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时间:2019-05-14 22:3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篇: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九章 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明确规划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

为满足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要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行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尽快完成《池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及《池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基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的建立。另外,建立和完善由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构成的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由不同部门的法规、政策构成的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框架体系,形成有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框架体系,以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纳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指标,资金平衡和建设项目等。规划指标的纳入是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的不同,有选择地将重点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指标的纳入要考虑不同级指标之间的协调一致。资金平衡和项目纳入是指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综合平衡。

(三)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制定发展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节约资源,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做到组织落实

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成立县区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都设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使全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领导、指挥网络。继续下派副县(区)长,专门抓生态市建设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区也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专抓生态建设工作。横向部门间加强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纵向政府间加强上下沟通,做到政通令行,整体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生态办对规划实施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各种企事业单位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下设的工作委员会对规划行使决策与监督管理,生态市建设规划必须先通过市人大审议,然后颁布实施。同时,市人大还负责组织和拟定有关议案和法规,审议规划、法规、经费预算,调查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案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的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等。

(三)做好规划评估和检查考核工作,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实施期间,池州市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很可能发生与本次生态市规划编制时的判断不一致的情况,规划内容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通过中期评估,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问题及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行动纲领的作用。通过中期评估,还可发现政府各部门落实任务的具体情况,从而起到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作用。另外生态办还要定期会同环保、监察部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国家生态市总体控制指标、地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及资金的落实情况。把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中,加强干部对保护生态方面的责任意识。

(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各级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制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来保证公平竞争,负责搜集和提供信息、典型示范、搞好服务等,为生态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铺平道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完成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级政府领导要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把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融于决策和管理之中。对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污水收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继续坚持“三同时”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由现行的建设项目评价提升到战略决策评价,从决策和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重大的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决策或起草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不利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减轻对策和修复治理措施。

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 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项目生态评价制度。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设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的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同时,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社会公益型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重大的生态市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设立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含生态省建设配套资金)。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生态市重点项目建设,以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实施财政贴息贷款、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国际赠款和贷款。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编制、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市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世行、亚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赠款和长期低息、无息贷款,优先安排生态市建设项目。

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做好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治理所减少的污染损失费用和环境治理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不同投资能力的污染损失与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投资效益比;环境效益分析主要从区域污染物总量的削减、噪声值的降低、固体废物不良影响的降低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考虑;社会效益分析主要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稳定等方面考虑;综合效益分析主要从城市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角度,根据城市生态理论分析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四、人才与技术保障

(一)加强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和人才培训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生态市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津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违法违规行为。重视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等公益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另外要格外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教育,开展 “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播环保知识,传递绿色致富信息,把环境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

开展清洁生产管理与技术研究。针对池州重点行业,研究制订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指标,建立相应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控制方法;进行生命周期与环境管理模式研究,开展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示范;建立生态工业园,研究和制定鼓励生态设计的技术经济政策。

研究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和城市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技术;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监测技术。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案;河湖生态恢复技术;种植和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污染机制及综合控制措施;针对池州水污染控制要求和特点,研究开发市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的新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是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控制的技术研究。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积极鼓励外商参与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拓展与兄弟市特别是周边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市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协作机制和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联合有关省市共同开展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工作,以保障本市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五、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一)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在全社会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各级教育、劳动部门要重视生态知识、生态经济技能教育和培训,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抓好生态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把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鼓励公众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

积极发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形成生态市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公布生态市建设重点内容,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区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

第二篇: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要充分认识推进广东省国土规划实施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协调机构和机制

建立健全国土规划的组织机构,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多部门、各地方参加的规划委员会,或者在现有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中增加履行国土规划管理的职能。该机构向省人民政府负责,对具有区际意义的城市定位、工业项目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协调和监督。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在空间规划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举行联席会议审议并进行裁决。聘请专家组成规划委员会顾问组,对需要提请规划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提供咨询意见并作为决策参考。做好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加强国土规划与各项规划的协调,特别是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在国土综合功能区域划分方案指引下,统筹全省国土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建设重点等内容的空间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工作,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协调过程中,规划之间要相互参考和借鉴,避免原则性、根本性冲突。对有分歧的地方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得到相关规划主管部门的认同下,对本部门规划进行调整。对仍有争议的事项提请规划委员会进行协商或仲裁。在达成一致后,进行部门会签和社会公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纳入绩效考核政策体系

