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宁:新形势下基层团支部工作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团支部工作现状和对策研究
长宁团区委
内容摘要: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长宁共青团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长宁团区委机关用半年时间对区属基层团支部进行了全面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当前基层团支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推进新时期基层团建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团支部 基层团建
一、长宁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截至2008年8月底,长宁区共有下属在职青年团支部421家,其中青工系统246家(教育75家,卫生33家,建设20家,机关33家,公安29家,工商4家,企业集团51家,体育1家),地区系统31家,“两新”组织144家。这些团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团员青年。通过调研,我们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渐趋多元,成才愿望和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群体分布和流动状况加速变化,这一系列新的情况给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团员青年队伍呈现“三大特点”,团的工作创新跟不上团员青年队伍发展变化的步伐
1、团员流动分布呈现新趋势,团的组织设置方式相对滞后
一是传统青工系统团员数明显减少,越来越多团员向“两新”组织集聚。除了前几年国有企业转制因素外,体制内单位新招录青年数较少,且大部分为接近退团年龄的本科生、研究生,是近几年传统青工系统团员数减少的主要因素。部分团支部存在“有组织、无团员”或者“团员少、活动开展难”等现象。与此同时,“两新”组织团员数量急剧增加,虽然截至08年8月底已建立“两新”团(青)组织144家,但相比之下覆盖比例仍然不高。
二是团的组织化优势随着团员青年流动性加快而日益减弱。团员的流动性导致团员管理难度加大,团籍注册、团费交纳制度执行困难。尤其在“两新”团建工作中,团员流动性大是导致团组织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是团员青年分布更加广泛多样,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如随着“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社区青年队伍迅速壮大,出现了大量组织关系无处挂靠的流动团员;企事业单位出现大量劳务派遣制青年员工;青年民间社团、青年自发组织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吸引凝聚了一批团员青年。同时,青年群体的集聚方式也由原来以独立单位为主,演变为社区、楼宇、园区、行业、社团、网络等多种集聚方式并存的局面。
2、青年需求分层化明显,基层团组织服务方式相对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团员青年的思想更为开放活跃,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发展需求愈加多样化,青年的个性化差异日益突出。在长宁区域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需求差异较大。如卫生系统青年普遍感到医患矛盾带来身心压力较大,建设系统青年对建筑行业职业资质考试关注较多等。同一单位青年由于学历、户籍、编制、岗位等因素,实际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外来务工青年希望获得更多的组织归属感,一线岗位的团员青年希望获得更多交友机会等。与之相比,团组织对青年的服务方式却比较单一。对部分团组织主要活动形式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唱歌健身等文体活动占34%、参观考察写体会占25%、读书学习谈体会占23.4%。往往形成“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状况。
3、团员意识和组织归属感不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逐步弱化
调查显示,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活动态度十分积极的占37.6%,比较积极的53.5%,积极性一般的8%。团组织活动如果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团员数小于1/4的有2%,达到1/3左右的占10%,达到1/2左右的占48%,只有40%的活动参与团员数可能超过2/3。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团干部费尽心思、热火朝天地组织开展活动,团员青年却反应冷淡,参与热情不高,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究其原因,一是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知度逐渐弱化,很多团组织活动依附于党组织或工会组织,团的组织氛围不浓,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青年对团组织的需求程度逐渐减弱,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年的大部分需求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得到满足,而团组织的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三是团的活动方式与青年爱好兴趣脱节。
(二)基层团干部普遍面临“四类矛盾”,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1、本职工作和兼职团工作的矛盾。长宁区基层团干部均为兼职,且由于工作能力较强,往往在本职业务岗位上承担重要工作。抽样调查显示,有53%的团干部认为开展团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兼职团干部开展团工作往往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而当本职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时候,兼职的团工 作只能让步。同时,在抽样的团支部中,只有32%的体制内团干部的团工作情况被纳入个人年度工作考核,且团工作占年度考核目标比例超过10%的只有3人;只有15%的体制内团干部享受团工作岗位津贴。缺乏考核激励制度,单纯依靠觉悟和热情,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持久。
2、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的矛盾。近几年,长宁区基层团干部队伍更新速度较快,基本维持在每年1/3左右。在抽样调查的团干部中,团的工作年限在1年以内的占28%,1-3年的占47%,3-5年的占18%,5年以上的占7%。大量新上岗团干部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有7%的团干部认为团工作开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团的业务不熟悉,难以开展工作”,且集中在团工作3年以内的团干。随着团干部队伍更新速度加快,很多上岗1-2年的团干部工作刚步上正轨,就面临转岗,接替的团干部又需要1-2年的学习摸索过程。这种情况不利于团工作的延续发展。同时,团工作年限较长的团干部,虽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但通常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团工作难以兼顾,开展团工作的积极性往往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减弱。
3、党政要求和青年需求的矛盾。团组织的政治性要求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要围绕单位党政中心工作,而团组织的的群众性又要求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要以青年为本,开展青年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出现矛盾,基层团干部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活动设计必须符合党政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迎合青年需求。如何把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策划设计既符合党政要求又满足青年需求的工作项目,许多基层团干部感到为难。
4、青年数量和资源数量的矛盾。基层团支部覆盖和服务着长宁区绝大部分团员青年。但越到基层,团的工作力量和工作资源却越薄弱。抽样调查显示,有38.4%的团干部认为团工作开展最大的困难是“场地、资金等资源缺乏”。在抽样团支部中,团组织活动年经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28%、1000-2000元的占23%、1000元以下的占29%、没有工作经费的占20%。很多团支部没有固定工作经费,主要依靠临时申请。
