道教义,崇拜自然的思想,加上中世纪的日本民族坚守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简朴的审美趣味一拍即合,禅宗在日本人的生命活动中留下许多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痕迹,影响着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日本的禅是从中国所学而来,但演变至今却发展出不同的风貌,由于日本人重视普遍性地推广提倡,甚至于社会各界亦参与,并努力使其生活化。
2.2 日式极简
在很多场合,那些轮廓简洁干净、配色素雅的设计统统被称为“极简主义风格”,这可以说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错误,结果是阻碍了大众对设计独特个性美的欣赏。“极简主义风格(contracted creed)”来自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一场减少主义运动,由密斯·凡德罗那句人尽皆知的名言“less is more”发展而来。它推崇简洁的几何构成所传达出的美感,反对一切哗众取宠的装饰,以致达到与装饰主义风格相对的另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这种趋势在20世纪中后期受到了批判,认为其“干枯乏味、没有人情味,缺少人文关怀”。而日本设计师将极简风格拆解,将日本传统的神道教和佛教所理解的境界融合在产品中,诞生了属于日本且在全世界风靡的日本简约工业设计风格。
要说到日式极简风格就不能不提到无印良品,要说无印良品就不得不提到原研哉。
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产品类别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到厨房的基本用具都有。
图5 成都太古里无印良品店
来源:百度图片
来源:百度图片
图6 无印良品店内设计
无印良品成立于1980年,一开始由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和日本分销社当时的领军人堤清二创立。原来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制造流程的彻底简化创造一批极其简单、低价的产品。2002年,田中一光去世后,原研哉接任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至今。原研哉作为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及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他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图7 原研哉设计的收纳夹
来源:百度图片
来源:百度图片
图8 原研哉设计的笔记本
关于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在原研哉的《Designing Design》用了“Nothing,Yet Everything”来概括。我引用他的一段话来阐述Muji的设计理念,“目前,充斥我们生活环境的产品似乎落入两大类,特殊的、昂贵的与普通的、便宜的。第一组东西的竞争在于突出与否,通过使用新兴材料、眩目的外观及稀缺性提高品牌价值,拓展出一个追捧人群,以高价为荣。第二组则由尽可能低廉的产品构成,通过大规模生产、最简单化的生产流程,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诞生。”,“无印良品哪个都不属于。无印良品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式与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而且我们省掉了任何被我们发现是不必要的生产程序,经过详细调研,我们也引入了丰富多彩的材料与处理技术。无印良品带来的不是最低价的产品,而是自然的低成本的富足与好选择但非昂贵的范围。”,“无印良品理念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原研哉提到的“再设计”的概念,无印良品可以说是“再设计”理念很好的诠释。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说的“不是‘这个好',而是‘这样就好’。”
2.3 侘寂美学
侘び·寂び这是两个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含义。而这两重含义结合起来,便成为了日本的独有美学。
侘び的原意是简陋,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战国时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便把这种精神与茶道追求的美学结合了起来,就是所谓: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外表粗糙,内在完美,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秀外慧中”相对,讲究的是“陋外慧中”。这体现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饮茶的地点、环境、摆设,茶器是否华丽、圆润、亮丽,是否由名家制作等等,仅仅追求一点,便是品茶时的“清静之心”。由此可见,侘び追求的是一种无需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
寂び这个词,直接看上去,便理解了“寂静”的意思,但这词在日语中还有其他的含义。寂び的发音是Sabi,除了写做“寂”,也可写做“錆”,这两个词在古语中是共通的,意思是“旧化,生锈”。字的原义固然是来自于中文,但在著名俳人松尾芭蕉的影响下,以及能乐的推动下,寂び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这种美感与侘び的相似点在于,都在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美。侘寂的含义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
图9 侘寂美学的石灯
来源:百度图片
来源:百度图片
图10 侘寂美学的神社
一般而言,日本美学所追求的是黯然之美,也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侘寂的美学意识就是黯然、枯寂,也就是无法圆满具足,退而求其次地以粗糙,哀美之姿传达其意识。所以在日本的器物设计上,宁愿以雾面的表现处理取代亮面;宁愿以手工的手渍替代人工的光滑;宁愿以裸露的处理过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缝制,也因而观察许多日本设计师的作品,都可以呈现上述的特点。
图11 侘寂美学的矮柜设计
来源:百度图片
来源:百度图片
图12 侘寂美学的桌椅设计结语
工业设计以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理念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和审美的需求,它还需要承担和建筑、书本一样的使命——传承,工业设计作品需要烙印自己民族文化内涵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或大气、或雅致、或淡雅,但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设计这一步上,我国的工业设计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很多,这或许是人们的脚步太匆忙,太需要追到前面的人影,但是匆匆前进中忽略了寺庙的钟声、湖水的潺潺和湖畔杨柳的呢喃,所以慢下来,听一听自然的声音,慢慢感受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
这时,真正的中国设计就会满地开花吧。
参考文献:
[1]岱牧黎.侘寂 生活与设计[J].中国西部, 2014,(18).[2]陶云.日本工业设计崛起的若干因素[J].美与时代月刊,2004,(8):49-50.[3]苏惠聪.传统与现代并行——谈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特点[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2):59-60.DOI:10.3969/j.issn.1009-2374.2009.12.033.[4]金鑫, 李纶, 包金珠.日本传统美学观与现代工业设计[J].中国市场, 2011,(19):41-42.DOI:10.3969/j.issn.1005-6432.2011.19.018.
第四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
论文提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认为只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正文: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中传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但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不能正式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民族,无法在全球一体化局面下真正强大,只有文化渗透到位,一个国家的主权概念才能被人真正的承认与认可。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早已经引起了全球知名学者的关注,但是,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绵绵不断与博大精深,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冲击下,很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正在悄然失去。而由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也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淡漠、直至消失。
从全球的文化发展来看,漠视本国传统文化的国家,却更多的任由文化资源白白流失与浪费。这一点,从最近几年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上就能看出:每年中国总是申报很多,但是能够得到批复的却很少,原因无他,只因为我们空有传统文化,却没有对文化延续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10东会计4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编者:张英 金舒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编者:庞朴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编者:王玉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文化史述》
编者:刘蕙孙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明日之中国文化》
编者:张君励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产物,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传统节日、优良的民间习俗、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文化的兼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中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仍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人的道德准则。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创新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还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流,不断吸收新文化、新思想,融合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还要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的作用,这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新一代年青人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自身道德文化素养。通过社会媒体可以更加迅速、直接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走向世界,通过网络媒体,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传承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