把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应按照全省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和功能定位,履行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自觉把国土空间的开发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于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环境改善程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程度等指标。对于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产业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控制耕地总量的执行能力等指标。对于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水源地和林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改善水平等指标。实施差异化土地政策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对不同类型国土功能区实行严格分类的土地用途管制。全省和跨地区的土地使用项目,其土地使用功能合理与否须经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土规划审核。各地市用地项目功能须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国土规划审核。设立区域产业用地门槛,通过价格和税费调节机制,遏制土地粗放浪费,鼓励开发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针对广东省国土功能分区的具体特征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差异性,对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新设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优化独立工矿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用地。对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适当扩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积极保护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对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巩固园地、林地和牧草地,限制独立工矿用地。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完善人口、产业、投资和财税等区域政策,是促进空间均衡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政策要按照人口转移战略的要求,鼓励在珠三角和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和韶关适度发展区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有序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人口增长。产业政策要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污染重的一般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空间均衡开发必须以实现国土综合功能分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完善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加强生态环境约束的作用,实施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和投资政策倾斜。投资政策要支持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财税政策要向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发挥生态环境的约束功能,引导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等发展绿色产业,限制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产业发展。鼓励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人口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对承担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责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健全监测评估系统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通过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扩大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范围,及时制止违反国土规划的行为。每年完成监测评估报告,定期公布各地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监测结果,对规划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监测评估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规划实施中信息采集和管理、动态过程监测和模拟、规划修编的辅助决策。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土规划主要指标动态监测的衔接与国土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管理,实现国土规划数据的日常采集、112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汇总、传输、管理和共享,包括与其它部门的数据共享、政府不同部门管理系统的对接。加强国土规划的宣传

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国土规划学习讨论活动。组织编写相关学习材料,抓紧制定学习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使之纳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照检查各地区、各行业规划同国土规划的差距并进行调整。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规划,使全社会认识国土规划,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为实现全省国土规划总体目标,开创新局面,建立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113

第三篇:生态文明保障措施

生态文明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

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切实组织实施《规划纲

要》。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高度,提高对做好《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确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整合多种资金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性作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用于支持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直接、间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三)广泛宣传教育

利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载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专栏、互联网站等媒介,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生态文明,有我参与”活动,在各类公共场所设置主题鲜明的生态文明行动小贴士

和指示牌等。规范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及时总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在村规民约中写入生态文明内容。

(四)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编制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加强生态教育能力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生态文明知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广泛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义务植树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类保护地的生态教育和生态体验作用。建设生态公园体验区和生态退化警示区,增强感受教育和警示教育。完善各类生态科技示范园、湿地公园、民族文化博物馆、环境保护科技馆等生态教育基地。

(五)培育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是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鼓励购买和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广普及节水、节能产品和器具;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

用环保装修材料;拒绝过度包装,提倡购买简装和大包装商品;深入推进禁塑工作,大力提倡使用布袋、菜篮;积极推动“换物超市”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为闲置物品和废旧物品互换提供平台,促进物品循环利用。二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比例。三是培育节俭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绿色出行,做好“使用节水型洁具、使用节能型电器、使用无磷洗衣粉、购物使用布袋子、拒绝一次性日常用品、注意一水多用”等家庭节能环境保护6件事,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继续推进“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开展“节能环保家庭”、“节能减排行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四是推进绿色办公。开展以节约、节能为主题的“绿色办公”活动,建设节约型机关。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或参与投资的工程项目,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杜绝过度装修办公室、会议室,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完善公务车辆配备配置标准和管理制度,压缩公务用车规

模,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加强办公电器设备待机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无纸化办公;高效利用办公用品,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