(三)“四种类型”团支部差距明显,支部建设不平衡制约了基层团建整体水平的提高 团区委通过基层团支部走访,对团组织建设情况按照典型示范、巩固培育、双基达标、整顿提高四类进行综合评价。一是典型示范类:团支部作用发挥好,基础工作扎实,在市、区面上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特色项目或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培育类:团支部作用发挥较好,基础工作扎实,初步形成一定的工作特色,具有进一步培育提升的工作基础和空间。三是双基达标类:团支部作用发挥一般,基础工作较扎实,制度执行较规范,工作正常开展,但缺乏工作特色和亮点。四是整顿提高类:团支部作用发挥差,工作停滞,团员意识淡漠,制度执行力差。通过对全区青年在职团支部进行客观评价,综合反映了长宁区基层团支部建设整体水平,其中典型示范类团支部占9.5%,巩固培育类占36.4 %,双基达标类占36.1%,整顿提高类占18.0%。四类团支部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团支部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党建带团建对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至关重要。一般党建较强的单位其团组织建设基础也相应比较扎实。长宁区绝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工作比较重视,但也有部分党组织较少听取团组织工作汇报或参加团员青年活动,团干部、青年与党支部负责人之间缺乏交流。此外,由于青年群体的分布特点,部分单位党组织与团组织设臵不对应,导致党团之间联系沟通不畅,党组织对团组织指导关心职责不明等情况。
2、资源网络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从团组织性质看,传统体制青工系统团组织在工作信息、工作经费等方面享有的资源远远大于“两新”团组织。从行业特性看,长宁区的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相对建设系统、国有企业集团等团组织拥有更多的场地、培训、服务和人力资源。从区域特点看,长宁区积极推进青工系统团组织进社区开展联建共建,但存在东片社区资源丰富而西片社区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此外,拥有相对较多资源的团组织较易与其他团组织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能够获得更多资源,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基层团组织资源差距。
3、基层工作指导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在以往工作中,团区委重点关注系统、大口团组织,抓系统、大口团组织工作较多,直接到基层团支部进行走访调研和指导工作较少,导致很多团内工作指导、工作要求往往停留在系统、大口团组织,未能及时畅通地传递到基层团支部。通过坚持开展“五好团支部”争创、“一团一 品”建设等工作虽然培育挖掘了一批优秀基层团支部,但对团建基础比较薄弱的团支部仍显指导力度不够,推进提升的措施较少。
二、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前青年流动分布特点的团组织设置方式 重点把握好“大”、“新”、“活”三个字。
“大”,就是在当前建团空白领域较多而工作精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抓住规模以上企业以及青年相对集中的开发区、园区开展建团,注重建团规模,提高覆盖效率。
“新”,就是要关注劳务派遣制青年、外来务工青年、社区流动团员等新兴青年群体中建立和发挥团组织作用问题,努力把他们纳入团组织队伍。
“活”,就是积极探索园区团建、楼宇联合团支部、楼宇青年联谊会、青年员工俱乐部、流动团支部、突击队临时团支部、居民区团支部等多样化的组织覆盖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臵组织方式。
(二)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基层团干部队伍培养机制
针对当前基层团干部队伍的状况,既要加强工作指导,更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
一是选拔机制要更加合理。针对兼职团干部特点,既要积极推进团内民主化进程,将有热情、有能力、愿意为青年服务的优秀党团员选拔到团干部岗位;又要从有利于开展工作出发,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实际情况,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等方面合理配备团干部班子,上级团组织相应做好指导工作。
二是培训机制要更加有效。突出培训重点,加强团工作实务操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作风建设;坚持分层分类,针对新上岗团干部、核心团干部、基层团干部、“两新”团干部等不同群体开展培训;丰富培训形式,做到理论报告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多采用探索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三是保障机制要更加完善。把团工作成绩纳入团干部个人年度考核中,建议 占到考核总分的5%-10%,团工作成绩优异的能够为个人年度考核成绩锦上添花,做得不好则要影响个人的考核评级。在考虑党员发展对象的时候,对尚未入党的优秀团干部予以优先考虑。在考核和评价同一系统各单位党组织工作时,将“党建带团建”情况计入分值,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对团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基层团组织资源支撑体系
针对团组织越到基层,工作基础越薄弱、团建资源越匮乏、工作指导越困难的情况,要努力突破原有层级制的资源传递方式,建立扁平化、覆盖面广的资源支撑体系。
一是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党的资源是基层团组织的重要资源,要指导基层团组织围绕党政中心找到工作特色,形成工作品牌。
二是加强上级团组织工作指导。建立上级团组织定期走访、定点联系基层团支部的长效机制,编写基层团支部工作实务操作、工作案例集等。
三是建立直接到基层的信息共享平台。团讯、青年中心服务项目以及各类团内活动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络、短信平台、E-mail群发系统直接传递到基层。
四是搭建基层团组织资源共享渠道。推进“两新”与青工团支部、青工与社区团组织以及教工团与学生团结对共建,实施团代表年会制度、“三联系”制度等,主动为基层团组织牵线搭桥,实现资源共享、活动联办、项目共建。
(四)建立更加科学的基层团组织考评激励机制
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团组织工作积极性,提升基层团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一是要坚持表彰先进和鼓励进步相结合。既要通过原有“五好团支部”、“一团一品”等团内荣誉争创活动扩大典型示范类支部数量,更要帮助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支部建立阶段性建设目标,开展相应达标考核。要发挥典型示范类支部作用,通过与薄弱团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带动基层团支部建设整体活跃。
二是要坚持中期推进和年终评审相结合。开展评比考核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过程指导。可以采用年中组织中期互评互访,年底开展年终考核汇报;年中按地域划分交流小组,年底按条线进行分类考核的模式。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基层工作展示,加强基层交流,进一步提高创建效果。三是要坚持抓基础和抓特色相结合。要以“双基达标”工作为抓手,强化基层支部基础工作;以“一团一品”建设为抓手,推动基层支部开展品牌建设。要通过细化考核标准,合理设臵分值比例,促进团支部基础工作和特色工作同步发展。
(倪尧、邓希泉、王岚、郁夫)
第二篇: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飞速猛进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妇联工作也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基层妇联工作日趋社会化、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对基层妇联一贯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层妇联工作该如何在实践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逐步成为妇联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而严峻的课题。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可以说,创新同样是基层妇联工作开展的灵魂和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依据基层妇联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寻求一种与社会形势相适应,与妇女发展相贴近的更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和手段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服务。