印纸再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

(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完善就地、迁地、离体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努力在重要物种、关键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可持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展生物安全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入境生物材料的检疫和监测、监管,对已经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七)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有效控制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向低碳能源消费结构转换。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重点促进有色金属、能源等行业的低碳化改造。在能效提高、电力生产与输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引进、消化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的新技术。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推进低碳化管理。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水平, 逐步建立区域碳排放额度逐年递减制度并开展碳减排量交易。推广低碳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现代城市交通系统,开发、改造、推广节能型低碳建筑。

第四篇: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㈠、解放思想,强化领导,全面推进全区城乡建设

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时期,必须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优劣势,重新明确城乡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定位,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秉承坚持强烈的机遇、竞争和发展意识;大力增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观念,形成农业发展是基础、工业经济是核心、城乡建设是依托的三大重点工作格局。统一思想,坚定目标,加强城镇化领导协调机制和城乡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强化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把推进城乡建设进程作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凝聚全区各方力量,形成全区上下狠抓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合力。

㈡、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着力城乡建设特色更美

把着力点放在“优、精、特”上,以战略的眼光、全新的形象将开发区定位在沈阳经济圈和沈铁工业走廊经济带上重要节点之中,采取大手笔,实施大动作,营造大环境,构筑大格局,及时编制城市景观工程规划、专业工程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放开设计市场,确保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严格规划“一书两证”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严格实施到位。

㈢、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城乡功能良性运行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打造景点,围绕“洁、绿、亮、美”狠抓建设配套。通过五年建设,使城市特色出品位,交通道路上规模,园林绿化进档次,供水排水广覆盖,居住小区大开发,永葆全省生态开发区美誉。开辟多元化

筹措渠道,大力实施“经营城区”战略,大胆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建设,真正把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推向市场,管好有形资产,激活无形资产,以经营城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乡,确保城乡建设向市场化的方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㈣、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公交、自来水、燃气、污水、垃圾、园林等行业的特许经营管理,加快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环卫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工程经常性检查和维护,整体推进公共绿化和单位庭园绿化管养。加快城中村改造整治步伐,解决环境不优问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强化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健全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网络,形成共抓共管城市的合力。以人为本抓教育,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养成爱护城市一草一木的良好习惯。

㈤、严格程序,依法管理,强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抓好项目招投标、规划设计、图纸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规范建设主体行为,严格项目报建制、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审计制,彻底杜绝“三边”和“豆腐渣”工程,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继续开展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对农(居)民建房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严肃查处违法建设、无证建设、无资质施工的行为。

㈥、提速建设,保障供给,稳健推行房地产业开发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和建设力度,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为保障的多层次住宅供

应体系。研究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认真解决城乡干部和教师医生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使这一群体住有所居。着力整顿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上水平。

㈦、重点倾斜,建管并举,更加注重全区城乡统筹

加大政策倾斜,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更好的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道路、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乡对结。大力开展建筑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变环境不优现状。大力推广通用设计图纸,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提高建设整体水平。

㈧、多管齐下,多元融资,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好建设项目的包装推介,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狠抓土地储备和投放工作,盘活土地存量,实行集约化管理,走以地生财、以商招商、招商兴区富区之路。科学进行市场运作,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鼓励个人、集体和社会各方从事城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和管理。认真做好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将出让土地收益用于城项建设的滚动开发。充分利用区内骨干企业实力,使之积极参与城乡建设。

㈨、市场引导,政策驱动,推进农村人口较快转移

大力支持和发展城区和分场建设,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先富的农民进区购房,参与分场建设,围绕优势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等群力开发或投资兴办二、三产业,为农民进城落户和发展提供生存条件。采取市场化方式,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方便农民进城购房。进一步落实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让进镇农民享受居民待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㈩、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强化城乡建设管理力量

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树立“热爱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奉献开发区”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从而带动全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多渠道进行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氛围。加快城乡建设法制建设,完善新形势下各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法规规章,坚持依法建设,依法管理。通过公开招录、重点培养、调入补剂等方式,壮大城乡建设管理力量,解决目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实县城和集镇监察管理力量,消除管理盲点。加强对村镇建设的领导,完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保障管理经费,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第五篇:软件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保证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我们分别制定了项目组人员保证方案和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案以及项目进度保证方案。