一、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现状综述
基层妇联是与妇女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妇联组织,是妇联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增强活力的源泉,其职能作用的发挥程度关系到妇女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妇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整体素质的变化。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基层妇联组织不断充实,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改变了以往妇联干部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的现状。
二是工作水平的变化。基层妇联组织以调动妇女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为重点,改变了以往妇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功夫、无法深层次开展工作的现状。
三是工作能力的变化。随着基层妇联组织的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妇联干部积极进行参政议政,改变了以往妇联工作有形式无内容、有理论没实践的现状。
四是工作方式的变化。基层妇联工作的开展能够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基本有了多样化的雏形,改变了以往妇联工作单
一、“一刀切”工作模式的现状。
总的来说,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能够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生活、倡导社会文明新风的群众性活动;也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妇女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就目前情况来看,基层妇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工作模式和工作运行机制依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是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妇联基层组织是妇联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当地党委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基础好,党委、政府较为重视,妇联干部的配备、任用等政治待遇就落实得较好,相应的妇联工作就较有成效。反之,妇联工作就不能有效开展,甚至没有开展。
二是妇联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妇联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妇联工作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基层妇联干部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年龄结构也在逐步年轻化,但思想观念仍较落后,工作的前瞻性和创新意识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三是基层妇联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待改善。妇联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影响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村(居)妇代会主任报酬一般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基层妇女干部交流提拔相对较慢,影响妇联队伍的活力。
四是基层妇联工作经费普遍不足。妇联工作经费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基层妇联要在提高女性素质及女性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目前基层普遍缺少基本工作经费,导致基层妇联无法顺利开展提高女性素质、家庭文明建设、女性维权等工作,各种活动和培训开展得不够,使妇女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是基层妇联组织职能有待加强。从整体上看,基层妇联干部普遍存在兼职现象。由于工作时间、精力有限,妇联工作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工作水准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基层妇联工作成为 “副业”,出现“专职不专用,兼职不得用”的怪现象,这些均导致妇联工作职能弱化,凝聚力下降。
二、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的基本经验
基层妇联工作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各级妇联能否围绕党建带妇建工作,以充分发挥妇联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提高基层妇联干部整体素质为主旨。宁夏、福建、甘肃等许多地方抓关键、促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出了符合基层特点的新做法、新经验。这些新做法和新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党建带妇建”,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妇联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统一考核,大大推动了基层妇联组织的发展。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为妇联基层组织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明确带建内容。各级党委和妇联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党建带妇建”工作内容。一带思想建设。把妇联组织作为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阵地。二带组织建设。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带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妇联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四带队伍建设。把妇联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带阵地建设。把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场所和设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是规范化、制度化。各级党委和妇联把“党建带妇建”的成功经验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总结推广。
2、借助党政资源,提高工作水平
抓住乡镇、街道、社区和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选拔高素质干部充实妇联基层干部队伍。有的地方,基层党政一把手兼任妇联主席。这种干部配置有利于把妇联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这样有利于把妇联工作融入渗透到党政各项工作中去。妇联的工作做到哪里,党组织的温暖就送到哪里,社区的服务就覆盖到哪里。妇联工作和社区党政工作、妇联工作和农村党政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妇联基层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能力大大增强。
3、依托项目运作,激发工作活力
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实施小额信贷扶贫、“母亲健康快车”、“春蕾计划”捐资助学工程、“三八绿色工程”等项目;深入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企村互动”、“岗村互动”、“春风送岗位”等活动。通过妇女项目、主体活动、品牌活动、传统活动、特色活动,充分发挥了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激发妇联工作的活力,提高了妇联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规范载体建设,增强工作后劲