1项目组人员保证方案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项目组的人员配备既有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专家、教授等),也有中坚力量(博士、工程师、研发经理等),还有一般工作人员(具体开发设计工作的人员、试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并实行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制,加强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和研发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

2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方案

2.1质量管理内容

2.1.1 编制和评审质量计划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依据项目计划及项目质量目标确定需要检查的主要过程和工作产品,识别项目过程中的干系人及其活动,估计检查时间和人员,并制定出本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例行审计和里程碑评审,需要监督的重要活动和工作产品,确定审计方式,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评审计划确定质量保证人员需要参加的评审计划。明确质量审计报告的报送范围。

质量保证计划的评审: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经过评审方能生效,以确保质量保证计划和项目计划的一致性。经过批准的质量保证计划需要纳入配置管理。当项目计划变更时,需要及时更改和复审质量保证计划。

2.1.2 “过程和工作产品”的质量检查

根据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质量的审计工作,并发布质量审计报告。

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的活动,是否按照过程要求产生了相应的工作产品。本项目中对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审计当中。

2.1.3 不符合项的跟踪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项目组及时处理,质量保证人员需要确认不符合项的状态,直到最终的不符合项状态为“完成”为止。2.2质量管理责任分配

我公司在开发项目上按照规范化软件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每个项目除配备了项目开发所需角色外,还专门配备了质量保证小组、配置管理小组、测试小组来确保质量管理的实施,下面针对这三种角色进行说明:

2.2.1 质量保证小组职责

质量保证小组作为质量保证的实施小组,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与质量保证小组有关。质量保证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以独立审查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监控软件开发任务的执行,分析项目内存在的质量问题,审查项目的质量活动,给出质量审计报告。就项目是否遵循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给开发人员和管理层提供反映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信息和数据,使他们能了解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工作产品和过程的情况,提高项目透明度,从而支持其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质量保证人员依据质量保证计划,通过质量审计报告向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提出已经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并跟踪不符合项的解决过程,通过审计周报或者审计月报向项目经理提供过程和产品质量数据,并与项目组协商不符合项的解决办法。

质量保证小组的检测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进度是否按照项目计划执行,用户需求是否得到了用户的签字确认,软件需求是否正确的反映了用户的需求,是否将每一项用户需求都映射到软件需求;系统设计是否完全反映了软件需求;实现的软件是否正确的体现了系统设计;测试人员是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和全面的测试;客户验收和交接清单是否完备;对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人员是否记录了详细的维护记录;配置管理员是否按照配置管理计划建立了基线,是否严格控制变更过程,是否对配置库进行了维护。

2.2.2 配置管理小组职责

配置管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基线管理等规程,借助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来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的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配置管理是对工作成果(阶段工作成果和产品成果、进展状态成果)的一种有效保护形式,是反映项目及其工作产品的过去、现在、动态的资料和数据集中管理体现。

配置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根据项目计划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建立配置库,为项目组人员分配配置库权限,创建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交付阶段的基线。当纳入基线库的工作产品发生变更时,严格按照配置项变更控制过程执行变更,变更后建立新的基线。

2.2.3 测试小组职责 作为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如同软件开发一样,测试在执行之前,测试小组制定软件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工作。

本项目中,测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代码走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了保证程序的质量,开发人员需要对同伴的代码进行代码走查,同时对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单元测试,确保程序编译、运行正确。

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软件集成测试用例和系统测试用例的编写。对编写完成的测试用例提交项目组进行评审,同时质量保证人员对评审过程和工作产品进行监测。

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并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组开发的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在完成集成测试之后,可以进行软件系统测试,系统测试包括对软件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压力测试。只有进行了系统测试软件测试才是完整的。系统测试在本项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性能要求有可能改变软件的设计,为避免造成软件的后期返工,测试在性能上需要较大的侧重。