坚持立足实际,创新载体,强化服务,激发妇联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全辖区范围内开展以“争当优秀妇联干部,创建先进妇联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爱岗敬业、勇于开拓的精神,大大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妇联工作的后劲。
5、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工作标准
规范健全的制度,对妇联工作有序开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和基层妇联组织有关工作条例规定,按时召开妇女代表大会进行换届,并建立健全执委会。另一方面要普遍建立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会议制度、信访制度、目标考核制度、代表联系制度和执委工作制度。规范的制度使妇联基层组织运转有秩序,行动有规章,管理上水平。
三、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创新思路探索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的。创新就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要继承妇联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新的实际,有新的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又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工作该如何创新呢?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实事求是,选准创新定位
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工作可谓是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就是,选准创新定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把创新的着眼点放在本职工作上,针对分管的工作去创新。开展创新要顺应形势,明确方向。这个形势和方向就是时代的发展、上级的要求和妇女群众的需求,所以创新要做到宏观上把握、微观上深入。如果定位不准确,脱离了妇女的实际需要,我们的工作再有创意,也会失去实际意义。
2、抓住主要问题,选准创新目标
面对新形势下千头万绪的基层妇联工作,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问题,选准创新的目标和入切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把创新的落脚点放在最主要和最重点的问题上。主要问题就是工作的主要矛盾,抓往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创新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我们要善于研究和分析问题,为再创新打下基础。
3、坚持科学态度,选准创新思路
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工作有其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选准创新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从许多地方实践的宝贵经验来看,创新工作既要有热情,又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做出科学决策。
4、做好战略部署,选准创新方法
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工作也如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我们做好战略部署,做好具有创新性的策划方案,选准创新的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创新的策划方案至关重要,组织实施是创新的一个实质性的环节。实施创新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因此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在这一阶段中,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认真的按计划落实,并做到有条不紊;二是要积极实践,使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三是要及时总结经验,使创新工作不断完善。
四、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围绕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的现状,坚持创新地开展妇联工作,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建立考核督查机制,为基层妇联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妇女发展是综合全面的发展,妇女权益的维护也涉及教育、参政、卫生、科技、环境等多个方面。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满足妇女发展需求不仅是妇联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以往,基层妇联组织虽然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共同推动妇女发展进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归根结底,基层妇联作为群众团体,被排除在政府行政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之外,要想通过自身功能和力量有效调动政府职能来促进妇女发展难度很大。要理顺关系、畅通渠道,使职能部门从被动协调到主动发挥作用,就必须从行政系统的管理层入手,争取行政决策中心的重视和支持,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管理运行系统。只有这样,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发展需求才能充分满足。
2、运用社会协调机制,为基层妇联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党委政府重视支持、职能部门主动配合的妇女工作大环境形成后,还需要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社会协调沟通机制,在妇女需求与部门职能之间建立直接有效的联系,能够使职能部门资源与妇女工作得到紧密结合,极大地推动基层妇联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是为基层妇联工作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二是为基层妇联工作提供财力、物力资源保障;三是为基层妇联工作提供法律资源保障。
3、完善代表联系制度,为基层妇联工作挖掘内部资源
在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妇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妇女群体内部也蕴藏着推动自身进步的强大力量。妇女的发展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取向性,充分挖掘群体内部资源,实现不同阶层、不同界别妇女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也是推动妇女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在调动妇女群体内部资源服务妇女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首先,代表联系制可以提高妇女工作对象的广度,使妇女工作触角能够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妇女群众中去。其次,代表联系制可以增强妇女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便于妇联组织统筹安排,有针对性确定工作重点。第三,代表联系制可以实现不同阶层妇女的优势互补,基层妇女代表多为普通妇女群众,可以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并能够运用自身特长和所掌握有限资源,为妇女群众办实事。
4、落实目标管理机制,为基层妇联工作提高运行效能
妇联组织作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其整体运行效能高低,直接影响着妇女发展需求的满足度,决定着妇女事业的发展程度。要提高工作效能,就面临着一个管理问题。这就要求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对妇联工作实施目标管理。按照“确立目标―分解目标―组织实施―考核奖励”的目标管理程序,自上而上地建立目标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促进妇联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目标管理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系统性。各级妇联及机关各部室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制订分目标,每位同志根据岗位职责和部门目标制订个人目标,使总目标与分目标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是可操作性。本着把妇联工作由虚变实,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的原则,尽可能把目标细化、量化、具体化,以易于检查和考核。三是创新性。大力鼓励支持创新,在目标考核办法中,专门设立工作创新加分项,激励各级将创新理念渗透到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经验,增强妇女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实现妇女工作的新发展。
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促进妇女事业的长足发展,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深信并期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重视支持下,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群众的有效作为和积极参与中,基层妇女工作必将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三篇: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
究
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不断深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统战工作中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当前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思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
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直接和迅速,为思想建设增加了难度。市场经济在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功利意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使部分党派成员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方面受到影响,思想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对我国政党制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思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民主党派不但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成员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骨干,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比较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
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年轻化,价值取向更加务实,政治参与热情高,民主意识强。由于缺乏政治上的锻炼,心理上的可塑性很强,缺乏多党合作共事的切身体验,缺乏对政党理论和政党体
制的理性思考,缺乏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党派历史、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深入了解,如果不注意加强培养和引导,就可能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形成模糊意识。
因此,在新时期做好民主党派成员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学习中,一定要突出主题,重视理论学习。要引导广大党派成员正确认识中国的政党体制,牢固树立与共产党合作的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一些专题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参观考察活动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广大成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观念,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划清界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辨别真伪,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思想的影响。
2、民主党派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
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变革的社会秩序催生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加入,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正在慢慢发生新的变化。在解放前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则逐步以非党知识分子为主体;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组合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和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等。界别分布更加广泛,除原有的教育、科技界等外,还新增了经济界、法律界等等。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的改变也会更加明显。
民主党派成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呈现增多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机关干
部、教育界人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下海经商转入经济领域,直接从事或服务于个体、私营、外企等非公经济实体;另一方面是因为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过程中,非公经济人士不断加入民主党派,结构呈现多元化现象。这对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和组织管理增加了难度。出现民主党派成员布局的分散性,组织生活时成员集中困难,以及信息反馈的延缓性。
这种倾向需要认真对待,并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此外,要抓实基层组织的基础工作。一是要求基层组织定期过好组织生活;二是要求基层组织中的非公人士认真学习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在基层组织生活会议上进行交流,或积极向民主党派机关刊物投稿;三是要求基层组织民主党派章程专题学习会。
二、对策
1、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营造良
好“环境”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除了党派的内部因素之外,还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对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视程度、全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民主党派工作的存在的困难解决程度。这种环境在各个地方,甚至同一地方的不同单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民主党派的发展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民主党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委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统一战线,首选要统一认识,认识不到位,工作就难以到位。各级党委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从贯彻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高度充分认12全文查看