2.3质量保证措施

通过质量管理责任的分配,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质量保证的实施过程:

2.3.1 项目进度

项目计划的制定为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和支持工作、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及过程产品的有效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便所有相关人员能够按照该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制定《项目计划》,必须获得相关干系人的认可,并以此作为项目跟踪的基础。

项目进度是项目进行是否顺利的最直观表现。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首要前提是选择从事类似规模和类似业务项目的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参加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计划由项目负责人制定,由项目各小组组长、项目成员、干系人、质量保证人员参加一起进行评审。评审过程主要讨论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并由质量保证人员对其结果进行跟踪处理,以确保项目计划完整性、可行性,项目计划评审通过后,交由配置管理人员进行配置管理。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按项目计划中里程碑为界限,将整个开发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根据里程碑的完成情况,适当的调整每一个较小的阶段的任务量和完成的任务时间,动态跟踪和动态调整,以利于项目质量保证的实施。

实际运作中,质量保证人员在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检查时,对于发现的项目偏差,以质量审计报告的形式提交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人员对计划进行维护,对于已经变动的项目计划,由配置管理进行配置管理。

2.3.2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开发人员对系统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定义过程。从系统分析的经验来看,这个过程往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次性对系统形成完整的认识是困难的。只有不断地和客户领域专家进行交流确认,方能逐步明了用户的需求。从系统开发的过程得知,系统分析时犯下的错误,会在接下来的阶段被成倍的放大,越是在开发的后期,纠正分析时犯下的错误所花费的代价越是昂贵,也越发影响系统的工期和系统的质量。

本项目中,将邀请招标方技术负责人参与需求调研,以便保证需求调研质量,同时形成用户需求说明书。需求评审时会同双方管理层、项目实施层共同进行,对于通过用户确认的需求,交由配置管理员形成需求基线。

用户需求在招标方确认后,由系统分析人员形成软件需求分析报告,同时对软件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审,对于评审通过的软件需求分析报告可以交由测试人员进行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编写。

对于开发过程存在的需求变动,招标方填写变更申请单发给项目经理,在质量保证人员参加的情况下,对这个变更进行评审,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实施变更的可行性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影响小的变更直接记录,大的变更则需要形成正式的变更报告,无论那种变更都需要对相应的文档实施同步变更(包括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安装手册、操作手册等)。但是对于无法实现或是变更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而将导致进度的延期,这时,我们将变更报告提交给招标方并召开协调会议,讨论变更取舍问题或是项目进度变更问题。

决定变更之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变更,测试人员检测变更结果,而质量保证人员监督变更实施过程,并协助配置管理员对变更后的成果进行配置管理。变更实施完后,运行前还需要协助用户一同测试并由招标方签字后同意方可上线。

2.3.3 系统设计

优良的体系结构应当具备可扩展性和可配置性,而好的体系结构则需要好的设计方法,需要针对项目的结构、项目的特征和用户的需求来分析。本项目中将安排我公司高级系统架构师担当项目总体设计师,汇同总体设计组完成系统设计。

另外对公共类模块的开发。由总体设计组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仔细研究,尽可能的识别出公共类,并进行定义和设计,以减少重复工作。对于项目组提供的设计文档,由项目经理组织,质保小组成员参与,对其设计文档进行评审,及时发现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同时确保设计文档能为开发人员、测试人员提供切实的指导。对于可复用的设计进行提取作为公共库设计和开发,提供项目组。最后交由配置管理员进行设计文档的版本控制。

2.3.4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的目的是依据系统设计文档,由程序员进行程序编写,以便实现设计要求,系统实现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对模块进行代码走查和交叉单元测试,以保证模块代码质量。软件实现也就是代码的生产过程。根据上一阶段形成的设计文档,程序员在完成代码之后,可以开始编码并且进行代码走查和单元测试。对于测试完成的程序可以交由配置管理人员进行配置管理。