第四篇: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不断深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统战工作中正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当前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思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直接和迅速,为思想建设增加了难度。市场经济在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功利意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使部分党派成员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方面受到影响,思想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对我国政党制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思想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民主党派不但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成员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骨干,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比较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
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年轻化,价值取向更加务实,政治参与热情高,民主意识强。由于缺乏政治上的锻炼,心理上的可塑性很强,缺乏多党合作共事的切身体验,缺乏对政党理论和政党体制的理性思考,缺乏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党派历史、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深入了解,如果不注意加强培养和引导,就可能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形成模糊意识。
因此,在新时期做好民主党派成员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学习中,一定要突出主题,重视理论学习。要引导广大党派成员正确认识中国的政党体制,牢固树立与共产党合作的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一些专题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参观考察活动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广大成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观念,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划清界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辨别真伪,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思想的影响。
2、民主党派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变革的社会秩序催生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加入,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正在慢慢发生新的变化。在解放前的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则逐步以非党知识分子为主体;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组合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和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等。界别分布更加广泛,除原有的教育、科技界等外,还新增了经济界、法律界等等。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的改变也会更加明显。
民主党派成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呈现增多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机关干部、教育界人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下海经商转入经济领域,直接从事或服务于个体、私营、外企等非公经济实体;另一方面是因为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映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过程中,非公经济人士不断加入民主党派,结构呈现多元化现象。这对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和组织管理增加了难度。出现民主党派成员布局的分散性,组织生活时成员集中困难,以及信息反馈的延缓性。
这种倾向需要认真对待,并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此外,要抓实基层组织的基础工作。一是要求基层组织定期过好组织生活;二是要求基层组织中的非公人士认真学习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在基层组织生活会议上进行交流,或积极向民主党派机关刊物投稿;三是要求基层组织民主党派章程专题学习会。
二、对策
1、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除了党派的内部因素之外,还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对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视程度、全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民主党派工作的存在的困难解决程度。这种环境在各个地方,甚至同一地方的不同单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民主党派的发展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民主党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委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统一战线,首选要统一认识,认识不到位,工作就难以到位。各级党委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从贯彻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高度充分认
识做好民主党派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民主党派工作的领导。二是要扩大社会宣传力度。做好民主党派工作,必须扩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民主党派。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举措和成效,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三是协商监督要规范。要把抓好协商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作
为支持党派参政议政的重点环节,努力实现四个完善:即完善政治协商、完善配套措施、完善合作、完善民主监督。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内容具体化、动作程序化、议政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四是服务帮助要切实。各级党委一定要从有利于党派开展工作、有利于增进党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出发,切实帮助党派改善工作条件和干部生活待遇,对党派成员参加党派活动应给予时间保障,并建议多种渠道、分级负担解决党派党务活动经费、参政议政调研经费等问题。只有坚持办实事,多党合作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调动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民主党派工作形成新气势、开创新局面。