2.3.5 系统测试

系统开发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引入缺陷(Bug),本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正常使用和日后的维护。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所有阶段和所有参与系统的人员中,包括系统分析、设计和编码。分阶段的评审和测试是软件质量的有力保障。系统存在平台测试和应用系统的测试以及最终的测试。由于测试也存在协调的问题,如错误具体定位,在应用系统发现一个错误,到底是应用系统的自身的错误还是中间件存在的错误,需要测试人员进行准确的判断。

为了达到良好的测试目的,本系统测试工作由测试组来完成,主要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系统的测试:

从测试方法上来说,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着重于测试软件系统的外部特性;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每一项功能都要进行逐个测试,检查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是否能正确地接受输入,是否能正确地输出结果。

白盒测试:由于软件的所有源代码都要由项目组成员编写,对其内部的逻辑规则和数据流程,都要进行测试,以检查其代码编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从测试策略上来说分为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集成测试:在所有模块都通过了单元测试后,将各个模块组装在一起,进行组装测试,用于发现与接口相联系的问题。在通过组装测试后,将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装成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软件结构。

系统测试:在本项目通过了以上的测试步骤后,与其它系统元素(如硬件服务器、网络系统等)进行集成测试和系统级的确认测试,将各种可能的缺陷完全排除掉,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2.3.6 系统维护

本项目中,技术支持小组的任务一方面是保证对项目客户的跟踪服务,另一方面是确保该项目的技术咨询工作。

系统维护期,对于一般性的错误,如操作不当等引起的问题,全部由技术支持小组执行完成,但需要用户测试确认上线。如果较大的修改则需要走变更控制流程,填写变更申请,经项目组讨论分析可行方案在由技术支持小组实施,通过测试后方可提交用户。在这个过程中质量人员需要对维护过程和维护记录单进行检查。

3项目进度保证方案

3.1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为保证项目按期完成,通过制定项目里程碑管理运行表、定期举行项目状态会议、比较各项任务的实际开始日期与计划开始日期是否吻合、确定正式的项目里程碑是否在预期完成等方式加强项目进度管理。3.2控制项目进度措施

(1)项目经理一定对整个项目的开发周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把任务的划分一定要一天为单位,不要一模块为单位,而每天无论是开发人 员还是测试人员,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即每天下午,有项目经理组织开发人员进行系统的了解,并且作好相应的记录。对已经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一 个详细的记录。而对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向后退。找到根本的原因所在。

(2)加强沟通和交流,项目经理一定要多多与开发人员进行交流,要调动其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问题该如何解决,不要让他等待问题的解决。了解其实际的进展以及对开发工具的熟练程度,这对以后的任务的重新安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把一些难点提出,让大家共同克服,或者有一些技术比较精通的人来解决。解决完以后一定,让大家都熟悉其编程思路。而对经常用的知识点,一定有详细的说明。这样实现资源的共享。

(4)做好项目的总结,无论是难点还是不难,只要有问题,一定要提出,并且解决完以后一定让大家都熟悉,这样有助于大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5)做到日清日结,是保证项目进度的关键所在。

下载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保障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保障 5.1硬件保障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规划方案中的很多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保障,没有信息化的辅助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规划实施保障(写写帮整理)

    第一节 强化软实力建设 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借“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开展“三个建设年”(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之机,积极营造经......

    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

    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03-12 10:17 字体: 大 中 小一、《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2008年10月,市政府根据市城市规划局的请示,批示将原由市城市规划局承担的组织编......

    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

    《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专家评审意见《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于2008年4月24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由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持,成都市政府......

    市纠风工作实施措施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强化监督......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合集)

    【摘要】近二十年里,我国各类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如沙尘暴、泥石流等,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多的自然植物树木被开采导致的,所以为了遏制这些灾害的蔓延,我国不断的深入提......

    农业产业规划中的保障措施

    农业产业规划中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涉农管理要从直接转向间接,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切实强化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导向、......

    医院护理中长期规划保障措施

    医院护理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为保障我院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得以落实,需要院领导及医院各部门(院办、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药剂科、后勤服务部、检验科、保卫科等)的大......