2、加强基层统战工作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自由流动,散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县(市、区)信教群众不断增长特别是农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越来越多,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呈逐渐向基层延伸的趋势。民族宗教问题更趋敏感,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涉及群众量大、面广,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县级统战工作要以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群体大量涌现,具有高等学历的人也越来越多,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当前还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作为县级统战工作的重点,把他们最大限度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社区统战工作要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为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断强化,社区统战工作作为城区统战工作的基础,成为统战工作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生活在社区中的统战对象非常广泛,特别是有着大量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在传统单位体制且流动性较强,部门、单位难以对其实现跟踪了解和考察培养,社区则是他们的聚集地。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统战工作职能,把做好新的社会阶层教育引导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在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和创新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方法
科学的方式方法,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跨江之桥”和“渡河之舟”。统战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工作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统战工作政治性很强、人情味很浓、艺术性很高,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团结人、凝聚人作为永恒主题,形成了平等相待、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广交朋友、真诚服务和照顾同盟者利益等许多好的方式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统战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也是今后开展统战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统战工作呈现出开放式、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特点,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承担统战工作的部门和团体越来越多,这些都对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用科学的方法做好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方式方法,关键在于始终把握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始终不渝地坚持和继承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的基本要求,切实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要适应民主形式的多样和时代变化的特点,进一步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环境,真正使民主协商成为形成共识、增进团结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二是要适应社会思想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同”和“异”的关系,在努力寻求和增进共识的基础上,以更加包容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正确对待异、妥善处理异,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真正体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三是要适应统一战线成员分布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样化的特点,在联谊交友中既要全面掌握共性特征,也要从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方式方法;既要平等相待,讲团结、讲帮助,又要坚持原则,重视教育和引导,开展必要的批评和思想交锋。四是要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把思想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搞好真诚服务相结合,认真诚恳地倾听意见,尽心竭力地排忧解难,饱含深情地开展工作,多做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好事、实事,切实把党外人士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因时而变,应运而生,不断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把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做得具体实在、入情入理,更加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的21世纪,我们要充分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紧紧把握民主党派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未雨绸缪,扎实把民主党派工作做好,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作用,才能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第五篇: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充分认识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基层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切实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基层统一战线呈现出了许多新特征,同时也面临了不少新问题,做好基层统战工作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一、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工作领域发生了改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基层统战工作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实现了三个发展:统战工作领域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多领域发展;统战工作方式由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向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发展;统战工作内容由做好民主党派、党外干部、民族宗教等传统领域工作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新领域工作发展
(二)工作局面发生了改变。过去,统战部门被认为是务虚部门,统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自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来,基层统战工作在上级统战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基层统战工作实际,务实创新,把对统战成员的政治教育引导与服务相结合,把发挥统战优势与促进发展相结合,把“百企连百村”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逐步树立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务实”新形象,改变了统战工作“务虚”的局面。
(三)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为改变统战工作势单力薄的局面,各级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了统战工作对外宣传力度。在加强统战成员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参加和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出力。同时,还以乡镇、街道(社区)联谊会为平台,大力加强同非公领域经济人士和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做大做强“回归经济”,转变了以前单靠统战部门开展工作的观念,树立了各级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统战部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不够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当前无论是乡镇主要领导还是一般干部群众普遍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反映了一些领导和群众对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性质、任务理解片面,从而形成了对统战工作的作用、地位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
(二)人员配备不强,业务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专职少。按基层统战工作要求,应配备专职统战干事。但受编制所限,在一些乡镇基本都是人人身兼数职,有的名为专职,实际上也是兼职,无法对统战工作予以更多关注。另一方面是没有具体干事的人。许多乡镇除配一名兼职统战干事外,没有配备具体工作人员,处于“单枪匹马”、“光杆司令”和“孤军作战”的状况,缺乏必要的人力和精力。
(三)体制不顺,职能交叉重叠,难于形成合力。一方面,统一战线归口管理从上到下是“五花八门”,由于“合力”未形成,抓工作的力度就欠缺,对于更扎实、更有效、更连贯地在基层贯彻执行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活跃统一战线的局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统战工作对象具有多重社会属性,许多部门都有责任做他们的工作,许多职能被有关部门取代,政出多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战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四)经费不能保证,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业务经费除财政正常安排外,没有其它财源补充,给下乡、出差、接待、外出开会带来不便,制约了统战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统战工作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普遍较为困难,不少乡镇没有将统战工作经费列入固定的预算支出,办公经费紧缺,办公条件差,客观上对开展工作也造成一定影响。
(五)统战部的自身“调控”能力差,工作难度大。一方面,统战部门自身“权力”不大,而且在统战对象工作过程中又只能采取协商、建议的方法,往往要多次协商才能一致。另一方面,统战工作许多不是单靠统战部本身可以调节的,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合作,在涉及统一战线的不少工作中,常碰到一些棘手问题,统战部想做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赋予统战部哪些责与权不明确。因此,办成一件事,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努力,造成要办的事多和能办成的事少。
三、新形势下解决基层统战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做好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和工作任务,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机制、创新方法、营造氛围,推进基层统战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效果
一是以统战宣传开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统战知识、增强统战意识,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除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外,还要利用好网络等现代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面介绍统战知识,及时反映统战动态,积极交流统战经验,展示统战风采。二是要培养宣传队伍,抓好撰稿、报送、播发等工作,推动宣传工作上质量。三是要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集中编发统战知识宣传资料、开展统战知识专题辅导、举办统战成果征文比赛、开展各个层面的统战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面对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新要求,基层党委要始终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并将统战工作落实在工作上。与此同时,还要十分注重提高村和社区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搞好基层统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把握统战工作方向,提高领导驾驭能力,把复杂的关系在基层协调好,把突出的矛盾在基层解决好,把新生的力量在基层凝聚好,形成了县、乡镇上下齐抓共管统战工作的新格局。
(三)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创新方法
一是联席会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定期联络制度,通报情况,部署工作。完善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统战工作信息沟通、意见反馈、激励表彰等各种规章制度,确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断档、不落空。二是组织机制。要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组织和统战部门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有关联合工作程序,为推进党外干部工作规范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考核机制。结合统战工作任务,制定更为细致的考核量化目标,细化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责任人,明确标准、定期考核,切实营造出人人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状态,真正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基层统战干部要做到“勤学习、善思考、重实干、会总结”。勤学习,就是要加强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新知识的学习;善思考,就是要对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要有敏感性,要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去思考和把握统战工作的规律性;重实干,就是要知真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形成雷厉风行、办事高效的务实之风;会总结,就是要把基层统战工作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提炼成经验,并加以推广,使基层统战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要通过培训教育,认真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统战干部真正认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重视本职工作,从而激发爱岗敬业、在岗尽责的动力。
(五)强化服务、招商引资
着眼于发挥优势,把招商引资和引导农村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勤劳致富、科技致富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注重做好对统一战线成员中经济成份的引导和服务。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联系广泛、信息渠道畅通的优势,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络,通过他们提供信息,引荐项目,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六)健全保障监督机制、落实工作任务。
基层统战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要求。要确保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渗透、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必须努力构建科学、规范、全方位的保障机制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